本页主题: 黄萌:在成长的日子里成长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黄萌:在成长的日子里成长

二十几天的调查结束了,家——武汉——荆门子陵——武汉——家,这条路线上,我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回想这二十几天的行程,收获远远比想象中的多。以致于离别的时候心里表示出浓浓的不舍,离别味道甚至比我毕业时候还要浓,大概付出了努力,建立了感情的东西都是让人归属怀念不舍的。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荆门东宝子陵组的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调查小组共有六个成员。陈涛、刘锐、刘小峰、于龙刚、陈英、还有我。我们六个人的学历经验等呈现比较明显的层次性。陈涛老师是我们的组长,为荆门大学的老师,年龄最大,经验也是最丰富的,陈老师本来也是荆门人,对荆门很熟悉,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是我们的师父,之所以称师父,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子陵组的四个男生成员的很多特点非常像《西游记》的师徒四人,陈老师就是里面的唐僧和尚,担任“取经”重任,是我们的头头,性格也温和,很像师父。刘锐正处于博士二年级,调研经验丰富,思维水平很高,是我们组的副组长,平时调研以及生活中的大小问题主要由他主要负责。刘锐是我们的大师兄,也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是我们组里面跟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本科三年的读书会他就是我们08级的会长,在我眼里是个很牛的人,作为一个08级读书会坚持到最后的会员,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见证了他的成长的。他在调查过程中精通七十二变,总是想很多办法,试图从调查对象那里挖掘出更多的东西。刘小峰是华师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的,马上就是长江大学的老师,他是我们的二师兄。二师兄猪八戒给人的印象总是有点懒散,性格随和。刘小峰同学在取经过程中,半途回他的高老庄——长江大学搞岗前培训了,没有坚持到最后还真是符合这个特征啊,不过在调查过程中他和我们组员相处很好,性格随和,对于村庄他有自己的关注点。不过呢,他的态度是要被批评啊。于龙刚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法学,是我们的沙师弟,他做事勤恳,大概他法学出生吧,独特的思考角度踏实的作风总能够给我们启发。我和陈英是本科生,是师父在途中收的两个女徒弟,资历最浅,经验最不丰富。我们是最需要学习的两个人。我们这六个人中,于龙刚、陈英、还有我,我们都是第一次在村庄调研。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群互帮互助团结的组员,我们的调研生活才能如此的丰富多彩,我总是能够从他们的身上学到很多。
我们调查的地方是荆门市东宝区的子陵镇的子陵村,子陵这个名字来自于汉代的一个名臣严子陵,这个地方,很久之前就有人居住的,听说考古的在这里挖到了不少东西。这个地方离荆门市城区只有十几公里,坐公交车半个小时就能够到达,车费只要一块钱,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处于丘陵地带,农业主要是冬春的油菜,夏秋的水稻以及一些经济作物,旱田比较少,水田比较多,处于漳河的下游,农业灌溉是农业的一大问题。这个村子有十四个组,居民居住相对比较分散。村子里有一些企业,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石膏矿曾经是村子的支柱企业,是村里税收的主要来源,后来慢慢衰落。现在的村企业加油站、超市,门店出租,其中,土地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市或者区里面有一些企业落户子陵,比如,水泥厂,宝源木业等。村整体经济实力不错。
我们的调查过程大概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找一些的小组长(他们现在称作协管员)和村民代表了解情况,我们对我问题覆盖面比较广泛,试图了解这个城郊村的基本情况,人口、农业、土地、水利、企业、拆迁、上访、养老、上门女婿、知客先生、人口迁徙等。第一次开大会讨论之后,我们的关注点有所侧重了,我们找了一些征地农民问的问题主要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外来户、钉子户等问题,因为我们这次调查是围绕这个土地中心的,加上前期几天的调查情况,我们的关注点不自觉地放到土地这个重心上,第二次开大会的时候,我们组讨论发言也主要围绕这个点。到了调查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拆迁钉子户、上访问题、政治结点问题,只不过这个阶段我们找了一些村干部访问,找了一些典型的钉子户访问,把问题研究的更深刻了。
在我们调查之前,贺老师给我们开会的时候就提到过,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农村、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友谊。我们的调查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调研思考中锻炼自己。作为一个调查菜鸟,我觉得自己在调查过程中态度还是比较谦虚的,在观察记录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关于农村以及这个村子里的相关的知识,我会在调查的报告中详细的写。虽然我们的调查方式不同于人类学上的参与观察,但是连续二十几天,到一个半陌生的环境中观察学习还是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多被我平时忽视的问题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被一一提起。比如,农业税问题,税费改革问题,以及文化革命等历史问题在农村这个舞台的中变得鲜活起来。平时很多在书上面浅层次了解的东西,在现实中慢慢鲜活。更重要的是,我更看重的的是那种问题意识。比如,为什么农民种田赚不到钱,农民为什么还是不愿意放弃种田。村干部究竟是不是都是很有能力的一群人。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地位。钉子户在村庄中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的一群人。什么样的人是农村的精英等。我们也关注一些大问题,国家与社会、市场转型、理性化等大问题。也关注热点问题,村企业、城市化、农民工。每天的讨论环节是我最喜欢的,这个时候我可以听小组的其他成员的看法,最喜欢他们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方式,我很喜欢,也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当随着调查时间变长,我也慢慢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每次大组讨论的时候,我觉得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候,很喜欢听杨华、焦长权、刘锐等师兄师姐的讲话,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很有魅力,我很喜欢他们,我们中心培养出来的博士都是很棒的。虽然我们几个小组距离距离有点远,每次大组讨论要坐车几个小时,不太方便,但是每次的收获都是很大的。
在二十几天的调查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的浅薄,总是希望自己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比如,谈到移民的时候,我们组长能够说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样的历史现象。比如,荆州和仙桃之类的地方的渊源。每次他们给我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我总是想,果然是博士啊,博学多识。同时,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平时,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为旁观者的我确能够清楚地感受。
关于调查访问的方法及其介入农村的方式,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刚开始介入农村的时候,前两天我对发问员刘锐的提问方式有所质疑,觉得他什么样的东西都问了,又感觉没有问出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刚开始觉得我们的访问方式应该和记者一样。后来慢慢的理解我们这种长时间访问,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方式的好处来。因为面对这样的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访谈对对象,刚开始找不到点的时候,我们的那种访问方式是一个挖掘问题,继续深入的很好的访问方式。而且那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是通过那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我们建构了一个对村庄的全面的了解,这个了解对后来我们分析了解钉子户、上访户的逻辑起着很大的作用(全面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村民在村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之类的,进而更好地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他们的行为)。刚开始的时候听不太懂荆门话,过了几天好多了,觉得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中途我身体不太舒服请了半天假,这半天的时间,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候的时间看了中心的网站,找了网站开始的几篇文章看了看,那些以前我不太敢兴趣的问题,我那个时候看起来居然津津有味。在那个过程中我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那样想,他的逻辑是哪样的。同时关于他们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也能慢慢的有自己的想法,那个早上我觉得非常的有成就感。其实,作为一个本科生,关于调查本身,我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没有要求自己说一定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所以整个调查过程相对轻松,更多时候,我以一个观察者学习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甚至在调查的后期,我觉得我们的访问问不到什么太有用的东西的时候,我开始分析我们的访谈对象,通过观察他们说话方式,分析他给出一些答案的理由。对我来说,调查态度严肃,调查内容却是是不拘一格的。刘锐师兄说我们中心调研多了的师兄都是有很强的观察力的,他们对于人情世故之类的也有很深的感悟。我想调研生活中每天和这些和基础百姓,基层官员打交道的经历。每天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吧。总之,慢慢的理解,我们的调研的目的锻炼人,调查者本身就是目的这样的话。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这样的方式是很能锻炼人的。
关于中心的传帮带精神以及中心的模式。这二十几天的调查感受是温暖的。我觉着这种温暖来自中心的传帮带精神。而作为初次调查的晚辈我更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师兄师姐们在调查生活中总是很照顾我们这些师弟师妹的。比如,在平时的讨论问题的环节,作为组长的他们总是能够照顾到我们,有时候明明我们的想法很幼稚但是他们还是肯浪费自己的时间认真的听完我们的讲话,然后试图从各方面点播我们,不断地给我们启发,每当我们有进步的时候又能够给我们鼓励。我们有想法的时候又鼓励我们去想去调查。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自己收获了很多,每天都在思考问题的感觉很好。像我以前不太喜欢和低年级的同学打交道,总是喜欢和比自己年级高的学长学姐在一起。但是,这次调查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我们组的陈英同学就是低年级的同学,本科二年级,比我还小。但是我觉得我从她身上也学到了不少,我不断地反思,那个时候的我是在干什么的,同时低年级的学生有低年级的优势,有时候能够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给自己启发。同时,低年级的问一些自己问题,自己能够帮助他们的时候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组长和组员就是一个共同体,大家的成长也是相互的,我很喜欢我们的组长刘锐(平时刘锐带我们比较多),这是他第一次带我们,我相信他以后也会带的更好。调查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的组员来了个反思总结的会,这次主要是讨论我们这二十几天的总体感受,以及自己对其他组长的期望和感受之类的,我们真诚的说了大家的缺点和优点。在二十几天的同吃同住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的很多都暴露出来了。大家说的话都是真心话。我很喜欢刘锐说的那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很多的时候看到的是人的共性。我觉得我把自己看的更清楚了一些,我们组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我觉得那该是他的遗憾,我们坚持到最后的人培养了浓厚的友谊。我又想到我们读书会也是在这种精神下组织起来的。它能够培养出一群的优秀人才。人际网络是庞大的。学术链条是不会断的。以前不认识一些学长学姐的时候还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认识了一些学长学姐,觉得我们中心人才真多。我真心的希望自己能够混的好一些,能够优秀一些,掌握更多的资源,希望以自己以后能够在某些方面帮助到大家。
很感谢中心花成本给了我这次调查机会,在炎炎夏天,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20:3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013248(s) query 3, Time now is:11-22 00:1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