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5号华科读书会到今天一个半月,读书分两个阶段:10月16日~11月2日
读书:蒙森《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94,库朗热《古代城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斯利《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这一部分书目已列入“家底”)
-----------------------------------------------------------------------------------------------------------
第二阶段 11月3日~11月30日 本月读书计划见二楼,实际阅读书目如下:
《圣经》中文和合本&NIV
麦格拉斯《基督教概论》,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第一编关于城邦的学说),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
布洛赫《封建社会》,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
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阮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
Paul,Edler《Critical Thinking》,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2(英文电子版)
这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目标读的书一般是些介绍性的作品,阅读也并不深入,获取的更多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
《旧约》主要介绍了犹太人的历史,《新约》之于西方人大概可比《论语》之于中国人,所以特地了解了一下。
《基督教概论》第一部分作为《圣经》的导读,其他部分分别介绍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的历史和基督徒的生活,是一本了解基督教文化很不错的概论性作品。这本书简明精要地介绍了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史(包括宗教改革的历史),又由于时间不够,原计划中的《基督教会史》和《宗教改革史》就没读了。
出于课程的需要计划外阅读了《政治学说史》关于古希腊城邦学说的部分,也算是对自己前一段时间阅读的回顾。这种导读性作品由于作者的知识层次往往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我们自己阅读领悟之外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给了我的两个比较深的启示:其一,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在每次辩论中击倒对手是因为他发现了“概念”——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本质(不过今晚我回头查书的时候却没有找到原文,难道这是在别处看到的?);其二是让我明白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体系混乱的原因——这在当初阅读《政治学》的时候给我造成了相当的麻烦——那是亚里士多德从他老师的思路走到自己的观念上来也就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更为实证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表现,而正正是亚里士多德超越于柏拉图的地方。
《欧洲文明史》不怎么样的一本书——毕竟是由讲义构成的,很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及而没有什么论证,书中的观点只能当作一些没有提供依据的假设。因此虽然它的议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但本书并没有读完。
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可算是这段时间读到的最“学术”的书了。结构清晰,可内容似乎还是庞杂了一些。
上面两本书的一处对比:在论及封建时代西欧各国君主统一政权的尝试均告失败的原因时,基佐只是简单地说“封建社会的本质是跟秩序和合法性相对的”,而布洛赫则从当时的人口、交通和经济状况的分析对之作出解释,很明显后者更有力。这就是简单的“本质主义”和实证方法的差距吧!
最后,本月一开始读的是英文电子版的《Critical Thinking》,也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只是速度太慢,往往一个晚上只能看一个章节,所以看了前面几章之后就搁下了,打算等到下个月读了认知心理学之后有一些相关的“中文”背景知识了再去阅读。个人认为英语阅读能力还是十分重要的,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同时也要能够适应电子书的阅读才好。
[ 此贴被石顺林在2009-12-01 23: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