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罗宜轩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罗宜轩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0-09-17
最后登录:2022-04-27

 罗宜轩读书报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该书的创作背景在序中已有介绍,成书时期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期,因此,我们可以在该书中读到如异化,工资,地租,类存在物,货币等议题。
从全书结构来看,笔记本一和笔记本二是基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而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心议题为工资与地租。
笔记本一的核心议题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关系。开篇马克思便指出:工资决定了工人和资本的关系,由于工人在其他领域难以转化自己的劳动,因此工人从属于资本,而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相对稳定,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只需要降低用工成本,不断降低工人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早就了工人的损失与资本家的优势地位。工资恒大于利润恒大于波动对地租的影响,就表现了这一关系的本质。
也因此,无论资本遭遇了多大的风险或是获得了多大的利润,这种关系都决定了工人阶级的不利状态,具体来说,社会财富在不增加的情况下,工人人数饱和,而超过了这个数量的工人则注定死亡,社会的衰落也会导致工人的贫困;社会财富增加则会加重资本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与工资都在上升,最终导致产品与工人的对立,而分工的增加却导致人和机器的竞争,工人的工资也会被压榨到最低。
劳动价格比生活资料价格更稳定,就造成了物价增长会和工资的增长相抵,而工资下降却造成工人难以支付生活支出。
工种的区别造成了工业部门利润的不同,导致了工人阶级中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资产阶级所关心。而基于无论社会财富的增减工人都无法逃离悲惨命运的推论,马克思认为,工人不分工种都会面对贫困,甚至工资的涨跌不会与社会繁荣相关,导致工人阶级的利益不同,阶级难以联合。
资本的不断积累,表面上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却一方面决定了工人相互竞争,过度劳动和寿命锐减的命运,另一方面导致了分工扩大,小资产阶级破产(资本积累对小资产阶级的影响在讨论地租的时候被反复提及)而加入工人阶级。
关于资本的利润的讨论
资本的实质是对他人劳动的私有权,是一种积蓄的劳动而工人自己的劳动却是不能储备的,其实质是实在法所规定的一种“购买的权力”,相应的,人们依靠实在法继承基金和资本实际上就是继承了购买的权力,而继承得来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润也会归于资本。
利润的决定因素:资本的价值,利润同资本保持比例;主管薪资与资本的比例,资本与工资保持比例,再同预付原料成比例。利润率是利润在资本中的占比,居于除意外损耗的补足的最低利润率与吞没了全部地租(不支付地租)且将工资压至最低的最大利润率之间。价格处于市场价格之上,而制造业保密这一事实。随着生产费用的下降,竞争中也会压低价格或降低有效供给,最终导致垄断。以纺织业为例,土地的增加、行业中的资本抽离和再加工都会造成利润的上升。
由于利润在资本中占比相同,所以大资本利润的上升速度快于小资本的上升速度,因此,小资产阶级的利润在竞争中不断降低(相同的境况也发生在小地主身上),利息也随之下降,这会导致小资产阶级的不劳而获消失,小资产阶级放弃资本家身份(羊毛商人层层分级),投身实业部门。
资本的扩大会造成产品增加,但也会造成生产过剩。
关于地租的讨论
地租是私有财产的根源,是由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的斗争确定的。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掠夺,土地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及其位置。人口、交通、劳动和社会状况都会成为影响因素。这一部分承接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扬弃,国民经济学认为私有制下土地所有者与社会利益一致,并假设(1)土地所有者与社会增长有利害关系(2)土地所有者与农场主大部分利益敌对(3)工资的下降和土地租金的上升互为因果,并将导致工资的最低限度(4)并将引发工资下降、资本竞争、工业发展和生产过剩(5)土地所有者与其他人利益敌对,包括他自己。得出规律(1)生产食物地租调节其他地租,使得小地产阶级沦为劳动工具(2)资本相等情况下,则拥有较富饶土地所有者取胜(3)矿产的贫富取决于同劳动力下的矿物量(4)土地市场价取决于利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当地租低于利息时,会出现无人购地的情况,地租也会一落千丈。地产会落入资本家之手,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差别将会消失。封建土地占有包含土地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统治,农奴和继承者都属于土地,领主的权势同土地占有结合,土地的统治不直接表现为资本的统治,是封建地产给与了领主称号,作为领主财产的农奴是政治性(尊重、财产)和温情的集合,领主不力求最大收益。随着封建制的接替,地产的根源是卑鄙的自私自利,表现在对工人阶级的统治和对其所有者的统治,没有领主的土地如同没有主人的金钱,其实质是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统治。地产通过分割扬弃垄断,通过所有制将垄断普遍化,这将导致一大批人以不同于工业的方式因财产而没落下去,大地产和土地居民陷入一种敌对状态,土地居民投入工业的怀抱,而工人阶级在这个过程中被榨干到赤贫,最终引发革命。这个论证也反驳了人人都能够成为资本家的可能。
竞争会导致地产分散到许多人手中,而人们也服从工业资本权力,地租下降,地主和农场主融为一体,部分农场主成为无产阶级。
工业必然以垄断形式和竞争形式走向破产,以使人们学会信任;地产必然以垄断或竞争的方式走向灭亡。
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此部分为全文之核心:关于私有财产对劳动的异化的讨论不仅仅贯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反映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现象学的批判。
工人终将成为最贱的商品,贫困同生产影响、规模成反比,竞争导致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想对立。劳动的现实化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实际情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非现实化。自然界提供了劳动的生活资料(广义)和工人的生活资料(狭义),经过对劳动的占有,自然界不再成为劳动的对象,自然界也不直接提供生活资料。工人作用于生产对象即是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外化表现为劳动不属于工人本质,因此劳动使工人否认自己,劳动只能使工人在劳动外感受到自己,被迫劳动促使工人只能将劳动视为满足其他需求的手段,因此工人会在强迫下劳动,逃避劳动。异化分为自我异化(工人对自己的被统治)和物的异化(工人对劳动产品的异己、被统治)。异化的劳动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和人的活动的异化,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了类生活的目的,因为人和动物的却别就在于人的行动有意识、全面、方式多样、尺度多样,这决定了人是类存在物,而他自己的生活是其对象,而异化则夺去了人的类存在物构成的类生活(自由、有意识的生活,劳动是生产生活),因为异化劳动使人类的本质变成了异己本质、生存手段。人与人之间相异化,即人与人的对立,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对自己的关系的东西,也适用于对他人、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也注意到了工人及其生产的异化事实,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现实性、对象性的关系。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是实践,人通过异化的劳动异化了生产对象和人的关系(占有)。这种关系表现为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马克思特别阐明: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而强制提高工资不能使工人和劳动得到尊重;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会导致社会从私有财产种解放出来,从奴役中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这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着重认为是买卖、竞争、资本和货币导致了异化/外化的劳动)
当然异化和外化的概念是否一致,这一点显然是存疑的。马克思在论述占有表现的时候提出外化的表现是占有,而异化的表现则是真正得到公民权。而他在后面论述中有将二者并列,如异己者对工人、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1)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表现为外化、异化状态;(2)工人在生产中的现实实践态度以及他对产品的态度,同他的异己者那里表现为理论态度(这里的理论态度,应该和之前的抽象是相同含义);(3)凡是工人做的对自己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情,他对自己却不做。这也是为我们考量异化的表征提供了参考。
笔记本则将讨论重点放在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上。
马克思开篇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观点“不重视人,只关注利息”,他们将工人的生命也视作商品,似乎资本和工人是一种共生关系,但事实上工资却与利息成反比,这一点导致了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降薪谋求更大的利益。私有财产分为劳动,其实质是一种活动的生产,导致了非存在物的产生,和资本,即人的活动对象的生产,而规定性的消失导致了劳动同资本的对立走向顶点,最终将导致私有财产走向灭亡。国民经济学的成就在于指出地租是最坏耕地和最好耕地间的利润差距,推出土地变为资本,而地租变成利息。
工业形成时期,资本尚未自由,而工业和获得自由的资本,是劳动的必然发展结果。动产宣称带来自由和博爱,和原有的封建地主制下的浪漫派形成了强烈反差(奴隶和食财恶棍,坐享其成和无知的垄断者),这样的抨击事实上具有现实来源:奴隶作为领主的财产,确实受到了领主的保护,而领主没必要将他们压榨殆尽,这一点也为他们博得了美名。但事实上,奴隶变成了工人,地主变成了租地农场主,工厂主和资本家。
私有财产关系(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两者直接/间接统一,相互推进;两者对立,排斥,引起剥削;两者同自身对立,这是一种敌对性的对立。
马克思在最后还补充了资本的概念,资本包含自身与利息,利息包含自身与利润。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也是劳动。
笔记本三的主题是私有财产和劳动,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开篇回顾了国民经济学与重农主义对私有参禅的论述:国民经济学以私有财产为主体,是人的一部分(财富的外在、无思想的对象性应当被扬弃,这是对人的否定);重农主义认为农业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规定的存在形式中被认识,劳动才是地产的主义本质(国民经济学却认为财富的本质是一般劳动,是在于其主体性存在);马克思认为,地产是一种私有形式,工业是一般劳动得到承认,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开关形式,因此私有财产依靠工业化完成时才完成了对人的统治。
对共产主义的讨论,马克思认为,有产和无产的区分事实上是资本与劳动的差别,二者辩证统一,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客体化的劳动,而共产主义面对的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莫尔等人的共产主义具有双重形态:财产关系上消灭非所有人的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强制抛弃才能,物质直接占有,将所有人视为工人,私有财产依然是共同体和物的关系,以动物形式反对私有财产提出的共妻制是粗陋毫无思想的,排他婚姻转向普遍的卖淫关系,完全是出于嫉妒和贪欲;政治属性,民主或专制,废除国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通过人并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
马克思在之后转向了对共产主义的讨论。历史的全部运动是共产主义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共产主义被理解、认识的生成运动,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生产的运动的感性的表现。对私有制的扬弃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社会)的复归。宗教属于意识领域,而经济属于现实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界是人呵护人性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然存在才合乎人性,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作为现实存在物的理论存在,我们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与类生活互为特殊的或普遍的方式。
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社会生活,在思维中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
类存在:人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存在,死亡是类对特定个体的冷酷胜利。
私有制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简化成为占有,实质上是对对象的占有,对象的人的现实占有,这构成了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导致感觉被异化,一种拥有的感觉代替。扬弃的目的在于使感觉和特性在主客体上成为人的,别人的感觉、精神也为我所用,以社会的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对象成为人的对象或对象的人,人不再在对象中迷失自己,人成为社会的存在物。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对象成为他的自身,人在思维,以感觉的方式在对象的世界中肯定自己,而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人社会的感觉,通向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感觉为人自己的,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的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通往这条道路的途径是实践。
真正的自然界:通过工业形式。虚假的自然界:抛弃唯心抽象物质方向,仍是人的生活的基础。
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认识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语言作为思想的生命表现要素,具有感性性质。贫富导致了本质活动(激情)的感性爆发,引发了本质活动。存在本身是个抽象问题。整个所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值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社会主义并非无神论(对非实在性的反对以设定人的存在),而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现实生活是人不以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实现一样,因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是其中介。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这个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功绩是证明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黑格尔认为宗教学和神学是异化、实体,绝对不变的抽象,而哲学是对宗教学和神学的扬弃,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最终宗教和神学恢复。(但是这反复扬弃的终点又在哪里呢?)
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依据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直接而非间接地对立着的。
现象学的包含(A)自我意识【1】意识(1)感觉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2)知觉活具体特性的事物和幻觉(3)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觉世界
【2】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1)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奴(2)自我意识
【3】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性(1)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2)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3)自在和自为的实在的个体性。精神动物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B)精神【1】真的精神;伦理【2】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3】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C)宗教。自然的宗教,艺术的宗教,启示宗教
(D)绝对知识
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到达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
外化: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非现实本质
抽象: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也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
精神是绝对知识,在抽象精神之前(人类学、心理伦理)的现实存在是抽象。
黑格尔的双重错误:现象学看作哲学思维的异化,以绝对知识结束讨论,把哲学家看作异化世界的尺度,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异化(包含自在—自为,意识—自我意识,主客体间的对立)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唯一有意义的对立构成其他世俗对立的含义,不是人的本质并以非人的方式在同自身的对立中的对象化。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在同抽象思维的对立中对象化,被看作异化的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
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不过是抽象中显示的占有,作品包含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潜在;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对本质力量的占有/理解)。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是精神本质,因此精神是人的本质,因此对象表现为抽象的意识,人表现为自我意识,异化的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而绝对知识是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
辩证法作为推进原则和创造原则的伟大之处在于(1)抓住劳动的本质,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2)人作为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现实:通过显现自己的全部类力量,并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东西”: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黑格尔将抽象过程贯穿并形成绝对观念。绝对观念不再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将扬弃自己,达到其对立面的本质,达到自然界,因此,抽象是无,绝对观念是无,自然界是某物。绝对观念将自己的绝对真理的特殊性作为自然界从自我释放用非存在代替自身的存在,因此决心抛弃抽象而去观察一番摆脱它的自然界,成为值观的抽象观念。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过度,即抽象到直观的过渡,这些驱使哲学家厌烦,进而从抽象到直观,即对内容的渴望。异化终将回归本质,僵化与人、自然界(一切不适当概念的诞生地)联系而又不属于两者变为无主体的思维,其决心承认自然界为其本质并转而致力于直观,将自然界归于绝对观念。
对立物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和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的集合,自然界的目的在于抽象的确证,观念的外在表现为自然界,思维是本质而自然界是外化。抽象思维者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又是自然界的外在性。自然界必扬弃自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把自然界创造为自己的存在,而精神又在这个存在中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确证和真理。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的东西的最高定义。
私有财产和需求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下人的本质得到充实,私有制下,异己存在物王国扩展,新产品都是产生互相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为夺取敌对的存在物国家需要货币,货币力量与产品成反比,需求程度随货币力量增加而增加,量成为货币的强力属性,无度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货币的表现为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屈从于欲望,出于对需要的精致化和满足需求的资料的精致化,同时造成需要的变化和简单化,如人不再追求新鲜空气,居住安定,肮脏成为了工人的生活要素,感觉不以非动物的方式存在,人类劳动的最粗陋方式重现,机械把儿童变成工人,工人变成儿童(机器迁就人的软弱性,把软弱的人变成儿童)。
国民经济学将工人的需要归纳为维持必须要的劳动说,认为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享受方面都没有别的需要了,并宣布这种生活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而生存作为计算的普遍标准使奢侈(财富、空气、身体的需要)不可饶恕,禁欲要求且进行重置盘剥、禁欲奴役,积攒的资本越多,本质的存在越少,外化生命越多,生命本质越少。
货币占有一切却不愿意创造任何东西,活动泯灭于贪财欲中。看似矛盾的经济行为是国民经济学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道德规律,其实质是以异化为本质,生产表现是表象,粗陋是本质,夫人以生产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自我麻醉,对需求的虚假满足,是一种在需要粗陋的文明中的真正享受的增补。
货币成为力量和目的,其具有政治性的生命力(地产、马和剑的交易)。
异化既表现在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在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其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供挥霍的财富规定:享受着由于把他人劳动看作虏获物,把自己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误以为自己的消费决定了他人的劳动;财富被看作手段,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享受。
利息的减少是其作为资本统治的征兆,也是资本的扬弃的征兆。
地租作为地租被推翻,证明土地所有者本身是唯一完全不生产的食利者,其政治特权不可能来自于他们的主要纳税人。地租税是对非生产收入征收的单一税。
分工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的类活动活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外化设定,其本质是劳动,但劳动若是被视作私有,分工即成为财富产生的主要动力。国民经济学认为分工同生产的丰富,分工同资本的积累是互相制约的。只有自由放任的、自行其是的私有财产才能创造出最有利和无所不包的分工,而分工、交换是人的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外化表现。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需要私有财产,但是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对货币的需求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无对象的,只在我心中存在的观念和那作为现实对象在我之外对我而存在的观念之间的差别。注意:货币作为现实和观念的中介,将人和自然的本质力量进行抽象,形成不完善、痛苦的幻想,又将幻想变成本质力量,把个性变成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其特性想矛盾的特性;对于个人和以独立本质自居,社会的和其他的联系,货币具有颠倒作用,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能把任何特性和任何对象同其他任何即使与它矛盾的特性和对象相交换。
全篇读来,如果你想把握“异化”这一关键词,建议从笔记本1的倒数第五段读起,“我们已经考察了一个方面”,虽然在篇末他对该概念的讨论戛然而止。而有关黑格尔的现象学不推荐阅读,阅读体验确实对得起标题中“手稿”两字,建议单提出类存在物相关部分阅读总结。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小结
本文结构清晰,行文明快。题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但着重写了波拿巴在登基前作为总统任内的主要事件,以及他和议会、内阁之间的矛盾,并揭示了这样一条事实即“路易波拿巴是小农的代表,而这个代表行使统治职能且不需要选举产生”。开篇描述了理论家为这场1848-52年革命而做的“依托前人的符号为改造自己、事物提供方便”景象,其实质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令我们警示掩盖在繁华赞歌下的史实悲歌,理想式的主张与肥头大耳的路易波拿巴无论表里,毫不相符。二月革命看起来让民众获得了权利,但实际上给革命者带来了新斗争、新任务(而非夸大某项任务)以及对革命精神的重新探寻。同作为胜利者,资产阶级革命家沉醉其中,而无产阶级革命者进入反省状态。
文章花费了大片篇幅叙述了这场分为三个阶段的革命,马克思以旁观者的视角,将重点放在了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月革命时期,自48年2月24至5月4日以临时议会的选举改革为这一闹剧的序幕,表面上参与革命的各方力量都获得了利益,但旧势力却在暗地里集结,逐渐获得支持;第二阶段,共和国阶段,自4号持续到来年同月的24号,议会的参政范围缩小,无产阶级领袖退出、频繁更换,政党有也频繁更换同盟,但态度逐渐折中,采取一味绥靖退让的态度无法改变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久日的统治,公共的利益被小群体的政党利益所压倒,公众成为政客的玩物。波拿巴在舆论攻势中通过镇压六月起义上台,直到十二月十日前,波拿巴获得了代表了正统派和奥尔良派利益,由奥迪隆·巴罗领导的的秩序党的支持,但同时为日后的议会——总统矛盾的乱局埋下了祸根,总统依托宪法获得了更实际的权利(法国民众选举了总统,议会代表又在代表各个地区的民众,最终使得总统成为了国民精神的代表),由此,导致了议会权利的真空。另一方面军队权力过大且军队期望获得更大的利益
49年1月29日,波拿巴利用军队胁迫解散了议会,推翻了资产阶级理论家推崇的意图限制总统权利的总统责任法。资产阶级共和派难以维持局面,联合工人,组建山岳党以应对保皇派,以军队入侵罗马违反了宪法V为由展开了斗争,还搞了国民自卫队的非暴力游行,但很快,在军队的镇压下山岳派领袖出逃,无产阶级额街头流血。马克思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党派自身的天真,派别中缺乏切身的重大利益以及思维的惰性。但波拿巴的手段不止于使用军队和流氓无产者,他将给予了失势后的山岳派以议会席位,同时撤除了共和派在国民自卫队种的帮手,将之归于尚加尔涅操控,而且进军罗马的行动本身也使得波拿巴拉拢了僧侣进入他的阵营。
第三阶段,立宪阶段,六月起义被以极快的速度镇压,立法国民议会建立。
49年10月议会复会,11月1波拿巴罢免了巴罗,奥普尔组阁。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描述了代表行政权的内阁和代表立法权的议会之间的博弈,行政体庞大而复杂,权利和内阁的官僚们绑定,在保证了社会运转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里他还提到资产阶级在立法方面的举动,一个是恢复征收葡萄酒税,一个是废除无神论,都是毫无意义的。1月18日,议会对内阁发起不信任案,当日内阁集体辞职,秩序党大权旁落。这里马克思用了一个词叫“议会迷”指代那些沉醉在议会之中,认为任何困难都会在宪法的法条面前迎刃而解,处在这样一种虚妄状态的理论家。现实就是在波拿巴拿着宪法赋予他的权利任意裁撤将军,反对议会的时候,议会却毫无办法。这场各方参与的闹剧在4月中才告一段落。50年3、4月举行了议员的补选,巴罗复阁。5月低,议会搞了个大动作,废止了普选,致使人们革命热情降低。但马克思的重点放在了波拿巴和议会的矛盾激化上(波拿巴试图让议会通过150万法郎的军费预算,被议会否决)。还发明了一个词“显贵的和卑贱的流氓无产阶级财政学”,指的是波拿巴妄图通过小恩小惠的财政政策拉拢军队与农民,具体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增加军官的补助,一个是设立农民贷款,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给这两个群体带来好处,实际上,从后面他12月20号案发的“金条彩票”事发的结果上看,这两项政策可能也是他用以敛财的手段。
8月11,议会休会三个月,由温和共和派委员会代行职权。期间,波拿巴检阅了两次军队,马克思将其在军中的支持者成为“野餐英雄”。后12月10日波拿巴成立了十二月十日慈善会,召集了一批流氓乞丐为他的称帝事业呐喊助威。28、29号发生了两件很吊诡的事情,前者反映了议会迷现象并暗示议会已经沦落成为党伐工具,后者则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博弈的产物。28号,议员莫甘由于负债而被判入狱,议会不干了,认为莫甘的入狱是一场有预谋的迫害行动,但后来他们又觉得应该声明自己“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原则,也为了能够以后顺利把山岳派送入监狱,最终默许了这个案子。马克思指出,这个案子体现了立法中出现的瑕疵——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总统却不会因债入狱,事实上赋予了总统侵犯私有财产的权利,这一点甚至可以引申为“宪法赋予了总统违反宪法的权利”。12月29,有个十二月十日会的流氓被一个叫伊雍的警察逮住,供出一系列针对内阁、议会高官的谋杀计划,议会提议设立议会警察,独立于警察体系之外,被巴罗认为是超出了宪法范畴驳回,双方最终达成的意见是议会警察的设立先由内阁总务(巴罗)签字再由议会总务同意。但是没过几天来年的18号,波拿巴又罢免了内阁,而后又就新内阁的人选在共和派、秩序党、正统派和奥尔良派之间反复横跳,直到来年四月才任命了新内阁。
马克思将这49年——51年的内阁做了划分:非议会制内阁,超议会制内阁,反议会制内阁。在这个过程中,秩序党在他们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的情况下企图修宪,但是共和派坚决反对且他们掌握着1/4以上的席位,如果秩序党贸然采取简单多数的原则以谋求通过,他们必然面临违宪的情况。同时他们还幻想借用波拿巴的力量镇压接二连三的革命运动。显然,这一决定性因素直接导致了秩序党对各种波拿巴可能称帝的流言置之不理,这一行动又间接导致了波拿巴的称帝道路上一路畅通,毫无障碍,这次修宪直接导致了君主权利的恢复,党派的没落以及阶级的对立。7月19日宪法修正案通过,延长了波拿巴的任期,也给了波拿巴最好的借口,既可以为了拥护宪法精神废除议会,也可以为了议会精神废除宪法。此后8.10开始议会再一次进入休会期,而事实上秩序党又分裂回了对立两派,一派谴责他们的代表为了一己私利而修改宪法,一派为他们背叛了党派而恼怒,值得注意的是,各省议会委员会是拥护宪法的。
文末,马克思总结认为,波拿巴实际上只是小农的代表,虽然在法国,区域之间的流动已不再是问题,但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注定不与外界交流、不分工,他们与自然打交道,是一个阶级但却没有共同的关系。没有东西可以保证他们的权利不受到侵害,他们不需要选举产生什么领导者,代表者,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统领他们的统治者。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名词,“拿破仑观念”,这个词和路易波拿巴具有密切的联系,概念包括:1、利用强加于土地的高赋税供给官僚系统;2、教士统治成为政府工具;3、军队占据压倒性优势。
Posted: 2020-12-19 21:29 | [楼 主]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4-23

 

相当不错!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0-12-21 14:46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3735(s) query 5, Time now is:04-27 11:0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