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蔡山彤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03.13号)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蔡山彤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99 点
金钱: 9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6-04-10

 蔡山彤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03.13号)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郑静 从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2-10-03)
2012.2.8—2012.3.11读书书目
《五百年来谁著史》              韩毓海        九州出版社
《白银资本》                        贡德·弗兰克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    陶希圣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何新看中国经济》              何新            东方出版社
《何新集》                              何新            时事出版社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温铁军        中国经济出版社

这个月的阅读主要承接着上学期的一些思考和关注来看的,主要是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和思考。主要收获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视角——历史纵向的研究和横向区域间的比较;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个物品流通的再次理解。
平时在我们周围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西方优于东方。那么西方究竟优于东方吗?西方为什么比较强?他们的富裕是一直如此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质疑这种意识形态下的观点,他从历史的角度的分析东、西发展,认为西方的兴起时伴随着东方的衰落。我们不能只看到这200多年来的历史,更应该延长历史的长度来考察西方的发展。各种历史事件不能单独分析,也不应该放在欧洲范围内进行区域分析,而应该考虑纵横历史线条,找到各个事物的共识,再来比较其不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的漫长的16世纪(1350-1650),正是我国明朝(1368-1644)统治时期,这两个事件时间的吻合,不能分离开来讨论,应该把他们看成两个联系的整体。漫长的19世纪(1648-1815)也正是中国明清两大王朝更替之际。西方在1800年之后才逐渐兴起,那么这两段历史的分析和包含在历史阶段的事件应放在同一纬度去理解和研究。通过看书还发现银本位和人口增长在历史更替中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到后来金本位到美元体系,货币这条线在理解社会发展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弗兰克和韩毓海的思路有相似之处,意在打破这种“欧洲/西方种族主义”的话语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体系模式和理论来进行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研究和分析。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韦伯分析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在西方产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具有某种亲和性就未免是欧洲中心论的思路了。
记得在读《国富论》的时候,谈到财富是什么?财富是金钱吗?虽然理性的分析告诉我们货币只是为了物品的顺利流通进行交换的一种替代物,但是现实中我们所谓的财富就是很多年前亚当斯密反驳过的重商主义的观点。对货币的分析也有很多“大家”一直在研究和争论,货币在商品循环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尤其在今天信贷体系发达的金融货币和股票的操纵下远不止以前那么简单。我倒是觉得马克思的论述的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和货币才是财富。
这个月读的书主要是经验性的书,与之前想了解思潮方面的知识有关系。现在也不能说完全了解思潮和现在社会在论争什么,只是能知道一二来。当然在从经典到经验的转换中也一直在思考读书的方向和系统性,接下来可能还是会读一些经典的书籍,尽量多思考,希望能把以前读的串起来。



2011.12.13-2012.1.09 读书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李嘉图        华夏出版社
《李嘉图》                              黄进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自由选择》                          弗里德曼      机械出版社
《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公羊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古今中西之争》                  甘阳              三联出版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三联出版


2011.11.12-2011.12.12读书书目
1.《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2.《经济学内外》    梁小民
3.《微观经济学》    曼昆
4.《国富论》一卷    亚当.斯密
5.《国富论》二卷    亚当.斯密
6.《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7.《拯救亚当.斯密》 乔纳森B.怀特


    提起亚当斯密,我们更多的是知道《国富论》,不知道还有一部《道德情操论》也同样有名,甚至在亚当斯密的心中《道德情操论》更为重要,就像亚当斯密的朋友休谟说过:“理智是情感的奴隶”,无疑,《国富论》是一本论述国民财富增长的著作,是对经济增长理性的认识,而《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偏哲学的著作,比较感性,是关于道德、美德的伦理问题。
    《国富论》又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何为财富?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货币或者金银;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来源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物,但他不认为同样是劳动生产物的货币或金银为财富。斯密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辩驳,他认为货币是社会总资财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只是其中一个构成部分的结论。这也说明社会财富不是来源于金银,也不是来源于产出金银的矿山和富有金银的殖民地。他从商品价值形成的角度,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社会财富来源于劳动,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单是取决于生产的劳动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更大的劳动生产率。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劳动的生产性,表现在它不只为劳动者本身生产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还为资本家的资本生产利润,为地主提供的土地生产地租。
    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来自国内劳动的产物或从国外购进的物品,这一物品的多少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而这一产物生产或购进受两种情况的支配:一是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技巧及判断力;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为了提高在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强分工;为了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就需要增加积累用以雇佣工人的资本。他就是根据这些思想,来设计自己的著作结构的。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的分工和物物交换。斯密用动物和人类做比较,动物对人献殷勤、摇尾巴是为了自己的肚子来讨好人类,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也作出这种类似的行为。一个人生产的物品只能满足他部分欲望,多数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剩余物从社会中的交换而来,在交换过程在,每个人都是商人,社会是商业社会。他还认为人本身的差异很小,交换使得人们的职业有了区别,差距逐渐加大。劳动生产物分为工资、利润、地租。按照分配原则真正从事劳动的人们却拿的最少,他认为应该给劳动者充足的劳动报酬,这既是财富增加的结果,也是人口增加的结果。对充足的劳动报酬发出怨言,就是对最大公共繁荣的必然结果与原因发出悲叹。大多人最幸福的时候不是在社会达到绝顶富裕的时候,而是在社会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所以,他在全书中论述政府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对市场的限制以及发放进出口奖励金等重商主义商业的经营方法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商业、制造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应该自由买卖和流通,通过市场的调节自然会趋于良性的循环,反对政府在特权阶级的操纵下对外国货物的输入进行限制。斯密以“富国裕民”、寻求财富增值的方法为目的。《国富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是提倡基于“利已心”的经济自由主义,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增进资产阶级的收入和财富积累,从而促进全社会公益与福利水平的提高。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他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如何增加国民财富上。他认为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意在阐述两个问题:一是美德是什么?二是这种美德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达到普通大众心理的认可?
    他认为美德或美好的品行是正义、公平、仁慈。这些品行的运作有四方面的源头,即:一、对行为人动机感到同情;二、对因他的行为而受惠的那些人心中的感激感到同情;三、我们观察到他的品行符合前述那两种同情通常遵守的概括性规则;四、当我们把他的那些行为视为某一有助于增进个人或社会幸福的行为体系的一部分时,它好像被这种效用染上了一种美丽的性质,好比任何设计妥善的机器在我们看起来也颇美丽那样。
可以看出斯密在用人的行为溯源于人性中同情的原则来阐述自己的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他的论述分别从对别人利益关心所产生的美德和对自己利益关心所产生的美德两部分来阐述。对别人利益关心所产生的美德主要是同情心,是站在当事人角度体会他人的处境,是一种“我感觉到的是应该感觉到的东西”的赞同,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要依靠想象力来完成。一个物体的真实面貌是怎么样的,在与它和我们的距离的远近,远处的物体没看你清楚是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关心自己的小事甚于关心别人的大事,是我们利己心所使,眼睛和自己的利己心都关心距离自身最近的事物,如何到达关心他人的事,斯密提到了想象,认为想象是造物主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的莫大恩赐。他认为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化的产物,但是你的想象力使得你可以超越狭隘、封闭的观念。斯密论述对自己利益所产生的美德,提出了受到赞美和值得赞美的评判,自己所做的事受到别人的赞美有时候是别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但是自身内心都有一个公正的评判者,有一个对自身的期待,所做的事是否值得赞美在于内心公正的评判者的评判,斯密认为要做到行为和内心的一致性,这样谨慎的美德才是值得赞美的。
对正义的追求,斯密认为美德的三种品质:正义、公平、仁慈,后两者主要在于当事人行为,是松散的、不确定的,而正义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是精确的。绝对不容许触犯正义的要求,他对正义的理解是继承柏拉图对正义的看法,要有交换性和分配性正义,同时意思和言行举止完全合意。所以要培养人性中正义的品行,但是也并非像决疑论所强调的必须有精密的规划指导下那些感觉和趣味的裁决,正义这些美德是建立在同情的情感及出生,这样的美德会激发人们采取谨慎、诚实等行为方式,正义是建立在概括性的规则之下,即对维持社会和平与秩序整体的价值观之下,那么符合这一原则的行为方式都是值得赞美的。
    斯密两部著作在论述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论述的过程中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世界,是以个人的目标为导向的。《国富论》中以个人获利的利己心为目标,互相交换也是建立在利己心的基础上,为了使自己需要的物品充足并且自己的剩余物转移出去的交换基础。在个人获利的前提下推广到他人和社会,进而到世界各地。同样,《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利他是基础同情心,人天性中自私而原始的感情是自爱和自保,也是斯密所说的自利,这是人的本能,是不可厚非的,人类有一种寻求认同的内在本能,所以对他人的同情心是建立在自己心理感受相同的基础上,所以的情感的起源都是源于自爱,是一种激情的理解和分享。
    斯密有一种对社会的关怀,他的道德观是从个人到社会的范围的扩大,是一种整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自然宿命论,为了整体繁荣舍弃个人或部分,要正视这种价值观,顺其自然,不抱怨天意的安排,来世的期盼来平衡尘世的不公。他认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人与人的交流和社会的存在,个人的价值也不存在。可以看出他的《国富论》是建立在《道德情操论》的价值观指导之下的经济的发展实践,是基于一种个人发展目标为主,向外推移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和实践。


2011.9月读书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
《信任》                                        卢曼
《时间与反思》                            布迪厄
《权力与繁荣》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诺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                科斯


    这个月的开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结合暑期调查和对研一一年的总结,计划看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9月份看的比较杂,其中四本是经济学方面的书,算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奥尔森的思想。
    奥尔森一直带着“社会如何实现经济繁荣”这个终极目标来探讨他的思想过程,他认为市场繁荣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人权利的存在;二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那么达到这两个目标需要政府去实施,他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强制市场型政府,即政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在论述的过程中,他从问题视角开始出发,“为什么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发达国家繁荣”、“一个国家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制度,才能从一个小商贩的市场转变为大型的繁荣市场”等一些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奥尔森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理性经济人个体收益最大化的思路来进行论述。
    奥尔森认为集团有两种:大集团或潜在集团、小集团。他认为大集团很难组织起来,普遍人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对整个集团的帮助相当有限,其中不乏不劳而获者,也会有搭便车的行为出现,没有人会自愿组织起来进行合作行为。但是在小集团中,人数少是一个优势条件,会产生特殊利益集团,小集团成员集体行动比大集团快,成员的目标追求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意在达到收益—成本的平衡。但是,这种集团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集团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目标,集团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奥尔森认为大集团应该实行选择性激励和强制手段,使大集团有利可图的同时也采取强制手段,强制手段的实行是政府的功能,在这里,他反对科斯认为的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力如何界定,都可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认为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介入,并且认为交易成本取决于制度,“契约如果没有剑作保证等于空言”,只有采取激励和强制,政府才能实现上述所说的两个条件。同时,他认为这样一种政府是经济繁荣的保证,他通过政府把市场和经济连接了起来,之所以发达国家有复杂的交易和规划型的市场而第三世界仅是劳动密集型市场是因为发达国家政府建立的合理性和政府职能的发挥,所以,他认为要建立大多数的统治的政府,即民主型的强制市场政府。
    以上是简单的对奥尔森思想的理解。接下来还是从最基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看起,争取两个月对制度经济学有个基本的了解。



6.10—7.3读书

《消费社会》                      布希亚
《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
《文化、权力与国家》        杜赞奇
《乡土中国》                      费孝通
《生育制度》                      费孝通
《村治的逻辑》                  贺雪峰





5.5—6.10读书汇报
《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民族—国家与暴力》        吉登斯                            三联书店
《实践感》                          布迪厄                          译林出版社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布迪厄 商务印书馆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古典根源》        乔治•瑞泽尔 北大出版社
《社会学的意识》                          布鲁斯                译林出版社


    这个月看的书比较杂,因为最后两个月的任务是对社会学领域的后期作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来完善之前的读书系统。想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总结这个月的读书。最后一本看的是《社会学的意识》,我姑且也从社会学的意识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的社会科学,这从涂尔干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论证,也一直被很多社会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下来,更突显了涂尔干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古典三大家的地位。实证在这里主要强调它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谈方法可能要想到研究对象,感觉现在社会学什么都研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都有交叉。比如研究人,人是有意识的、有感知,出于自由意志而行动的人,所以对人的分析可能要借助价值观、行为、思想、地位、环境等影响因素。所以,分析工具或者维度是客观的。当然,也有很多怀有强烈的价值偏好的人,比如马克思,但是马克思也从未放弃对客观性的追求。在许多情况下,也许价值偏好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但对于这个问题本身他还是必须追求客观的、科学的认知。
    社会学对是什么、为什么进行研究。比如,韦伯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在之前肯定是收集了是收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然后从清教徒的思想、行为、宗教的影响等等开始论述得出的结论。再比如这个月看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看书名大家对研究结果也大知一二,就是研究自我、心灵与社会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有关系呢?米德首先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不同于动物,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系。他认为人的心灵、自我都是在社会过程中行动并发生作用的。心灵通过交流产生,在交流过程中,有声姿态、语言、态度、思维等共同作用,有机体个体把别人和社会中的行为内在化,在通过社会活动来反思内在化的内容,逐渐的有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样,自我中的客我和主我在对他人的态度作出反应。米德认为心灵、自我在社会中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心灵、自我在反思顺应他人态度的行为中也在影响周围的人,逐渐的社会也在不断的循环中产生知识体系。所以,心灵、自我与社会是一种双向的影响过程。
这个月读书觉得感觉“合法化”很醒目,吉登斯、布迪厄都谈到了合法化的过程。比如,布迪厄在《再生产》中谈教育,我觉得教育系统的一个作用就是为统治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使它的文化资本合法化的过程。
    还有一点感觉比较深的一点是:现实是在社会中建构的。就我们个体而言,谁都没有创建形成我们生活方式的社会体制,我们生活在其中。那些构建这我们的行为举止并限定着他人对我们的期待的角色,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仍将继续存在。
    可能我现在写的这些,之前都模模糊糊知道,我总觉得看书的时候会忘记,很多时候只是去关注书得内容而把基本的思路忘了。对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的一种意识或者感觉我认为应该一直是牢记在心的,然后再去把握一些宏观或细节的东西感觉要好一点。





2011.4月读书
1、《梦的释义》                          弗洛伊德       
2、《社会心理学的邀请》            戴尔•米勒
3、《弗洛伊德》                          迈克尔•雅各布斯
4、《超越自卑》                          阿德勒
5、《理解人性》                          阿德勒
6、《爱的艺术》                          弗洛姆
7、《女性心理学》                      卡伦•霍妮
8、《罗杰斯著作精粹》              卡尔•R•罗杰斯
9、《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
10、《非理性的人》                    威廉•巴雷特

      谈到心理学,大家会想到情感,顺其自然非理性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理性”与“非理性”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何谓“非理性”?我会想到情感、信仰、自然本性、本能、意志。弗洛伊德是非理性的集大成者,我觉得他的思想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从个人到社会的过渡,另一条是从不正常的人转向正常的人。在对个人的治疗中,他考虑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也意识到家庭的影响。在对这些人的分析中弗洛伊德分析“梦”,他认为梦是一个人愿望的满足,通过潜意识部分进入到前意识,在通过修改、歪曲表现出来。还分析一个人早期的经历和自己对这些经历的理解,这些经历大致可以追溯到3岁左右的时期,主要是性欲方面的表现,他的视角是用生物学的视角来分析人的发展,认为原始本能的未满足以及性冲动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同时,也通过引导患者理解原始的性欲和平时压抑的情感在梦中的表现来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情感,进而重新建构对生活的认识。
    阿德勒的这两本著作有两个关键词:自卑情结、权力目标。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一个人行为的指引都有他明确的目标在指导,影响目的的有两个因素,即社会感和对权力的追求。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不正常,那么他会产生自卑情结,当然自己也会通过各种补偿机制来达到平衡。最后阿德勒也提出了人性的话题,人是什么?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他的回答,个人对权力或统治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弗洛姆任务人的概念就是:自私、自我。所以,一个人先要认识自己,再去认识别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交往。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把人自身,与他人,与社会都异化了,逐渐产生了孤独感,只有大家产生平等之爱,才会恢复以前的那种社会关系。
    同样的,罗杰斯也认为要理解真正的自我,人都具有两面性,首先要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合理的。他认为人是“过程中的人”,一个人从幼儿开始就一直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大家的评判标准,久而久之,自己对自己感到陌生,人体与自我及其经验的机体的疏远,也产生了一种异化。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疗法”,认为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广阔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子饿哦概念、态度和自我导向的行为,并且只有向其提供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种可界定的氛围,那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所以,他确定的目标有:成为自己,发挥潜力。他意在创建一种人性化的科学,主要在于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对人的理解,提出了“完人”——“完整社会”的畅想,我觉得是使人自身合法化的构建,在存在的基础上理解本质。
    马斯洛也有完人到完整社会构建的想法,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他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即人基本的需求是通过遗传而来的,但是发展状况是通过后天培养的,所以,他人为分析一个人应该从整体上来分析。他认为所有的人类关系、所有的人类制度以及整个人类文化都是以人性为依据的,所以要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而并非向弗洛伊德把不正常人作为试验对象。
    看了这些著作,觉得话题好像从心理方面延伸到哲学层面,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来探讨人性的两面性,并且确定理性、非理性的范围。“人是什么”是哲学一直的话题也是心理学的话题,感觉在心理学方面更关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2011.2.20——2011.4.1读书汇报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美】雅克•巴尔赞 世界知识出版社
《疯癫与文明》        福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规训与惩罚》        福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性经验史》            福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福柯的生死爱欲》 詹姆斯•米勒 上海人民出版社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太白文艺出版社
《爱情心理学》        弗洛伊德        太白文艺出版社
《狼人的故事》        弗洛伊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本书作者写了1500至今的历史,跨了五个世纪:16C、17C、18C、19C、20C,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
    1500-1600:宗教中应该信什么
    1661-1789:个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
    1790-1920:以何种方法来实现社会和经济平等
    1921-1995:所有上述努力混合的结果
经历了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社会革命。
    作者基本上按照四次大规模的革命来划分阶段,在各个阶段作者论述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社会思想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影响,刻画了时代、人物背景,提到了很多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及其书刊,有被人一直记忆的,也有很多被遗忘的,感受到各个时期作者思想和所处时代及其与前面时代的影响密不可分,作品都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产物,提及了大量的歌剧和绘画艺术,不得不惊叹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疯癫与文明》
    福柯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述“疯癫”的发展,主要描述了古典16C、18C,而且举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和当时描写“疯癫”体裁的作品来反映历史大变革中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各种关系和哲学思考。福柯笔下的“疯癫”是用错误来掩护真理的一种活动,是非理性的,而疯癫的对立面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和大众的道德标准,在医治疯癫的过程中,理性治愈了非理性,疯癫在它的真相中被异化了,变成了非存在性和谬误的虚无性所反映的二元性,从历史的角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规训与惩罚》
1.看了福柯的几本书,觉得他文笔好,读起来很顺畅。
2.这本书还是一种历史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把历史阶段和内容进行整合:
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      ——  第一部分(酷刑)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 ——  第二部分(惩罚)
19C: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  第三、四部分(规训、监狱)
3.“权力”
(1)历史的发展角度论述权力的变化过程:从“肉体”到“灵魂”
“肉体”——君权,从对达米安的五马分尸的酷刑中来体现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一种“杀鸡给猴看”的警戒作用;
随着历史大变革的发展人们对君主权力的无法容忍,出现了以“人道”为尺度的改革和一系列的惩罚权力机构。教育、监狱、医院、军队等机构的出现分担了权力,出现了一种“允许—禁止”的二元对立机制,权力也进行了一个合法化、规范化的过程。表面上从紧到松实质上控制从“肉体”——“灵魂”的过程;
各机构在分担权力的过程中,知识、技术、话语等扮演了权力的执行者的角色。
(2)时代的诊断:经历了一些大变革和战争,人们注重人道和自由,随时都在谈论,但是从权力的发展看这种自由和人道是难以实现的,人们越来越被控制和规训。
(3)福柯的权力意思太多,感觉把握的还是不过,觉得权力无处不在,还值得思考。
(4)看了这几本福柯的书还是觉得前面的大家: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等对他的影响很深,更深的把握福柯恐怕得往上看一些大家的著作。

《性经验史》
  这本书福柯从一开始的反驳“压抑假说”到论述的四大部分,意在从古代哲学及其人们思想意识方面来发现“性经验”的历史,这个历史不是现代人们所认为的是罪恶的,而是重构一种对历史的从新认识,纠正被误解的历史。

《福柯的生死爱欲》
    不得不说,米勒的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对20C西方几位经典大家的熟悉使人很佩服,当然对福柯本人及其著作的分析使我们也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我觉得读了这本书最大感受就是对福柯的佩服,没想到他的很多著作都是自己的一种“体验”,他终其一生都在体验一种生命哲学,他对死亡和同性之情的态度也从新的角度带给大家思考。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这两本书弗洛伊德都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谈的,主要还是从病者早期的经历来分析对以后的影响,他谈到了很多关于“性”对儿童、成人的影响,因为只看了这几本书关于很多观点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来继续看一些他的著作,争取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更多事物。
《狼人的故事》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理论的运用,是由三个案例组成的,看完这本书我接下来在看《梦的释义》,对案例和理论的一种结合,弗洛伊德的理论下个月在疏离。

这个月的感受:
1、经过上学期得读书,感觉这学期来也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整个月状态还好,希望继续坚持下去。
2、对下个月读书的一个计划,之前仰慕弗洛伊德很久了,终于可以看了,实在挺高兴的。争取4月份对心理学这块有点了解吧。





2010-12-13——2011-1-14读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恩格斯    中央编译局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选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美]温迪•林恩•李        中华书局
《西美尔与现代性》                    陈戎女            上海书店出版社
《货币哲学》                              西美尔                  华夏出版社
《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 西美尔                学林出版社
 
谈谈对《货币哲学》的理解,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西美尔与现代性》这本书,作者分析的很有逻辑性,也很全面,很吸引人。看的时候有一种马上读西美尔书的冲动。等真正看的时候发现太抽象了,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阅读完。所以,以后看书还是先阅读纯文本,再看一些介绍和评论性的书,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预设在里面,读起来更好一些。
    《货币哲学》这本书是西美尔的一部经典著作,从独特的视角——哲学文化来论述货币对人们生活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内在生活和精神品格方面的影响,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货币。
本书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部分内容,分析卷从生命的一般条件和关系来考察货币的本质,综合卷从货币的作用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用西美尔自己的话来说,“第一部分将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第二部分则从货币对内在世界的影响的角度考察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即“对个体的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结,对一般文化的影响。”
    分析卷共有三部分的内容:价值与货币、货币的物质性价值、目的序列中的货币。首先货币是有市场的,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货币,因为货币具有稀缺性和交换价值并且可以度量,这些都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随着工业、商品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货币越来越依赖,货币也从手段的位置上升到了目的的地位。就像西美尔所述,物品并不是因为本身的价值而有价值,而是因为花了钱才有了价值。
    综合卷同样也有三部分的内容:个体自由、个人价值之货币等价物、生活风格。西美尔论述实物地租变为货币地租的同时人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论述了土地对农民生存的重要性,没有了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农民好像成了局外人。货币使人们的生活变的简单、客观化,没有了人情味,只有“钱”的关系,钱使人们生活自由,但是是没有感情的自由,是躯体的自由。个人价值之货币的等价物西美尔分析了偿命金、妇女卖淫、嫁妆、买卖婚姻、为钱结婚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货币使人们的生命、婚姻成了值多少钱的事,虽然把所有的事都简单化、客观化、可度量,但是钱不仅买走了生命、婚姻,更买走了尊严和在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交往的感情。货币发展成了一种无特点、无个性的等价物,劳动分工和生活专门化使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相分离,个体越来越不完整,现代人生活和生命碎片化,信贷和科技的发展也使人们之间有了距离感,使得“生活风格”也变的客观化。主客文化的分离和人们之间产生的距离感是现代人在现代这种环境中无法克服的。所以,货币产生的这些现象很“纠结”,货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货币从手段的位置跳到目的的位置又使人失去自由和“人性”,使生命本身具有了无聊感,货币刺激着人们的感觉和使人们感受生活,没有了自身最本质的内在性,货币也把人们之间的差异夷平了,但是分工又使人们具有个性,所以这种感觉把现代人分成了碎片。
感觉对《货币哲学》的理解很浅,有很多感触但感觉又写不出来。就写这些吧。。


谈谈这学期读书的感受:
1、首先真的很感激贺老师给我们的鼓励和信心,真的太给力了,应该给贺老师颁发“2010最给力教师奖”。当然也很感谢读书会的成员一起创造的读书氛围。
2、对自己这学期的表现还比较满意,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学期四个月的时间差不多把古典三大家都接触了一下,最后还看了一下西美尔的书。虽然只是接触了皮毛上的一点点毛,但是我最初的目标也达到了,本来计划的看三大家,后面还很意外的看了西美尔的著作。
3、看书还有一点就是经常听取“前人”(比我先看书的同级同学和研二的师兄师姐)的意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看过书的感受和理解,都很有经验,让我知道该看哪些书,哪些现在不用看。然后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看书体系和方法。
4、对接下来看书的一个展望吧,还是会继续看社会学方面的书,先把这方面的书大致了解了再看别的方面的著作。


2010.11.11-2010.12.13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

  这个月主要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部巨著。第一卷主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第二卷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述各种资本形式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不同资本的相互行动中,在竞争中,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识中所借以出现的形式。
    从总体上来看,这三卷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述过程。第一卷马克思把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作一个有机体,资本、国债、殖民关系、工厂、机器等都作为分析这个有机体的细胞。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因此,研究从“商品”这一财富元素入手。从商品开始到商品交换、货币、商品的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工资、资本的积累,最后又回到原始积累,把整个封建到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大变革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用“物品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来。第一卷用总体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呈现给读者。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三部分内容: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前两部分从单个资本的运动来考察,第三部分把整个资本循环运动统一起来,各个别资本的循环本来就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它们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并在这种交错循环运动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第一卷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劳动时间,这卷从流通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在前两卷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各要素及流通循环过程进行分析之后,第三卷加入了现实影响因素,从具体的角度论述不同条件下利润、地租等的形成,所以说这三卷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资本论》还有一条线,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的部门可分为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部分。就农业来说,在对土地的占有和耕作上,形成了三大并存又对立的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产业资本家从土地所有者手里租用土地,雇佣一些工人来进行农作物的生产,生产收获的物品在流通过程中分配给不同阶级的人用于消费,在这个过程中,雇佣工人和产业资本家因耕作生产而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样不同阶层消费农产品产生了不同的交换关系。同样的,在别的部分情况也一样。所以,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方法论方面,首先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次,具有阶级性。第一卷里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两大阶级的对立,即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在第三卷,在对地租和土地所有权的论述上衍生出了三大阶级,即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全卷都是从阶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三,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马克思资本论写作的大背景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比如从商品入手,分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简单的物物交换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产生货币,又分析了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的货币,那么,这是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在这其中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来丰富文章内容并具有说服力的论证。第四,辩证的看问题。马克思在第一卷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对工人工作日的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了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在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上运用相对的看问题的视角。当然还有在论述很多观点的时候,马克思总是假设很多前提,在假设的这种范围内观点是正确的,除去了这种范围或界限结论也就不适用了。我认为这是辩证的分析问题,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第五,批判的视角。同样还是举剩余价值的例子,马克思用了很多工厂观察员的证词来批判资本家对儿童、妇女的严重的剥削,同时也批判了在无政府状态下法律、社会秩序的不完善对个人造成的伤害。而且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提到了大量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关于货币价值理论的一些假设和论点,结合自己的研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

这个月读书的感受:
1.经常和大家一起谈的对经典书籍理解的程度,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理解的程度。这次开了读书会觉得我看书好像速度有点快,这个月准备放慢速度,慢慢阅读,准备在质上有个提升。
2.之前准备马克思的只看《资本论》三卷,这个月阅读后觉得还是没把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理解透,所以接下来继续阅读马克思的书。这点感受在这前两个月所没有的,现在慢慢有了一种自己选书的感觉,知道哪些是必须要阅读的,哪些可以暂时不看。
3.从开始读书到现在经常听大家说读书的状态,之前觉得还可以。这个月看《资本论》,书太厚了,心理压力还蛮大,计划是一个月看完的,读之后发现每天太累了,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想多读一点又读不快,一着急就会胡思乱想,所以接下来我觉得训练自己有一个很平稳的状态时非常关键的。




10月份读书汇报: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支配社会学》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的类型学》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律社会学》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学说》                                顾忠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个月看的都是韦伯的书,试着把他的思想做了一下总结。从写作脉络上来看,韦伯从历史视角入手,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几大方面开始论述,像一个地球仪,历史为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为经,一块块交叉论述,意在论述“西方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即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之各个方面的独特性。如在经济方面,中国也有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制度进步等原因,而西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合理企业的产生,出现了货币计算、实物计算一系列资本理性化的手段与工具;在宗教方面,并不是说西方因为有新教,资本主义就产生了,而是新教是入世的禁欲主义,教理是“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方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因为产生了这样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同时也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就像韦伯所说“选择性之亲近的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发展了;在如我国的儒教,韦伯从“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进行论述说明,韦伯认为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去理性化地适应世界,而清教是去理性化的支配这个世界。
    在方法论方面,韦伯用到理念型和价值中立。何谓“理念型”,其实就是一种构想出来的工作理性,是一个乌托邦,在现实里是不存在的。让我们用这一理念型去跟我们研究所寻得的资料,或是我们在现实里面对经验的整理加以对照,看看现实与理念型之间的距离是多远或多近,然后它的理由又何在。比如支配的三种类型:法理型支配、传统型支配、卡里斯玛支配,这三种是理念化的三种类型,也都是理想的支配类型。那么什么是法理型支配、传统型支配、卡里斯玛支配呢?通过价值关联把它们的某些成分特别被提出来,然后把这些成分组合成自己内部不相互矛盾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现实里找不到,因为现实里面很多现象都是彼此矛盾的,这些概念只是对照实际的。韦伯在论述“西方为什么是如此这般景象”时,从经济、政治、宗教、组织制度、法律多方面阐述,并没有明确哪一部分更为重要,这也印证了因果多元论和价值中立的色彩。
    谈到理性化,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个除魅的世界。在政治组织方面,家产制、家父长制逐渐消失,“切事化”的官僚制兴起;宗教方面,人们当初由信仰建立起来的劳动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当初的清教信念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清教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又使清教面临一种“境地”,就像韦伯所说:“天职责任的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像死去的宗教信仰一样,只是幽灵般地徘徊着。”法律也形式化,管理的量化,民主投票等,它给人达到目的-手段的理性化,但却消除了目的本身的意义、价值、神秘性和神圣性,它给了你一个形式,却把内容掏空了,在韦伯看来,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困境。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这种理性化与除魅世界中保持一种生活的心态呢?韦伯提出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从事政治,在订立了“应然”的目标后,便须以“责任伦理”发挥切事的精神,求取现实上的成功。

谈一下这个月看书的感受:
1.状态还比较好,上个月一直怕完不了任务,看书更注重数量。这个月应该是质、量两者兼具吧。
2.在读书过程中一直有注释部分怎么阅读的问题,读书会上大家也谈到了,所以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
3.接下来想看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借鉴大家的阅读书目,一家一家往后面看。



2010.9月读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弗洛伊德        甘肃人民出版社
《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        安徽文艺出版社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埃里克森  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涂尔干          三联书店
《自杀论》                                            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迪尔凯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术与政治》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是我阅读的弗洛伊德的第一本著作,总体还是比较好懂。他在书中写了很多临床例子和自己的经验来论证提出的理论,并且运用了自由联想法,其中大多例子来源于生活,而且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但是我平时很少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过多的去思考“为什么”。虽然看完这本书不会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一些现象,但是我觉得体会到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


2.《精神分析纲要》这本书是弗洛伊德写的最后一本著作,由于之前只看了一本他的书,所以这本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精神及其活动、实践任务、理论成就。本书我觉得概括性和归纳性很强,主要归纳了人的精神生活、人格结构学说、梦的学说三部分的内容。还有一点就是临床实践性和理论分析结合。


3.《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的副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关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入门书籍,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的一本导读。在本书中作者谈及了40多部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著作,20多位文化人类学大家。对我们以后阅读文化人类学著作推荐了很多书籍。
本书总共包括19章节,从文化人类学的背景,历史发展和调查方法一直谈到近来的变化,纵向的跨度很大,横向上介绍了多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和各位大家写作的视角,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多了一些看问题的视角,比如遗传的视角,生物的视角等。也对身边的有些事和物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这个提出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本书中还提到了功能和因果分析的思想。
本书的结构作者都是从提出前人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比较出缺陷之处,然后提出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文中谈到了孔德,斯宾塞关于社会的观点以及心理学,生理学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文中阐释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现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经常有这种“第一印象”的想法,我觉得看了此书锻炼了自己对事物客观分析的思路。


5.《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的开山之作。本书涂尔干先是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在论述的过程中多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和因果归因的方法。并且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以及有机团结的递增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论述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他谈到了多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密度和道德密度的递增,当然这也是主要原因,还谈到集体意识的非确定性和遗传性这两个次要原因,最后做出结论。最后在论述了功能,原因,条件后他提到了三种反常形式。
涂尔干在文中多次提到道德的重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中间逐渐缺失了很多共同所要遵从的道德方面的东西,拜金主义很是盛行,从这些具体的现象涂尔干提到了如何重建道德的问题,当然这也值得我们大家细细思考。
文中在方法论方面一再强调要把观察之物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排除一切预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且文中大量引用孔德,斯宾塞的论点,然后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驳,并且用和有机体类比的方法论述自己的观点。


6.《自杀论》是涂尔干的又一部著作,本书主要围绕影响社会自杀率这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把关于自杀的论述和分析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中作者分析了被大家普遍认识的关于自杀的各种非社会因素,接着谈到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最后提到了改进措施。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前人的观点,并进行一一比较论述,证实自杀与各种非社会因素、心里变态、种族、遗传无关。在论述社会原因的过程中涉及了宗教、家庭、婚姻、政治团体、法律等多个方面。最后提出解决措施要建立国家之外的职业团体。
文章还是基于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范畴下进行的,运用比较和因果关系来论述。


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本书共有三卷内容,即先导问题,基本信仰,主要仪式态度。在先导问题这部分涂尔干界定了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区分了宗教与巫术,论述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是信仰和仪式,二卷和三卷从这两个基本范畴入手,也即宗教的思想和行动。宗教生活来源于社会,最本质的来源是集体生活和道德,集体生活产生共同情感,是宗教力和社会力。
方法论方面涂尔干还是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地方开始着手,避免先入为主,本书从澳洲进行研究,并且和北美印第安社会和美洲进行对比,更呈现了宗教的基本形式。也即“部分即是整体”。
本书导论和结尾都谈到了概念和范畴,范畴起源于宗教,有宗教事物所共有的本性,同时也是社会事物以及集体思想的产物。


8.《学术与政治》是韦伯有关学术与政治关系探讨的一本著作。本书安排了三部分内容:韦伯作品集的导论、学术与政治、附录。在导论部分,我们了解了韦伯的生平和政治关怀,这对我们了解韦伯著作的背景有重要的帮助和把握。学术与政治部分,编者加入个人对韦伯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的认识的文章,然后从认识的基础上编排了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搞,可能这样编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韦伯的思想,但是我觉得总是会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在看的时候我是倒着看的,这样更能加深我的印象。
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把德国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从学术的外缘环境、灵感、人格论、学术的意义、学问的价值、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价值、教师扮演的先知等多方面论述,运用价值中立的原则,最后提出教师——平实而单纯的干自己的事。也提出了学术自由化的氛围。

4月读书

1.《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怀特  商务印书馆
2.《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群言出版社
4.《社会学想象力》  米尔斯  三联书店(在读中)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Posted: 2010-04-25 23:44 | [楼 主]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太厉害了!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4-19 22:33 | 1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很受鼓舞!!!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08 23:44 | 2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强人!放下了就提得起,读书使人美丽。敬佩!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6-13 22:50 | 3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很厉害!在这个很不平静的九月能够有这样的状态,说明了你的读书意识和读书能力。
要相信自己,很多看起来是困难的困难,实际上并不是困难,就像是海妖之歌,听得入迷的人越听越迷,最好的办法是堵上耳朵,专心致志。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相信自己,相信读书会集体,一定能够克服障碍。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10-09 12:28 | 4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不知不觉,竟然读了这么多书,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却给生命增加了多少的厚度和深度。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12-17 23:27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3978(s) query 5, Time now is:11-08 02:3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