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black
green
yellow
wind
wind5
gray
pink
moon
blue
movie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
刘蓉 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刘蓉 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蓉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7-01
最后登录:2023-10-23
小
中
大
刘蓉 读书报告
【九月】
【书单】
假期书目
《互动仪式链》柯林斯、《社会表征》莫斯科维奇、《新社会学大纲》李达、《学术与政治》、《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韦伯
下月书目
《宗教社会学》、《支配社会学》韦伯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廉思
【锻炼作息】
每天都适当运动、大部分时间早睡早起
【读书感想】
在阅读韦伯的书时,还是有些晕头转向。一部分是翻译原因,书里的有些名称大都采用音译而不是意译,所以读新词汇有些拗口,记忆起来有点困难。一部分是因为写作手法的原因,韦伯大量的堆砌史料,就像上历史课上老师源源不断地灌给我知识一样,有点难消化。另外,在看《儒教与道教》时,经常用古希腊等我所不熟悉的经典西方人物或故事来类比,使得理解难度更上一层楼。不过后面读到《印度教与佛教》和《古犹太教》时就好些了。也解决了一些我对于犹太人认知上的误区。
【自评】B
【读书报告】
《古犹太教》
本书是在韦伯探讨“为什么资本主义精神只在西方产生”的主题下,所撰写的古犹太教理性化的发生过程。韦伯在开头便指出犹太民族身上所具有的贱民民族——即在礼仪上,无论就形式或事实而言,与周遭社会环境区隔开来的客族的特殊属性,便由此提出了本书的关键性问题:犹太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如此高度殊异性质的贱民民族的。
契约的精神:耶和华信仰的崇拜与非耶和华信仰的崇拜
古犹太教的耶和华崇拜是建立在神与以色列子民的契约基础上的。 在神的庇护下的各种不同的誓约兄弟团体贯穿于整个以色列的历史,其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宗教性的“契约”普遍深远地延伸成为各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真正基础。事实上,根据史料,一位以色列以前并不认识的神救以色列于水火之中,并救其于水火之中,这个神并因此借着庄重的契约,在摩西创立耶和华崇拜之际,被接纳为了同盟之神。耶和华作为一个拯救与应许之神,其所关涉的是现实政治的事,而非关于个人内在的事(例如印度教的业)。正如韦伯书中所说;“他所给予的是脱离埃及奴役状态的拯救,而不是脱离一个枝枝节节毫无意义的世界,他所给予的应许是支配人们所欲征服的迦南地,并在那生活,而不是超越性的价值。”耶和华信仰一步步打败了非耶和华崇拜如的埃及的死神崇拜、氏族的祖先崇拜和巴比伦的占星术、天体神学等,其中属于以色列的巴力崇拜作为其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在后世逐渐将其与耶和华融为一个形象了。耶和华崇拜具有反狂迷的特点并且例如纵酒、性与狂舞等,并且极力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巫术、复活等超现实的现象并未在以色列得到发展。
宗教的祛魅:拿细耳、拿比、先知、祭司阶层及对狂迷之道的反抗
推动犹太教发展的是具有卡里斯玛的一些人。一开始,犹太教并不是彻底祛魅的,当时由名为拿细耳的战争忘我专家,例如在战时不停杀人的忘我状态和名为拿比的巫术忘我专家,通过音乐和舞蹈、坡足舞、全身筋挛、疯言憺语,为了获得巫术力量。后来拿比逐渐变成了稍微平和的先见。先见是指可以在梦中接收到神的旨意的那类人,他们通常会将梦中所见神的想法传达给他们的顾客,也称神谕。与先见不同,后来出现的名为先知的神意的传授者,是通过听的方式接收神的旨意,并且大多是政治取向的,其中以灾祸先知为代表。灾祸先知通常在政治腐败或王运衰落的时候会预言耶和华会降临灾难于现世。犹太教的祭司阶层是具有世袭性卡里斯玛权威的利未部族。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契约共同体的威望,并不是向一般祭司阶层那样通过牺牲祭司的训练而获得,而是通过关于耶和华命令的纯理性知识以及在礼仪手段的知识上的教育而获得威望。他们由此创造出了代表神意的律法书,推动了耶和华崇拜的理性化进程。在犹太教由最初巫术性的狂迷的特质渐渐演变成了祛魅的理想化的系统地宗教理论,便是取决于灾祸先知和以利未人为主导的文士阶层。他们希望培育出而且事实上也真的培育出具有清教式纯正的——因而也就是厌恶狂迷、偶像崇拜与巫术的——虔信的圈子。个人的家长制与权威毋宁是取决于有关耶和华命令的知识,游牧式的理想、乡村和城市里的平民的美德愈来愈被推崇。利未人的训诫也愈来愈重视这个作为其顾客的平民思想世界。此外,以色列并未出现以教权制约百姓的政治手段,宗教的发展与兴起总是伴随着王权的衰落与腐败,或许正是这种现世意义下的救赎与理想,才导致了平民阶层后来成为耶和华最虔信者。即那些既未参与分享政治权利,也不是王的军事与赋役国家的担纲者,更不是城市贵族社会权势的承担者。
礼仪的隔离:贱民民族的形成与法利赛主义
由于先知的及时性的灾祸预言和末世性期望:一种是未来会建成的平民乐园是的禧年期望;一种是犹太民族作为的神保护的支配民族期望和耶和华的契约保护思想的强化,使得以色列由政治团体转变为了名为犹太人的宗教团体,正是这种宗教团体取向所导致的强大的信仰,促成了其在耶路撒冷崩毁后继续存在下去。为什么犹太民族成为贱民民族一个原因是源自宗教本身的适应的职业取向。在外族中讨生活的农民,若要在农村地区过一种所谓礼仪验证的生活,十分困难。这也导致犹太民族的重心渐渐导向城居的贱民民族。犹太教团的形成意味着在礼仪上与撒玛利亚人以及所有形式上未被纳入教团的以色列人或半以色列的迦南人分隔开来。这种排他性,在后期犹太教发展中推崇到了极致,此为另一个原因。韦伯在书中举了法利赛主义教团的例子为证。再被希腊统治的时期里,他们不仅自我隔离希腊人,而且也隔离于过着不洁净生活的犹太人。他们拒绝于不净者同桌共食。犹太人之转变成一种跨地区性的、本质而言城居的总之就重点而言不土著的客族,其根源是在法利赛人的领导下所致的结果。犹太人一再受人指责的关键落脚于其自我选择的于自我所欲的,逐步愈演愈烈的社会孤立。
虽然犹太教发展出了理性化的系统的宗教学说,但是其缺少了一种向内的个人的伦理观,例如天主教的职业伦理观。并且全面相信耶和华的教义与认为自己是神选之子的恩宠论,将他们带入了宗教意义下的民粹主义的歧途中,容易招致历史的磨难。
Posted: 2023-09-09 22:49 |
[楼 主]
刘蓉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7-01
最后登录:2023-10-23
小
中
大
【十月】
【书单】
本月书目
《宗教社会学》《支配社会学》韦伯 、《蚁族:大学生聚居实录》廉思等、《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景军
下月书目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韦伯、《认同的力量》曼纽尔·卡斯特、《宫廷社会》艾利亚斯
【锻炼作息】
每天都坚持运动、最近一周熬夜较多
【读书感想】
首先是关于学术写作方面的感悟。因为最近同时读了韦伯和卡斯特的书,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学的写作越来越规范化。《网络社会的崛起》就是一篇非常标准的学术论文。感觉还挺适合当做学习的样本的。
其次是关于《蚁族》中大学生的真实记录的感悟。在读这本书时,有些时候我会忘了自己,从他们的视角想象那些经历;可有些时候,我会猛地一下变成了自己,然后忍不住开始隐隐担忧一年后的自己将何去何从。
最后是关于古典与后现代方面的感悟。古典时期的社会学理论,是因为突然经历社会变迁,社会解构而渴求一种整合的力量,异中求同。后现代则是在理解社会复杂性的基础上,同中求异。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精确估量的模型,其十分复杂,并不能如帕森斯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井井有条的有机体,如今的大致国家小至家庭的差异越来越大,我们为什么还有寻求那种涂尔干口中的“道德”呢?因为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都会遗憾并没有十全十美的诠释与指导社会的理论,但同时这也是社会科学的魅力吧,充满未知。后现代的解构思想,的确将我带入了一种虚无主义困境中。
【自评】A
【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作者简介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出生于西班牙,后在巴黎求学,现迁居美国。卡斯特尔是研究网络社会的旗手,他的代表作“信息时代三部曲”《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轰动了世界,被誉为 “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互联网研究〞。他深人分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网络化,以及靠社会认同凝桑起来的各种文化共同体和社会运动;他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信念和观念共识对互联网使用的深层影响:他强调从广大基层社会成员的主观意愿、信息沟通、语言交流、抗拒性认同和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等方面去理解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口。
二、报告思路
《网络社会的崛起》旨在结构性地展现出一个正在成型的信息化社会。在卡斯特尔笔下,网络社会是和买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提并论的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由网络构成 (无须特意强调,互联网是网络社会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探讨网络社会的线索与把握社会特性的概念,卡斯特提出了信息技术范式。此外,卡斯特尔认为任何社会重大的结构性转型,都牵涉经济、文化、空间的改变、时间区其关系的改变。所以,我将按照卡斯特的思维逻辑以信息技术范式为经,以结构性转变为纬,并省略部分内容来简单介绍一下卡斯特笔下的网络社会形态。
三、信息技术范式
卡斯特指出,技术范式这个观念有助于组织当前技术转型的实质,掌握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在每个新范式里,都有一个或一组特定投入,能够称之为该范式的关键因素,而此因素的特征为相对成本的下降,以及普遍的可及性。而网络社会便是以廉价的信息投入为基础的技术,而这些信息源自于微电子和电信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范式的内容如下:
原料为处理信息的技术;新技术效果无处不在;指涉了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关系的网络化逻辑;以弹性为基础;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整合的系统。
四、经济
经济方面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经济的特性,网络企业的出现,职业结构的转变。
新经济的特性: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
信息化是指在这种经济体内,单位或作用者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基本上是看它们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及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定。新经济出现在特定时间,即90年代;出现于特定空间,即美国;并且围绕着(或源自)特定产业,主要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以及初露端倪的生物技术。信息化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网络社会的转型,并且其影响在一步步扩大。其独特之处是由于它转变为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技术范式,使得成熟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全球化是指生产、消费与流通等核心活动,以及它们的组成元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是在全球尺度组织起来的。推动这种全球化的首先是金融界。90年代的金融界因制度变革与技术创新而改观,交易成本越来越小,交易速度越来越快,促成了金融市场的全球整合。网络化则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增进与竞争的持续,都是在企业网络之间互动的全球网络进行。这种互动当然脱离不了信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网络企业的出现:形态与组织
进入信息社会,之前工业社会的福特主义式的生产方式岌岌可危,发展出了一种适应于后工业的生产方式,弹性专殊化。网络企业则是信息社会一种特殊的企业,其手段系统是由各自主目标系统之部分交织而成的。组成元素自主又依赖。由于对电脑的弹性、互动式操作的大量需要,使软件变成电脑行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而信息生产活动也很可能会塑造未来的生产与管理过程。随着互联网、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普及,在宽频和快速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不论大小公司都可以很轻易地以弹性互动的模式彼此联系,以及与顾客联系。
职业结构的改变
卡斯特对比了七大工业国近20年的就业结构变化,对后工业理论进行了修正。后工业理论认为进入后工业时代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他对比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卡斯特发现这与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以及文化特性有关。但是,第三产业的确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并且长久保持。第三产业的兴起也促成了一种新的弹性职业的诞生:弹性工作者。
五、文化:个人区隔化,虚拟社群,真实虚拟
文化方面的转变表现在出现了一种真实虚拟的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区隔化。
个人区隔化
“以字母思考的心智”,造成了人类沟通上的质变;在西方,字母已经成为积累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沟通提供了心智层面的基础设施。2700年后,发生了另一起规模相近的技术转变,也就是各种沟通模式整合入一个互动式的网络中;通过“超文本”和“后设语言”的形构,历史上首次将人类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态整合到一个系统里。新媒体的发展则导致了受众分殊化,我们并不是住在地球村里,而是住在一个全球生产、地域分配、顾客导向的小屋里。
虚拟社群
互联网所中介的沟通是个相当新的社会现象。虚拟社群;个人社群非正式的人际纽带之社会网络,范围从大约六七个亲密的朋友,到几百个较微弱的纽带不等。无论是团体社群还是个人社群,都同时在线上和离线运作;社会网络取代了社群。卡斯特对虚拟社群持有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虚拟社群确实是社群,但不是实质的社群,不会遵守实质社群的那种沟通和互动模式。但虚拟社群并非“不真实”,而是在不一样的现实层面上运作。虚拟社群是人际的社会网络,大部分以弱纽带为基础,极度地多样化且专殊化,但也能够由于持续互动的动态而产生互惠和支持。自身的动态;虚拟社群巩固了朝向社会交往的私有化的趋势,以及以个人为中心来重建社会网络,发展个人社群,实质的与线上的社群都包括在内。
真实虚拟的文化
目前以一切沟通模式(从印刷到多媒体)之电子整合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其历史特殊性并非是诱发出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反而建构了“真实虚拟”(real virtuality)将大部分的文化表现纳入以数字化电子生产、分配与交换信号为基础的整合沟通系统里,对社会形式与过程会产生重大后果。一方面,这种情况大幅度削弱了传统上外在于该系统的发送者的象征权力,这些发送者以含有历史性编码的社会习惯来传输:如宗教、道德、权威、传统价值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并不是他们消失了,而是除非他们在新系统中重新编码,否则就会日渐没落。另一方面,新沟通系统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与时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乃是新文化的物质基础,超越并包括了历史传递之再现系统的多种状态:这个文化便是真实虚拟之文化,假装便是相信造假。
六、“流动空间”
卡斯特认为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结构的动态所塑造,这其中包括了依据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价值与策略所导致的矛盾趋势。事实上,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
流动不仅是社会组织里的一个要素而已;流动支配了我们的经济、政治与象征生活之过程的表现。流动空间乃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实践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所谓的流动,我指的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象征结构中,社会行动者所占有的物质上分离的位置之间那些有所企图的、重复的、可程式化的交换与互动序列。支配性的社会实践是那些嵌入支配性社会结构里的实践。所谓的支配性结构,我指的是那些其每部逻辑在塑造广大社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上扮演了策略性角色的组织和制度安排。
流动空间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
第一个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是由电子交换的回路所构成。第二个层次,由其节点与核心构成(扩散式网络)。第三个层次,是占有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流动空间不是我们社会中唯一的空间逻辑,但是其依然是支配性的空间逻辑,因为它是我们社会里支配性利益——功能的空间逻辑。不是纯粹结构性。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矛盾
地方是一个其形式、功能与意义都自我包容于物理临近性之界限内的地域。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之间的关系,同时并存的全球化与地域化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并非预先决定的。人民确实依然生活在地方里。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的功能与权力是在流动空间里组织,其逻辑的结构性支配根本地改变了地方的意义与动态。由于经验关联于地方,因而脱离了权力,且意义逐渐与知识分离。结果是两种空间逻辑之间的结构性精神分离,构成破坏社会沟通渠道的威胁,支配性的趋势是要迈向网络化、非历史的流动空间之前景,意图是将其逻辑安放在分散的、区隔化的地方里,让这些地方之间的关联逐渐丧失,越来越无法分享文化符码。
七、“无时间之时间”
真实虚拟的文化伴随了电子整合的多媒体系统,一两种不同的形式促成我们社会里时间的转化,亦即同时性与无时间性。一方面,瞬间流转全球的信息,混合了横越邻里的现场报道,为社会事件与文化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立即性。另一方面,在同一个通信频道里,并且依据观看者-互动者的选择,媒体中各种时间的混合创造了一个时间拼贴;不仅各种类型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时间也在同一个平面上同时并存,没有开端,没有终极,没有序列。无时间之时间产生于某个既定网络—亦即信息化范式和网络社会-—的特征,导致在该网络里运作之现象的序列对象秩序发生系统性扰乱之时。无时间之时间属于流动时间,而时间纪律,生物时间以及由社会决定的序列,则是全球地方的特征,在物质层面结构与解构着我们区隔化的社会。流变建构着存在,时间驯服了空间。
八、结语
距离这本书初次出版大概过去二十年了,我们愈来愈离不开网络社会的影响,我们再也不能适应离开网络的生活。同时,卡斯特书中提及的网络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依旧存在与今天,并且愈发严重,很难说人类社会是通往幸福的路上发展。
最后,就以卡斯特的这句话结尾,这是一个新存在的开端,事实上也是新时代的开端,即信息时代,其独特之处乃是文化相对于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了自主性。但这未必是令人兴奋的时刻,因为终于在人类世界里独处的我们,必须在历史的真实之镜里观察自己,但我们可能不喜欢见到类似景象。
Posted: 2023-10-21 17:55 |
1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小
中
大
我们有一句经典语录,“方向正确,方法正确,持续努力”肯定能走向卓越,现在方向方法都没问题,持续努力就好。
读书,思考。
Posted: 2023-10-23 13:20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Total 0.015911(s) query 4, Time now is:09-14 02:3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