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陈万柱读书情况(更新至24.10.2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万柱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4-04-27
最后登录:2024-11-02

 陈万柱读书情况(更新至24.10.26)

陈万柱十月读书情况
【书目】
《经济与历史》
《支配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
【作息和运动】
进入研究生生活的第一个月,作息保持的十分规律。在此次21天阅读训练里,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每天依旧可以前往大活进行集体阅读。随着我们读书队伍的壮大,每个时段在大活都有伙伴们的身影,在这种约束力下,集体读书的氛围和我自己的状态都越来越好。运动方面,有跑步和打篮球但主要是以跑步为主,在小伙伴的带动下,这个月是我运动进步最大的一次,十月份跑了十次五公里,从刚开始的四十分钟到后面可以在三十分钟以内,感觉很有成就感。因为跑步感觉更可以量化,公里数和时间的进步都让我可以及时感到满足,再加上每天的课程和集体读书,这一个月感受到十分充实。
【读书感受】
因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老师推荐我们一些有关课程的书目,所以本月在经典阅读书目之外我也读了《置身事内》、《县乡中国》,还有一本正在阅读的人物传记。这次选择的是韦伯有关支配社会学的相关读物,都说支配社会学是韦伯在诠释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读完总述和类型之后最大的感受在于惊叹他对于支配各个类型的诠释,以及以他丰富的知识体系将每一种支配类型都精确的对应一个具体的地区示例。除了感受到知识的增加,在本月的读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与伙伴们的交流讨论,在不断的交流与分享里,增进了我们彼此的感情也加深了我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这个月读书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进步,从外在的读书时间到内在的读书专注度,从结果看的读书数量以及过程中的读书思考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升。此外,在集体交流中聆听伙伴们的观点也扩充了我很多知识,书中遇到的困惑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迎刃而解,这种及时且正向的激励让我的读书状态一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本月自我感觉十分充实。
【状态自评】A
读书汇报:
韦伯关于支配社会学的功力很深厚,但是以我目前的理解水平还不能全然理解其中的很多论述。所以我此次的读书汇报主要围绕支配这一概念展开,在介绍支配的类型中讲一讲我对一些诠释的浅显理解以及让我感受到困惑的地方,如有理解上的偏差请老师和同学们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对书本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谈到支配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权力,有权力就会想到政治。所以支配社会学又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具体研究。任何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制度,都不能没有权力来发号施令,因此就有了支配。哪又该怎么理解支配的含义呢,可以从发生机制中去理解,支配首先要在共同体之中,而理性的共同体都有一种目的取向,也就是说劲要往一处使,所以就需要一个发号施令的人或者团体指示一个具体的方向,在这个发生过程中发号施令的人我们称之为支配者,实施指令的人我们称之为被支配者。对于支配者来说,这个过程是支配,对于被支配者来说这一过程是服从。支配者如何拥有支配地位,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权力赋予,那他就有很多形式了。韦伯从人类历史经验中归纳出三种,比如根据传统的神圣性的遵从、对个人英雄气概的崇拜、法律规定下的,这就对应着不同的支配类型,分别是传统型支配、卡利斯玛型支配以及法制型支配。
其次我想着重讨论一下正当性信念的重要性。作为支配的基础,单靠习惯、个人利害关系、纯感情或理想等动机来结合仍不够坚实,通常还需要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正当性的信念。为什么如此强调正当性信念,在这里可以把正当性信念当成维持支配的一个工具。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如果是因为情感、物质利益、传统习惯都有结束或被推翻的时候,所以最深层的基础就是我打心眼里认为听你的就是真理,你就是我的信仰。这种信仰构成了支配体系的“正当性”,即人们认为某一权力结构是合理和正确的。这种信仰不仅是维持秩序的心理基础,也是确保统治权力得以持续和扩展的关键。一旦缺乏正当性的信仰,支配结构就会面临不稳定和内部冲突的风险,从而影响其长期存在和有效性。联系到社会结构上的权力关系,我们自然会有所反思权力关系是如何被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的。
最后,我想结合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谈谈我国对支配类型的理解。韦伯将正当性分为三种纯粹类型:理性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法律和规则的遵守上,传统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遵循上,而卡里斯玛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对领袖个人魅力和英雄品质的崇拜上。家父长制的权威是基于传统的,而法制型支配最纯粹的执行方式是官僚制的。所以我们主要探讨,家父长制、官僚制与卡利斯玛支配在我国封建制度中的体现。首先是家父长制权威是来自于传统,该传统是根植于原始氏族政治体制的。因此,“家长”的权力极大。但是此家长并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而是一种“以忠诚和孝道为基础的依附关系”,而在纯粹的父家长制中,会随时包括着对主宰者与臣民利益和权力的分配,而且这样利益分配会成为一种习俗,即支配者通过平时的利益换取服从者绝对的支持。中国古代皇权,其中也包含着这样的逻辑。除君权神授的天子之外,皇帝还为“众父”,皇帝即是君主也是“家长”,因此也有百姓称为“子民”的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极具父家长制色彩。而在经济与政治高度基于父家长制的情况下,又结合儒家文化对皇帝的崇敬与尊重,恰好为延续卡里斯玛型权威提供了基石。借用这些,君主实现了权威的塑造,并且利用塑造的权威与拥有的“神性”结合,延续卡里斯玛型统治,并力求将这样的统治逐渐变化为习俗。中国则利用“官僚制”加强了对臣民的直接控制。而使官僚制与君主统治结合,又成为一种习俗,在王朝更替中不断重复其腐朽与生机,使得中国不断地走在“王朝轮回”的道路上,无法打破这样的“历史规律”。
以上就是我对支配社会学的浅显理解,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陈万柱七月读书情况
【书目】
《哲学讲稿》
《学术与政治》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
【作息和运动】
这个月在集体阅读的带动下作息基本规律,几乎可以保持早睡早起,不过午休时间常有变动,较为影响下午的读书效率。虽然已经入伏,天气越来越炎热,但是集体的约束力让我能保持每天基本的看书时间,相较于以前感觉很有成就感。运动方面在小伙伴的带动下跑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前望而却步的三公里也出现在了我的跑步界面上,很有成就感。集体球类运动促进彼此认同,加强了集体凝聚力。这个月在集体氛围下的作息和运动都让我倍感愉悦,自我感觉良好。
【读书感受】
在与伙伴们的交流过程我发现我对涂尔干的思想了解的不够深刻,于是在七月上旬我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又大致阅读了一遍,其中对一些论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涂尔干的思想进行了一个总结。这个月读书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进步,从外在的读书时间到内在的读书专注度,从结果看的读书数量以及过程中的读书思考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升。此外,在集体交流中聆听伙伴们的观点也扩充了我很多知识,书中遇到的困惑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迎刃而解,这种及时且正向的激励让我的读书状态一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本月自我感觉十分充实。
【状态自评】A
读书汇报
接下来我主要向老师和同学们主要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情况,以及对于一个月集体读书的感受。
一、读书汇报:
因为最近社会上沸沸扬扬的美国大选加上我本身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好奇,所以我想主要谈论一下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来源于对过去的反思。作为一名法国人托克维尔没有在现有的理论下闭门造车而是深入美国进行9个月的实地调研,以外来者的视角深入分析了美国的民主制度、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历时三年完成了本书的上卷分析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又结合自己对于民主制度的反思五年后创作了下卷,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首先对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托克维尔在书中探讨了美国民主的起源、运作方式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赞扬了美国民主制度中的地方自治、法治、以及公民社会的活跃,同时也对民主可能带来的平等主义倾向和“多数暴政”表示担忧。托克维尔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和文明的类型,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此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讨论了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以及舆论的作用等。下卷则更深入地分析了民主对美国人智力活动、情感、社会风俗和政治社会观念的影响。该书不仅对19世纪的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分析,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托克维尔的洞察力和对民主、自由、平等价值的探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次在上卷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描述也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看似混乱的美国总统选举为什么没有对美国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首先,需要跳出我国文化下的政治制度,众所周知美国施行的是三权分置,总统所代表的行政权并没有绝对压倒性比重,总统虽然对国家事务影响很大但他并不主持国务,压倒性的权利掌握在代表全国人民的议员手中,因此若想改变政治准则需改变全体人们,而非总统个人,所以美国选举行政首脑的制度不会对政府的稳定性产生实质的影响。那为什么会看似混乱呢,是因为相对于君主政体缺乏稳定性是选举制度的天然缺陷,每当临近选举,国家机器就在等待新的监督人的出现,使得自己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之中,因此表现的就较为混乱。
此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讨论到了两种集权的方式:政府集权与行政集权。前者指全国性法律的制定和外交关系的处理这样的权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或一个权力机构手中,后者指区域性的建设权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或一个权力机构手中。托克维尔认为,政府集权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保障,但行政集权则会使民众软弱无力、缺乏公民精神。换句话说,政府如果包办一切,就会加强民众对其的依赖,使民众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旦民众遇到问题,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出面,缺乏自我组织、自我治理的能力。
联想到我国,我国应当属于政府集权和行政集权并行的情况,这固然有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家长制的治理方式让民众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依赖政府。比如基层的贪污问题,社区成员无法自主处理,需要通过上访来将事情闹大,吸引上级的注意,只有上级政府才有权力去调查、罢免。甚至地方性的行政权力集中之后,他们向上负责而不是向民众负责,以上级的动向和注意力为指挥棒,忽视一些民众关心的问题,而把工作中心放在绩效考核涵盖的范围。目前涌现出来的弊病,国家正在以史无前例的勇气自我剖析并进行深化改革。一方面,二十届二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共中央统筹信访制度力求畅通民众诉求通道;另一方面,党中央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层面、两种方向进行疏通试解决困扰全球的民主与集中问题。于是乎最近因为过境免签而引起的中国模式热,将世界目光再一次聚集在了东方,中国模式实现了国家战略计划的集中性与市场的充分竞争性的统一,更是实现了大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个体创造的自我性的高度统一
《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正值欧洲封建王朝倒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力量崛起,托克维尔对美国所展示出的活力表示赞赏,但时过境迁,当今的美国与托克维尔当时的观察已经有很大差异,比如政治极化带来的分裂,财富分配的不公造成的严重社会不平等,阶层固化下失色的“美国梦”,等等危机。所以书中有些论述在今天看适用性没那么强了,比如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民主带来机会平等、财富相对平等。如果作者看到这个时代中国的发展,肯定会惊叹于在东方的中国给世界民主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二、集体阅读的感受
约束力,集体就像一种无形的手,可以从客观上让你遵从集体的规则。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大家都有规律的运动和作息,所以就渐渐纠正了我熬夜和不运动的习惯,如果只有自己留在酒店还会产生愧疚感,在这种约束力里,我为读书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执行力,在集体的领导下,个人的执行力也能得到加强,以此减少个人的惰性。就拿运动来说,我们可能早上起来兴致冲冲的说晚上一定要跑步,但是到晚上我八成会碍于热和累不愿意跑。但这时在集体的动员下,我们就会一起执行跑步的决定。
专注力与自制力都是在客观条件达成后向内衍生的内驱力。正是因为有集体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我才会在读书的时间提高专注力。也是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其他伙伴对于问题深刻的见解以及多角度的分析才让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从而自发的进行阅读,培养自己的自制力。
从外在的约束力、执行力,到内在的专注力、自制力正是集体让我形成一种之不足而后长进的正向激励机制。从而使得我不断学习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七月份的读书情况,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陈万柱六月读书情况
【书目】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作息和运动】
这个月的作息依旧规律,几乎每天都可以保持七点半起床,八点半左右进入读书时间。降低了中午午休时间,晚上也能早早入睡。虽然天气越来越炎热,但是规律的作息让我在白天能拥有较好的精气神。运动方面也渐渐习惯每周都进行跑步、骑车、打球方面的锻炼。每周运动的次数可以均匀到四—五次。自我感觉良好。
【读书感受】
读书状态相较于上月整体有所进步,每周被打断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安排上也比上周更为充裕。这个月主要读了涂尔干的另一系列的著作,其中对于宗教的认知更进了一步,但是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用于反思和总结的时间较少,期待集体阅读的氛围感和交流会。
【状态自评】B
读书汇报
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情况,主要汇报涂尔干关于宗教的论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有一句非常点睛的话,说“宗教就是社会”。为什么这么说?涂尔干要去发掘的是,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彼此团结起来、凝聚为一体究竟是基于什么。肯定不是也不能基于物质,因为物质关系反倒容易引起人们彼此之间的冲突,而且物质关系太易变了;能够把社会团结起来的,一定得是某种精神关系。而这种精神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涂尔干发现,它是通过人们对某种故事的认同而建立起来的。基于故事形成的认同成为了社会凝聚力的精神内核。涂尔干又进一步问,最初的这个故事是什么?他得出结论,最初的故事就是宗教。这里有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从社会出发层层研究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宗教之上。
那宗教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涂尔干提出宗教的一个最核心的功用是区分出神圣与凡俗,把这两者做一个二元划分。究竟什么是神圣?什么是凡俗?区分的标准、边界在某种意义上是任意的,并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具体怎么区分,是由宗教内部怎么讲这个故事决定的,故事的讲法决定了神圣和凡俗的边界。一旦区分完之后,神圣的那部分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禁忌。而凡俗这部分是可以触碰的,可以有各种矛盾冲突,讨价还价什么的都没有问题。凡俗的部分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神圣的部分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得以成立的基础,那是我们共同的底线。
共同的底线带来了一个绝对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身份。在共同体的底线之上,我们仍然可以有各种冲突,但是这些冲突都会被转入法律秩序处理。而神圣那部分是不受法律所规范的,是一个绝对的、禁忌的、底线性的领域。神圣和凡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社会当中的政治跟法律之分。涂尔干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更是社会凝聚力的体现。他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土著的宗教生活,揭示了宗教如何通过区分"神圣"与"世俗"来构建社会秩序。这种区分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更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基础。
书中,涂尔干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规范在宗教中的重要性。这些集体意识通过宗教仪式得到强化,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读完这本书,我对社会和宗教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教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仪式和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凝聚力。此外,涂尔干的理论也让我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宗教现象。在多元化和世俗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宗教的角色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其在维系社会秩序和提供精神支持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让我产生众多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增进了我对宗教的理解,更启发我思考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本书是社会学和宗教学领域的经典,值得每一个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和思考。
以上就是我六月份的读书感悟,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陈万柱 五月读书情况

【书单】
《社会学主要思潮》
《社会分工论》
【锻炼与作息】
锻炼方面,这个月我从零开始跑步,从开始到慢慢坚持以及偶尔和朋友们一起打打羽毛球,越来越感觉以锻炼作为每天的结尾是十分美妙的。这个月的作息方面,延续打卡21天的规律作息,近期中午睡觉的时间有点长,略感疲惫。
【读书感受】
这个月主要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从卷一劳动分工的功能到卷三分工的反常形式,这是涂尔干从法的角度来阐述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的,读完之后,对社会分工的相关概念做了一下总结。因为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思想的开山之作,有很多其他著作的思想源头。这时的接着又在社会学的主要思潮里了解了《自杀论》的相关内容。这个月读书状态自我感觉欠佳,因为毕业琐事、论文外审等事情占据了时间,未能一直保持沉浸式阅读。但是在读书过程中慢慢有了思考,随手写了读书总结。希望下个月留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继续保持读书的劲头,更专注更投入的读书。
【状态自评】B
读书总结

  最近阅读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巨著《社会分工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对涂尔干的大名早有耳闻,知道其与马克思、韦伯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巨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也不清楚其生平。趁着这次读书的机会,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了解。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第一本阐述其社会学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正值欧洲工业化的高潮时期,西方国家正处于全面危机时代,社会失序、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那么,在“现代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涂尔干既没有在这本著作中使用工业社会的术语,也没有使用经济学家惯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运用了现代社会或当代社会的术语,这就隐含了涂尔干认可当代社会的功能性,推崇缓慢和渐进的变革,而减低其阶级性、革命冲突的重要性的倾向)中,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呢,社会如何可能? 这就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并试图给予解答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部分对这本著作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思考:
  首先是对《社会分工论》的内容进行一个介绍
《社会分工论》这本书主要是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社会结构转变的研究。在涂尔干的时代,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分工。在他看来分工是人类进行贸易交换的天性使然,分工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和个人福利。而涂尔干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专门对分工做出了社会学的说明:社会分工超越了作为表现形式的技术分工或经济分工而直指社会整体的结构性现象,即社会分化。在此基础上涂尔干进一步探讨了分化社会如何可能的命题,即分化的社会尽管凸显了个体的差异性,但是最终会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而达到社会组织结构和道德上的融合状态。因而,涂尔干真正关注的正是社会分化以及现代性状况下的社会团结问题。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社会分工的功能、分工的原因及条件和异常的分工。涂尔干第一步考察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对分工进行类比,首先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了功能的含义。通过这种科学的类比,涂尔干提出社会分工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不仅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也是为了提升社会团结,使社会成为可能。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从集体意识逐步发展到个人意识盛行,分工的形式从机械团结发展到有机团结。
  第二步考察了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他认为人口密度(社会密度)的增加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又以社会密度的增加更为重要。当然,他也考察了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集体意识的衰退和生物遗传性的减少,城市移民的集中趋势和小城市向大城市积聚的现象等,然而次要因素在主要因素之前,其影响程度是非常小的。
  第三步,涂尔干认为应当要区分正常状态的分工和反常形式的分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反常形式的分工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反而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如,失范的分工里的工商业危机、公司破产以及劳资冲突等;强制的分工则是指个体无法凭借其能力获得工作机会、外部力量强制安排的劳动分工以及一些由外部不平等因素如继承等带来的身份地位等;不适当的分工则是指个人并不适合他的岗位,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才能,造成浪费的现象。
  第二方面是我理解下的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第一对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在书中,涂尔干重点说的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问题。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涂尔干提出的两种社会存在形态。我觉得机械团结可以比喻成一种传统社会,他是一种同质的、未分化的或分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形态。有机团结则可对应比喻成一种异质的、分化的社会形态即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来看,这两种社会的构成方式不同,基础不同,所诉诸的感情更是不同。具体而言,前者基于“相似性吸引”,后者基于“功能性互补”。在作为一个文化统一体的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恪守共同的信仰,怀有共同的情感,这些共同怀有的牢固的情感和信仰支配着整个社会,而且,个人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每个个人都是整体的缩影。相反,有机团结是按照特定关系把各不相同的特别功能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并不是单纯来自对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接受,而是基于劳动分工上的功能性的相互依赖。
  第二对即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传统社会中,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具有绝对至上的地位,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而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过程中,发达的社会分工使得传统社会中机械性的集体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质的变化,集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以尊重个人意识为前提,并以个人差异的认同为内容的现代社会开始形成。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维系于集体意识,后者以社会分工为纽带。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过程中,集体意识的作用日趋衰落,分工的功能日益凸显。
  第三对是个人相似性与个人差异性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集体意识就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越是远古的时代,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小,每个人基本都有着类似的观念和思想,同时神话、巫术和宗教等文化内容在个体上留下的印痕也是类似的,这保证了社会的团结,原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是无个人的。而随着分工的出现,个体作为社会的某个功能要素开始发展其独特性,久而久之,个体之间由于社会功能的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个人也随之成为更加专门化的个人,个人意识在这个维度上即指意识上的差异性。
  第四对是压制性法律和恢复性法律。
在涂尔干的理论中,社会团结是一种社会事实,但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察‚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对法律的研究作为透视社会团结的途径,通过法律检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集体意识,并由法律的演变论证社会团结是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这一命题。于是根据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外在的制裁形式,可以将法律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或至少要给犯人带来一定的损失的压制性的惩罚,第二种制裁并不一定要给犯人带来痛苦,它的目的只在于拨乱反正,即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于是这两类法律就出现了,一类是有组织的压制性法律,另一类是纯粹的恢复性法律。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团结形式。压制性法律对应的是机械团结,恢复性法律对应的是有机团结。
  读完本书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是思想上的收获。
  原先没有读过社会学的著作,上来就啃硬骨头,让我在阅读中多了很多思考。就如原来的我没有爬过山,来到陕西之后第一站就去了华山,登顶之后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首先是关于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涂尔干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社会是一种外部环境,个人生活是被社会塑造的。其次是如何验证社会学的假设问题,在书中涂尔干从他强调的社会事实出发,用社会事实而不是先验的理念和规则来证实某种构想,书中具体提到为了比较不同社会组织结构,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采用法律这一外部社会事实作为指标,验证社会道德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变化的路径。
  后面是整体行文,不愧是社会学鼻祖,单是一篇博士论文就让我顶礼膜拜。以前听过理科的前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代代相继,而文科则是驳倒前者,踩着前人前行。本书也是先抛出观点,然后给他驳倒后,再给出作者的观点,比如在阐述分工的原因时,涂尔干先将原因归为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然后逐一从生物学和自杀率统计的范畴对其加以驳斥,此时才抛出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是分工的原因的观点,非常流畅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另外是将简单概念反复说明,比如对于“功能”的解释,对于有机团结为什么相对于机械团结有递增优势,以及对于分工形成的次要原因等,都在书中不同部分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明,一方面增加论据的厚度,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反复阅读,不容易遗忘。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总结。
[ 此贴被陈万柱在2024-11-02 18:50重新编辑 ]
Posted: 2024-08-02 15:28 | [楼 主]
赵珂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7
最后登录:2024-11-03

 

不错不错!
Posted: 2024-08-05 17:41 | 1 楼
杜楠楠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23-09-17
最后登录:2024-10-31

 

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Posted: 2024-10-28 16:12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1834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03:3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