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岗印象

按:昨晚在中心网站上看到了“小岗村4A级景区的特别内含”这篇文章(http://www.snzg.net/article/show.php?itemid-13705/page-1.html),突然想到了今年一月底参观小岗村后所写的一篇随笔,现将原文(稍有改动)帖来,以与各位分享。
小岗印象

凤阳,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的名字,这里除了走出过“乞丐皇帝”朱元璋外(现在明皇陵仍横卧在县城西南7公里处),还有著名的“凤阳花鼓”,到现代历史上,还有开天辟地的小岗村的“大包干”。
对凤阳,是早有耳闻。由于我妹在外务工时谈了个凤阳的男朋友并2008年“十一”期间在我家完了婚,才与这个地方有了直接的切身的联系。2008年10月2日,我第一次来到了凤阳,在我妹家住了一天就匆匆地赶回学校了,因为“十一”前后在家呆的时间太久,加之还有考研重任在身,所以就没有去参观那里的名胜古迹。回到学校才得知,就在9月30日,胡锦涛同志就到小岗村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承包制将“长久不变”,给了农民一颗定心丸,同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就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定了基调。
昨天(2009年1月30日,初六)傍晚时分,我和家人及亲戚一行六人到了我妹家,因为要在此举行结婚仪式。父亲原本打算第二天中午就回家,那样根本就无法周游了,后来还是决定第三天再回,可能是他们为了满足我的一个心愿——去小岗村看看。这确实是我的心愿,小岗村早已耳熟能详,并且我已决定投身“三农问题”的研究,而大包干的发祥地——小岗就在咫尺的邻镇,如再不能成行,实在可惜,再说下次来还不知是猴年马月呢!
大概在今天十二点一刻左右,我们一行五人从我妹家出发,由我妹夫开着大三轮车,随行的还有我父亲、二舅和大堂兄(作为我父母双方的代表参加我妹的婚礼),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农民,也想去看看小岗,虽然从来没听说过,只是在我的描述下有了一点了解。小岗隶属于小溪河镇,与我妹家所在的黄泥铺镇相邻,估计有四五十华里。一路上,在颠簸的三轮车驾驶室内,望着窗外荒芜的田野和充满生机的麦地和稻田,脑中浮想联翩,幻想着将要见到的小岗的模样,所有有关它的记忆和传闻也拼凑不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小岗,在我的心目中它是神秘的,神圣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赶到,好一睹它的容貌,尽释往日的猜疑。
经过四五十分钟的跋涉(路上多次问路),我们终于到了小岗村村北头,还没进村就已经闻到了它的气息,见识了它的派头:6米宽的水泥大道从村里伸出,坚实而干净,水泥大道两旁各有与路面同宽的绿化带,左边四排,右边两排,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新近修建和栽植的。
我们的车从村北沿着笔直的“御道”向南边的圣地驶着,快进村时,我发现右边是写有“小岗钢构”四个大字的厂铺,两扇大门紧紧地锁着。在左边是个养猪场,占地大概有100米见方,但没有听到一声猪叫,门也是紧扣着。和路上见到的种着小麦或水稻的田地不同的是,小岗的田里都是葡萄架。
进了村,我们的车停在了水泥大道旁边的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牌坊,正面朝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精神,上面用“简繁混杂体”(姑且如此表述吧)写着六个大字:“凤陽县小崗村”,走近一看竟是费孝通先生的题字。也许是小岗人特别喜爱和珍重费老的墨宝,在牌坊的背面也刻着同样的六个字,并且在村委会门前的大石上也是从中照搬的“小崗村”三字。村委会是个两层的小楼,在牌坊的右边,坐北朝南,其右边靠在水泥大道旁的是“游客中心”,门也是紧锁着,除了我们,确实还有一些人在参观这个村子。村委会左前方单立了一个小房子,从其挂牌上可以看出,它是“小岗村土地流转代理点”,应该是新挂的牌。村委会对面也就是牌坊的左边是个小广场,广场中心立着一本石质“大书”,两三米见方,左边的一页上是78年21人签字画押决定分田到户誓约的复印件(“21个血手印”);右边是邓小平对小岗村“大包干”做法肯定的一句话:“‘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水泥大道西边与牌坊遥相呼应的是润发集团——小岗村与张家港长江村合办的一个企业,企业也是锁着大门,没有生气。
从“游客中心”门前的游览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新规划的小岗村,东西约有1500米左右,从牌坊向东延伸出一条水泥大道,村民的房舍分布在大陆两旁,在村东头离村庄约有500米处的路北是大包干纪念馆,再往东二三百米是大学生就业园。走进牌坊,走在东西大道上,从硬件设施上说确实比一般的农村强得多,或者说更像城市:大道约有8米宽,两边是一排绿化带,硕大的松柏和冬青相间分布,很有气派。绿化带外边是大约2米宽的水泥小道,躺在各户门口,犹如城市的人行道。村民的房子一般是两层楼房,上下共8间左右,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从外观上看,很多家庭都装有太阳能热水器以及接收电视信号的铁锅……所有这些村容村貌,与我从安徽最北端到皖中的凤阳县一路所见到的所有村庄完全不同,两者相比可以说是霄壤之别,估计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农村也是不同的。
但是下面的这些却是另一番景象:路上所见到的村民(见到的很少,很多人家大门紧闭),穿着、表情和其他处的农民别无二致;路上跑着不少轿车,但都是外地游人的,有些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分明是本村人;很多人家楼房是全新的,而门窗都是破旧的;还碰到一家在办丧事,也没什么新奇之处……这些与上面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所有这些都融会在我们的小岗村上,打个不知是否恰当的比方:小岗村犹如一位清末的“先进士绅”——穿着西装革履,却留着长辫子,拖着长须,戴着小帽子,并且满口之乎者也。
村子东部的大道边上有一处“当年农家”,房子是土墙草房,作为旅游景点,虽然没有进去(因为要收门票,我身边的长辈说才不花这个冤枉钱呢),但是从院子外可以看出个大概:家里的摆设、院墙及院内的各种农具都是模仿大包干前所设。可以看出做的很逼真,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它完全是再造而不是原来的历史遗留。还真有人进去参观,想必是没见过农村的城里人。再往东走上几步,就会发现在东北方向二三百米处立着两间低矮的小房子,甚至比“当年农家”还寒碜,却不是一个造作的摆设,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遗物,并且有人在住。虽然如此,那儿却无人问津,只有一位老头静静地坐在门口向村庄这边望着,由于离得太远,看不清楚它的表情,但我猜想他心里一定很酸楚。
再往东,我们到了“大包干纪念馆”,馆前有个大牌子,高高的立着,远远地就能看到:上面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与当年的党支部书籍严俊昌等人谈话的照片。进馆参观是免费的,讲解就需要付钱了——中文讲解40元,英文100元,日文150元。不过,进门要登记,当时我们进去时大概下午二点半,我往前翻了一下,今天一共有二十多批人参观,估计有一百人左右,那么全天应该不会超过二百人。一进馆,印入眼帘的就是那“21个血手印”,被放大加工后复制在立在大门口的墙上,后面是当年18人的照片或画像(有6人已经去世)及简介,还有当年按手印是的场景复原雕像,绕着纪念馆的内墙上小岗村的溯源及“大包干”的源起、曲折、发展以及所取得成就等,还有凤阳县的概况,此外还有一片墙叙说这各界个级领到的关心。走出纪念馆,我问在门口负责登记的两个女孩(二十多岁),为什么18人确有21个手印?得到的回答是:“中文讲解40元”。我和家人只有无语地走开了。
看着小岗村的所有硬件条件,都是全新的、现代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的存在就是给人看的,包括新盖的楼房、新修的马路、牌坊、广场、“当年农家”、纪念馆、创业园、还有没有生气的工厂、养猪场等。看到这些,我不禁产生了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凭借小岗人自己的收入何以能够做到这些?慢慢地我开始悟到:与其说小岗村是个实体的村庄,毋宁说它是个摆设的旗帜。如果说18人按下事关生死的血手印时还充满着生死未卜,那么后来国家实行“大包干”,就开始奠定了小岗村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在坚持家庭承包制长久不变,就决定了小岗村的“繁荣”也将长久不变。

                                                      2009年1月31日于凤阳黄泥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9-03-09 14:35 | [楼 主]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不错。
Posted: 2009-03-10 23:17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7701(s) query 4, Time now is:11-25 16:4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