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5» Pages: ( 1/12 total )
本页主题: 李祖佩读书(更新至2010年5月12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祖佩
做人要有“大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51
威望: 351 点
金钱: 35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2
最后登录:2015-12-13

 李祖佩读书(更新至2010年5月12日)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郑静 从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2-10-03)
最新读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卢卡奇 《理性的毁灭》
卡尔•波特维 《从黑格尔到尼采》
加比托娃 《德国浪漫哲学》
另外还有诸如《文化、权力与国家》、《结构主义人类学》等人类学、政治学方面的书目、文献若干,少部分本科时以读过,主要是一些半经验或经验方面的东西。


系统的阅读即将告一段落了,回顾自己的读书,发现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学、哲学等社会思想方面。其实读哲学的初衷并不是以一种“挑战”的心态,而是在社会学读完后总感觉有若干疑问没有从大师们那里得到有效的回应,于是试图从哲学那里得到解答。实践证明感觉还是非常有启发,自己积累起来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私下与学友们交流,对于哲学只要认真阅读了,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其实哲学并不是想象中的艰深。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定的学术语言风格,习惯了它固定的学术风格,也就进入哲学逻辑之中,同时哲学其实有比其他学科更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因此读起来反而会更加得心应手。
读书因为过于集中,知识框架还是相对单一。以后在研究过程或间隙中打算读一些人类学和政治学甚至经济学方面的,主要是按照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的阅读,这也是时间不足的一个权宜之策吧!好在部分书目自己本科时读过,重读相信会更顺畅一些。


最新读书:
亚当•斯密    国富论
马科斯•韦伯  经济通史
马科斯•韦伯    政治经济学文集
王铭铭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诺思        西方世界的兴起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李凯尔特    历史哲学
黑格尔      历史哲学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和国家学纲要
黑格尔      小逻辑

关于书目选择:这个月读书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系统阅读,本来是计划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但是在读了几本后,对于马克思、韦伯和斯密的历史观产生兴趣。他们对于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史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就想了解这种历史观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是什么,种种历史叙事背后的机理是怎样的,就选择了几本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看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后,总感觉不过瘾,索性把黑格尔的其他著作拿来读了。
关于黑格尔:之前对于黑格尔的了解主要是从哲学史或是后世社会学家的著作里,不深入也不系统。而读了其原著,才真正理解其中富含的思想给养和张力,尤其是将他放在整个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把握。
人类认识无论从原子化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其发展顺序都是从内向外,由认识对象转向认识主体。从哲学上看,随着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神学的神圣面纱开始滑落,作为主体的人的形象开始彰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和“人”这原有神学精神统合的两者开始分化分离并逐渐走向对立,而自然和人这一对矛盾也就成为近代哲学的一大主题(发展到后来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可以说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大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调和,但结果不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气质,就是将人的品性从自然中剔除,发展到极致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机械唯物论和以休谟和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休谟的论和不可知论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使得思维变成一种纯粹主管的东西。
康德认为思维的范畴以自我为其本源,而普遍性和必然性皆是出于自我,并且自我意识的同一是主观的,不属于知识以外的对象自身。自我作为认知主体即供给认识的形式又供给认识的材料。承认思想的规律性,并将此称为思想的客观性。但是黑格尔认为这里的客观性仍是主观的,因为思想仍是我们主体的思想。认为康德眼里的主体认识与物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对于我们而言只是现象,而其他之物不可知,事物自身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彼岸。黑格尔则认为直接的对象世界之所以只能是现象,是因为它自己的本性使然,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也就认识了本质,本质存在与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降格化,从而表现这本质。可以说在主体认识领域黑格尔比康德更进了一步,但是这种学说认识不彻底的,因为他同时认为事物存在的依据并不是它们本身,而是一个普遍神圣的观念,而正是这一外在的理念赋予主体主观认识思想的客观性。从而黑格尔将哲学从康德的主观唯心发展到自己标榜的绝对唯心,也就是客观唯心。
黑格尔赋予主体更强更大的认识能力,打破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外在事物通过表象进入主体意识,主体赋予认识对象以主观意识,并通过精神内部的自我扬弃重新返回主体本身。人的精神是自在自为的,而只有实现真正的自在自为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因为在他看来,所谓自由就是从一切有限事物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思想的纯粹抽象性。如果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看,黑格尔正是通过强调主体意识,通过型塑大写的理性“人”来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克服。但是通过这种抬高一方而相对压低另一方的做法并没有使人信服,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各种思潮开始了对其的讨伐,而社会学后期的福柯、哈贝马斯等人也将黑格尔作为批判的对象。
晚年黑格尔:
别人说晚年黑格尔走向了保守,他的哲学成为普鲁士反动政府的官方哲学。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撇开意识形态的成见,结合当时欧洲社会现实而单从学术角度来说,可以说他的思想不失为对当时欧洲社会的诊断。当时的欧洲,经历了启蒙运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等一系列变革之后,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处于社会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时期。社会自身内部也就出现了似乎是社转型期社会固有的通病——精神的断层和荒漠化。神学统治力急剧松动瓦解,而新的可以担此重任的精神力却没有及时产生从而出现了精神空虚。黑格尔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感慨“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到自身,以徜徉与自己原有的家国中”。有鉴于此,黑格尔将早期思想进一步推进,通过强调客观精神试图给社会开一剂药方。他眼中的客观精神主要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规定性,认为无规定的自由是抽象自由也就是不自由。自由必须是具体的,抽象的自由终究消融与完全无力的东西从而呈现出多重和空无的一面。精神的主动性也因为欠缺客观的意义而同样是缺乏内容的,主体为摆脱这一困境,就产生对客观性的渴望,人们宁愿做出牺牲将为奴仆而实现。黑格尔认为最高的自由、最高的善就是将主体主观自由与客观的善同一起来,而这种同一就是伦理,而最高的伦理就是国家,因此黑格尔试图在主体意识中植入一不可置疑的国家概念来克服神学推出后的精神荒漠和极端自由化,已达到治疗现实社会思想病体的初衷。
可以说不能简单的将晚年黑格尔思想归入保守一派,另一方面也不能粗暴的将黑格尔分成所谓青年黑格尔和老年黑格尔,因为在我看来老年黑格尔的思想是其青年时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进一步说老年黑格尔思想是其唯心主义思想内部发展的必然,打字太慢,这一点就不说了。

资本论(一、二、三卷)  马克思    中央编译局
论历史                (法) 布罗代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有闲阶级论            凡渤伦      商务印书馆
国家的视角            斯科特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制度经济学——原始积累与制度变迁研究  北大出版社
制度经济学派      傅殷才        武汉大学出版社

文字极为优美、逻辑极为清晰、系统性极强、让人爱不释手是马克思资本论给我的总体感受,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美的欣赏、享受过程。书中既有对于整个社会的总体宏观把握,又有细微经济过程的现象学考究和深入细致的刻画与批判;既是一本重要的政治学和经济学巨著,又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经典;既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露骨批判,又深入骨髓、挖出实质和规律,从而又跨越时空界限,对当代资本主义认识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全书内容极为丰富,给我的冲击很大,一一写出已不现实,这里仅列举一点与大家分享。
一优美的“异端”
社会学读到现在,心里已经有个大致的总结。其实社会学发端与西方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社会转型期,是一门关于现代性的学科,整个发展无非是回答西方现代性是什么、如何发展绵延以及当代困境与应对策略等基本问题。而如果将其抽离出来,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加以探究向前推演,又可以拓展到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世界观,也就是一种伴随时间的“世俗化”和“自然化”,脱离宗教神学羁绊的人类思想特质。如果从这一源头看整个社会学,又会发现不同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学术传统,也就是一种多元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英国,理性主义更多的关注制度与个人之间的实际利益关系,对于制度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做太多考究,而主要是分析给双方带来什么效用,这一传统影响了当代美国社会学,形成了以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为鲜明标志的学科传统;在法国,理性主义更多的表现为社会理性,集中探讨社会的构成及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如涂尔干的社会学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强调共时性、同质性以及唯实论。当代社会学家如布迪厄一生未摆脱结构主义的阴霾,倡导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理性传统的表现。也许福柯是另类,但也不是有像《词与物》这样给人结构主义想象的著作吗;在德国,理性主义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超越具体化个人的“历史”视角,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韦伯,深受历史主义的熏陶,通过比较社会学方法探究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读他的每一本书无不强烈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然而从历史看现实,总会有一种“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错觉,因而总让人感觉韦伯缺乏批判色彩,更多的只是解释和解读,就连著名的“理性的铁笼”,也是在《新教》的最后点出来,并没有作深入的分析。同时韦伯的理性更多的是对结果的探讨,之后的现象学将关注重点更多放在社会行动的条件上,这也算是对韦伯理性理论的必要补充吧!
这是我在去年社会学将近读完时的简短总结,但是在看完资本论之后发现原来的归纳是不全面。可以说马克思综合了上述三大理性传统,同时又不局限于此,在强调实际利益关系的同时更加注重意识形态这一精神层面;在强调社会超越性的同时更多体现一种解构色彩;在经典的历史把握之后并没有驻足,而是敏锐的指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而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狂野的批判。综合、继承和发展,思想独具特色,可以说是“异端”,一个优美的“异端”。
二、关于货币的社会学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物化,即认为货币以物的形式表现着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将对货币的批判从哲学上升到拜物教的高度。在商品日益充斥的社会里,货币不光是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还造成一种假象,即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他写道“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 ——货币形式 ,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 , 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从而货币拜物教的社会实质就是将劳动者与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一种劳动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活的关系变成物的死关系,使得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关系体现为一种表面的“等价资本换取等价利润”的虚假关系。
与马克思不同甚至相反的是韦伯的货币观,韦伯对于货币的认识被纳入到其社会行动中的理性中考量,认为货币强化了当代社会区别与传统社会的一种行动逻辑——形式理性,使得行动结果和预期表现为一种可计量性,同时与奇美尔相同的是都认为货币的交换功能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自由的空间。
翻开当时读奇美尔时的笔记,发现他的货币思想可以用一句原话概括:“(货币)同时支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 ,他一方面使一种非常一般性的、到处都同等有效的利益媒介、联系媒介和理解手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个体留有最大程度的余地 ,使个体化和自由成为可能。” 可以说他是从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角度来看待货币的,认为货币引发文化的极度客观化和均衡化,从而形成“文化悲剧”;但是有不否认货币可以使社会个体保持个体自由。总的说来他的货币思想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很好的补充,因为他将对货币的思考从社会关系层面引入到个体的精神和日常生活层面。
凡渤伦的《有闲阶级论》将金钱与“有闲阶级”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对于当代工业社会中的“有闲消费”、炫耀性消费进行批判,认为他们是“食利者”,是社会保守力量的支柱。但是他的立论基础是在人的心理本能层面,因而整个的思想终究是扭曲变形的。
三、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打破了经济学单一的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而是将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放在分析框架内,因而与社会学有一定的关联,这也是我选择制度经济学的原因。然而多了几本概论性质的书发现其实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那里已经有了体现,此点以后在说罢!

一月份读书:
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  (德)胡塞尔(Husserl,E.)著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 文军, 赵勇译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 刘江涛译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 文军, 赵勇译
这个月原本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查缺补漏”,给社会学作个总结,把之前有意留下的一些社会学理论方面的书看一遍,但是由于调查中断,有些东西没有看,对社会学的总结工作只能留到以后再做。


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    北京 :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3.01
                      规制与惩罚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7
                      词与物                上海三联出版社
                    主体解释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性经验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知识考古学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7
麦克尼          福柯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江苏人民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      东岳文艺出版社
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 (第一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第二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第三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何勤华        西方法理学史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这个月重点是读福柯,他的文风和独到的视角给我触动很大,知识考古学、话语谱系学、权力观以及对理性和主体的思考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就后两个方面简单介绍我的思考。
1、福柯的权力观
社会学中的权力理论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主要以马克思为开端,影响到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冲突论等理论流派;一是以韦伯开始,一直在社会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影响甚深。而福柯的权力观不同于这两大传统,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图景。
马克思认为权力是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而这种不平等是以经济不平等为基础。福柯认为马克思将所有权力变现中的“人的理性”置于一种经济和阶级层面,必然导致一种物质还原论,并且这种分析只限于一种国家主权和社会管理等有限领域,而避免这一还原论同时扩大权力的解释面,就要坚持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即从权力运作的最细微处入手,建立权力的“微观物理学”。比如他对知识与权力以及性经验与权力的分析,权力的扩张给知识的进步提供可能,而同时知识的发展又为权力的干预提供了空间,真理只有在权力规制下才能成为可能。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因而也是权力急剧膨胀渗透的时代。同时他还认为权力这种无所不在的权力并不是单向度的,并不仅仅简单是强者的特权,并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的压制工具。权力还有生产功能,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生活其中的个体并没有感受到压制,话语的权力就是一重要的表现。
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即使遇到阻力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合法性,即权力接受者对权力的认知接受程度。权力拥有合法性就具备存在和维系的合理性而无论权力的性质如何。根据合法性来源韦伯划分了三种统治类型,即传统型、卡利斯吗型和现代型。可以说这种划分只是权力表现的理想类型,带有很强的建构色彩,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只存在一种统治。而福柯认为权力是多元的,存在多个中心,因此也就没有了中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权力。权力不是一种制度也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某人天生就有的某种权力,它是“在既定的社会中给予一个复杂策略性处境的名称”,因而坚持一种权力“维名论”。
2、福柯思想中的理性和主体
相对于哈贝马斯通过哲学分析范式的转变来捍卫理性,福柯则通过多个路径对理性进行疯狂的批判。福柯认为疯癫是社会历史的建构,社会实现整合就有必要设立对立面。可以说疯癫是理性话语下的产物,有其社会功能而不简单是医学现象。而理性一方面强调自由平等,强调“天赋人权”,另一方面有不断创造“他者”并使之异己化、边缘化,甚至扔弃到正常社会之外,因而理性本身就充满了悖论。
福柯对理性的批判与主体分析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马克思劳动异化、韦伯的理性铁笼、奇美尔货币异化客体文化强势与主体文化以及鲍曼的悲观背后的关怀都是对主体缺失的深深忧虑,只是切入点及视角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路径。福柯更是预言“大写的人之死”,从16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社会一共经历了四种知识型(即一种特定时空坐标点上社会共有的认知图示),在《词与物》中一共经历了词与物高度统一——词呈现物——词呈现人与物的关系——词与物秩序分离,相应的主体经历了不存在——存在——分裂——逐渐消失。神学阶段人是不存在的,先验力量的强势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人的存在,后来随着理性启蒙科学实证研究的兴起,人的价值凸显。人开始出现并强大起来,开始支配物创造物,然而这种工具理性以快于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速度增长,在不断创造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分裂,从《词与物》中我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二元并存,一是康德的经验—先验,另一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福柯的“非思”。人一方面崇尚行动创造,另一方面又宣言自由、平等,并以此作为毋庸置疑的口号包装自己保护自己;一方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思考的实存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深处种种法律规范的制约,深陷与理性的二律背反而作茧自缚。由此观之人是分裂的,启蒙运动开启的工具理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荣正是主体悲剧诞生的开端。而到了现代,词的秩序与物的秩序相分离,两者分别异化、隔绝,词不达物,话语与实存自说自话,而这种分离支配了人,人陷于纯粹的思辨或概念游戏中不能自拔,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逐渐成为历史,因为大写的人已死,用福柯的话说就是“人就像大海沙滩上的一副画像”。



布迪厄              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迪厄              自由交流              北京 : 三联书店,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北京 : 三联书店
哈贝马斯              理论与实践   
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中冈成文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    河北教育出版社
雷蒙•阿龙            知识分子的鸦片        北京:三联书店
刘易斯•科塞          理念人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闫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上海书店出版社


[size=1]读完哈贝马斯,深感其逻辑体系的纷繁复杂和严谨缜密。布迪厄的书除了那本《实践感》之外,其他的著作留给我脑子里的就是一个关键词“权力”,无论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言语,还是场域,似乎围绕的一个核心就是权力。同时像《继承人》、《再生产》之类的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应用性,给人的思维上的启发不及哈贝马斯,当然这只是就读书的收获而言,无可否认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是很有启发的。反过来说哈贝马斯,读完了他的著作感觉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首先是哲学层面,他主张一种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现代性分析范式,主张走出意志哲学的困境。在他看来不是现代性本身有问题,而是自康德、黑格尔已来的哲学分析范式有问题,从这一点看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仍未完成的事业便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来看,首先将行动主体纳入他的分析框架之中,代表这一种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行动的综合趋向,同时强调对话沟通,又代表着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又有着很强的现实关怀,他的《包容他者》、《后民族结构》都有着对现实的厚重关切(他的解决方案可行性暂且不论)。闲暇时与同学论及哈氏的公共领域,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在哈氏的著作中并没有对公共领域做严谨的概念上的界定,在读了他的主要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对他的公共领域有自己的理解,即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 ,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 ,在这些对话中 ,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形成了公众。那时 ,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 ,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 ,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 ,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 ,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 ,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 ,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可以看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缓冲形式,说是一种缓冲形式是基于一方面它可以形成民意影响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制定和运行过程中也会根据公共领域的反映而有针对性的改变,可以说公共领域的良性运行对于以国家为一方的政治系统和以社会为一方的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是防止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有效机制。
然而在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得以运行的基础被瓦解,公共领域的安全阀作用、批判性和反思性以及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质逐渐消解。造成这一变化有两大动力机制的影响,一方面,进行理性讨论的个人聚合让位于"大众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另一方面"自由主义的宪政国家"则让位于福利国家。前者屈从于"国家的'社会化'",后者屈从于"社会的'国家化'"。这种双重过程导致了"国家与社会二分"的瓦解,而这却曾是"资产者公共领域的基础"。其实公共领域之所以形成的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理性的个体存在,并且个体能充分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亦即不被利益权力所绑架。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个体逐渐被利益分割,而这一分割的后果就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而国家政策和实际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各个利益集团力量博弈的结果,这就是国家的社会化。同时随着西方福利国家的建构,个体越来越依附于国家,个体的生活越来越受制于国家,生活世界随着政治和经济系统的侵入而殖民化,这就是社会的国家化。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社会化,个体与国家的联系越来越远,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社会化,个体越来越离不开国家,国家与社会这间的二元对立随着这种双向的互动形式而瓦解。
对于马克思
社会学中对马克思的批判似乎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至于社会的一元决定论,二是相对固化的社会进化理论。在哈氏的哲学思想中也能找到这种批判的影子,哈氏认为马克思所忠实的以手段—目的这一工具理性为特质的经济系统只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尽管是相对重要的部分,但是社会的运行还受道德、政治以及成员的交往行动的影响。哈氏试图用他所建构的交往行动理论来解释社会运行和进化。在他看来对话是社会进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对话建立在互信和相互尊重既有前提的基础上,对话准寻对话主体之间的真诚性和对话内容的真实性等规则,并将他认为的马克思所忽略的行动主体纳入他的分析框架。可以说这种分析范式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学发展中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趋势以及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另一方面这种分析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倾向,强调包容、对话而忽视了实质性差异,对于现实问题的应对终究是软弱无力的。


布迪厄            遏制野火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对话理论和真理的问题
                  后民族结构
                  包容他者
                  公共理论的结构转型
                  合法化危机
                  交往行为理论
                  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
                  哈贝马斯的现代型社会理论
                  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新              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


这个月主要放在哈贝马斯上,但是因为中途因家里有事回去两次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这个月给自己定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是总体的读书状态还是满意的。
可以说哈贝马斯整个理论的核心是交往行为理论,从早期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到后期专著《交往行为理论》,可以说他都是在逐步完善发展这一理论旨趣的。在我看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无论对哲学,还是对社会学和政治学学科的发展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    打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哈贝马斯的哲学
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可以上溯到康德和黑格尔,确切的说是对两者思想的“辩证的”选择,是对两者思想扬弃的综合:他抛弃了康德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和坚持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思想,接受和发展了康德规范重建和理性批判的思想;抛弃了黑格尔将实体作为主体的思想,接受了黑格尔坚持在历史的特殊对立形式中去规定精神的思想。
现代性哲学话语可以说是从康德开始的,他把主体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主体,然而这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范式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摆脱自然束缚的自由导致对自然的奴役,摆脱社会强制的自由导致对他人的奴役,摆脱内心欲望和冲动束缚的自由导致自我的异化”。可以说康德以来的哲学思想大都坚持了这种主客体的严格二元对立,这种思维范式一方面对主体的研究逐步细化和深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思想深陷于“现代性终结”的悲观主义之中而不能自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韦伯的“理性的铁笼”思想都是这种思潮的反应。甚至于有的学者倾向于对启蒙和现代性的彻底否定,倾向于回归到传统社会,这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都是因二元论而起,都是可以从思想困境中走出来的。而走出这一困境的武器就是交往行为理论,从而开启了他交往理性的理论视野。交往理性并不是将主客体对立开来,相反强调主体的反思和理解,强调包容、接纳和理解,反对征服和奴役。可以说交往理性是理性信心重建的尝试,是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的综合。
随着现代性的深入,社会分化为两个领域:系统和生活世界。系统是一个由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要素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生活世界是文化、传统和习俗的等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大作用就是给系统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解释模式。系统的分化和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韦伯的科层化带来的“铁笼”和涂尔干因为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失范都只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危机造成的真正原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系统在社会运行中逐步的价值中立和程序化,通过权力和金钱这两大媒介逐渐深入到生活世界之中。而随着社会复杂化加剧,人们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麻烦也乐于使用这两大媒介,例如在经济交往中逐渐的“匿名化”,只需要使用金钱就能带到目的。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分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分离开的系统反过来控制了生活世界,使得生活世界再生产受阻,无法对社会事实提供有效的解释和文化背景支持,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逐步加剧。而要有效克服这种危机就是要培育生活世界,使得生活世界继续为系统环境提供合法化支持,具体手段就是通过自由交往形成公共领域,形成由自由公众、以批判理性为核心的公共舆论和保持价值中立的公共媒介组成的公共领域,并保持这种领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色。“人不是生活世界的主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得以可能的意义背景,同时人也不是语言的奴役,交往行为的反思和理解又可以作为活水注入到生活世界之中,防止生活世界僵化而受系统的控制甚至奴役”。
二、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的社会学特色
开展交往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工具是语言,可以说哈贝马斯的社会学思想代表了现代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大特色——语言学转向。在孔德、斯宾塞那里,社会学研究对象被看做是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实物。这种研究在涂尔干那里得以巨大发展,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由此开启了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可以说这种研究范式在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中追求的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抽干了社会研究对象的主观方面而专注于外在的纯客观的研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游离于经验世界之外的。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强调对研究对象主观理解和剖析,从而建构了理性化理论。但是一方面韦伯并没有将语言真正纳入他的研究视野之中,没有看到语言的作用;另一方面韦伯提出理想类型,强调对社会研究对象的抽象概括和把握,从而又是一种“进入社会生活又脱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研究范式。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经验的整体分析,强调一元性。逐渐将语言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到了法兰克福学派,在霍克海默、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下,语言学转向初见端倪,而到了哈贝马斯那里,集各家之精华,他逐渐建立了以语言学的社会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交往行为理论。但是由于这个月哈贝马斯的书还没有读完,这方面更详细的体会留待以后增补。



亚历山大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之二:卡尔马克斯和涂尔干实证社会学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皮亚杰              结构主义
查尔斯•库利        社会过程
卢曼                社会的经济
米德                现代的哲学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彼得•布劳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彼得•布劳          不平等和异质性
科塞                社会冲突的功能
达伦多夫            现代社会冲突
沃勒斯坦            否思社会科学
斯科特              农民的道义经济: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
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这个月读书还是按照事先规划,首先是扫了上个月的尾,看完了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的东西(亚历山大和卢曼);然后转到了美国七八十年代社会学方面,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学是“诸侯并立”时期,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等各流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书目的选择上有所甄别,主要选的事各个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涂尔干的思想体系是矛盾的,始终在物质论与观念论、经验论与冲突论、实证主义与维理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与社会集体主义之间徘徊不定,亚历山大试图通过对这种矛盾性的揭示来阐发自己理论的关怀——继承、批判与综合,这与他社会学理论逻辑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受此启发,我重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与本科时读书不同,这次把它放在涂尔干整个思想体系中去理解,发现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里面就已经蕴藏着其思想矛盾的巨大张力。
卢曼的书充满了思辨色彩,但又富有启发。在《社会的经济》里面,卢曼打破了经济学科中将经济事实封闭起来研究的弊端,指出经济系统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有“社会视角”,系统是开放的,经济这一“内系统”与社会“外系统”通过价格、权力和道德要素进行持久互动。对经济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劳动和资本这一主题。卢曼将经济看成是一“自我再生系统”,将价格作为市场研究的切入点。同时认为社会前进动力已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转移到消费关系上,体现后现代色彩,同时也有对马克思的批判。
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是美国社会学的特色,因此读美国社会学没有欧洲思辨性那么强,同时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学体现着对帕森斯的反动,研究旨趣主要在中观和微观领域,尤其是微观领域,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米德认为互动是生活得本质,通过互动,心灵层面、自我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有效实现了各自的横向联系和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联系。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不是物质生产中的异化和不平等,而是权力的不平等;布劳试图阐释不平等导致权力产生,并将微观层面的交换和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演绎这一宏观层面结合起来,试图对宏观和微观进行综合。但是我感觉他们对待资本主义仍是维护性的,要么避开社会制度研究,要么通过对矛盾的适度弱化甚至合理化,例如科塞和达伦多夫都重视对冲突的正功能研究就能略见一斑。
“发展”已经到了极限,沃勒斯坦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性继承,通过对年鉴学派的反思性继承,指出应以时空观代替发展观,以整体代替部分,以综合代替分散,并提出打破社会、政治、经济三分天下的研究范式,建构新的综合的成体系的学科分割。
另外,本月还穿插读了两本经验研究方面的书,一是为了调解,二是为暑假的调查做必要的准备。下个阶段打算读一下布迪厄的书,因为读本月读美国人的书感觉不是很过瘾。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南京译林出版社
亚历山大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亚历山大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          北京:译林出版社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卷)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斯梅尔赛            社会学比较方法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卢曼                    信任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卢曼                    社会的经济          人民出版社(未完)
马林诺斯基        文化论              北京华夏出版社
马林诺斯基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法律出版社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          北京:商务印书馆
约翰斯特里克      结构主义以来        辽宁教育出版社

这个月读的主要是结构功能以及新功能主义方面的书,默顿的《社会行动的结构》虽然也属于大部头,但是由于经验性强一些,所以读起来不像《社会行动的结构》那么吃力,这本书囊括了默顿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各个方面,如中程理论范式、越轨、参照群体等,降低了帕森斯的理论层次,更加靠近经验层面,从而发展了功能主义。
经过1960年---1980年初社会学理论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对抗局面,社会学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局面的负面后果,认识到综合的必要性,新功能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以亚历山大、卢曼、斯梅尔赛等为代表,以极大的兴趣弥补在行动与秩序(亚历山大《社会理论的逻辑》)、冲突与和谐、结构与文化(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主观与客观(卢曼《社会的经济》)等不同理论方向之间的鸿沟。在功能主义看来,结构是具有外在规定性和强制性的,行动受结构规定;在交换论、冲突论那里,行动是个人内在规定的,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强调行动的个人主义方面。而到了新功能主义,强调行动是行动者内在动机意识和秩序规范相互影响碰撞的结果。亚历山大提出行动总是延两个基本向度进行,即诠释和策略,行动不能像帕森斯理解的那样是高度规范化和机械化的过程。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他们对社会学的认识上,亚历山大在《社会学理论的逻辑》中指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是一门受到严格的——虽然经常是看不见的规则——制约的创造性艺术,强调社会学理论是规则制约下的创造,与过分强调描述、揭示现象的功能的功能主义相比,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范式无疑更加开放,更加宽容和更有活力。
《中国不高兴》是一本针砭时弊、“话糙理不糙”的好书!



书目:
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纲要 商务出版社
              精英的兴衰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忧郁的热带 北 京 : 三联书店
默顿          科学社会学 上册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科学社会学 下册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科学社会学散忆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社会硏究与社会政策 北京 : 三联书店
帕森斯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 : 光明日报出版社
              社会行动的结构 译林出版社
吉尔斯·帝俐  权利资本与民族国家

理性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也不会存在”是帕累托的名言,反映在他的思想上就是侧重于对非逻辑行为的理论分析。如果纳入到手段-目的图式中考量,认为人的行为受多重手段-目的组成的复杂网络的影响,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因而不会是纯理性的。存在着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这些非理性的成分主要是有人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相对稳定的成分决定的,这种稳定的成分按规范与否进行分来,包括剩余物和衍生物,这也就是帕累托对非逻辑行为的分类。
精英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认为保持良性的社会运作模式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着精英与大众、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之间的循环互动机制。在社会变迁方面持一种循环论的观点,认为社会变革是社会中剩余物的两种成分组合本能和群体延续性此降彼长的结果。
我认为默顿的社会学思想代表了美国社会学“本土化”转向的一个趋势,首先,从理论高度上讲,降低了其师帕森斯所热衷的“宏大”理论,主张一种介于宏大理论和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中程理论;其次,受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可是转入社会学的专门化,例如科学社会学。本月主要看的是他有关科学社会学的书,其中“自我实现的预言”、优势(劣势)积累、科学精神特质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思想。
十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看完后收获还是很多,但还是感觉有点不解,全书都是通过比较总结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的思想,试图构建“唯意识行动理论”
收获主要有二:因为全书大部分是以探寻四位学者思想中有关“唯意识行动理论”思想的契合点为主线展开,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因而对自己已读过的他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好的回应和补充,同时也是一次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的过程。比如关于仪式,涂尔干主要是从社会功能的层面展开论述,认为仪式是宗教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象征物,这种象征物的功能来源最终指向社会,是社会进行整合控制的有效机制;韦伯也认为仪式是宗教思想的外显,但他侧重于仪式的“负功能”考量,认为仪式是宗教思想中传统主义的表现,导致过分注重自身修为和规制,缺乏对外改造和创新,因而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个月读书的困惑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美国的功能主义对于欧洲的结构主义有哪些实质性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下个月读书主要还是集中在欧洲的结构主义和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方面;第二,对于四位社会学家思想中关于“唯意志行动理论”的归纳是像他说的巧合还是各自思想延续的必然,例如涂尔干前期认为社会是客观的事实,后期强调社会的精神方面,强调“集体意识”、道德义务和共同价值,从此帕森斯看到了与他的“唯意志行动理论”的契合点,我的问题是这种前后转向的连续性在哪里?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还是受本人思想境遇影响使然,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关于这方面的讲述还不是很清楚,也许是个人理解的问题吧!
齐美尔          宗教社会学                商务印书馆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金钱、性别、现代社会风格  上海三联书店
卡尔•曼海姆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商务出版社
                卡尔•曼海姆精粹            商务印书馆
                保守主义                  商务印书馆
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纲要            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            商务印书馆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译林出版社
何新            我的哲学与宗教观          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德•巴克霍尔兹  现代经济思想导论          商务出版社
本迪克斯        马克思•韦伯思想肖像        社会三联书店
这个月读书计划还是首先按照社会学发展脉络系统的选择,同时又因为齐美尔、曼海姆和帕累托的书在图书馆不是很多,有根据自己情况,利用假期涉猎了一些历史、哲学、经济方面的书,以扩充自己知识视野。
在我看来,齐美尔可以说是后现代理论的奠基者,反对社会学的整体观,强调社会生活的“碎片化”,在鲍曼那里总能找到与齐美尔思想的共鸣。同时他对金钱、时尚、女性等生活生活各个层面的独到解析,让我感觉有时候读他的书像是在读小品文,而不是读科学专著,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诋毁齐美尔的理论素养。
读曼海姆的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包括一下几点:首先,他强调研究知识、精神要到它们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存在中去探索,社会存在决定知识类型,社会存在的结构和变化决定知识结构和变化过程,但不能就此说他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他反对物质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不仅仅包括物质层面,还有某一知识、思潮得以产生的精神背景,比如研究对象的历史进程,同时物质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关系并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意识形态的性质有着多种可能性;曼海姆认为归因有两个层次,一是意义层面,一个是因果层面,因果层面的归因强调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意义上完全的因果关系,是一种“一对一”关系,意义层面是进行因果归因的必要前提,但是仅仅符合意义层面的归因并不代表事物之间肯定有某种因果关系,要防止意义自明性的过度一般化额度倾向,我们大多数的归因只是停留在意义层面上,这样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第二,关于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的独特性表现在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阶级,内部成员是由各个阶级成员通过教育等晋升手段构成的,成员观念虽受原来阶级出身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阶层游离于各个不同阶级之间,在曼海姆看来,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的良知,这也是他将改造当时德国日益堕落的社会现实寄希望于这一阶层的原因。然而反观现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是否有曼海姆引以为豪的良知么???
这个月还读了几本历史的书,感觉知识层面的收获还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历史观层面,尤其是黄仁宇的书,他强调结构决定论,看历史要有一个“大历史”视野,也就是要客观的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结构和社会实际运作模式下考察,这样才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避免带强烈个人感情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避免歪曲历史。


戴维·弗里斯比  《现代性的碎片》          商务印书馆
余碧平                  《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  社会三联书店
理查森·沃林      《文化批评的观念》      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                  《论文化和文化自觉》      商务出版社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
安德鲁·芬伯格  《可选择的现代性》        社会科学出版社
腾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商务出版社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上海三联书店
齐格蒙特·鲍曼  《个体化社会》            上海三联书店
齐格蒙特·鲍曼  《自由》                  吉林人民出版社
齐格蒙特·鲍曼  《废弃的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齐格蒙特·鲍曼  《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出版社
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          上海三联书店
谢立中  郑莉        《理解鲍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个月是根据自己的问题看的书,所以可能没有怎么以作者为系列的读,是围绕着一个问题——现代社会特质是什么,现代与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这种社会是怎么影响生活与其中的个人的,成型与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在什么程度上适应与中国,关联在哪里?···这些问题中的最后三个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也是我下个月的选书的依据!至于感想,因为还没有成型,我将另外再写!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原始分类》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乱伦禁忌与起源》
                《教育社会学》
                《孟德斯鸠与卢梭》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梁漱溟    《社会与人生》
      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未完)

读涂尔干
    十一月份读书的安排仍就是以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和奇美尔)为主的成体系的读,附带读了一些有关中国境况的书(梁漱溟)。因为是以涂尔干为主,故而体会也就写些关于他的吧!
  从理论上,我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总的“指导思想”是认为社会外在于个人,高于个人,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生活和持续互动产生集体意识,这里的集体意识包括了宗教、风俗、道德等成员共有的意识形式的基本方面,而社会也就通过集体意识维系着整个社会生活。如康德所言,人类的基石是意识,而意识是遵从理性行为的能力,理性又是我们内在的最非个人的东西,因为理性不是我们个人的理性,而是人类的普遍理性,以普遍形式进行思考,这是内心所具有的超越个人、偶然和个体的力量。这里的理性多少有着涂尔干语境下集体意识的意味在里面。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涂尔干认为宗教的起源、教育形式和“道德力”的存续都是有客观基础的,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以宗教为例,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通过对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着两大关于宗教起源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指出宗教的原初形式是图腾制度,是氏族这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的结果,宗教的原初形式既不是个人化的灵魂简单组合的结果,也不是崇拜对象简单物化的结果,而是应该与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即氏族生活)中找寻。基于此,涂尔干的分析重点放在了社会上。当然,从他的思想中,发现并不否认个体因素的重要性。他同时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成分是人格的基本要素,那么另一方面,没有联合起来的个体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而且个体越多,彼此差异越大,社会生活也就越丰富多彩,所以个体因素是个人因素的条件,而且反过来说也没有错,因为社会本身也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同时,他强调秩序,有一种孔德式的改良主义的倾向,这一点从他对道德的长篇论述中可见端倪。
    涂尔干的上述思想给我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分析某种社会问题,要从相应的社会背景中找寻,不能单就问题而问题,要有一种社会视角或社会关怀在里面,类似于米尔斯社会学的形象力的方法,即将个人困扰和公众问题联系起来。当然,涂尔干在具体研究中主张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范式,为大家熟知,毋庸多说!
    还有一点对我启发较大的是涂尔干关于类型学的分析,这种分析体现在他的《原始分类》里面,长篇论述了分类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主张依据社会的结合度来划分。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老师主张现象是无比复杂的,不能或很难用类型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当时就感觉不敢苟同,因为现象虽是无比复杂的,然而基于某种研究视角对现象起因、存在形式等内在的机理进行分类,是从事研究的前提,如若不然,只是对某一地的深入研究而不寻求一种比较和分类,视角和关怀总是狭隘的。而这种操作需要付诸于实地调查,需要像中心一样做多个地域的调查研究。读了涂尔干的思想,找到一种“知己”的感觉,倍感欣慰!


九月份读书情况:
第一部分:《社会契约论》  卢梭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彼得•帕克
          《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得失》  钱穆
          《社会理论指南》  布莱恩•特纳
第二部分:韦伯作品集,包括:
          《社会学基本概念》
          《经济行为与社会团体》
          《宗教社会学》
          《支配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学》
          《经济与历史》
          《古犹太教》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1,听了一次关于群体行为的讲座,读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力求寻找产生群体行为的除社会控制和社会制度之外的因素,比如大众心理学。同时,那位学者对中国政治现状的看法,本人不敢苟同,于是读《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和《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得失》,使自己更加坚持了自己一贯的想法——作为一名学者,首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国情意识,了解中国的实际,不能套用西方的政治传统。

2,读韦伯作品,这里只做一个总体的汇报:
  历史、宗教、理性和资本主义是贯穿于韦伯作品的几大主题或分析特色。首先,韦伯无不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古犹太教》就分析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主要以俘囚期为界)的犹太教义的发展,从而归纳总结出使犹太族具有贱民民族性的宗教原因,特色相当与以前度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宗教分析是韦伯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也是韦伯所持的人文主义立场的一个表现,分析经济、法律、支配类型都包括宗教这一重要面向;第三,韦伯总是对宗教教义、历史事实做理性与非理性的评价,同时区分了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罗马法是带有形式理性的性质,中国古代的诸多“规矩”则多为实质理性的意味!

八月份读书情况
《西方哲学史》上,下册
《菊与刀》 本尼迪克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Posted: 2008-07-26 11:48 | [楼 主]
刘燕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2
威望: 42 点
金钱: 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2-05-16

 

甚好。辛苦了。
Posted: 2008-07-26 19:32 | 1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暑假还有一个月,时间紧迫,加油!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08-08-04 20:17 | 2 楼
耿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4
威望: 314 点
金钱: 31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0-07

 

已经很厉害了,再坚持一下!
Posted: 2008-08-04 20:47 | 3 楼
陈晓凡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7
最后登录:2010-01-05

 

加油
Posted: 2008-08-10 19:10 | 4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相当不错!!
Posted: 2008-08-16 10:34 | 5 楼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马上开学了,可以好好总结一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08-08-23 12:34 | 6 楼
李祖佩
做人要有“大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51
威望: 351 点
金钱: 35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2
最后登录:2015-12-13

 

  通过这几个月的读书,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如何回答每读一本书留在脑子里的问号,如何更好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构筑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等诸多问题!
  同时我还发现,读书不只是扩充知识,更高层次的是它让我们的意志品质和人格人性方面得到升华,让我们追求至善至美!
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Posted: 2008-09-05 18:48 | 7 楼
贾林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4
威望: 74 点
金钱: 7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2-04-24

 

刚刚的!
应该扩展一下知识面,向你学习啊!
在建立社会学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更好的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生活!
呵呵,不错,一起努力!
坚持价值的多元化为核心,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Posted: 2008-09-05 18:55 | 8 楼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很佩服,暑假我就很潦草的读完两本书,要向你看齐啊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08-09-05 19:35 | 9 楼
« 1 2345» Pages: ( 1/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8732(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10:0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