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宋思玉读书报告(更新至4.15)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宋思玉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1-07-04

 宋思玉读书报告(更新至4.15)

第二组  宋思玉(3.10-4.15)
【书单】
《资本论》一卷
《资本论》二卷
《资本论》三卷 

                                                                  马克思与工人斗争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1818年诞生了,他的出世代表着一个新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将要带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开始伟大而漫长的斗争。马克思在他64年的风雨人生中,写下了诸多传世著作。例如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在流亡巴黎时写下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例如与挚友恩格斯一起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当然,《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发表,更为震世,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浪潮。马克思晚年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写下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无产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的一生与工人紧密相连,他的生活穷困潦倒,靠着他人接济,然而思想上的富有却给了无数底层人民生活的希望,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一个新的方式主动争取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批判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深知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批判,才能让更多无产阶级低层人民的斗争意识深刻的觉醒。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书中,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他从商品与货币讲起,他认为商品与货币即对立又共生,继而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从货币或商品流通出发,他讲了货币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经济绝不是帮资本家看清自家“菜园子”的营利方式,而是为了帮助“菜园子”里的劳动人民看清自身所负荷的资本家压榨与剥削。
于是,马克思大书特书的写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他写到工人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他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生产的产品也是资本家的所有物。同时,在这个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发现了“挣钱的奥秘”,资本家发现当货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对象性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以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了自行增值的价值。马克思笔下的资本家,真是毫无人性,他们一边用着工人的劳力去赚的“盆满钵满”,一边在工人生产完自己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后还要使劲的压迫工人,想尽各种办法让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去做工,无限制的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怪不得马克思指责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理论纯属胡说。毕竟,资本家千方百计的要么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扩大剩余价值;要么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扩大剩余价值,果真是当时贫民口中“万恶的资本主义呀”
      再来谈资本积累,马克思认为积累是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只要积累在进行,资本家就是在出售所生产的商品,就是在把出售商品所取得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的过程是以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作为开端的,工人即生产了自己付给他自己的报酬的基金,又不断地把自己剩余时间生产的商品换作资本家的新资本,资本家近而再雇佣更多的卖命的工人,来扩大再生产,这就是资本家让“人生钱—钱生人—人继续生钱—钱继续生人”的资本积累的把戏呀。资本家在工业革命后期,为了使工人阶级永久固化,他只给工人支付使资本消费劳动力而实际必须消费的那部分工人个人消费,除此之外,工人为了享受而消费的一切都是非生产消费。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总之,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对工人欺诈不断加深的过程,资本家从劳动者那里赚来的利润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
                                                      二: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与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之外的立场来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845-1846年所作,本书的发表代表着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被系统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本书主要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了批判,介绍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全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以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了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个人是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同时,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也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而民族内部的分工会引起城乡的分离与城乡利益的对立,也会进一步导致商业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分工的不同阶段,所有制的形式也就不同。第一种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当分工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时,它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政府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既来自于共同体基础,也来自于联合。因此,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而我们从人间升到天国,因为我们不是从设想的、想象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们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那么人的解放,也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关系、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马克思认为当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当他看到的是大批积累成疾的穷苦人时,他就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平等化”,而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的是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因此,唯物主义使更多的人看到了社会存在才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才决定生产关系。
                                                            三:马克思与《共产党宣言》
      当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时,所有的旧欧洲势力联合了起来,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反对力量,那这时便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观点和目的的时刻了。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开篇就说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着隐蔽或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而在我们的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只分裂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殖民活动,大工业化生产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其野蛮,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摧毁了过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现代的工人—无产阶级。当资本主义生产不能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当无产阶级被机器与分工积压的没有任何生存空间时,就到了无产阶级反抗的时刻了。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与存在是同时开始的,他们的力量从单个工人发展到某一个工厂的工人再扩大到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他们不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通过毁坏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在这个阶段无产者大规模集结,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他们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与起义,从地方性斗争汇合成全国性斗争,乃至阶级斗争。马克思在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规律的总结时,认为无产阶级就应当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总之,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为工人运动做了各方面的指导。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揭穿了资产阶级伪善的面孔,控诉了资本主义经济对工人的血泪压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明确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意识。通过对工人斗争的剖析与总结,明确了无产阶级工人斗争必须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社会。



12.5—1.8 第二组  宋思玉
【书单】
《古犹太教》韦伯
《马克思+黑格尔批判》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

一:《马克思+黑格尔批判》
第一部分  马克思的导论
马克思认为反宗教的基础是宗教是人的创造物,宗教就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觉。而人就是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的本质是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宗教是苦难生活的象征又是对苦难生活的抗议,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困难世界的批判。宗教批判的目的是使人摆脱幻想,作为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马克思认为对幻想的批判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是对政治的批判。
德国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的国家,维持着旧的统治,德国旧制度在西方普遍大革命的前提下公开的完成,这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是现代各国悲剧历史通过德国的幽灵正在上演的喜剧。法国英国等现代制度国家极力于消灭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的独占,而德国确实凭借着对旧制度的自信,扩大对外的统治权,把独占发展到最大限度。
新教革命破除了特权者与伪善者的权威,确让人成了自己心中的僧侣,路得把人的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却给人的心灵上了枷锁,哲学把人从自我内心的神性中解放出来,就是在解放全体人民。
德国解放的可能性就在于一般无权,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前提发生矛盾的无产阶级。德国的无产阶级队伍是人工制造的贫民,是社会急剧解体过程中中间等级解体产生的群众。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德国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德国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
第二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二律背反进行了批判,黑格尔认为国家与个人一方面存在外在必然性,一方面存在内在目的性。国家普遍的最终目的要和个人特殊利益的进行统一,个人对国家所尽的义务与国家赋予他的权利是同一的。
〈 2〉政治国家把自己分为三种实体,立法权、行政权、王权!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普遍性是王权,特殊对普遍的关系是王权。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王权、国家与市民社会、主权的概念。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考察是通过对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六个层次进行的,马克思在自己的多本著作里都论述了相关的内容,之前读他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等相关内容都有涉及。因此本次主要在读书报告中,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商品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一个阐述。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表现为商品,商品就是生活上必需的、有用的或快意的某种东西,是人类需要的对象,最广义的生活资料。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他认为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成为使用价值,对商品来说,看来是必要的前提,而成为商品,对使用价值来说,看来却是无关紧要的规定。 因此,交换价值才是政治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使用价值直接是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本身却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劳动,因此,我们应该去考察统一物,这个统一物就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的特性。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就必须把不同的劳动化为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简言之,即化为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一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当时一般生产条件下生产另一个同样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当然,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还包含一个前提,就是一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当时一般生产条件下生产另一个同样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最后,具有交换价值的劳动不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古犹太教》
在读《古犹太教》的过程中,发现真的很难读懂,之前读《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等著作时,可能还是有一些了解就会觉得能看下来,但是在读《古犹太教》的过程中却总是想要弃读,虽然最后磕磕绊绊读了下来,仍然觉得连一知半解的程度都达不到,有机会后面再重新去读一遍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韦伯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上篇主要写了以色列誓约共同体与耶和华,下篇主要写了犹太贱民民族的形成。
首先韦伯阐述了他认为的犹太人的特征:第一,没有种姓环境的贱民民族;第二,犹太人的救赎理念与印度人相反,他们认为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古代犹太人对人生的态度取决于神领导的政治与社会革命。那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如此高度殊异性特质的贱民民族?
他认为这主要来自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充沛,这两者会影响生活物资的获取,这导致了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以迁徙的生活方式为主。自然制约的经济条件会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差异上表现出来。他就描写了位于阶梯最底层的沙漠里的贝都因人,仰赖骆驼奶和枣椰果为生,形成了松散而不稳定的部族共同体,战争与掠夺关乎这贝都因人的荣誉,为了家族的高贵与个人名声的社会荣誉,是伊斯兰信仰出现之前的阿拉伯人一切行动的决定性动机。在沙漠阶梯的另一端是城市,是拥有市集的防卫性小农耕市民共同体,军事共同体。
早期以色列的自由农民显然大部分生活在所有的城市团体之外,古代以色列的誓约联盟无非就是农民团体,并且与城市联盟的骑士处于对立的局面。在古以色列,农民与军队的首领几乎无缘,并不是战事的担纲者。同时大部分工匠与商人在贝都因部族团体里根本得不到团体成员的地位,他们被排除在通婚范围之外,习惯上也不能同桌共食,他们形成一个贱民种姓,诗人、乐师也是如此。在古以色列。工匠在政治上没有担任官职的资格。但却是一种城市特有的人民,是自由人。关于以色列法律,韦伯写了《出埃及记》里的契约之书。里面有一系列关于血仇、命金制度与罚金制度,买卖制度、货币借贷制度。以色列社会组织的特异性就是契约,契约在古代基本上是通过起誓、自我赌咒,获得保证。而在以色列,宗教性的契约延伸为各种极为不同的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以色列而言。契约之所有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源于以色列列的社会制度,是奠基于土地的所有战士氏族与客族—作为法律上受保护的寄居者,包括各处迁移的牧羊人、客居工匠、商人与祭司—之间通过契约规制出来的永久关系。


宋思玉     10.24—11.29
书单《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韦伯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社会契约论》卢梭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在野之学》贺雪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宗教何以影响经济
〈1〉韦伯一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经济上最为发展的地区为何会对宗教革命具有如此强烈的倾向。这一倾向取决于两点,一方是超尘出世、禁欲与宗教虔信;一方是资本主义盈利生活的参与,这两方的结合是强固坚定的信仰与同等强盛发展的事业精神与成果的两相结合。这一点归结于宗教改革的意义并在于消除教会对于生活的支配,而毋宁在于以另一种形式来取代原来的支配形式。基督新教徒在资本拥有和领导地位上了占了较重的分量。
〈2〉资本主义的精神概念: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就是富兰克林所呈现的带有伦理色彩的生活样式准则的性格,即诚实带来的守时、勤奋、节俭等美德形成的“至善”—赚钱,赚更多的钱(将工作奉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心态)。但不溺于享乐,退却一切幸福主义和快乐主义。但韦伯也批评这一退却享乐的想法是极为不合理的,故而成为前资本主义。
前资本主义指的是,理性的经营方式的投资与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尚未成为决定经济行为取向的支配力量。但这一态度却是人们适应市民生活经济秩序的前提条件,也是障碍之一。雇佣低价的过剩人口,有利于量的扩大若不利于质的发展。低薪资无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支柱。
〈3〉经济的理性主义是指:从科学观点来重组生产过程,用以解除生产过程里人类天生自然的“生物的”限制,从而使劳动生产力得以扩大。天职:将世俗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这是承认世俗日常劳动具有宗教意义的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天职认为经营为神所喜得生活的唯一手段并不是借着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俗世的道德,反而是端来切实履行各人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俗世义务。
二、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1〉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禁欲的基督新教主要有四个:17世纪的卡尔文派、虔敬派、卫理公会、从再洗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诸教派。宗教信仰与宗教生活的实践而产生出来的心理动力,这一动力发源于宗教信仰观念特性。卡尔文教派的特征性教义是上帝预选说,“即使要将我下地狱,也不能强令我尊敬这样一个神”,这一教义引发了教会的分裂。卡尔文的只想念神而不想念人的宗教关怀在思想上提高,并非神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为神而存在的。
〈2〉人必须要静默,以便制造出灵魂里的深沉寂静。
三、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1〉谈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韦伯将禁欲的基督新教当作一个单一的整体进行了处理,以清教代表人物巴克斯特为代表进行阐述,清教徒在金钱上禁欲,谴责追求钱财。天职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决定职业能否讨神喜爱,首先取决于职业的道德水平,其次是职业所生产的财货对于“全体”的重要性,最后是私人的经济的“收益性”。
〈2〉基督新教的入世禁欲举其全力抵制财产的自由享乐,将财货的取得从传统主义的伦理屏障中解放出来,视为神的旨意,使之合法化。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有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孕生出来的。
〈3〉教派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商业伦理,通过教派的一系列仪式和考研的人,会在社会中在其他人眼中具备一种信用,尤其是商人。假如某一个商人加入了某一个教派,那么他就会在某个地区拥有广泛的商业信用,并带来广泛的商业资源。因此这一类拥有教会绅士职业伦理的人,就乐意不断地去证明自己拥有这种被教派认可的资质,不断的获取商业资源,去绞尽脑汁的加入某一教派。教派为加入教派的商人的信用做了凭证。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韦伯
〈1〉资本主义精神在印度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韦伯在本书中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印度作为一个有着强固血统主义的村落之国,军队的早期理性化,国家金融制度,贸易与交通的发展,哲学与宗教教派的繁荣,印度各阶层的营利欲和国家的财富欲,致使印度几乎没有过反货殖的概念。然而,近代资本主义却没能自发地从印度茁壮成长起来。韦伯认为这是由于印度人的性格妨碍了资本主义精神,即印度教派等级森严的血统主义排他性宗教的妨碍。
种姓制度是印度阶层分化的基础,印度社会被划分为五个阶层,贱民、首陀罗、吠舍、刹帝利、婆罗门。婆罗门是掌管祭司、各项巫术仪式的得神职阶层,婆罗门在古代印度社会地位中最高。除了祭祀,他们也担任宫廷文试,星象家等。刹帝利是武士阶层,他们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农牧商业,他们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需要通过捐赠和纳税供养婆罗门与刹帝利。而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低贱的职业,大部分雇工和奴隶都是首陀罗。贱民大部分是从事着不洁净职业的居住在村落之外的客族人。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等级制度主要是由职业来决定的,各个等级阶层垄断着一定的职业。而在印度,阶层的流动也充满着层层的阻碍。婆罗门种姓不能从事耕种,不然就会成为吠舍。门第的流动也会导致氏族的掉落,比如女性下嫁到低等种姓。因此印度人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安于自己家乡的生活。种姓制度的稳固导致了阶层的固化,因此种姓制度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由于在印度的人看来工资并不是自己勤奋工作的条件,当他们的工资足以谋生时,他们会选择休假或者带着钱财回到自己的家乡。作为一个随机的劳动者,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工人的纪律精神在印度完全发展不起来。这一点在当代印度也可以从中窥视。
〈2〉印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独特成就
印度在天文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独特成就第一,主要得益于宗教环境,印度的宗教环境没有欧洲宗教意识的偏见(例如为了复活的信仰阻碍尸体解剖)。第二,得益于冥思技术的关注,冥思技术植根于对精神肉体技能的精微控制,而西方科学则不屑于这种精微。
然而这样的自然科学,却依然没有发展中近代的科学思想。主要原因第一,在于印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只是服务于纯粹的生活,即出于实用的目的。第二,该自然科学没有作为近代科学的数学思考。第三,专注于修辞、象征的方法。第四,最重要的是,根源于印度特存的思考关注倾向,即对现试的真实状况的毫不关心,只追寻现师的绝对必要之事,即通过灵魂的现世解脱而得到救赎。
〈3〉印度教的教义及仪式
印度教自上而下有一整套的种姓礼仪,每个种姓的职业不同,礼仪自然也不同。而这种礼仪是贯穿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教相信因果轮回的概念。而遵从印度教各个职业相应的种姓礼仪,成为了来世活的更好的标准,因此从上到下,从婆罗门到贱民都认同并可于遵从此种礼仪规范。

《社会契约论》卢梭
〈1〉第一卷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认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却成为了了奴隶,这是如何形成的呐?这就是卢梭在本书论证的主要观点,当国家推选出来的代表民意的人与人民形成契约后,他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奴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他认为原始社会的家庭靠约定来维系,当一个人到达理性的年龄时,他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他认为家庭就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就是父亲,人民就是孩子,每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转让自己的自由。在家庭中存在着父子之爱,而首领却用发号施令代替了这种关爱。
他通过论述奴隶和最强者的权利来说明,权利并非由强力构成,而是来自于人民对合法权力的服从义务。他认为应当寻找一种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能以全部的力量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使得每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人只是在服从自己并且像以往一样自由。而这种方式就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使人类丧失的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他所图和所得到的一切事物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获得的是社会的自由以及他所享有的一切事物的所有权。
〈2〉第二卷
卢梭认为公意才是一个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治理社会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因为个别意志的本性是偏私,公意则倾向于平等。且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而公意和众意不同,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意与私人的利益。为了更好的表达公意,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的存在,每个公民只需要去表示自己的意见就可以了。权利平等及其所产生的正义来自于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这是人的天性,因此公意必须从全体出发,才能对全体适用。
因此在社会公约的基础上,我们赋予政治体以生存和生命,就需要通过立法来赋予它行动与意志。法律是公意的行为,君主也是国家的成员,作为国家的成员,没人会对自己不公正,而我们在服从法律也是在服从我们自己,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法律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主权者所发出的号令不是法律,只是命令,是行政行为。
〈3〉第三卷
卢梭认为政治体具有两种动力,第一种叫作立法权力,第二种叫做行政权力。立法权力仅且属于人民,行政权力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政府就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一个中间体,使两者的互相适应,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政府依据政府人员的人数来说主要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国君制。对于民主制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民主。开展民主制的国家,首先国家要小人民集中,其次要有相当淳朴的风尚,再次地位和财产要高度平等,最后社会中还要没有奢侈。贵族制也存在三种,自然的、选举的与世袭的。第一种只适合于淳朴的民族,第三种是最糟糕的,第二种是严格的贵族制,也是最好的。因为可以选择自己成员的优点,集会也易于举行。事物也能更好的讨论,实行起来也更有秩序。国君制更适合大国,因此君主的个人的德行对于一个国家的好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宗教与世界》韦伯
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凝聚了自己对世界宗教的得研究,他将自己在儒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整理成册,在比较宗教社会学的奠基地位举世公认。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宗教行为对伦理与经济的影响,其次在于对政治和教育的影响。
〈1〉韦伯认为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在科学观察、人文艺术等方面都有萌芽,然而却难以发展出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有且只有在西方形成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宗教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资本主义行为首先是指基于利用交易机会而追求利润的行为,即形式上和平营利的机会。其次,在合理地追求资本主义营利之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主要在于拥有合理地劳动和组织、合理地技术与行政。
〈2〉世界诸宗教的担纲者
儒教是俸禄阶层,他们是具有文书教养且以现世的理性主义为共性的特色者。古印度教的担纲者是一个具备文书教养的世袭性种姓阶层。佛教的宣扬者是诉诸冥思、拒斥现世、离弃家园、流转四方的托僧。回教在初期时。是个进行征服世界之战士—训练有素的圣战士骑士团。犹太教是个个贱民民族,中世纪转而由一个受过犹太教特有典籍与礼仪之教育的知识阶层来领导,后变得愈来愈多元化、理性主义的小市民知识阶层。


宋思玉:     9.17-10.23
【书单】   《学术与政治》
                 《儒教与道教》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一:《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主要来源于1919年韦伯向慕尼黑青年学子发表的两篇演说,一篇是以学术为业,另一篇是以政治为业。
〈1〉以学术为业。韦伯开篇就说以学术为业是说当一个人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他的处境将如何。在德国,以学术为业的年轻人需要从编外讲师做起,在美国是以助教做起。两者虽然略有差别,但总体上讲刚开始以学业为业的人不仅收入微薄,并时常处于解雇的风险中。同时他们的晋升之路异常漫长,被提拔不仅需要才干更需要运气。以学术为业不仅需要灵感,也需要达到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增进。对于学生来说,课堂里不存在政治,教师不是煽动家,在课堂上以学术为业的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而不是去趁机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
〈2〉以政治为业。韦伯认为要想理解政治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团体,也就是去理解今天的国家的领导权,从国家特有的手段暴力的使用入手。国家是这样的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的疆域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而政治就是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一是靠政治生存。为政治而生存的人,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他是享受的。靠政治生存的人,将政治作为职业,靠它吃饭。

二:《儒家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中韦伯主要论述的话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的资本主义,他认为这一原因来自于儒家伦理,儒家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城市、君候与神。韦伯首先讲了在中国由于金银开采的难度与纯度导致无法统一货币的价值,同时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结构,使得币制改革失败。货币本本位政策决定了那一时期的中国禁止和控制外贸。在中国的城市起源中,由于中国是个内陆国家,海上贸易少,又因为近东与远东的神明对立,导致了国家外交上的故步自封。中国君主的权利是来自于上天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君权神授。因此,在中国古代,君主必须具有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的品质,即当一个贤明的君主,否则就会遭到天谴。
〈2〉封建俸禄国家。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俸禄国家。俸禄阶层是国家理性化行政管理的阻挠者。东方的世袭制及其货币俸禄导致的后果就是,通常只有对国家的军事领域或成功的军事革命,宗教革命,才能打碎食禄者的利益,才能重新分配权利,进而创造条件。然而由于封建实力的强烈抵制,内部的革新都遭到了失败。
〈3〉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中国从秦始皇到汉唐土地制度做了多种调整,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井田制,井田制经历了数次的废除。然而这并不会影响皇室的封地和官员的官田。王安石变法从军事、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有利的改革,然而儒教徒缺认为这种改革崇尚武力,会对官员造成威胁,货币税的尝试也遭到了攻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4〉自治、法律和资本主义。在传统中国,宗族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组织。宗族是可以自治的,它们支持族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对市场起到了阻碍作用。宗族对于个体经济而言,它像是一个家庭式的共同体,具有合作生产的性质,并扩充了对财富的积累。同时在中国,行政与司法没有发挥出理性功能。
〈5〉士阶层。韦伯认为士的政敌是独裁者与宦官。儒家始终只有一个大敌,就是宦官政治。这是后宫的影响和干政,儒家对后宫及其不信任。

三:《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1〉工资。工资决定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而这一斗争的胜利者属于资本家。资本、地租与劳动的分离对于工人来说是致命的,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就只是最低的牲畜版生活的最低工资。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资本家亏损时工人一定会吃亏。因为相对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工人的价格稳定的多。工资的提高并没有增加工人的福利,反而会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使工人的寿命缩短。马克思通过对工资的论述,说明工人的结局就是沦为机器,就是劳动过度和早死,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己化。
〈2〉资本的利润。马克思讲资本就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积蓄的劳动。资本家通过分工获利,第一通过分工。第二,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
〈3〉异化劳动。在市场经济下,资本经济下,工人沦为最便宜的商品。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工人价值的贬值日益明显,工人在生产劳动产品即商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工人本身。劳动所生产的对象是劳动的产品,却开始与劳动对立,它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直接指出工资就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最后马克思表明共产主义要做的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本书因为看的断断续续,历经好多天才看完,以至于总觉得这本书没有看的很畅快。作为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展示了由古代到现代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其中自己更多看到的是女性权利由顶峰走向剥夺的历程。
〈1〉家庭与私有制。恩格斯首先将古代社会划分为三个时代,分别是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制,在这种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了家庭的第一个阶段—血缘家庭,婚姻集团按照辈分来划分,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相互的性关系。第二个阶段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在这一阶段又排除了姊妹和兄弟的性关系。在群婚制时期,母系氏族的地位达到顶峰,对男性具有控制权力。在对偶制时期,每个人可以都有一个主要配偶,即主要丈夫或主要妻子。而且这一时期家畜业的发展使得父系继承权出现。专偶制家庭是私有制近一步的发展,为了将财富保留在家族,就需要保持家庭的子女必须是男性的子女,于是开始了对女性的专偶。最后作者指出,纯粹的自由的婚姻只有在无产阶级自由婚姻中才能实现。
〈2〉国家。恩格斯认为的国家的定义:①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②国家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五:《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是最近阅读的一本涂尔干的著作,本书卷主要收录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了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第二部分写了伦理学与道德社会学,第三部分是一些书评与讨论。
(一)职业伦理的起源—法团职业伦理
〈1〉在刚开始他便说本书的研究主题是道德事实,即具有制裁作用的行为规范构成。他认为规范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适用于所有相似的人,对所有人而言,它都是有效地。另一种是每个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被称之为个体道德准则的规范。道德由规范构成,规范能够支配个体,迫使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他认为职业伦理是从经济秩序中逐渐被确立起来的,这一点可以在历史的法团中得到印证。
〈2〉法团。法团有其古老的起源,自从手工业产生以后,手工业行会便形成了。为了排出手工业兴盛所造成的城邦两类人的纷争,努马以手工业为标准,将所有人划分为多种实体,如铁匠、木匠等,这就是历史中的工匠社团。随着手工业数量的增加以及手工业行会的发展,所有的劳动者都开始结成社团,并逐渐成为正式的公共生活的机构,发挥行政功能。同时法团是一个宗教社团,具有特殊的神灵和仪式,在丧葬方面也有共同的坟地。到了中世纪,雇主与雇工的相互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所有法团的法规都禁止雇佣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雇工,违反规定,雇主和雇工都会受罚。此外,还有一系列同业公会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使得职业群体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从而演化为道德生活。法团也是一个大的家庭,他们按照家庭社会的模式塑造,有共同的宴饮、节日、信仰。从手工业起源的法团,在于其他人竞争时首先得去与这些人接触,因此法团就超出了家庭的范围。
〈3〉法团体系的必要性并非基于经济基础而是基于道德的理由。因为共同的道德规范对于特定的法团来说是适用的,比如手工业行会中。但在其他领域,就不那么适用了,所以各行业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职业伦理。
(二)政治群体形成的公民道德
〈1〉区分政治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疆域,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包含国家群体与职业群体。那么国家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涂尔干认为国家首先不等同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不等同于集体意志。涂尔干认为国家的目的是维护个人的自然权利,解放人格。国家的基本义务就是促使个人以道德方式生活。个人权利来源于社会实践领域,来自于共同的集体生活。
〈2〉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涂尔干区分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君主政体就是国王依据固有的和既有的法律进行统治。贵族政体即占据统治地位的少数确立的政体。民主政体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参与指导公共生活,政府与公民之间能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沟通,公共意识也就能够流动。
(三)财产权与契约权。
〈1〉财产权。涂尔干认为财产并非以排他的方式由劳动所得,而是由通过交换得到,或者通过遗嘱中的生前赠予,或者通过继承获得。涂尔干以土地为例,说明了个人占有财产权与神圣性的关系,财产由物的隔绝状态造成的,即从公共领域中被分离出来,这种隔绝具有神圣的起源。正是仪式程序,使得这一区域变得神圣。同时通过仪式的变化,来说明由于人对于物的占有,这种神圣性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2〉契约权。法律意义上的道德约束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种来自于物与人存在的状态,一种来自与物与人渴望达成的状态。契约就是由此状态形成的约束关系。在此他提到了物权契约的来源,所以人们才会有支付定金的习惯。后面,涂尔干又论述了血盟契约、仪式契约、合意契约和公平契约的发展与确立。


宋思玉 :8.8-9.16
【书单】《货币哲学》
              《共产党宣言》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读书总结】
《货币哲学》这本书是西美尔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共分为两卷,上卷为分析卷,下卷为综合卷。分析卷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从货币的内在价值和度量价值出发,显示了货币纯符号性特征的发展。第二节主要描述了货币材料的非货币作用的丧失,并对货币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进行了两次反驳。第三节主要从货币向普通功能性转变以及货币物质性意义的下降和货币价值意义的提升来进行讨论。综合卷也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从货币经济产生的理性功能超越它的感性功能出发,揭示了理智与金钱的双重角色。第二节主要从文化的概念,描述了文化的发展与货币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节主要写了生活节奏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货币供应的节奏与变化。《货币哲学》中西美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对货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现代性分析。阐释了西方发达社会与货币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主要阐述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对货币物质性的描述,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类的价值观走向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货币及其制度化的发展对现代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是西美尔文集的一种代表,收录了十几片论文。分为金钱、性别、生活感觉;现代文化中的金钱;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货币在性别关系中的作用;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玫瑰:一个社会学假设;竞争社会学;现代和将来的卖淫琐谈;女性文化;卖弄风情的心理学;性别问题中的相对与绝对。西美尔在金钱方面说金钱取代就是上帝的地位,他认为金钱在上帝死后成了新的上帝,似乎一切矛盾,一切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金钱进行调节。同时金钱可以被一切事物所使用,无论它是高贵稀缺的还是低俗普遍的,这样金钱的价值就又高贵走向了普遍。在女性方面,西美尔认为在金钱流通以前,卖淫并不附带道德因素,在金钱流通以后就大大伤害了女性的价值,卖淫在社会发展中充满着必然性,因此女性也是社会的发展中的牺牲品。
在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西美尔作为一个审美主义者对文字的美丽运用,这与涂尔干大篇幅实证主义的论述并不相同,西美尔常常让人感觉在读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很有有趣性和启发性。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本书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而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二月革命的兴起,第二章写了共和党人的垮台,第三章描述了波拿巴的崛起,第四章第五章则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被击败以及波拿巴和制宪议会的斗争进行了描述,第六章写了波拿巴这样一个小丑一样的人物的胜利。在这本书的写作中,马克思采用故事性叙述了二月革命到波拿巴帝制复辟的胜利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2月24日到5月4日,二月革命拉开序幕,进入普遍友爱的骗局。第二个时期,共和国成立和制宪国民议会时期,描写了在1848年5月至6月,无产阶级在六月事变中遭受失败。6月至12月,资产阶级专政因波拿巴当选总统而废除。12月至1849年5月,制宪议会对波拿巴以及波拿巴联合的秩序党进行斗争,制宪议会灭亡,共和派资产阶级遭受失败。第三个时期,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同资产阶级和波拿巴的斗争中遭受失败,秩序党失去议会制内阁到议会失去军队总指挥权再到资产阶级议会和资产阶级报刊同资产阶级群众最后决裂,最后议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覆灭,波拿巴获得胜利。马克思说,波拿巴王朝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力求摆脱其社会生存条件即小块土地的农民,而是想巩固这种条件的农民;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同时写了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当群众墨守成规的时候,它害怕群众的愚昧,而当群众刚有点革命性的时候,它又害怕群众的觉悟。最后法国资产阶级让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成了最后扮演“英雄角色”并取得胜利。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本书是西美尔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西美尔讨论了群体量的确定性、上下级的秩序、社会集团的交错、、穷人、集体行为方式的否定性等内容。在这本书的阅读中,可能是因为自己缺乏社会学的学习背景,在阅读中总是存在着不顺畅感,看着看着就会迷失在西美尔的文字中,尤其是在阅读前面几章的内容中,深深感觉到本书在以后需要重新进行回顾与阅读。印象较深刻的地方在于西美尔对于穷人的论述,如果我们对穷人的救济不是处于怜悯、责任感或者目的的适当性向他提供救助,而是作为他本身就应该享有的权利,那么穷人就不会感到羞辱与降低身份。从英国186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到德国1871年制定的关于救济资助住所的法律中,西美尔探讨出对穷人的社会救济作为穷人的权利,国家需要必须对穷人进行救济。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书首先展现了多版序言,既有马克思自己所做的序言,也有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根据世事变化和国际社会对《共产党宣言》的疑问所做的序言。在正文部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个方面主要写了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也就是压迫着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资产者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在发展中他们逐渐把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把社会的一切职业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把社会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同时马克思又通过对无产阶级在压迫下发动起来,必然造成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第二个方面主要写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第三个方面主要写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部分主要写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马克思在这里陈述了共产党人在瑞士、在波兰、在德国的各种做法,总之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宋思玉(7.7—8.7)
【书单】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
                   《孟德斯鸠与卢梭》
【读书总结】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唯一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本书中涂尔干主要介绍了实用主义的意义,根本原则和几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实用主义的根本思想认为:真理即是有用的观念,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这一思想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
理性主义认为真理为外在实在的摹本,是“非人格化"的;思考真理本身就会带来快乐;真理具有“一致性”,“不变性”;真理是神圣的,凌驾于生活之上。它自身存在,而不是为人们存在。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为人们生活确定的;否认为了思考真理而思考真理,我们追求真理时,心中通常有一个目标;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今天的真理也许是明天的谬误;真理本为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威廉-詹姆斯,杜威,席勒都为实用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涂尔干进一步分析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即只有一-种价值:有用性。思维的目的不是对材料的复制,而是对未来实在的构建。知识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尽快掌握那些必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客体--实用主义为改头换面的经验主义;与唯智论对立,与抽象思维对立;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教条;最看重的不是首要原则而是实践后果。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涂尔干首先明确了社会学的性质—科学的对象才是研究的事物。他反对孔德所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学,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社会性质的现象,才是社会现象,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只能投过社会去解释,任何事物都必须在一定的场中才能存在和表现出来,社会现象的场就是社会环境。因此,他认为必须把社会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去综合的考察,去发掘存在和影响着它们的各种社会联系。社会现象就是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准则是:要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看待。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
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况中去挖掘。社会现象的功能必须在这种现象与某种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即社会效用的关系中去寻找。 关于检验社会现象的准则,他提出三条,第一比较方法必须坚持因果关系。第二,共变方法与社会现象的研究。第三社会学就是社会学本身。最后涂尔干做出结论,社会学独立于哲学且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客观性。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本书一共有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第一章主要是界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第二章主要讲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将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及其准则。同时批判观念论,他观念论不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应该是摒弃原来观念预设。第三章第四章主要讲了科学如何帮助实践,如何去区分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以及如何划分社会类型;第五章主要去探究社会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的功能,提出因果解释论:社会现象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第六章主要讲了对前几章所描述的社会学的总结与展望,对研究方法的总结。


《道德教育》这本书是涂尔干作为教育社会学家倾心著作的一本书籍,也是涂尔干探讨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尝试。本书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和导言,第二部分讲了道德的三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道德的知性),第三部分讲了教育与社会学,第五部分是涂尔干的一些讨论和部分讲稿。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现代教育学的很多思想也发育期中。填鸭式的教育不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需要走创新型教育。涂尔干重视惩罚,而轻视奖励,但反对体罚,并主张统一学校的教育力量。他认为体罚侵犯了人类的人格,他详细地分析了古罗马时代和欧洲中世纪的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惨状,作为反面教材。涂尔干认为,惩罚最好的方法是责斥,儿童受责斥后,内心感到羞愧,体会到所犯道德上的错误,并暗示他改正。之前一个同学聊天说小学她们老师就经常体罚他们,以至于不敢去学。后来学校逐渐开始强调并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准体罚,学生有了自信后也逐渐开始有了进步。
   “教师必须承诺,不把规范表现为像是他个人制定的那样,而是表现为一种高于他的道德权力,它不过是这种道德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他的创造者。他必须使学生们理解,规范不仅强加给了学生,也强加给了他本人;他不能取消或修改规范;他不得不去适应规范,规范支配着他,而且也帮了他的忙,就像它也帮学生的忙一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能够唤起一种感情,在像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里,这种感情是,或者应该是公共良知的基础:即对合法性的尊重,对从非个人性本身获得优势地位的非个人法律的尊重。”涂尔干对纪律精神的这点说法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打破了我对纪律的理解,以前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纪律是老师制定的,是用来专门约束学生的,从而忽略了从本质上来说纪律是一种高于教师的道德权利。


《教育思想的演进》是根据涂尔干在巴黎大学的课程讲稿整理形成的,他通过考察长达法国十几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描述了法国启蒙教育的演进过程。本书分为两编,上编一至十四讲讲了早期教会组织的教育活动,经历过加洛林帝国的复兴和衰落后,萌生了千年后的中世纪大学雏形。同时通过对巴黎大学的诞生过程、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体系以及艺学院的教学、研习课程的描述,表达了中世纪中等艺术学院对中世纪大学的压制。下编从第十五讲到第二十七讲了文艺复兴的百科全书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对人文主义运动和学院派运动进行比较得出16世纪是面临道德危机与教育危机的时期,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教育。


  《孟德斯鸠与卢梭》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孟德斯鸠对社会科学兴起所做的贡献。第二部分讲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法与权的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圣西门的社会主义     思想以及涂尔干其批判性的评价。。第四部分是一些学者的书评与讨论。
其中印象比较深得是圣西门对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区别的论述。   共产主义理论在历史上只是偶尔出现的,它的理论所表达的是其人格,是能够使他们慷慨仁慈的精神感到愉悦的梦想,而非社会一般和通常的状态。这些理论家关注和守持共产主义,只是出于其高贵和尊严,而非为了回应社会的真正需要。这些理论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理论家们在理论中所看到的几乎都是虚构的事情,而不能变为现实。共产主义的基本观念就是,私有财产是自私自利的根源,自私自利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它坚持一种抽象道德权威,质疑一般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所产生的道德后果。   而社会主义则回应了集体和社会的需求,社会主义理论家期待社会主义能够产生实际的结果。社会主义的基本公理是,在经济利益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社会利益。社会主义是间接地触及私有财产,在它能够与经济安排取得一致的程度上来改变它,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将经济活动与国家联系起来,经济活动必将成为重心,国家首先必须作为一种能够将不同的工商业关系统一起来的纽带,其作用是一种公共的感觉中枢。社会主义认为大型工商业企业不能只交给企业本身。社会主义加强经济活动,鼓励人们组成大规模的群体,以凭借更多的人数使社会协作更有成效。

              

宋思玉(6.7-7.7)
①书单:《自杀论》.涂尔干
             《原始分类》.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时尚的哲学》.齐美尔
             《宗教生活的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涂尔干 在读
②读书总结
《社会分工论》:社会的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功能完善,整合了社会机体,社会的凝聚性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社会构成的本质特性也由分工决定。如此,社会的劳动分工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形成了一种因为分工形成的的社会团结。社会团结本身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它的有形符号就是法律,一定的社会团结与一定的社会法律相联系。压制性制裁法建立在痛苦之上,或至少要给犯人带来一定的损失。它的目的就是要损害犯人的财产、名誉、生命、自由,刑法就是这样的法律。恢复性制裁法并不一定给犯人带来痛苦。它的目的只是拨乱反正,把目前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民法、商法、行政法。
社会的团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就是由于相似性形成的团结。落后的社会形式里更容易形成机械团结,这些社会成员更加信仰社会的宗教、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拥有共同的意识,自身的个体性的观念较少。机械团结与压制法是一种“关系一断即为犯罪”的社会团结关系。压制法对于人们所犯罪行的危险程度与惩罚程度划分并不相称,这与犯罪者所犯罪行的触犯的集体的社会感情有关,这来自于构成罪恶的非道德形式。
社会团结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有机团结,就是社会分工形成的团结。社会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比共同意识构成的机械团结更具有先进意义,更具有社会整合的进步功能,是社会文明的集中表现。与有机团结相联系的是恢复性制裁法,它是物权的集合人与人之间最完备的的关系莫过于把物完全归属于个人。这种法律致力于在犯罪行为形成以后将事物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些法律都表现为积极的作用,它超出社会共同意识而存在,弥补社会失范带来的社会漏洞。
随着社会形式的深入以及社会分工的逐渐发展,恢复性制裁法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机团结形成的社会凝聚力也远远超过了机械团结所产生的社会反抗力。


《自杀论》:自杀论和社会分工论联系十分密切,社会分工论最后一部分对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病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杀现象之所以增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变细息息相关,由此认为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
涂尔干首先对自杀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由此就把那些类似死者自身预料不到的死亡或者因无知导致的死亡的迷惑人的类似情况排出在自杀之外。涂尔干在对自杀的非社会因素进行论述时通过各项实际数据的对比,认为它和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并无重大关系。自杀现象的发生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因素,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政治活动、社会动荡、工作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各个国家自杀人数的多少,自杀率的高低又和这个国家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有关。涂尔干又根据自杀的不同原因,将自杀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反常的自杀。
涂尔干在论述利己主义的自杀时,通过对此欧洲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发现自杀人数大大少于普鲁士、丹麦这样的新教国家。并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得出信奉信教的地区自杀人数比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少四到五倍。求其原因,新教的自杀倾向与该宗教的自由思考度密切相关,与社会给个人的社会自由度相关,社会给个人的自由度越高,集体的状态越松散,个人的自杀率越高。他确定了三个命题,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由此可以知道,集体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所以集体的力量削弱,自杀就会发展。当一个人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也很容易发生自杀。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在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这种极端的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称之为利他主义自杀。类似于军队的自杀,以社会价值的名义要求个人牺牲自我。


《原始分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两本书都是对于宗教的论述,相对于自杀论和社会分工论,这两本书的语言简单易懂,内容富有兴趣性,就像在细细的品读每个故事。在读《原始分类》一书中,涂尔干从澳洲分类体系、其他澳洲体系、祖尼人、苏人、中国等民族进行阐述各地区最原始的分类。虽然各地区的分类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原始分类依据的自然中的星空、动物、植物等自然之物进行体系性的分类。涂尔干讨论了人们对宗教的两点偏见。宗教既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神性的,宗教的概念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宗教现象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信仰和仪式,也就是思想和行为,想和做。
图腾制度是一种基本宗教。涂尔干认为每一种宗教都是由信仰和仪式组成的,对于图腾制度他也依次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图腾信仰展开研究。如图腾标记的神圣性、图腾动物与人的神圣性、普遍事物的神圣性、个体图腾与性别图腾。宗教不是零碎信仰的集合,而应该倾向去包罗普遍事物,给我们提供一种宇宙观。


《时尚的哲学》:在读齐美尔《时尚的哲学》这本书使,使我对时尚有了新的理解。时尚的潮流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更多的是个人在社会中自我展现不足时的一种弥补,也是一种阶级想要区别另一个阶级时的标志。当时尚变成大众的时,新的时尚变会诞生,那些权贵阶级总要想办法与俗民树立起衣食住行上的阶级壁垒。
[ 此贴被宋思玉在2021-04-20 17:47重新编辑 ]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Posted: 2020-07-11 10:22 | [楼 主]
周思聪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0
威望: 50 点
金钱: 50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0-12-26

 

每本书都总结出了主要内容,阅读的很仔细,继续加油,通过大量体系的阅读,争取早日把握涂尔干的思想体系,一起努力。
Posted: 2020-07-20 07:45 | 1 楼
张天舒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1
最后登录:2020-08-28

 

总结的很仔细,可见读书已经慢慢进入了状态,可以制定一个细致的读书计划,相信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一起加油!
Posted: 2020-07-20 09:11 | 2 楼
王煊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09-23

 

看到新伙伴细致认真的阅读感想,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开始读书的时光。充实地读书使人有获得感,一定会学有所获,加油!
Posted: 2020-07-20 09:31 | 3 楼
周悦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1-11-29

 

总结得很细致,向你学习,一起加油!
Posted: 2020-07-20 23:21 | 4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很不错!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0-12-19 09:15 | 5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非常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1-01-30 10:19 | 6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5112(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15:1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