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black
green
yellow
wind
wind5
gray
pink
moon
blue
movie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
张永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湖北南漳调查随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张永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湖北南漳调查随想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小
中
大
张永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湖北南漳调查随想
经历二十天的走访对于首次参加这种调查的我来说的确收益颇丰,所有的都是新鲜的,对未知的事物所抱有的那份好奇总是能让我兴奋,如今那份好奇已转化为了经验储存在了脑海。再次翻看调查时的笔记,一幅幅画面油然而生,依然那么清晰。还记得入村的第一天下午我们的“乡村风情纵览”——清新的空气、涓涓的溪流、肥壮的水牛(之后戏称其为健美牛)以及广阔的稻田令出身于农村的我感到极为亲切,于是,晚上吃完饭我趴在房东家的桌子上写了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今天的感受又不得不受到村党委书记表现的影响,渊博的知识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访谈的方式又着实受到他的左右,防范的意识也有些凸显。正式的访谈还未开始,值得期待又不免有些担心...”回顾二十天的历程,感触颇多,我感谢大家的支持鼓励,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是那么真切;我感悟这种在地化的调查方式,它着实很好很强大;我感动于农民的朴实、喜欢他们爽朗又略带羞涩的笑声、喜欢他们的热情好客......
感恩
这是必须要做。还记得邢成举师兄鼓励我参加调查时的情景——“你要是想参加调查的话可以先给贺老师发个邮件问下。”简单而朴实的语言一下就说到了我的心里,那是因为我是很想参与进来的,但一直缺乏勇气,邢师兄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还记得贺老师极具效率与爽朗地同意我的加入,从这一刻起我就做好了准备。正式调查的过程虽算不上艰辛但也包含很多的挑战与考验。同行的五人(杨华、周茜、袁明宝、余练和我)自然成为“最亲近的人”。在这里我是“辈分”最小的一个,博士后、博士、硕士的师兄师姐都是极具经验且理论功底很深,这更坚定了我的目标——学习、学习、学习!我期待能在解读乡村社会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东西。
杨华师兄身为小组长(中期又开始兼任大组长)为我们做足了榜样,每天的早起晚睡、调查时的睿智与幽默、谈论时的引导与点拨都让我感到兴奋,期待以后的我也能像他那样出口成章、求知探索。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起床(五六点就起来了,以至于我基本上不见不到他起床),搬个凳子在门口一坐就开始思考乡村问题、开始建构逻辑、开始勾连现象。我注意过他思考时的表情,很是安静祥和!我想,此刻他大脑的旋转速度应该能达到电脑处理数据的速度吧,或者更快!“一天之计在于晨”,果然没错,这就是榜样!进入调查环节,杨师兄总是能引导受访者将一个问题讲深、讲透,总是能在不同的话题间自由互换,令我大开眼界!晚上讨论的过程中总是能看到杨师兄奋笔疾书,思索的成果如滔滔江水般倾泻而出。当然,他在调查过程中也会不时引导我们采用正确的问话方式,怎样问的深入?怎样转换话题?怎样与村民搭讪?在作息时间上杨师兄的要求是相对严格的,早上七点多起床,八点就要出发找受访者,然后开始访谈直到十二点,中午吃完饭就赶紧睡觉,一般三点是要出发的,然后就调查到近七点,晚上的讨论一般十点左右开始,至少到凌晨一点结束,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近三点,现在想想太疯狂了,不过那天真是比较兴奋,话题谈得比较开就收不住了。中间我和其他组员私下讨论说组长太强了,像铁打的一样,都不知道累,意思是我们想休息一下,不过组长的坚定与榜样的支持作用使我们不禁咬牙坚持,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其实时间就是要挤的,没有一个督促者与榜样,团队调查的成果不会有这么大。另外还有一件事我由衷的感谢杨师兄,记得是调查第三天的晚上讨论时,我将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的理论强加到了本地,杨师兄立即指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对的,“要对本地的农村进行在地化理解,否则坐在办公室就能做的工作为什么还费这么大劲跑到这个地方?”中肯的教诲令我一下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思考问题有些飘忽,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就要脚踏实地,要有现实的依据,有多种现象的支撑,符合当地乡村的形塑逻辑。可以说这种教导肯定会让我受益终身!
再说周茜师姐,此次调查我们搭档的次数最多,彼此间的配合也渐渐趋于默契,这主要归功于她,作为师姐她总会在我问不下去时加上几个相关问题,这会让我的思路不断地被打开,对一个问题坚持访谈的时间也在不断加长。另外,她很耐心、用心去聆听受访者的语言,记得有一次我和她以及余练师姐一块儿访谈一个老大爷,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大爷的耳朵不太好使,问话总是要重复好几遍,即便如此老大爷有时也会对相反的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这让我很是头疼,但周茜师姐依然认真淡定,用不同的话语发问,最后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否则要是再换一个受访者又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在一次次搭档访谈的过程中,周茜师姐都为我做了很好的榜样,虽然她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调查,但我觉得,她明显很早的就进入了状态并且做得很好。在小组以及大组讨论中也能很凝练的阐明自己的观点,简洁、明快而深入。
袁明宝师兄是个山东大汉(就是有点瘦,还需要再胖点),性格爽朗。因为平时在学校时我们就有很多的交流,彼此很熟悉,所以我很自然的把他作为了我的倾诉与咨询的对象,他也给了我很好的解答。记得每次去访谈以及晚上讨论完送师姐回住处的路上,我都会将困惑讲给他听,他都会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给我做解答,这让我感觉特别舒服也给了我极大地鼓舞。作为新手,我的困惑与担心在袁师兄看来都是正常,他会以他的经验来指导我,说他去东北调查时的情景,说他的困惑。平时吃饭他都会跟房东大爷一起喝二两小酒,这加大了我们与房东交流的空间,入乡随俗,他显然做到了。
最后就是余练师姐了,平时在学校经常在图书馆见到她但从未说过话,她读书的状态令我早就心存敬仰,这次调查我有幸能与她分到一组就抱定决心要向她好好学习一下。杨华师兄最后总结时点名夸奖余练师姐的进步很大,的确,这是有目共睹的。她给我的感觉是,对一件事物一种现象有着她不同的理解,她能从各个方面切入去理解一个事物,更重要的是她能讲出来,这对其他组员的思维都是触动与撞击。依然记得她在用自己人与外人的逻辑去解释婆媳关系、解释上门女婿时的情景,在串联现象时她说着说着思维似乎一下打开了,有些兴奋但又条理清晰,一个逻辑链条将很多现象纳入了这个解释的范畴,大家一下也都兴奋了起来。另外,在平时的调查生活中,她显然是大家的开心果,我们让她唱歌、让她表演节目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家仍很开心,连我这个师弟给她开玩笑她都丝毫不介意,真的是“和蔼可亲”。
在这里,我想对他们每个人说声谢谢,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给我展现了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给了我方方面面的帮助,这些帮助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言语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产生影响。
感悟
再来说这种调查方式,分组调查,以一个5—8人的队伍为基础,结合小组与大组讨论,的确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当地村庄的宏观特征,再结合一个持续的调查,很多宏观问题又会细化、深入,再细化、再深入,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间不断地产生勾连,思想与思想不断碰撞,研究的视野随即开阔。就将一个村庄的形塑逻辑以一种极富理性的方式储存于每个调查者的脑海。因此,这种调查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对于每个调查者来说,中间有很多微小的技术是需要长期调查积累锻炼的。
首先,针对团队调查,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团结协作,这是这次调查的一大感悟,因为我们小组基本没有分成单人访谈,所以队员间针对相同的调查对象是要“打配合”的。还记得第一天上午调查时我东一句西一句的,弄的访谈效果不是很好,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下午就不是很敢说话了,杨华师兄发现我没有积极参与进来就建议我认真思考尽快加入,从那开始再结合之后几天的调查,我一边做笔记一边用心思考师兄师姐访谈的内在逻辑,并着手参与了访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为之后跟周茜师姐的配合奠定了基础。为什么说配合很重要?因为在前期的调查我能明显感觉到,队员与队员之间访谈的侧重点不同,当同一时间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重点搞清楚的话就会发生冲突,致使受访者的思维不能持续,访谈效果自然不理想。当我们每个人都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队友认真思考主问者访谈的内部逻辑,当主问者针对此问题访问完毕或者说漏掉了某个层面的问题,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展开,这样针对某一问题的访谈自然能深入细致。再有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持续访谈的能力,这要求主问者对这个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各个方面各各个角度都能有所涉及,同时对不同受访者的回答有侧重的访谈某个方面,因为针对不同的受访者其兴趣点是不同的,当提到某个问题受访者很兴奋很能讲自然说明受访者兴趣点就在此。但是,在这种时候又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将自己访谈者的身份丢给受访者,否则访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种能力是需要长期调查锻炼的,着急不来,但显然是要用心学习的。
针对小组及大组讨论,我觉得是极为必要的。小组讨论是每天进行一次,在我看来,这就是“逼着”你去思考现实问题,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还记得杨华师兄有次晚上讨论时说过“盯着问题与现象,用一个哪怕很粗的逻辑链条将其串联起来理解,就要想出来点东西,还有就是不能太懒,必须要写,在写的过程中思维也会运转很快,去想、去写、去建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对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平时静心思考的时间太少,盲目的调查弄出一堆资料懒得去想,这是会将调查的成果大打折扣。而有了这些讨论,尤其是每天一次的小组讨论,晚饭后的准备时间将材料复习一下,将能激发一些想法的东西挑出来,结合村庄性质勾连多个现象,寻求本地事物的运转逻辑,开始时可能是特别微小特别简单的一些想法,但那不重要,随着调查的深入,想想越来越多就更容易想得深入想得透彻,我觉得这种过程能明显的感觉到,尤其是中后期,很多现象都能勾连起来,一个村庄不再是一个有一个零散的现象而是由一些内在的逻辑串联着,这种思考会越来越兴奋,这样的调查才有价值!虽然每天都进行的很晚,习惯了也就好了,现在想想每天的积累的确有很多有价值的想法,这是很令人欣慰的。对于大组讨论,每隔三天进行一次我觉得也很合适,将三天调查的成果逐一汇报并拿来讨论不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多人的思维也带来了许多的碰撞,相同的不同的都是那么重要。20个人一起讨论、一起聊天、一起吃西瓜,友谊与学术共存,轻松愉快的气氛不禁令人怀念。另外,各个小组长在讨论中都起到了极好的带头作用,并用心思考一些多样化的形式来锻炼像我一样的新同学,比如先让新同学发言,并针对每个人给出评论与点拨,从年龄最小的开始,或者是一个组一个组的来,能看出那种关怀无处不在,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团队彼此间团结协作、处处在思考更先进更有效率更能锻炼新人的办法,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更好的实现目标,朝气蓬勃,在这样的团队似乎看不到懈怠的影子!
还有就是各组调查的侧重点有不同,调查的顺序有差别,比如说有的组是从村庄性质开始的,我们组则是从村治模式开始的,有的组是从普通村民开始调查,我们组是从村干部着手,老干部新干部,我觉得对于锻炼新人其实并没有很大差别,通过二十天的资料汇集都会对村庄有自己的理解,新人在进村时其实是一片白纸,并不是要用一种固定的笔调去教导他才是科学的,况且经验也不是一两次调查就能完全掌握与积累的,只有多次调查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记得袁明宝师兄说过他们去年在东北的调查顺序与这次有极大不同,各有各的好,经历不同方法其实也是一种经验,在不同顺序中激发的火花可能更为灿烂,因此,调查顺序不一而足,贵在多参与多磨练,相信每个人都会找的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感动
调查的时光过得很快,与村民的交往也越来越多,访谈的对象一个接一个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情到深处,村民话语中的伴随的哽咽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动。记得有一次调查一位将近80岁的奶奶,他的三个儿子非正常死亡了两个,老二是出车祸,老三是喝农药自杀,当她谈到自己的命运时眼角的泪水呼之欲出,那种丧子之痛我虽不能体会,但肯定是极为痛苦的,因此我就更关注老人对自己未来养老的期盼,更想了解农村老人,尤其是这种命运坎坷的老人对未来的期待。还有一次是调查二队三组的一个外来户,家境不好,儿媳对孙女也不管不问,出门打工却没有联系方式...访谈时坐在一旁不到五岁的孙女一声不吭,眼神丝毫不是一个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忧郁与恐惧,没有生气,在她的心里只有爷爷奶奶,父母自身责任感的沦丧对这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我不能确定,但这个孩子有错吗?那个她坐在门口画面依然清晰可见,她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吧...调查的最后阶段我们访谈到一个经历了数次磨难的中年妇女,怪脾气并且残疾的弟弟因一点小事也喝了农药,她招了上门女婿,村中大姓人的欺压、村干部的压榨、丈夫的无能,一件又一件听她讲起她从小到大的辛酸历程,看到她小腿上由于过度劳累而造成的肿块,这些肿块之前我只在男人腿上看到过。这些磨难在常人看来是不能想象的,用她的话说就是“他们自杀的那些人要是知道我的人生经历根本就没脸自杀!”当然,据她说她有两次农药都准备好了,不过她都挺过来了...这些事一件一件都给我很大的震撼,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当然,调查中更多的是村民的关照给予的感动,还记得我们多次光顾的二队,那里的村民总是热情的接待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黄学发大哥与一次又一次放我们鸽子的郑治学虽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都是一种经历,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我当然不会忘记我们的房东金医生,他对我们的关怀与照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担柴、提水、做饭,为我们跑前跑后,上镇上买菜买肉,怕我们不习惯吃米饭专门为我们买馒头,做面条,天热为我们搬风扇,六十岁的他依然那么硬朗,他的那种朴实是农民最可贵也最可爱的品质!离别的时光还是来了,我们一一跟他做别并邀请他有时间也能来武汉做客,遗憾的是这次并没有针对他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
还是说说我们调查时的趣事吧,第一件就是有天下午调查接近尾声,天气骤变,雷电交加,我跟周茜师姐从二队走了一段发现有些危险,头顶上时不时有闪电与惊雷,于是我们决定到村民家躲躲雨,同时也等一下杨师兄他们,将近20分钟他们赶了上来,雨基本不下了,当我们五人走到一个堰塘旁边,发现有四五只小鱼在塘边的小水洼里,袁师兄迅速脱了鞋光脚阻断了鱼的去路,我也慌忙趴下来去把鱼捉上来,这个场面让在一旁的师姐跟杨师兄逗乐了,我跟袁师兄手忙脚乱的把鱼捉上来,放到了折叠伞里准备回去让金医生给我们做了吃,谁知第二天一早我们发现,隔了一夜放在盆子里的鱼都被野猫吃光了,我们还是没口福啊...再有就是一次去三队找老妇女主任,访谈结束她送我们从小路回来,送到小路上妇女主任就回去了,我们继续摸索,半路上我们还拍了些照片作为留念,继续走就发现有一只水牛拴在路中间,最逗的就是它不让我们过,我们往左它也往左,往右它也往右,我们只好绕道而行...对嘛,这里是它的地盘,得听它的!
回顾调查的日子,有太多令人难忘的人太多令我们触动的事,经历了就有感情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经验、收获了感动...暑期调查绝对不虚此行,期待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
张永超
Posted: 2012-09-21 20:4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016866(s) query 3, Time now is:11-25 05:2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