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张惠雯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6.1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张惠雯123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06-12

 张惠雯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6.12)

管理提醒:
本帖被 snzg 从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9-01-14)
马恩思想小结与感悟
  书单: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共产主义原理》
  《马恩选集》第一卷
  《马恩选集》第二卷
  《马恩选集》第三卷在读
  内容:
  马克思著作的内容庞大而深入,本以为从中学就开始学习马克思对其思想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但是通过阅读原著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本质,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读过原著后才恍然大悟,这次就对马克思的主要观点和自己原始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做下梳理。
  首先,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都是以共产主义为目标。马恩写《宣言》时,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因为在1847年,所谓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指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
  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做共产主义者。可见,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
  社会主义有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动的社会主义又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并非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想要回到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上,装模做样地用工人阶级的口气说话;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为工人阶级说话;“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法国的原著下写下哲学胡说。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证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由于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而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索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其次,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的主要观点和名言,但是阶级斗争的任务和难易程度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奴隶只需要从奴隶主那里解放出来,而无产阶级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就不能解放出来。由此看出无产阶级任务的艰巨性。另外,这个斗争是分阶段分过程的,它的矛头并非一直指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要先协助资产阶级打败封建统治,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然后再把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让无产阶级夺得统治权,然后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工人阶级要获得自身解放,必须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在这里马克思指出这个政党要以科学理论为行动的指南,要建立自己的军队进行武装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将旧的国家机器打碎,以工人阶级新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并且要严防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无产阶级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从这里看出了在中国革命中所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另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两个伟大的发现,基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经济基础来说明。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总之这体现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一切社会关系回到经济生产领域去寻找是马克思最基本的观点,但通过以往学习得知,很多学者持有其他观点,韦伯与齐美尔就与此不同,或许这与每个学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期待通过对各大家系统的阅读,把握其思想背景与精髓,进而对其进行比较解读或许会有新发现。
  最后,无产阶级的定义是指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任何一种资本的利润为生的社会阶级,并非原先肤浅的认为“一无所有”的人组成的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和存亡取决于工商业繁荣期和萧条期的更替,一句话,取决于竞争的波动。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而是由于采用机器而产生的。这正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是由资产阶级塑造”的观点所在,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他还产生了要运用这个武器的人——资产阶级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工业越发达,分工越细化,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庞大,被剥削程度越大。无产阶级把自己的劳动当作商品出卖,获得的只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劳动力得以再生产的最低限度。资产阶级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压榨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同时通过使用机器、加强分工,扩大生产规模等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强工人之间的竞争,降低可变资本的投入,使得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因此生产过剩与购买力不足并存,从而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同时随着资本的集中,更多人被甩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资本主义越发展,工人阶级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越激烈,资产阶级生产着自己的掘墓人。
  感想:通过对马恩著作的系统阅读,我对以前所学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把握,明白了一些观点的全貌和论述的前因后果。其中《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采用问答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同时对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无产者的劳动买卖、无产者和奴隶和农奴以及和手工业者的区别,以及共产主义的目标、方法和实现路径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马恩与反动派的论战对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理解了各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社会政策为何行不通以及其伪装面纱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真面目。通过马恩对各革命和战争的剖析,学习到无产阶级抗争中的经验与不足,也对资本主义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阅读,理解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方式与本质,同时体会到了无产阶级任务的艰巨。虽然学了马恩思想很多年,但真正完整的读其著作后才发现,那些理解多是皮毛,片段式的学习还容易造成断章取义,而完整的阅读其著作,才能体会其思想的逻辑与精髓,了解论述的前因后果及其内在本质,随着进一步更系统更深入的阅读,自己原先头脑中的知识会有重新理解,并可以纠正自己原先理解的偏差,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完整系统。读马恩选集有种读丰富多彩的故事的感觉,很满足,但是也相对零散,读书总结不到位,需要自我批评和再接再厉。接下来,继续努力,坚持系统阅读,读好书,读硬书,期望获得更大的提升!

书单:
《资本论》第二卷剩余
《资本论》第三卷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一卷在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
  一、生产领域——价值的生产、剥削的实质
  马克思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体现了商品的二重性。其中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并不是为了自我消费而生产,人们生产的东西绝大多数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为了交换而生产,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经过流通交换被他人消费掉,这件商品的使命才算完成。最后,价值——马克思论述最充分的方面,也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体现剥削实质的方面,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地租与价值的创造并无关系,资本家凭借资本获得的利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地租都不是因为资本和土地能够生产价值,只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从劳动者的劳动中剥削出来的价值进行分配,而工人的工资只是为了使他们能够维持再生产,只是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为此马克思在第三卷第七篇中对“三位一体”公式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只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是来自于工人,那社会中存在的那些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呢?他们没有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不费自己分文却得到大量的生活资料和在生产资本,他们这些生产生活资料从何而来?是谁在供养着他们?是劳动者,是他们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他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关心的是下述两点: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宝贵的货币——的价值总和。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而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工作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在此之外,多劳动,以创造出剩余价值,供养资本家。劳动者就如此心甘情愿被资本家支配吗?资本家凭借什么让劳动者服从呢?劳动者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这也是为什么阶级斗争贯穿于资本主义中。而资本家得以支配劳动者为自己工作的一个前提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动能力一无所有,劳动资料在资本家手中集中,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为了活下去只能依赖资本家为他们提供的生产条件,于是生产的主动权便掌握在了资本家手中。资本家通过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以获得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与此相对应,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与方法也有两种。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价值的生产。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通过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的各种方法来缩短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当某个工厂主优先采用了新技术,使自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以按照高于自己商品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出售,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每个资本家都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都会竞相改革提高生产率,在这种竞争下,社会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的价值下降,价格下降,工人生活资料的满足更容易实现,因此工人工资降低。同时同样的不变资本可以推动更大数量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下降,工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又会促使工人工资的进一步降低。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唯有作为可变资本的工人通过劳动能过创造价值,从而创造剩余价值,那不变资本的构成的降低不就减少了剩余价值创造的源泉了吗?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是不会放过不断增加剩余价值的,虽然在大机器工业下,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的相对量降低了,但是它的绝对量并不一定降低,并且由于新技术新机器的采用使得生产力空前提高,商品数量大增,薄利多销使得资本家的绝对利润量保持上涨。以前一个工人半天为自己生产,半天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一个工人每天有十分之一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够了,剩下的十分之九完全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更多的资本流入资本家的手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完全用来消费,而是进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剥削,进一步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家并不是为了需要而生产,而是为了剩余价值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工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购买力越来越低,而资本家却在不断的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造成商品在市场上的大量累积,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二、流通领域:价值和资本循环的实现
  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是为了把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商品只有被卖出去被消费了,商品的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才算完成,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资本才能实现循环。因此,资本的循环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经历了G-W这个流通行为。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他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他的资本经历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即进行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着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这个流通行为。因此资本总循环的公式是:G-W··P··W’-G’。W’和G’就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了的W和G。由此看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止要经过生产过程,还必须经过流通过程,才能获得生产原料和生产资料以及使得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观点只看到了流通的表面,便以为商品是在流通过程中资本家的加价使得商品价格提高,从而资本家获得利润。马克思一阵见血地指出各个资本家都加价出卖与未加价是一样的,只是使得同样货币的购买力降低而已,并不会改变什么。商品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出售的,商品价格在竞争市场因素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互相抵消。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只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工人的剥削,榨取了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流通过程剩余价值得以实现。那种认为资本家通过流通过程获得利润的观点只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完全是一种颠倒。无论是资本家的收入还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还是商人等的收入,他们收入的来源都是对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感想
  马克思通过强有逻辑的论述,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表象揭示了其剥削的实质。从商品和货币到货币转化为资本,再到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形态的变化和资本的循环与积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及其剥削的实质。在读《资本论》的过程中,前半段读的很带劲,对于很多点有一种通透恍然大悟地感觉,但是由于篇幅过长加上后面有些公式因此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整体读下来收获还是挺大的,就像资本实现的循环那样,在自己脑海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循环链条,对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了比较宏观全面的了解。在写报告的时候,开始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开始之后又感觉有好多点想写,但是内容太多,我还无法做到兼顾,只好选取感触最深最能形成逻辑链条的环节来写,希望通过以后更多更深入的阅读能获得更深的体会,能进一步贯通起来。




书单:
《经济与社会》第三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宗教》
《印度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雇佣劳动与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二卷
      韦伯与宗教
      结束了韦伯著作的阅读,上两次写了韦伯与支配,韦伯与经济,因此这次再完善韦伯与宗教部分。
      内容总结:在对宗教的研究中,韦伯对比了中西方宗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影响。韦伯提出,西方新教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新教宣扬了一种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精神。新教宣扬工作的天职观,在新教的理念下人们越是积累财富越是获得上帝恩宠的体现,财富的积累是荣耀上帝,个人成为神的工具,才是得救的确信,这里人们做上帝交办的“工”,不是礼仪性的,而是理性伦理性的。在财富积累的同时,新教又提倡禁欲,禁止挥霍浪费。在新教的这种观念下,必然促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在中国,儒教及儒教中拜“富”的思想本来有可能促进制定相应形式的经济政策。在中国,肯定现世的功利主义同巨大的人口密度结合起来,把“精打细算”和寡欲提到了前所未闻的高度,金钱和金钱利益似乎构成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私下里的话题,但这种经济努力却没有发展出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前提的有计划的伟大经营思想,这是为什么呢?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就着重来探讨这个问题。
      中国出现的这个现象是在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儒教提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是培养人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而是让人成为有教养的人,按照一种有教养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这是一种道德教育。在中国人心中,当官是光宗耀祖、提高自己身份的唯一途径,当官而不是赚钱才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彰显荣誉的关键。即使百姓有所聚财也是为了享受好名声和有钱的荣誉与快乐,而不是像清教徒那样,入世的工作仅仅是追求超验目标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士农工商的职业地位排列中,商人处于最底层,人们对于商人是很看低的。
      另外,儒家讲慎独,但它的出发点是保持外表仪态与举止的尊严,是顾“面子”,其实质是美学的,基本上是消极的,“举止”本身并无特定内容,却被推崇,被追求。清教徒也讲清醒的自我控制,但却有积极的目的:有一定质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内在的东西:系统地抑制自己那种邪恶.堕落的内在的天性。相反,儒家所适应的尘世则只注意优雅的姿态。儒家君子只顾虑表面的“自制”,对别人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与此相对的是清教徒对教友的信任,特别是从经济上信任教友的无条件的、不可动摇的正当性,因为它是受宗教制约的。另外,儒家的语言是华美、客气的表示,有其自身的目的;清教徒的语言则是客观、简明、绝对可信的商业传达。
      总之,儒教对待财富的态度,是认为财富能够高尚地,合乎尊严的生活,并是致力于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清教对待财富的态度,是认为这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职业,是荣耀上帝的表现;儒教重视对传统的遵循,认为传统神圣不可侵犯;而清教认为传统不是神圣的,而是要理性的征服世界;儒教和清教都要求自我控制,但儒教强调自我控制以维护完美处事的人的尊严;而清教强调自我控制是为了有计划的统一于上帝的意志;儒教把人置于他们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个人关系中;相反,清教伦理认为人同上帝的关系才是重点;儒教的理性主义意味着理性的适应世界;清教的理性主义则意味着理性地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两种“理性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国儒教的这种自我性、传统性都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力障碍。
      感想:在读韦伯著作的过程中,宗教部分读的是最吃力的,因为自己对历史特别不感兴趣,而韦伯的宗教研究部分大多是通过历史记叙的方法来展现。缺乏宗教背景和历史背景,加上对历史的不感兴趣,读起来很是乏味,也很艰难。好在不管怎么难也硬读了下来。写报告时也会觉得思维有点乱,想写的点多,但用一条线串下来还会有些吃力。不过读完韦伯感觉收获很多,既有烧脑的思维锻炼,也有社会学研究视角上的领悟。通过这部分的阅读,我了解到资本主义在中国未能发展起来,除了一些自然地理因素,制度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心态。人是有思想、有价值、有观念的动物,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点行动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想理念会导致社会行动的不同,西方新教和中国的儒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塑造了不同的心态,正是这些不同的心态引导了不同的人类行动,从而也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为此,我汲取到一点: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受人的思想支配。在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时,除了要考虑到经济、制度、自然条件、政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内在的主观因素发挥的作用,这也是韦伯“理解”的方法论给我的启发之一。韦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论述、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历史视角让我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形态、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为我接下来的实际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维火花,在研究方法方面让我从中获得了更多启示。

书单: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非正当性的支配》

《支配社会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古犹太教》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

《经济与社会》第三卷在读

  韦伯与支配

  内容总结:韦伯对支配的论述有很多。在《支配的类型》中,韦伯提出了著名的三种理想型支配模型,即传统型支配、卡里斯玛型支配、法制型支配。由于每一个支配系统都企图培养及开发其“正当性”。正当性的基础不同,导致不同的服从形态,不同的行政系统,以及不同的支配方式,因此可以用正当性的类型适当的为不同的支配形式分类。所以韦伯分别论述了三种支配类型正当性的基础——传统的基础(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卡里斯玛的基础(对个人超凡性的崇拜)、理性的基础(法令、规章的合法律性)。不同的支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制度。为此,韦伯又分析了不同的支配类型对应的社会制度。在长老制、家父长制和家产制的社会中,主要是传统型支配,人们服从的并非支配者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卡里斯玛支配适用于人们对伟大人物及其所制定的制度的拥护和崇拜,例如皈依者对其领袖人物的追崇,人们崇拜的就是有着超凡脱俗的具有卡里斯玛性质的伟大人物本身,但当卡里斯玛支配者丧失了他的卡里斯玛力量时便会被换掉。法制型支配适用于具有官僚制管理干部的社会制度中,支配者并不占有支配职位,人们对他的服从也是服从该组织的法律规则,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支配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支配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多是混合的,尤其是随着卡里斯玛支配方式的例行化会渐渐往传统型或法制型转变。理念型的提出是为了便于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支配方式进行归类和分析,体现出方法实用的特点。在《非正当性的支配》中,韦伯分别介绍了城市的概念与类型、西方的城市、古代与中世纪的门阀城市、平民城市以及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制。非正当性支配突出的是城市共同体自主的支配与传统支配的分裂。即使是那些已经完全排除了君主的权利,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利,而由其成员在政治上自行建构组织起来的自由共同体,也必须有专门为此一团体致力工作的人,亦即有以政治为业的政治家,并且也必须设置出其得以专注的机构。这里的共同体之所以说是自由的,是指由传统来正当化为一切权威来源的君主权利已经看不到了。这种共同体的萌芽就是西方的城市政治团体。因此韦伯是通过对城市类型学的研究论述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城市的支配。《支配社会学》是对三种支配类型的进一步细致分析。在本书中,韦伯分析了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和家产制支配、卡里斯玛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功能以及附随现象,并且通过教权制支配和政治支配之间的相互斗争跨入了宗教与政治交汇的领域,通过这两种支配力量的相互斗争与妥协,进一步探讨了它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感想:读韦伯的书有些艰涩难懂,但是坚持系统的读下来便会发现韦伯每一领域的论述都首尾相贯,条理清晰,浑然一体,随着读书的增多和系统化,更多的问题被更充分的讨论,有些以前不能理解的问题也能恍然大悟,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有制度的地方就有权利,有权利就有支配。不同的社会制度附随着自己的不同支配方式,但是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因此支配方式也难以泾渭分明,从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和方式形成理念型,这种方法为社会研究提供一个着手点,可以使得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加清晰,也更便于分析,更便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法,这种在潜移默化中的收获会给自己的读书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满足。

  韦伯与经济

  内容总结:《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了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第二篇介绍的是经济与社会团体。在第一篇中,韦伯将某些经常使用的概念加以定义,如什么是经济行动、理性的经济行动、经济经营以及什么是经济取向的行动等等。另外,韦伯还对市场经济的原理、经济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分工、资本计算的合理性、商业、货币制度以及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渗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不能孤立存在,团体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经济也与社会团体紧密相连,因此韦伯在第二篇中分析了不同共同体的经济关系。从本篇中我知道了共同体中有经济关系并不一定构成经济共同体,这还与人们的主观目标有关。按照共同体中的经济关系划分,可以分有经济共同体、从事经济行动的共同体、经济规制共同体,按照共同体成员与成员以及非成员之间的开放与封闭,又有“开放的”经济关系和“封闭的”经济关系之分。不同的共同体关系蕴含着不同的经济关系,韦伯分别具体分析了家共同体、邻人共同体、氏族、庄宅以及种族等不同共同体和结合体中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论述了近代商业公司是如何随着家共同体的解体,即家共同体功能改变和可计算性的增长而发展起来。韦伯的论述层层递进,深入清晰。在《经济与历史》中,与《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有些重合。韦伯也是从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常用的概念加以介绍。然后分别对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制度和经济形态进行分析。本书从历史之纬条理连贯的介绍了经济的发展。

  感想:韦伯和涂尔干都很重视对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义,定义不明确就容易导致不同的类型和现象的混同分析,自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读的多了,这种明确定义的重要性就越扎根于心,在以后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中会牢记这一点,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另外通过韦伯在经济这部分的介绍,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对货币经济的由来,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的发展,不同共同体经济关系的特点、运作与变迁等有了更深的体会。《经济与社会》内容丰富,也有一些重合之处,感叹韦伯知识的渊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等无不涉及,从古至今,沿随历史脉络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跟随着韦伯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路,我了解到了更多历史事实,视野更开阔,逻辑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韦伯的著作信息量大,内容繁多,坚持读下来对耐性和韧性也是一种锻炼。不过读的时候也会有比较痛苦和焦虑的瓶颈期,这时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可以使自己重新找回方向,继续定下心来努力阅读。接下来要更加静下心来,踏实阅读,不过于在意速度,努力读硬书、硬读书,希望会有更大的提升!



书单:《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道德教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分工论》《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原始分类》《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演进》《社会学与哲学》







感想:

  这个月集中读涂尔干的著作,收获颇多。下面以自己感悟与疑惑较多的几本著作为例,就自己在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做简要总结。

  《自杀论》:

  涂尔干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涂尔干认为社会是客观的事实,社会学也应该是客观的,各种社会现象应该被当作事物,即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这是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自杀论中,涂尔干批判了将自杀的原因归为个体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观点,提出一个社会的自杀情况并不是个人因素导致而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涂尔干认为应该把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的总和,而是一个新的特殊的事实,这个事实有它的统一性和特性,因而有它特有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就是社会性质。对于同一个社会来说,只要观察所涉及的时间不是太长,自杀的统计数字就几乎没什么变化,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其中的环境并不是每年都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观察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或者不同的社会,自杀率就会有明显变化和不同,这是因为社会的结构特点在这段时期或不同社会有所变化和不同。一个社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个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民族气质密切相关,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同。

  在读涂尔干著作时,会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逻辑性和论证完整性。涂尔干并非唐突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进行批判,揭示这种观点和解释是站不住脚的,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在自杀论中,涂尔干就是先对人们普遍认为的自杀是由个体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个观点进行分析,先退一步认为它是正确的,但通过各种实际例子和统计数据就会自然发现这种因素并非是自杀的决定因素。对于把自然因素如温度、气候等作为自杀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也是用有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推翻它。

  这种论证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我们只有清除大家思想中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障碍以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避免更多的争执,也更易于人们接受。社会学中的批判是在所难免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没有一个完美的框架可以包罗万象,把各种社会现象都囊括其中,对其进行完美无缺的解释。甚至可以说社会学正是在相互的批判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种事先对社会中其他观点进行揭露以将其推翻的清理方法,是为更好的论证自己的观点铺路,但并非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免遭批判和反驳。这种方法事先解答了人们思想中疑惑,使人们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接触新的观点,这样能避免读者思路中的混乱无序和迷惑,可以条理清晰地看待作者所提出的新观点。因此,我认为我们在以后的社会学研究中,也应该多借鉴涂尔干的这种方法。

  另外,从涂尔干的著作中,我们能发现涂尔干分类的社会研究方法,对于自杀而言,涂尔干认为不同的自杀方式只是同一类死亡中的几个变种。一个社会自杀率的决定性原因是社会所导致,涂尔干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杀按照社会的整合程度的不同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利己主义自杀是由于社会整合程度不够;而利他主义自杀是由于社会整合程度过强,个人在集体面前毫无个性。由此涂尔干提出了“度”的概念,达不到一定的度和超过一定的度都会引起社会病态。而反常的自杀是由于集体秩序被打乱,社会平衡被破坏,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这似乎也解释了一些人一夜成名后的焦虑和抑郁,以及生活跌入深渊时的绝望。这并非其没有享受上等社会的能力,或对痛苦的忍耐力,因为我们知道大富大贵之人有,贫困拮据的人也可以好好生活,因此这种突然的变动所导致的人们行为反常,只是因为人们原先的生活平衡被破坏。这种个人的生活平衡被破坏引使个人自杀,相应的社会平衡被破坏引起了群体难以适应,导致整个社会的自杀率异常升高。回到起初提出的分类的方法。涂尔干非常重视分类,因为分类不明确、定义含混。就容易导致不同类型的事物含混在一起的现象,同时,涂尔干认为同样的结果只能由同样的原因导致,因此,不加以明确定义和分类,不用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就难以找出事物真正的因果关系,因此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正确的分析与解释也就不可能了。

  最后,我还想简单提一下涂尔干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比较的方法。从自杀论的众多例证分析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涂尔干所用的众多比较。不同社会之间自杀率的比较,不同时期自杀率的比较,不同性别自杀率的比较,不同年龄自杀率的比较,不同婚姻状况自杀率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明晰其中存在的不同,从这些基本因素不同导致自杀不同的状况出发,探讨出现最终差异的原因。没有比较就难以发现不同,无法发现不同也就难以追溯蕴含其中的原因。另外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的比较对照可以证实理论或者证伪理论,这在自杀论的论证中也非常常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赘述。总之比较的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涂尔干的著作,可以让我们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有更深刻的领会。

  当然,在自杀论的阅读过程中,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不解。比如涂尔干在批判把气候等自然因素作为自杀的决定因素时,把季节差异细分到每一个月,甚至摄氏度。春夏秋冬的气温明显不同,自杀率在不同季节也不同,为什么要把气候气温细分到摄氏度以此来推翻气候对自杀率的影响呢?(或许是我理解不够深入,水平有限,还无法理解这种细化吧。)另外,涂尔干说遗传只能是先天表现出来的,否认遗传的潜伏性,对此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遗传不能潜伏一定时间在后来的某个阶段表现出来。最后,在阅读涂尔干的著作过程中,有种社会控制论的感觉,社会就像个超越一切,有思想有意识的至高存在,它把自己的意志赋予人们、支配人们,以此来实现。可是社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种超越的存在感觉与神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涂尔干的实证主义在此是否有些矛盾?

  总之,涂尔干强大的逻辑分析为我提供了一场思维锻炼的盛宴,其中有条理的论证、大量的实证数据、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都让我受益匪浅。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的论证思路、逻辑分析也尤让我折服,由于《社会分工论》内容总结了很多,就不在此展示。当然,阅读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疑惑,对于这些疑惑希望随着更多更系统的阅读能进一步领会。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这本书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之所以从原始宗教中寻找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因为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出发,能够发现构成宗教生活最基本的要素有哪些。在该著作中,涂尔干分析了澳洲的氏族社会,分析了信仰和仪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的作用。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又极其复杂,我对其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不想在这里做过多的无畏的摘抄和似是而非的分析。总之,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充实!这本书与《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等著作是一脉相通的,很多地方体现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方法的运用。并且在其中也可以看到先前所说的,涂尔干对分类、下定义、先对现存的观点进行批判而后提出自己观点等的重视与应用。因为这本著作的丰富与复杂,我短时间内很难概括出其中的逻辑框架,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思维的训练和逻辑的提升作用却是非常之大。虽然这种思维逻辑有些模糊难以表达,但在我看到社会现象时,在我进行其他著作的阅读时,该著作中的一些知识,一些观点,一些思维逻辑等就会从脑海中冒出来,这种冒出是自然而然地,而不是强制性的回想。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机械地记住其中的全部知识点,知识永远都在,随时可以去拿,最关键也是最可贵的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虽然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凌乱,有些迷糊,但是自己从中的获得的一些思维的锻炼也是让自己比较满足的。

  《原始分类》:

  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者排斥关系的过程。涂尔干认为分类绝不是人类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我们的心灵并不是天生就包含整个分类所需要的条件,分类是一个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呢?涂尔干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最简陋的分类,希望找出答案。通过各种例证分析,涂尔干总结出人类分类观念源自社会。

  该著作中的很多事例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涂尔干仍然从澳洲最原始的氏族社会入手来寻找分类的起源和构成要素。论证了人们是如何从以氏族为基础,随着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分类,又出现了诸如空间等各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涂尔干指出包括科学分类的所有分类逻辑都源于最初的氏族分类的社会逻辑。科学分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情感的要素逐渐削弱,并且一步步地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疑惑,感觉涂尔干的很多论证好像并不严密。有一些结论好像缺乏必要的论据,而是完全顺从自己提前的预设,在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支撑下,就做出了结论。有些则感觉通过给出的论据并不能直接得出涂尔干给出的结论。再加上自己对于宗教、玄学之类的不熟悉,所以读的云里雾里。在读最后的导言时,我发现有些学者确实对涂尔干的论证过程和方法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是漏洞并不能泯灭这本著作的可贵性和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这本袖珍著作激发了各位知名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灵感,同时它是后来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所表达的那些著名概念的早期程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他此后论述基础的经验根据和分析根据。最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把社会学探寻的重点,投向了理解人类的思维和社会生活这一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的主题。因此它仍不失为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著作。

  《道德教育》:

  涂尔干生活的社会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社会失范,因此重建社会团结十分重要。而要重建社会团结,首先要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集体观念与情感,共同的道德规范就是实现这种集体思想与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就要从儿童抓起,因为儿童尚未社会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白板”状态,便于社会在这种“白板”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向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而学校是孕育这种道德的温床。之所以是学校而不是家庭或者教会,是因为家庭的小型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温馨和溺爱不符合道德教育的庄严与严肃,而宗教的非世俗化与当时社会的世俗化潮流相悖,此时的道德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理性化的世俗化的教育。学校满足了这种理性化世俗化的庄严的道德教育需求。

  在本书中,涂尔干首先阐释了道德由哪些要素构成,进而指出了培育儿童道德诸要素的方法。涂尔干认为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精神,次要要素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第三要素是自主或自决。对于培养儿童诸道德要素的方法,涂尔干重视惩罚的作用,而对于奖赏是一笔带过的。

  一、道德的要素

  1.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

  纪律精神具有常规性和权威性。涂尔干指出:常规性是在相似的环境下产生相似的行为,为了确保常规性的存在,必须让习俗获得强大的基础,这种习俗是内化于人之中的力,是内心中积累起的经验。同时权威性是高于我们的道德力施加给我们的影响,他体现出一种命令,一种强制。各种规范独立于我们,支配着我们,由于我们感受到它是高于我们的一种力量,所以我们甘愿服从。所有纪律都有双重目标:使人的行为有某种常规性,为人们提供各种明确的,同时也能限制他们视野的目标。纪律可以强化对习俗的偏好,也可以带来各种限制。纪律既有规定作用,也有约束作用,可以对人们关系中任重现的、持久的东西作出回应。纪律精神有强制性,但它并不是对我们本性的扼杀,不是为了社会运行而牺牲个人。相反,它也满足了人本性的需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因为纪律的限制,可以把人们的欲望控制在与自己实现欲望的能力相匹配的范围之内,以避免落入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痛苦深渊。纪律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自己,所以规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

  2.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涂尔干指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目标的行为没有道德价值。并且私利对我没有道德价值,在别人那里也不可能有更多的价值。如果就道德行为来说,我的特殊利益一文不值,那么这种利益又怎样能够反过来对我的同伴所特有的利益有价值呢?他们的利益不会高于我的利益呀。因此,道德只能把人与各种超越个人利益范围的目的联系在一起。而在个人之外,只存在一种精神实体,一种经验上可观察到的、能把我们的意志与之连结起来的道德存在,这就是社会。个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相融的,个人只有投入到社会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完全认识到他的本性。人有两种存在,分别是只由个体生命和生活构成的个体存在,以及由群体的观念、情感和实践构成的社会存在。没有人是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构成我们自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因此培养人们对家庭、对民族、对人类的群体情感和依恋非常重要。

  3.道德的第三要素:自主或自决。

  涂尔干指出,我们决不会完全出于义务而行动,也决不会完全因为热爱理想而采取行动。实际上,在这些情感中,必然总有一种情感,至少是一种辅助的或补充的情感,如果人只因为义务就是义务这个唯一的理由就去服从规范,履行他们的义务,而被规定的行动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善的这一点无动于衷,即如果他没有出于他感情的某种自然倾向去履行这种义务,那这样的人即使有,也少的可怜。自决与服从之间的差别,就是能否有能力精确预测可供选择的行动过程的后果。自主会导致一种个人的决断,这种决断的基础,是全面了解不同过程所造成的不可改变的后果。这样一来,对道德法则的理解就促进了自主。而对自主这个概念来水,根本的地方就是对道德科学的绝对需要。

  二、怎样培育儿童的道德诸要素

  1.惩罚

  涂尔干认为,惩罚不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抵罪恶报,让越轨者痛苦;也不是为了防止越轨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不是为了洗清罪过,用惩罚来进行赎罪补过。实质上,惩罚的目的在于维护纪律的尊严,巩固纪律的权威。当纪律的权威性受到越轨的挑战时,它自身的地位必然受到动摇,因此它必须通过对越轨者加以惩罚,来显示自己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另外,涂尔干认为,惩罚最好的方法是斥责,使儿童在意识到自己犯的错以改正。教师要使惩罚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不宜过于冲动暴躁,也不宜过于冷静。同时,涂尔干坚决反对体罚,使人痛苦的体罚与尊重人性相违背。

  2.奖赏

  在学校里奖赏主要当作激励智力的手段来使用,而不是当作激励心灵和性格方面等品性的手段。它们与成功有关,而不是与道德价值有关。事实上,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社会的奖赏也与知识成就、艺术成就和产业成就的联系,要比它们与严格意义上的德性联系多得多。我们并不能说奖赏在道德激励中的无规律性是反常现象,因为只有当行动者没有预想到任何有规律的奖赏就采取善的行为时,这种行为才会拥有充分的价值。使奖赏获得价值的,就是奖赏的这种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就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奖赏的无意义性。如果这种行为被贴上了价格的标签,就会得到一种见不得人的商业气息。这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意义,甚至会使人心理扭曲。也因此,与真正值得称赞的行为相比,过失具有更精确、更确定、更有规律的制裁措施。

[ 此贴被张惠雯123在2019-06-12 09:16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1-11 09:36 | [楼 主]
张一晗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2
威望: 112 点
金钱: 1120 RMB
注册时间:2016-10-09
最后登录:2023-11-12

 

书单惊人,劲头很足,而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很棒!可以把内容和感想分开写,读的过程中产生感想,将感想板块放到最后,会清晰一些。
Posted: 2018-11-18 09:22 | 1 楼
小土豆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5-09

 

书单惊人,读书状态也非常好,一起继续坚持努力(ง •̀_•́)ง
朝气蓬勃,努力生活;好好学习,天天读书(๑•̀ㅂ•́)و✧
Posted: 2018-11-23 13:13 | 2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读了好多,状态一定特别好,向你学习!一起努力吧~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8-11-24 09:21 | 3 楼
薛信xx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6
威望: 136 点
金钱: 1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0
最后登录:2019-08-06

 

总结得非常好,有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我也非常赞同这个总结“由此涂尔干提出了'度'的概念,达不到一定的度和超过一定的度都会引起社会病态。”好棒呀,向你学习,一起加油
Posted: 2018-11-25 09:15 | 4 楼
张惠雯123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06-12

 

Quote:
引用第3楼贾桐于2018-11-24 09:21发表的  :
读了好多,状态一定特别好,向你学习!一起努力吧~

谢谢鼓励,一起努力鸭~
Posted: 2019-01-14 00:27 | 5 楼
张惠雯123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06-12

 

Quote:
引用第1楼张一晗于2018-11-18 09:22发表的  :
书单惊人,劲头很足,而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很棒!可以把内容和感想分开写,读的过程中产生感想,将感想板块放到最后,会清晰一些。

谢谢师姐建议,果然更清晰啦😀
Posted: 2019-01-14 00:29 | 6 楼
张惠雯123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06-12

 

Quote:
引用第4楼薛信xx于2018-11-25 09:15发表的  :
总结得非常好,有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我也非常赞同这个总结“由此涂尔干提出了'度'的概念,达不到一定的度和超过一定的度都会引起社会病态。”好棒呀,向你学习,一起加油

还是组长组织的好呀😄
Posted: 2019-01-14 00:30 | 7 楼
张惠雯123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06-12

 

Quote:
引用第2楼小土豆于2018-11-23 13:13发表的  :
书单惊人,读书状态也非常好,一起继续坚持努力(ง •̀_•́)ง

一起加油加油💪
Posted: 2019-01-14 00:31 | 8 楼
易航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8
最后登录:2021-01-21

 

韦伯的书读了很多,自己的感想也很深刻,向你学习,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1-14 10:47 | 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1380(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6:3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