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洁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0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洁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2
最后登录:2020-06-18

 刘洁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06)

汇报人:刘洁(5月份)
  《往事与随想》
《通往奴役之路》
《一九八四》
《异端的权利》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利维坦》(未读完)
这个月总共读了五本半书,由于政治学本身各本书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特别密切,而且之前已经把经典的几大家的已经读完,所以在读完这五本书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线去串联起来,所以只能从单本书入手,去进行总结。
首先我最早的一本书是《往事与随想》,这本书是俄国的赫尔岑写的,与其说这是一本政治学的书,倒不如说是一本作者的传记。这本书记载了作者的一生,全书共分为了八章,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证券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悲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他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进步思想的热情探索。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治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在这本书中,赫尔岑还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俄罗斯的许多大官僚,暗无天日的西伯利亚统治者,各种胡作非为的大地主和贵族,都在赫尔岑的笔下献出了原形。我记得在第二卷中,有一个小女孩被教士灌醉以后,胡乱取了个男孩的名字,以至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交涉和调查。这件事看似不可信,然而却是俄罗斯活生生的现实。赫尔岑对俄罗斯社会的抨击,我感觉他更多的是从一个社会学家的视角进行的,而非革命家。
《异端的权利》也是一本特别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一本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句话就是“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屠杀一个人。我们不应该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茨威格在写这本书时,在再一次将矛头指向了专制的罪恶。书名是异端的权利,而这个异端又该如何定义呢?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回答了这个异端“当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异端时,我只能发现一个标准: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的跟里都是异端。” 这本书是作者茨威格通过写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的暴政,来批判君主专制。它的副标题是“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纪实”,向我们展示了由互不相容的两种思想碰撞而起的战争,战争的两位主角,一个孤独而又手无寸铁的挑战者,一个以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的独裁者,对于卡斯特里奥而言,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但这位勇士仍然义无反顾的听从自己的良心驱使,大义凛然的抗议人类自相残杀的暴行,演绎了一场“苍蝇撼大象”的斗争。在读完这本书后,除了感受到加尔文的暴政和专制,我突然也在思考,我们如今的一些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知是否与他有所差别。如今我们都说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对于某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们经常看到在某个热点话题下面,因为有人发表了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观点,被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我觉得,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一种行为和言论只要不对公民和社会造成伤害,就应该受到保护。如果它是有违主流意识形态的异端,它应该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每一个企图用语言或行为上的暴力去制止他人发言的人都应该记住,这种专制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当未来的某一天你自己的想法背离社会主流时,你就将成为整个社会攻击的对象。所以说引申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一个人在批评他人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清楚他人的话,而不是妄下定论,断章取义;其次,当与对方争论时应该尊重他人,应该允许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从法律上来讲就是,即使是杀人犯也应该给他辩护的权利;最后,我们没有权利去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想法,即使他是错误的,他有可能不知悔改,可能固执己见,我们要知道这是非常正常的,应该淡然处之。
《一九八四》这本书与《异端的权利》的思想有一点的相似之处,都是希望人们能保持思想的自由。《一九八四》可以说是一个恐怖的童话,奥威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没有自由的世界。温斯顿是本书的主人公,全文都是以他为线索展开,在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思想活动、思想之间的博弈,行动上的反复无常,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在文中出现了思想警察、摄像头等事物,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配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更可怕的是统治者为了美好自己的形象,当自己的预言、战况不尽人意之时,与现实不符之时,会让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尽量削去过去的历史,美好自己的形象,以加强统治。对于那些不服从党的指令、党的思想的人,思想警察会插手控制,甚至对其使之消失,并把他的历史记录完完全全的从历史中削去,人如同没有来到这世界一样,完全的消失,无人问津。书中无所不在注视着你的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束缚、身边那些随时随地可能消失的人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冰冷到骨缝里,所谓的一男一女在一起只是为了党的任务而非人之常情,后代也是党的间谍。这种对思想的控制,在最后一部分《附录:新话的原则》里,奥威尔以非常简洁的笔触清楚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语言控制人的思想。减少词汇量,消灭异义,通过少数几个概括性单词覆盖“异端”词语的含义,从而消灭它们。这样,人们只能知道什么是正统行为,对于异端行为只有含糊笼统的概念,并且马上联想到“错误”“不好”“罪行”等,却无法确切知晓这些异端行为的细节,更无法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另外,通过使用缩略语,去除之前大部分容易令人产生联想的含义,从而缩减和巧妙改变该词的含义,使其明确地指代某种物品或组织。通过对词汇的削减,减少人们的选择,从而缩窄思想的边界。当旧话被完全取代,与历史和过去的最后一丝联系也将被切断。即使有文献残留,后世也再无法理解其内容,过去即是现在。读完这两本书,自己最大的感受便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我至少渴望能一直保持自己思想的自由,不被社会大环境所吞噬吧。
汇报人:刘洁(11月份)
洛克
《政府论》(上)
《政府论》(下)
《教育漫话》
《论宽容》
《人类理解论》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君主论》(未读完)
  这个月主要读了洛克的书,由于对政治学刚进行摸索,所以脉络还不是很清晰,在读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构体系,按作者来读的,但是在读洛克的时候,由于他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这个月读的这几本书没能找到一个串联线索,在读完政府论的时候,因为其中是以批判君主专制为主,所以读了《君主论》一书,来看君主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洛克的哲学实在太难读了,对《人类理解论》这本书的阅读中,洛克主要是围绕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展开。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一些观念,如道德观念,为婴儿落地时与生俱来,属“天生天赋”。笛卡尔所说的“天”,闪烁上帝的圣影。笛卡尔为维护上述理论,反对观念产生于“感觉”与“经验”,认为感觉与经验是不可靠的。他拿蜡烛打比方,人们最初感觉到的蜡烛是白色与圆柱形的,但在靠近火焰之后,颜色与形状发生变化,因此感觉与经验捉摸不定且不可信。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理论为“上帝造人”的宗教论保留了思想空间,最终没有跳出唯心论的窠臼。洛克否定笛卡尔的意见,提出著名的“白纸论”。他说:观念是人体感觉器官对外界感觉、感知,经大脑作综合分析后所得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其为人们生活中因经验而体会的产物,并非天赋。如一个人刚出生,还是婴儿,不会说话,脑海中也毫无词汇储存,这时他无观念,无思想,然而他逐渐长大,学会说话,脑海中的词汇量逐渐增加。从能说话变成能思考,并进一步与周围环境互动,产生“经验”,通过对经验的辨别、认知与判断,产生观念与思想。经验出观念,出思想。没有经验,人心如白纸。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的观念,是简单观念,来源于感觉器官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而反思的观念则是心灵观察的产物,属于复杂观念。人们随时随地感知到许许多多的简单观念,从许多简单观念中最后提炼出复杂观念以至思想。人们具备“观念”,即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进行辨识、分析、归纳等思想活动,继而计划、判断而行动。持有正确与清晰的观念,将有利于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实现生命价值。
   对于《政府论》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还没那么晦涩,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政府论》的上篇主要是批判封建专制政权理论基础的君权神授之说,他主要是打击菲尔麦,菲尔麦是保皇党的代表,他主张帝王的权威是源于儿女时期对父母的服从,国王的权利与父亲的权利一样,无可怀疑。洛克认为这种观点是很可笑的,如果要将亲权,那母亲的权利与父亲的权利应该是对等的,以世袭制为基础的君主制是没有道理的,。既然从父权追寻政治权威的起源行不通,那政治权威必定另有来源,洛克开始探寻政治权威的起源。洛克从自然状态开始讲起,人类最初是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起支配作用。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这种惩罚权不是无限的,它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限度。
政治社会的起源。自然状态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什么人们还要加入政治社会,受政治权力的约束呢?这是因为自然状态有三种缺陷:①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制定的、稳定的、人所共知的法律,作为人们共同的是非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②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法律来裁判一切纠纷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③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所以人们甘愿放弃各自独立行使的惩罚权,交由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门行使。这种惩罚权力的行使也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按照政治社会一致同意的规则,或按照他们授权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起源,政府和政治社会本身之所以产生的缘由,也在于此。
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里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换言之,劳动在自然之物上面加上一些东西,使它们就成为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创造财富,货币扩大财富。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
法治与分权。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而不能依靠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它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且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走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由于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因此立法权和执行权应该是分立的。而执行权和对外权之间虽有区别,但是两种权力却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
人民主权与政府解体。既然国家权力是受人民委托来实现某种目的的,那它就必然要受那个目的的限制,当这一目的显然被忽略或遭受打击时,委托必然被取消,权力又回到当初授权的人民手中,人们又可以重新把它授予最能保卫自己安全的人。因此,政治社会始终保留着一种最高权力,以保卫自己不受任何团体、即使是他们的立法者的攻击和谋算。当政府已经开始祸害人民,统治者的恶意已昭然若揭,或他们的企图已为大部分人民所发觉时,人民就将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了。当立法机关被变更时,当握有最高执行权的人玩忽和放弃职责,当立法机关或君主在行动上违背他们的委托,人民的这种最高权力就能体现出来,政府就将解体。
汇报人:刘洁(10月份)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爱弥儿》
《山中来信》
《忏悔录》
     这个月完全进入政治学领域的经典阅读,主要是读了卢梭的五本书。由社会学到政治学的转变其实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内容以及理解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感觉两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但由于自己对政治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这个跨度转变的过程中适应的还算比较快。本个月的总结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对卢梭思想的总结,另一个是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乌托邦》进行的一个对比总结。
     首先是对卢梭思想的一个总结,在读完卢梭的作品后,对卢梭思想的总结就是自由与平等两个词。卢梭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这几本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就是我要进行该问题的回答部分。这个月我第一本书读的是《社会契约论》,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经常被提到,但之前并没有进行阅读过,这个月在读本书的时候,对它进行了一个总结,即本书是一本关于政治权利原理的著作,它主要的宗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这本书处处在强调自由,它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带枷锁,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做人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义务。这些都表明了它在极力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反对国家对人民实行强制性的控制,认为强力构不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威才有义务服从。人们的自由需要国家法律的支撑,而国家的法律又应该是国家公民的一只体现,所以说国家的权利来源还是公民,公民给了国家统治者权利,国家统治者只是公民意志的执行者。各种法律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便是自由与平等。为什么要自由,因为一个人如果依附于其他人,则国家共同体就会少去这个人的力量。为什么要平等,这是因为没有平等,自由就不可能存在。
    接下来读的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主要是分两部分写的,一部分是写人类历史的演进构想,另一部分写的是不平等的起源。但对这本两部分总结我想换一下顺序,先说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再去论述这种起源产生的原因。人类的不平等主要是自然的不平等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主要是身体、智力等一系列人无法改变的特征,政治上的不平等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使私有制产生,那私有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是我要总结的第二部分即人类历史的演进构想,它分为了四个阶段:起初孤独的野蛮人是有局限性、和平、善良的动物,但无所谓幸福,因为对幸福没有感知。第二步是“人所形成的人”,私有制开始出现,富人们为了保护财产,便想借助每一社会集团的一切人们所缔结的契约创造出国家来。但这种契约是骗人的,它逐渐的把人引导暴君政治上。最后由于这种契约导致这样的结果,卢梭猜想创立一种真正的契约来代替它。根据这种契约,每一个人牺牲他的全部自由,以便保存他的全部自由。在书里面的具体内容中,卢梭也一直在强调自由,具体的内容我不展开叙述了。但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应该将这两本书的顺序反过来读,正是由于对这种私有制的不满,卢梭想建立一种合理的契约,于是产生了《社会契约论》。
      第三本书《爱弥儿》虽然是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但在读完这本书后,就会发现在这本书中也无处不在体现着卢梭自由与平等的观点。这本书是从婴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年时期、婚姻四个时间点来串联起来讲述了卢梭对一个虚构的学生爱弥儿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在婴儿时期,卢梭认为不应该将婴儿在被子里包裹起来束缚住他,因为这本身就违反了自然赋予他的自由的权利,在童年时期,卢梭强调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但这种教育的原则是要不违背自然所赋予儿童的自由权力,他有权利在草地上进行摸爬滚打自由玩耍的权利,你可以将周围的危险物给他清除,但你不能因为怕他受伤害就剥夺他在草地上玩耍的权利。在婚姻时期也是如此,他在告诉爱弥儿到什么程度才能担负起一个家庭责任时,给了他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不干预他的生活,并且告诉他限制和爱情并不相容,婚姻的幸福不能靠命令,占有或者控制都不能够束缚住一个人的心。即使在结婚之后,也只有在两厢情愿的时候,欢乐才是合法的。这些观点都能体现出卢梭一直在强调自由和人权的思想。
      最后是将卢梭与托马斯.莫尔进行的一个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国家的领域与人口的合理比例问题。《乌托邦》在我看来是描述了一个大同社会,这个国家物资充足,人们热爱着自己的国家,为国家进行生产建设,没有私心,乐于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喜欢战争,不喜欢去侵占别国的领地,但同时也在为战争时刻准备着,以保护国家的安全。精神活动和文娱活动都比较丰富,国家管理者也充满着人文情怀,为邦民的利益出发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使整个乌托邦处于一片和谐画面,但这也只能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为了与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讽刺当时的国家治理情况,表达一种理想的治理远景。在《社会契约论》中也有一点与乌托邦的观点一致,即对于一个体制良好的国家,它的幅员是有限的,既不使它过大,以致难于治理,也不使它过小,以致不能养活它的人民。一般的说,符合比例的小国是比一个大国治理的更好。
汇报人:刘洁(8.9月份)
布尔迪厄
《再生产》
《实践与反思》
《继承人》
《男性统治》
《自我分析纲要》
《国家精英》
《世界的苦难》(上下卷)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上下卷)
《合法化危机》
《包容他者》
   这两个月主要读的是布尔迪厄和哈贝马斯的书,总体来说对于布尔迪厄的书读的稍微深入一些,因为布尔迪的书读起来总体倾向于人文关怀,哈贝马斯的书偏向于理论,所以本月的读书报告主要是以布尔迪厄为主。对于布尔迪厄的总结,我用三个词语来表达中心思想:权利,社会阶层以及人文关怀。权利这个词主要是读了《男性统治》这本书以后的感慨,布尔迪厄在书中说女性身体与男性身体之间的明显差别,是依照男性中心观念的时间模式被理解和构造的,而它们却变成了与这种观念的原则相一致的意义和价值最无可辩驳的保证。性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以特别明确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性关系中,主动地或者被动的角色,似乎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当用在男人身上的时候,是统治欲望的一种表现。从这些话语之中我们能够有体会到自古至今我们所说的以及所遵守的那种男性在社会上地位高于女性,男尊女卑的习俗并不是一种真理,这只是人们自己强加的一种观念,认为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种种行为表现也只是用来辅助这种观念,强迫人们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无误的,然而这种自己提出一个论据,而用这种论据所产生的行为去证明这个论点的方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当前时代,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取代原来的男权观念。再说布尔迪厄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分层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相通的,正是通过布尔迪厄对社会分层的描述来体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我主要是从《继承人》《国家的精英》《自我分析纲要》三本书来展开。《继承人》这本书讲的主要是文化学习方面的传承,核心的观点就是出身的环境即所处的阶层不同,已经决定了人本身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巨大差异。首先是从出身不同阶层去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进行描述,阶层越高的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就越大,选择专业范围相对于出身低阶层人的子女也要宽泛。其次又论述在同样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时,对文化学习的差异,出身阶层高的人,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习惯,能力都比较强,这使得他们有较强的安全感,从而在学习上比较洒脱,他们会较少的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而去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学习,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依附性较小,而出身阶层低的学生在自己专业学习的内容外,很少能得到其他文化的学习,所以不同的经历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比如面对同一种艺术,高阶层的学生会与其他的艺术融合为一体,将眼前的艺术只作为整个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低阶层的学生则将眼前看到的作为全部。因此,看似同样接受着高等教育是公平的,实际上不平等的社会因素,使教育制度在不中断的维护着不公平。而这一点在《国家精英》这本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写道“学业评判常常用带有天赋字眼的语言陈述出来,它能够产生和强化一种信念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这种信念对于志向的确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这种信念是实现教学机构预言的一种途径。”这带给我的思考是学科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的差异,那些被认为比较神圣的学科,其实学习它们的学生本身就是出身于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都比较优异的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说他们具有天赋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表现,这与《继承人》所表达的观点是一样。最后说一下布尔迪厄的人文情怀,在《自我分析纲要》中和《世界的苦难》中能体现这一点。《自我分析纲要》中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深刻剖析自己的一本书。通过讲述自己卑微的家庭出身来说明他为什么从研究哲学转向了社会学。他通过亲身到田野中去调查,讲述他与阿尔及利亚人的友情,他对故乡人的怜惜,他在寄宿学校读书时受到走读生的排挤而产生的无助感,他与父亲的深厚感情以及家庭低微的出身给他带来的种种影响,都说明了他对现实主义的认同。在《世界的苦难》中也是通过描述各个行业以及事情来说明低阶层人民的不幸,强烈体现出他的人文情怀。
       本月的读书状态还不错,能够比较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
汇报人:刘洁(6月份)
福柯
《疯癫与文明》
《这不是一支烟斗》
《性经验史》
《规训与惩罚》
《生命政治的诞生》
《临床医学的诞生》
《考古知识学》
    这个月主要是读的福柯,在读福柯之前我查阅了一下他的资料,大多数人提到福柯的第一反应就是同性恋,死于艾滋病。其实从这两点我们就已经能看出福柯不走寻常路的特点了,所以他的作品也注定与其他社会学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结构。虽然读了七本书,但是对于其中我能理解的也就前四本了吧,后面的虽然看完了,但是没有能深入的了解到他想要表达的观点。
福柯总体的写作方法我觉得是运用“史学”,因为最先读的疯癫与文明》,对于此书的理解还算透彻,所以以本书为例对这个观点展开论述。《疯癫与文明》是从麻风病开始讲的,麻风病与疯癫的类似之处在于非麻风病人和非疯癫的人,对于这两种状态的排挤。然而,在18世纪之前,人们却承认被历史抹去的疯癫的意义:浪漫化得疯癫,对艺术得独特作用。由艺术家所自身营造得幻想,使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一系列艺术家看到了一个使常人无法窥探的世界。如果你能在小说和戏剧中感受到疯癫的影子,那么你就会感受到疯癫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深处。在17世纪以友善的态度对待疯癫以后,人们似乎开始清醒了。禁闭所开始大量成立。一个完整的监禁网络传遍了欧洲大陆,各种医院、拘留所、监狱开始发展,各种无家可归者、家庭浪子、无业游民和精神病人被关进去。于是,禁闭开始成为权力运用的大杂烩。让禁闭者进行惩罚性劳动,那种“增加经济产出、减少就业”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禁闭对失业者的吸收,只是表面上对贫困现象的掩盖,来避免造成社会骚动,而对这些禁闭者的强制劳动,又会导致临近地区的失业的激增;而禁闭所产生的成本,与产出产品的效益也根本不可抵消。所以按照实用价值来衡量禁闭,完全就是一种失败。而以一个强制性的场所来对“疯子”进行道德训诫,使得人人都处于纯粹的道德戒律之中,道德开始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项内容,并且开始出现用严厉的肉体强制来实行统治心灵的法律。所以这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人们开始用用一种新的态度来理解疯癫:贫困、没有工作能力、没有与群体融合的能力。理性通过疯癫的绝对胜利,施行着绝对的统治。疯癫从《李尔王》、《堂吉诃德》中消失,转而只能在禁闭中任人摆布,暗无天日。而对于疯癫上午禁闭,是将疯癫看作兽性的表现,“疯人不是人。所以疯癫只能用纪律和残忍来驾驭,而并非与医学相联系。于是,非理性听从理性的命令,疯癫在治愈的同时也被异化。
    在16、17世纪,有关疯癫的症状分类和医治方法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有些匪夷所思。过去将狂躁与忧郁、歇斯底里等一系列“反常”情况都视作疯癫的症状。忧郁症被视为“一种没有高烧和狂乱但伴有恐惧和悲伤的疯癫”。其根源在于元气的无序运动和大脑的缺陷。要么是血液和体液的品质受到损害,只能在大脑里剧烈地循环或艰难缓慢地扩散;要么是体液浸满了黑胆汁,变得粘稠。而体液的倦滞,血液变得暗淡、有毒,使得内脏功能减慢,这一切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统一体,给忧郁症打上了一个特征烙印。而狂躁症则与忧郁症恰好相反。忧郁症者的头脑善于沉思,想象力无所事事。而狂躁症者则被源源不断的思想所充斥。在狂躁症中,元气沸腾不息,运动漫无规律,即使不发烧也散发着热量。以此二者为例,我们会发现过去的人们都是用体内血液、体液的变化和器官的运作来解释人们的“反常”现象,而对应的治疗方式则是以诸如冷水浇灌、清洗等物理方法。这与我们现代观点中用心理疗法来治理疯癫大不相同。但在18世纪,人们对于疯癫产生了恐慌。从道德和医学两个角度将疯癫再次禁闭。城市面对着疯癫本身,而并非远在郊区。有传言声称监狱里的囚犯会传出一种神秘的热病,大肆传播。空气中将会充满有害气体,居民将会被腐烂和污染所侵蚀。于是,非理性再次被整个社会隔离,并且增添了其自身的恐怖力量。这时候,疯癫不再被人视为使人接近于堕落和兽性的东西,而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决裂。疯癫不再属于自然秩序,而属于一种新秩序,形成了医生所说的“精神错乱”和哲学家所说的“异化”。当然,原有的禁闭措施也开始饱受质疑。最重要的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禁闭影响劳动力市场,并且难题在于在怎样的社会领域内处置疯癫:监狱?家庭?医院?况且伴随着《人权宣言》的诞生,“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不得逮捕和拘留任何人”。所以接下来的转向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心理疗法和实证主义。但是福柯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并没有从医学和科学的角度来探究对于疯颠的医治。而是将着眼点再一次放在——权力。解放精神病人,废除强制,创造一种人道的环境。福柯认为这只是现代精神病医院的辩护之词。实际上,令人窒息的责任取代了疯癫引起的无限制的恐怖。休养院不再惩罚疯人的罪过,而是使得疯人对自己的行径感到罪恶,把自我的罪恶感变成秩序当中的一部分。 所以疯癫此时处于一个未成年人的地位,没有自治权利,只能移植到理性世界存活。精神病人被当作“精力过剩、乱发脾气”的孩子。一切措施都是要让疯人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审判世界,自己受到监视、审判和谴责,越轨之后的惩罚是被清醒意识到的。要实施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医生和看护享有绝对权威,充当着家长式的角色。与社会中的家庭制度巧妙融合。医生是疯人的心理治疗师,同时也就将疯人与医生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医生所拥有的医治能力并非因为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而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医生和病人的结合关系中,这种社会和道德秩序使得医生具有了治愈疯人的能力。
福柯在讲疯癫难道仅仅就是纯粹的在研究疯癫吗,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他通过疯癫在展现他的核心思想:权力。不仅仅是这本书体现了,福柯的《性史》和《规训与惩罚》。这两部书里,福柯都强调是权力创造了知识性史里,福柯最重要,观点之一是关于"性"是如何成为一个固化概念的。首先,在维多利亚时代之前,性不是一个被压抑的话题,不是一个仅限于闺房之谈的秘密。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性突然成了一个带有禁忌性的话题。传统的性别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对性的压抑,只有打破这种压抑,才能实现对性的解放。而福柯说,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性成为了一个带有禁忌性的话题,然而我们对它的谈论实际上是越来越多的。我们规训它,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秘密,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它的存在反而得到了加强。这就印证了福柯对于权力的理解,即权力不是能够被拥有的,不是说我们砍掉一个统治者的脑袋就能够瓦解的。权力是存在于知识体系中的,是思想中的,它渗透在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第二点是有关同性恋的。他提到了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性行为是不会依据性关系的发生对象而分类的,而这就证明了,从某种程度上,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划分(依据性关系的发生对象所划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非一个固化的概念。因为性对象的不同而对同性恋的打压与歧视,在福柯看来,是一种"perverse implantation",即将同性恋的灵魂之罪恶植于他的身体之中,从而让灵魂被囚禁在身体里。我认为,福柯的这个观点和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所提到的性别是被操演(performative)观点有一种呼应之感。他们都从本质上质疑了性别的建构。而朱迪斯巴特勒所认为性别是操演的,流动的,而非实际存在的观点,从本质上同福柯所论证的“权力不是被拥有的,而是被运用的” 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简单梳理了一下福柯的性别思想及其在历史叙述中的影响,我认为福柯的权力思想及性别解构,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为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对于历史书写可靠性的反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因此,对于性别史研究,有理论指导意义。
   这个月总体的读书状态还可以吧,最大的读书感受就是福柯的书太晦涩难读了,之前读韦伯觉得难读,接触福柯的书以后,我觉得韦伯的也没有那么难读了,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这种读书状态吧,虽然不温不火,但是长久积累来达到效果吧。
汇报人:刘洁(5月份)
马克思
《资本论》(二、三卷)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上下册)
    这个月接续上个月的《资本论》第一卷,继续阅读了剩余的二三卷,并且为了与《资本论》作比较,读了经济学的另一经典著作《国富论》。所以本月的读书汇报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从两本书各自的内容和不同点进行总结。
    在内容方面,《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所以,《资本论》一书主要讲的是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而增长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值,但是劳动力的增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所以用一句话总结《资本论》的内容就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国富论》总共分为了五个篇章: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黑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该书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第二篇是“论资财的性质及其储蓄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的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第三篇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者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做了分析,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第四篇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做了分析、比较和批判。第五篇是“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开支,促进资本的积累,才能使国民财富增加。
     比较两书不同点:通过对两本的内容总结,我们可以对两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思想总结。即《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它主要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国富论》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思想,主要的理论有三个,分别为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以及优势比较理论。所以《资本论》借鉴了《国富论》的内容,但是重点不同,《国富论》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而《资本论》则是从资本和人力的角度来阐述,反过来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政治意味更强一些,对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较弱。其次是目的性不同,《国富论》诞生于1776年,英国革命后,手工业开始向机械化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残余的封建和流行一时的商业体系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因此《国富论》的目的是为了剥削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干预。《资本论》是在《国富论》发表后100年,而现代的制度没有跟上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的逐利性逐渐暴露出来,随意榨干劳动力,童工现象普遍,工人与资本家矛盾开始突出,因此《资本论》是为了论证资本的剥削性。这两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缺陷,但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所以今天我们在借鉴其中思想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不应该照搬其中的思想。
    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可以,但是在阅读经济学的书时,确实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书中通过列举各种经济学的事例以及公式的验算等,都很烧脑,尤其是在读资本论时,好几次都想放弃。在读国富论时,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本科学习的西方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国富论,所以国富论对于学经济学的人来说,是必须值得阅读的经典著作。虽然把书读完了,但是感觉自己只是把文字阅读了一遍,对内容的了解还是大部分依靠上网查阅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观点来获得了一知半解的收获。所以决定过段时间,还是要进行第二遍阅读。

汇报人:刘洁(4月份)
马克思、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
《反杜林论》
《资本论》(第一卷)
      这个月总共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四本书,接续上月的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之作差不多已经读完,本月的四本书中我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比较感兴趣,因此本月的读书报告主要围绕这两本书进行。
首先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主要来源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是站在摩尔根研究成果之上的进一步挖掘。本书从历史文化阶段来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以这样的脉络来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阐述。更利用了当时正在经历蒙昧时代或者野蛮时代的美洲大陆、澳洲各土著民这样的人类社会活化石等丰富的第一手素材资料来进行研究。作者从当时可获得的素材,如当时正经历着野蛮时代的在美洲大陆的易洛魁人的氏族,还有另外从大量的史料可观察到的希腊人的氏族、雅典国家的产生、还有罗马的国家的产生、德意志国家的形成,详细的剖析了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的氏族部落社会向文明时代的奴隶制社会演变的过程。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当时的氏族由于生产力水平、群婚制度等而适应当时的社会及经济发展。但是当人类社会进步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之后出现的经济快速发展,从偶尔的进行多余的生活资料的交换,到后来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劳动,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导致了交换逐渐演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商品经济也随之产生,贫富差距逐渐形成,优势势力越来越懂得利用国家工具获得统治地位以获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来谈谈家庭的形成,此一过程主要源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制,最后再过渡到专偶婚制。这一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固有分工而逐渐演变的。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男人主要从事狩猎、畜牧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狩猎、畜牧等生产工具的制造,而女人主要从事家庭里的劳动。社会之初,由于工具的匮乏,狩猎、畜牧等并不能创造出多少价值,而在从事家庭劳动的女人在这时由于其家庭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且群婚制使得家庭中只有孩子的母亲是可以确定的这一事实,导致女性在古代社会一直担当着一家之主。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也由石器发展到青铜器直到后来的铁器,男人所能创造的价值迅速地远远大于女人在家庭劳作中创造的价值。因此社会也有母系时代走向了父系时代。男人拥有了之前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价值如此之大的财产,这时候如果氏族要求将父亲的财产保留在氏族之内就需要以父系为基础形成氏族关系,人类社会也就需要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于是婚姻关系不再是如从前一般由一个家族男人和另一个家族女人,或者是一组男人和一组女人组成一个家庭。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现代专偶制的家庭。现代家庭就在生产力的发展,父系的统治和父亲遗产的继承等因素的支配下而形成。第二个问题即私有制。私有制主要源于部落氏族制度的解体。一旦氏族、部落不再存在,公共的财产也就逐渐划归各个个人所有。另外,由于现代家庭的形成使私有财产也能够得到继承,私有制也就逐渐的壮大起来。第三、国家的形成。男性对社会中逐渐重要起来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导致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变迁。人类的婚姻关系也从对偶婚制向专偶婚制转变。而一个地区里边由于战争、流离等逐渐增多的外来人口,各地人群的混杂一地,更是导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的氏族制度社会对社会的控制已大不如前,氏族社会最后走向崩溃,从而以血族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管理的氏族、部落等机构逐渐走向衰亡。而以地区为基础建立的进行一个地区管理的国家开始逐渐的形成并兴盛起来。社会也从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平等关系转变为由于贫穷阶层与富有阶层对立的社会关系。国家逐渐掌握于在社会中占有优势地位的并通过世袭取得贵族地位的少数人的手里,最终国家成为了少数人统治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工具。
    《反杜林论》全书总分为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的问题等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所以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不仅辩证的对待了问题更提出了许多问题的发展动态,并且处于现代社会主义的我们验证了恩格斯观点的准确性和预见性。恩格斯思想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在读《资本论》的时候,刚开始的前几章作为一个本科学过西方经济学的我来说还能够理解,如剩余价值等名词并不是很陌生,然而越往下读感觉难度越大,需要耗费好长时间去理解一个公式或者一个结论,在读完第一卷的时候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收获,有点失去信心。但是在前几天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说马云提倡员工加班显示出资本主义倾向的时候,自己突然意识到这正是《资本论》里面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体现。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劳动时间不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剩余价值,将学到的知识点能运用到生活中使自己重获肯定,所以读书的时候不要抱着目的性去读,认真读好书,它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汇报人:刘洁(3月份)
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法兰西内战》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这个月的读书主要是以马克思的作品为主,总共完成了六本书籍的阅读。如果说读史使人明智,那读马克思可以说是使人激昂。在阅读马克思的作品中,最大的感觉就是字里行间透露着马恩为了坚持正义所做的一切,让人既感动又佩服。他们在拥有爱国情怀的同时,却又为世界的正义和公平奋斗这,不因私心偏袒自己的国家去扭曲事实,文笔犀利的直指掠夺者和非正义者的罪恶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下面我将以时间线索把五本书的内容串联起来,来完成本月阅读内容的梳理。
   1842年的《共产党宣言》,它主要讲述了无产阶级诞生的条件。从三个方面来说:在经济方面,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关系的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出现,由大工业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得各地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开始反抗资产阶级,所以说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处于与各个阶级的斗争之中,它向无产阶级请求援助,这样资产阶级把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在教育方面,工业的发展使机器化生产不断扩大,工人只负责操作机器,工资越来越低,存在的价值不断降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的异己化又进一步解释了《共产党宣言》中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利用工人为自己创造利润。工人生产产品,劳动产品增加使资本家资本不断积累,从而要扩大分工,使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工人完全依赖于劳动,最终工人成为资本家的生产机器。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控制。工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则通过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阐述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证明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马恩在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从而引出了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这本书主要是马恩对拉萨尔主义进行的批判,拉萨尔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通过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把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并且拉萨尔期望得到的国家帮助不是来自于工人执政的民主共和国,而是来自于普鲁士政府。这显然是拉萨尔派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的不正确的纲领制定。马恩对哥达纲领中的每一条进行详细的批判,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及抠字眼扭曲事实的内容,对拉萨尔的自私行为进行深刻的揭露。最后一本书《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则是详细的描写了英法俄美对中国的侵略,各个国家是以什么的借口来对中国进行不公平的侵略,是怎样逼迫中国签订条约,揭露了这些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并且科学评价中国人民的起义(这里指太平天国起义)是正义的,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
    读马克思恩格斯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内容,更值得学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心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不惧这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对手坚持斗争,坚定自己的立场,最终为人类共产主义事业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精神。

汇报人:刘洁(12月份-1月份)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儒教与道教》
《印度教和佛教》
《古犹太教》
《宗教社会学》
  这个月总共读了五本书,是对宗教社会学的一个系统整理。韦伯这几本书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围绕着相同的中心论点进行的,即宗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特征展开的。这个月的读书感悟我将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方面是总体对韦伯研究宗教进行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儒教与道教》上篇物质分析中,几个比较感兴趣的点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来阐述自己的一些感悟。
第一部分:对韦伯的思考
《儒教与道教》探讨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他上篇分析了物质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从国权利的集中、公民政治上的冒险精神以及制度上缺少法律支撑三方面进行分析。下篇则从精神方面即宗教进行分析,将儒教与清教做对比,儒教是一种伦理,为受过教育的世人确立政治准则和社会礼仪,主张人应该重视今生的命运,并反对贪婪,这种的形而上学的思辨,符合了中国当权者的政治需要,成为统治者统治百姓的思想武器,使民间缺乏抗争和政革的出现。而这个问题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也能够找到答案,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将天主教和清教做对比,天主教保守不善于创新,新教徒则倾向于选择新职业,并且大部分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高级技工以及上街培训的职员都是新教徒,这就解释了天主教为什么较少的涉及资本主义事业了。清教徒对天职的忠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教之前,追逐利益被认为在道德上是成问题的,而新教伦理所带来的对天职的热枕,使得传统主义被替代 。“唯有行动而不是安逸和享受,才能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一工作伦理,给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力。
  《印度教与佛教》一书中他主要是通过将正统的印度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来对比,以及其它一些民间信仰的影响,并且研究不同的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来探究印度的社会结构。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同时也主张忍耐和顺从。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人民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管治,因此符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随着印度教的兴起,它强调“法”和“业力轮回”,“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自己的“法”去生活,灵魂在死后可以转升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印度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麻痹了劳动人民,符合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逐渐取代佛教,成为了印度的正统宗教。至于佛教被印度教取代的原因,我在书中没有读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所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从人性角度出发得出一个自己的想法:佛教宣扬忍耐顺从,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可人的忍耐性都是有限的,在受到极度压迫下,平民百姓的忍耐性能持续到什么时候是统治者无法判断的,当某个时刻失去忍耐,所有对统治者的不满爆发时,佛教也不能再成为保护统治者的铠甲。而印度教强调的是来世,今生的表现将成为你来世生活的决定因素,没有人希望自己来世生活是苦难的,所以为了来世的幸福生活,人们今世会努力遵守统治者制定的规则,即是所谓的“法”。统治者为了消除自己统治时期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因素,只能用印度教取代佛教来保护自己。《宗教社会学》是韦伯对宗教研究的一个总概括,以上几本书的思想在这本书中都能得到体现。它以宗教为起点进行研究各个阶层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现世的关系。无论在什么类型的社会中,不同阶层对同一宗教的态度总是有所差别的。官僚统治者一方面对宗教持有蔑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却拿宗教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军人对宗教也是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农民并非理性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信奉宗教,究竟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宗教的兴起,还是宗教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都是韦伯在讨论的重点。
   在读韦伯对宗教的研究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韦伯是一个压抑着自己感情的激进者,他自始至终未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是以模糊的概念进行阐述,这个特点在《古犹太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要追问韦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也许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种生存之道。总之,韦伯对整个宗教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来说便是对社会经济与宗教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思考,弄清楚资本主义理性化这个复杂问题。
第二部分:读《儒教与道教》的思考
   《儒教与道教》上篇主要是分析物质方面致使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从制度、公民意识以及法律三方面进行分析。制度主要是包括货币制度、土地制度、氏族的力量三个方面。当时的货币制度与今天相比,相似程度极高,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和发放,避免出现通货紧缩或膨胀。主要区别是从土地制度、公民意识和法律三方面进行 对比。首先是土地制度,古代的土地制度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农民耕种缴纳税款,而且国家为了满足军队的需要随时会对土地进行征收或变动,使得土地较为分散,农业无法规模经营,经济欠收。现在我国极度重视对土地的改革,出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三权分置等,有利于土地的流转,使土地可以进行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行。其次是公民意识,古代公民较为薄弱,对于统治者的措施从来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或反抗,认为国家的一切事务与自己无关。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公民有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参政议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法律方面,古代缺乏法律的支持,所以宗教能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统治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解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今我国则是一个法治国家,公民一切的行为受法律的制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领导者也要遵守法律,正是因为“法”才使得社会可以有序。
   贯古通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一些制度是在古代制度的基础之上衍变而来,并不断进行摸索和改良,使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也不断进步。


汇报人:刘洁(10月-11月读书报告)
涂尔干:自杀论
韦伯:儒教与道教
奥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个月共读了以上五本书,其中《自杀论》让我比较有兴趣,因此这个本月的读书笔记主要写此书的读后感想。
  自杀论的写作背景: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 ,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 ,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 ,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总共分为了三篇。第一篇是探讨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第二篇探讨的是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第三篇是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每一篇又具体分为了不同的章节来进行具体的阐释。
  第一篇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从自杀与心理变态进入主题,涂尔干认为精神错乱和神经衰弱可能会是自杀的原因,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关系,社会环境也是自杀的重要原因,城市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由此得出结论:身心衰退是适合引起自杀的一块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并不是这些原因之一本身。其次,又紧接探讨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种族及遗传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涂尔干通过比较各种宗教之间的自杀数值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自杀数值,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同一种族下不同民族之间的自杀率是不同的;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是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就会真正自动的引起自杀。精神错乱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自杀是这种毛病的偶然结果,所以说遗传的是精神错乱而非自杀。最后探讨的是自杀与自然因素的关系,主要是气候和季节性气温。证明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不是物理环境,而是取决于社会的条件,自杀率根据集体生活是否活跃而上升或下降。
  第二篇探讨社会原因并且对自杀的类型给出了分类。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反常的自杀形式。利己主义的自杀是通过宗教和家庭两个方面的数据和分析作为理论支撑。宗教之所以使人避免自杀,是因为宗教是一个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是所有信徒所共有的、传统的,也是必须遵守的许多信仰,这些集体的状态越牢固,宗教社会的整体化越牢固,就越有预防的功效。家庭方面也是,家庭是一个避免自杀的强大的因素,家庭构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杀,家庭成员越多,集体的感情就越牢固。利己主义的自杀者按照个人的生活而生活,并且只服从自我感觉状态。当他感觉到在集体生活中毫无用处时,便选择自杀。而利他主义的自杀则是认为自我不属于自己,与其他人融合和人在一起,行为的集中点在他所处的集体中。反常形式的自杀则是人的活动失常并且受到了损害。
  第三篇分析了自杀的社会因素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利他主义的自杀与低级社会有关。个人严格福赐你个群体是这个社会的原则,所以利他主义的自杀是该社会集体纪律的一种手段。利己主义自杀的根源是社会缺乏了整合度。反常的自杀也是由于没有集体的力量。因此,加强社会的整合力量,国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提高道德规范水平是避免自杀的有效措施。
[ 此贴被刘洁在2020-06-18 09:40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2-22 11:15 | [楼 主]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对自杀论的理解非常细致,再接再厉,同时可以进行系统性的阅读,一起加油
Posted: 2018-12-22 12:56 | 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每个月都有很大进步,要继续加大对自己的要求,让自己真正沉下来,集中阅读,不断取得突破,期待你的爆发!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8-12-24 20:14 | 2 楼
黄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4-07-04
最后登录:2019-01-18

 

总结和读书都很重要,读书是输入,总结是输出。
2019年,放开手脚,大胆思考,多多总结,加油哦。
Posted: 2019-01-18 00:13 | 3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状态越来越好,继续保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9-04-09 15:54 | 4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进步非常大,越来越进入理想状态了,继续保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9-05-09 15:36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565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7:1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