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 Pages: ( 2/2 total )
本页主题: 王利微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6.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利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4-06-09

 王利微12.11—1.11读书报告

王利微12.11—1.11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
《交往行为理论》第二卷
《公共领域的哲学转型》
【作息情况】
睡眠质量低,影响第二天读书状态,有时候早上会晚去晚走,一般是十二点半前睡觉。
【锻炼情况】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运动主要是暴走和跳操,因为老是生病所以运动频率不是很高。
【自我评价】A-

一、关于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定义为以评议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交往的目的是达到理解,而达到理解是一个在相互认可的有效性要求的前提基础上导致认同的过程。
      哈贝马斯区分出四种行为类型:目的性行为,又称工具性行为。指在实现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有目的地介入客观世界、认识世界的真实目的的活动,比如自然科学面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就是追求真理为目的的活动;规范调节行为,是指一种社会集团的成员以共同价值观为取向的一种行为,以共同的价值的正当性为标准的调解规范作用。我们在社会里面,社会里面有规则有规范,比如说我们不能剽窃,我们不能说谎,因为道德,这类活动是和社会相关的;戏剧行为,指行动者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为。每一个人在公众前的真诚性为标准的“戏剧活动”,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在演戏,每一个人都在世界舞台上,在这个舞台上你怎么表演,怎么接受公众的注视,怎么面对公众的质疑,因为每一个人都将完全的暴露自己,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别人对他的一应评价,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真诚性的标准;交往行为,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为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而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规范调节行为对应于社会世界;戏剧行为与主观及外部世界相适应;在交往行为中,行动者“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交往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它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统一。
      交往行为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行为中蕴含的交往合理性构成交往行为的中心。交往合理性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他把理性放在人际间泛的,和互相交往的生动关系网络中考察,使理性凸显为交往关系的总和。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合理性是比目的合理性更广泛、更全面的合理性概念。交往合理性范畴正是他用以解剖现代西方社会的有力武器。
二、生活世界与系统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根据职能来划分,可以分为生活世界和系统。生活世界是指单纯的交往行为的背景世界,系统指的是以金钱或权力为目的进行交往的制度系统。生活世界最先存在,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
    生活世界是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整合的本质是文化再生产,是文化的更新和社会化。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交往行为在生活世界中打成共识,从而让本来原子化的社会整合了起来。这种社会整合的趋势是理性化,即人们的交往行为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包容。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在文化层面上,人类间的相互沟通不单只是依赖文化资料和媒介,而在沟通的过程里,会同时传进和更新文化的知识。在社会层面上,此沟通行为不单只调节不同意见或社会行为,并且会促使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在人格方面,沟通行为达到社会教化的过程,以及促使个人自我观的建构。生活世界构成了社会的符号意义层面,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更新。
系统是按照目的合理性的模式活动的,其合理化趋势依赖于工具理性的扩张,即强调通过最佳手段和最佳策略,以达到系统整合的最优化。系统可分为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两大领域。经济子系统的功能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存需要,其主要整合媒介是货币;政治子系统的功能是协调生产关系,管理公众社会,其主要整合媒介是权力。作为系统媒介的货币和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交往和协商对话的基础之上,而是具有一种控制功能。
三、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理论是一种对功能主义的批判,是对工具合理性的批判,是借助交往的、以理解 为方向的语言运用的理性来批判资产阶级文化、艺术和哲学思维的规范内容。他认为生活世界的物质再生产过程中,现代化的社会采取了不合理的方式,造成了生活世界的危机或是病态现象。哈贝马斯对交往行动理论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在现代社会中,从规范关系中脱离出来的主体的权限活动空间扩展得非常广,交往行动的特殊意义是非常真实的,这不仅表现在家庭私有领域的非机制化的交往形式中,而且也表现在通过大众媒体表现的公众社会中。第二,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渗入生活世界,迫使一种通过货币化和官僚主义化途径的交往等同于一个在形式上组织化的行动领域,甚至以行动协调为基础的理解机制在必要时也会体现这种职能。总之,哈贝马斯将语言视为一种交往的媒体,是为理解服务的,交往越来越货币化和官僚化,而无论是私人还是公众,交往行动者都必须通过这样的交往相互理解使合作得以实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在物质化的现代化社会,特别是多媒体盛行时代,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注重主体行为本身的伦理和精神价值,重视精神交往的重要性,减少功利化意识,以共同信任为基础,在交往中以语言或者行动为媒介,由个人对共同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认同逐渐达到社会公众对规范和法律的认同和遵守,从而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再由这样的社会反作用于我们的个人或者公共行动中实现利益的更大化。
Posted: 2024-03-12 21:56 | 10 楼
王利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4-06-09

 王利微1.12-3.25读书报告

王利微1.12-3.25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包容他者》《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怀特《街角社会》
亚当斯密《国富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作息情况】
近半个月晚上常常睡不好入睡很慢,容易失眠,影响早上读书状态。最近在慢慢调整中。
【锻炼情况】
天气转暖,运动一般是暴走。新的一月要加强运动强度和频率,尝试探索新的运动方式。
【自我评价】A-
      前段时间结束了哈贝马斯的阅读,然后又阅读了几本过渡时期社会学家的著作,其中有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所以想比较阅读一下两位大家的社会行动理论。
      两位大家的社会行动理论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都对行动和行为进行了区别。帕森斯把行动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中含有大量的主观因素,而行为仅仅是客观性的。哈贝马斯认为,行动和行为之间的不同之处是:行动是有意图性的,而行为不一定有意图性。
      其次都研究了行动与系统的关系。帕森斯把社会行动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包括了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有其自身的生存界限,却又相互依赖、互动,共同组成了一个层级的调控系统。社会系统是一种行动者互动过程的系统,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社会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通过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而与社会产生关联,这种制度化的身份与角色复合体即为社会制度。哈贝马斯提出一种以沟通行动与沟通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理论范式,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由文化、社会、人格三个层面组成的公共背景,是沟通行动的场所与资源;二是“系统”,是一种由经济与政治两大子系统组成的自身调控机制,这是目标行动得以实现的场所与资源。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有着互补和张力,即生活世界通过语言来整合系统,而系统通过媒介(如货币、权力)来规范生活世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就是系统通过媒介对生活世界的渗透,摧毁了生活世界的自治与理性,造成了社会的分化与危机。哈贝马斯认为,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以沟通行动为手段,重建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与整体性,进而达到对社会的批判与解放。
      两位大家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的论述角度。
      首先是根源影响。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是结构功能主义的领导力量。他的早期思想受到了韦伯的社会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唯意志的行动理论,提倡一种主观的、选择性的社会行动观念,而在后期他的理论又强调了行动不依赖于行动者的选择,而依赖于社会的结构,行动的主观性消失了,而客观的结构因素对其进行了限制和调整。因此,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延续与发展。在对现代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持一种保守的态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是一种带有新鲜血液的批判理论。他首先对韦伯“理性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剖析,并对韦伯“理性化”的缺陷进行了批评。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对传统的经验知识与社会学的理论批判,构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规范依据,对现代社会的结构进行分析与批判。它反映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态度。
      其次是不同的批判观点。帕森斯的行动理论是对三大方法论传统的批判,即功利主义、实证性和唯心论。而哈贝马斯的社会思想批判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帕森斯认为一般行动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实主义,他驳斥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反对经验主义的观点。他一直力图用行动唯意志论来克服这些理论的片面性,并且用唯意志主义的行动理论来解释个体和社会相互的关系。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出发点是社会理性化的困境,纵观当今西方社会,科技理性几乎控制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所以他严厉批判科技理性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产生坏的影响,由此提出了重构理性化和行动的概念。
      再次是理论中心重点。帕森斯的行动理论的中心是他提出的“单位行动”的概念。而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学说的中心概念则是“沟通理性”。帕森斯在对行动的分析中,他认为最小单位是“单位行动”,行动的要素包括: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人);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情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行动的条件和手段,条件是行动者不能控制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规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的选择)。他把社会行动看作是个体的行动,也就是个体通过社交活动与他人互动的行为。他将此行动称为人格系统的社会行动。在这之中,个人是行动者。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起源、目的和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为了对社会行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他提出了“手段——目的”的理论概念框架。哈贝马斯将社会理论中的行动概念归纳为四大基本概念,即:目的行动(行动者经过理性计算,寻找实现具体目的的最好方法,核心是决策),规范行动(社会群体成员根据共同的价值观确定其行动,核心是遵循准则),戏剧行动(互动中的参与者彼此作为观众,向他人展现自己,其核心理念是自我表现)和交往行为(其至少是两个或多个具备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借助语言媒介达成的互相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动)。他将“沟通理性”视为对这个世界进行“去中心”化的理解。其含义就是以包容为主,非强制性地形成一种共识。在沟通中,成员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看法,达到互相理解。因此,哈贝马斯将“沟通理性”视为沟通行动理论的基础,并将其作为一种现实的、合理的价值目的而奋斗。在沟通行动中,语言是一种媒介,它是主体间通过符号协作进行的互动,它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真诚对话,目的是让人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彼此了解,互相配合,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最后是行动理论框架。帕森斯的行动理论架构似乎太过保守,以致不能从行动理论的角度建立起一个社会的概念。帕森斯认为,只有“目的性行为”才能引导真正的理性活动,并论述了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但哈贝马斯却认为沟通行动比其他三种行动更为合理,因为它涵盖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三种类型。三种世界,不是单一的客观世界,所以更具有全面性。
Posted: 2024-03-26 20:56 | 11 楼
王利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4-06-09

 王利微3.26—4.29读书报告

王利微3.26—4.29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贝克《风险社会》
刘世定《经济社会学》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作息情况】
这段时间的作息基本遵循8107,早上有时来得晚一些,睡眠也在慢慢调整,就是睡觉起来脖子和脊椎不太舒服。虽然也没吃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是最近老是肠胃不好,肚子痛。
【锻炼情况】
本月的运动是暴走和跳操,觉得一些令人快乐的运动能更让我坚持下去,下个月尝试将运动频率提高,基本天天都有锻炼。
【自我评价】A-

本月读了一些经济社会学的书籍,其中我让我比较深刻的是“风险”和“信任”这两个词。
贝克《风险社会》
      贝克总括性地对风险社会的轮廓、工业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以及现代性的自反性进行了描述,并将风险社会的发展描述为“新的现代性之路”。
      风险和灾难不同,灾难是由自然而来,而当自然和传统失去了它的力量时,风险就会出现。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副作用。风险正在解构和重建社会的权力、权威和权利。风险是平等的,但是局部的风险是体现财富的分配的。资本家制造污染,而穷人却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是相关的,而风险分担则会产生一种新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是基于水平的,跨越了阶层的差异。具体的风险分配逻辑和财富分配逻辑重叠,会不断加剧社会不平等。
      风险不易察觉,损害不可逆,且可由社会随意界定和建构。从而掌握界定风险权力的大众媒体、科学和法律等,拥有关键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并对一些人造成了更大的风险;这场风险也将波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其它国家,那就是全球风险社会。风险的蔓延与商业化,并未彻底抛弃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当风险来临时,经济变成自我参照,而不是依赖人类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在工业化社会中,存在着潜在的生产风险。风险是文明强加的,在风险地位上,意识决定存在。风险社会是一种灾难性的社会,它不仅仅是人类的健康和自然问题,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后果。
      贝克认为,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风险总是伴随着人类。在风险社会中,意识决定存在,而全球化的风险又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分配,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风险分配趋于均衡。风险社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人为不确定性的持续传播;二是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制度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偶发的、支离破碎的状况。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而不是后现代时代,虽然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性,与风险社会相联系。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社会了,所谓新的现代性是一种反思现代性。每一个人都需要在社会系统中发挥自己的功能。所以,个体主义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和就业制度下保证的,而非真正的个体化,国家有义务保证活得有尊严,它推动了制度化。但是在风险社会,制度不能给予保护,就推动了个体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一定会推动劳动力市场,导致个体化的推进。全球化,这是现代化产生出来的反现代化的力量。民族国家的边界被资本瓦解,而资本则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使时空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抽象与统一性,这是一种对事物的超越。全球化的流动,导致风险在世界分配,风险社会应对范围超越了民族和国家,推动全球风险冲突和应对,恰恰推动了全球化。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信任,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福山认为,信任不但能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促进社会间的协作。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更容易形成共识,共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福山以大量生动案例来说明,在各个领域,信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商业领域,信任可以推动交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交易费用;在政治领域,信任可以提升政府的可信度,促进政策的实施;在社会领域,信任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加强社会的凝聚。
      福山认为,信任不是一种单一的概念,它是多元的、复杂的。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是其中的三大主要类型。人际信任是建立在个体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经历基础上的;制度信任的形成有赖于正式制度的保证与制约;而文化信任的产生是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这三种类型的信任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影响的。人际信任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基础,制度信任为社会秩序提供了保障,文化信任则为社会凝聚提供了力量。不同类型的信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矛盾,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信任关系。
      福山将不同的文化区分为低信任的文化与高信任的文化。低信任的社会是一个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高信任的社会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福山认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法国属于低信任文化,而日本、德国、美国属高信任文化。高信任及以此为基础的自发性社会交往,常促成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如教会、商会、工会、社团、民间慈善组织、民间教育组织等。中介团体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如果没有这种中介机构,就会形成一种类似于“马鞍型”的结构,在政府的力量下,个体和家庭被分割开来,而没有任何中间机构。
      福山将信任与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深入探讨了信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和影响。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理念、行为模式等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对信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人口的流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提高了互信程度。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也给人们之间的信任提出了新的挑战。福山认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和提升信任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福山就如何提高社会信任这一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指出,要提高社会信任,就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来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感。此外,他还提倡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交往和建立信任机制等措施。福山主张,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以增进机构间的信赖。通过制定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准则,来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增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感。此外,促进社会交往和互动对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人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Posted: 2024-05-15 22:57 | 12 楼
王利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4-06-09

 王利微4.30-6.2读书报告

王利微4.30-6.2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格兰诺维特、斯维德伯格《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费孝通《江村经济》
林耀华《金翼》
吴飞《浮生取义》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景军《神堂记忆》
【作息情况】
基本遵循8107,早上会晚一点到,前段时间睡的比较早,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偶尔失眠,睡眠状态还是不太好。
【锻炼情况】
前段时间锻炼多一些,一般是暴走、跳操、跑步等,最近因为下雨,身体也不振没有去锻炼。一直保持健康状态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自我评价】A-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1.经济社会学的起源与界定
      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当下活跃且富有前景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之一。经济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中叶。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将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三部分,其中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他创办的《社会学年鉴》中,经济社会学是和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等同属于社会学的分支领域。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学,即“经济社会学”,这里的“经济社会学”指的是“同事件的经济进程的社会结构相关的”研究。斯梅尔瑟和斯威德伯格给经济社会学这样的定义:将社会学视角应用于经济现象。而在中国学者刘世定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中,将经济社会学定义为“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它试图对包括市场组织在内的诸种社会组织,对包括追求货币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在内的行为,对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和其他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运行状态做系统的分析解释;在分析和解释中,它为求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传统假设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假设和分析工具。”
2.经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的主要传统是深厚的而且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来源,包括经典作家如涂尔干、韦伯、马克思和齐美尔。尽管如此,有一个共同核心的若干基本原理,构成所谓的经济社会学。斯威德伯格和格兰诺维特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一书中将经济社会学概括为以下三个基本原理。
(1)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形式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定义经济有不同的方式。在经济社会学这个学科中,涂尔干根据其关于“社会事实”的一般理论来定义经济现象,齐美尔根据“社会形式”,而韦伯则根据“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尽管称号不同,但所有这些定义都共同含有社会行动概念,就如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理论》中指出的那样。韦伯将其定义为:社会行动是行动者赋予意义的行为,也是针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经济的社会行动构成社会行动的特殊案例,效用的欲望驱动这类行动。虽然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都把经济行动用作基本的理论基石,但是有理论差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假设的行动者即“经济人”,而社会学则把现实中的人作为出发点。
(2)经济行动是社会情境中的行动,即嵌入社会的行动
      经济学所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对立,它从个人出发,从个人行动出发构想社会制度等宏观现象;但是社会学家认为个人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个人和群体经常接触的,个人一出生,复杂的社会结构已经存在了,而且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结构,不可能参照个人动机或偏好次序加以解释。因此,经济行动是“嵌入”持续存在的个人关系网络的,而不是由分裂成原子的个人完成的。“网络”指个人或群体间有规则的一套联系或社会关系。行动因网络成员被嵌入,因为它表现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之中。
(3)经济制度是社会的重构
      在新制度学派中,经济学已经考虑将制度并试图把它们融入分析中。某些经济社会学家主张,“经济制度”可以概念化为“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阐明经济的“社会建构”理念,他利用三个理论:知识社会学的“实在的社会建构”、来自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次序的理念,社会网络概念。他认为经济制度是通过网络、由资源调动建构的,紧靠先前社会、政治、市场和技术的历史发展给予的限制背景而实施。可见,在经济制度形成的早期阶段,网络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然而,一旦发展停滞,其战略重要地位就下降了,因此,强调只有动态分析可以处理经济中的制度形成的难题。
3.西方经济社会学思想概述
      在经济学的古典时代,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就可以体现出经济分析的社会学视角与经济学视角很难严格区分开来。在经济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值得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没有使用经济社会学这个名词,但是为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而且马克思的许多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经济社会学思想。马克思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着重点不是经济问题本身,而是经济领域的社会关系方面,他从商品、货币、交换、价值、资本、剩余价值这些经济运动的关系中,分析出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阶级利益对抗,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并且将“权力”的概念引入了利益这个概念中,脱离了经济学者单一从经济角度研究利益的固定模式。
      涂尔干的经济社会学很有独创性。他认为经济学应该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张以经验的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通过“社会的经济”这个概念来研究经济问题。他在《社会分工论》中分析了分工对社会整合和经济整合以及对社会意识的诸功能,认为分工是社会有机团结的重要源泉,也是精神方面的基础。同时涂尔干也关心经济利益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认为道德才是社会的中心。
      韦伯为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最初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贡献了研究典范。他认为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行动”,这些行动是以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为目的的经济行动。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韦伯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学领域的指导准则和如何从经济社会学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见解,他对人的行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人的行动并非仅仅如经济学所说的由利益驱动的理性行为,而是有着受惯例支配的行动,受习俗支配的行动与受利益支配的行动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强调非经济现象如宗教信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他注重研究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内部规律。
      帕森斯对经济领域一直保持着社会学的观察。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他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把非经济现象假定为不影响经济活动的观点,认为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分析经济现象必须分析它周围的非经济的社会现象。帕森斯将社会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整合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他认为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系统的适应子系统。
4.经济社会学在中国的研究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中国较早从社会学角度对经济展开的系统分析的著作,他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他从特定制度环境和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经济,是经济社会学的主流研究路径。
      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试图回答华北的自然村庄与国家政权变迁之间的关系变化的问题,从经济方面入手回答,小农经济的内卷化导致社会分化,正好国家政权渗入,两者作用,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他通过经济和社会的互动,来解释小农经济如何发展和社会如何变迁。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学者围绕乡镇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刘世定、周雪光等基于“产权的社会视角”一系列研究,丰富了产权理论的研究;汪和建针对市场的社会结构,提出了以自我行动逻辑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理论等。经济社会学研究者立足于本土经济和社会实践展开研究,自觉建构本土化的理论概念与话语系统,突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学“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双重特征。
Posted: 2024-06-03 09:00 | 13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2507(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2:0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