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2022.11.19读书报告
《经济与社会》读书报告(宗教社会学部分)
这次主要是韦伯《经济与社会》中的宗教社会学部分的读书报告,在上个月里面读了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以及《原始分类》三本宗教社会学相关的书,这个月在读韦伯的时候发现韦伯也有宗教社会学相关的内容,就想做个比较,但是读完之后发现两个人注重的根本不是宗教中同一部分的内容,涂尔干注意的是宗教当中个体膜拜的宗教力的本质是什么,而贯穿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则是宗教当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照。
韦伯在开篇就提到自己不关心宗教的定义与本质(涂尔干则恰恰关注这一点),注重的是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行动类型的条件与效果,为了理解这种表现,要从宗教的意义入手。韦伯认为宗教最开始是以现世为取向的,都是相对理性的表现,宗教与巫术的表现和思维不会脱离有目的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有着突出的经济目的。同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一样,韦伯也反驳了泛灵论与自然主义的观点(可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泛灵论与自然主义的观点是当时社会与学界关于宗教的主流观点)。关于泛灵论,韦伯认为那种对于精灵,魔鬼和灵魂的信仰,即灵魂作为凌驾于肉体之上的独立实体的这种观念从未被普遍接受。自然主义则逐渐在被象征主义行动取代,因为在当时一些新的经验证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而过去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这就使得巫术由一种直接用力,转变为了一种象征性活动。人们为了同具体事物背后的力量交流,就需要借助一些“表示”某事物的手段,即象征性手段,象征主义也就逐渐取代了自然主义。在这种象征主义取向下,神祇仅通过象征现身,所以人们就可以用象征而非实物去满足死者的需求。事物,事件所具有的意义愈发超越了它实际或可能存在的力量,人们也越来越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去达成实际效果。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程序的失误就会导致效果的偏离,所以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首要而基本的影响就是对什么都加以定型,这其中就存在韦伯的理性主义观点。
在论述巫术与宗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首先可以发现在讨论宗教时,巫术总是绕不开的话题,涂尔干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主要是从有没有教会这个集体组织为活动基础而对两者进行区分。在韦伯这里,宗教与巫术的关系则更加紧密。韦伯认为谁有了使用专门手段的超凡魅力,谁就有可能比神更强大,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神。这种对神的强制就是一种巫术力量,这种巫术力量就是宗教祈祷程式中狂欢与模拟的最初来源。人们有时也会把统治者的人类行为赋予诸神,所以人们会像讨好与哄骗统治者一样去对神,拜神也就成为了一种必须,所以说祈祷和献祭这两种宗教的独特要素也是起源于巫术。宗教现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超越了今世利害的方面,原始理性主义衰退,来时非经济目标成为了宗教独特之处,需要专门的承载人存在,这些承载人就是祭司与先知。祭司与巫师是不同的,祭司的关键特征在于其为一个专业化的特殊人员群体,他们持续从事一种礼拜活动,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有关,祭祀群体的独立地位权力与宗教生活中的理性化是相关的。而先知则是其天职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启示与超凡魅力,先知发出神启,其使命的核心是教义或诫命,与其他的拯救者有区别。先知又分为道德先知与样板式先知,道德先知是宣誓神意,要求人们服从,样板式先知则是通过个人榜样证明另一条宗教救赎之路。先知包含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以一种终极,完整的立场,将人与世界关联起来而对宗教系统化。祭司则是将先知预言,神圣传统系统化,使之适应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所以祭祀的系统化努力会受到先知超凡魅力与大众悠久习惯的影响。
后续韦伯介绍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宗教倾向。首先是农民,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宗教倾向。农民在经济上不以理性化系统为取向,因此其大众宗教也就缺少道德的理性化。贵族也就是封建权力者,其生活方式以及荣誉感不与宗教产生亲和力,所以其也不为理性宗教的载体。以上两个群体中更多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巫术活动,比如贵族并不需要宗教来拯救他,只要宗教能用巫术手段保护他在战场上刀枪不入就可以了。官僚的话也厌恶无理性宗教,而利用其来控制平民。所以可以发现以上这些阶层都不是理性宗教发展的园地,其更多需要的是巫术手段。而资产阶级的经济理性主义则与伦理宗教具有一定亲和力。接着韦伯介绍了非特权阶层的宗教。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手工艺人倾向于信仰其特有阶级的宗教,作为奴隶,无产者的社会最底层人员对伦理宗教并不关心而易于接受布道。所以宗教适应大众的方式也就有两种,一种是由礼拜宗教向单纯巫术的转变,另一种就是这里的向救赎宗教转变。向救赎宗教的这种转变对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效果,对特权阶层而言,是确立自身特权的正当性,对非特权阶层而言则是一种补偿与摆脱痛苦的解释,比如犹太教和印度教中的不平感与怨恨。由此,韦伯在本文之后宗教论述转向了救赎宗教。韦伯认为祭司跟知识分子是这种救赎宗教的载体,特权阶层的救赎宗教倾向于一种“彻悟”的神秘主义,同时救赎宗教也会被改造为一种民间巫术救星教义以满足非知识分子大众的需求。
在后续关于救赎宗教中信教者如何得救的论述中,一种观点是信教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救。信教者可以通过仪式得救。这种得救方式着重于带来了救赎的虔诚时刻的气氛,由一种偶然的礼拜上升到持续的虔诚。另一种通过自我努力得救的方式是信教者可以通过善举而得救,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可以单独估价,把具体的行动看作基本的整体道德人格的象征与表现。最后一种自我通过努力得救的方式是通过自我完善而得救,个人通过令人拥有超凡魅力,兴奋的方式,如迷醉,来实现自我神化。之后韦伯介绍了救赎宗教中的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禁欲主义是通过条理性程序来实现宗教救赎,又分为入世的禁欲主义与拒世的禁欲主义。入世的禁欲主义指信教者专心于使人得救的活动,可能会要求参与到尘世中去。拒世的禁欲主义指信教者专心渴望得救,脱离俗人关切。神秘主义则是认为知越不可言传越神秘,但仍被公认为知,为了达到神秘主义彻悟,默祷的能动性就要排除所有对于日常俗物的关切,就会引向一种遁世行动。这里所说的拒食的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拒世的禁欲主义不是对于尘世的逃避,而是被看做对于尘世中各种诱惑取得的胜利,它是有自己的能动性在的,而神秘主义则是将尘世,蒙昧者,大彻大悟都交由必然命运决定,信教者自己通过今世理性的行动执行上帝的意志就行了,而终极意义则不可探究,所以说它是将自己的能动性降到最低,通过顺从尘世来领悟尘世的本质意义。两者存在能动性上的区别。若救赎宗教决定于禁欲主义倾向,会要求实用的理性主义,重视理性行动本身,重视外在生活行为的条理性系统,重视对于尘世安排的理性改组。韦伯认为东方的宗教以神秘主义倾向为主,而西方的宗教则以禁欲主义倾向为主。
关于救赎宗教中信教者如何得救,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的劳动不足以达到救赎的目的,个人需要通过救世主的化身或者机构恩宠才能得救。这也就将救赎与信仰联系在了一起。但信仰并不是理性的,与信仰的联系也就使救赎宗教失去了理智主义的性质,这样的宗教是反理性的,对神具有无限的信任,为了得救会造成“理智的牺牲”。这种因信得救的救赎宗教会抵制禁欲主义,认为努力在于主观状态与对上帝的精神依赖中,不在持续的道德考验意识中整合个人的生活模式,这会削弱宗教的实践理性特色,导致信教者狂热虔诚,冲动的情绪与活动,对生活存在反理性的影响。另外与信仰得救的救赎宗教相关的还有得救预定论,认为人的得救取决于确定自己成为被选中的少数精英,这种恩宠与因信得救一样也存在一种反理性色彩。通过对于救赎宗教中信教者如何得救的论述,可以看到韦伯思想中明显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的对照,禁欲主义中的理性主义与因信得救中的非理性,禁欲主义中的能动性侧重与神秘主义中能动性的抑制,这种对照关系贯穿于韦伯的宗教思想中。
在最后一部分,韦伯描述了宗教对尘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政治以及性与艺术的影响。经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就能理解这其实就是在说宗教中的那种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对于尘世的影响。首先是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救赎宗教越是向着终极目的的伦理,即信念伦理方向系统化和内在化,其与尘世的关系就会越紧张,但若其中有一种仪式主义,法律主义的形式,那么其紧张关系就不会成为一个原则性问题。在救赎宗教发展的初级阶段,宗教对于律法制度,社会具有定型作用,为经济,法律理性化限制因素之一。后来救赎宗教逐渐沿着宗教信仰,即伦理信仰的伦理方向对宗教义务进行系统化整合,因为内在宗教信仰不承认神圣律法,认为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准则,“神圣的内在宗教状态”是灵活的,有适应能力的。因此尖锐的内在化的问题就集中在一起,宗教与尘世的固有冲突增加了。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宗教信仰伦理与经济理性的对立,以及禁欲主义产生的资本主义伦理观与神秘主义宗教与经济理性的背道而驰。然后是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当中都有对于兄弟之爱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政治制度基础的支配机器相冲突,这导致了各种紧张与妥协类型,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的政治性完全消极冷淡或者暴力抵抗。最后是在性与艺术方面的表现。性行为是一个人生活中最大的非理性力量,纵欲与性狂欢是迷醉状态的结果,在部分宗教中与宗教的活动关系紧密,但在部分宗教中超凡魅力的祭司与宗教精英强调禁欲,认为禁欲是超凡魅力品质的象征和迷醉能力之源。禁欲主义的宗教强调消除狂欢,随意的性关系,以使婚姻受宗教控制并具有宗教正当性,来逐渐形成新型的理性化的生活模式。而艺术是世俗教育的结果,要求确立不同于得自宗教,道德领域的自身的基本价值观。
通过对于韦伯《经济与社会》中宗教社会学部分的阅读,可以发现最开始的那种对比涂尔干与韦伯宗教思想的设想不太成功,因为两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对于韦伯,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其在宗教思想中体现的那种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照,具体可以说为禁欲主义倾向宗教的理性主义精神与神秘主义以及因信得救倾向宗教的非理性主义,以及蕴含这种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宗教对于尘世也就是人们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在韦伯看来,东方的宗教以与经济理性背道而驰的神秘主义倾向为主,而西方的宗教则以蕴含理性主义精神的禁欲主义倾向为主,也就为后续解释资本主义在西方出现而不在东方出现做了准备,所以说我其实读之前也在想为什么这部分宗教社会学的内容会收录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读完之后发现韦伯介绍的是宗教,但背后是为了经济以及社会做解释,起于宗教而不止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