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子康读书报告(更新至2013年3月30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王子康读书报告(更新至2013年3月30日)

更新至2013年3月30日
《朝话》梁漱溟
《自杀论》  涂尔干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亲密行为》德斯蒙德•莫里斯
《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
        最近读书状态不佳,下阶段会继续努力,我也相信贺老师是真心关心我们的,也很感谢贺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不过每个人的选择还是要由自己决定的。
   
《朝话》梁漱溟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个词叫做机械化(可能是佛家词汇吧),人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常常有身不由己的感觉。明知道沉迷于网络不好,但自己又控制不住自己,也许精神上很痛苦,而行为上依旧我行我素。跳出个人来看,每个人都是及其可悲的,他做错事并非他愿意这样,而是身不由己,控制不住自己。梁漱溟认为只有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机械性,才会有所超脱,认识到自己,从而拯救别人,教化这个社会。
《自杀论》  涂尔干
        不是第一次读涂尔干的书了,对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还是有点积累,这本书算是把之前的积累在次进行复习和扩展吧。
        涂尔干以自杀为研究对象,探究自杀的原因、规律、类型,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从而证明出自杀这个现象并非表面上所看的个人行为,它与社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引起了自杀的增加。同时引出任何反常或病态的现象都跟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其解决方法均可以参照本书对自杀的研究方法。本书也为进行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样板。
        本书充分体现了实证主义特色,多用统计调查表来说明问题,并且涂尔干在进行论述前,会对其论述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义。例如,自杀这个词,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随口而说,但并不一定知道它的准确意思。而学术研究应该避免这些,从基本的概念入手。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因为搞不清概念,总是很混乱。这也许也体现了涂尔干一心想把社会学变为科学的努力吧。
        本书仍然体现了涂尔干的主要思想,社会是高于一切的,是社会塑造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每一种类型的自杀都跟社会有关,在低级社会,整个社会的一体化非常高,没有所谓的个人的存在,所以那个时期的自杀主要表现是利他主义自杀;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个体一时的崛起,社会的纽带疏松了,这个时期的自杀是利己主义的;而每当一个社会经历了一次变化时,就会出现反常主义自杀,这是因为社会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涂尔干归纳这三种自杀的类型,并论述每种类型的特征。不管怎么论述,最后都会归结为社会的作用。在本书中我更多的感觉是社会之于涂尔干正如耶稣对于基督徒,社会是无所不在的。即使在个人主义十分盛行的时代,社会仍然影响着每个人。“利己主义自杀的根源是社会在各方面都没有足够的整合作用,使它的成员从属于它”。
        针对当前这个时代,自杀不断增加这个反常现象,涂尔干认为主要是利己主义自杀和反常自杀的类型。当家庭、政治团体、宗教对社会整合无法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涂尔干指出职业团体是一种更有效地发挥整合作用的社会团体,原因是这种团体更适合当前社会的结构特点。在国家和个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职业团体给每个人一种依靠,发挥集体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自杀的减少。
        但是我始终认为,利己主义之类的不能作为自杀的原因,他们应该作为自杀发生的背景,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由社会的结构可能引起的自杀现象,也应该作为一个背景。
        涂尔干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多用比较的方法,在本书中涂尔干在论述自己的 观点之前总是先列出别人的观点,然后在剖析其不足,最终指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涂尔干也用了历史比较来说明问题。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这是一本很多人推荐的书,其中的很多观点看书之前我都已经了解,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是很困难。
        法国大革命看似很突然,当时的很多社会名流都没有想到会有一场这样的革命,但其实是法国封建统治长久积累下来的弊病的爆发。大革命的起因要从旧制度中去寻找。托克维尔通过从法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材料、法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分析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于旧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裂。贵族与资本家、资本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敌视心理不断增长。这个时代是中央集权制昌盛时期,专制带来的结果是大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政府则不断向外扩张其权力。
        身为贵族的托克维尔非常重视政治自由,非常重视贵族的作用,他通过与英国的贵族进行比较,指出法国失去政治自由的原因就是贵族的衰亡,无法在国家和人民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无法保护人民利益,无法跟政府抗衡。而关于大革命后为什么民众如此快的抛弃自由,他认为是民众没有寻求真正寻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在专制制度的长期压制下形成对自由的漠视,而对奴役式的平等乐此不疲。在托克维尔看来自由是更重要的,没有自由无法保证人民基本的利益,而一个民族要形成自由的精神是需要制度上、民众精神上等多方长期努力才能达成。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其采用了宗教式的宣传方法。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大革命的爆发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很多文人在理性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上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政府,而这些模型最受下层人民的欢迎,越是抽象越容易扩展。
        本书也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次革命发生在压迫不是很大的时候?为什么大革命后建立的制度只不过是在旧制度遗址上重新建立的?为什么法国的文人能成为大革命的政治领导者?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可能会有所启发。
《亲密行为》德斯蒙德•莫里斯
        首先这是一本比较有趣的畅销书,不过还是有深度的,作者从动物学家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亲密行为做出了解析,引人深思。
        亲密的意思就是接近,凡是两个人有了身体方面的接触,也就发生了亲密行为,在此基础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性间的亲密行为、人们和非配偶的亲密行为、人和动物的亲密行为、人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的亲密行为、人和他自己的亲密行为。从这些行为表象进行分析,得出这些行为的目的实际上是满足人们对触觉的需要,作者指出在所有的感觉中,触觉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体现人类动物性的。然而随着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触觉上的接触会越来越少。社会的复杂结构,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每个人越来越孤立,亲密行为越来越少。然而“我们越是相互疏远,越是需要做身体上的接触”。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人类之间的各种行为中所蕴藏的原始的对触觉的强烈需求。
        莫里斯把成人的亲密行为归结于是对幼时享受的亲密行为的回归,这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人的亲密行为是在子宫中开始形成的,孩子不断感受着子宫中的羊水的挤压,孩子诞生后,母亲要经常哺乳,孩子与母亲的身体接触非常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触觉上的亲密行为意味着幼稚,所以必须加以放弃,但是实际环境仍需要它。随着孩子的成年,他会在结偶中每个人又会重新的到亲密的感觉,然后随着婚姻的日常化运转,这种亲密的感觉会渐渐消失。人需要亲密行为,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亲密行为。如果亲密行为无法在人之间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亲密行为的替代物,比如动物、物品或者人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非常需要这种亲密行为来缓解这种压力,然而我们收到了太多的拘束,只能依靠各种手势、姿态和信号中才能有所显露。在未来,那些鼓励人们进行肢体接触的组织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他就有能力爱同时又极需要得到爱。”
《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
        前段时间心情一直不稳定,所以想从一本简单的书入手,把自己的心情稳定住。不过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感觉都是在经验层次的叙事。因此我也有所纠结,以前总是很讨厌定量研究,不喜欢那些数据;现在看一些做定性的研究,又失去了兴趣。不过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总是大有裨益的。
        米德深受博厄斯的影响,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后天环境要比先天遗传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如何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这一假设。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我们去一个跟我们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去调研,了解那个社会的文化习俗,再进行对比。而最好的样本即是简单的原始文明,用最简单文明来跟我们这个高度复杂的社会进行对比,应该会受益匪浅。米德对萨摩亚人的探访,验证了我们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遭遇的问题,没有普遍性,这使我们的文明必然所导致的。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米德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我们青少年在青春期遭到的问题并非都是不好的,而像萨摩亚人那样轻松的度过青少年时期也不尽是好处。我们可以从与萨摩亚人的对比中,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应该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减少压力,而这又回归到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了。当然这一点上米德并没有深究,而我认为进一步则可以像福柯那样去解构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来探寻这一切是为什么(个人臆想,忽略掉)。
        读这本书时看到更多的是社会学的思想,更多的是涂尔干的思想。萨摩亚社会比较简单,群体的一致性比较强,社会的控制力很强,所以那里的个性主义并不发达。并且那个社会强力的排斥异类,被称为“越轨”的行为,并非如我们这个社会所见的奸淫掳掠,而只是太过于表现个性了。读涂尔干的一些研究原始民族的书会让我在这方面多想想。





   

更新至2013年1月11日
《支配社会学》韦伯
《遏制野火》布迪厄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支配社会学》韦伯
      花了两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内容很是庞杂,我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脚下学习,不得不佩服韦伯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膜拜中……
      本书开篇先介绍了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我比较关心支配的定义,不过韦伯好像并未作出解释。他指出支配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支配者发出某种命令,被支配者完全服从。在这里,韦伯提出了两种类型的支配:基于利害状况的支配和基于权威的支配,前者最纯粹的是市场的独占性支配,后者则为后文所介绍的家父长制支配,君主制。
  起初读本书时,认为韦伯其实也是在介绍支配的历史,最初出现的支配类型为家父长制,后来渐渐分出来了封建采邑制,期间宗教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西方的教权制和东方的政教合一制不断影响着支配的类型,而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新教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支配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意义上的官僚制开始形成。不过我后来发现我错了,各种支配类型不是相继产生的,而中间相互交织,如宗教刚开始就是一种卡理斯玛似的支配,但是正如韦伯所说,任何卡理斯玛的形式最后都会变为日常性的支配,当面对日常生活时,宗教共同体发展出教权制支配模式。又如中国的家父长制,中国的皇帝不仅是百姓的家长,而且皇帝本身即有卡理斯玛含义,拥有卡理斯玛式的权威,而一旦人民对其卡理斯玛产生不信任的时候就会推翻他的统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皇帝总会在危急的时候发布“罪己诏”,向神道歉安抚人民。而这在封建制中是完全看不到的,因为封建制下,君主只与其采邑分封者有义务关系,至于下面的百姓则会尽量的剥削。
      韦伯在本书中详尽的介绍了官僚制(当然其他几种也很详尽),包括其地位,前提条件,功能模式等。官僚制并非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家父长制和封建制里便有了官僚制,不过根据支配的类型,家父长制的官僚制是相当发达的。在这里的代表就是中国,自然古时的官僚制跟现在的区别很大,比如说即事性方面,中国古代的官僚多是为皇帝服务,而近代官僚制每个官吏就像一个机器里的螺丝钉一样,只负责自己的任务。韦伯在本书中提出了教养一词。不同的支配类型教育的重点不同,如家父长制是以训练官吏行政为目的的“教养”,如中国的文官集团;而封建制由于不太需要子民对其君主有何“好感”,所以它重视的是身份教育,如西方的骑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
      在韦伯的书中,指出中国应该是属于家父长制,关于这点我十分同意,尤其是看到韦伯介绍了家父长制和封建采邑制的不同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深了。家父长制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因为家父长制支配的正当性来源于传统,只要不违背传统,社会就会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家父长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采取排斥和不信任的态度。即使欧洲中世纪的重商主义,也是为了统治阶层敛财而用,并无发展资本主义的意思。而封建制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封建制的支配结构具有明清划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只对经济整体有稳定化作用,还对个人财富的分配亦有同样的作用。贵族阶层不允许新富投资于土地,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并向资本主义发展。
        关于卡理斯玛型支配,韦伯指出这种支配模式慢慢都会从狂热中回到现实,回到日常生活中。因为单纯只靠这种支配,难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我们不能总靠一腔热血吃饭吧。在其回归日常生活中,韦伯以军事卡理斯玛为例,指出纪律出现的重要性。中世纪的骑士作战时完全是个人展示,“英雄式”的作战,没有纪律。而纪律的出现更加即事化,可控制性可计算性强,这样的作战方式渐渐就代替了骑士的“荣誉”性作战方式。但是,卡理斯玛的因素仍然没有消失,他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总是渴望英雄的出现。
      近代官僚制的出现的背景是,市民阶层对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反对特权。可是官僚制真的民主吗?官僚制只具备了形式民主,如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公开选举,市民们只能选出他们的总统,而由总统任命新的官僚,这个人民就无法监督了。官僚机构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当代的主要支配方式,整个政府机构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按照固定的步骤去运转。这也民主制追求的实质理性是相左的。也许全球化会提供一种新的方式,让权力向下转移,让民主进一步深化。
      读完本书后有两个感想:第一,没有深厚的对欧洲以及世界历史宗教的了解很难看懂,韦伯的知识面实在太广了;第二,发现要理解韦伯的这本书至少还需要去看下《支配的类型》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这样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明确。 
 
    《遏制野火》布迪厄
      这是一百年布迪厄的文集,由一些文章组成,没有什么体系,不过主旨思想是很清晰的,就是反对新自由主义。
      在布迪厄的描述下,新自由主义不过是亚当斯密原始资本主义的复辟,是对之前人类取得的进步(国家干预,福利保障等)的颠覆,新自由主义的推广必然对广大无产阶级及贫困阶层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全球化的观点,在布迪厄看来不过是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推广的一个借口,它是由大金融资本家、政治家和欧洲媒体制造出来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宣传英美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美国在向全世界灌输和推广它的文化,贩卖它的产品,它以全球化为借口,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为依托,要求各国去除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国家的功能弱化,然后侵入该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当地的文化。以中国为例,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还记得多少呢?
      全球化是一种合而治之的策略,即把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体系中,这样方便强国更好的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重视实力的不平等,而不能只看形式的不平等。没有了国家的保护,民族品牌基本上是抵不过那些跨国公司的。
      布迪厄认为全球化带来了社会成员的分裂,大家的联系疏散了,工会组织的作用减弱,个人主义盛行。当然,这点与吉登斯的看法不同,吉登斯认为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新的个人主义,这是符合趋势的,我们应该认清这种个人主义与传统的个人主义的区别。当然布迪厄曾直接指出吉登斯不过是为了新自由主义辩护而已。
      全球化弱化了民族国家,便利了那些跨国公司,它们才是我们时代的真正支配者,布迪厄号召全欧洲的下层人民联合起来发展社会运动,一场欧洲的社会运动,同时号召学者的参与并明确指出学者的地位。这场社会运动,应该是国际性的,且有自己的理论(这要靠学者了),并且参加的群体范围要广。我们应该一起请求一个关心人民利益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只注重效率只注重利益的政府。我觉得这场运动有点像马克思的第一国际哈。
      布迪厄是一个有良心的学者,这点在书中是能看到的,在整个学界一片默然,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中国很需要这样的学者,这样有良心的学者。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本书的脉络比较清晰,首先讲出了劳动分工的功能,然后解释了分工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列举了三类反常的分工并作出了全书的总结。看过这本书就更明白了《社会学方法准则》的重要性,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在理解了涂尔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时,才能更好的读懂本书(可惜木有时间了)。例如:涂尔干在第三卷列出了反常的分工,而这些分工显然不同于第一卷所讲的分工,他们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涂尔干认为任何反常的、病态的社会事实,都不应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在本书中社会分工是有利于社会团结的,前提是排除了那些反常的分工方式。可是,个人认为,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正常和反常的分工都应该是客观的社会事实。
      本书跟涂尔干以往的书籍一样,都能看出涂尔干社会学基本立场: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都是社会。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好似一个有意志的人,它要维护自己的完整性,就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功能。就像人为了维持生命,必须吃饭、休息等。在比较原始的社会,社会的结构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简单,功能之间的界限也是很模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丰富了,功能间的界限也明了。个人感觉,涂尔干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比较重,社会结构的发展就像我们人类从猿猴不断进化的过程。但是社会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呢?结构的复杂、功能的多样对社会的稳定有什么好处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也许一个原始社会远比现代社会好管理一些,更稳定一些,社会为什么这样做呢?是不是在社会之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呢?
      涂尔干认为“法律和道德就是能够把我们自身和我们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所有纽带,它能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社会通过法律和道德维持自己的运转。在机械团结的时代,主要以压制性法律为主,那是个由相似性组成的社会,违背了公共意志、传统,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而且由于那个时期,社会的功能并不多样,所以恢复性法律尚处于襁褓中,慢慢发展。在那个时期道德是什么?集体情感(个人观点),那是个没有个人的时代,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情感都依附于群体。违背了集体情感、共同体意志,就要受到严重处罚。以这样的眼光来看这个社会,专制主义就更好理解了。“专制权力建立的时候,它正是迈向个人主义的第一步。实际上,首领就是首先从社会大众中脱颖而出的个人人格”,“专制主义是一种变相的共产主义”(个人同质性)。而随着分工的发展,环节社会不断解体,有机团结的时代到来。分工不仅是一种在经济上提高效率的手段,它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社会结构中,它解构了传统社会,重建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功能的改变,社会会用一种新的方式维持自己的运行。显然压制性制裁的范围被不断缩小,恢复性法律占到主导地位。个人的时代到来了,个人从集体中脱离出来,共同体意志消亡了。这个时候道德在哪里呢?涂尔干也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旧道德消亡,新道德尚未形成。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道德。但是这个道德只有“在内在因素的逼迫和要求下,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产生出来”,个人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是指明方向,它也要影响这个社会。
      涂尔干喜欢用历史材料,人类学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常都是按照社会演化的历程来解释旧现象的消失,新现象的产生。
本书还有一处,涂尔干指出机械团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很弱。虽然他做出了证明,但是我还是不理解,传统、共同体意志、宗教情感维系的传统的纽带为什么很弱?
      这是本学期读的最后一本书,接下来要好好写论文了,这学期进步挺大的,哈哈。大家一起进步哈!!!


更新至2012年12月5号
《社会的麦当劳化》  乔治・里茨尔
      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其实它的副标题可能更好的表明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
      本书以韦伯的“合理化”概念为出发点,指出了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在面临的麦当劳化其实就是合理化的延伸。其重点是要说明合理化中的不合理性,非人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可能被合理化编织的大网所控制的担心,即韦伯所说的“铁笼”。他指出“麦当劳快餐以及麦当劳化并不代表某种新的东西,它只是贯穿20世纪的一系列合理化过程的巅峰”。
      这本书的结构比较清晰,即麦当劳化的前身,麦当劳化的四个方面及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效率、可控制性、可预测性,可计算性),麦当劳化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重大代价(负面影响),如何应对一个日益麦当劳化的社会。
      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作者是“铁笼”中的清醒人士,可是他也认为麦当劳化是必然的趋势,即使大家都明白了麦当劳化,也无法脱离它。所以试图脱离麦当劳化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社会要有所发展就必须依靠这种合理化,但这种发展是否对我们人类来说就意味着失去自由,生活在“铁笼”中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吉登斯 & 克里斯多弗・皮尔森
      这本访谈录,把吉登斯的所有著作分成几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对应了一个时期,它的重点即是吉登斯在每一时期所关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释。
      额,总的来说,这本书我没看懂,虽然是一本访谈录,但里面的一些概念,即“社会的反射性”“结构”(我表示概论没学好)都不明白。
      本书提出了风险这个概念,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到来,我们越来越依靠技术与科学,即证明传统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低。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这也造成了风险的增加。而这种风险也区别于传统的外部风险,称为人造风险。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政治斗争充满了新道德气氛。他指出“福利国家的危机并不纯粹是财政上的,它是一个被新型风险所左右的管理危机”。
      额,检讨一点,以后书看完了就做总结吧,这个忘得好快啊!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
      在我看来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这本书通俗易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本书先介绍了研究小农经济的三个不同传统,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了解农村社会的那段历史的话,会感觉每种传统都正确。其实如果把20世纪农村社会的社会阶层分清楚,即可以看到形式主义对应的是经营式农场主,实体主义则一般指家庭式农场主甚至贫农、雇农,马克思主义则注重用两个阶级存在的剥削与对立关系出发。
      本书提出了内卷化的思想,即劳力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在资本家看来这是很难理解的,即当我们投入一个多余的劳动力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时,我们还是在继续投入。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的小农在朝代开始建立的时期都是自耕农,阶层分化很不明显;然而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和商业化的到来,即农民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时,便出现了阶层分化,一部分凭借优势成为经营式农场主或是地主,而另一部分人则成为了家庭式农场主或贫雇农。家庭式农场主只拥有少量的土地,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劳动力过剩。面对有限的土地,虽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没办法外出务工),只要能维持基本生活,小农即已满足,所以如果从边际效用来看的话,其效果就是递增的。而经营式农场主,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出发,不会让自己的农场扩大到超过200亩,而且经营式农场并不比家庭式农场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只不过其稳定性高而已。如果经营式农场的土地增加到200亩以上,经营式农场主则直接转变为地主,这样土地又被分化了。认为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多认为我们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变化,有了自由的劳动力(雇工),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力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从经营式农场主不愿意把农场的面积扩大即可看出,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人口多),如果我采用了新技术,并不会带来产量的幅度提高,考虑到成本问题,便会放弃提高生产力。“在新资本的投入只会取代劳动力的投入,而不会大量提高产量的情况下,革新性投资比较难以激发。这样,农业就陷入一个高水平陷阱里面”。
      本书后半部分叙述了村庄与国家的关系,村庄与国家联系的焦点即为赋税。而古代皇权不下县,国家通过“乡保”对村庄实行间接控制。民国时期,政府的权力开始渗透到自然村,企图使村政府官僚化,不过不是很成功。建国后,国家权力成功的渗入到农村中。在同一时期,我们可以考察到两种不同的农村面对外部压力的反映。一种是比较紧密的农村,同时社会分化不明显,在这样的农村中,村里的领导人物是大家所默认的,感情纽带紧所以面对外部压力会团结一致,进行抵抗,如红枪会;另一种是比较松散的,社会分化很明显,这个时候面对外部的压力,精英人士为了利益而躲避,不愿去领导,出现了权力的真空,这个时候流氓恶霸变出现了,掌握了权力。
      个人基本上木有在农村呆过,所以不是很了解农村社会,这算是一个开始吧。对了,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我们思考问题时要考虑生态环境。比如说在华北平原过密的人口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不足的,这是受生态环境影响的。这也是阅读本书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
      本书副标题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背景是在社会主义遭遇普遍失败和新自由主义遇到瓶颈的80、90年代,作者通过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既不坚持新自由主义用市场来调节一切、国家尽量少干预的做法;亦不主张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福利思想。吉登斯指出社会主义普遍失败是事实,社会民主主义近来的失势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失去理想。“如果没有理想的话,政治生活就一无是处”。所以本书试图指出如何达到这些理想目标。
      吉登斯在本书中一直强调全球化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国家边界的模糊,民族国家的边界无限的扩展,在这种新环境下,政府的行政范围其实是变大了,因为随着全球化的扩大,有很多新的领域被扩大到政府的范围。在这个背景下,新个人主义出现了。随着传统和习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社会的团结越来越弱化了,但这跟简单的利己主义不同。这是个道德变迁的年代,政府应该让制度化的个人主义者学会承担责任。也许当每个人对个体的行为学会负责后,整个社会就变得稳定了。
同时,吉登斯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新的风险,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下,新自由主义的尽量不干预政策显然不能对抗新风险,而传统的社会民族主义的方法显然落后于时代了,我们应该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简单的给予物质性的补给。其中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我们需要对老龄化进行重新定义,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的老人寿命都提高了,还按照之前的标准进行养老金的发放肯定对国家财政负担带来影响。而且我们对老人的定义也太过消极,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作用及其界定需要重新定位。
      当今社会,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已近发生改变,从各种“亚政治”组织的出现就可看出,全球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力向下转移,公民不只是依靠政府解决问题,而是主动通过自治组织来践行他们的主张。所以一个需求,对民主的需求,对不断民主化的需求被摆在了政府面前。“民主制度的危机导源于它还不够民主”。 

2012年10月
涂尔干和莫斯《原始分类》
    涂尔干和莫斯通过对澳洲部落,祖尼人和苏达人,中国人的原始分类考察(他们的分类复杂度是由低到高的),表达他们的观点,即分类概念的来源是社会,不管是分类类型的分支,逻辑范畴,而产生这种分类方式的原因是集体情感。
      涂尔干问题中,反驳心理学家等认为分类的概念是后天产生的,是个体性的观点。而提出分类是历史性的,通过考察原始分类可以对我们今天形成的分类做出一个梳理,同时他认为分类是跟社会有关的,是社会结构导致分类的产生。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也能发现涂尔干一直在强调社会对于分类的作用,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本书是一本社会人类学著作。
      对于这本书,本人更多的是接受知识,因为对这方面实在了解太少,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涂尔干的书,第一本是《乱伦的禁忌及起源》,两本书都从最原始的状态来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涂尔干的分类是指宗教符号上的分类,这让我立刻石化了,发现不懂得太多。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涂尔干对社会学的贡献,他一直在强调其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对原始氏族的生活影响是根本的。不过他在对中国的分析中也存在错误,这是从别人的分析中得到的,不过还是向人家学习吧,一个外国人都比我了解我们的文化,汗颜!!!
涂尔干《迪尔凯姆论宗教》
      这是一本由他的论文组成的书,其中包括《自杀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章节。
      涂尔干认为在宗教后面是社会,是社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创作了宗教,他非常肯定社会的作用,“当一个人认为存在着一种他深深依赖并对之感恩戴德的道德力量时,他并不是在欺骗自己,这种力量确实存在,它就是社会”。“首先,宗教是一个观念体系,个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归属的社会以及他们与社会隐晦但又亲密的关系,这就是宗教的最初角色。神只不过是社会的象征性表达”“因为社会影响了我们的心灵,所以它能使我们按照它的意愿看待事物和视情况的不同而放大或缩小”“任何以宗教的名义所干的事都不会一无所获,因为这些事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额,由于个人表达能力有限,还是用文章原句更能表达我的意思。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关于宗教本身,涂尔干认为新教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旧的天主教注重集体,集体意识非常强,而清教徒更重视个人,个体意识很强。由于缺乏集体的约束,清教徒的自杀率就高于天主教徒。失去了集体的约束,人们的犯罪率或是越轨行为也可能增加。同时旧教的神圣观念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当我们逐一的拒绝神圣观念时,那么道德这种准宗教的特征就失去了基础。人们几乎不可避免的倾向于否定道德,这可能是资本主义原始状态时很残酷的竞争的一个原因吧。
      这本书还是给我我不少启示,我想多了解些关于宗教的书,韦伯的《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是我下个月的读书计划。
韦伯《学术与政治》
      按韦伯的意思,唯有将事物在主观上把自己与它相联系,并以热情献身于此,方称得上是一种“志业”。韦伯在这两篇演讲中,就是在论述学术和政治的意义,以此为志业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这其中还涉及到了很多他个人的思想,比如政治不应该在学术的讲堂上出现等。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其中我比较同意韦伯的一个观点,在当时除魅的年代,即使理想的发达让宗教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也不能以理性,以学术来代替宗教。宗教不只是一个信仰更代表了社会的道德。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个让我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有所领悟。“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在事实上)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而他对政治伦理方面的论证,更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方面韦伯讲伦理分为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他并不单一否定其中一种伦理而提出要将两者相结合。单独提倡心之论理,就可能导致无产阶级那种革命式的推翻旧社会的行动。可能由于当时德国国内的混乱状态,韦伯疾呼我们需要卡理斯玛型的领袖,他应该由人民直选产生来代替官僚的统治。韦伯认为官僚更应该做的是执行任务,而不是进行政治活动,而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僚在支配着这个国家,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政治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韦伯对德国现实的关心。
        读这本书,有个体会就是韦伯很重视对概念的界定,他认为这个是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才开始进行讨论,他是个很严谨的学者。第一次接触韦伯的思想,要加油了!!!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本书共描写了六个历史人物,文官代表张居正、申时行,万历皇帝,清官海瑞,军人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都曾经致力于改变这个时代的弊病,振兴国家,但是都失败了。原因就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过快定型”“个人角色被彻底束缚住了”。他们在那个一切都定好的框框中生活,从小便接受这种教育,所以即使要改革也只能在这套框架中进行,成功的可能性大大缩小。
        本书重点介绍了明代的官僚制度,文官在这个制度中起主导地位。皇帝在这个体系中更多的是道德的象征,按照官僚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来生活;首辅的任务是协调皇帝和文官们的关系,是一个协调者;清官在这个体系中无法生存,他不懂得官场的阴阳,注定要遭到排斥;军人不能夺取文官的权力所以多受限制;哲学家仍然在整个文官系统赖以生存的传统道德中进行思考;文官群体致力于维持这个传统,维持大局稳定。从大历史的角度,把这个时间退回到清末,这个官僚制度带来的弊端仍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制度下,无论皇帝是否英明,臣下是否尽责,都无法改变这个衰落的局面……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准则》
        真心后悔这本书读的那么晚,因为之前也度过基本涂尔干的书,总是有些东西感觉很模糊,模棱两可的感觉,读了这本书基本上能联系起来。本书是涂尔干为社会学独立而作,书中包含了他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什么,研究的准则等相关内容,但我受启发的其实还是涂尔干对社会的认识和思想。这是我在其他几本书中感到很迷惑的,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的答案。
        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事实这个观点,而其他内容也是围绕社会事实而展开。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之外,对个体有强制约束力,而约束的力量来源于集体,并普遍存在。社会高于个人,他有目的的塑造者个人的意识,使个体按照其识行动、生活。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什么压制,那只能说明我们已经习惯了或者说我们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社会化。我还是有点疑惑,集体压制个人,但集体这种压制力又到底来自哪呢?
        当我们开始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研究这个社会时,会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的犯罪,人们通常可能因情感因素而排斥这种行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要坚决抵制犯罪,消灭这种现象。但是,本书提出了,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要想让公众对于行凶杀人的可怕有更强烈的意识,必须同时加强他们对于以前还是造成纯道德性的损害行为的认识”,可见犯罪是社会为了维护我们更好地生活秩序而采用的工具。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歪曲的认识中……
        另外本书也体现了涂尔干研究社会事实的一种方法,即用社会事实来证明社会事实,这在他的《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都有体现,我们现在的社会事实是之前离我们最近的社会留下来的,我们若想理解现在就要回到过去取探索。
        本书中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种,所以从第四章之后就处于迷糊状态,哎,还是要多读书啊……
[ 此贴被王子康在2013-03-31 08:22重新编辑 ]
Posted: 2012-11-18 22:26 | [楼 主]
牟鹏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0
威望: 30 点
金钱: 300 RMB
注册时间:2011-03-14
最后登录:2012-12-19

 

子康威武,学习学习!
好样的!
Posted: 2012-11-19 12:26 | 1 楼
宋海养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2
威望: 32 点
金钱: 320 RMB
注册时间:2012-03-17
最后登录:2013-04-08

 

你这个排版很乱,建议你看看研究生学长学姐们的,,不过读的蛮不错的,今后要多多一起去自习。。呵呵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Posted: 2012-11-19 21:56 | 2 楼
安孟竹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6
最后登录:2012-11-28

 

读得很好啊。数量不是最关键的,有所思考和认识的提升才重要。压力不要太大啊~
路是人走出来的
Posted: 2012-11-28 20:17 | 3 楼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恩恩,一起加油
Posted: 2012-12-13 21:52 | 4 楼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大家一起努力,好好读书
[ 此贴被王子康在2013-03-31 08:24重新编辑 ]
Posted: 2012-12-13 21:54 | 5 楼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最近读书太少了
[ 此贴被王子康在2013-03-31 08:24重新编辑 ]
Posted: 2012-12-13 22:13 | 6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非常认真,总结的也很好!感觉读得很带劲呀~多多思考,加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2-12-15 22:40 | 7 楼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这里的排版好乱啊
[ 此贴被王子康在2013-03-31 08:25重新编辑 ]
Posted: 2013-01-12 10:27 | 8 楼
王子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1-04-10
最后登录:2013-10-05

 

哎,其实我是排好版的啊,怎么又这样了?
Posted: 2013-01-12 10:27 | 9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涂尔干读的不错,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说明是真的读进去了~如果有感觉,可以尝试着把涂尔干总结总结,不只局限在单本总结。加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3-01-13 22:14 | 10 楼
郑晓园
达者至观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5
威望: 315 点
金钱: 3150 RMB
注册时间:2009-03-30
最后登录:2015-12-11

 

读书用功,善于思考,总结也认真,确实进步很大。仇叶说的不错,可以尝试串着总结一下,下一次本硕论坛欢迎发言哦
读书人是幸福人!
Posted: 2013-01-20 15:27 | 1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9604(s) query 4, Time now is:11-25 05: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