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英》
与《权力精英》相比:《权力精英》立足于美国社会,以在权力、声誉和财富上占据优势的精英阶层为分析对象。米尔斯认为,在美国社会,只需要占据一方面的优势,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另外两个方面的优势,因为美国精英阶层是一个整体,通过社交场合、私人关系、学业体制等可以实现三种类型的精英的联合。《国家精英》则这本书建立在《继承人》《再生产》论述和分析之上,至少包含了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实践理性相关思想。它以法国教育体制为切入口,布迪厄分析了法国学业体制的区分、选拔和隔离神化作用。他认为,教育场域与经济场域、政治场域联合,促进了在社会出身占优的支配阶层的合法化——或是掩饰其在文化资本的不足,或是赋予企业的子承父业以合法地位。这其中,象征暴力仍旧是中心概念。
象征性暴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制约,“制约的实施取决于受制约人的主动同谋,以及那些在丧失了以觉醒为基础的某种自由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的人的主动同谋;而这里所说的主动同谋,却并不意味着是有意识的自觉自愿的同谋”(p7)。象征暴力是温和暴力,利用并不是施加在身体上的暴力伤害和痛苦,而是由统治阶级或者支配阶级建立起来的并受到认同的印象所形成的“默契行为”。
教学机构承担着社会的再生产,能够引导人们探索“负责对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进行再生产的’机制’的本原”,是“作为霸权和使霸权合法化的基础之一”。(p8-9)教育机构最善于运用象征暴力,其最大的成绩就是与经济场域和政治场域建构出“国家精英”。
布迪厄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精英是一项建构性工程的产物;这项工程必须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象征性;它的目的是建立相对来说独立于已经建立的物权与神权的官僚权力位置,并且创立行动者的继承群体:凭借教学机构所确认的能力,行动者便有了占据这些位置的资格。”(p674)这是本书的高潮部分,布迪厄在结尾处才将这种深层次的内容向读者揭露出来,他认为:
国家精英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与贵族相比,他们是新贵,形成了新的习性、群体精神和再生产策略体系。再生产策略体系是维持这一群体的基础,包含从生育到财产继承等一系列策略。从旧贵族到新贵族,恰恰就是再生产方式的变化最为显著,其中学业生产方式重要性的增加更为关键。“(旧)贵族是一种命运,他不需要选择,也不需要努力,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一切就落到了他的头上。”(p679)因为他是贵族,所以他只能按照贵族的身份生活,养成贵族生活的习性,效忠于国王。“专家出身的当代治国者是他们结构上的继承人”(p679),经历了社会变动,已经不再享受名义上的贵族身份——尽管在事实上还是贵族的位置。好的社会出身是新贵和旧贵族的共同特征。在布迪厄的调查中,出身实业资产阶级、经理人、银行家的群体往往进入更优越的企业,获得更高的社会位置,而出身稍微差一点的群体要么只能职业经理人,要么安分地子承父业做老师、工程师等。教育体制是掩盖这种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手段,尤其对支配者阶层而言;学业体制假借努力的程度、学习成绩的高低的借口,利用考试选拔等方式使社会出身高度同质的群体几乎进入同一类学校,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社会的变动,文凭成为能力认可的有力方式,那么,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共同“障碍”就是学业障碍。但对出身实业资产阶级、银行经理或者类似阶级的家庭而言,使教育领域场域化,与经济场域、政治场域为营以使他们的后代可以巧妙地绕过这一障碍——这种方式根源仍在于他们的社会出身,他们可以担任学校的董事、利用所掌握的资本优势降低他们子女获得学历的难度、神化原本并不具有学业优势的学校——获得看似优越的学历证书。教育体制通过区分、隔离和神化作用将这些群体塑造成为所谓的“国家精英”。因此,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霸权的构建的逻辑,社会的等级化原则没有改变,新贵只是兼容、内化或者说取代了旧贵族的支配地位,成为社会新的支配阶层。
具体作用参见下述分析:
1.“一方面是教学机构的客观结构,例如,客观上等级化了的’学科’(或者’课程’)之间的知识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相应的导师和学生的分布;另一方面是心智结构,我们可以在分类产品中,或者在伴随着分类活动的话语中体会到这种结构的表现”;“这两种结构之间存在的对应性使我们能够作出结论——正式通过教学机构的结构和教学活动,人们才能反复灌输,强制推行构成感知、判断、思想和行动结构的图式”。(p50)教育机构的这种客观结构、分类、灌输不仅不会使人反感,反而使人潜移默化地认可。这就是象征暴力的温和性。
2.学业评判是一种区分行动,为隔离和神化做了铺垫。影响个人选择和行动。它怎么产生这种影响呢?学业评判通过教师委婉的评语产生一种具有象征性效能的隐形指令,使学生在无意识之中认同或者不认同评语,从而驱使行动者做出符合学业体制运行的选择。布迪厄如是描述,“当教师的感知和评价认为一份考卷‘乏味’或者一份书面陈述‘刚刚及格’的时候,或者当学生的自我感觉同别人对他的看法正好一致,因而觉得自己应该献身于拉丁语和地理学的时候,这时,在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行动的”是“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之间的本体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是按照教学机构(普通大学学院和名牌大学)、学科、专业等分类原则组织和划分的某一场域的结构”,“另一方面是学业分类实践中所采用的分类学,这是主导性分类学的中立化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业化语言作为这些关注原则和划分原则的主要载体,有助于使某些机制的运作成为可能——通常,只有当行动者决定按照这些机制的逻辑行动的时候,这些机制才能够运作;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这些机制必须以一种暗含的形式为行动者们指明目标”(p66)。学业体制不断进行分类,学生和教师是其中的分类产品,它不断地将社会类别转化为学业类别。“负责实施分类的行动者之所以能够完成他们在社会分类中的社会职能,这仅仅是因为这项社会职能是在实施学业分类的形式下进行的”。(p67)学业体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让他们做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愿意做的事情”(p68)。这其中,婉转的语言以“学业场域特有的审查所说的不易辨认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评判对象相信这只针对他的学生身份,不涉及他的社会人身份,从而被接受、承认和内在化。
通过考试而被录取到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被建构成一个被分离的相对封闭的群体,具有排他性。这些学生共享同一种文化,理解和内化学校行话、具有学校典型特征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包括价值观、“语言的诡秘技巧”“开玩笑时的习惯”“形体的架势或者声调处理上的细微之处”“与同类人打交道的方式”(p131)。经由共同经历和共同实践而形成了共同的惯习,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具备了“群体精神”,形成了“极为协调的无意识的反应性默契”——“以感知图式、评价图式、思维图式和行动图式的一致性为基础”(p132)。
4.“在‘精英学校’里,通过分离和聚合这样的神奇活动完成的转化过程倾向于产生被神化的精英群体——A.旺•热纳普认为,这些神奇的活动是与日常礼仪所完成的那些活动相类似的。”(p170)会考选拔倾向于为录取者和淘汰者设立社会边界,并通过两者在名单上录取和淘汰的不连续性创造对会考选拔、学业体制的认同。布迪厄把这一系列的选拔活动称为“神化活动”是一种比喻,也是延续涂尔干的陈述。“这些神化行动既是分离行动,又是聚合行动。这些连续性行动中的每一项,如好分数、成绩优异奖、全国优等生会考中的提名奖……都既是对竞争游戏和学业价值准则趋于认同的习性的结果……”(p175)会考选拔将录取这种杰出公之于众,是它具有社会力量,并通过封闭式管理和组织工作赋予被录取者特殊的责任。这一系列管理和组织工作以苦行主义为核心,对新入学者开展苦行教育和训练,先打破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个人价值,而后通过学业体制的奖罚机制赋予他们对自己新的个人价值及对学业体制的认同,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完成对学业体制的皈依。(p186-192)
至于录取者与淘汰者之间的差别,既有教育体制的作用,也有其社会出身的原因。像布迪厄所说的,淘汰者/录取者从很早就表现出了被淘汰/被录取的差别。“所有这一切就是疏离的积累过程的根源”。(p180)也就是说这与他们所继承资本的结构有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都是在结构制约中完成的——包括但不仅限于从家庭继承而来的资本结构,最起码还包括学业体制。“行动者的所有‘选择’都受到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支配,他们必须采用与学校方面的这些客观划分相对应的关注原则和划分原则,以便按照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结构进行自我定义。”(p241)最终的入学结构都建立在“‘选择者’和‘被选择者’的结构性惯习与教学机构场域结构的关系之中——正是借助于将教学机构场域的结构与社会空间的基本结构,尤其是与权力场域的基本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对应关系,教学机构场域中最强大最隐秘的效应才得以实现”(p241)。或者这么说,基于从家庭所继承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每一个阶层的学生的上升渠道都有一个“模型”,就是说他上升的轨道是他所属阶层所在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已经决定了的。教育机构场域通过这样的分类活动扩大了社会差异,加大了原有的社会鸿沟,并且以受法律保障的方式被接受和认可,以“天赋”这种说辞掩盖本质性差异。“这里用到的逻辑在原理上与支配旧政体等级的逻辑没什么不同”。(p259)
《男性统治》
被构造的男性统治
布迪厄通过考察卡比利亚山民的生活习俗、仪式、社会关系分析了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统治”一说。以男女两性身体的差异与对立比拟社会秩序和宇宙秩序,像高-低、上-下、干-湿、坚挺-柔软等都对应了两性身体特征及其差异,难怪布迪厄会说“性差别淹没在组成整个宇宙的一系列对立之中,性属性和性行为过多负载着人类学和宇宙学的决定”。(P5)男性统治也是这种逻辑运作之下社会构造的产物,并且卡比利亚社会正是在以男性中心为区分原则的标准下衡量一切事物。男性至上,被定义为主动的、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则被定义为被动的、被统治的。区分活动将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别构造成具有文化意义的认知差异,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男性、女性的身体被分别定义、训练,接着这种躯体化过程和经历会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定义和训练。“区分华东力求在每个行动者即男人或女人身上,强调最直接地适用于其性别区分的社会定义的外在符号,通过禁止或阻止不当举止,尤其在与异性关系方面的不当举止,鼓励与其性别相符的做法”。(P32)在这种区分中,高-低、上-下等不仅仅是相对应的词汇,更被赋予了等级制,并且是男性至上的等级,即上、高、干、坚硬等一切可彰显气概的词汇都与男性相联系。
象征暴力(符号暴力)
象征暴力是与身体暴力相对应的一种并非施加在肉体上的暴力行为。身体暴力是施暴者发泄的手段,象征暴力则是统治者使被统治者认可、服从的手段。区分原则通过一系列区分活动,在漫长而持续的社会化作用之后,逐渐被接受成为几乎所有社会成员认识、思想和行动的模式——这当然是男性统治者思维模式的社会化。处于两性等级制劣势的女性也接受了这种分类模式,她们按照这种模式看待自己和男性及两者的关系,她们认同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男性及社会其他成员对待自己的方式。被统治者“通常不自觉地,有时甚至不情愿地,默许规定的界线,助长对他们自身额统治,这些行为常常采用有形情感的形式——羞耻、谦恭、害羞、焦虑、负罪感,或激情和感情形式——爱情、倾慕、尊敬”,有时还要“体会回避意识和意愿命令的身体与社会结构固有的审查所结成的秘密同谋”。总之,她们已经认可了等级制模式。象征暴力就是这种使其悄然服从而不至于使男性统治者的统治败露的手段。象征暴力持久地纳入身体中,即便在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消失后还会长期存在。它是权力的结果,是权力的构造行为。正是区分原则所建立的等级制关系、认知结构和社会结构造就这种权力和这种后果。
象征财产经济
这是服务于男性统治的经济形式,主要用于增加男性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会秩序中,男性统治公共空间和权力场,“而女人注定(主要)致力于象征财产的经济逻辑永久存在的私人空间(家庭、生殖场所),或这个空间的延伸形式即社会服务机构(尤其是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或象征生产的空间(文学场、艺术场或新闻场等)”(P133)。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用于增强男性的经济和社会认可程度,其他具有这种功能的物品也处于从属地位。“社会世界作为一个被男性观念统治的象征财产的市场而起作用”。在象征财产市场中,女性被指定首先在化妆、衣服和举止上特别注意,被要求在家庭里管理象征财产,在企业中被要求完成展示和表演、接待和招待活动以及庞大官僚机构的常规管理,因为“官僚机构的常规与家庭常规一样,有助于维护和增加关系的社会资本和企业的象征资本”(P142)。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布迪厄通过对法国大学生的调查,揭示了教育表面公平下的社会不平等。从性别与所选专业的关系、家庭出身和所学专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制度在无意识中所掩盖的社会不平等。女生选择文科的可能性最大,男生选择理科的可能性最大;当女生的社会出身越低时,选择上越可能受到限制。在选择专业受到的限制方面,下层大于上层,女性大于男性。而教育制度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和教学体系掩盖了这种社会出身和性别上的不平等;学习成绩高低看似反映了努力程度,实则出身不同的人因受到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同而在学习上具有不同的优势或劣势,因出身所造就的不同的生活条件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导致选择专业的差异和学习过程中的难易。
教育制度并没有考虑到社会出身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标准化教育体系的差异;对于社会出身较好的学生,像巴黎的高职工置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显然,自幼接受与现行教育制度所规定的的教学内容相似的教育和文化环境熏陶,更容易接受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反之,劳工子女、农民子女,本就在能不能顺利上大学的问题做了一番斗争和艰苦,在所受文化的熏陶可见一斑。无疑,教育制度为特权及特权阶级提供了合法化手段。
[ 此贴被胡书坤在2022-10-25 22:2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