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郭雨薇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03.1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郭雨薇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03.16)

【已读书目(16本)】:
  涂尔干的《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实用主义与社会学》、《哲学讲稿》
齐美尔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货币哲学》、《现代性的诊断》、《生命直观》、《现代人与宗教》、《宗教社会学》
【读书内容理解】:
       首先简单谈谈我对《货币哲学》这本书的一些理解吧,因为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本的理解较为多一点。之前我对货币的学习都是从经济视角,偏计算;而齐美尔是从社会视角分析和阐述出西方社会与货币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就是他是通过对货币的一个价值评价功能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内涵,并说明货币它是如何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影响个人甚至社会的,他书中认为以历史进程来看,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它的重要性是日益明显的,这种趋势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和动力,导致最后引发了一场现代性的“文化悲剧”。这本书看完之后知道了货币与一切个人感官知觉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都密不可分。我记得这本书中最后好像也还说过不仅仅要局限于货币,更要向外拓展,降低货币权势,还说“艺术家不仅仅为钱,更应该为自己的精神而创作。”虽然现在很多名家也提出了:物质上的奢华取代不了精神上的富足。但是在这世俗之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只为精神富足而创作或只追求精神的时候物质即货币是缺乏的。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这本书它借鉴了马克思的理论,他认为他的论述涉及马克思没有提及的层面,即货币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对整个文化的作用。
       因为我上一个月看的大部分是涂尔干的书,发现其两者对宗教的概念表述不太相同,一个偏重于精神客观化解释,一个是客观关系角度的解释。在涂尔干看来,宗教的力是种客体化的集体力宗教的力表现为集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其一经形成便能够引发或抑制人们的行为,其实际上就是客体化了的主观上的集体力,表现为对个体精神生活的引领,偏重于精神方面的一个解释;而齐美尔对宗教力是从客观关系形式角度解释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精神观念就是所谓的神,另一方面又通过所谓神职人员将宗教观念予以落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孕育了宗教,反过来,宗教又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读书感悟】
再说说我自己对于读书的几点感悟吧。
       第一个是读书提升了我自己的时间观念与规划意识。每天的生活规划都以读书为首要安排,其次去安排其他的活动。由于参与读书会之前,和我本科阶段是比较缺乏时间观念的,除了上必修课和参加社团活动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一些对自己未来毫无帮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月大大提升了我对时间的利用程度。
       第二个是,读经典名著的一些理解是要比之前仅为考试而学习的重要考点的理解更为深刻和长久的。从书中主动获得的概念理解比被迫的接受单纯的概念更重要,而经典名著也是输出经典理论和概念的最初和最原始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要坚持读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我相信阅读名著有助于我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刚进读书会的时候,我对未来读书的计划就是根据作者来读书,三个月以来我读了十六本书,基本上是读了比较多的一些涂尔干和齐美尔重点的书目,虽然我无法准确的记起看过每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是每本书中有一些重点的概念和我自己的理解看完之后还是能想起,也能对图尔干简要的生平和主要思想主张有一定框架性的认识了。所以我认为他有助于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当然几个月还远远不能够有太大的改变。
       第四个是多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我的其他学校研究生朋友感叹时间流逝,浪费时光、不知所措的觉得碌碌无为的时候,我作为读书会的成员早几个月已经和咱们同学一起开始了读书占主要大头的生活。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总在没事干的时候emo—即日常心情低沉。说自己无所事事放假期间不知道能干什么,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同感,我没有跟她明说我有方向,我有事干,我的生活相对充实,只是建议她可以多看看书,这样就不会空闲,也就没时间去emo了。之后开学,8107应该会使我的学校生活更加充实,也能减少我胡思乱想的时间。
       第五个是,多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打一辈子有准备的仗”。孙老师有次开读书会汇报会说过可以把每次汇报当做是小讲座,但是如果没读书,脑子里没内容,确实是没办法进行主题讨论,或者说进行工作学习汇报的。我记得前两天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短视频,视频内容是很多学生站在大街道边上练习演讲啊还是什么面试发言的,其中有个评论就很吸引我,他说:脑子里有书的人出口才能成章,空练演讲或是发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我觉得,我现在脑子里的墨水真的是不太多,仍需要继续努力继续阅读。以上是我的汇报分享。
       最后,我现在还是感觉如果真的开始写读书笔记对我现在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感觉看完一本书,写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或者是想摘抄书中主要提到的主题句子段落,而自己的文字表达却还做不到围绕其主题为论点进行一个周密的评述吧或者说反映社会的反思吧。像《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里每一章节都有其自己的主题,其间肯定是有联系但是联系脉络并不明显,我看就比较分散了,一段是一段的,断断续续的思绪接不上。所以感悟不多,希望以后的读书感想的撰写能文思泉涌,在读书会的锻炼下,下笔生花。
[ 此贴被郭雨薇在2023-03-21 09:4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2-09-05 18:29 | [楼 主]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已读书目】:
卡尔·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赖特•米尔斯 《权力精英》
卢梭        《爱弥儿》上卷
            《爱弥儿》下卷
            《社会契约论》
【作息情况】:开学至现在,我感觉我与小组成员以及整个读书会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好,一起读书,再加上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散步、做核酸、团建等,更拉近了大家的关系,与我未入学之前臆想的独来独往的研究生生活有很大不同,我越来越喜欢这个集体了。
【锻炼情况】:天气好的时候会去操场散步和跑步,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运动,感觉自己的运动量还是不足的。因为自己球类运动完全不擅长,所以大家一起的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我还没有参与过,以后争取跟大家学习一下,学会一些球类运动。
【自评与反思】B,由于前阵牙痛后来又拔了的问题影响了我读书的效率且耽误了我快一周的时间,所以状态还需继续提升,以后也要更加保护好自己减少生病,更加专注于读书。
【读书收获】:
     《爱弥儿》一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启蒙家卢梭对其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从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以此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把体育教育、智育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分开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这三种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是长久的、连续的不分割开来的。他主张自然教育,一个孩童的生长若是一棵树苗,那父母为其遮风挡雨,为其施肥,为其除虫,为其减掉多余枝杈,使其能沐浴阳光、接受雨露的自然、健康生长。《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 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 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 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 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之前看过的似懂非懂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写的是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而该书则以一个演讲家的身份对作为听众的我阐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个书身为老师来说应该都看过,我是从爱弥儿角度即被培养的小树苗角度来小小的理解这个书的,下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
       他是主张自然教育的,所以在儿童少年两个时期的教育中,爱弥儿他是幸福的,在儿童时期干她该干的事,享受儿童时期应有的童真年岁,也通过一些小挫折和困难培养出一些感官感受能力,时期未来更丰富有韧劲且先对没那么脆弱。有很多俗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数在起跑线上”,还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早教、幼儿编程课等都说明小孩子儿童时期就开始被赋予繁杂的学业,且过早接触成年人的世界,童真缺失。父母替代孩子决定其所谓的假期时间的分配,不考虑孩子的主动性,一味的想要揠苗助长或者想要给其施催熟剂的肥料,破坏其自然生长的环境。所以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教育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外国从小的实践娱乐式教育以及我们的应试教育。他把童年玩乐还给孩子,正如把生命自由还给自然,所以我觉得在某一方面来讲爱弥儿是幸福的。其间卢梭对于医院对人作用的负效果进行放大,他不太相信医生对一个病人的的效果。
       其次我对爱弥儿下一个阶段的教育即智育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有些小的心得体会。这个阶段,作者认为爱弥儿身心都已进入可以学习知识的状态,他也谈及到学习的方式,以及职业选择方面的观点。这这一卷中,卢梭的想法与我对职业选择的想法略有不同,我认为选择一种职业是为了让我的人生更稳定或说传统意义上为了赚更多钱从而有更好的生活,但他认为认为其职业的选择应遵从自然即本能的驱使,根据个人禀赋、才情以及实用的原则。社会的压力让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会考虑这项工作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财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也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让人的心灵得到满足,青年们在这种思想的压制下,只会盲目的进行职业选择,从事自己所不愿或不适合的工作。其次,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对现在的孩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孩子们在选择一项职业时,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或喜欢,更重要的是看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公务员、事业编这样比较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为了得到这样的工作,大多数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就直接投入到公务员、事业编的奋斗中去了。另外一些学生只考虑自己是否喜欢这项工作,对自己是否适合从未思考过,从而导致他们做出让自己以后后悔的决定。
       在爱情教育方面,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确卢梭是比其他教育家更加关注性道德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他提倡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谈,而不要告他以谎言。我们国家的儿童及青少年性教育缺失,这也被各类人士频频提出。不仅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会避之不及。没有人教青少年何为健康的爱情观,严重的就如现在频出的未婚先孕或小姑娘很小就被年纪大的男士哄骗等。到目前,我们这代人上的学越来越多,懂得的道理也越来越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的主动性下,辅之以有效政策,青少年方面的爱情教育越来越好。
        第二个主要想说的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是一本对我来说很难理解的书,他以每章节几个递进概念来主要论证两个道理,即:1、人是生而自由平等,有自然的权利;2、主权在民。主权在民这个观点理念到现在都一直影响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对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很好的启蒙作用。通过对战争、政府、法律、公共意志来论述合法的政治权威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由于难理解我还查了点关于这本书的资料,这本书真是经历了很多磨难,1762年一经出版就被焚毁,甚至在日内瓦和巴黎当众焚毁,同时段很多名人志士也都对其这本书有很大偏见与不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一些国家现状的发展,才慢慢被承认。由于我读的浅薄,所以也只对其中一些内容有见解,并不全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卢梭文中所提及的自由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无拘无束的那种自然的自由,而是一种社会中的自由,而社会的自由又要由公意去制约和支配。在这一方面,他的观点想从根本上说明人民如何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如果不以平等资格订立契约就会有各种弊端,要从自然状态下摆脱下来,建立国家,以确保每个结合着各种权利得以国家的保障。人们只是把自然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不是奉献给任何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仍然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只能属于人民。
       其次第一,卢梭书中提到的各种政治形式大多都是他假想来的,是想设计出他所想的那种,但其实他的有的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在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一章,他主张“行政官的人数愈多,则政府也就愈弱,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准则。”“政府操控在一个人手里,各别意志与团体意志是完全结合的,政府的意志就是最高的强度,所以最活跃的政府就是一个唯一的一个人的政府”可能在某些欧洲或者非常小的国家来说,似乎还是可以,但是换成中国的话做行政官员或者政府人员,行政人员少的话那么效率就不可能高;更或者国家的权利就操控或掌握在几个人或一个人身上会导致独裁的,那中国的这些就与卢梭的观点背道而驰了。
        第二,书中还说到“民主只适用于小国,贵族政府适用于中等国家,君王政府则适用于大国”,其实这个观点我认为非常的片面,因为任何国家用什么样的政体,应该取决于他本国国情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不能用国家的大小来判定他政治体制的选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体制,有的国家不论大小,在历史上就从未出现过民主制;有的国家由于历史殖民地等原因也可以不论大小的实行民主制呀。我的地理不算好,所以具体实例还举例不出来,但绝对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最后,他在书中提到“立法者应具有能洞察人类的全部情感、关怀人民的幸福、照顾到长远利益的条件,立法者的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的人物,其职务不是行政者也不是主权者,他是独特的超然的职能。所以编订法律的人不应该具有任何立法权,这样人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就意味着自由。”这一点联系我们国家的实情来看,我国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中,立法的人应该选有思想启蒙优异、对法律认识清楚、爱护人民的人,这样才能制定出包含人民的全部情感和想法、关怀人民的幸福、照顾到人民长远利益的法律。这也可以引申为现如今我们国家在任何工作或学习单位申请任何好处,或任何职位之前都会有选拔推优,以及中共党员优先的条件,中共党员中各领域优秀的人才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和幸福着想的非凡人物。再回到主题上,借鉴上述观点并结合基本国情,才能为任何国家的法治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
Posted: 2022-11-29 20:37 | 1 楼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已读书目】: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民族-国家与暴力》
      《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最近抽空缓慢在读中
【作息情况】:这一个月,每天7:20起,但是晚上依然容易熬夜,已经在努力改善,有时候白天精神状态不好。在医院被迫是6:30起。上周又因为身体不适住院,耽搁了一些时间。
【运动情况】:上一个月中途去跳了几次健身操,感觉自己的运动量还是不足的,但较上个月有所改善。又抽空去跳了两次舞蹈,陶冶了一下情操。因为很爱生病所以以后要更加注重锻炼这个部分,向热爱运动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自我评价】B,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以后要更加保护好自己,减少生病次数,更加专注于读书和有效锻炼。
【读书收获】:
提到吉登斯,会联想到结构化一词,关于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总体叙述最早出现于《社会的构成》这本书中。《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三本书其实也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呈总分式的框架,对能动性、社会转型和现代性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明,由于此次只看了前两部,所以这里重点是这三本著作的第一部并对其中的结构化理论进行梳理,第三部之后读了再尝试联系起来。
《社会的构成》表达了吉登斯论述社会结构的概念与个人能动性概念这两者之间张力问题的想法。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寻找有关社会性和个人性之间交汇点的成果。
他认为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性来代替行动-结构二元论。

1、行动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包含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吉登斯特别强调行动的反思性,即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它指的是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此外,行动者的身体和生理能力也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兼具约束的属性。
2、结构(规则与资源)
是指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才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的程序,包括规范和表意性符码两种,是行动者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分为两种,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
3、结构化和结构二重性
结构的二重性假设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结构二重性原理: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社会实践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吉登斯认为微观的个人行动和个人间面对面的社会互动与宏观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之间有一定关系,社会学理论界的社会学家一直都纠缠于微观还是宏观社会现象哪个优先这个问题。在此部分他先是把前人有关理论思维两种立场及上述所说的宏观社会立场和微观社会立场,例如,他把马克思、涂尔干、帕森斯归为客观论宏观社会立场;把韦伯、符号互动论、交换论、本土方法论归为主观论即微观社会立场。并对两者进行了缺点的提出和批判。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两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对结构化理论的总结和评价
结构的界定:在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引发行动的自主个体或群体,具有能知和能动的特点;结构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体现,因此结构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社会系统的属性,即结构性。
个结构化理论揭示行动者的能知和能动性,突出了行动者在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结构化理论强调实践。实践既是人类行动者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系统的基础;结构和行动不是固定不变的、截然分离的两种既定现象,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层面,并且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统一。
Posted: 2022-11-29 20:38 | 2 楼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Re:郭雨薇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1.10)

【已读书目】: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自反性现代化》
            《亲密关系的变革》
            《超越左与右》
            《失控的世界》
(布迪厄  《实践感》在读,没看完)
【作息情况】:这一个半月多,基本每天7:50左右起,但是晚上依然熬夜晚睡,已经在努力改善,在家里生活的情况比在学校好点,因为暖和也方便洗漱,早上不吃早饭就可以晚点起。有时候白天精神状态不好,偶尔中途休息或者出去转转。家人都因新冠生病了,留下天选做饭人来照顾它们,耽搁了一部分时间。
【运动情况】:在学校时,天气原因就只在宿舍跳跳操,感觉自己的运动量还是不足的,但较上个月有所改善。又抽空去跳了两次舞蹈,陶冶了一下情操。在家这段时间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运动量了。因为很爱生病所以以后依然要更加注重锻炼这个部分。
【自我评价】B,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以后要更加保护好自己,减少生病次数,更加专注于读书和有效锻炼。
【读书收获】:
      由于对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概念的的理解当时做了一些小的概述记录,所以读书内容主要围绕《现代性的后果》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两本书来进行阐述。
      把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及《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连起来看,关于现代性的产生及其内涵的界定及其制度维度的解释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一步步地解释现代性是什么且为什么不同于传统社会。
(一)吉登斯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阐释现代性,并指出了现代性的形成。
      他认为:“何谓现代性,首先,我们不妨大致简要地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从吉登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现代性的定义:首先,现代性是从17世纪开始的;第二,欧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性;第三,现代性是一种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显著不同的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事实上,吉登斯只是谈到了现代性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诞生的问题,关于它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方式,还是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他没有特别指出。看似没有充分说明,但事实上,它是为对《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作了铺垫。
(二)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从制度和方式两个层面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并指出20世纪以来的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度范式。另一种新的观念特点是从制度的视角来看。
(三)接下来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制度维度才解释到它与传统社会的不同。
      吉登斯都在两部著作中,对现代性的制度维度作了详尽的论述,它包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四个维度,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解释是不正确的。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消解,以及对现代性的深入、理性的阐释,吉登斯才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特别解释一下监督和军事力量的存在对于区分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的区别。正是因为代表独立,民族国家才能在其国家内部实施高度的行政管理,才体现出了大大超越于传统文明特征的监督能力;军事力量这也是现代文明与前现代文明的一个主要区别,在前现代文明,政治中心不仅无法对军事力量实施完全控制,反而常受制于军事力量。吉登斯指出,这四种现代性的系统层面并非相互隔离,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基本关系如下:1、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之间的关系,吉登斯相信,资本主义的兴起为工业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推动力,而劳动力的商业化则是资本主义与工业主义的纽带。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军事力量在客观上扮演着维护资本主义的角色。3、监督和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在于,两者都支持着政府的内部权力,而监督则是直接支持,而武力则是间歇支持。4、监督和工业主义的发展十分紧密,它的职责就是考察各种制度集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从吉登斯的现代性制度维度来看,现代与传统虽然都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但由于现代与传统的断裂,现代性的四个制度层面也表现出了传统体系所不具备的特性,从而可以很好地说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差异。
      自此才将其概念界定、特点以及与传统社会的不同完整阐释明白。
Posted: 2023-01-11 10:30 | 3 楼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已读书目】:
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再生产》
          《继承人》
          《区隔》
          《国家精英》
【作息生活情况】:
      在这一个月,依旧是每天7:30早起,22点左右回宿舍。每天不是读书会,就是去不得不去的课,晚上依然睡不着熬夜,经常褪黑素加持,有所改善。这学期的课有时候为了汇报得去上课,也经常留课余作业,偶尔会集中花一两天时间完成,耽误的时间不多。
【运动情况】:
      天气好的时候会去操场散步频率不高,还有自己固定的一周至少一次2小时的健身操,完成情况良好。目前没有培养别的运动兴趣,总体运动量较少。有条件的话建议读书会固定一到两项运动的时间和场地,促使我们运动起来。
【自我评价】B+(这个月找回些状态)
【读书收获】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结构大网络中各个群体活动的,每个人都有若干群体组织。而在一个群体当中,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布迪厄认为,个体在群体中有三个位置:一个是属于他的地位、第二个是属于他的位置、第三个是属于他所属的位置。我就根据这三个位置概念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浅薄的认识吧!因为我看的时候也不太理解,在脑子里循环转这三个概念才大致明白,因此分享我理顺这几点的过程。首先三个位置的含义:
      第一个位置:属于他的地位,就是指一个人他自己在这个群体当中属于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地位。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或存在于一个组织群体之后,我们的位置是属于上层还是中层或者下层。其实这个第一个位置是相对好理解的,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在各方面都努力奋斗,并且向更高阶层地位迈进。
      第二个位置: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在某个群体当中拥有着自己的某种话语权。我看到这里有个疑问,如果一个人没有权利,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话语权,如何能知道自己在某个群体中是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他怎么知道自己在群体中属于哪一层呢?这一点我也是比较疑惑的。
      第三个位置:属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对我来说理解困难,因为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比较拗口。他的解释是:属于他的地位就是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处于什么地位的标志。如果我们在群体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了的话,就会变得更加有权威,而且也会更加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影响来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所以说,就是从属于他的地位、属于他的位置和属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就是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到底属于哪一个阶层,或者是属于哪一个阶级。
      在读《国家精英》这本书后,让我对这三个位置有了更多的理解。书中作者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这些位置又是无法改变的。书中讲述了为什么许多精英在一开始都是靠着家庭和父辈的金钱积累,成为了精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自己渐渐没有了继承父辈财富的机会。因为在他们成为精英之前,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本。但是,这些资本都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所以,他们不能随意改变自己家庭出身和资源情况。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的话,那么必须努力奋斗,并且让自己向下个阶层迈进。
      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精英呢?布迪厄在这本书中也揭示了如何成为一个精英的三个位置因素,就是:首先,你必须掌握一些资本,例如金钱、教育、地位,即第一个位置。其次,你必须在这个阶层有自己的话语权,即第二个位置。最后,你还要有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即第三个位置。这就是作者认为成为精英需要实现的条件。
      这本书看完后,我对这三个位置理解更深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在群体当中属于哪一层,且可以从属于他的地位、属于他的位置和属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三个方面来判断某些人在这个社会中属于哪一个阶层。 而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去分析,也可以大致了解到为什么有些人是属于上层社会精英,而有些人则是中层或者下层精英了。
      其实,作者在书中说的这三个位置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一旦一个人掌握了这些东西,他就有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可以改变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
      最后从这本书里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1、首先,布迪厄认为,“精英”不仅仅指那些具有权力的人,还包括那些具有财产的人,也就是那些在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拥有资本的人。
2、其次我知道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而想要成为一个精英,就必须使三个位置条件达到一定的高度来支持自己。
3、最后也知道了,社会阶层是随着经济水平变化的。社会阶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某些时段或地区也有可能会沦为社会底层。
Posted: 2023-03-21 09:47 | 4 楼
郭雨薇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5-13

 Re:郭雨薇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04.26)

【已读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刚开始在读
【作息生活情况】:在这一个多月,每天7:40早起,22点左右回宿舍。每天基本都会读书,晚上依然睡不着熬夜,褪黑素加持,我的老样子。这学期的课越来越少,只有有时候为了汇报得去上课,留课余作业的时候偶尔会集中花一两天时间沟通完成,耽误的时间不多。
【运动情况】:天气好的时候会去操场散步频率不高,自己固定的每周至少一次2小时的健身操,全部坚持住了,这个月还额外增加了两三次1.5小时的健身操。目前没有培养别的运动兴趣,总体运动量少。
【自我评价】B+
【读书内容】:
       这本书我目前只略略看了前两卷,第三卷刚开始一点,大概到60页左右。在看完前两卷之后,我又再一次被马克思逻辑缜密的抽象思维体系震撼到,他的这部作品就是把之前学过的一些经济学相关生硬、条条分明的概念做生动的串联,例如会举很多商品交换的实际例子来解释他提出的公式,当然教科书中那些干条也肯定是参照他的著作进行提取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亡的全过程的论述,阐述了他对财富内涵和财富流通规律等方面的看法。今天我想主要结合这本书中,对于财富生产、基本形式和财富流通规律等方面的论述,来梳理一下对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解。
一、财富观的内涵
       首先,先说一下我对“财富”这个词的理解。在我的认知里,财富指具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一般是可以带来收入、利润的东西。财富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基本上都是指这种意思。所以,马克思在他的书中,也是把财富这个概念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对于狭义上的财富,马克思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所谓的‘财富’就是指使用价值。”在这里,他明确地把“财富”界定为“使用价值”,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基本素养。另外这个词从广义上来界定指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换价值符号的货币形态模式。书中所涉及的财富内容大致总结为:1.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对人的有用物,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2.财富的生产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3.财富的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及社会财富再分配。
其实在我看来,马克思是很喜欢用“财富”这个词的,尽管并没有单独地叫为“财富”的这个章节,但是,马克思他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部分的分析中,就论述了财富内容以及财富生产的问题。
二、财富的生产
       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他指出,财富是一种社会财富,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占有关系是通过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把商品定义为:“在过去一个时期里已经存在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财富的生产过程是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的,他认为财富是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所具有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财富生产过程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第一,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第二,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被其自身所占有;第三,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三个基本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第二个环节是对劳动产品的使用,第三个环节是对劳动者自身的占有。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生产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也揭示了资本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从而揭示财富的生产,指出“财富本身和财富的生产被宣布为现代国家的目的”。首先,资本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中,资本的自我增值;其次,资本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扩大,加重了劳动者的负担,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私有制下资本的生产带来了异化的劳动;最后,在资本生产的过程中也包括文化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精神财富的来源。所以,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另一种财富类型——精神财富。
三、财富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财富的一种元素,商品是财富存在的形式之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所以货币也可以作为财富的形式存在。资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自我增殖,即可以承担财富的一般存在形式,又可以代表享用的财富,因而资本也可以成为一种财富。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商品、货币和资本是财富的三种基本形式。马克思反复强调,无论财富以哪一种形式存在,“在所有这一切形式中,财富都以物的形态出现”,客观存在的“物”是财富的基本形态。
四、财富的积累
       社会大部分财富被资产阶级所操控,资产阶级“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并且这种财富以自我增殖为主要目的,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但资本的增殖或者说资本家的财富积累不是资本自身增殖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体现。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带来两个极端的阶级,“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矛盾集中体现的结果,深化对财富积累的研究有助于真正地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探索资本主义财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力量源泉。
       马克思的科学财富观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历时久远,意义不大,因为时间毕竟是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启迪的。
Posted: 2023-05-04 11:45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636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1:4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