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玮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李玮的读书报告

                                                                      八月读书报告
      在读书会读书的这几个月里,最先开始读的是一些社会学的思想述评,包括科塞的《社会思想名家》、彼得·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以及兰德尔·柯林斯《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之后就开始围绕古典四大家的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进行阅读,其中就包括涂尔干的《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借用某篇编选说明的话,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提出的各种问题不仅是人类的生存和思考不可忽略的主题,其本人也常常卷入思想争论和社会运动的漩涡之中,与西方思想的传承和存续均有复杂的牵连。“
      以下是我在阅读涂尔干的著作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关于宗教思想
      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因此他用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宗教思想。为了研究原始宗教的最基本形式,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采用观察法的方法去探究宗教的起源。
        宗教常被定义为超自然的和神秘的,与神或精神存在之观念有关的。然而,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社会性的,反映的是集体的现实。宗教也是有规律的,而非神秘的。涂尔干将宗教定义为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他反对从整体上界定宗教,希望能通过概括宗教共同要素来界定宗教,这些要素包括信仰、仪式和社团。依据这些,涂尔干将宗教的起源界定为图腾,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涂尔干着重对五种宗教仪式进行了分析,并借此说明了宗教的社会功能。除了再次确认宗教的特殊社会本质外,也揭示了宗教的普遍本质,从而将宗教界定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说明宗教与科学等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他认为,认为宗教和科学具有相通性,本质都来源于社会。宗教与科学是分工的,宗教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消亡,它只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形式。
      宗教信仰的特殊本质在于社会性,宗教力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与韦伯运用意义阐释的方法分析宗教在理性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涂尔干用功能分析强调情感在宗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机团结来理解现代性。
二、关于社会失范
      社会失范指的是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时,旧的规范已经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还未建立起来,或者社会的规范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社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社会失范不仅会导致社会犯罪率、自杀率的上升,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会造成道德水平的下降与社会凝聚力的降低。例如在《自杀论》中,涂尔干将自杀分为了几种类型,失范型自杀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失范型自杀就是指在社会失范时期由于社会规范的混乱,社会控制减弱,个人目标与实现的手段不相适应使其陷入一种矛盾的状态、以自杀作为逃避或解脱的手段而引起的自杀类型。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他将导致社会失范的根本原因归咎为病态的社会分工。想要在现代社会中去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消除社会失范,维持社会的稳定,需要重新建立社会的道德规范,充分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其原因在于,道德调节的缺位会造成的道德危机,从而导致社会失范。
三、关于伦理道德
      在涂尔干看来,在前工业时期到工业时期的转型中,社会分工不断加快并日益完善。他把这称之为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机械团结代表着高度的同质性以及集体意识,而有机团结集体意识大幅降低。相较之下,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自由发展的机会愈发增多,因此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而不再收到集体的约束,但是受到约束在减弱同时也会使个体愈发缺少集体意识,导致社会失范现象的产生,造成社会问题。正如前面所写道,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应该从民情出发,将社会结构落实在职业群体之上,为现代的社会个体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提出,家庭、宗教、政府都由于各自原因不能承担现代社会维持秩序的重担,只有职业群体是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组织类型。
      涂尔干表达了要用职业伦理、用道德来取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宗教中有某些永恒的东西,注定要比所有宗教思想作为其外壳而相继采用的特定的宗教符号存续得更为持久。可以说这是一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由表象上升到本质的过程。因此用道德取代宗教表象,也即是达到对宗教本质的某种认识和实现。
      涂尔干认为,对于个体来说,不管是社会生活或者是道德生活,最重要的是其中的以集体形式而存在的方式。集体的行动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道德的完善提供背景、条件与目标。
对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处于新时代的转型阶段,社会急剧发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要缓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正确处理道德问题。而研究涂尔干的道德观念,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和借鉴,来处理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中所遇到问题。
Posted: 2022-09-05 18:12 | [楼 主]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9月读书报告

9月读书报告
时间:9月-10月中旬
书目:《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
开学之后都在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介绍了商品与货币,分析了价值实体与价值量问题,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和再生产问题;第三卷讲述的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体来说挺困难的,对有些概念有过基础的学习,但是大多数内容都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一卷关于工资和资本积蓄的内容。但是马克思通过列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以及交代当时的一些背景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读者去理解这些相对晦涩较难懂的内容。就比如在解释商品章节的一些诸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概念时,马克思经常会使用麻木以及上衣等实体进行举例,让这些概念更加容易被我们接受。亦或者时关于十四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强制劳动日的延长以及标准劳动日问题,马克思通过一些制度说明以及背景交代,还有大量的数据能够直观的显示出这一时期强制劳动日的区别和变化。
在《资本论》三卷中,我于对第一卷第十三章“机械与大工业”的内容的感触比较深。机械是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在威胁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仅仅是传统的工厂流水线工作者。根据《资本论》的这一部分,马克思说明了,机械的不断发展一直在对劳动力产生影响。在最初,劳动力的劳动手段是工具,随着蒸汽等的发明,大工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手段变成了机械,并且形成了以分工为特色的合作,社会化劳动取代了个别劳动者。
机械发展给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发展促使了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机械是一种固定资本,资本家想要获取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生产,又由于机械使筋肉力气成为不必要的,所以妇女与儿童也能使用机械进行生产,加入了劳动者行列。因此可以说机械将劳动者家庭中的人尽数驱使和支配了,为资本家的最大利益而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本来应该是维持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妇女和儿童也成为劳动者之后,一个成年劳动力的价值被分散为了一家人的劳动力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降低了,增加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榨程度。
其次,机械发展影响到了儿童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资本对于儿童的剥削远不止如此,它将还未成熟的儿童变成了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械,引起了儿童智力上的荒废,阻碍了儿童的发展。虽然在当时英国国会所颁布的工厂法中的教育法规规定了如果雇佣14岁以下的儿童从事生产活动,就必须对其进行教育,但是资本家也有对应的方法去逃避教育法规。该法规规定所有在工厂工作的儿童每星期需要有若干天三小时的受教育时常,学校每周会给参加学习的儿童一个上学证明书,有此证书就可以进入工厂工作。而事实上,这些所谓学校里的老师甚至不识字。不合格的师资、缺乏学习用品等等都体现了当时儿童教育资源稀缺且恶劣,使得儿童的智力不能得到发展。
再次,机械的发展致使劳动日的延长以及劳动强度的提升。
机械的发明,促使了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因此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然而机械不止有物质磨损也有精神磨损,资本家想要使其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增加原料、补助材料的投放,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在机械经营刚开始发展的过渡时期,机械生产所带来的是超额剩余价值,是额外的利润。对于利润的渴望使资本家尽可能地把劳动日延长来利用这个时期赚取利润。
劳动日的延长威胁着生命的源泉,减少了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因此这种行为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对。资本家转而投向了另一种方法,即在标准劳动日的基础上增加劳动的强度,来对损失的利益进行补偿。但是这对于劳动者来说无疑是另外一种剥削。

除了以上几点机械给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之外,马克思还提出了“机械会取代工人”这样的思想。马克思提到说,“劳动资料一旦作为机械出现,就立刻成了劳动者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械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劳动者的人数成正比。”这表明,机械不仅在成为劳动者的竞争者,使资本家对于劳动者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同时也使得劳动者沦为机械生产的附庸,劳动者个人的价值与尊严都会受到打击。
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器会不会有一天代替人”,这样的忧虑就产生了。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在生产方面的应用上,机器已经从完成那些繁琐、枯燥或者是有危险系数这些不适宜人类完成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到了各个领域。机器在促进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人们对于机器代替劳动者的担心也越发加重。可以说机器问题始终在影响着劳动者,也成为了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
Posted: 2022-10-22 16:08 | 1 楼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10月读书报告

10月读书报告
时间: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书目:《共产党宣言》
《哲学的贫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私人生活的变革》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结合马克思阅读摩尔根著作的笔记注释以及自己的研究而撰写的,本书分析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证明了国家由阶级产生,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必将消亡。
从具体的结构来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阶段;第二个部分是对家庭制度沿革的分析;最后一个部分是对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演进的分析。
首先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阶段。摩尔根将人类社会总体上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以及文明时代。他所研究的主要是前两个时代以及向第三个时代的过渡。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他又把前两个时代分为低中高级阶段。
第二部分是家庭制度形式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家庭形式随着习俗和生产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主要想谈一下专偶制家庭。专偶指的是一男一女成对配偶的婚姻制度,普遍存在的都是仅限于女性的专偶,男性仍以不同形式享有群婚的自由,这是人类由群婚制到个体婚制的一种过渡状态,它是一夫一妻制的雏形。   
专偶制家庭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从对偶制家庭发展而来的。它的产生和母权制被推翻有关联。在之前的时代,由于财富为氏族公有,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不论男性女性,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女性在平等的基础上作为氏族首领受到尊重,这种尊不会和任何经济效益绑定。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转为了家庭的私有,作为主要财富来源的牲畜的所有权落在了负责饲养他们的男性手中,当大量财富集中于男性手中,男性试图将自己积累的财富留给子女,但是母权制下子女只能继承母亲的财产,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妻子方面的专偶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专偶制,于是母权制逐渐被推翻。
专偶制家庭是私有制对原始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私有制的产生也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奴役。私有制时代的专偶制度,男性占统治地位,女性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男性,处于附庸状态。财产的私有制致使了夫妻双方权力和义务不平等的状态。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的受压迫是一定经济社会条件的产物,“我们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继承下来的两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
因此,恩格斯提出了妇女的解放的途径和条件。首先,恩格斯认为,废除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当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即实现公有制,专偶制才能完全实现,达成最佳的状态,此时妇女为金钱献身的必要性消失了,地位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次,他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第三,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融入在公共的事业中。在专偶制的个体家庭中,女性的家务劳动成为了私人劳动,恩格斯指出,“料理家务失去了它的公共的性质,它与社会不再相干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服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虽然在现代的工业环境下,妇女有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有很多的人也在积极参与社会生产。但是,恩格斯指出,“如果她们仍然履行自己对家庭中的私人的服务的义务,那么她们就仍然被排除于公共的生产之外,而不能有什么收入了;如果她们愿意参加公共的事业而有独立的收入,那么就不能履行家庭中的义务。”因此需要恢复家务劳动的社会性质,使妇女的家务劳动和社会上提供家务劳动并获得报酬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等同,受到等量的社会认可。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相关规定,还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思想,包括“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以及性别不平等意识。
恩格斯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婚姻的观点也具有着现代价值。恩格斯提出,“无论在哪一种场合之下,婚姻都是由双方阶级地位决定的,所以就这点而言,常是权衡利害的婚姻。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之下,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方为更寻常。妻与普通的卖淫妇不同之点,只是在于她不是像工资劳动者那样计件出卖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恩格斯眼中的个体婚制并不是婚姻的最高形式,而是一方被另一方奴役,掩盖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了社会生产,重获自由,在努力实现经济独立的地位以及摆脱受压迫的境地,妇女解放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受到疫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或显性或隐性地倒退,既放大了女性发展的旧薄弱环节,也催生了女性发展的新社会风险。从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来看,女性发展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历史规律,以不断提高生产力为根本基础和前提谋求发展。
Posted: 2022-11-25 14:37 | 2 楼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12月读书报告

12月读书报告
时间:11月下旬-1月上旬
书目:《经济与社会》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现代性的诊断》
《时尚的哲学》

12月到1月期间,我主要在读齐美尔的著作,包括他的《货币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现代性的诊断》以及《时尚的哲学》一共五本,还有一本马克思的《经济与社会》。齐美尔给我的感觉是他擅长运用充满辩证性的语言,反复强调的“矛盾”“均衡”体现了他的辩证法的思想,温和不偏激。与马克思简单化的辩证法思想不同,西美尔的辩证法则更加悲观,有点接近韦伯对于“铁笼”的看法。在其中一本书的前言部分,译者介绍了齐美尔的生平,齐美尔不幸的经历,让他免受体制的约束,以一个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去研究社会学,最重要的是,可以一直在观察,而不会陷入,这创造了他迥异的风格。
一、关于齐美尔的社会科学观
齐美尔有着自己独特的对于社会科学的看法,他尝试着从庞大的社会结构中提取视角,从整体上去观察社会生活。他认为,国家与贸易联盟、教会与家庭形式、行会与工厂结构、阶级构成以及劳动的工业分工,以及其他与之相类似的主要组织和系统形成了我们的社会,并填满了社会科学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日常生活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正是人们在进行各自的社会生活时所产生的互动,支撑了这个社会的全部弹性。因此齐美尔认为,社会的真实生活不是由那些组成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内容的客观结构构建起来的。不论是在社会科学抑或是自然科学领域都有着类似的观点“实际发展的真正动因是繁复多样的影响力所汇总而成的”。所以齐美尔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能够决定社会的整体情况和变迁的力量已经由那些巨大力量变成了细小个体所拥有的难以察觉的微小影响力所代替。他对那些考察庞大结构的社会学研究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更应该深刻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而不应该着眼于超个人的整体结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因此,齐美尔不像其他社会学家,可以看到,他在他的著作当中,对社会结构的论述相对较少,更多的则在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具体微小的关系进行观察,借来描述现代社会。从《时尚的哲学》中就可以看到,它作为一本齐美尔文集,里面收录了包括感觉社会学、交际社会学、饮食社会学等等,齐美尔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观察、解析整个社会,触及感觉、交际、饮食、空间、宗教、时尚、货币、大都市、现代文化、妇女等角度,以此来看待现代性。
二、关于齐美尔的货币观
货币和货币经济是经济现象,却又不止是经济现象。在齐美尔看来,货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件。传统社会的交换是人的社会化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齐美尔提出,“交换是创造了人与人之间内在联系的功能之——社会,只不过替代了单纯的个体集合而已。”货币经济出现之前即已出现了自然经济中的物物交换行为,但由于物的价值依然固着于实物,并未导致人们价值观的转型。现代之前的货币交换由于经济活动的不发达,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经济和所谓的货币经济文化。现代的货币经济出现后,这一情形改观了。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和社会关系互动的密集与扩大,是货币经济产生的前提,货币付酬方式也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在货币经济的日渐发展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变得越来越纯粹,逐渐脱离了与其质料的关系。
在《货币哲学》一书中,齐美尔写道,“现代人将他们的大多数时间花在挣钱上,这是他们一生的主要目的,他们认为自身的快乐和满足是与他们的财富息息相关的。”钱在个人和个人的欲望之间建起了桥梁,使人误认为快乐是容易得到的,人生的目标能够通过金钱轻而易举的实现。可他们所认知的“幸福”不过都是金钱或者货币的认知异化的产物——人们搞错了什么是幸福,更何谈获得幸福呢?在9月份我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货币相关地种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讨论的货币,本质上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首先必须是商品,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才能实现与其他商品的等价交换,并提供价值尺度。马克思站在较为客观和理性地角度分析货币。而这次读齐美尔的《货币哲学》,我感受到了他与马克思、韦伯等学者不一样的地方。齐美尔更加关注的是对个体本身感情、心灵的关心。
三、关于齐美尔的时尚观
关于时尚,齐美尔一个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他认为“时尚的变化反应了对强烈刺激的迟钝程度,越是容易激动的年代,时尚变化就约迅速,只是因为需要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诉求,而这正是所有时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时尚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它看似包容万象但又并非无所不包,它变幻莫测但又并非难以捉摸。人的出现才有了时尚的兴起,时尚是人的时尚。时尚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种外在的形式。生命无时无刻不再寻找一个合适的形式表现自己,生命的进化也是在拋弃旧形式创建新形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齐美尔看来,生命与形式相互关联相互运动。他主张尊重生命,通过不断改变形式使其不断发展。时尚的应运而生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模板,时尚塑造着人类。对于时尚的定义取其关键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迁。
Posted: 2023-01-10 20:41 | 3 楼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2月读书报告

2月读书报告
时间:2.10-3.15
书单:
《最好的告别》
《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作息运动】
一般是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11:30左右休息。运动情况是散步以及每周两到三次和室友一起做健身操。
【感想】
我想分享的是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两本书所讨论的内容都是现代性,全球化,高度现代性的机制,现代性的后果以及对个体的影响等等。除此之外,《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在》现代性的后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补充,使用了更多的例子和分析,具体分析了现代性机制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影响。《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如何从个人层面出发去应对社会问题,最后达成自我实现。
现代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相比于先前其他时代,现代的社会变迁步伐加快、变迁范围和深刻性也在发生改变。而把现代时代与先前区别开来的最明显的特质在于其现代社会生活的三个独特的动力品质。分别是“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以及“制度反思性”。
吉登斯认为,在许多关键的方面,现代制度与前现代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都是不连续的。而能够把“现代时代”与先前的其他任何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特质,恰恰是在于现代性的极度推动力。现代世界是一个“快速飞逝的”世界。这不仅使得社会变迁的步伐比以前的所有体系都更快,而且也让现代世界的社会变迁不论是在变迁的范围还是其他方面都和以前的社会有着迥异的差别。而正是借助这些,现代性在影响着预先存在的社会实践和行为模式。
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是由时间和空间连结在一起所构成的,但是在现代世界中,科技的发展让原来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时空产生了新的可能。机械手表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它用机械的存在分离了时间与空间。如果往更宏观的层面来说,现代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关系,都可以从那些原先从具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场景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重新组合。时空分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我们的生活脱离传统的束缚,也超越了物理的现实。
同时,时空分离也推动了吉登斯所提到的第二个动力——抽离化机制的产生。在现代性的后果里也有提到抽离化机制,它采用的是“脱域”的翻译,从字面意思上看,可以进行简单地理解,它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抽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吉登斯分别称之为“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又把它们统称为“抽象系统”。符号标志是交换媒介,它有标准价值,因此在多元场景中可以相互交换。举例来说,货币就是一种脱域机制的象征标志。吉登斯的货币观念和齐美尔的比较相似。吉登斯认为,货币以一种延缓的方式在产品看似不能直接交换的情况下联系了起来,成为将交易从具体的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脱域机制让今天的货币已经独立于它所代表的商品。被时间和空间所分离的人也可以进行交易,就比如进行网购。可以说,抽离化机制其实就是我们对于各种现象进行提取、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专业知识系统。而这类抽象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其实有赖于我们的对它们的信任。吉登斯认为货币交易就是出于一种信任的互动,但是这种信任是处于对货币的信任。虽然较大的前现代社会体系也都发展了某种货币交换,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和成熟,庞大的货币经济则更为精致,更为抽象了。货币把时间和空间分成诸多类别。而专家系统则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这种知识的效度独立于利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种专家系统是无孔不入地,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如食品、药物、住房、交通等等。专家系统并不局限于专门的技术知识领域。同时,专家系统它们自身还能够扩展至社会关系和自我的亲密关系上。吉登斯认为,就现代性的专家系统而言,医生、咨询者和心理治疗专家的重要性和科学家、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一样,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差异。
时空转型伴随着脱域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也就产生了现代世界的第三个动力特质——制度反思性。人有意识地感知周围的世界从自己身体上延伸出工具,运用思维的结果重新组合物质、能量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表达对过去的占领和对未来的觊觎。在人与动物的种种的质的区别当中作为观念的、思考的过程被突现出来。吉登斯认为这就是制度的反思性,把新的知识信息纳入到实践中进行一系列心态、行为、生产及交往方式的重构和重组。制度化的反思是晚期现代性的核心环节,它将社会的重构引向现代性的纵深发展与全球扩张,也引向更深层次的奴役和控制。
有学者提出了自己地观点,她认为,吉登斯的关于时空分离、脱域机制以及制度反思性运用的观点,使得现代性能够从传统秩序中迅速脱离出来,促进了历史的转化,同时也深化了现代性的制度维度。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现代性内在地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增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就相应地表现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
Posted: 2023-03-20 19:51 | 4 楼
李玮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6-27

 

3月读书报告
时间:3.16-4.27
书单:
吉登斯《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
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吉登斯《自反性现代化》
布迪厄《男性统治》
【作息运动】
一般是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11:30左右休息。运动情况是散步以及每周两到三次和室友一起做健身操。
【感想】
我想分享的是布迪厄在《男性统治》这本书所传递的一些东西。这本书虽以男性统治命名,但内容却是对男性统治秩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他告诉我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如何实现,并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以期在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这次主要想分享关于男性统治在社会结构上的表现:
男性统治在空间上表现为男性的公共空间与女性的私人世界对立,例如公共场合与家庭之间的对立。其在认知对立的基础上,以“客观期待“的形式将女性束缚在隐私的、狭小的、内部的家庭空间之中,而男性则可以进入到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男主外、女主内”成为大家在潜意识里所共同认同的观念。
在性别分工上,这种客观期待更是十分具体和明显的凸显出来。两性在职位上的分工与社会建构的性差异相契合。男性承担局具有权力的、上级的、主要的工作,而女性则被分配了从属的、下级的、次要的任务。但细细思考还会发现,某些主——次、重要——非重要的职业或任务的对立并非是客观的、事实的对立,而是基于性别二分法的社会建构。“劳动总是因为由男人或女人完成而变得不同”,同样一份任务,如果是男性完成的,其就是高贵的、困难的,而如果是女性完成的则是微不足道的、不引人注目的。无论什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男人完成这个事实来定性的。这种双重标准在对男性活动和女性活动的评价中建立了一种根本的不对称,彰显男性权力与贬低女性权力是同时进行的。正如布迪厄所言:“人们称为“天职”的东西的逻辑,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它的作用是生产配置与位置之间的这些契合,这些契合使得象征统治的受害者能够幸福地(或幸运地)完成依照她们拥有的服从、善良、温顺、忠诚和克制的美德分配给她们的次要或从属的任务”。
此外,这种由性别变化引起的配置变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就男性而言,其一切行为需要与“男子气概”相符合;而女性在一种颠倒的、否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下,更需要表现得“柔弱”。同时,作为被感知的存在的女性,她们还需要去迎合男性,其中梳妆打扮作为一种迎合方式似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和不得不做的事情。

关于如何进行女性性别解放,在之前阅读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有提出一些看法,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恩格斯认为,废除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当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即实现公有制,专偶制才能完全实现,达成最佳的状态,此时妇女为金钱献身的必要性消失了,地位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次,他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第三,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融入在公共的事业中。在专偶制的个体家庭中,女性的家务劳动成为了私人劳动,恩格斯指出,“料理家务失去了它的公共的性质,它与社会不再相干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服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虽然在现代的工业环境下,妇女有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有很多的人也在积极参与社会生产。但是,恩格斯指出,“如果她们仍然履行自己对家庭中的私人的服务的义务,那么她们就仍然被排除于公共的生产之外,而不能有什么收入了;如果她们愿意参加公共的事业而有独立的收入,那么就不能履行家庭中的义务。”因此需要恢复家务劳动的社会性质,使妇女的家务劳动和社会上提供家务劳动并获得报酬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等同,受到等量的社会认可。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相关规定,还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思想,包括“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以及性别不平等意识。

此外,在《男性统治》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在男性统治中不仅女性是受害者,男性也是隐形的受害者。男性需要去追求统治的游戏,而女性要学会如何被统治。正如刚刚提到的基于男女对立的“男子气概”,这种统治对男性和女性双方都产生了束缚作用。所以,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性别解放不仅针对女性也针对男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男性的性别解放以及女性的性别解放呢?马克思说,统治者被他的统治所统治,男性也是男权话语的受害者。这个世界的秩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利于大多数男性。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些看似身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也是男权主义的受害者。性别的解放不应只关注女性,男性的性别解放同样重要。女性有举止“男性化”的权利,男性也应当有表现“女性化”的自由。

近几年关于男性形象的话题频繁被关注,大众传媒认为一些偶像、或者影视剧中展现出的男性角色的形象有逐渐“女性化”的趋势。有人认为,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会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强调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男性对审美的多元化选择应当得到社会的包容。还有观点认为“娘”这一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本身就是男性统治秩序对男性的压迫,同时也隐含着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男性的女性化表现如果完全是出自于其自身天性与审美喜好的选择,就应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Posted: 2023-05-01 14:19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7697(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2:1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