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卷)》
四大家分工理论总结
⭐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①涂尔干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社会容量指的是人口的数量和关系,社会密度指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率和强度。资源是有限的,社会的成员越多,成员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竞争就越残酷,当一个领域趋于饱和时,人们就会转向另一个领域来避免竞争的压力,获取更多的利益,由此各种专门领域迅速地产生出来,分工得以实现。
分工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由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大城市的发展 引起的集体意识的退化,在集体意识强烈的社会,法律和道德严格的将人限制在同一集体之中,集体意识对个人意识的压制,使个人难以做出改变,个人的特殊活动也是很少见的。
②涂尔干并没有强调劳动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与马克思不同),而是把关注点放到分工的整合功能上。社会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为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创造空间,使社会产生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从而促使社会发生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
机械团结产生在不发达的社会结构中,其建立的基础是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特质,由于相互依赖性低,这种社会整合度不高。压制性制裁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或至少要给犯人带来一定的损失,带有明显的报复性、惩罚性特征,其典型形式是刑法。刑法是表征、判断集体意识强弱的根本指标,对应于的社会团结类型就是机械团结。在机械团结社会中,强烈的集体意识使得法律具有明显的压制性特点,这种法律将凡是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视为犯罪而加以惩罚。惩罚的目的不是使犯罪的人遵守社会规范,而是对犯罪行为施行报复来安慰被伤害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这种惩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集体意识和社会普遍道德情感的直接宣泄。在低级社会形态里,所有法律几乎都是一种刑法,并且总是固定不变。由此可以理解,原始刑法发达的原因正在于当时的集体意识影响面极广,影响力极大,而劳动分工还没有产生出来。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其建立的基础是异质性和社会分工。由于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社会分工变得十分复杂,人与人之间依赖性增加,因此,社会整合度也较高。恢复性制裁的目的在于拨乱反正,即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不是为了给人痛苦,具有恢复性、补偿性特征,它主要包括民法、商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与恢复性法律相对应的,是分工所致的社会团结,即有机团结。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分工发展所带来的职业分化、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增强以及集体意识的减弱,使得机械团结社会中以维护集体意识为目的的压制法走向衰落,同时使得以维护个人、群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促进社会合作为目的的恢复性法律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
③涂尔干认为正是“病态”的社会分工,才导致了现代性的危机。涂尔干总结了三种反常形式的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适当的分工。失范的分工的“失范”,主要是指缺乏有效的社会规范,从而使分工的各个机构部门难以调节;强制的分工主要指分工违背了劳动者的本性和意愿,个人的爱好和能力与所分配的分工不匹配;不适当的分工指的是要让每种分工的每个人都能保有活力,不能有些分工工作过多,有些分工没有什么劳动需求。三种反常形式的分工,构成了现代社会失范的主要根源,要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就必须重建社会秩序,以调节个人私欲的增长与道德的缺失所产生的矛盾,而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制,所以,涂尔干认为消除现代性问题,还是要从重建道德秩序开始。
⭐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①与涂尔干不同,韦伯认为,理性化精神是推动分工发展的不竭动力。韦伯认为经济行动必须符合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前者将被用来指在技术上可能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后者则是指按照某种终极价值观的标准,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韦伯把新教徒一切行动的价值理性都归结于上帝的指示,新教徒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种天职,一种对上帝的承诺,他们会以一种节俭、勤奋和理智的态度追求自身利益。这种行动的价值理性会辐射到每一个新教徒的生活当中,进而导致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符合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标准。分工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要受到理性化精神的主导,向更加细致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②韦伯在合理性的经济行动的论述过程中分析社会分工。他首先对劳动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分类:技术层面、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技术劳动指劳动者分工合作及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技术过程;社会劳动指由个别劳务、物质性的生产手段及营利机会 决定的职业分化与市场组织形态,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后者是经济现象;经济劳动包括劳务的彼此结合及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务被经济主体所分配和占有等等。随之将经济劳动并入社会劳动,将劳动分为技术劳动和社会劳动,在此基础上,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类型,技术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
(技术分工从不同角度可进行细化分类,(一)根据劳动分配与结合方式,可分为:1、同一个人承担不同类型的服务或工作,这时的分工缺乏功能分化与专业化;2、两个人以上的劳动结合起来以达到合作的结果。一方面为劳动的积累,即将多个人的同质性劳动在技术上结合起来合并成总的操作,例如平行作业的伐木工或铺路工、多人共同搬运巨石,马克思将这种情形不称为分工而是简单协作;另一方面为劳动的结合,即将异质性的、专门化的劳动从技术上结合起来达到共同过程或结果,这种劳动可相互独立,也可连续进行,并且可以体现为技术上的互补性及有组织地合作,近代以来的工厂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二)根据劳动与补充性物质生产手段结合的程度与方式划分,可分为纯粹对人的服务和对物的制造或改造,也可分为利用不同动力设备进行的劳务。
韦伯对社会性分工也进行了分类,一类为单一经济体内部的分工,劳动的结合是非自主性的,取决于技术;另一类为自主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包括以协议或强制秩序将经济主体功能专门化,或者以自身利益为取向的自主自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韦伯研究社会性分工着重于社会分工的经济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涉及到各经济组织的利益、预算、竞争、调节等。)
③韦伯认为,分工的正作用就是实现理性化。比如现代社会理性化分工的典型形式—官僚制,在韦伯看来,官僚组织能够取得最大效率,是进行社会管理最合理的手段,官僚制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技术性、高效性以及可靠性诸多方面都比其他形式的组织更具优势,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企业、行政组织以及法律系统的维系与运转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其他社会层面,分工追求的就是一种理性化状态,分工的作用就是为了让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活动和安排变得理性化。
但是韦伯对分工的未来并不看好。韦伯认为,当今社会形式理性急剧膨胀,工具理性已经几乎吞噬掉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平衡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变得彷徨,使得人们失去了以前新教徒曾经持守的道德感:对于宗教伦理的虔诚感、对于职业工作的天职感、对于世俗生活的责任感等。但是韦伯相对来说忽视了历史发展,虽然看到了当下人们信仰的缺失和心灵被奴役的现状,却没有看到生产力对分工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资本论):
①马克思认为,分工的产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使分工更加细化,更加复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靠集体力量生存,这个时期的分工是基于性别的自然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产生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升级以及资本的不断积累使得分工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候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作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作特殊的分工;把工厂内部的分工,叫作个别的分工。
②马克思强调社会分工有两个重要作用。首先,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有四点:一是分工协作可以摆脱个人能力的限制,产生出新的生产力,一种集体力;二是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包括厂房和机械设备等,可以节约生产条件;三是分工协作会产生竞争进而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四是分工之后使得单个工人操作专业化、简单化,可以熟能生巧,有助于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其次,社会分工有利于新工具的发明和技术进步。原因有三点:其一是分工以后工人使用的工具更加专门化,有助于工人进一步改进其生产工具;其二是劳动分工的专门化和专业化为机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因为机器是由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其三是社会分工可以产生足够多的熟练工人,为新机器和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③虽然分工有益,但在对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与发展:首先,分工造成工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异化,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分别从事着简单的、不需要太多智力投入的机械化操作,人不再享受劳动,而是被迫劳动;二是工人与其生产产品的异化,也就是与控制劳动过程结果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再者,分工使工人只需掌握片面的劳动技能,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也可以看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分工的性质也会逐渐改变,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当人们迈入共产主义社会时,根据自身愿望和兴趣选择自己的位置将不再是一种奢望,分工由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转变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再到共产主义的自愿分工。
⭐齐美尔
齐美尔认为货币报酬促进劳动分工,因为一般只有单一的劳动成绩用货币支付报酬;这种无质量的、抽象的等价物只和客观的、从个性中解放出来的单个产品相当。对多才多艺的整个人——在没有奴役的地方——不用货币支付,相反货币只用来支付分工劳动。除此之外,货币经济都导致在人和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之间出现了货币和货币价值这种完全客观的、自身无任何性质可言的媒介。
齐美尔对于分工后果的论述和马克思有相似之处,和马克思一样,齐美尔也看到了分工使生产过程片段化,人们成为流水线工人,成为片面的人。在此基础上,齐美尔进一步强调,劳动分工使得劳动者难以独立地把握整个生产过程,难以将个体精神融入产品之中,劳动及其产品被劳动者认为是纯客观的,不再触及其生活体系,产品的个性荡然无存,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产生分歧。同样,齐美尔也提到了分工的优点,分工使得人与人之间功能的分化,他们相互依赖,矫正了同质性工作过于密集而形成的竞争,个体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安身立命,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的整合。虽然这种社会的完善是以个人的不完善为代价的,违背自然把个人束缚在专门的劳动上,以人们丧失无限的可能性为代价。
[ 此贴被李嘉琪在2023-09-18 11:3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