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鲍姣姣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5.29)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鲍姣姣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3-07-06
最后登录:2024-05-29

 鲍姣姣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5.29)

2024年5月读书情况
【书单】
《空间的生产》
《空间与政治》
《后现代的状况》
《规训与惩罚》
一、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空间与政治》)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不是自然的物化场所,是在自然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空间”,空间是由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现实的空间构成的,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他提出了空间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象空间,分别对应感知空间、理念空间和生活空间。以列斐伏尔在书中提到的纪念碑为例,空间实践就是当初建造纪念碑的实践,空间表象就是设计师在建造这些纪念碑时头脑中的理念,表象空间对应生活空间,是指我们在参观这些纪念碑时的体验,可能由此引发对已故人物和发生事件的一种缅怀。
在《空间与政治》中,列斐伏尔也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是通过对空间加以征服和整合来维持的。人们由在空间中物品生产过渡到了对空间的直接生产,空间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城市空间分化为中心和外围,城市功能分割和分散(中心聚集政治权力机构和商业机构、人们生活空间被迫向外围分散)同样,工人阶级在城市中被重新分配到指定的地点,比如郊区的大型集居区。国家战略通过城市规划组织各种流动,让空间服从与权力,控制空间,管理整个社会。
二、福柯:规训空间(《规训与惩罚》)
书中全景敞视监狱的设计就是权力话语通过利用空间达成对个体的管制和规训。监视者站在瞭望塔上就能看到犯人的一举一动,但是处在小囚室中的犯人却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观察,为了不受到惩罚,犯人必须时刻进行着自我规训,因此在这种全景敞视监狱的空间下权力得到了最大发挥。
三、吉登斯:时空分离、脱域(《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化发展下,时空脱域是指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的社会联系相脱离。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靠血缘,地缘以及业缘。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联系正在慢慢减弱,更多的是陌生人或者组织。比如网络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摆脱时空界限,建立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或物超越地理和政治的限制进行信息交流资源交换。(本地时间和本地空间分离开来)
四、哈维:时空压缩(《后现代的状况》)
吉登斯认为,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延续和加速,是一种“高度现代性”的状态。哈维在书中认为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在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的灵活成产),利用建筑和城市来展现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的分裂、短暂和混乱的特征,看做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危机。
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是指,资本主义不断加速发展(铁路和电报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殖民化;汽车和飞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规模化;以及如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的灵活发展),这些生产技术和交通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克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引起人际交往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剧烈变化,个人时空感被改变(人际交往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缩短)(时空距离的消失)
五、罗萨《新异化的诞生》
社会加速(即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
空间异化:由于科技加速,现代社会当中的空间越来越萎缩,我们对空间开始失去概念,乃至对我们居住的周边环境、邻居、社区都所知有限,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
时间异化:在网络信息,我们刷了几个小时的手机,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时间莫名其妙、几乎毫无痕迹地地就不见了。罗萨认为,这是因为看电视、上网的活动是去感官化以及去背景化的,我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它们跟我们的内在状态或体验也没有共鸣,这些行动或体验只是孤立的片段,无法形成我们的经验,也就无法留存在记忆里。

2024年4月读书情况
【书单】
布迪厄:
《再生产》
《继承人》
《国家精英》(上下卷)
《男性统治》
《世界的苦难》(上下卷)
《区隔》(上卷)
一、阶层统治(教育场中的符号暴力)
教育体制怎样参与社会阶层再生产,怎样以一种隐秘,看起来合法的方式保证那些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的延续性? 布迪厄在《再生产》这本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即教育行动在文化场域中作为符号暴力,以间接权力性和强制灌输性实施文化专断。简单说,就是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教育行动与统治阶级达成了一种合作,制定更偏向于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规范,相应的处在被统治阶级地位的学生就会面临不平等的待遇,更加无法获得改变阶级地位的另外机会。但是为什么人们会自然地接受这种行动呢?也就是教育行动如何获得合法化?布迪厄提出“由于任何实施中的教育行动本身都具有一种教育权威,所以施教者一下子就被认为有资格传授他们所传授的内容,从而被允许使用受到社会认可或保证的惩罚,强迫人们接受他们传授的内容并且控制对这些内容的灌输。”这种教育权威一方面通过面向被统治阶级隐藏真面目导致合法化,这种无知加强合法化。另一方面同时面向统治阶级与教育机构的互利关系,完成文化专断的再生产。教育行动获得合法化身份之后通过内化“习性”完成教育工作,灌输文化专断,传递教育内容。最后,制度化了的教育工作就形成了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作为一种制度手段,服务于那些统治阶级,在维护文化再生产中实现权力结构的再生产。因此,教育行动通过教育权威、教育工作、教育系统完成了符号暴力实施的闭环。
与《再生产》相较,《继承人》这本书更接近我们的生活,贴合同为大学生身份的我们,读起来也更有体会。布迪厄使用大量数据和访谈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书中关于艺术专业的举例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艺术领域,大学生的社会出身越高,他们的知识就越丰富,越广泛,因为阶级习惯和经济条件引导着他们去看演出、听音乐会、学习乐器,而一些人的社会出身决定了他们只能接受学校传播的文化,而不能接受其他文化。来自家庭环境的一整套爱好和知识造成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在学习学术文化方面只是表面上平等。文化方面的不平等,以那些不存在有组织教学的领域更为明显。每个人都得参加这个不平等的特权者游戏,因为它以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与其说那些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学生因为所谓的智力问题而选择文科专业,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求立于社会上的“避难所”。
二、男性统治(性别场中的符号暴力)
正如书名,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中揭露了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由于社会文化和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男性中心原则的世界中。相较之前读过的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给我带来比较颠覆性的认知就是,布迪厄他在书中对男性所表达的同情,认为男性也是这种统治的囚徒和受害者。象征暴力对女性地位压制的同时,对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同样是一种伤害,男性表面上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实际上也是被符号暴力所异化了的物。(可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认知被打破,再被重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偏见,不断打破自己既定的“成见”,从不同的视角看事物,接受不同的观点)


2024年2月读书情况
【书单】《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资本主义与现代理论》《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吉登斯:三大家理论的反思与重释
本月阅读关于吉登斯的三本著作主要集中于他早期现代性理论基础的成果。
一、对古典现代性理论(三大思想家理论)的总结反思(《资本主义与现代理论》)
吉登斯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从一开始就始终不渝地追求同一个研究课题。我想要重新考察经典社会思想以往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框架,分析现代社会的突出特性。”可以看出吉登斯对三大家的反思在其现代性理论中处于一种基础性地位。
马克思:资本主义范式
吉登斯总结马克思理论中现代性的产生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标志(《资本论》),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资本积累,而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异化和阶级斗争是现代问题的表现,最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重建现代社会的蓝图。
涂尔干:工业主义范式
涂尔干理论中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滥觞的表现,社会失范是现代性的问题(《自杀论》),其中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培育道德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纽带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过渡。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
韦伯:理性化范式
韦伯理论主要是从精神动力方面分析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来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性的发展是理性化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的各个领域,而随着理性化的扩张,最终这种理性“铁笼”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现代性的问题。
二、理论重释: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
在吉登斯看来,古典现代性理论都普遍存在化约论的倾向,即无论是资本主义范式、工业主义范式还是理性化范式,都是从单一维度方面分析社会变迁。但是吉登斯也指出因为在三大思想家所生活的时代,现代性还处于上升和扩展的阶段,现代性的问题也才刚刚显露。因此,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高度现代性社会的状况。而且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所面对的任务更多的是如何对现代社会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吉登斯则生活在晚期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之中,这使他有可能更深切地体验到现代性所存在的问题和张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
    吉登斯是在一种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包括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吉登斯把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看成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不同的制度维度;监督机器成了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三个制度维度;第四个制度性维度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这四个制度性维度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现代性制度的加速发展与扩张。

2024年1月读书情况
【书单】《货币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时尚的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一、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概念
齐美尔认为社会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因此社会由通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齐美尔指出每个人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发生互动,而社会的本质就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即“社会化”过程(不同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
二、文化悲剧之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把文化分为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主体文化,齐美尔有时也称之为“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 而客体文化则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团体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客体文化对于主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主体之后,只有主体吸收这种观念并将其内化,使其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
齐美尔指出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影响,但是,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它们获得了固定的习俗,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与合法性:它们的这种既定的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疏远于创造它们并使其具有独立性的精神动力”。“也就是说,客体文化一经产生,而不再受主体的控制,便是凭借其自身的生命力发挥作用继续发展,并且在创造了客体文化的主体与产物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创造性精神的亢奋和毫不疲倦的生命力,与其僵化,死板的产物以及该产物的不可思议的反作用之间,产生了无穷的对立。通常看来,这种僵化的产物扼杀着精神的创造力。”在齐美尔看来,虽然人们不断创造着客体文化,但是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主体产生压制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虽然科学、技术、艺术和知识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个体文化却在不断地衰落。这一切,就是现代文化悲剧。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但是,我们对客观文化的了解越少,对它的依赖却越深。齐美尔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的悲剧”。

2023年12月读书情况
【书单】《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
韦伯理性思想总结
       理性化是韦伯西想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经济与社会》中经济、宗教、法律、政治等领域,还是在《学术与政治》里的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韦伯都涉及了它们理性化发展的具体内容。
        韦伯首先在概念讲解部分对社会行动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所谓 “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就是“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动机”,即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社会行动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大类,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又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一一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 “条件” 或者作为 “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即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其中,工具合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行动中,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是行动者的目的。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都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行动。
         在研究经济行动时,韦伯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形式合理性行动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货币计算是最合理最完善的经济计算手段;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之上。
       韦伯也在法律社会学中论述了法律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的冲突。韦伯论述了法律发展的四个阶段:“卡理斯玛型的天启法律,受宗教、伦理和情感等因素制约的法律,从家产制和神权政治中产生的法律,最后是具有逻辑和体系合理性的法律。形式理性的法律是韦伯认为的具有理性资本主义精神的法律,具有典型的可预期和可计算的特征,体系完整、逻辑完善;实质理性的法律具有体系化的特征,却没有精确的计算和预期,典型的是家族制司法和宗教式司法;形式非理性的法律典型是卡理斯玛型的天启法律,不具备任何理性的特征;实质非理性法律不具备一般性的规则,决策标准也外在于法律,受宗教、伦理和情感等因素的制约。
        韦伯在政治社会学中论述科层制时,也包含一种形式理性与实质非理性的思想。现代科层制度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组织结构,人们奉行形式合理原则,对行动的后果予以精确的计算,普遍关注效益、效率、功能。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会造成形式主义。科层制所恪守的刑事法规严格规定了每个机构、及其中每个层级的管辖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力分布,在管理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非人格化的、普遍主义的精神。会造成对人性的漠视。

2023年11月读书情况
【书单】《社会学的想象力》《第二性》《新异化的诞生》《道德教育》
《第二性》读书报告:
一、女性是他者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解释了什么是“第二性”?即女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一性”,男性。这里的第一第二是不能颠倒的,在波伏娃的论述中男性是主体,女性则是“他者”。“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东西,不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见还是不可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归为他者。“他者”的思维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任何群体只有确立“他者”才能将自身界定为“我者”:网络上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有很多,我们经常在使用女司机、女博士、女企业家这样的词,但是当这些职业或者身份是男性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接用司机、博士、企业家去指代,而很少听到有男司机、男博士、男企业家这样的表述。我们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一个女字呢?是因为女性群体确实比较特殊,还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把女性看作是他者?波伏娃也在书中在书中举例在圣经故事里,上帝创造了男人,而男人觉得孤独,于是上帝用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就好,就好像男人是主体,而女人是客体。
二、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卷波伏娃从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性从童年、青春、结婚到衰老的各个阶段,在这卷中波伏娃反复强调的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她分析女性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她认为女人是通过社会灌输而被建构成的女人。在每个阶段,波伏娃都说明了妇女如何被迫放弃她们对超越性和主体性的要求,而接受一个 “被动的 ”和 “异化的 ”角色,把主动和主观的角色留给男人。男性的存在没有根本的对立,他在存在的过程中使自己存在,两者是同一的活动;相反,在女人身上,她的自主生存和她的“他者存在”之间充满了冲突;人们向她灌输,为了讨人喜欢,就必须竭力令人喜欢,必须成为客体;因此,她应该放弃她的自主。主体只能在对立中设立自身,主体宣称自己是本质,将他者打成非本质。一般情况下,本质与非本质是相对的。当你通过将别人视为他者确立自身时,别人也对你做着同样的事。这样一来,个体和群体不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承认他们之间关系的相互性。但在两性之间,这种相互性却没有出现。男人作为唯一的主体得以确立,女人则成为了唯一的他者。
三、女性如何摆脱、超越传统女性困境
波伏娃指出女性在蒙蔽下,以及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中的弱点心甘情愿地被变成客体,女性既是同谋,又是受害者。女性需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战胜不利的环境,实现自我的超越,成长为主体。她超出一般的女权主义者,并不是单纯的认为女性应该去超越男性,成为第一性的地位。相反,波伏娃辩证地看待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要打消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以及“主体和他者”这样的区分,实现真正的平等。一句话概括就是: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第一,实现经济独立,做一个职业女性。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女人正是通过工作跨越了与男性隔开的大部分距离,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她的具体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一个寄生者,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体系就崩溃了;在她和世界之间,再也不需要男性中介。作为生产者和主动的人,她通过与她追求的目的、她获得的金钱和权利的关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波伏娃认为,使女人成为附庸的根源在于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当女人走入社会从事劳动时,她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就是说,波伏娃倡导女性走出家庭。第二,思想独立。波伏娃认为,女性必须提高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看透事物本质,并踊跃投身社会工作。这一点她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波伏娃通过自己的写作,思想上、经济上从未依赖任何人。第三,对社会进行制度改造。关于女性解放的出路,波伏娃寄希望于社会公平的制度建设,让女性获得与男人平等的地位,拥有家庭财产权、受教育权、同工同酬等一切权益和同等的机会。

2023年10月读书情况
【书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疯癫与文明》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研究的是最简单的宗教,然后分析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虽然内容很多,但是整体脉络很清晰,主要就是从信仰和仪式两个方面来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首先,涂尔干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的问题,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对它的独特之处进行一种夸夸其谈,而是因为它比别的宗教更适合使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本性,人性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
        涂尔干从分析宗教现象中总结了宗教的定义。宗教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信仰是舆论的状态,是由各种形式组成的。而仪式则是明确的行为方式。这两者也就构成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差别。并且涂尔干认为只有在信仰中,仪式对象所具有的性质才能彰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在定义了信仰之后,才有可能给仪式做定义。信仰又分为凡俗的和神圣的,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是绝对的,而神圣性是判断宗教信仰的首要标准。接着,涂尔干又把宗教和巫术进行了区别,提出了宗教的第二个要素“教会”,这种巫术所不具有的道德共同体,体现了宗教明显是集体的产物。所以最后涂尔干在书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一种与 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接着,涂尔干说要像发现宗教生活真正的原初形式,就必须超越这些可观察的宗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各种共同的,基本的要素,再从中寻找其他要素。涂尔干选择对关于神圣性的来源的两种原有理论进行批判:崇拜精神存在(泛灵论)的神性观念有梦构成,和崇拜自然现象。最后把目光转向了图腾制度的崇拜。涂尔干通过把研究区域进行对比,确定把澳洲的图腾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把美洲的图腾制度作为补充。他对图腾宗教的论述和前面宗教现象和宗教定义是统一的,图腾宗教也是由信仰和仪式组成的。
        涂尔干首先论述了图腾信仰。解释了氏族、图腾等概念,以及图腾的获得方式、图腾的分类和个体图腾等图腾制度。接着涂尔干分析仪式是图腾宗教的另一组成要素,膜拜依赖并反作用于信仰。膜拜分为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分别对这两种膜拜进行了分析。 首先,消极膜拜:为防止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这两个领域混同,让它们相互回避或者消极从事的这类专门仪式所构成的膜拜体系。消极膜拜全部采取禁忌的方式,将圣神避免接触凡俗。比如,各种接触禁忌,其基本原则就是:凡俗事物绝不能接触神圣事物。尚未成年的人都是不能接触储灵珈或牛吼器的。然而成年人是能接触的,因为成年礼已经将神圣性授给了他们。还有禁止食用某些神圣动物或植物。因此,表面来看,它只能起到阻止行动的作用,而不是激励修正的作用。但是这种约束作用对于培养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却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积极膜拜:人们始终相信,他们与宗教力之间维持着一种积极的,双向的关系,一套仪式仪轨的功能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规则和组织。积极膜拜的基石:祭司制度。祭司制度是有关进食的问题,它的本质特征:它的实体是事物;奉献牺牲的崇拜者与他们所尊奉的神共享食物。祭司筵宴的目的就是使崇拜者与他们的神通过共同的食物进行沟通,使两者建立亲属关系的纽带。
       不论是消极仪式还是积极仪式,他们都有着惩罚越轨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统一、加强社会整合。总之,宗教信仰和仪式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团结的力量。

2023年9月读书情况
【书单】《在野之学》、《与社会学同游》、《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在读)    
       涂尔干被认为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开山鼻祖,也是社会学三大家之一。涂尔干的一个很有名的概念叫社会事实,也有人说涂尔干是一个社会实在论者,也有人讲涂尔干重视社会结构。涂尔干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自杀论》,《自杀论》这本书,其实分析的是人类进入到现代进程以后,以西方为研究对象,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种自杀的问题,在书中给出了一些类型学的分析,比如说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他把自杀类型做了分析,但这个分析背后其实是蕴含着某种社会分析的方法论的底层逻辑。他解释之所以出现大规模的自杀,是因为出现了失范,就是失范所出现一个状况,而这个失去规范又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也就奠定了某种对涂尔干的固有的认知。但其实我觉得《自杀论》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人对于自杀这个事情是充满了兴趣、好奇的。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在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我自己要打开多少,然后来融入这个社会,我要保持多少自己这种个人的独立性,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梭罗,像那个陶渊明一样,去瓦尔登湖、采菊洞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他们那样做了,就已经不接触社会了,所以整体上就是一个脱离社会,极其个性和自我的人,那种生活是我们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连结的,我们要找到一个调和,也就是自洽、折中的方式,找这个适合的度,然后可以让我们在保留个性和又融入社会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我还读了他的另外一本非常有名的书—《社会分工论》。我在看的过程中感觉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还是非常清晰的。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即社会对于劳动分工的需要(作者假定社会分工带来了某种社会团结,然后寻找可以论证的资料去证实自己的假设)。在这里,涂尔干指出了两种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论证了两种团结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涂尔干认为人口密度的增长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而集体意识的衰退和遗传性的减少是次要因素。这就表明涂尔干认社会关系的改变造成了人的改变,人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的变化带来的结果。第三部分涂尔干讨论了反常形式的分工,他们导致了社会的不团结。社会分工有三种反常形式,一是失范的分工(因此人们之间的责任必须相互适应和平等分配),二是强制的分工(造成偏离社会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需要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团结),三是不协调的分工(集约化和组织化有利于产生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涂尔干在书中解释从传统的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变了,或者叫团结方式变了。在传统社会里面,人们更多的是靠各种神圣性的,比如我是什么国家的人,我是哪个宗教的人,我信仰什么?或者是靠某种先赋性的、血缘关系或者是地缘关系所构成的连接方式,因为人们的连接范围非常小。涂尔干讲,进入到现代之后,情况大变。现代性或者现代社会一个核心特点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腻。不同的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而这些不同的职业又把一个个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运转。涂尔干说,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和意志性的人展开联系。托尔干把前现代社会的人与人团结的方式称为机械团结,把现代社会的团结方式为有机团结。
        涂尔干非常的伟大,它不仅是社会学的奠基人,它也是社会学里的某种意义上结构主义的一个开创者,也是社会学的三大家之一。显然,仅仅这两本书是不足以让我去理解和了解涂尔干的全貌的,未来我会尝试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深入的了解涂尔干的思想以及他的关于现代社会的时代洞见。
[ 此贴被鲍姣姣在2024-05-29 09:48重新编辑 ]
Posted: 2023-08-15 10:56 | [楼 主]
shazishi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6-04-12
最后登录:2023-09-28

 

不错,第一个月读书,慢慢来。
心若沉浮,浅笑安然
Posted: 2023-09-28 15:07 | 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非常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03-07 13:16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很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05-15 12:00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18941(s) query 4, Time now is:11-24 17:1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