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佩读书(更新至2009年12月14日) 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 北京 :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3.01 规制与惩罚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7 词与物 上海三联出版社 主体解释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性经验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知识考古学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7 麦克尼 福柯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江苏人民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 东岳文艺出版社 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 (第一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第二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第三卷)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7 何勤华 西方法理学史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这个月重点是读福柯,他的文风和独到的视角给我触动很大,知识考古学、话语谱系学、权力观以及对理性和主体的思考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就后两个方面简单介绍我的思考。 1、福柯的权力观 社会学中的权力理论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主要以马克思为开端,影响到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冲突论等理论流派;一是以韦伯开始,一直在社会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影响甚深。而福柯的权力观不同于这两大传统,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图景。 马克思认为权力是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而这种不平等是以经济不平等为基础。福柯认为马克思将所有权力变现中的“人的理性”置于一种经济和阶级层面,必然导致一种物质还原论,并且这种分析只限于一种国家主权和社会管理等有限领域,而避免这一还原论同时扩大权力的解释面,就要坚持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即从权力运作的最细微处入手,建立权力的“微观物理学”。比如他对知识与权力以及性经验与权力的分析,权力的扩张给知识的进步提供可能,而同时知识的发展又为权力的干预提供了空间,真理只有在权力规制下才能成为可能。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因而也是权力急剧膨胀渗透的时代。同时他还认为权力这种无所不在的权力并不是单向度的,并不仅仅简单是强者的特权,并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的压制工具。权力还有生产功能,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生活其中的个体并没有感受到压制,话语的权力就是一重要的表现。 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即使遇到阻力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合法性,即权力接受者对权力的认知接受程度。权力拥有合法性就具备存在和维系的合理性而无论权力的性质如何。根据合法性来源韦伯划分了三种统治类型,即传统型、卡利斯吗型和现代型。可以说这种划分只是权力表现的理想类型,带有很强的建构色彩,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只存在一种统治。而福柯认为权力是多元的,存在多个中心,因此也就没有了中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权力。权力不是一种制度也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某人天生就有的某种权力,它是“在既定的社会中给予一个复杂策略性处境的名称”,因而坚持一种权力“维名论”。 2、福柯思想中的理性和主体 相对于哈贝马斯通过哲学分析范式的转变来捍卫理性,福柯则通过多个路径对理性进行疯狂的批判。福柯认为疯癫是社会历史的建构,社会实现整合就有必要设立对立面。可以说疯癫是理性话语下的产物,有其社会功能而不简单是医学现象。而理性一方面强调自由平等,强调“天赋人权”,另一方面有不断创造“他者”并使之异己化、边缘化,甚至扔弃到正常社会之外,因而理性本身就充满了悖论。 福柯对理性的批判与主体分析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马克思劳动异化、韦伯的理性铁笼、奇美尔货币异化客体文化强势与主体文化以及鲍曼的悲观背后的关怀都是对主体缺失的深深忧虑,只是切入点及视角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路径。福柯更是预言“大写的人之死”,从16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社会一共经历了四种知识型(即一种特定时空坐标点上社会共有的认知图示),在《词与物》中一共经历了词与物高度统一——词呈现物——词呈现人与物的关系——词与物秩序分离,相应的主体经历了不存在——存在——分裂——逐渐消失。神学阶段人是不存在的,先验力量的强势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人的存在,后来随着理性启蒙科学实证研究的兴起,人的价值凸显。人开始出现并强大起来,开始支配物创造物,然而这种工具理性以快于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速度增长,在不断创造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分裂,从《词与物》中我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二元并存,一是康德的经验—先验,另一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福柯的“非思”。人一方面崇尚行动创造,另一方面又宣言自由、平等,并以此作为毋庸置疑的口号包装自己保护自己;一方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思考的实存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深处种种法律规范的制约,深陷与理性的二律背反而作茧自缚。由此观之人是分裂的,启蒙运动开启的工具理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荣正是主体悲剧诞生的开端。而到了现代,词的秩序与物的秩序相分离,两者分别异化、隔绝,词不达物,话语与实存自说自话,而这种分离支配了人,人陷于纯粹的思辨或概念游戏中不能自拔,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逐渐成为历史,因为大写的人已死,用福柯的话说就是“人就像大海沙滩上的一副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