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康菲菲读书报告  二贴(更新至2010年7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康菲菲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9
最后登录:2020-07-20

 康菲菲读书报告  二贴(更新至2010年7月)

【书单】
1.《国家精英》
2.《实践感》
3.《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
4.《实践理论大纲》
5.《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本月的汇报主要围绕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展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既包括他对社会实践的独特见解,也包括他提出发现的考察实践问题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场域、惯习和资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则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总体性、反思性和关系性则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显著特征。
       关于实践,布迪厄指出所谓实践的标志就是“合乎逻辑”的,它具有某种自身的逻辑却不把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当成自己的准则。客观主义把行动理解为“没有行动者”的机械反应。主观主义则把行动描绘成某种自觉地意图的可以盘算、苦心追求,描绘成某种良知自觉之心,通过理性的盘算,自由的筹划着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效用做大化。我们一开始就想摆脱这两种思路,以便说明在最细微、最平凡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实践行动,比如各种仪式、婚姻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经济行为等。他强调实践的重要特征是紧迫性和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以及总体性。对于模糊性,布迪厄认为既不能像非理性主义者那样把时间解释成完全由本能支配的反逻辑过程,也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把人类历史解释为在绝对理性支配下展开的合逻辑实践,也反对亚当斯密等人把人的经济行为解释为清楚自觉地理性行动。而实践的模糊逻辑则是凭借直觉的模糊感受生活在社会之中,严格合乎逻辑、理性化的社会过程是不存在的,他用游戏感来对模糊性进行论述,党游戏者面对迅速变化的比赛时,虽然能按游戏规则采取行动,但这都不是经过逻辑推论之后而进行的,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瞬间采取某种行为,这种前逻辑、非推论的感觉就是“实践感”。在他看来,所谓“游戏感”就是根据与场域具在的各种必然性和可能性,对惯习做出可以预见的调整。对于总体性,布迪厄则始终呼吁社会学应该构建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通过将经验性研究与理论性探究结合起来,来分析作为总体性的实践,并且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逻辑的差异,对前者歪曲、替代与屏蔽后者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认为实践理论的谬误在于把对实践的理论看法当作与实践的实践关系,确切一点说就是把人们解释实践而构建的模型当作实践的根由。
       布迪厄在他的实践理论中主张关系的首要地位,认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社会世界中的存在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他用惯习和场域来定义实践。其中,惯习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布迪厄的“惯习”是一种有结构的和促结构化的行为倾向系统,这个“惯习”概念既摆脱了结构实在论,也摆脱了一种萨特式的主观主义,惯习同时是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产生的图式产生个人的和集体的、因而是历史的实践活动,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这些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存贮于个体身上,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与“惯习相对应,布迪厄的“场域”是一个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些位置的客观界定则是根据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他们与其他同制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力量的空间,也是一个争夺空间,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人处于其中会有幻觉,有种深信不疑的实践感。布迪厄“场域”和“惯习”的双向的模糊关系也是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场域于惯习形成契合,使得实践活动协调、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性情倾向和位置彼此适应,“游戏感”和“游戏”互相契合,行动者在无意识下做了他们“不得不做的事”,虽然不是理性,但“合情合理”;然而,契合只是实践中的一种状态,一旦这种契合状态受到干扰,那么危机就会产生,这时,人们就不得不反思惯习和场域,求助于其他策略或“理性选择”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布迪厄的关系论视角不仅体现在他的实践理论中也贯穿于他的具体研究。在研究中,布迪厄的场域表现了建构对象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白研究对象处于一个赋予它独特性质的关系网络中,要求研究者抛开用实体主义思维思考研究对象的倾向。以阶级研究为例,布迪厄认为阶级是同“社会空间”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社会空间内部中社会科学才可以根据内部差异划分阶级,否则阶级仅仅存在于纸上;实践中,行动者在场域中被“阶级”区分开了,同时也建构着阶级区分,因而阶级区分也是一种实践中的关系体系。另外,在《实践感》的实践逻辑部分,布迪厄通过场域来考察卡比利亚人的婚姻策略、亲属关系和象征体系,认为从关系的角度进行具体的研究,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大多数时候只能从个人或具体制度之间各种性质的分布来把握社会空间,因为可获得的资料都是与个人或机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布迪厄向读者们推荐了结构主义的研究工具,它可以使研究者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研究单位的性质特征。
        布迪厄关于实践理论的总体性特征指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杜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布迪厄承认社会分化的现实,认为社会不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总体。然而,布迪厄坚持社会学必须构建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认识基于对内对外客观关系之上的真相。可以这样认为:总体性和关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性社会事实是指“某必情况下,调动了整个社会及其制度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调动了大量属于司法、宗教经济审美和语法秩序的制度'的那些社会事实”。
          布迪厄虽然承认社会分化的现实,将社会划分为一个个有着各自特有价值观和调控原则的场域,但是他认为各个场域是相互渗透的,理解某一社会事实就需要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联系起来。因此,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有着明显的总体性取向,避免了简单化趋势,这也说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布迪厄将他的总体性社会科学方法论贯穿于具
体研究之中,在《国家精英》一书中,布迪厄对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学生群体进行了广泛的研,考察了教育、学术、权力和经济等场域,力图揭示法国国家精英的生成机制,说明文化资本在精英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继承性,从而论证实践理论中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精英研究中,布迪厄运用了多种研究工具,这使得研究中的理论归纳和经验研究相互渗透。简而言之,《国家精英》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布迪厄总体性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布迪厄在实践理论中对于反思性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以下,指出反思性概念的范围包括自我指涉、自我意识叙述或文本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循环关系。布迪厄认为实践理论的反思性与惯习、无意识等概念紧密相联系。在行为理论方面,布迪厄认为社会行动者不需要将他们的实践目标确定为目的,实践活动大都是由直接适合场域的惯习产生的,行动者通过对往昔的实际调动,对以客观潜在状态属于现实的未来的预测。在反思社会学方面,布迪厄的反思性概念要求对“那些思想的末被思考的范畴进行系统的探索,反思性要延伸到学科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要必须深究和中立化的是恰恰在对象建构中深嵌在理论和学术判断范畴之中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在反思社会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布迪厄的关于实践的反思性理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独特之处:一、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是根植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的无意识;二、他的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三、他的反思社会学不是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巩固它。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来源于他的研究实践也面向研究实践。在布迪厄人类学研究的早期,他就发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研究工具力求展现的实践活动内在逻辑之局限性,结构主义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并不能解释卡比利亚人的实践活动,于是他认识到理解实践逻辑的重要性,并同时反思结构主义人类学背后的无意识。在对卡比亚人婚烟策略、亲属关系和象征体系的研究中,布迪厄发现实践有一种逻辑,一种不是逻辑的实践逻辑。
透过布迪厄实践理论几个关键性的概念我们发现实践理论有着关系性、总体性和反思性三个方面的特性。在这三个方面,布迪厄留下了和其他学者对话的痕迹,既有批判,又有所继承和发展。在这三个方面,实践理论也显露出一种面向“后”(后结构主义)的取向,布迪厄用关系性和总体性解构了以往社会学理论中一元的、实体化的社会结构,重构了多元的、去中心化结构——场域和惯习。不过,元资本的概念说明这种去中心化并不彻底,实践理论并没有完成最终的“向后”跨越。当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实践理论三个方面的特性并不是只基于抽象的理论建构,更不是文字游戏或者概念游戏的产物,实践理论来源于研究实践也面向研究实践,最终根植于实践。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特性一直贯穿于布迪厄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实践。这使得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经验研究都对社会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还体现了一种辩证式的理论建构。他将社会世界的各种结构归于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初级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二是“次级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基于这两种存在形式,布迪厄提出了“主观的客观化”和“客观的主观化”,辩证地采取 “结构主义的建构论”或“建构主义的结构论”来消除虚幻的主客二元对立。当然,布迪厄的结构还是先于建构知识关系取决于制约关系。有人就此认为这似乎表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还是遵循这样一种路径即“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这样的路径容易陷入一种因循主义。的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但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并没有忽视行动者的能动性,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度的结构决定论,事实上,布迪厄用一种辩证的方式给结构(场域)和惯习构建起一种“双向的模糊关系”。这种辩证式的理论建构对社会学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Posted: 2020-07-20 08:45 | [楼 主]
潘正刚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8
威望: 18 点
金钱: 18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10-22

 Re:康菲菲读书报告 二贴(更新至2010年7月)

没读过布迪厄的书,感觉有点深奥,棒❗
Posted: 2020-07-21 21:31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4561(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7:1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