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丽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1-01-07

 魏晓丽 二帖

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资本论》
《社会分工论》
《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群体与政党》
《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社会阶层梳理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
阶级——就我们直观的印象和定义而言,表达的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地位并由此带来社会关系的差异的一种划分。阶层划分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除了直接对应着经济地位的差异,由经济地位引起的政治权力与文化资本的沟壑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阶级是由分工和私有制产生的。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是由于资源和性别差异,社会分工是在于不同的氏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拥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于是他们进行产品的互相交换,在这种交换中产生了社会分工。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首先要具备经济地位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这个群体形成的生活方式、利益、教育也具有一致性,不同群体利益的对立。
二、涂尔干的社会分工
早期对分工的研究聚焦于经济功能,分工增加生产能力和个人技艺,成了社会精神和物质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了文明的源泉,但实际上文明要素本身不具有道德属性。随着生物学研究证实劳动分工的规律不仅适用于社会还适用于有机体,这种影响领域和起源的延伸显然使分工与道德建设相联系。本书的目的在于“用实证科学的方法考察道德生活”,因此要从分工的另一层面功能来进行解析。在本书中涂尔干将分工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来加以研究比较。
在在涂尔干看来,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不在于不在于以这种分化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在多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团结感,在于着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正是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
已经明确劳动分工的道德属性在于在社会中产生了团结,本书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社会团结具有非物质性,必须借助看得见的形式和符号来表现和研究。因为社会关系、社会团结和法律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不同类型的法律可以代表不同的团结类型。法律可以分为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分别对应“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产生于个人的相似性,一般存在于低级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集体意识所淹没,个人意识和自主性无从发挥,集体通过严苛的刑罚来维持社会的秩序。比如将犯罪定义为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可见法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相似性产生社会凝聚力。有机团结则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意识觉醒,社会中不同领域的职能相互依赖,分工明确,个人才能得以发挥,以专业性规范和恢复性制裁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一阶段的法律对应着不同职业道德的权威,并以协作法为主。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越上溯低级社会,社会的同质性越多,越接近高级社会形态,劳动分工越发达,而法律关系也是如此。
第二部分涂尔干论述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人们通常认为分工的来源在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但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证明人们追求幸福的能力与生产力的规律并非成正比关系。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某些变化里,才能解释分工发展的真正原因。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不断扩大直接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残酷了,同一职能的竞争者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依靠不同的劳动来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一分工尝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还使人们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分工被广泛组织和发展,由此产生社会分工。次要原因是集体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退化,遗传性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则越来越少。
分工导致传统社会分散和瓦解,使社会道德发生分化,社会统一性逐渐消失,因此也产生了反常的分工形式。失范的分工,比如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劳资冲突、知识分工都属于失范的分工,因为这些分工只是机械的分工,不是有机体中的活的细胞,没有与相邻近的细胞持续发生关系。普遍规范的模糊化,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分工的最新发展。强制的分工则是人们不了解自己工作目的和价值,只是靠强制的力量还在维系。第三种涂尔干认为是缺乏协作的分工,在各种功能分配的过程中不能使个人的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对个人的浪费。以上反常形式是涂尔干对当时社会中的失范现象的实证主义的解释。
三、韦伯的社会分层——多元分层与共同体
韦伯的社会分层维度是三个:经济地位(财富和收入)、政治地位(权力)和社会地位(声望)。这三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单向度的一方面决定另一方面的关系。当然,这个社会分层维度的意义不仅是提出了这三个分层标准,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分层不仅仅是马克思讲的一个经济标准这么简单。所以,既然标准众多,那么各个阶级的划分其实也没那么明确,不是你收入多少钱你就算哪个阶级,没必要去死板地强调阶级斗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并非偶然之间,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特征在世界很多地区,从古代到近代一直存在着,只是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天主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教义主张摒弃欲望,要通过苦修和禁欲得到彼世的救赎和永生,获取财富一直被视为违反常理的行为。资本主义要素尚未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16世纪的宗教改革顺应政治、经济的需求,也由此带来精神和心理特征的不同。韦伯将其描述为“在同一个群体身上,一种非凡的资本主义商业观念和一种渗透并主导全部生活的宗教虔诚能和谐相处。”资本主义在近代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下获得了主导地位。新教支配下社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经济理性主义取向。新教伦理作为近代资本精神得以形成的内生动力源于其本质内涵:以预定论为基础的天职观。路德始终坚持传统主义思想,认为人应当服从上帝的安排,坚定纯正的教义,在路德的职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预定论的天职观。上帝已经选中了哪些人可以得救,人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增加上帝的荣耀。所谓被上帝选中的特征就是必须具备善行,坚定信仰,履行圣职,进行紧张的社会活动。时刻处于是否被选中的紧张状态中的人只能通过辛苦工作以及自身信念(因信称义)来争取获得救赎。在当时,资本主义商人是最符合这一特征的。强化的禁欲主义。清教重视财富和财富的取得,但批判迷恋享乐、不正义的追求财富的行为,人们只能通过工作而非享乐来增加上帝的荣耀,“劳动始终是人们用来禁欲的措施”。预定论的基础使人们在现实的行为与肩负的神意之间保持清醒、自制的理性选择,信仰约束了人们的功利主义。重视财富的取得而抵制享受财富的行为,获利自由与限制消费并存,导致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理性主义取向。韦伯认为基督教禁欲主义酝酿出了以“职业”为基础的理性行为是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关键因素。预定论下人竭尽所能而理性地服务于社会组织以此增加上帝荣耀,这是一种客观且非人格化的认识;信仰者相信自己是神用来传达指示的工具,是禁欲主义特征;信徒凭借相信自身会得到救赎的信念得到了救赎,是一种自我控制。整个发展过程具有理性化趋势。新教的职业观集中表达了为在下辈子得到救赎而把这辈子的行为理性化的思想。清教徒同时注重法律化和规范化,这也是理性化的一个方面。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理性的道德行为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韦伯这里,共同体被划分成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在韦伯看来还谈不上是完全的共同体,因为阶级还仅仅是在经济方面有着一致利益的人,这些人很可能并没有形成互动,彼此之间没有关系。所以相比之下身份群体和政党更具有实际社会互动意义。
四、达伦多夫——阶级冲突(《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多夫在本书中分析了阶级结构和阶级冲突发展的逻辑:第一,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固有的阶级阵营两级分化的趋势,一极是人数很少的大资本家,另一极是雇佣工人,小资产者也都落入无产者阵营中来了。第二,无产阶级贫困化。第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各自内部越来越同质化,这样都各自形成团结的积极。第四,上述趋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结构的断裂、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的终结、无产者掌权,最终是阶级的消亡和无产阶级的出现。
之后,达伦多夫话锋一转,提出马克思以后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资本方面的重大变化: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因为股份制公司的发展,是那些没有所有权的经理与工人之间的距离反而缩小了,所有者完全被排除出生产领域,其功能专一化为剥削。(2)劳动方面的重大变化:技术工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械化取代了工人的技术,工业越发展工人就越没有技术,但是现在有了新的趋势:第一,体力工人变成了半技术工人;第二,机器操作的复杂化,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新的趋势是无技术工人要变成技术工人。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工至少分为三个群体:第一,高技术的工人是增长阶层,他们越来越与工程师和白领雇员相融合。第二,半技术工人是个稳定的阶层,他们具有特殊的工业劳动经验,技术水平的跨度很大。第三,无技术工人,这是一个日益减少的阶层。(3)中产阶级的变化:新中产阶级的出现。相比于马克思时代,现代的中产阶级有扩大化的趋势,但是与传统的中产阶级不同,他们的内部差异十分巨大。达伦多夫将中产阶级区分为上层与下层两种:中产阶级的上层是资产阶级的延伸,中产阶级的下层白领工人是工人阶级的延伸。虽然白领工人与产业工人一样没有产业和权力,但他们的社会特征却与产业工人大相径庭。同样,中产阶级的上层官员虽然占有权力,但也不同于统治阶级。(4)阶级冲突的制度化: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的暴力革命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处理阶级冲突的制度结构。各个利益群体能够与工业社会和平共处。

思考
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日常课程等信息交流过程中,大家都在有意无意传递着"阶级固化"的焦虑。很多人都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梳理的: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公社、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让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大缩小,经济层面的阶层界限并不明确。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各群体之间的流动开始变得频繁,很多人"下海"之后赚得盆满钵满,一跃成为富有的阶层。90年代后期到现在,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富有阶层的准入条件比以前要严格的多。据说刚改革开放那会儿,随便做个小生意,哪怕是小作坊生产个头绳,都是国企工资的好几十倍。当时这些小商品经营者逐步积累做大,成为了早期的富有阶层。90年代后期,房地产、金融、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兴起,这些产业是一般人无法涉足的,早期挣钱是需要放下"铁饭碗""下海"的勇气,到了此时技术、资本、文凭、关系都成了排他性的重要标志。
同时,现在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也在大大下降。咱们以前也谈过文化资本等相关话题,这些都是阶层固化的重要推动力。
从阶层内部来看,阶层内部的认同也是在不断强化的。富有阶层的交往在形成一个新的组织。比如,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商店只允许付费会员在里面购物,我这种致力于五六块钱买一瓶化妆水的人肯定不会付这种平白无故的一笔钱,很明显愿意拿这笔钱或者不在乎出这笔钱的人是一个阶层,在类似这种高会费门槛的场所内交往互动能够促成阶层内部的社会网络,强化阶级认同。阶层结构固化倒也说明社会处在稳定时期,虽然阶层上升流动难度越来越大,但社会上升也更具规律性,人们争取地位上升会采取更为常规的手段。
[ 此贴被魏晓丽在2021-01-07 22:38重新编辑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Posted: 2021-01-04 11:35 | [楼 主]
魏晓丽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1-01-07

 

欠的债太多了 还需要一段时间梳理 嘤嘤嘤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Posted: 2021-01-04 11:35 | 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总结的很好,确实要总结好,收好尾!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1-01-27 19:39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非常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1-01-30 10:28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2869(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7:0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