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建立全新自我感
生活于和谐社会之中,我们或许很少思考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社会到底在哪些方面影响着人类生活。很多时候,当社会对我们行为、思想的影响已深入骨髓,我们却还未有所感知。现代社会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跟随吉登斯的思想脉络,我们可以一起深入回顾。
吉登斯是社会学领域响当当的大人物,尤其是我们在了解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吉登斯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显著特征就是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相当于磁铁的最两极,这两极之间不断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吉登斯在本书开头就直言不讳:本书目标就在于分析上述这种交互关联的实质并提供一套用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概念性词汇。
吉登斯以介绍“什么是高度现代性的轮廓”为始,现代性包括两个维度:“工业主义”(生产过程中由物力和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所体现的社会体系)与“资本主义”(包含着竞争性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商品化 的商品生产体系),这两者就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标志。但是在前时代和现代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这两个时代之间产生了一条裂缝,这一裂缝,迫使每个个体要接受来自社会的巨变和自我革新,从而适应新的生活。
吉登斯发现了时代衔接的裂缝,发现了人类需要在平平无奇的社会生活之下被突然打破的自我认同和生活方式。这其中就涉及到:存在性的安全与焦虑-自我与身体双方及其关系的变异-生活风格与规划的动荡-纯粹关系中关于信任与承诺的需求变化-不确定的命运时刻-经验存封的蔓延-无意义感威胁下的自我困境-反思性的自我系统与制度结构成为一个暂缓的可能性出口。
紧接着,吉登斯提出了这一系列巨变的动力来源——“时空重组”(使跨越时空领域的社会关系发生联结的条件)、“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机制”(现代制度本质和影响其的核心要素:社会关系摆脱本土情境的过程以及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轨迹中“再形成”的过程;分类:(抽象体系)A,象征标识:是交换媒介。时间被视为一种信用手段,标准化的价值使从未谋面之人的交易得以顺利进行。B,专家体系:信任所暗含的信仰都往往会抵制这种精打细算的决策模式)以及“制度反思性”(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景上,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构建要素)。这三者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今天我们不断强调的“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出物。生活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人类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从而适应社会变迁,一些风俗习惯也不得不面临重组整改。这也就是吉登斯在本书的第一篇章提出的:现代性完全改变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实质,影响到了我们的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面。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现代性。
那么,个体如何在急速变动的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呢?吉登斯以离异夫妇为例,离婚是个体个人生活中的危机,它会危及个人安全及幸福感,但是也为自我发展及未来幸福提供了新的机遇。成功离异所面对的任务就是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认同感”。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对方密切联系,事实上也与婚姻本身相联。离异之后若想要开始全新生活,那么必须重返早期经历寻求第二次机会已建立新的独立性及其他意象和根基。
确实,如吉登斯所言,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社会大环境包括女性的自我认同感与前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沉淀,让我们常常将女性与“温顺”、“持家”等名词联系起来。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女性可以是“坚韧的”、“独立的”。在一些影视剧及文学作品里也早有端倪,当一个女性洒脱、勇敢,常常会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而往往是那些以“我只是一个女人”自居的女性,反而会使人无奈叹气。没错,当今社会的不少女性,早已不愿只做“幕后工作”,她们追求事业梦想,努力不被所谓的孩子家庭牵绊,她们对自我有准确定位,有一套全新的生活规划和方式。这或许就是现代性改变女性的旧面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女性在逐渐建立属于全新的自我感。
吉登斯的这本《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对身处当今社会的个体而言极具启发作用。仿佛是为我们在这繁杂、多变的社会旅途中提供一盏明灯,使我们看清浮沉背后的光明。“现代性的来临所导致的个体外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变迁,影响了婚姻、家庭和其他制度。帮助个体重建周围的社会生活世界。”吉登斯在书中如是说到,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关注社会变迁之方向,要有更敏锐的判断力及时作出回应。倚靠社会环境,帮助个体找寻适应现代性的自我认同,为其发展提供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也更能体现专业价值。
阅读书单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现代性的诊断》
《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
《宗教社会学》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集》
《现代人与宗教》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齐美尔与现代生活
•货币它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许多联结。
•货币为所有的人创造出一种广泛的共同利益水平。货币为直接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为方向提供了一致性。
•货币制度能够使人的客观经济活动同他的个人色彩,他真正的自我出现一种更明确的分离,现在这个自我能够完全退出那些关系,并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自己最深邃内在的层面。
在有阅读过马克思关于市场、货币的相关论述的基础后再来阅读齐美尔关于货币的思考,对我启发深刻。仅仅是“货币”,居然可以通过文化这一视角来进行分析解读,虽然我们常认为货币就是经济学领域的事情,但其实通过阅读齐美尔,我们恍然大悟,货币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展示出来的样貌是货币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货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人与人通过物质交换,获取自己所需,但其实货币带给现代社会的是潜藏着、永不消失的不平等。书中写到,中世纪之前人们是以共同体的姿态一起生活,很显然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人们不需要通过竞争和利用货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货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大同社会”的现实状况,人们首先需要赚取货币再通过交换获得日常所需。
这由此引申出齐美尔第二个观点,货币经济不仅塑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且以其客观公正的特性促成了不平等。货币本来是简化交换过程的手段,但最终变成了竞争目的。手段和目的一旦位置置换,社会很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人们的初衷也或许会产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当人们逐渐意识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时,就会争相通过各种手段赚取货币,甚至忽视了道德底线,用钱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时候,社会很容易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棘手问题。
齐美尔承认货币带来的不平等无法取缔,但货币也确实为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发展,货币一直以来都可以看做一个矛盾的存在。
货币所影响的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方式,也可以用“矛盾”简单概括。齐美尔首先论述了他的文化观,他认为,尽管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但个人的文化“绝对没有以同等程度前进,甚至经常出现倒退”。这或许是因为劳动分工——人类认知力的限制,导致庞杂的知识面前再难有博物学家;人们越来越精于自己的专业,也越来越难以看到自己所参与构筑的社会生活的全景。个人的文化在构成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同时,也越来越被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整体的文化独立于每个人之外。这是“客观文化的胜利”。
由此,齐美尔认为,现代生活风格就是在不断的分化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客观性。大量存在的生活风格,使它们变成了“客观的、个性的、特立独行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个性当中又暗藏着刻板。就类似于在今天社会,网络上出现了非常多的美妆穿搭博主,他们频繁向网友们介绍着什么“职场女性穿搭”、“外出春游温柔穿搭”等等,长久以来,我们就容易形成刻板观念,职场女性就应该穿什么什么,但其实我们想想,现代社会之前,又哪来穿衣模板呢?看起来,人们拥有了更多选择;但是,这些选择也是程式化的。人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既追求个性又缺乏个性的生活。这就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里矛盾且不可改变的一点。
齐美尔论宗教与社会
阅读齐美尔有关宗教的经典著作后,可以大致了解齐美尔对宗教的态度。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高级形式,宗教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但超脱于此。
首先齐美尔对之前关于宗教的起源(自然神话论、图腾论、祖灵论等)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的起源并不来自于情感,如果只是把对祖先的崇拜和自我的神化当做宗教起源,是片面狭隘的。齐美尔的最终观点是:一切旧的错误在于想从上帝概念中逻辑地引申出上帝的存在或者从上帝存在的事实推论出有上帝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宗教的起源,宗教或许是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而来。宗教中的信仰又是超越社会关系而存在的,信仰来自于主体本身,超越客观一切实体。这是齐美尔从信仰中分析宗教和社会的关系。
除此之外,他还从道德方面分析了宗教和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选择默认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了道德。个体成为媒介,社会和宗教的关系中也就蕴含着道德关系。久而久之,道德内化为宗教的一部分,体现在教义、传统中。
社会和宗教具有相似性,宗教是社会关系的超脱,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宗教变化,反之亦然。
2021.3.8——4.14
阅读书目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货币哲学》
《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时尚的哲学》
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韦伯的《经济与生活》类似,主要阐释了近代以来货币经济现象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他通过对货币产生、交换的叙述,引出了货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齐美尔在本书中运用形式互动理论,揭示了互动对于社会关系本质的影响。他认为,因为有了货币的存在,人们通过这一媒介交换获得自己生活所需,这就导致了今天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关系客体化。正如书中所说,交换产生了社会化,因为交换是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交换是那些关系之一,通过这些关系众多的个体构成一个社会群体,而“社会”则等同于这些关系的总和。本书中,齐美尔对“货币的价值”有了全新的理解视角,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游走在交换关系中的浮标,当你获得货币,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就被拉近,相反,失去货币和没有货币的时候,主客体间的距离就疏远。这里阐释了货币的价值即在于其扮演着双重角色而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货币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尤为重要,齐美尔虽承认了货币的正向价值,但依然不忘指出货币对人格、社会环境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他认为货币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但在今天人们依然没有找到正确利用货币、尽量避免货币负面能量的最优解。作为生活在经济社会的现代人类,我们利用货币发展经济、开展社会化活动的同时,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减小货币带来的负作用,延续齐美尔的探索之路寻找答案。
齐美尔的《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一书,我大致了解了社会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社会学最初想囊括整个人类行为,这被政治学、经济学视为竞争对手。齐美尔是第一个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把社会学引到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去、第一个采用学院的方式对待和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的人。1894年他提出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性的性质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借以发挥作用的形式。他将社会学的主题变为社会化的过程。他运用个体化和功能化的概念来概括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现代社会扩大了个体活动的自由和空间,社会的机构和结构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追求功能化这一目的。其次,齐美尔深刻研究了“人生哲学”,他把社会和文化的异化视为无法解决的悲剧。社会发展,个人虽越来越具有个性、社会化,其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是劳动分工结构之上的专门化和个体化产生了不同但相互并存的社会和群体的地位和个人人格的相似和适应,个体化的过程也就变为拉平化的过程,所以社会化的第二步就是取消个性。但是通过《货币哲学》一书,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社会不尅避免的趋势就是劳动分工,各有各的生存技能,通过交换实现社会化。所以,想要消除个性,我认为可能性很小。这是书中我不太赞同的观点。当然,或许实现“大同社会”,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未必不会发生。
《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
•客观事物对我们具有两重性,自然界中所有事物既可视作相互联系,又可视作相互分离。(能量转化,将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联系起来)
•联系和分离总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桥与门》中,出现了不少哲学议题,上述罗列的两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中所提出的观点。齐美尔利用桥和门揭示了他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河流两岸不仅相互对立,而且相互“分离”。如果我们不首先在主观意图、需求及想象中将两岸联系起来,那么分离的概念就不存在。由此他得出了桥梁美学:使分者相连,它将意图付诸实施,并直观可见。桥——将有限和有限联系起来。
站在社会学看桥的作用,同时启发性地思考了门所蕴藏的深刻意涵。齐美尔认为,门是人们本应或可以长久站立的交界点,茅屋是有限单元,是人在无限空间中为自己选定的一点,门将有限单元和无限空间联系起来。通过门,有界和无界在此相接。
桥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坚定地将天然存在的分离统一起来,而门却显示出,人类又是如何将长久统一的天然存在单元分割开来。通过对现实世界最为普通的事物进行社会学分析,得出不一般的结论,再通过这些结论解释人类社会化生活中难以捉摸的命题。比如命运,命运是什么我们好像很难下定义。齐美尔认为,命运虽然可决定个人生活,但个人生活却通过一定亲和性选择了某些生活事件,正是这些事件让人产生感受,通过这种感受就形成了命运。齐美尔的视角、写作手法不同于涂尔干、韦伯等人,他常利用生活中不值得一提的事物为灵感,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使人更好地理解哲学议题,也体验到了这一社会学视角带来的新启迪。
同样,在《时尚的哲学》中,齐美尔对时尚进行解析,描述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深刻剖析了金钱货币。现代社会“美”好像呈现单一化趋势,且常常又流于形式,很难理解到深刻含义。齐美尔认为,美对于我们而言将是那些一度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并且它的关注将在没有给作为个体的客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情况下给我们以快乐。
现今网络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多数停留在表面,什么款式的服装、什么系列的搭配,往往某些所谓的“流行”在某一时间段就呈现了大众化、单一化趋势,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种模板。但其实呢,我们还是应该倡导、追求多元化的美,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找到无价的且使自我得到满足的美即可。对于艺术,现代艺术家和齐美尔观点不谋而合。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为ART发声)的形象大使认为,艺术不分领域和形式,这和一个多世纪前的齐美尔观点不谋而合。齐美尔早就说过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不能比较,其价值也不能在某一标准上排高下,除非它们中的每一个首先与其所属艺术品种类的特殊理念有确定的关系。所以,这也给予现代社会的人们一些启发,关于艺术,我们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喜好,不必过分批判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学会倾听每个创作者的内心想法实则也是一种学习。剔除掉刻板印象和我存在于我们之上的牢笼,用更平和、宽阔的视野去欣赏这个社会上每一种事物,也许会收获更多灵感。
[ 此贴被王子墨在2021-06-23 14: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