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余祥明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余祥明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1-04-09
最后登录:2021-06-27

 余祥明读书报告

2021.5.21—2021.6.22
【书单】:
《自杀论》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教育思想的演进》
《道德教育》

【感想】:
1、《自杀论》
《自杀论》中涂尔干以自杀为选题用实证方法证明社会学的实际运用价值。什么是自杀?涂尔干认为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社会学将一个特定社会在一定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纯的看作孤立的特殊事件(这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自杀率是与社会整合程度相关联的。
在“非社会因素”中,涂尔干着重分析了影响自杀率的两类非社会因素:内体—心理的素质、自然环境的因素。传统观点认为,在部分人的性格中,存在一种自杀倾向,而这种倾向的强弱程度因不同国家的而异;同时,气候、温度等自然因素也可能影响机体从而间接影响自杀倾向。通过事实与数据,涂尔干对内体—心理素质、自然环境因素进行证伪,并讨论了另一心理状态---仿效与自杀的关系,仿效并不是自杀的原始因素,只是使其更加明显。从而得出自杀率实际与社会因素相关。
涂尔干根据自杀的不同社会原因,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由于社会混乱引起的反常的自杀。
涂尔干把个人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由此产生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自杀,利己主义自杀人数的多少和个人所属群体(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成反比。
利他主义自杀是指某种极端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可分为二种类型: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人数与所属群体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利己主义自杀是某个部分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利他主义自杀则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利他主义自杀和利己主义自杀属于两个极端,过于疏远社会和过于从属于社会都可能导致自杀。
反常的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调节社会及个人需要的旧标准被打乱,但新的标准又没有立刻建立,人们深陷欲望之中无法自拔,此时就容易出现反常的自杀。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自杀的反常和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病是相同原因引起的,自杀人数的异常增加反映社会在经历巨大动荡,必须在过去中寻求经验和解决方法,追寻新生活。涂尔干将利己主义自杀的增加归咎于社会整合作用的衰弱,以前对自杀起到一定预防作用的宗教、家庭等情感纽带的维系作用在现代社会逐渐退化。涂尔干不是想把现代社会拉回到过去,而是主张建立职业团体或行会以恢复社会对于自杀的免疫能力,与社会分工论中的观点相照应。

2、《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乱伦不仅在大多数社会都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是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但过去的研究从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人类本性和社会本性出发,结果大多都以失败告终。涂尔干认为要想深刻理解一种制度、一种规范,必须尽可能揭示其最初起源,因此涂尔干倒果溯因将目光转向乱伦禁忌的最原始形式——外婚制。
外婚制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进行婚配的制度。 氏族是指一群个体具有相同图腾,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具有其某些成分与特征,成员间是亲属关系。因此可以将氏族定义为家族社会,但氏族成员之所以是亲戚,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因为他们采用共同的图腾。性结合不仅在每个氏族内部是被禁止的,而且在同一群体的各个氏族之间也同样是被禁止的,这种较大规模的外婚制是氏族的发展所致。
涂尔干称之为胞族的群体是指从原生氏族分离出来的次生氏族的片段,两者间的联系纽带并没有完全被破坏。虽然姻族间婚姻制度更加复杂并且表面看起来与外婚制相悖,但姻族外婚制实际只是氏族外婚制的延伸,是外婚制部分地从一个原生氏族扩展到了另一原生氏族,而且这种扩展是相互的。其原因在于氏族是一个不定型的、流动的人群,没有明确的连续性。母系氏族社会条件下,在每个氏族外部都有本应属于该氏族的世代,并且氏族内部又有本不属于该氏族的世代。姻族外婚制解决了这一矛盾现象。
随着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在父系亲子传承确立的地方图腾制度都衰落了。父系氏族确立后,旧有的规范与习惯虽然失去优势地位但却并没有立即全部消失,于是父系亲属关系与母系亲属关系并存,新旧外婚制并行,外婚制成为双向的,乱伦禁忌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外婚制是乱伦禁忌的最原始形式,其他禁忌都是起源于此。
涂尔干认为外婚制是某种宗教制度的特例,两性被加了某种宗教特殊印记,从而导致两性的隔离。这种宗教印记就是血液,原始人视血液为神圣之物,是肉身的灵魂,图腾之神栖身其中。血液流出,神力溢散,沾染之物类似于"塔布"将被隔离起来。女性的经期与怀孕与血液密切联系,因此女性也就成为禁忌与隔离的对象,性关系更是最大禁忌。不过这种禁忌只限于本氏族内部,不关乎其他氏族的成员,因为图腾之神不同,她们的血液不带有本氏族所认为的神圣之力。这是外婚制的起源。
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现代婚姻法中"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近亲结婚不利于生殖健康等都可以看作是外婚制的表现。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不能将其不加区分的等同,涂尔干所说的外婚制与血亲关系只有间接、次要的联系,因为只要成员都信奉同一图腾,认为来自同一祖先,就属于同一氏族。并且出人意料的是外婚制其实允许极为接近的血亲之间的婚姻。

3、《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追溯法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史,梳理从加洛林时期到19世纪的法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将教育的演进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相结合。基于法国中等教育演进史从而推进当代教育变革,这体现了涂尔干的一个重要观点,要想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对其原始形态进行研究,即"追本溯源"。
涂尔干认为法国教育的最原初形式在于早期教会的教育活动,并将法国教育史主要分为三大阶段:
一、加洛林时期——文法形式主义:
学校教育从诞生之时就带有了宗教的烙印,因为正是教会孕育了法国的教育组织。基督教诞生于罗马世界,其组织、形式和语言都充满了罗马文明的气息,但在其移植到野蛮民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当地文明出现矛盾,这里出现了神圣与世俗的对立。教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仰者,就必须宣传其教义思想,于是便出现了早期学校教育,而这种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双重性:世俗性和宗教性。世俗关注提高受教育者的实际生存生活技能,宗教关注的则是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心智,反思人的本性,因此这个时期"三科"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是教育的重点,而文法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加洛林时期是法国教育的起源,特征是注重文法教育。
二、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辩证法形式主义:
加洛林王朝的覆灭以及十字军东征促使欧洲思想进入一种强烈的欢腾状态,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社会流动大大增强。人们在基督教世界中自由流动,原本分散四处的思想力量开始向一些重要地区集中,巴黎因其优势地位成为思想教育中心,出现了巴黎大学,这是法国教育体系的基石。执教权争夺中巴黎大学胜利,教育世俗性进一步增强。经院哲学时期的教育注重辩证法教学,对拉丁文与希腊文权威作家的思想逻辑进行争论,论辩无处不在,甚至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是纯粹形式化的。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形式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全面批判经院哲学教育,彻底改头换面,标志社会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间断,这意味着与过去的割裂。因为经济的改善,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精致化,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渴求知识。人文主义为了解放人性、解放教育,要求拓展人的认知能力,这个时期主要有两大教育思潮:以拉伯雷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或博学派,主张无限制的追求知识,强调教育的广度而非深度;以伊拉斯莫为代表的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的深度,知识作为心灵的装饰。这个时期蒙田的教育虚无主义也值得关注,蒙田怀疑教育的价值,对经院哲学教育观的批判达到了高潮。
耶稣会借用人文主义的外在形式,以求达到维护天主教统治、培养天主教信众的深层目的。耶稣会与巴黎大学的斗争是宗教性与世俗性在此阶段教育思想上的表现。
18世纪末的大革命期间,法国教育思想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向,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但由于实践不力,改革遭到执政府的强烈反抗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而19世纪的突出特征是不稳定性,课程体系、教育制度频繁地改革,教育在文学教育与科学教育这两个极端间来回摆动,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教育。
涂尔干通过对教育思想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并评判各时代教育发展的得失,进而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人们需要认识两类事物——人自身、自然,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文学科教育、自然学科教育。如果想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应当同时蕴含语言、科学、历史三重修养。当前中等教育领域亟待一场重大变革来挽救法国社会危机。
Posted: 2021-06-27 19:0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8359(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06:3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