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movie
yellow
black
pink
blue
green
gray
wind
wind5
moon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殷金晶的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殷金晶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殷金晶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08-26
小
中
大
殷金晶的读书报告
【书单】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作息和运动】
作息:自从开始8107打卡之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作息习惯,先给自己订一个早睡10分钟的小目标,在做到之后再逐渐增加早睡时长,现在已经能保证在12点之前入睡了。也从一开始的喜欢睡懒觉到现在七点多到点就醒。作息情况的正常,也有利于保持头脑清醒,更好地规划读书时间。
运动:本月我的运动方式以跑步、散步、跳操等方式进行。在加入读书会前,我并不经常运动,加入读书会后,运动量明显增加,感觉自己精神状态更好了。
【读书感受】
在已经阅读过《在野之学》的基础上,我先是读了杨善华、谢立中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并打算按照上卷中介绍的顺序,先后阅读涂尔干、韦伯、齐美尔等人的作品。
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心态的转变。以前无论是学习还是锻炼,总带着“任务感”,比如看书是为了应付考试,锻炼是为了减肥,很容易半途而废。但现在,读书让我享受“走进社会学”的乐趣,锻炼成了缓解压力的方式,作息规律则让我感受到“掌控生活”的踏实。
另外,我还养成了“记录”的习惯:每天睡前写几分钟日记,记下当天的读书心得、锻炼时的感受,甚至是作息中发现的小问题(比如某天早上起晚了5分钟,原因是前一晚睡前刷了手机)。这些记录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自己的状态。
【读书报告】
《西方社会学理论》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教材的定位,比起之前看的侯老版本的《国外社会学理论》,这本包含的内容范围更广也更详实。本书以人物为线索,每一章节都介绍了相关社会学家的学术渊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人物主要的学术思想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和简评。这些便于我对各个社会学大家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和基础的了解,之后的专著阅读能够做到对号入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韦伯齐名的社会学奠基人,《社会分工论》是他的博士论文。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分别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以及几种反常的分工形式,这也为他之后的《自杀论》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同质性较强,人们大多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纽带。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社会异质性较强,此时人们主要不再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而是由于社会分工使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生产生活,故而不得不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团结。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还提到了几种反常的分工形式,包括“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不适当的分工”。这些反常的分工会导致社会失范,不利于社会整合。最后涂尔干作出结论,社会分工需要规范和公平,亟需确立一种道德。
在《自杀论》中,自杀现象与种族遗传、个人心理等关系不大,反而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涂尔干将自杀的现象的增多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自杀的类型分为利他型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多发生于社会整合度较高的低级社会或者军队中,个人严格服从于集体纪律,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将个人价值完全让渡给集体。利己型自杀盛行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的社会,社会整合程度低,个体缺乏归属感或者集体支持。失范型自杀是由于社会失范,社会秩序崩溃导致个体陷入迷茫和焦虑,从而选择自杀。宿命型自杀是在高度束缚和压迫的社会,个体完全找不到自由和希望,从而选择结束生命。
这种将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追溯到社会的思维方式,也令我感触良多。比如千禧年前后,大家的精神状态似乎都十分饱满,父母那辈人总是说“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近些年的网络热词似乎从“躺平”、“反内卷”、“摆烂”开始,一直体现一种负面的精神状态,在社会环境面前,个体能动性发挥艰难,对无法改变的现状通过自嘲或者反讽等娱乐化的形式来自我消解,体现在网络上就比如“孔乙己的长衫”、“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状态”、“小镇做题家”等。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将需要社会学去解决的事统统推给心理学来解决。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的思想给我异曲同工的感觉——当个体行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上升为社会现象时,就只能通过社会进行调节,个体在面对社会时所展现的力量是渺小的。
相信随着接下来更多的阅读,我将会对这些大家的理论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Posted: 2025-08-26 16:33 |
[楼 主]
殷金晶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08-26
小
中
大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野之学》读后感
怀着忐忑且激动的心情,我点开了研究生阶段读的第一本书籍——在野之学。如果说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建立了对社会学基础和大致框架,那么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明显和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向更具体的研究方法体系靠近。此刻的心情像是告别了新手村,开始进入某一个具体的“宗门派系”——华中乡土派,而这本书,就是入门的“武功秘籍”。
《在野之学》中,贺雪峰老师从饱和经验、学术立场和学生培养三个部分深刻清晰地介绍了华中乡土派的研究方法、本土化的立场和学生培养方法。
一.饱和经验
饱和经验与经验质感两个关键词贯彻了第一编的始终。饱和经验法是华中乡土学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个人或集体的驻村调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饱和经验法的最好训练场所是村庄)构成饱和经验法。饱和经验法既是一种理论认识,又是一种操作技术,通过饱和经验法的训练能够使研究者形成经验质感。经验质感联结经验与理论,借助经验理解理论,将概念或定义具象化,形成一般化的社会科学理论或理解。
在本科阶段我曾一度困惑:社会学研究方法主流是定量研究,具体到本科生的课程作业和设计,我们更多选择使用问卷调查法。而其他专业的同学,他们在进行暑期实践或者其他实践调研活动的时候,也大量使用问卷——问卷调查仿佛已经成了大学生的某种时尚,那么我们学科的专业度和独特优势在哪?
贺雪峰老师在这本书里解答了我的疑惑。定量研究方法更像是一种机械化的工具,无论使用者是谁,研究的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工具的质量。而拥有经验质感能更准确运用分析工具,打破研究工具和数据材料的限制,将研究者作为主体地位,让社会学研究更依赖人的判断,而资料和分析工具仅作为辅助作用。经验质感是对个人生活以外的总体性经验的把握领悟能力,拥有经验质感才能具有将专业问题还原到经验现场的能力。通过饱和经验法训练出来的经验质感,是我们得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武器。
书中提出的“呼啸着走向田野”给了我极强的画面感和冲击力——社会学研究者需要到田野中去,到村庄里去,只有通过饱和经验法在村庄中的训练,形成经验质感,在此基础上才能选题,否则一切选题和预设只是基于自身固有认知的空谈。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习以为常的规则和常识往往会降低对社会敏锐的感知,所以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跳出自身固有的经验认识,打破“常识”的束缚,对生活以外的经验深入全面调查,训练自身的学术能力。书中对于经验的重要性的强调,也与我一直以来所接受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观点不谋而合。
关于饱和经验法,贺老师在书中归结了三条原则:不预设问题,不预设目标;具体进入,总体把握,不重资料而重体会;不怕重复,要饱和调查。在多年农村调查的基础上,贺老师又总结出了开展农村调查形成经验质感的具体方法:多点调查,区域比较;集体调查,现场研讨;不分专题,全面调查。其中的每一条理论与具体方法都让人获益匪浅,能够在实践中作为指引前进的明灯。
二.学术立场
贺老师在第二编主要强调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主体性。
社会科学存在“经验——理论——经验”的大循环和“理论——经验——理论”的小循环两种循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科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科学体系和完备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所以研究的进路主要表现为小循环。但是“理论——经验——理论”小循环中的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预设的,由于西方社会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时代与当前中国具有较大差异、东西方阶级立场不同,以及中国自身国情的独特性,任何外来理论都无法轻易解释中国的经验整体,所以小循环的研究路径并不适用于国内。而且从“理论——经验——理论”的小循环中的对话容易变成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失去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当前仍然处于奠基阶段,所以需要大量的“经验——理论——经验”的大循环进行归纳总结,建构属于自己本土化的理论体系,而非套用西方的理论来假设检验本国的经验事实。
如果想发展中国的社会科学,需要从中国经验和实践中获得滋养。所以国内社会学研究需要呼啸着走向田野,真正从中国经验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社会科学本土化建立社会科学的主体性,这个学术立场是需要明确坚守的。虽然过程很长,但是经过无数经验的积累,最终将为中国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三.学生培养
第三编虽然叫“学生培养”,但主要关注点并不是老师做什么,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能够怎么做。
贺老师在书中将大学文科教育分为两种模式:束缚型和激发型。他批判了束缚型教育模式的各种积弊,提倡强调自学、灵活、自主,以兴趣为导向的激发型教育模式。而他举的四个例子也让我看到了知行读书会的由来。在“8107”制下读学科经典著作,与院长面对面交流学习情况、获得解疑答惑,以及暑期读书班,这些制度展现了心怀学生的教育者对下一辈的关切与爱护。
集体阅读一方面可以通过同辈促进来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宝贵的同门友谊,而且不同的思维碰撞可以产生1+1>2的效果,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很容易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比如我自己有时就会想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看的文凭?还是为了考公考编有更多的可能性?还是说可以尝试进一步读博深造?一切尽是未知。但是阅读经典作为一个明确的指令,能够为无根飘萍的灵魂找到一处栖身之地。与其焦虑空想、无所事事,不如投身于社科著作的经典阅读。研究生阶段可能是最后的一段不为任何琐事打扰,可以投身于阅读,充实自己、汲取营养的时光。体系化经典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奠定学术大厦的基石,也有利于个人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的改善。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出的思维和专注能力,不仅可以运用到分析经验和理论研究中,而且对个人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最后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理念,我认为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坚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主体性学术立场的基础上,将大量经验研究与经典阅读相结合,用经验补充经典,用经典指导经验,最终实现本土社会科学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Posted: 2025-08-26 16:37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131476(s) query 4, Time now is:08-30 06:1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