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读书小记
本月我读的书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我是按照上面这个顺序读的,但是我认为要将共产党宣言放到资本论后面读比较合适,这三本书之间的逻辑就是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1.我先讲一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所提到的"异化"这一概念(像游戏里角色失控的感觉)
马克思最开始发现工人越努力工作越惨(就像你暑假在奶茶店打工,每天摇500杯奶茶,结果月底发现老板开上保时捷,自己连奶盖都舍不得加)。这时候他提出"异化":①人和劳动成果分离(你做的产品不属于你)②人和劳动过程异化(工作像机器人)③人和人异化(你和老板变成对立关系)④人和自己本质异化(下班之后只想躺平)。你生产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被自己造出来的东西控制(比如机器支配人)。干活变成纯粹为了活命,和动物的觅食没区别。人和人的关系只剩下冷冰冰的交易。与此同时,人忘记了自己本来可以自由创造的本性。
2.到《资本论》就变成专业经济学家了(开始用数学公式算账)
《资本论》的主要结构和逻辑。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然后过渡到剩余价值理论,再讨论资本积累、再生产等。这里最关键的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用一些公式和数据清楚的描述到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被切成两半,前半段挣回自己的工资,后半段白送给老板,成为资本家利润的直接来源。这个隐藏的“时间差”也就是剩余价值像滚雪球一样,让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成为必然,同时也指出资本积累系统自带bug。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是隐藏的时间差,资本家们靠一系列诡计把剥削伪装成“公平交易”,一是劳动力特殊属性的掩盖,劳动力是唯一能创造新价值的商品,他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与交换价值(工资)的二重性被简化为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契约”,遮蔽了劳动时间中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与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断裂。二是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混淆,资本家将预付给工人的工资(可变资本)与生产资料成本(不变资本)统称为“生产成本”,隐藏了可变资本的独特功能,因为劳动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三是技术的进步,本家将剩余价值的增长归因于“技术创新”或“管理效率”,实则掩盖了:不变资本(机器、原料)的价值转移依赖于工人的具体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剥削升级。
3.《共产党宣言》就是解决方案说明书(工人热血革命指南)
《共产党宣言》更像是行动纲领,因为当无产阶级识破“自由契约”背后的剩余价值掠夺,遮蔽机制的崩溃必然发生,《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这种遮蔽终将被阶级意识觉醒所打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会延长工作时间,压低工资,特别是对童工和妇女的剥削,为了最大化的利用童工,雇佣看起来已成年的儿童来钻法律的空子,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更廉价,更容易被控制。在现实中,这样的残酷情形依旧在发生,某些高校将学生送到工厂去进行实习,对学生劳动力的隐藏剥削竟被美化成为“校企合作”。如今职场女性的产假被碎片化,生怕被裁掉,以及职场上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无一不在说明资本依旧在钻空子,总是可以找到制度的缝隙,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警示。
12月书目《学术与政治》、《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科学方法论》、《支配社会学》、《非正当性支配》、《认识中国》
读书报告
我今天的主题是梳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本书的脉络,还有几个关键词的概念。在这本书中,韦伯试图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并强调社会行动同样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强调行动者同样会影响他人的行为,行动者本身行为的主观意义也涉及到他人的行为。同时,韦伯侧重于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对社会的理解。
第一,社会学与社会行动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科学,意图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行动是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社会的行动则是主观的意义涉及到他人的行为。这里我想着说一下我对社会行动概念的理解,一,社会行动可以指向他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行为。二、并非每种行动都可算作严格意义下的“社会行动”,外在的行动如果只是指向事务性对象引起的期望行为,便称不上是“社会的”。三、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都具有社会性,只有行动者有意义的将自己的行动指向他人的情况。四,社会行动并不等同于a.一致的行动b.受他人影响的行动。
第二,社会行动的类型。一是目的理性式,二是价值理性式,三是情感式,四是传统式。行动的情感式倾向和价值理性式倾向有着共同的特色:即行动的意义对他们而言,不是那种看得见的成功,而是纯粹以作出这些特定形式的行动为其依归。目的的理性行动可以带有价值理性的指向,但是从目的的理性的观点而言,价值理性始终是非理性的。
第三,社会关系的概念。社会关系是由多数行动者互相考虑对方,因此指向彼此联系的行为。其基本特征在于行动者和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最低限度的相互关联,他本身并未涉及行动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合作”或“对立”的关系。
第四,行动取向的类型:风俗与习俗。习俗是当一种社会行动取向的规律性有实际存在的机会。这些类型反映了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1月书目《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教育思想的演进》、《道德教育》、《孟德斯鸠与卢梭》、《社会学与哲学》、《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问题
1. 读的时候脑子里有思绪,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下笔困难,不会总结。
2. 读书不系统,不会将前后内容串联起来,读完之后脑子里没有大框架。
读书报告
根据本月的书目,我将这几本书的关键词概括为教育与社会学。
1、 教育
教育这部分包括两本书《教育思想的演进》、《道德教育》。在书中,涂尔干在对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中指明,教育、学校和教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由教会负责,教师的职责和角色是由神职人员来承担。个人猜想:当时教会的权力非常大,教会需要通过教育去控制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防止其出现任何反教会的文化,以此来巩固其地位与权力。但除此之外,涂尔干还表明教育这一行为只有教会才足以去履行和实现。
两种成分的矛盾。涂尔干指出在教育中的两种成分之间的矛盾,即世俗成分与宗教成分之间的矛盾。教会为了巩固其自身利益和地位,需要一种非常坚固的教义或者说是文化,只有通过创办学校,对人们进行教育,才得以使其在人们之间传播。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世俗化的内容与形式。
教育的目的。涂尔干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的灵魂,塑造一个完整的灵魂。这也体现在了学校教授内容的侧重点上。西方将知识的传授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三科和四艺,三科包括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四艺包括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三科的地位始终高于四艺,四艺从属于三科。因为三科所面对的是人的心智,四艺则侧重于武装人的心智。
关于巴黎大学的历史,起初的巴黎大学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不是一堆学科的集合,更不是固定在某一地理位置。也就是说那一群老师在哪,巴黎大学就在哪里。对于各个院系之间的关系,涂尔干将其形容为各个法团之间的关系,在其中艺学院充当了预科的作用。
书中充分的体现出涂尔干的教育思想与主旨,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思考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为头脑提供具体的事物让它思考,教给它如何从最便于把握的方向去理解事物,告诉它要想得出清楚明确的结论,最好应该如何处理。
2、 社会学
社会学这一部分包括《孟德斯鸠与卢梭》、《社会学与哲学》、《实用主义与社会学》这三本书。这几本书中涂尔干更多的是将社会学与哲学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在该部分,我从关联这一侧重去进行论述。
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涂尔干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集体表现与个体表现分别与其各自基质之间保持有相同的联系。涂尔干对个体心理学持批判的态度,记忆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事实,社会对其基质来说,是一群相互关联的个体。通过统一在一起,他们形成了系统,系统根据他们的地理分布和交流渠道的性质和数量而变化,成为社会生活得以产生的基础。由此可以判断出,形成社会的个体心灵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构成了集体表现,它并不直接来源于个体心灵,而是超越了它们。社会生活不能还原为个体心灵,而是应该通过社会来解释社会事实。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概念在历史上只是偶尔出现的,是不成体系的,是空想的。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是随着欧洲社会变迁而诞生的,是强劲有力的。对于共产主义来说,国家的职责是专门的,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而且它只有在摆脱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后才能有所作为。而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国家首先必须作为一种能够将不同的工商业关系统一起来的纽带,它的作用是一种公共的感觉中枢。二者的相似之处也造成了许多人对它们之间区别的困惑,它们都反对激进的和强硬的个人主义,但这并不是将二者混淆起来的理由。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异,在我看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神学道德与实证现实的差异。
实用主义与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企图破坏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固守的东西---对真理的崇拜。实用主义的根本观念是将思想和实存与生活联系起来。对真理的讨论,而真理的问题也是实证主义的核心问题。教条主义将真理看成是外在实在的摹本,而实用主义则认为真理是人的真理,真理是不同的、可变的真理,真理不是既存实在的摹本。而实用主义也有其误区,即否认了知识、思维乃至意识的特殊性质
【10月书单】《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读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我主要是以跳操为主,偶尔和朋友们散步一小时,在散步的过程中与朋友交流读书和学习心得。在作息方面,前半个月在慢慢适应读研生活,状态挺好,到中期由于课多等原因,读书时间很碎片化,晚上睡觉较晚。
【读书感受】
这个月读书劲头很足,但是时间太过碎片化,只有周末才能有大片的时间去阅读。同时在开始读书的前期阶段,读书方法欠缺,只知道死读书,没有带着思考去读。在写作方面,前期只会摘抄,近十天才开始自己写、自己想,同时改变自己的读书方式,降低自己的读书速度,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边思考边读书。希望在接下来课程变少的过程中,好好利用大片时间去进行阅读。
由于这个月读的都是涂尔干的书,我发现涂尔干的书之间都有许多联系,就比方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涂尔干的《自杀论》,这本书用很长的篇幅来论证自杀的影响因素,其中有一点就与宗教有关,这就可以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联系起来,由于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图腾信仰和禁忌,同时自杀人数也与宗教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呈反比,因此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信仰不同宗教的自杀人数之间差异,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又与我在读的《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有很大的关联,因为这本书中提到了图腾制度,氏族,禁忌等名词,这都需要借助《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来理解。
同时,我认为《自杀论》与《社会分工论》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自杀现象,认为自杀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涂尔干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概念,认为当个体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时,就会发生自杀现象,而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整合,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疏离,这两部作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自杀论》则是从自杀现象出发,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断裂是如何导致自杀行为的。
读了这几本涂尔干的书,我发现涂尔干的书就是提出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给我的读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把目录作为我的问题,把问题代入读的过程中,了解他的定义、起源等,然后对每一章进行总结。
【状态自评】B
一月书目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非正当性支配》、《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宗教社会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古犹太教》
读书报告
本次我分享的是韦伯对于支配的论述。首先就是支配的定义,支配带来了某种特定的社会行动,即被支配者按支配者的命令行事,此即所谓的“服从”。支配有基于利害关系而产生的支配。韦伯认为,支配要能持续存在,仅凭利益算计或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指明服从对于受支配者来说是他的义务,支配者掌握发号施令的大权具有合法的依据。韦伯写道:“任何权力——甚至生活中的任何好运道——一般都有为自己的合法性辩护的必要。”因此,韦伯始终着重于社会行动的主体—支配者与服从者来展开论述。
同时,韦伯将支配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或曰传统型支配)、卡理斯玛式支配。韦伯指出,官僚制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规则、法律;家父长制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传统的神圣性;卡理斯玛式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对卡理斯玛魔力——超凡魔力——的信仰。韦伯十分看重卡理斯玛式支配,他指出,卡理斯玛式支配在一定条件下即会向其他两种支配类型转化。以我的理解,前两种支配都是以某一时期的卡理斯玛型支配为基础。它们是卡理斯玛式支配“例行化”的结果,就是旨在适应日常生活。因为卡理斯玛式支配,其存在条件是危急时刻、非日常时刻。
韦伯指出,卡理斯玛式支配与前两种支配之重大不同,在于它的非恒常性。卡理斯玛式权威的担纲者被认为在肉体与精神上具有超自然、超人的禀赋。他们通常是救世主、先知、巫师或战争英雄。卡理斯玛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原生型,它源自个人禀赋;另一种“透过某些不寻常的手段在人或物身上人为地产生出来”,即使如此,它也要求承载者具有某种“潜质”。对于卡理斯玛式领袖,追随者发自内心地表示服从。卡理斯玛式支配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卡理斯玛可能消失。卡理斯玛式权威建立在民众的认可基础之上,如果某人不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奇迹,不再“灵验”,最重要的,“无法继续使跟随者受益”,人们便会弃他而去。韦伯举例说,传统中国皇帝被视为具有卡理斯玛,世袭制保证了卡理斯玛的世代传承。卡理斯玛领袖及其追随者,即构成一个“卡理斯玛支配共同体”。韦伯指出,这一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性的共同体,其人物之间,是一种私人性的关系,追随者的忠诚在此得到强调。在纯粹类型的卡理斯玛式支配中,不存在层级结构,不存在训练有素的官僚阶层。
[ 此贴被任文静在2025-03-28 13: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