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2025.03.22
【书单】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方式》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时尚的哲学》
《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视角》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较多且较规律,除了有事或生理期外,基本每天都会跳操,平均下来每周会段炼5~6次。在作息方面,总体上还算规律,只有偶尔下午喝了咖啡奶茶或者运动时间太晚的时候,晚上会有点睡不着,此外都较为规律。
【读书感受】
这个学期的课不多,所以有较多的时间去阅读,这个月我读了《货币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时尚的哲学》、《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视角》这五本书,主要是齐美尔的著作,这几本书我认为《货币哲学》的阅读难度最大,在读《货币哲学》的时候感觉书名起得真好,真的很哲学,特别是前面的分析卷,好多地方都不太懂。读《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视角》这本书是因为我们这学期有一门读书会的课,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几本书,并且需要做读书分享,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这几个月的经典训练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是之前阅读这本书会觉得蛮晦涩难懂的,但现在看感觉没有那么困难。
读书报告
这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课程,这次就想分享一下齐美尔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观点。
一、家庭劳动中的“价值剥夺”与女性地位的边缘化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被视作以情感和责任为基础的非经济单位,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如烹饪、育儿、清洁)虽然没有产生货币收入,但是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价值,然而在货币经济普及之后,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似乎变得没有了价值,在19世纪中产阶级家庭中,丈夫通过工资劳动赚取的货币收入被明确记录为家庭经济贡献,而妻子的家务劳动因无法兑换为货币,逐渐被视为无价值的自然义务。货币作为普遍等价物之后,将一切价值量化为可计算的单位,社会就仅仅承认可量化为金钱的活动为“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工具性联结,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因货币化而重构,掌握货币的一方(男性)获得支配地位,而无偿劳动的一方(女性)被迫依附。
二、娼妓制度
齐美尔认为娼妓制度是货币逻辑对性别关系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性关系通常与婚姻义务或情感纽带绑定,但在货币经济中,货币作为所有事物的价值尺度,它的“匿名性”和“中立性”起到了关键作用,货币的匿名性使得娼妓与顾客的关系无需依托具体的人格认同,只通过货币即可完成互动,货币的中立性使娼妓交易呈现为不涉及价值的的经济行为,通过将身体服务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货币单位,原本涉及道德和情感的复杂关系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交易,嫖客支付金钱即可获得性服务,无需承担任何情感或道德责任。当一名男性购买性服务时,他支付的并不是对某个具体女性的尊重,而是购买了一种抽象的身体使用权,这种交易模式将女性简化为性功能的货币等价物,完全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性。
三、货币经济对性别分工的影响
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为女性提供了摆脱传统家庭依附的机会,女性可以通过参与工厂劳动、文职工作等有偿职业,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但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自由,当女性进入职场后,一方面女性被限制在低薪、低地位的所谓女性化职业中(如纺织工人、家庭教师),而高收入领域(如律师、工程师)由男性垄断,即使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女性工资也普遍低于男性(同工不同酬),这种差异并非能力问题,而是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系统性贬低。另一方面,传统性别角色仍将家务默认为女性的天然责任,这个时候职业女性既要承担有偿劳动,又要承担无偿家务,以中产阶级职业女性为例(其实我觉得现在大部分家庭也是这样),她们在工作结束后仍需料理家务、照顾子女,而丈夫则享有工作后的闲暇时间,货币量化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价值,却拒绝承认女性在私人领域中的贡献,这种公私领域的双重负担,使女性陷入比传统社会更深的疲惫与焦虑。
齐美尔在性别问题上的讨论放在现在来看很多已经不太正确了,在他所在的时代女性甚至没有工作,这与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同,社会性别观念上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当前不同文化的社会进程不同,但至少大部分女性已走向工作场域。不过,齐美尔对关于性别的讨论有很多是我们现在仍然值得思考的,他认为女性面临的社会地位问题根源于文化困境,历史上,男性凭借其优势地位,将男性特定的价值和规范确立为普遍有效的标准,导致女性的文化和成就往往被边缘化或按照男性的标准评价,要解决女性的屈从地位,必须从女性本质出发建立女性文化。
【状态自评】
B+
2024.12.25-2025.01.22
【书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支配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很少,在月初和大家一起爬山后没过几天就不小心摔到了腿,几天不能走路,快要康复时,又不小心碰到伤处,但幸好没有第一次严重,只不过这段时间都没办法进行剧烈运动,就是很可惜没能参加这次的羽毛球赛。在作息方面,因为天冷加上没课,偶尔早上会起晚一些,总体上还算规律,这个月奶茶咖啡都没怎么喝,所以也很少有晚上睡不着的情况。
【读书感受】
这个月没有课了,所以有较多的时间去阅读,正好腿摔到了没法去大活,我就把这几天的时间留来专门写论文和准备考试,我也尝试过在宿舍阅读,但是阅读的状态远不及在大活时的专注。这个月我读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支配社会学》、《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这四本书,读关于宗教的这两本书,是因为我们开的论坛,当时我对宗教很不了解,因此在开完论坛后我就开始读起了宗教相关的书籍。这个月读书状态还不错,感觉自己跟之前相比,越来越能坐得住了,并且找到了一个激励自己读书的方法,就是在读完一本经典著作后,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简单好读的书作为自己的奖励,以及在刚到大活还没能进入读书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时,先看一点点好读的书,帮助自己进入读书状态,再打开在读的经典著作,这个时候就更能读进去书了。这次的读书报告主要以韦伯的支配社会学为主,并尝试将韦伯的权力观和福柯的权力观进行对比。
首先,韦伯区分了三种统治类型,也就是三种正当性的类型,既传统型、法理型以及卡理斯玛型,也就是那种超凡魅力人格型。在了解这三种类型前,要知道什么是正当性。用传统型的正当性来解释,可以这么理解。比如你作为一个老百姓,你会追问一个县官,他凭什么可以管我?那么县官会说是州官给我授权了,那么州官凭什么给县官授权呢?因为宰相给他授权了,而宰相凭什么可以给州官授权呢?是因为皇上给宰相授权了,而皇上又凭什么可以给宰相授权呢?就凭他是皇上,问题问到这儿就到头了。也就是说,一个政治体内,所有人的这个“凭什么”在往上追溯的时候,都要汇聚在一个点上,而这个点就是正当性的象征所在。在古代这个凭什么最后会追问到君主,在现代会把它追问到通过政治哲学而构建起来的人民。总之,任何一种政体形态都需要有一个正当性,都需要对凭什么给出一个终极的答案。
其次,传统型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传统的神圣性。家父长制支配是传统型支配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本质上是基于严格的、个人性的“恭顺”关系,起源于家长在家共同体内的权威。纯粹家父长制支配不受法律约束,在家共同体内拥有广泛的处置权力。从庄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支配结构是“家产制支配”,这是家父长制支配结构的一种特殊变形,通过把土地、房屋、农具和家畜等(实物)分配给家中年轻男子及其他依附者,将完整的家权力分散化。但此时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并没有达成契约关系,而仍是基于恭顺与诚信的关系上。在法理型(官僚制)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规则、法律。官僚制存在于国家、教会与公司之中,精准、迅速、明确、熟悉档案、持续、谨慎、统一、严格服从、防止摩擦以及物资与人员费用的节省,所有这些在严格的官僚制行政(尤其是一元式支配的情况)里达到最理想状态。卡理斯玛式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对卡理斯玛(Charisma)魔力——超凡魔力——的信仰。魅力型或卡里斯玛型统治的正当性来源,是神所赐予的某些领袖人物(救世主、先知或英雄)的非凡品质和个人魅力,是对日常性事物的归依、对卡里斯玛的信仰。然而,卡理斯玛式支配的存在条件是危急时刻、非日常时刻。在韦伯看来,魅力型权威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被迫转变为“常规的”权威形式,也就是传统或者官僚型支配,现实中的支配,或者是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混合,或者是某种过渡形态。
最后,关于韦伯的权力观和福柯的权力观的对比:
1、韦伯注重权力的宏观性,福柯强调权力的微观无处不在:
韦伯认为权力是个人或者集团在他人反对条件下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概率,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宏观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即政治领域紧密相关,他强调权力是自上而下贯彻实施的,必须有国家、法律作为保证。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由某个主体(如政府、君主或法律)垄断的,而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系之中。这种无处不在的权力并非以明显的、外部的压迫形式存在,而是通过规训、监视等微观技术来实现其控制作用,他称这种权力关系为“微观政治”,它通过普遍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知识体系来塑造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2、韦伯将权力视为实体性的物,福柯则认为权力是关系性的
韦伯把权力看作是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相关的事务,认为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他把权力视为一种在社会中被分配的份额,是实体性的物。
福柯则反对将权力视为实体性的物,他认为权力是关系性的,是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通过分析监狱中的权力关系,展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规训的方式作用于个体的身体,从而实现对其的控制和驯服。这种规训权力是关系性的,它依赖于各种技术(如纪律、层级管理、规范化裁决等)来支撑其存在。
3、韦伯强调权力的外部强制,福柯注重权力的内部规训
韦伯认为权力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例如金钱、技能、知识等,这些资源使得一个人或团体能够强制、影响或改变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将权力视为一种可以在社会关系中实施控制的手段,它源于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如政治职务、经济财富等,并通常与国家的政治权力和暴力手段相联系。在韦伯看来,权力不仅是个人或团体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权力也可能会滥用,导致不平等和压迫。
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内在的、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力量,它通过各种机制(如监督、知识、规训等)来塑造和控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在福柯看来,权力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知识等领域。
【状态自评】
B
2024.12.01-2024.12.24
【书单】
《疯癫与文明》
《词与物》
《性经验史》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主要是跳操,基本上都是在宿舍和舍友一起跳操,频率大概一周2-3次,感觉这个月的运动量不如上个月多。作息方面感觉自己还算规律,只有偶尔喝了奶茶咖啡导致睡不着的情况。
【读书感受】
这个月我读了《疯癫与文明》、《词与物》、《性经验史》这三本书,这个月阅读的都是福柯的著作,总体感觉阅读起来很晦涩难懂,属于是字都懂,连成的句子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读着读着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这时候我就翻到前面再看一遍,结果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理解福柯想要表达的东西比较吃力。我这次汇报的主题是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1、权力的分散性与无处不在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由某个主体(如政府、君主或法律)垄断的,而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系之中。这种无处不在的权力并非以明显的、外部的压迫形式存在,而是通过规训、监视等微观技术来实现其控制作用,他称这种权力关系为“微观政治”,它通过普遍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知识体系来塑造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就像是《规训与惩罚》里提到的全景敞视监狱里的犯人,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却无法看到他人(包括监视自己的人和与自己一样被监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被监视,这样的权力是自动化、非个性化的,也无需使用暴力迫使罪犯改邪归正。
在《性经验史》第一卷的最后部分,福柯引用了凯特在《羽蛇》中说的一段话:“一切都是性,一切都是性。好像当人们让它强大和神圣的时候,它是美好的,溢满整个世界。这就像阳光一样,把你们照得通体明亮。”从表面上看,这一段似乎只是在说性,实际上如果将“性”置换成“权力”也是一样的:一切都是权力,一切都是权力,它就像阳光一样,把我们照的通体明亮。
2、话语的构建与权力的运作
话语是福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福柯认为,话语不是“词”和“物”的简单结合体,也不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接触面,尽管话语是由符号构成,但话语不只是涉及表征的符号。话语是一种陈述,关于某个问题、话题或议题的陈述,包含了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方式及制约这些方式的社会规约,因此话语不仅仅是语言或交流的工具,而是权力运作的载体,是权力和知识相互作用的场域,权力通过话语来定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常和异常,从而塑造社会的规范与规则。福柯认为,控制话语的权力不仅决定了什么可以被说,还决定了什么样的知识是“正确的”或“科学的”。例如在《疯癫与文明》这本书中福柯指出,疯癫并非自然存在的状态,而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疯癫的看法和定义是不断变化的,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被视为一种神圣或特殊的精神气质,甚至被推崇为激情和创造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疯癫逐渐被定义为一种病态,需要被隔离和治疗,这种转变反映了权力机制对疯癫概念的构建和塑造。
3、权力——知识关系
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关系,认为知识不是中立的,它总是嵌入在权力关系中,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都是权力的表达形式。权力通过知识来影响和控制社会中的个体,反过来,知识的体系也依赖于权力的支持来维持自身的权威性。在《词与物》中,福柯提出了“知识型”的概念,它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所有关系,是在一个既定时段内各种知识和学科共通的基础和可能性条件。福柯认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知识型,而知识型的变化反映了权力的运作。例如,福柯描述了从文艺复兴知识型到现代知识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作为研究的中心逐渐凸显,而这并非先验的存在,而是晚近知识型形塑的结果,也就是说“人”实际上是权力与知识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知识型的转变,就体现了权力对知识生产和知识结构的塑造。
【状态自评】
B
2024.10.26-2024.11.30
【书单】
《规训与惩罚》
《乡土中国》
《现代性的后果》
《自杀论》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包括跳操和打羽毛球,因为天气冷了,就不想出去跑步,基本上都是在宿舍和舍友一起跳操,频率大概一周3-4次。作息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宿舍内部为了改善睡眠情况,仿照8107制定了一个1107计划,因此这个月很少有熬大夜的情况。
【读书感受】
在《自杀论》这本书中,作者分成了三编进行论述,分别是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首先,在第一编非社会因素中,作者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给自杀下了严格的定义,区分了自杀和他杀,也就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再分别从自杀与心理变态、与种族、遗传的关系、与自然因素、与仿效这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通过一些数据、推理,一步一步推翻了这些先前知识界对于自杀原因的种种猜测和推论。举个例子,传统观念认为,某些自然因素,如气候、季节等,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自杀率,比如气候寒冷的地方自杀率会高,然而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自杀数据,发现在气候温和的季节,自杀率最高,这是为什么呢?作者通过一些数据,证实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的是集体生活的繁忙程度,在气候温和的季节,社会生活往往更加丰富,人们的集体活动频率也会提高,并由此得出,影响自杀率的不是物理环境,而是社会条件。
其次,在第二编和第三编中,作者将自杀的类型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作者提出如果可以把那种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之为利己主义的自杀,作者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利他型自杀则与利己型自杀相反,它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发生在“社会整合过于强烈”时。失范型自杀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在正常和稳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愿望总是受到由一般道德原则支撑的规范的调节,它们保证了个人的愿望或抱负大体上与可以运用的手段相一致。但是,当社会控制减弱、规范受到破坏时,对个人愿望的制约就不复存在。此时,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抱负失调,他们增长出难以实现的个人愿望,这些导致个体挫折丛生以及自杀率的上升。宿命型自杀的典型形式是那些倍受压迫和制约的奴隶采取自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此时他们无法抗拒和改变规则的压迫,也就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
最后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受。我之前认为的利己型自杀就是字面意思的为了自己而自杀,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利己型自杀的真正含义,并且在这一部分,作者在这一章节的最后才提出利己型自杀的含义,这导致我在阅读前面的内容时,还在疑惑为什么作者老提宗教、婚姻等等这些对自杀的影响,搞得我云里雾里,到后面才搞清楚。作者书中在研究自杀现象时所运用到的方法手段堪称经典模板,推理论证的逻辑十分缜密,反证的手法也非常精彩,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论文写作,或者在日常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中,也应当考虑到多种因素,要全面的看待事情。当然,我个人认为书中的一些内容放在现在是不完全正确的,比如作者当时的时代的女性比男性的自杀率低,是因为男性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加丰富,女性则相对少了很多,但其实现在女性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生活当中都十分活跃,不过这应该算是受到时代的局限性的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
【状态自评】
B
2024.9.21-2024.10.26
【书单】
《街角社会》
《与社会学同游》
《规训与惩罚》(在读)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锻炼包括跑步、跳操和打羽毛球,每次跑步是跑+走结合,一次五公里左右,次数不多,一周一次左右,平时在宿舍会和舍友一起跳操,频率大概一周两次。作息方面不够规律,因为我自身习惯晚睡,有时候也会因为晚上有事而熬夜,这导致我早上起床艰难,下个月会努力养成早睡习惯。
【读书感受】
由于我加入读书会时间较晚,刚开始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且需要一定时间阅读《在野之学》,因此本月所阅读的书数量不多。本月我主要选择偏向社会学入门的一些书籍。这个月我读了贺老师的《在野之学》,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以及彼得·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米歇尔的《规训与惩罚》读了一部分还没有读完。我的汇报主要以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为主。
《街角社会》这本书可以算作一本“小说”,作者的语言让人很有读下去的欲望,就算是我这样阅读不多的小白也能沉浸书中。在这本书中,作者怀特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探讨科纳维尔(一个贫民区)的社会结构,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来观察科纳维尔的街角青年、大学生以及一些组织(诺顿帮、大学生社区俱乐部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是多克和奇克,多克的教育程度不高,在年轻时,以暴力取胜的时期,他因为很会打架成为了诺顿帮的领袖,并且多克十分聪明,很有领导能力,为人处事圆滑,在小团体中很有威信。奇克教育程度比较高,希望能够提高自己以及其他意大利人的社会地位,是大学生社区俱乐部的主任,最开始他的自述让我觉得这个人很好,后续的发展却又让我觉得他有些自大、自我。不过在读完附录中作者写完书后与大家的交流我又觉得反过来了,多克最后与作者不往来了,而奇克却与作者交流甚多,还调侃自己在书中的形象,并表示自己已经改正了年轻时的缺点,附录中关于这两人的后续让我能感受到这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关于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多克和奇克以及他们所在的帮派是科纳维尔的底层,也就是“小人物”,科纳维尔的“大人物”包含了“非法团伙头目”和“政治家”这两个非正式组织,“中间人”则是“街坊文教馆”。
全书最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附录部分,作者谈了自己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比如如何选取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还有就是,如何选取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其中作者的研究主题也变了好多次,作者提到过一句话“研究时产生的想法实际上并不像我们读到的有关研究方法的正规论述说的那样发展。这些想法一方面是在我们埋头研究资料时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于我们的全部生活过程”也就是说,研究必须要深入实地,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理论,就像贺雪峰老师在《在野之学》提到的,先做田野调查,什么都调查,什么都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东西,要在实践中寻找研究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疑惑,在参与式观察中参与的程度应当是如何?作者怀特在组织的过程中,他也参与了一些组织的事务,比如参与到保龄球的比赛排名中、一次心理咨询以及在一次争辩中胜出,所以我就在思考,应该如何把握参与的度。《规训与惩罚》中也有提到过一点——被观察的人发现自己被观察时,会有下意识的自我约束,那么观察过程中作者(或我们在实际田野调查中)会不会对被观察对象产生的一定影响,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呢?
【状态自评】
C
[ 此贴被张瑞雪在2025-03-29 13: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