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4.11.3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本容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4-10-25
最后登录:2025-01-28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4.11.30)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12.24-1.22)

【书单】
《规训与惩罚》
《自反性社会化》
《实践与反思》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锻炼与作息】
锻炼情况:
   这个月的晴天居多天气不错,在锻炼方面自我保持良好,主要是以跳绳、打羽毛球为主,上个月希望自己增加跑步的选项,这个月保持每周太阳落山之前跑一次步,每次跑3-4公里。作息方面,基本在晚上十一点之前睡觉,早上七点半起床的作息,规律作息以后看书的效率和状态明显提升,但这个月没课,熬夜的情况也有,不过整体来说,运动和作息还是比较健康。

【读书收获】
   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规训与惩罚》、《自反性社会化》、《实践与反思》、《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进入假期阶段,自习室的人越来越少,舍友也早早回家。这段时间会在寝室一个人看书,也会约着读书会的同学一起去自习室看书。前几天去羽毛球馆和大家一起运动打球,整个人都非常放松,活力满满,很喜欢团建活动。加入知行读书会四个月之久,读书会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结识了优秀同学与老师,让我受益颇多,在心理上、思想上、身体上都获益许多。与学长学姐交流,获取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和老师探讨,能得到深刻的指导,这种深厚情谊,丰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以前我觉得读书就是自己的事,加入安徽大学知行读书会,才知道一群人读书能有这么多乐趣和收获。它就像我读研生活里的调味剂,让我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也让我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越走越稳。

【自评状态】B+

【读书汇报】

在接触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之前,我对权力的认知是片面的,以为它只是政治层面的统治手段。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让我看到权力以一种隐秘而又强大的方式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开篇就描述了达米安被公开处决的血腥残酷场景。在当时,公开处决是一种权力的展示,目的是让民众对犯罪产生恐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公开的酷刑逐渐被监禁等惩罚方式取代。这一转变看似是人道主义的胜利,可福柯却指出,这背后是权力运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福柯提出了“规训权力”的概念,这是一种新型的权力形式。它不像传统权力那样通过暴力威慑来控制,而是通过对人的身体和行为进行细致入微的规范和训练来实现控制。就像学校里的作息时间表,规定了学生们什么时候起床、上课、吃饭、睡觉,看似平常的安排,其实是在培养学生们的纪律性和服从性。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也是如此,每个工人都被固定在特定的岗位上,重复着机械的动作,这使得他们的身体和行为都被规训,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全景敞视建筑是福柯用来阐释规训权力的一个重要例子。在这种建筑中,中心瞭望塔可以监视到每一个房间里的人,而房间里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这种不确定感使得每个人都开始自我约束,即使没有实际的监视者,他们也会按照规则行事。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的监控摄像头,它们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虽然我们不一定时刻被注视,但知道有可能被监控,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思考。一方面,规训权力虽然看似让社会更加有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人们在各种规则和规范的束缚下,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独特表达。另一方面,规训权力也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现代社会中,一定程度的规训是必要的,比如在学校,纪律和规范有助于提高效率和保障公平。
福柯的写作风格独特,他的论述层层深入。但有时候,书中的语言过于晦涩,一些理论概念也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正是这种深度,让这本书充满了魅力。这是一本对我来说有启发性的书,它让我对权力、社会和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提醒着我,在看似平常的社会秩序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带着这份认识,更加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规则背后的意义。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11.30-12.24)

【书单】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哲学的贫困》
《合法化危机》
《继承人》
   
【锻炼与作息】
锻炼情况:
   最近二十多天,在锻炼方面比上个月的运动次数多,在朋友和室友的带动下保证一周3次的运动,以跳绳、打羽毛球为主。每周有规律的运动让我的身体感觉很轻盈,整个人看起来也更有活力和朝气。希望下个月能多去跑跑步,享受那种累得喘不过气又特爽的感觉。
作息情况:
   作息和上个月差不多,比较规律。每次运动完回来感觉非常放松,睡得比较早。最近我喜欢睡前再看半个小时的书,中途不看手机,把手机放一边,看完书就立马睡,入睡得更快。第二天早上醒来感觉脑子更清晰,记忆力也变得更好了。

【读书收获】
   这一个月里,我读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哲学的贫困》、《合法化危机》、《继承人》。最近陆陆续续的结课了,没课的情况下都会去大活看书,七点二十起床,洗漱吃完早饭,八点左右去自习室,看到读书会大家熟悉的面孔看书会更有动力。这个月看书的状态还不错,心情和状态非常平静。有时候看书累了时,会和朋友出去走走聊聊天,边走边聊读书的一些感悟。抽空的时间我会看看其他的课外书籍。前面一段时间在准备其他考试,白天看书的时间减少,时间上没那么集中。后面些日子看书的时间追赶上来了。现在看书也会慢慢带有自己的思考,会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看《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本书感觉有些内容有些抽象,借助网上的查阅资料,再结合自己所学所知的知识和自己生活所经历的事情尝试理解和消化。总体来说,我这个月读书质量还是不错的,希望下个月继续接着努力。

【自评状态】B

【读书汇报】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吉登斯写的,安东尼吉登斯曾经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院长,也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最重要的顾问之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自我问题,晚期现代、自我认同这些词听上去很悬,但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晚期现代是指1960年之后的世界。自我认同是要探讨生活在晚期现代世界的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活得明白。
自我问题,主要突出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由现代性许多制度所塑造的,另一方面也同时塑造着现代性很多制度本身。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下,传统和习惯的秩序保证着机制运转,并没有被理性知识的必然性所替代。
在这本书中,第一章主要介绍现代性的轮廓,指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制度性反思。前面提到过,现代性的本质上是一种后传统秩序,书中也指出现代性的反身性指的是一种敏感性,具体指社会生活的大多数的物质关系对受到新信息或是知识影响而产生的敏感性。因此,现代性的反身性削弱了知识的确定性,进而知识也常常遭到质疑。极盛现代性还体现在全球性与日常生活的转型(也就是去技能化)和经验的传递(远距离事件对日常意识的入侵)。
在这章最后引入了为什么说现代性与个体认同相关呢?在极盛现代性的条件下,自我认同与全球化两者中的转型是本土和全球这组辩证范畴。各种不同因素直接影响着自我认同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系。现代性的反身性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分。在现代性的情景下,自我的改变必须被视为个人变迁和社会变迁,两者相连的反身性过程的一部分来供人们探求和构建。
接着,在2-6章阐述自我反身性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作者就从婴幼儿时期的看守者过程中建立的信任,焦虑,在成长过程中个人遇到的决定性时刻,通过这些决定性时刻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个人进行反思性总结。
最后一章是讲的生活政治发展。自我成长的思潮标志着晚期现代性的重大社会转型。这些转型,也贯穿这本书一直所强调的那些制度性反思,社会关系是由抽象复杂的体系得以运转,以及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作者认为生活政治所涉及的是自我实现过程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这种场景中全球化进程影响着自我的反身性投射,同时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
这本书通过个体自我反身性延伸到社会反身性以及生活政治等领域。随着个体自我反身性发展,政治议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了,需要更多的科学人士和专业人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普通大众的我来说,可能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对自我反身性认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10.26-11.30)

【书单】
《疯癫与文明》
《生命直观》
《词与物》
《时尚的哲学》

【锻炼与作息】
锻炼情况:
最近一个月,在锻炼方面与上个月相比稍微松懈,可能是天气逐渐冷下来的原因,身体和意志会产生惰性。但是在朋友和室友的带动下也保证一周1-2次的运动次数,以跳绳为主。这周四晚上读书会的成员组队出去打羽毛球,酣畅淋漓的感觉特别爽,非常的开心与大家一起运动,减轻压力舒缓心情。
作息情况:
作息比较规律,每次运动完都睡得比较早,睡眠质量高。最近晚上课多,咖啡喝得勤,到晚上翻来覆去的总睡不着。偶尔也会到半夜都没睡着的情况。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在作息方面比上个月有进步。

【读书收获】
这一个月里,我读了《疯癫与文明》、《生命直观》、《词与物》、《时尚的哲学》四本书,这个月看书的状态比上个月好点,没上个月那么急躁。当我读专著感到枯燥疲惫时,我会看看其他书籍,比如刘同的书来缓冲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白天看书的时间较为碎片化,在周末和晚上看书的时间比较集中,不被外界打扰和沉浸式读书的质量更高,状态更好。会带有自己的思考,用生活所得去读书,用读书所获去生活。很享受在书中读到引起共鸣或者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这种感觉像是在书中寻找宝藏,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总体来说,我这个月读书状态有进步,希望下个月继续努力,每天进步1%,一天比一天更好。

【自评状态】B+

【读书汇报】

读完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我该怎么形容他呢?我想他是孤独、复杂,多面、充满正义、或者是一位研究疯癫精神病、监禁、死亡,敢于深挖黑暗迷宫的哲学家。起初我认为他疯狂和偏执于一身,对他的关注对象感到不理解。他关注那些偏远群体,如罪犯和精神病者,在当时来看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可正是这种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与深挖,揭露了那个时代隐秘的权力结构。
我之前从未想过该如何定义一个人是不是疯子又或者疯子的视角下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能找出答案。
在中世纪,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充满着愚昧、邪恶、混乱、无知,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相信女巫、魔法、当然,还有上帝,在教会的控制下,人们似乎对这些虚无缥缈的存在极其敬畏,这其中就包含疯子。当时大家普遍将疯癫视为神圣或魔鬼附身的现象,对疯癫者有畏惧又有敬畏,但又打不得骂不得。于是让骑士将他们驱赶上船,随海航行,自生自灭。学过西方历史的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对大海充满了畏惧,而且由于技术问题,航行的风险极大,经常有去无回。将畏惧的疯子驱赶在船上,驶入神秘且恐怖的海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疯人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运动得到来,宗教的神秘被打破。人们不再那么封建迷信。而启蒙运动的核心是平等、自由、民主、理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性。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于是大家开始将疯癫者与其他被认为是社会异类的人隔离,通过建立收容所,社会将乞丐、病人、罪犯和疯癫者关押在一起,大家基本都认为疯癫被视为非理性的表现,需要被隔离和控制,减少对社会的危害。这就是著名的大隔离。
书中也出现了对立定义,即疯癫和理性。社会对疯癫的排斥反映了这种对立。这种对立不仅是在思想上,也是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权利操作。由此产生了他者。疯癫者即是他者。是社会自我定义的反面,通过他者社会确立了自身的理性和正常,而疯癫他者化的过程体现了权利对身份和边界划定。所以理性成为大众规范和标准,非理性则视为偏离和危险,需要被排除和控制。
到了19世纪,精神病学逐渐兴起,疯癫被视为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病症,精神病院成为疯癫者的主要机构,通过科学化的诊断和治疗将疯癫者与社会隔离。这时人们对疯癫的态度产生变化。但与大隔离时期不同的是,疯癫不仅被排斥,而且被赋予的意识形态,即不道德。人们不再关心疯癫是什么,而是开始关心如何使疯癫变正常。福柯认为这个阶段的统治者并非医学权威而是道德权威。于是疯子被惩罚被镇压、监禁、驯化,直到他们学会了正常人的言行之前被彻底边缘化。
就好比说,一些孩子打游戏被家长认为是异于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疾病。于是有了电击疗法。究其根本他们父母从不深挖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与背后的本质,也许孩子是用游戏逃避沉重的压力,又或是他们背上有过重的负担,或者仅是年少的好奇而已,相反,父母选择了相信所谓的权威,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虚假的权威,一个逼迫孩子强行模仿正常孩子的权威。
在这本书中,从不同年代、不同历史发现背后隐蔽的权力结构,从中世纪的教会愚昧大众到启蒙运动的理性划分,再到19世纪的道德审判,每个阶段都有着西方不同的权利运作方式。读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之前习以为常的关于疯癫的认知,其实是历史与权力互相影响的产物。也提醒着我们去反思当下社会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分类,思考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让我们用更包容、多元的视角去看待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




赵本容的读书报告(9.25-10.26)

【书目】
《与社会学同游》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道德教育》
《资本论》第一册

【锻炼与作息】
锻炼情况:
    在过去的一个月,我积极锻炼,保证一周2-3次的运动次数,以跑步为主,跳绳、帕梅拉等运动为辅。每次运动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最近一段时间的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让我明显感受到身体的轻盈,耐力更强,气血更足。
作息情况:
    对我来说,相比于每周的锻炼,调整作息对我来说是更具有挑战性。开学以来,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作息,可能是第一次在外省生活,心里的孤独感比较明显,开学前两周晚上会经常睡不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运动和学习都步入正轨,渐渐也把作息调整过来了,基本上保证在晚上十二点之前躺下睡觉。

【读书收获】
   在过去,我也阅读过许多书,不过都是通俗易懂的课外书。从研一开始,才慢慢阅读专业类的著作书籍,给我的感受是书中蕴含的知识更有深度,一段话看第一遍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得多看几遍尝试着理解。第一本读的是《与社会学同游》,读前面几个章节没完全进入状态,读到后面社会控制和社会分层吸引住了我,感觉社会学是一个很神奇的学科。《资本论》这本太厚了,刚开始读书怕打击阅读信心,就放到最后看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这本书从金钱、性别等多个角度剖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特点,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独到的深刻见解,《道德教育》这本书强调道德教育对社会和个人至关重要。道德包含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三要素,对现代的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我第一个月读书状态有点浮躁,不够专注,沉浸式阅读程度不够,希望下个月能调整过来,不是光读书,更多带有自己的思考。

【自评状态】B

【读书汇报】
    今天主要想分享《与社会学同游》这本书,这是一本带我深入领略到社会学魅力的著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会学的视角。它不像其他学科局限于单一的维度,而是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审视社会。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视角下的人与社会是怎么样的?最后是两个“补记”。
    社会学是什么呢?彼得说,是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他在这部分辨析了社会学家在一般人心目中的许多形象,比如社会工作者、社会改良者等,并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学家形象。社会学是用新的目光去审视人们所在的世界,去发现常识背后的人与事。比如,对于贫困问题,不再仅仅是看到个体的穷困潦倒,而是会去剖析背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阶层固化等因素,这使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本质的洞察。其次,是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这部分他提到了社会意识的四个母题,包括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中性问题及世界眼光。这意味着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觉悟、一种知识、一种人文修养,是从表象深入到本质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分为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人在社会主要探讨了自我的社会定位、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等概念。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构成了必须遵守的规则的定义,社会通过社会控制与社会分层将人禁锢起来。社会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秩序。比如法律是显性的控制手段,而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则是隐性的。这些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当我们违背这些控制时,可能就会面临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压力。而每个社会都有等级体系,社会地位会带来权利、特权和等,人的阶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机遇和命运。
     社会在人主要论述了人们为何会心甘情愿被社会禁锢呢?其中涉及角色理论,即角色是对典型期待的典型回应,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角色扮演,并且会逐渐适应角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就像一个人在工作场合是员工,要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展现出专业的一面;回到家中则是父母、子女等角色,行为模式和情感需求又截然不同。而当我们在不同角色转换出现困难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矛盾和困惑。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切换情况,更加留意如何更好地适应不同角色要求。
     社会如戏这部分思考如何挣脱社会给予的枷锁获得自由。彼得论证了“自由”的不可获知性,一旦将自由放入科学主义框架,自由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他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在社会学视角提供的人的生存境遇模式里探讨,为社会学研究提供其他视角;二是假定自由的真实性并从该模式的有利角度考察社会学模式。
    最后一部分是两个“补记”,主要谈到了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伦理学的相关问题,对社会学的人文价值、人性关怀等作为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
    总体而言,《与社会学同游》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我深入了解到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和多重性质。
[ 此贴被赵本容在2025-01-28 18:11重新编辑 ]
Posted: 2024-10-28 19:3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79824(s) query 3, Time now is:04-02 07:0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