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闫雅诗读书报告(更新至5.26)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闫雅诗读书报告(更新至5.26)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闫雅诗 2021-06-19 13:35
【阅读书目】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
【读书感想】
    符号是被人赋予意义的形象或标志,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符号是语言,人类通过语言来得到最有效的沟通。戈夫曼主要探讨的话题就是从戏剧表演观点中引申出社会行为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如何在他人心中创造出一个形象,或者说如何运用技巧来使自己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一种自己所期望的形象。
    个体的表达包含两种不同的活动,第一种是他给出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公认的,传达个人与他人都知道的附于符号背后的信息和意义;第二种是他流露出来的表达,意味着行动背后存在一些原因,但这些原因与表达出来的信息不同。戈夫曼主要讨论的是后者,带有表演性、戏剧性和场合性的传达,人们通过表达来引导他人产生一种印象,这种印象使他人自愿按照个人自己的计划来行动。
    表演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以特定的个体和其表演为参照点,将有助于其表演的人称为观众或协助参与者,在表演期间展开并可以使用于其他场合完整呈现或表演的预订行为模式称为剧中角色或常规程序,借此来讨论该表演下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带有权利与责任规定的社会角色。个体在表演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固定的有规则地发生作用,这种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类型称为前台,首先是舞台设置即表演背景,其次是个人前台即其表征媒介,比如身份地位、外表姿态、言谈方式等。社会前台在带来定型期望时被固定化,当行动者在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时,这种设定好的前台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行动的束缚,人们必须按照某种模式来执行,使表演符合其所处的社会期望。但同时,表演者也并不完全将全部活动展现出来,他们会试图藏匿一些与理想化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比如差错和错误的隐匿以维持一贯无差错的形象,只呈现最终完成的、经过修饰的成果以维持完美的形象。表演者在面对不同观众时也会呈现不同的形象,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观众隔离,比如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为乖孩子,在朋友面前放荡不羁,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普遍化,表演者之所以呈现出不同行为是与不同观众有着独特的关系和意义,以保护已建立起的形象。表演所需要的表达一致性代表着过于人性的自我和社会化的自我之间的差异,这点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遵循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遵循道德原则追求完美,表演的角色就是人的自我人格结构发挥作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随本我任意妄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种固定化,在特定阶段做出千篇一律的期望表演。
    除了个体表演外,以剧班术语来表示任何一组表演单一常规程序中协作配合的个体,这种剧班影响做为独立存在的事实介于个体表演和参与者总互动之外的第三层次。单一个体的表演者可能被自己行为欺骗,认为自己所造成的显示印象就是自己唯一的形象,而剧班表演时,每一位成员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对表演产生影响,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相连,共同维持剧班的特定外表,成为彼此的知情人,拥有熟悉的特权。比如家丑不可外扬就是一种体现,家庭成员犯错时,往往不会在公众场合进行惩罚和训斥以维持良好的家庭形象。剧班在树立形象时不允许个体即作为表演者又作为观众,以保守剧班的秘密来维持某些情景定义的稳定性。
    表演存在于一定的区域和时间中,使置身于该时空的个体都能看到表演,并受到表演的引导。表演区域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区域,后台区域观众无法进入,是表演者的私密空间可以出现与角色不符的行为,表演者们在此卸下面具。除了前后台区域外,还存在余留区域,与表演有关,但与表演行为不一致,等同于社会设施,在这个区域产生的是另一种表演,是表演者对于可能成为预期观众的局外人面前呈现的表演。
    剧班想要顺利表演,表演者想要成功地塑造某种形象就要拥有一定的印象管理艺术,每一位成员要具有三种品性:忠实、素养与缜密。首先是戏剧忠实,维持剧班采取的路线,保守举办的秘密,不能因过于与观众共情而失去了原有的表演效果,这就需要剧班内部要高度团结,有强力的情景感染力使观众产生预期的行为,或者是定期变化观众;其次戏剧素养,表演者能够清楚地划分实际和表演的情感,在表面上全身心投入表演时始终保持一定的理智以在出现意外时可以迅速脱离;再次戏剧缜密,这就要求剧班选择的是训练有素的表演者且对其成员非常熟悉,甚至于选择观众,以保持整个表演完全按照预期方向进行。缜密的表演者既会使自己的表演适应于信息,也能够根据互动的信息来调节自身的呈现。
    人的一生总是在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或多或少都会被所处的社会规范和准则所束缚,按照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角色的扮演,我们从他人获得评价,进而改变自我认知,以期望于形成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但也并非是单方面的改变,通过形象管理的技术使得他人按照个人所规划的路线进行形象的构建更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阅读书目】
《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
【读书感想】
        初读这本书的题目时,脑海里浮现了两个问题:何为疯癫,何为正常?疯癫与正常的标准界限又是什么?阅读中似乎找到了答案,疯癫与正常是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疏离的断裂,二者对立,一方征服另一方,理性强行使非理性成为疯癫、犯罪或疫病的理由,但二者又相互纠缠、相互依存。理性作为划分疯癫与正常的标准,代表着秩序、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
福柯关注的是病人形象所代表的的价值观、意象和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疯人证明着上帝的存在,得病被认为是上帝愤怒和恩宠的一个表征。当事物本身背负越来越多的属性、标志和隐喻,以致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意义不能通过直接的认知所解读,形象不再表明自身,意象被赋予了过于复杂繁多的意义反而使其充满了迷惑力量,让人无法看透其本质。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总有其合理意义。疯癫自有其魅力所在,一人的本性,人类被价值和符号化,不得不按照社会塑造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守则行动,逃避真实本性,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以动物界来揭示人的内心与欲望;二知识的诱惑,大智若愚也可以理解为理性人无法拥有的愚人智慧。
       书中提到了疯癫的构成方式,回答了何为疯癫。疯癫以激情为出发点,是灵与肉理性统一体中的剧烈的无理性运动,激情让疯癫成为可能,但疯癫却以一定的形式破坏着激情。激情的规律暂时失效出现高潮,强烈情绪引起了疯癫;肉体与灵魂,外界环境的轻微改变不断积聚和强化,爆发为强烈的痉挛,疯癫成为一种神经和肌肉运动;谵妄语言是疯癫的结构方式,隐蔽的谵妄存在于心智的一切变动之中,话语是疯癫最初的和最终的结构,是疯癫的构成形式,涵盖了整个疯癫领域,盲目则是疯癫的突出特征;自恋是疯癫的第一个症状,疯癫自此进入道德领域,人对自己的依恋中因错觉产生疯癫,包含人感知自身的所谓的认知真理;疯癫的形态包括四种:一浪漫化疯癫,代表人类的各种想象,尽管模糊不定,但有时也因共性而妥协;二狂妄自大疯癫,心中维护与自己的想象关系,批判自恋关系是一切道德批判的起点和归宿;三寻求正义惩罚的疯癫,惩罚头脑与心灵的混乱,疯癫是对某种虚假结果的虚假惩罚;四绝情欲的疯癫,因爱过度而失望的爱情。
       书中讨论了疯癫的治疗方式,宗教自然和规则的双重角色,因其已浸透入精神错乱者的早年生活,几乎成为自然性的原则,是当理性丧失时,唯一能够抗拒疯癫的无节制狂暴的力量,将精神错乱的人单独置于道德环境中,让他与自己即环境展开争论。治疗方法包括:一缄默,肉体束缚被自由取代,但周围人的缄默让他的自由是空洞的,受到变相惩罚,无异于孤独;二镜像认识,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一些错误只有在客体对象中才能被认识,在主体中完全被掩盖;三无休止的审判,使其内心不断悔悟;四对医务人员神化,使其享有权威,病人不得不服从于医生的指令。
造成疯癫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自由造成疯癫,心灵的自由比权力和制度更危险。自由使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同的观点,自然而然要面对观点所带来的反对,人在面对自由所带来的选择时总会处于摇摆不定之中,拥有财富的人为什么疯癫发病率更高?商业自由让他们不断被恐惧和希望困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并非是真正的自由,反而使人沉迷于金钱和财富的漩涡中,不断远离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世界;其次宗教信仰为各种幻觉和谵妄的发展提供了意象场景,一旦被理性化后,宗教就更成为了空虚的环境,让人们的心灵无处安放,疯癫肆意产生;最后文明构成了有利于疯癫发展的环境,知识的过于抽象复杂让人的感官无法产生和谐的共鸣,引起大脑失调,从而使整个身体失调,只适合感受力使人脱离感官,从而断开了人与世界的联系。疯癫产生的原从最初的被视为原始的堕落或隐含的兽性的东西转变成了人与自己的情感,与时间、与他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的环境引发的,归属于一种不是自然的新秩序。
       简单做个假设,如果你是一个拥有不同思考的人,而你的认知与你所处的社会所共认的观念背道而驰,人们给你挂上疯子的标签,而你坚信你的理念才是正确的,于是人们将你隔离于正常人之外,把你关禁闭、送入精神病院中,每天用各种各种的治疗方式试图改变你的认知,你无法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医生告诉你他们拥有职业的权威和专业的医疗知识,是来拯救你,将你恢复成正常人,于是你在一日又一日的自我怀疑中开始否定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使你的生理也产生了问题,于是人们说你更疯了,当然也有第二种结果,你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怀疑中最终否定了自己的认知,承认了社会多数人的观点,于是人们告诉你你正常了,可以重新融入社会中了,你自由了,直到有一天,又出现了一个同样的人,于是你站在人群中,和人们一起指着他说真是个疯子。时代可以造就天才,时代也可以造就疯子,天才与疯子,谁又能说得清呢。



一、价值
  价值代表着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满足的效益关系。具体来说价值内涵包括两种,一是指数量意义上的增值,事物越来越多,数量上升;二是指美好的愿望,客体对于人们需求的满足,是一种尚未完成的未来时的状态,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价值意味着人们对于理想性状态的追求,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人们所缺乏的。而人对当下的状态永远都不满足,但是改变状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从自身出发,难以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去接受与自己相异的事物,但正是由于某种事物或状态不容易得到,人们才会被其价值所吸引而不断追求。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因为人们对于美好的要求太多了,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人们根本判断不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越来越多的东西往往会带来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即产生一种虚无的状态,这种虚无的状态是指人们对于一切都持拒斥的态度,人们很容易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当选择权交到自己手中时,又很难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会处于虚无之中,一切皆有可能,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旦当人们分清最重要的东西时,这个东西就会支配个人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现代人一直处于轻与重的张力之中。
  无限的可能性让价值也不再是唯一的,多元成为了一种常态,每一元价值单拿出来都具有至高无上性,都是最重要的,但每一元同时具有排他性,最重要的都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贬值,当人们在优中选优时,所有的优秀都会发生贬值。举例而言,当一个成绩极为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实验班遇到与他同样拥有优异成绩的同学们时,他之前的优等生待遇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消失,优异成绩不再是他的专属标签,当这个标签普遍化的存在于班里的每一位同学时就不再具有同等的价值。当价值是一元时,它的独一无二性吸引着所有人的追求,它会处于最高的地位,而价值多元化让人们不再仅限于对唯一价值的追求,它的地位会随之下降,每一元价值都排斥其他价值,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价值贬值,贬值是价值的孪生兄弟,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二、支配关系
  韦伯所提到的支配类型包括基于利害状况的支配以及基于权威的支配,支配并非是单向的,不是一个主体的单项行为,而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双方建立了支配关系。资本占有量所造成的差异使得资本稀缺的人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资本含有量高的人成为支配者。支配者之所以成为支配者是依赖于手中的权力,而权力获得方式有两种一是暴力二是资本简单来说是拥有足够的钱,被支配者因为资本的不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服从于支配者的权威之下。支配者处于支配地位时会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这种支配关系,一旦支配关系的固化真正实现,阶层就会固化,社会将会僵化随之脆弱,社会就容易分裂带来危险,支配关系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韦伯所讲述的三种理想类型的支配形式即官僚制支配、传统型支配和卡里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关系建立在对家共同体依赖之上的恭顺与诚信关系,卡里斯玛支配则建立在对个人某种魅力或特质的基础上,被支配者有责任和义务顺从于卡理斯玛权威,而处于领袖地位的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以维持追随,这两种类型无法从法律中得到合法性的承认,容易发生波动;官僚型支配是理性的,行动是经过计算的,具有明显的组织模式,组织就是一群习与服从指导者命令的人,基于他们本身的参与与利益,支配的维持关乎个人利害,为了维持支配,彼此分配并持续集合在一起,以掌握命令与强制权力行使,成员间权威关系基于法理规定之下的角色与位置,是非人格化的,这种支配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和规则之上的,并不取决于个人,支配者的权力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一部分支配者的利益转化为法律的形式,以形成了法权。

布迪厄阅读小结
【阅读书单】
1.《再生产》皮埃尔·布迪厄
2.《国家精英》皮埃尔·布迪厄
3.《继承人》皮埃尔·布迪厄
4.《男性统治》皮埃尔·布迪厄
5.《自我分析纲要》皮埃尔·布迪厄

【读书感想】
        本月阅读主要以阅读布迪厄的书为主,了解了布迪厄对于教育领域和性别分析的观点,通过对名牌大学生生活的调查,以符号暴力理论为基础,阐释了精英的产生和权力场域间的关系,同时其自我的社会分析对增加自我的认知有所启发。
一、符号暴力理论与教育
        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教育行动客观上是一种符号暴力,符合各阶级的物质和符号利益,以一种强加和灌输文化的专断方式促进文化的再生产,有助于资本分配结构的再生产,从而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而教育权威则是实施教育行动的手段,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通过对于统治的合法性承认形成力量来加强已建立的权力关系,其中情感的填充往往使这种专断性更难被发现。因为有教育权威在,施教者自然而然就被认为有资格采用一些社会认可的惩罚,强迫人民接受内容及内容的灌输,这种惩罚的纯符号力量推动着教育行动,如果这种惩罚有利于那些维护教育权威的集团或阶级,那力量会更大,惩罚强调遵守秩序以维护主文化,而那些有自己知识的有意识认同文化中地下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产品成为标准来巩固主导地位。尽管惩罚等行动为维护文化权威提供力量,但衡量教育行动的标准始终是看接受者对当局教育权威的认可程度。
二、精英的产生
        教育系客观地进行着淘汰,阶级地位越低受害越深。教育面前的不平等不仅包括学校纯粹淘汰,同时也表现在专业限制、资本差距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其过去受到社会生活各种力量影响,造成今日的教育被动。出身有利的大学生不仅拥有为学习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习惯与训练,同时也继承知识、技术与爱好。源于各个阶级的文化习惯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大于个人本身的爱好和兴趣。教育制度使下层阶级出生的大学生所追求的是上层阶级出身大学生自然而然拥有的技能礼仪。学生选择学校,学生会学习目标学校所要求的习性,往往与家庭反复灌输习性相近,与学校要培养的、在权力场域位置中所要求和强化的习性相近,来自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空间和权力场域的学生差异源于其本身继承的资本结构不同而导致的。表面上机会均等,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制度淘汰,将社会特权所带来的不平等转化为个人天资或学习愿望不同,以使人们更加服从,从而实现特权永久化。
        经过教育淘汰以及学校仔细选拔后的学生会被建构成为一个分离的群体,人们认同这个群体合法化的过程,象征资本就会随之产生,尤其当群体限制越严格,排他性越强,那其象征资本的意义就越大,以成为某种社会品德或者某种能力的合法垄断者,垄断被认同就会转化为精英。而学校选拔所谓最有天赋实际上是最顺从和最富有学校所认同特性的人,神化习性进而强化习性,实际上杰出品行就源于社会上霸者所具有的社会品行的基础上神化其存在方式和身份。选拔方式设定了一种边界,让所有人认同边界,并且将神话的差异成为共识,就会产生特殊、被分离、被神化的人群,精英边界需要得到内外双方认同,边界内的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资格从而不得不受到一定的制约。行动者本身并不是思想和行动的主体,是被结构操纵的,自身受到结构无意识摆布,自己成为表面上行动主体,而真正主体是结构。
        成为精英的剧烈竞争和严峻的学业法则使得新的策略产生以应对这种竞争的饱和状态,新的入场者能够找到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新资源中竞争、接受选拔并生存下来的途径,但这种竞争中新入场者们是被迫接受的,对手已经占据一定位置,不平等必然存在。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平等,大学生们很难找到出路,他们只能参考一些择业指导或建议,结果去选择他们所认为的最有把握的也是最没有前途最固着于书业的职业道路,这似乎可以解释很多大学生选择继续读研的原因。看似主动,实则被迫。
        真正民主的教育是以真正民主的方式招收老师和学生的前提下,以文化不平等社会学为基础方法来减少教育和文化面前的不平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使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全面和完整的地掌握某一特定时刻学校文化的能力为无条件目的的教育。
三、男性统治
    书中提到的客观期待,本身就包含着性别差异,人们对于劳动分工结构中女人所处的位置的观点,家庭和社会秩序所规定的女性位置在客观期待影响下逐渐发展,使象征统治的受害者女性按照社会认可的温顺、服从、善良等美德去自觉履行自己被规划好的任务,更像是被操控的人,但被操控来源于潜移默化成的大众观点,所以受害者不认为自己是被迫,而是自认为的主动完成。习得性的软弱无助加之被同样对待进而产生的自我认知。有助于理解女性获得职位的困难源于有些职位是为男性设立的,女性不仅要克服社会的默认常规看法,同时还要努力获取男性为这个职位所带来的属性如自信、侵犯性以及天然权威等。



齐美尔阅读小结
【阅读书单】
1.《时尚的哲学》格奥尔格·齐美尔
2.《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格奥尔格·齐美尔
3.《货币哲学》格奥尔格·齐美尔
4.《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格奥尔格·齐美尔
5.《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格奥尔格·齐美尔

【读书感想】
       齐美尔的书像是一篇篇随笔,是作者对于不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偏碎片化,但覆盖面非常广泛,从社会学出发去探讨时尚、交际、饮食、空间等内容,所涉及到的角度也是之前从未阅读到的,读起来很有意思,也让我深受启发。
一、时尚的哲学
        提到时尚,人们往往会想到穿着新颖、打扮个性,与普通大众似远似近。时尚圈是潮流的代表,人们望而却步,也在寻求模仿。齐美尔的书中便讨论了时尚背后的意义。建构时尚的两种本质性社会倾向即社会统合的需要和社会分化的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是时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引导多数人,让精神处于安定的状态,但生活同样也追求改变,特殊性为我们带来动感,模仿恰恰满足了个性与普遍性的融合,强调变化,也强调变化中的永久性因素。时尚就是既定模式的模仿,一方面符合人们对于社会调适的需要,一方面在不断引导人们,将个人行为转变成普遍性行为,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买衣服时常常会询问今年流行款,顺从于大众时尚,但也包含自由,个人的选择即个性的发展,顺从社会习俗,也是获得了最大的内在自由,时尚不仅仅局限于服饰、着装打扮,也包含着对潮流行为的模仿。时尚也是阶级分野的产物,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往往区别于较低阶层,一旦较低社会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较高阶层就会放弃该时尚,转而寻求新的时尚,这就是时尚的等级性,同时也是时尚不断产生的可能性来源。
二、陌生人
        齐美尔书中的陌生人与我们平常观念不熟悉的人不同,是从空间角度入手,定义为今天来明天走的流浪者,是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元素,他的位置既在群体之外,又在群体之内。在人际关系中,陌生人存在着基本优势,在一些共同性特征的问题上,距离很近;而在共性问题扩展之外的领域,距离很远,所以我们往往会在最密切的关系中发现陌生人的存在。比如现代网络中的交流用App,由于其匿名性,人们相互间并不认识但却相比于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更容易分享私人化的事情,因为这在解决困扰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到真实生活,陌生人也为社会实践研究提供思路,实地参与式调查时,如何更好地运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陌生距离,以收集到更贴近的资料内容。
三、桥与门
        自然界中的事物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人类社会也同样如此,人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之中。桥与门可以说是联系与分离的代表性事物,桥梁联系岸的两边,意图直观可见,门则更倾向于分离,维持着内外的界限,与不能活动的墙壁相比,因为有打开的可能,对比之下,门具有更强烈的封闭感,同时也满足人类自主性的需要,我可以设置屏障,但同样也可以消除屏障,所以门可以联系有限单元和无限的空间。齐美尔在书中的描述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桥与门的直观形象,同时也了解了其背后的界限意义和价值。
四、货币与文化
        《货币哲学》这本书相较于齐美尔的其他著作更体系化,这本书整个分为了两大部分,货币存在实质和意义条件以及货币对整体人类生活的影响。金钱本应只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但却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货币从交换符号的实体化变成了可以代替上帝,这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追求金钱的欲望膨胀让人们忽视了事物背后的真正价值,货币也是个体自由的载体,但也带来了自我发展的界限。货币制度的现代特征就是能够使人的客观经济活动同个人分离,金钱成为了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货币和货币经济也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齐美尔将文化分为了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客观文化是经过创作提高和完善的事物,主观文化则是主导作用,是达到个人的发展程度。文化存在危机来源于两个方面,目的与手段异化以及主客观文化分离,如何面对文化危机是当今社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五、不同角度的社会学
        跟随齐美尔的视角去看待社会问题,着实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未思考过的观点。比如感觉社会学中提到的眼睛、耳朵等不同部位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我们通过感官了解他人,既作为主体的情绪与情感也增加对于客体的认识,眼睛的相互性以及耳朵的利己性,只接受信息并不提供信息。饮食社会学中提到盘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保证个体食物不受到他人的侵占,同时讨论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行为举止、穿着打扮及言谈手势是否符合适宜,餐桌谈论不易过于专门化和涉及私人问题等以保持进食的愉悦与轻松,让我不断学习如何能够构建更好的自我形象。阅读齐美尔对于不同社会现象的探讨过程,也是在反思如何发展自我思维去思考现代的社会问题,留心观察以及头脑风暴都是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训练的。



涂尔干阅读小结
【阅读书单】
1.《自杀论》爱弥儿·涂尔干
2.《社会分工论》爱弥儿·涂尔干
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爱弥儿·涂尔干
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儿·涂尔干
5.《道德教育》爱弥儿·涂尔干
6.《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儿·涂尔干

【读书感想】
一、《自杀论》
      《自杀论》是涂尔干对于自杀现象的研究,探讨自杀主题与社会学的关联,是实证科学的代表,阅读本书就像是在学习如何进行一项好的研究。本书总共分为了三编,第一编作者探讨了非社会因素与自杀的关系,从精神错乱、种族和遗传以及自然因素否定了非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才是分析自杀率的重要方面,这也就是第二编的主要内容,自杀可以划分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以及反常的自杀三种不同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基本特点以及继发性的变化,自杀者往往会受到身边影响,从家庭小单元到社会大集体,集体力量可以提供社会支持遏制自杀,社会越稳定自杀率也会随之下降,正如书中所说,自杀的人数是衡量动荡严重性的尺度;第三编是整体的总结,总结了自杀的社会因素以及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是研究所得的实际结论。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依旧很符合当今中国社会,例如反思造成青少年自杀率增长的原因,学业压力的增加,社会内卷严重,家庭本来是保护孩子成长的屏障,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也有个别观点需要验证,当女性意识逐步上升,女性参与集体生活比例增大,社会交往不可或缺,这种需要的增加是否会使女性自杀率上升等。阅读本书着实也让我感觉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大量数据是研究真实可靠的基础,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在过去的形态中寻找新生活的萌芽并促使其开花结果。”是希望破土而生。

二、《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是反应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分工现象,劳动分工并非只是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分工是一种必然趋势。本书的研究划分为三部分:劳动分工的功能及对应的社会需求;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分工的反常形式。通过与法的对比来解释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不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成员有着共同意识,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上,集体完全吸收了个人的人格,个人成为了社会所支配的物;有机团结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自由发展空间越大,团结凝聚力越强,社会中的个人各司其职,有共同遵守的规范,但也充分发展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使竞争激烈,社会不断进步,分工随之进步和专业化,个人异质性增强,但相互联系,存于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社会复杂性越强,社会灵活程度越高。

三、《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作者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整本书都是精华,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要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是涂尔干的主要思想,本书的第一章就清清楚楚的定义了社会事实,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且具有强制性。第二章围绕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展开论述,其中三条亚定理更是研究中需要警惕的,研究要以大量客观材料为基础,避免个人主观成分,警戒第一印象。第三章论述了如何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把现象的普遍性作为衡量现象是否正常的标准,要把社会事实放在一定的社会种下考察,检验必不可少。第四章在三章的基础上说明了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第五章解释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从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决定性原因,而非个人意识状态,功能则来自于其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第六章则着重于如何求证,比较方法或间接的实验方法是社会学的求证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事实,不仅只是落脚于当下,更要观察它所有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其中提到了共变法,从事物内部来进行因果关系的证明。本书让我了解到了社会研究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更是知晓了客观的重要性,收获颇丰。

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本书主要是涂尔干宗教观点的论述。何为宗教?宗教是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教会这个道德共同体之内。本书就围绕基本信仰和主要仪式两大部分展开说明,宗教最初源于自然崇拜和精神存在,是人们对大自然河川、风、雷电、火等以及灵魂力量的敬畏,但是这些并非来源,图腾膜拜才是宗教的基本信仰。图腾是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既是一个名字,也是一种标记。图腾是物质的形式,想象在这一形式下表现了无形的基质,这种遍布于各种异质事物的能量,才是膜拜的真正对象。涂尔干将膜拜分为了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消极膜拜是约束和禁止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保持领域间互不相扰。积极膜拜则是主动进行某些行为来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仪式通过集体力发挥作用,而集体力也通过仪式产生作用,个人在其中受到影响。在中国,祖先崇拜占据很大部分,祖先是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且对氏族共同体有很大贡献的人,它被当作保护本首长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处于共同体中的人们信仰源自于这种力量,祖先崇拜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作用,这也是目前祭祖热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本书中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五、《道德教育》
       涂尔干将童年时期划分为了家庭或保育学校和小学两个阶段,当儿童步入集体生活时,如何培养儿童道德引出了本书的内容。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精神,纪律的双重目标包括使行为常规性以及提供明确的、限制视野的目标。道德的前提是个人对常规性的偏好,重复出现的和可预见的事物是本书对于道德的定义,道德的行为都遵循着预先确定的规范,如果违背规范就会受到谴责,这种在个人偏好之上必须服从的力量就是道德纪律,同时,纪律为人们提供有限制的目标,限制个人行为的范围,欲望无限扩大会导致人的迷失,有限行为才合乎道德,才形成有秩序的行为;道德的次要要素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如果行为只是单纯的指向行动者个人目的,是不具有道德价值的,道德反映社会,社会建构道德;第三要素即自主或自决,人们了解行为的理由,并且自愿接受。培养儿童的道德就建立在以上论述,通过学校纪律和合适的奖惩制度,以及群体影响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六、《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职业伦理与契约是书中的两个关键词,职业伦理建立在集体之上,群体通过权威对其加以保护,群体结构越牢固,适用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就越多,群体统摄其成员的权威就越大,成员共同遵守群体的道德标准。道德是社会的产物,从外部渗透进个人,社会被组织起来,道德也就会被强化。契约是双方基于共同目标所达成的共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所得到的任何价值都必须等于它所提供的服务,契约也是真实和正常的价值,即公平交换物和服务的道德,社会越进化,契约越稳定,价值结构越稳定,越有规律,越不受到外界影响。


查看完整版本: [-- 闫雅诗读书报告(更新至5.26)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7273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