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宋思玉读书报告二(更新至6.23)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宋思玉读书报告二(更新至6.23)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宋思玉 2021-05-16 10:58
宋思玉    第二组    (5.16—6.23)
1【书单】
《失控的世界》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的后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自反性现代化》     
                           


                                                        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

          吉登斯笔下的现代性是一种与以前所有形式的社会秩序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它侵蚀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并扩大着全球化的影响。由传统到现代性的转变,对人们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质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性制度的塑造下产生了自我认同的机制,而一旦这种机制被塑造出来也会影响现代性制度本身。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人们来自那个国家那个地区,他们的个体行为和自我认同都具有全球化的影响。现代性作为一种后传统的秩序,秩序保证下的传统与习惯并没有被理性知识的必然性代替
          信任是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品格,信任与个体在早期获得的安全感紧密相连,它在个体的自我与日常生活中提供对自我的保护。信任与抽象系统的互动,会升华为日常实践中所渴求的信念。风险是现代性的基本概念,这种风险来源于现代性社会体系的全球化特征,现代性既降低了风险又导入了新的风险。高度的现代性世界带来了国际事务的冲突、军备的控制、毁灭性的战争、全球经济制度的崩溃、以及生态的灭绝。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子媒体的革新,大众媒体的传播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组织,自我认同逐渐成为了一种反思性活动。

一、吉登斯对现代性的一般考察

          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后封建的欧洲建立的在20世纪日益成为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体相当于工业化的世界;第二个维度是指资本主义包含的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他认为现代性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社会形式,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今天已经具有全球化的特征。现场社会生活的独特动力品质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时空分离,在前现代时代,“日历”“钟表”成为时间与空间分离的先决条件,然而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与空间基本上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时空的分离首先要包含时间的“虚空维度”,它是地点转换的杠杆。全球化的计时系统使得全球规划不再有禁地,时间与空间的虚空成为了一种辩证的过程,时空的分离为现代化不同场合协调社会活动提供了时空重组的坚实基础。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可以超越物理现实对人们的行动进行调节,使得行动的时间与地点直接相连,而不用像前现代时代,需要经由地点。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抽离化是时空分离的关键因素。前现代社会的松散的组织活动模式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变得更为专门和精确。抽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符号标志”,一种是“专家系统”。符号系统的标志是交换媒介,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重要的例证就是货币。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出现与成熟,庞大的货币体系把时间与空间分成了诸多的类别。同时基于高信任形成的专家系统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第三个因素就是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的反思与个体和群体的安全感直接相关。现代性本质上就是一种后传统秩序,吉登斯说说的现代性反思指的是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之作出的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

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关联

            吉登斯认为高度的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和全球化转型紧密相连。高度现代性所导入的时空分延致使“自我”与“社会”在人类历史中首次交互联结,这既给现代性提供了基本的动力,但也带来了信任机制和风险环境的变迁。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已经延伸到了核心部位,个体的心理状态在变换的现代生活中不断重组。人类的基本信任源于早期与看护者之间的相互亲密的关系,基本信任以一种本质的方式与时空的人际组织相联结。吉登斯认为基本信任的建立是自我认同的精致化,同样也是与他人和客体认同的精致化的条件。

三、关于存在性的三个问题

            吉登斯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类个体的天赋特征,自由导源于对外在现实和个人认同的本体论的理解。第一类存在性问题中,认为存在对人类个体而言,就是拥有本体性的觉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世界上的存有状态。所有人都要回答生存问题,他们的回答是借助所实行的活动的本质。他认为在行动与本体的链接中,传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提供了组织化社会生活的媒介。传统通过限制反事实未来的开放性来安排时间,连贯的存有模式把未来与过去联结起来,本体的概念也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凸显。第二类存在性问题,并不太关注外在世界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本质,而是在基本的时间维度中考虑人类生活的存在性矛盾,人是无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一旦从无生命世界中分离出来后,作为自我意识的存在能觉知到自身的有限品质。吉登斯通过引述海德格尔、蒂里希、克尔凯郭尔等人对主体性死亡的观点,赞同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所有的个体都作为我们自身死亡的旁观者而无意识地关注生存的观点。第三类存在性问题涉及他人的存在,吉登斯首先批评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批判这种唯我论的自我超验哲学。他认为“他人的问题”,并不是个体如何实现从自身内在经验的确定性向不可知的他人转变的问题。第四类存在性问题涉及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某种持续性,自我认同更是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米德也从自我和客我两种主体来阐述自我认同,它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超越了时空的连续性,它涉及人的概念、认知的概念和反思的意义。





宋思玉   (4.15-5.15)

【书单】《资本论》三卷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共产党宣言》
                《支配社会学》
                                                    
       

                                                                                女性权利从神坛的跌落


         在这本书中,恩格斯虽然是在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三者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恩格斯在对家庭婚姻制的阐述中,也对女性权利如何从母系社会的神坛中跌落用了大片的章幅来叙述。恩格斯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在原始部落时期,流行着群婚制,男性与女性处于杂乱的性关系。这在血缘家庭中、普那路亚家庭中不断的存在与发展。在群婚制家庭中,由于性关系的杂乱,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而孩子的母亲却是确定的。因此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在蒙昧民族和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民族都只承认女系。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原始时代流行着普遍的共产制家户经济,妇女主要负责料理家务,正如男子获得食物一样,都是一种公共的、为社会所必须得事业,妇女在这种家庭共产制中占据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群婚制所带来的通婚禁忌日系增多,群婚就被对偶制家庭群取代。对偶制就是某段时间内的成对配偶制,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个主要的丈夫。在这一阶段。男子和女子共同生活,然而多妻和通奸却只是男子的权利,女子在同居期间必须严守贞操,如若通奸便残酷地加以处罚。对偶婚制给家庭添加了一个新的要素,除了生身母亲又确立了生身父亲。按照当时家庭内的分工,丈夫的责任是获得食物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工具,从而,他也取得了劳动工具的所有权。随着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用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母系继承制度。恩格斯在其中评论到,母权制的被推翻,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妻子被贬低、被奴役,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这时传统的古代共产制家户经济开始转变了,家务料理失去了公共性质,变成了一种私人服务,妻子成为了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
         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胜利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它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目的在于确定子女的生父,来确保父亲的财产由血缘子女继承。专偶制家庭中,女性的权利更深一步地丧失。婚姻关系牢固化只允许丈夫解除婚姻关系,赶走妻子。个体婚制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宣告出现的。与专偶制相伴而生的是淫游制,它使旧时的性的自由继续存在,以利于男子。但这种淫游制实际上不被容忍,主要是女性不被容忍,他并不用来限制男性,这再一次宣布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淫游制使得男性的妻子被冷落,所以妻子们总是会偷偷地密会情人和戴绿帽子给丈夫,严惩不禁的通奸已成为与个体婚制和淫游制并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制度了,子女是否确凿无疑地出自父亲,只能依靠道德观念。
         当然专偶制也具有现代性的意义,现代的性爱在其中发展起来。从骑士之爱到夫妇之爱逐渐过渡,婚姻成为了双方自愿缔结的契约,在结婚同居期间双方在相互关系上必须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然而,这种过程的演变并不具有结果性,从群婚制共产家庭经济的解体到对偶制和专偶制女性一步步地被排除在公共社会生产之外。因此,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就需要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摧毁掉这个男性赖以为生的经济基础。恩格斯认为社会变革可以将绝大部分耐久的、可继承的财富—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公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化,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家务变为社会的事业。孩子的扶养与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社会同等关注一切儿童,无论婚生非婚生。少女可以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
那难道这时就不会伴生随便的性关系吗?恩格斯给出的答案是会,专偶与卖淫是相伴相生的两极,只要专偶制存在,男性的淫游和女性的通奸就会存在。然而,随着共产制社会的再次发展,人的性爱开始发生作用了。现代的性爱,首先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男女平等。其次,性爱是双方的孤注一掷和热烈持续。最后,人们对于性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是不是由于爱和对应的爱产生的。但在现代,专偶制所要去除的就是起源于财产关系被烙上的全部特征。第一,是男子的统治;第二,是婚姻的不可结束性。
以上就是这本书我大体想分享的内容,最后想用恩格斯关于婚姻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评议。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男子在自己的一生中永远不要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去买的妇女的献身,而女子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因为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查看完整版本: [-- 宋思玉读书报告二(更新至6.23)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2661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