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轲 |
2020-11-04 10:48 |
【10月读书报告】 【书单】: 1、实践感 2、临床医学的诞生 3、现代性的后果 4、现代社会冲突 5、自反性现代化
【感想】 从家回来后读书状态确实好太多,和大家一起读书很开心,尤其是在图书馆很多人一起读书的状态下,大家氛围很浓厚,再加上经常看到研一学弟学妹们那么努力的读书,更有一种压力和驱动力推使着我们学习。在广东实习这几天确实也涨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回来后虽然有点遗憾,没在广东玩好,但也会尽快调整状态,下个月全身心的读书。 【自评】A 实践要不要遵循规则?这是《实践感》中的一个论述。规则本来就是一个模糊其词的概念,实际包括了一种解释行为的规律性的准则,也包括从古至今各种规范,条条框框。布迪厄强调,这种规则不是生而就有,随自然般存在,而是需要经过实践,通过实践背后的实践意义来形成。规则是通过这些条条框框来达到公众所期望的一种目标,而不是夹杂着某种意图,进行着某种算计而产生出某种个人结果。那这种行为秩序也并非来自于对规则的确定和服从,正式的规则只有当服从该规则的好处胜过不服从该规则的好处时才能对规则做出实践。如同医学实验,小白鼠的基因序列与人的基因序列相似程度达到百分之99,所以拿小白鼠做医学实验和直接拿人来做医学实验相比,拿小白鼠的做实验的性价比更高,也可以认为最有好处,所以会推动出此类医学实践从而推论出规则。布迪厄的一个很中心的思想,充满了对于伦理道德的渴望。怎么能够让行为被规范而不是成为一种遵守规则的产物。如何让行为成为一种无意识下的驱动,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改正。这也是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人类或人类群体的习性就会被考虑。布迪厄很关注习性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你在进行某种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习性,生产习性的客观现实条件和习性所处的情境实施条件。人类在从事某项实践过程中,自发的会有类似的行为或有相同的行为,这些行为的一致产生了习性出现的客观条件,这是最原始最起初的无意识行为。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人类不停的在重复过去的事情,习性又一次的在实践中产生,而这次实践,似乎产生于某个时间段内,人类凭借着之前的经验,足以应对实践产生的任何行为或规则。而对于有不断重复的过程,或者想要去重复的这种冲动,我有一种通俗点的理解,就像吃奶油蛋糕,你只吃到了底下那层蛋糕却没吃到奶油,别人问你,吃到蛋糕了吗?你的回答是吃到了,但你内心中就是不高兴,就觉得缺点什么,从而导致了再吃一次重复的想法。历史不断的重复,对于实践来说习性已经熟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实践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你的习性已经熟知接下来的每一步,习性会指导你接下来该如何如何,习性统筹了你的实践。这么一来,习性贯穿于整个实践当中。习性本是客观的,对于行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外部刺激形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习性,而又在不断重复历史的过程中就成为了感知和评价未来的根据。我们的任何实践可能是一种追求利益的导向,但对于实践和应对策略的产生则是由于习性而塑造的客观可能,当身处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人们不是遵从着规则或是有意识的某种计算之后,而是遵守习性,这就是一种实践感。而布迪厄所想要的有意识的规则和无意识的习性,就如同你妈包的饺子和你丈母娘包的饺子,你肯定觉得你妈包的好吃,但问你丈母娘差哪了?你又说不出来,想一想好像就是奥,一个是在从小生活的家里吃的,一个不是。这样,你妈你丈母娘和布迪厄就共同论证了生产习性的客观现实条件与习性在所处情境的条件。 那我们说了实践,还有另外一本书《临床医学的诞生》,很容易理解说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只讲说是一本医学类的史书,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社会、政治、经济在其中的内容。那么这种医学体系或者说医学内容诞生前后,也是一种反复的实践的过程才致使临床医学达到现在的高度。福柯把医学的诞生所在的社会划分了几个时代,首先是在法国大革命时,带来新的思想高度,有几位医生就打破了原有的陈旧思想,开始新的一种医学路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很正常,但这却恰恰是社会学所要探索的,因为他不止是在使医学突飞猛进,还在一定程度上和紧紧束缚人思想的宗教进行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这种进步在西方社会那么难:哥白尼的日心说和伽利略的故事。医学诞生前,医生们治病往往遵循着一个理念,真正的对症下药,先要确诊病人们是什么病,在不知道是什么病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进行治疗,如果说医学是注重研究的话,之前的医学分明就像是一种疾病学。医生在关注每个患者本身吗?并不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医生开始关注疾病在患者身体内发生的变化,开始关注疾病在体内发生的构造以及形态有什么区别,然后又结合到患者身上,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时才真正意义上把患者和医生开始练习到一起,也是书中所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有人就有社会,又会牵扯到政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影响到社会政治当中。慢慢的,公共领域就开始出现医学的身影。医学不再是一个很统一的整体学科,开始慢慢分解为不同的科室,根据不同的疾病开始划分为不同学科,将不同的资源因地制宜的分配到各个学科,这就会导致医院的诞生,医院则又是一个权力机构,这种权力机构就是这种社会政治的产物。产生出制度性。语言则完全掌握在医生手中,以往的医生的话语完全是缺乏任何感官知觉的基础,是用一种幻想的语言对我们说话,而反观之后临床医学诞生以后,医生的话语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学(现代医学)中医生的话语类型则是,“每一个词句都具有质的精确性,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一个具有稳定可见性的世界。福柯在书中还应用了能指和所指来表述, 患者的病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上文所说的所指,抽象的医学知识也就是疾病分类图表是能指。所指需要到能指那里寻找意义,而所指总是大于能指,也就是说看到的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说太过于宽泛,根本不能够达到重合,福柯在临床医学中看到了这种缺陷的解决方案,所指和能指完全重合,从而达到可视与可述的一致,也就是把看到的说出来。中医很早之前就有一个说法,叫望闻问切,这和临床医学中所说的望高度重合,只不过多了一个是否完全和所有的医学知识相匹配的问题。
【11月读书报告】 【书单】: 1、知识考古学 2、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3、疯癫与文明 4、基督教的本质 5、单身社会 6、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感想】 状态一直很稳定,我想是和日常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有关,找到一个能够刺激自己最大限度分泌多巴胺的事,每隔一个周期重复这个事,分泌多巴胺,能够让自己一直在一个兴奋的状态。运动状态一直不错,甚至在短短几场羽毛球对决中已经分析出大家的技术特点,运动靠的不是蛮力,还要靠脑子,这也是我能够带领队友在羽毛球场获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秘诀。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所有组员的努力,很开心大家都能够积极参加团建活动,唯一美中不足是活动经费的不足,导致团建活动始终无法突破吃饭、羽毛球、喝奶茶的局限。凑巧的是,作为曾经学院的活动经费管理者,我有100种省钱的方法,周日的时候再向大家汇报。学习时间有所增加,主要因为cet-6这只拦路虎,但英语学习却激发了我更大的学习动力,很享受做对一道又一道题的感觉,希望下周考完6级后能把这种感觉转移到读书上。 【自评】A 单身没有错,单身只是个人的事情,但是把单身者放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就会突显出这个社会的问题。你说这个社会中,有单身者是问题?但是单身者却又过的比非单身者自在,尽管在某些时候确实有正常的需求。 为什么单身?书中并没有明显的说我要批判单身者,认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属是一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不负责任不有利于和谐的事,相反,书中无数的例子可以表明出单身者有着单身者自己的追求。这本书的主旨是思考或研究单身者,那么既然是单身者必定会和非单身者进行一个对比。对比发现单身者就是因为单身,却更比非单身者热爱社交,热爱生活,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面对社会活动、去锻炼身体,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国散文诗歌中有一句话叫做:“生活就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出来”。把单身缩略到这句话中似乎很有道理,但现实反映出的问题却正好相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但欧美、甚至现在亚洲国家喜欢单身、独居的越来越多,不仅是一种社会问题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追求、趋势。社会不断的发展,可人类生活随着快速发展的同时舍弃了灵魂的伴侣,这是上帝开窗关门的缘故?人类不断的追求独自居住,不断的追求在外社交在家把自己关起来,当他们把自己关起来的时候,享受的是在外社交之外片刻的宁静,直击心灵与灵魂,这时所谓的灵魂伴侣再出现,可能就是一种对灵魂心灵的不尊重与打扰。那么反过来再把他放到现实社会,外交媒体的出现打破这种格局,甚至不用出门就可以与大众进行交流,甚至不少人还会把一种心理和思想上的寄托深深的根植在大众媒体上。我们可以欢笑,因为大众媒体把笑带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哭,因为大众媒体中丰富的情感中有戳中我们的泪点。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集中在了大众媒体、集中在了这个虚拟的社会,一旦整个人投入到了虚拟社会中,躯壳和灵魂就完成了脱离,躯壳的满足无法使灵魂上涨到最高位,那空置的灵魂却飘荡到了外面的社会,一个大笼子把躯体关了起来,灵魂飘到了外面不该去的地方。妓女、嫖客的生意来了,他们享受在这样的生活中,通过这些单身者的灵魂来满足自己的灵魂和躯体。 分两步来看,单身确实有满足自己和危害社会的一面,当然,你不要拿和尚尼姑来做对比,他们断了七情六欲,只是追求灵魂的升华,虽然也有不正经的和尚和尼姑,可他们不也是偷偷摸摸的干些羞羞的事情?做点好事就像让佛知道,做点坏事又不想让佛知道,太让佛为难了,为难之间,他们也完成了对灵魂的满足。人们关注到单身者所诉说的灵魂的满足,认为单身者所过的生活特别令人向往,甚至是在于非单身者之上的完美生活。哪里有什么完美哦,白天光鲜亮丽的生活让人看见,晚上蓬头垢面会让人看见?躯体(或叫生理)无法满足时又会寻欢问柳,会让大众看见? 可继续读,那你会真正理解单身者的满足吗?以上观点似乎总是带着一种灵魂的位置等同于躯体的思想左右着,那超脱于这个思想,在把单身与非单身缩略在社会中。是不是又有很多美国、欧美家庭男性或女性想要回到单身的生活?(书中说,不是我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向往自由的国度,婚姻都成了制约自由的关键因素,他们又开始向往单身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或提出独居一段时间留给自己独立生活的空间。 其中不要忽视了一个点,我认为是经济的主导,早期单身者独居的社会问题主要聚焦在经济问题上,单身者自身的经济问题上升到社会,形成这个社会中主要单身的矛盾。晚年单身人群主要聚焦在了晚年是否有人照料。那既然都已经上升到了经济和生命的问题,那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单身呢? 那么综合上述我所叙述,让人们选择是否单身的条件是人们是否感受到了孤独,孤独,一旦我们学会与之相处,不仅能帮助我们恢复自己的精力,也能激发我们产生更好的、共同生活的想法。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很多人把孤独和独居混为一谈,但孤独并非独居,人们需要追求的是交际的质量而非交际的数量,当人们独居后决定其否孤独就是这种质量的体现,因为当今社会庞大的独居人群以及当今社会会有这么多的研究单身的学者,才把单身社会这一命题搬上人们的视线,但历史舞台中可供参考的人们单身是否孤独、独居是否保持着高质量的社交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没有一个参考。 独自生活,这就和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关系,社会的飞速发展迫使一部分人开始独立生活,加上妇女们的思想解放与职场女性的出现,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生活单独的卧室单独吃饭睡觉等。他们慢慢的开始学习独自生活的能力,开始融入这个社会或这个令人独居的生活,这种生活开始代替家庭的地位,甚至成为一个人是否成长、是否走向一个里程碑式的生活状态的标志。反而到了30岁之后才会开始反思。这种独立生活也成为了诱惑。现代女性打破了古代封建的老旧的思想模式,开始追求独立的生活,她们可以放弃破旧的婚姻,她们可以摆脱那些不被感激、不被重视、无报酬的家庭责任,可以说走就走。男性也开始追求更加刺激的性生活(女性其实也在追求,甚至更夸张),导致大众也开始走向单身生活。受西方思想和法律的包容吧,更加珍惜自由和个人的主权。 同样回到躯体和灵魂的两个方面,躯体可以通过追求刺激的姓生活来得到满足,精神一旦无法满足,也会往更刺激的方面走,自虐、毒品就开始在单身者群体中开始蔓延,脱离婚姻的群体更多的是通过独居来实现自我保护,但开始自虐、吸食毒品者却在独居生活中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也许是本来社会对于单身者的社会标签,存在一种在背后歧视、指指点点的情况出现,外加上述一些自我保护的欠缺,社会自然会放大对于他们的歧视,这时候单身者群体便出现了群体性的团体,来进行互助。比较容易受忽视的也许就是老年群体,他们的心理、身体、以及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忽视,关于老年团体的救助反而激起了我脑海中社会工作的知识,又想起社会工作的开题。。。 学过马克思都知道,存在即合理,即使你再想逆转这个存在,他都不可能说逆转就逆转。那么既然这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趋势,那么就应该研究如何正视这个现象,并制定出政策来驱使单身群体的日子过的更好。北欧国家做的就很好,高福利保证单身群体和独居人群能够得到所需的社会援助。 再仔细一想,既然都已经和北欧进行了对比,那是否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国家的社会制度,面对大量单身人群和独居人群,我们国家没有高福利兜底,那有没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呢?结合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独居是否又会提供给我们新的机遇?我们学习时常常单独一个人在角落,往往会很有效率,那么我们社会会不会提供一个机遇或场所来让单身群体或为了提高效率而独居的人群一个适合的场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并不会将我们带往寂寞或者与世隔绝,相反,独居给了我们时间与空间,研习社是不是就这个场所?他就是用来来实现有效率的自我隐居。孤独,一旦我们学会与之相处,不仅能帮助我们恢复自己的精力,也能激发我们产生更好的、共同生活的想法。这不就是我们和更多的人群最迫切需要的。 同样,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书名,除了阐述和研究单身社会如何形成,如何发展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如何生存等,希望也能够多多研究如何让不想单身想在保留灵魂上满足却不敢踏出躯体满足的单身群众一启示。
性一直是中国人难以启齿的一个词语,从古至今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观念中,性依旧是比较隐晦,或者在公共场合不能够谈论的禁语。即使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国家现代化进程影响,中国人对于性的开放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可对于性往往也存在于阴暗的角落中,你会和人低声耳语进行谈论,你会躲在被窝认真探索,你只会把他当做一种宣泄的手段,而普通人也只能想到这是一种宣泄的手段。福柯则在研究性和性经验的过程中,发现这实则也是一种新的权利理论。福柯以身体作为研究权力关系运作的对象或作为一个支点,关注性经验与这一权力机制的关系,通过大量的研究象要试图能够探索出一种新兴的权利理论。性从来都是被压抑和被否认的,不需要进行解放。这便是佛洛依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压抑与解放的二元对立出发的理论。福柯则有相反的意见,从16世纪开始性不仅被压抑而且却被激发起来了,不断的产生并生殖。这种性是从各种权利关系在性经验的机制中运作的结果,压抑和解放恰恰是权利机制之间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他变现为对身体的惩戒权利和政府对人口的调节权利,那就是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性里,生活在性的社会里,生活在性的方方面面。权利机制时刻在告诉大家身体、生命、繁衍生命的东西、增强人种的东西注重自己的力量,控制能力或者工人使用的能力。权利在向性谈论性,那么这样,在身体与人口的连结点上,性变成了以管理生命为中心的权利的中心目标。福柯有三种疑问,性压抑是一种历史事实吗?这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肯定的,但对于福柯来说却是一种疑问。第二是权利机器是有在压制秩序的吗?第三则是有关压抑的批判话语在阻止的过程中是不是已经和一直没有收到质疑的权利机制交织在了一起呢?福柯在整个的说明中想要表明一种性是没有被抑制或是屈服在某一个规定当中,而是服从在一个煽动不断增大的机制当中。性是收到了人口、政治、经济影响,且处于他们的中心,控制人口就能控制人口资源和在生产中的一系列作用,在生产中维护和强化生产效率。那么人口的控制就会成为国家规训身体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权利得以实施的重要策略,这时,权利不停的谈论性,性则成为了政治运作、经济干预和伦理道德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只要部分。 也是受到宗教的影响,性一直被压抑了起来,但到了16世纪时,性迎来了大爆发,性是一种宗教要求上的被禁锢,社会或说当权者对性有一种宗教的寄托在上面。18世纪就出现了政治经济技术对性的煽动,性则不是一种宗教上禁锢的和惩罚的对象,变化成了一种管理的对象。青少年的性也成了管理和治安当局的关心对象,警惕着性早熟,除治安和管理外成功进入了医学中去,从性过渡开始,然后从手淫、性不满足生育舞弊等研究病因学,还把全部的性倒错纳入自己的范围当中。各种禁锢对于性来说,已经缓缓松开了他紧握的手,甚至对通奸、鸡奸的惩罚的严重性都已经开始降低,“如果我们想到针对性返京的法规在世纪里已经大幅度地降低了他的严格性”以及正以经常让位于医学,那么其间就存在着宽容。”教会作为宗教中的“法院”,对夫妻性生活的干涉及其对非生育的舞弊行为进行了拒斥,但最终在18世纪也开始宽容了起来,丧失了他的坚定性。最终福柯明白了,他悟了,重要性并不在于宽容的程度或压抑的大小,而在于权力的运作方式。权利的运作形式也不是简单的禁止。性很明显的被话语和社会机构所控制。性经验已经和权利手段密切相关了,性倒错是一种目的和手段,你通过一种区分、强化的各种外围的手段,得到性经验,权利的各种关系就会出现一种分离,性倒错和性异常的人在进行反抗时不断地重复用权利机制的话语,宣告着内心中承认了他的分类。所以福柯就会写到:“权利让自己所追击的快感来侵犯自己”。对于他,权利又在炫耀,诽谤或抵制般的快感中维护了自己。两者之间简直剪不断理还乱,存在着捕获、诱惑对抗和相互增援的游戏,他们之间(权利和快感)不会相互取消,不会相互反对,而是相互追踪,相互重叠相互激发。这么一来,权利就通过快感的追踪和分类、话语的一种生产和一种知识的生产,在日常行为或规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自身中去,更巧妙,更微妙地影响到了人们,并且更加隐蔽。这时,即可很轻易的判断出,性和性态不是自然或生物概念,是一种文化、历史意义上的概念,是各种权利关系对肉体的惩戒权利和政府对人口的调节的权利。只不过运作在了性经验中。福柯能这么说,也是像西方文化提出了一个大的挑战啊。 性成为了一种科学,性是供人们发现真理的一种工具,因此他称为了一种性的科学,权利引诱人们去相信在这个身体中的因迷的角角落落不单可以获得一种快感,还能获得一种知识。这不仅是一种关于性真相的知识,居然还是关于主体的真相了的知识。你告诉我的欲望,我便可以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性可以被迎来解释一切,能够用来作为判断一个人的依据,我们的文明,至少在表面上来看,根本没有什么新盖艺术所言。但却是一种性进行性科学实践的文明,换句话说,他是唯一在过去几个世纪之中发展出来讲述性的真相的一种实践化了的层层递进的程序化的文明。在福柯看来这不过是谎言的运作机制。17世纪以来,便逐渐形成了可以针对性的一种科学体系,大家普遍根据纯洁和中立的观点来谈性,那这传戒的观点实际导致人们学会了规避,本质上这大多数的人任然把性看做一种罪恶,为了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人们在研究性时变现出对性的一种憎恶之情,进一步使得对性的研究产生一种轻视和盲目的目的,大多数人不听不看不想不去了解,当一有关于性的问题,人们就会让大伙停嘴别再谈论,不交流不就让性充满了各种错误。 福柯(文选): 人们是以自我为中心了?还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想当然的也认为我所面对的他人也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了?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我觉的真实存在的一个情况。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一种终身学习制,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让并未获得生存技能的人或是还没有适应社会的人快速找到能够适应的场合和契机。那么既然由了学习,那么一定会有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学生和老师,我们终身学习,那么我们一直就是学生,同时老师也认同终生学习,那他们这类群体不也是学生。同样的,他们教授知识,他们便是老师,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职业技能训练以及交往中,不也或多或少的也影响到了别人,我们也是老师,只不过他们在称谓上一直会有某某某老师的称呼或是以此作为职业。说了以此作为职业,那为什么还要终身需学习,不是有职业了吗?老师不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不学习习的授课手段,不照样被淘汰吗?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会返聘有的老师不会了。说着说着似乎又有点内卷的意味了。我们还是回到说自我。 每天要做什么,这不是一种基本的生存大事吗,我们甚至还把他当做唯一要做的事,我们不断的迷茫,不断的幻想不断的踱来踱去,脱离了实际生活中物质的各种逻辑各种步骤,更早的在年级轻轻的时候面对生存问题,似乎我们又开始解答一种哲学问题,“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似乎是小时候老师上课让孩子们回答的问题。这似乎也成为了我们生活时必须面对的正确答案。那么对自己正确清楚的认识不足,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技能,不值得终生学习吗?他没有什么最直接的效果却伴随着我们一生,从来都无法避免。“自我技术”是福柯所说的使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一系列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及灵魂、想、思想、行为、存在的方式的一种操控,以此来达成自我的转变,以求获得某种信服、纯洁、智慧完美或者不朽的状态。佛教的教义是不是又很想福柯所说的那样呢? 他们都是艰苦的进行修行,努力的探寻人生真谛,在身体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磨炼,自己成为了自己的老师,在言行上、行为上坦诚不公的育人分享评论,督促自己的同时影响着别人,从而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在希腊和罗马的认知中,认识你自己是一种命令,总是和照看自己的此类的原则相关联,那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就是认识自己吗?可能现在社会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价值观念,而慢慢的会将一些稳步建立的因素相舍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师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原因。当然,如果老师很在很早就给他的学生说你这不行那不行,给学生描绘出了一种很沮丧的未来的话,学生不也就最终承认自己所面对的现实都是黑暗,都是老师们所说的灰暗啊。所以,我们还是要在终生学习中找到自我啊。 什么是批判?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抬杠吗?是怼人吗?其实都不是,既然是批判,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判,要有自己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尚未成熟之时,我们便来否定自己认为不对且不和逻辑的事情,我们证明他在我们的对立面且我们的讲述或论述具有合理性时,本身就把我们的观点放在一种很崇高的位置上,那么此类批判就成为了我所认为且我的对立面都应该认为的正确了。那和自说自话,活在自我的世界有什么两样,就和上述的清楚的认识自我相违背,福柯所定位的批判:“复勘这他想要管辖却又没有能力控制的领域”不就成了?对自己毫无定位却有开始攻击他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你只掌握了批判所必须的第一要素,语言,语言的要义本就是让我们的批判更加清楚的被他人所熟知,更加明晰,从而获得自身理论的本源力量。但是在思维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或是语言的语境以及要义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想表达出来的意思随着一个字一句话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福柯说:“我尝试玩这样一种游戏把,就是对语句本身进行严格的描述”语言的说出能够描述各种领域的理论模式,能够认定出语言具有自主性,但不要和各种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或自主性相联系起来,这种看似自主的各种联系或者关联描述一定会让人无法获取其中的意义。之后的内容,福柯的阐述想要更多的用言语来激发内部所听到的话语,字里行间却又透露着不能说出的话语,否则会暴露更多。不管看与否,我还是觉得你如果要批判,最好还是在脑海中或思维中确定出你批判的结果,你是不是对的另说,因为文科很难说明对与错,言之有理即可,但你要想办法自圆其说,当然,像我一样的人另当别论,除非说一种批判会对我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我会和你进行批判,否则我也不会白费口舌,像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佛系”了。在福柯这里,语言是档案,是迷宫,所说埋葬这主体面孔的沙滩,这里有鲁塞尔的空间,有萨德的欲望,也有布朗肖的外界。语言架构了自己的空间,向自身折叠,又向外界无限延伸,在犹如梦呓班的自我言说中,死亡推向了袁方,果然,又在说散了黄的话,可仔细一品确实能够察觉出他对于语言的看法。批判不是自圆其说,是在推出自己价值的同时并且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像我一样是个佛系青年,自己守护这自己的初心就行了,没有必要所无畏的批判,批判引来的争吵那就不应该且不值得了。
我们是否身处于奴役之路上 “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在《通往奴役之路》一开篇,哈耶克便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即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世界的样子,而我们又怎样才能寻找出一条适合于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而在书中,他也通过对比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一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来求证他的观点。他的很多观点,是与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相悖的,而正是通过与《资本论》进行对比,让我对哈耶克的理论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遗祸深远,我们通常认为,法西斯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有力的军事极权,极有效的上令下达,再加上整齐划一的规范制度,使得法西斯军队在欧洲战场开始时呼风唤雨、不可阻挡。但哈耶克认为,法西斯传统与极权主义是有区别的,法西斯代表了当时德国在危机状况下一种极度变形的权力掌控模式,这通常出现在民主政治之前的世界之中,而极权主义是身处于民主自由盛行的时代,是这一时代独特的产物,所以,哈耶克认为,极权主义不在法西斯政权中,而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社会主义固有的一定特点,而法西斯模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化编制,都不过是对社会主义已经存在的制度的模仿罢了。如果依照哈耶克的上述论述,凡社会主义的国家,如果在一定特殊的条件刺激下,很可能会转变为法西斯主义状态,正确与否我们先不去论究,因为之后哈耶克会有更长的篇幅来论述他的观点,但我想至少在任一国家中,如果面临类似于经济危机这样的刺激,那么转嫁矛盾,通过战争等手段来消解难题是大多数精英掌权者都会想到却不一定会去做的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纵观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简单概括,一战因为市场瓜分的不公平而引发抢夺市场的战争,而二战是由于经济大危机作为引爆点,很多国家转嫁危机从而引发的各国间矛盾的扩大,所以,不论极权主义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固有的特点,但法西斯主义一定会是各西方民主国家在极致状态下可能会成为的状况,在这一方面不用区别社会主义和自由民主国家,因为德国、日本、意大利二战之前都曾号称是自由民主的国度。 在政治方面,哈耶克将极权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特点,而在经济上,他又将垄断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另一特征。哈耶克说:“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我们选择自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便可以转向另一个人,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垄断者时,我们将唯他命是从。”仅仅是对垄断的论述,便可以让身处于消费者视角的我们产生对垄断者强烈的不满与压力,的确垄断是对经济严重的破坏因素之一,甚至于在我们经济制度日趋完善的今天,垄断集团仍不断出现,但如果将垄断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那么《资本论》中所论述的资本的黑恶就沦了彻底的空谈,因为正是马克思揭露了资本的丑恶和掠夺性,才建议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而不是将垄断掌握在利益集团手中让他们左右国家的进程,在这里,哈耶克武断地认为社会主义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且破坏了市场规律,他所奉行的,是关于市场自由竞争而政府不干预的行为,而社会主义的政府,也并不是将有形的手伸展到经济领域的各处去妨碍市场规律的运行,1929年经济危机的解决十分有利地证明了政府一定干预的必要,而放任自由的市场终将会导致极大风险的爆发。哈耶克在论述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性之时,将战争和商业做了对比,他认为战争和商业虽涵义形式不同但却包含着共同的内涵,即自由竞争和存强去弱,而对垄断利润的每一次打压,不管他是为了个别集团还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都容易产生新的既得利益,它又反过来会助长垄断的扩张。哈耶克将国家抑制垄断的手段看做助长垄断新崛起的诱因,的确当运用一定的手段抑制了一个利益集团的扩张时,那么就会助长其另一利益集团的优势,比如政府重点打击了托拉斯、辛迪加等大垄断集团,那么之后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会成为新的阻碍自由竞争的因素,因为此时政府就成为了最大的利益集团而且有着契约意义上的合法性。但这也不能抹杀掉政府在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且这样也忽视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而八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家干预手段的不同运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是在自由民主之风盛行的西方世界,他们也没有否认国家干预对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而且很多时候经济和政治制度有关但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社会主义不一定就是计划经济,而西方国家也不一定就必须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它的实现与否还取决于我们如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到了哪一个程度,不可否认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很多实践都失败了,但社会主义的很多国家却在一次次改革创新中存续了下来,这也说明了,马克思的有着很多超越时代的理念,也许这一理念在当时和现在看来是很不成熟的,但哪一个理论都不是金科玉律,没有放之古今皆准的道理,所以关于自由竞争与市场,这也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西方政治制度的经济特点。 另外,战争也是本书中哈耶克所着重强调的一个方面,正如前面所说,他将战争与商业认为是有着共同内涵的一体两面,那么资本家的丑恶面目也能很好地运用在发动战争的战争罪犯身上,增如哈耶克所说的,一个强大的集团团,集合了足够支持者用户一种新的社会等级秩序,同时又对他所好找的那些阶层公开地许以特权,它是易于获得所有感觉失望者的支持的,因为这些人起初曾获得过实现平等的许诺,但后来发现他们知识促进了某个阶层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或者是一个世界观,这个理论或世界观似乎足以证明他们所许诺向其支持者提供的那些特权是正当的。这很好地说明了战争头目是如何将他的士兵聚合起来并发动战争的,正因为有着对强大的领导集团所描绘的美好蓝图的向往,底层群众就可以将自己不幸的生活归结于一个外在因素,并且在共同的价值观指导下成了领导集团发泄私欲的有力工具,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那些领导集团口中的虚幻蓝图,是因为人在社会中所收到的压迫和不公导致的一种对剥削者的仇恨心理,即人们赞同一个消极的纲领,如对敌人的憎恨,对富人的嫉妒,比赞同一项积极的任务要容易的多,这也是人性所固有的一个法则。但哈耶克在这里明显忽视了巨大利益集团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手段,抗争的起因不仅仅是因为弱者的嫉妒心理,而广大社会底层群体能够被一呼而起的更多是长期以来的压迫与剥削,西方发达国家的确在工业革命以后占尽了世界市场的先机,也因此获得了主导世界市场的主动权,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军事手段都因此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但却不能忽视他们在获得世界市场,在抢占资源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恶劣人性,资本主义的发家历程是血腥且残酷的,他们打压着广大的下层群体从而累积起巨额的财富,而如今他们所倡导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是他们在占尽市场优势条件下发出的声音,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固有利益而进行的所谓正义的呼声和协议。今天西方世界所倡导的人权与自由,是他们在历经无数的暴力与掠夺后发出的良心忏悔的声音,但这也并不能掩饰他们曾经血腥的历史,民主和自由是建立在极大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上面的,曾经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的旧贵族、旧宗教力量,在面对来自资本主义新势力的革命时也不断地发出维护自身统治的声音,但这也并不能阻止他们的灭亡。新生的力量总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层层阻碍,再加上自身还不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总会有失败和曲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所走的,是一条我们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奴役自己的道路,我们惧怕战争,但更惧怕这种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的声音,在悄无声息中,让敌人轻易取得了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