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凝 |
2018-12-21 18:25 |
2018年11月份读书报告
汇报人:蔡兆凝 马克思: 《资本论》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论美国民主》 格奥尔格·齐美尔: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社会学》
《资本论》马克思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读完三卷感觉特别不容易。资本论主要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本书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不得不说马克思真的是十分厉害了。整本书读下来,对几个部分比较感兴趣。 一.劳动价值理论 关于劳动是如何创造价值,马克思辩证分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现在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要对其分析也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那个时代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主要是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体力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主要是体力支出缺乏脑力支出,按时间计算劳动的工资,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挫伤了工人工资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价值理论下,也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资产阶级通过该不断的剥削工人积累财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有许多新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挑战。在书中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更多的也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剩余价值我认为这个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当人的劳动不仅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他人之后也就出现了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社会分工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阅读过涂尔干的分工论也是能够理解的。资本家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这种资本生产方式对人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这也是为什么说工人被剥削的原因。直到现在其实还是有许多案例,比如富士康的工人作息是极大程度的压榨工人的休息时间延长他们的工作的时间从而提高利润。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必然vs偶然的革命爆发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也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颇有意义的借鉴。托克维尔不是通过进行详细的阐述来说明原因,而是通过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说明,从法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法国社会的民族性、其他欧洲国家的社会状况等角度出发着重深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对比当今国家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一.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回顾人类历史,革命爆发的原因看起来如此老套:政治腐败、专制独裁、民不聊生等。我们常常认为改革,反抗,战争是由于农民所受的压迫太重,哪里压迫越重哪里反抗越厉害,但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因为人民生活贫困而引起的,革命发生的时期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间的矛盾不是很严重,而且是在繁荣的时候反而加剧了革命的到来。革命的发生不一定在人们处境越来越坏的时候,正如文中所说的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以前人民忍受着法律忍受着条条框框,一旦法律和规则减轻他们不是感恩不是放松而是完全的把这些规范抛弃。对未来从无所希望到现在的无所畏惧,而当一个人无所畏惧甚至是一个群体无所畏惧的时候,那么社会变革难以避免,激情、欲望、热情,一心追求更热烈更新鲜的事情。想要农民过得更好却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味的提醒农民他们所处的境地,只是单线的发布政策而没有根本的解决和改善,只是在散布同情。在同情的同时又依旧在蔑视农民,称其无知又粗野,也就是今日我们也经常在说没素质。 腐败其实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旧制度下统治者的腐败严重,主要是贵族阶级,统治者渐渐失去了良好的管理能力,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群众,社会不平等根深蒂固。还有法国浪漫的文学也在这场改革中添了浓墨重彩一笔,没有政治自由的文人掌握了权柄,他们没有经验但是追求标新立异,反对精神的不留余力在作品中展示。 二.托克维尔的政治理念 关于平衡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在政府中设立平衡制度治标不治本,他认为反对滥用权力而发明的唯一保障是公共教育。但是我认为历史证明平衡制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比如党的反腐、监督检查机制。虽然通过公共教育当国民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自然人们会自觉按规则办事,不滥用权力,但是还未达到那种程度的情况下,除了开展通识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使公民提高素质,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制度来约束,双管齐下发挥作用。 托克维尔的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很好的在这本书中体现了,他追求的是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论美国民主》书中更明显的能感受到。关于旧制度,他认为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坏制度。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 托克维尔在书中经常把“人民”和“人们”分开,人们常常指代当政者、特权者,有时也包括资产者,而“人民”则指代劳苦大众。虽然托克维尔曾经批评过当权者对人民的轻视,并指出这种轻视的确激怒了人民,但在无意之中,他自己也流露出相同的倾向。不过结合他贵族出身的背景,似乎又不难理解了。但是托克维尔对"民主"这个词的使用总让我感到疑惑,有时他似乎把"民主"和"平等"等同起来,在他看来"民主"和"专制"似乎并不矛盾,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制的社会。 三.对当今中国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表面上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但是不可否认,《旧制度与大革命》告诉我们,要注意繁荣下的波涛汹涌。表面的繁荣背后却仍有一大片的未解决和不如意,我国的贫富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化程度仍在加深、地区发展仍不平衡。 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法国政府幻想采用迅猛急剧的连根拔起式祛除他们认为旧的东西,却忽视了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意愿,不得民心。此外,法国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下又重复出现。因此,中国应充分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采取渐进式,在充分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稳步前进。改革不能盲目和急躁,不能只是重视表面工程,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应该摒除。关于中国的城乡二元体结构包括城乡户籍制度其实也是不平等的一个表现形式,论出身,出身禁锢了一个人的发展。没有人会否认整个社会的制度越来越人性化,但是这种不彻底的自由让老百姓越来越不满,老百姓不能真正侃天侃地、随便评论,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是我也认为现在人们追求权利的过程是不知足、不理智的,盲目追寻自由、平等的结果。政府根本就应该强有力的把握权力,在民众能更清醒地了解政治之前,绝不放松。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作为公民很多不能理解国家政策没有大局眼光只是狭隘的指指点点,只要政府说的就是有哪里哪里不好,单纯享受抬杠的乐趣。更甚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羡慕嫉妒而已,根本不高尚。如果羡慕富翁,羡慕高官,羡慕……自己去努力,何必去说他们的不是,这根本就是一种畸形的态度。 中国也在改革的进程中,我想在改革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非剥夺人民利益。不可否认,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法国政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占据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处理好这部分人的事情是大事。要想维护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力量,就必须稳住民心,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地实现,使改革的红利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改革,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改革的稳步前进和务实开展,从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论美国民主》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借考察美国监狱之名观察了美国民主制度,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今天再去看那个时代下他写的这本书,会发现有许多不能认可不够缜密的地方,甚至很多分析是主观片面的。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去思考制度走向有了更多的角度。 托克维尔从民情、经验等各个角度去认识不同国家的差异,他所看到的美国民主制度所建立的最大核心是“身份平等”,而当时代的西欧社会,特别是托克维尔所处的法国,封建阶层在瓦解,平等意识成为趋势,因而可以遇见的走向民主。因而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在结论性的建议所说:“美国的民主向我们昭示:我们应当渐进式地发展民主,建立民主制度,应当首先像全体公民灌输自由民主的知识,培养其想用自由民主的思维和情感,形成有利于民主的民情。”当然在实际中似乎否可行,那又另当别论。 托克维尔的创造自由创造自由,自由和平等的重大差别在于,自由是贯穿人类历史的,而平等才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所以民主政治最大的特点不是政治自由,而是身份平等。一个成熟的贵族社会能够让人民拥有政治自由,一个稀烂的民主社会也可以夺走它,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民主社会中“创造自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或许可以作为全书的纲领。托克维尔在《绪论》中说: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的运行法则大多数也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要平等,其实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最终目的果然还是应该保护少数的权利。但是天性使然,在觉得事务的时候我们往往对少数人的意见视而不见,有时候是无视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做。容易形成了多数人暴政,压迫并剥夺了少数人的自由。可怕的是,被压迫的人根本无从反抗,因为他找不到可以反抗的对象。多数在民主社会具有天然正当性。不论怎样荒谬的事情、观点,如果支持的人很多,那就非常合理,大家都心满意足,而被多数人强奸的少数人,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吞。这样的多数暴政远比商失德、秦无道要来得恐怖,社会风气将更加凝滞,甚么话也说不出口。就好像今天的网络暴力,互联网时代,经常人云亦云不只是思考不用眼睛看,随大流,大家怎么说好像这就是正确的没有另外一种可能,这种社会是病态的。
齐美尔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