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赵永来读书笔记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赵永来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华农12李琼 2013-11-04 08:01
书目:
    《重说中国近代史》
    《冯友兰自述》
    《推拿》
体悟与感受:
   我是喜欢书的人,小时候,每每到县城,我都会去当时县城最棒的书店——“新华书店”去,在那呆上许久时间。但我也自觉相比于别人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只因目前为止我所读的真正的书非常少,并且现在惊觉以前的我读书的方法是不对的,使自己收获不算太大。现在我正在按照好的方法去探索。
   看过一位著名的学者关于他对读书的看法:读书不仅是读书人与典籍的对话,也是典籍通过读书人这个中介进行的对话和思辨,也就是说,一部书对读书人有否启发与影响和程度的大小,是同读书人的知识铺垫有密切联系的。读书人不仅是知识的受众,也是思考、批判、和创造的主体。我在这里强调读书人在主动和批判精神,当然不是说书籍无精华糟粕之分,而是想说如读书而不独立思考,任何精选的书单都无法拉长你与无知之间的距离。
   这位学者强调读书人的知识铺垫和独立思考。我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痛苦的发现,我没有那些知识的铺垫,所以也就对独立思考的深刻与广泛显得尤为缺乏。
   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是根据张鸣老师上通识课的讲课内容编撰而成的,内容风趣幽默,老师在幽默的文字下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使这部书广受欢迎而且发人深思。一部书去说近代史,故而其所描绘的近代史是宏观上的大历史,讲述的是大事件,描绘的是大人物。难免书中有大量史实的罗列以及已成结论性的东西,这时没有知识的铺垫就使得阅读的过程中捉襟见肘。不过书中大部分都指出其所出的地方。由“重说”二字可见其想法的不同,如果你只在历史课上接触历史,那么这部书将会打乱你那可怜的历史观。在这里,历史不再有板有眼,以阶级立场去分析历史问题是不那么合理,人物没有绝对的好恶,而现在宣扬的伟大人物在当时其实不过如此。而且明白自1840年受欺凌的战争为什么是那种发展脉络,而且战争的发起方在想什么也有大略了解。这都与传统历史教科书不同。就像开篇张鸣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被传达的历史是一种观念史,我们所看到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血泪史。
   冯友兰晚年的自述作品《冯友兰自述》是他历尽百年沧桑之后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风发图强的精神。冯友兰对于近代史如是说“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未有也”。冯友兰先生经历过清朝,也见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他算是非常幸运的了。对于我们而言也很幸运,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那些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成长情况。在教育上,冯的父亲从小重视他中文的学习,在学习道路上,家庭对他的阻碍很少,他也积极学习,学贯中西。可见当时中国出那么多优秀青年是与当时历史分不开的。从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去看当时的历史,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领略那个时代。但冯作为一个学者没有鲁迅那种硬气,纵观他的一生,没有去激烈的抗争,他“是一位真正学着的材料”,却受时局的摆弄以致影响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不过这样对他也是有益处的,长寿即是证明。
   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毕飞宇的作品《推拿》是一部描写盲人生活的小说,他把盲人当作正常人来写,走近盲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心理,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了解盲人有着与我们一样的情感和欲望,有着与我们一样的思想和人性。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正常人与盲人各自以不同的感知方式构建两个不同的客观世界,这两个客观世界往往很难通约。有时正常人无意的、甚至好意的举动都会给盲人的日常心理造成伤害和破坏。而作者想写的东西,用作者的话说:我想写一点尊严;看过来看过去,我只能在盲人的身上寄托它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些“健全人”还有多少尊严,我不知道,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在“粗鄙地享受”,我多么地渴望我的内心能多一些“很讲究的情绪”。
本月领略了中国近代史,之后还会继续深入。了解了冯友兰其人相信对于以后看其作品会有一点深入的认识。读优秀小说是一种不错的体


查看完整版本: [-- 赵永来读书笔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5155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