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小小丹 |
2013-05-26 22:05 |
五月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 刚打开《忧郁的热带》这本书就被这些图片雷到了,很难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在脸上画那么丑的花纹,也难接受这些人赤身裸体的原始生活。好吧,一看我就缺乏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种“异文化”。原来在土著头脑中,任何物体未加装饰前,都不是独立存在物,只有通过具有实用功能的装饰才获得其独立性。因此,人脸需要装饰,是“因为只有通过装饰,脸才获得其社会尊严以及神秘的重要性,装饰是为脸而设想出来的,在脸本身只有通过装饰才存在”。而且在我眼中的那些画在脸上很丑的画,也是具有特殊的文化和艺术韵味的。画脸引起了装饰物的变形,产生了拆半表现,而人、物装饰的需要则是由社会决定的。斯特劳斯从摹写与非摹写之间的两重性出发,演绎出雕刻与绘画、脸与装饰、人与模仿、个别存在与等级制度之间的两重性,最后达到最抽象的两重性关系——立体造型与平面描绘的两重性关系。内部联系就蕴藏在这个基本关系之中。这两种成分之间既是对立关系,又是功能关系。说它是对立关系,是因为装饰的需要改变了装饰物本身的结构,产生了拆半与错位;说它是功能关系,因为物体总是立体造型和描绘的综合体。这里可以看出斯特劳斯的艺术分析远远超出了“结构”分析,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之中。 在这本书里除了看到斯特劳斯田野研究的艰辛和原始文化外,我印象更深的是里面所反映的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当现代文明渗透到原始文明中,处于原始文明中的人怎么办?原始部落喜欢食用一种蠕虫,但现代文明里的人觉得那很恶心,所以他们也说蠕虫不好吃或至少不在文明人面前吃,而是回家偷偷地吃。这只是一个例子,反映的是原始文明碰到现代文明时的不知所措,他们难以立即适应并接受现代文明,又不愿做现代人眼中的怪类,这使得他们陷入窘境。很佩服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家的素质,他并不因自身所处的文化的优越而轻视异文化,而是设身处地地去研究和理解那种文化。我想如果现代文明都能持有这种素质,那原始部落就不会这么窘迫。 《结构人类学》也是斯特劳斯的力作,里面很多见解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分析得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见解——那个时代的人陷入一种人到底是由土地而生还是男女婚配而生的矛盾。“对于一种相信人类是由土地而生的文化来说,要在这种理论与人实际上是男人和女人婚配而生的认识之间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过渡是不可能的,而神话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神话原来是有其重要性的。 而在我们常人看来是迷信的巫术,斯特劳斯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武术是与科学平行的两种思维方式,在原始思维中,巫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并存,在现代人的思维中,也有巫术思维的成分。对他来说,巫术与科学没有进步落后之分,也没有高下之别。所谓的进步,也不过是人的不变的认识能力投射到新的对象之上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月份读书单:《天真的人类学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收获:《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一本记述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前往相对原始的多瓦悠兰考察时的所见所感。书中所介绍的多瓦悠兰文化很原始,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应该说是很怪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田野研究时对待这种“异类”文化的态度,他富有人类学家的素质,并没有指责多瓦悠兰人这种文化多么变态多么落后,而是融入这种文明,探究这种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整体情况。作为一个外人,作者通过送礼来融入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里送礼又有很多讲究,作者在次次碰壁中积累总结最终能妥善运用送礼文化,从而处理好人际关系。多瓦悠兰在原始森林里,作者考察时的环境很恶劣,像疾病等,但作者最终坚持了下来,还几次重返多瓦悠兰,非常敬佩人类学家的这种精神。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从文明的角度对冷战后全球政治格局作出解释的书。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级的和多文明的,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那为什么文化共性能促进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异会加剧分裂和冲突呢?书中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是“我们”文明——看做与我们大相径庭的人的优越感和偶尔的自卑感;对“我们”之外的人的恐惧和不信任;语言和文明行为的不同造成交流困难;不熟悉其它民族的设想、动机、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这也有助于理解战争中的国家对抗与国家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