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岑家峰读书汇报(更新至6月11号)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岑家峰读书汇报(更新至6月11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岑家峰 2010-10-12 22:35
岑家峰五月份读书汇报: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三联出版社
2.涂尔干:《自杀论》 商务印书馆
3.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上海人民出版社
4.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 商务印书馆
5.涂尔干:《原始分类》 上海人出版社
6.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商务印书馆
    这个月主要是读了几本关于涂尔干的著作。了解他的作品,得先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涂尔干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中后期,这个时候正是欧洲工业革命高潮期,整个社会正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期带来了众多深刻危机,主要变现在;一是经济危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器大生产的蓬勃发展,使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从而造成大量的工商业破产,二是社会危机,工业时代的到来和先进机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越来越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人的就业生存环境受到挑战,于是带来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社会秩序变得混乱。三是由自杀和悲观情绪引起的精神危机,欧洲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自杀现象越来越严重,自杀率较之前增长了很多。涂尔干观察到这些社会事实,意识到必须重视这些深刻的危机,否则它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于是,涂尔干在思考,是什么将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又如何实现协调一致?社会秩序如何才能实现整合?
    涂尔干是现代实证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实践了孔德提出的对社会学研究必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的命题,并且在他的诸多作品里体现出来。在他看来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有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如真实的物质实体图腾物等)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如道德、宗教和集体意识等),解释某个社会事实也必须用其他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历史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对于解析社会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主要思想是围绕如何整合社会秩序问题展开的,最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研究的准则》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前三本主要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一本是探讨人类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另外,他学术生涯后期主要研究转向了道德教育问题。他的这几本研究著作中可看到这样的研究思路,先是给研究对象下定义,明确研究的范围,然后就开始推开讨论其他人是怎样研究这一现象的,并且一一给予驳斥,最后就开始一步一步自己论证的观点,直至得出结论。
    接下来主要讲下《社会分工论》这本书,他在开篇序言里就提出了他所关注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失范问题。他在思考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简而言之: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如何?也就是说,社会何以可能?到底是什么使个人相互之间联系起来形成社会的?在涂尔干之前,有很多学者也在论证这一命题,比如卢梭认为是社会契约使个人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孔德认为是国家依赖其强制性力量使个人束缚到一起,斯宾塞认为是由于每个个体的平等自由竞争形成了社会。在涂尔干看来,这些论证都存在不合理之处,他认为是社会分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机械团结逐渐向有机团结转向,个人与个人与群体形成相互责任感、团结感,使社会成为可能。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职能不断增多,专业化不断增强,人们不得不进行相互交换。这样,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每个人不但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集中统一于社会整体之中,整个整体产生一种团结感。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更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会成为个人。涂尔干进而区分了两种团结的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在不大发达的原始社会中形成的团结形式,这种团结形式的社会里个体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很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道德准则、信仰、集体感等,维系个体之间的纽带是强烈的集体意识。而有机团结则是在发达的现代社会形成的团结形式,在这种团结形式的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每个个体按劳动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个体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很强,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心理情感,个体不再是彼此相似的,而是彼此不同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向,社会分工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涂尔干同时有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了集体意识的衰弱,维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纽带松懈了,于是,社会团结遭到威胁。除了正常的社会分工以外,又会发展出反常的社会分工,这些反常的分工包括失范的分工、强制性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这些反常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造成社会混乱,破坏了社会团结。涂尔干在他后来的研究中论证了由于社会团结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自杀。
    社会转型期集体意识衰弱,道德水平下降,由于失范状态造成的经济世界中极端悲惨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混乱频繁产生出来,个人对集体的依存关系不够紧密,这样的病态现象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么,又改如何使个人回归正常有序的社会呢?依靠家庭组织、宗教团体不能弥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器也没能很好承担起这一重任。于是,涂尔干提出了建立法人团体(或者说职业群体)作为整合和协调社会关系的道德和组织基础的重要性。这种法人团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产生于家庭,与家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比家庭组织更专业化,个体在职场中从事专一的职业;其次它作为道德整合的工具和载体,规范了职场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各自的职责;最后它还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纽带,维系社会要求和个人要求之间的平衡,避免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法人团体具有的这些性质,使得它在各种功能组织、社会成分和利益群体之间可以起到“链合”的作用,对于消除社会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涂尔干说的法人团体,有点类似于有些学者提倡的要构建公民社会领域,比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他们认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另外,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以及宗教的特征,他指出,宗教源于社会,它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也具有重要的功能。虽然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传统宗教发展受到影响,且有衰落的趋势,但科学与宗教并非是对立的,科学只是比宗教思想更完善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整合,需要发展出新形式宗教的来维系。
  以上是这个月的读书情况,总的来说,自我感觉这样系统的读每个人的思想比较有收获,我想今后也会这样继续下去。和我之前读的相比,还是有进步的,今后要继续~~

岑家峰读书汇报(更新至5月8号)
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
2.《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韦伯
3.《支配社会学》——韦伯
4.《儒教与道教》——韦伯
5.《经济通史》——韦伯
6.《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本迪克斯
7.《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苏国勋

    这个月主要是围绕韦伯的作品来看的,对他的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主要谈谈看《经济通史》和《儒教和道教》的些体会。
    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即是探讨行动的理性化。比如,他在讨论宗教社会学时,探讨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在探讨政治社会学是人们行动的“合法性”。现代理性资本主义为何发源于西方,而想印度、中国这些亚洲国家曾经具备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但最终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这也是韦伯学术生涯中探讨的重点。韦伯与马克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同;马克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而韦伯则通过他的研究证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自然规律那样的必然性,它只不过是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事件的组合,资本主义之所以发生在欧洲,完全是偶然的事情,因为只有在欧洲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才将一系列有助于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偶然性因素结合起来。
    《经济通史》最后一部著作,是后人根据他自一九一九年起在慕尼黑大学所作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而成的。韦伯在这本书中坚决反对那种把资本主义的兴起归因于某个单一原因的简单化倾向,更反对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纯粹外部力量的产物。他运用了他擅长的历史比较法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农业、工矿业、商业及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导因与文化根源,他认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发生的前提包括;一是企业家占有生产资料,并且能够依据生产经营需要进行任意的支配,企业家具有完全独立的经济人格,二是市场自由,自由劳动力可以从所有贸易和劳动力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三是理性技术得到应用,尤其是在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中作为计算手段的会计制度的产生,四是形式法律的出现,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作出可靠的判断、进行合理决策和管理经营提供保障,五是自由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保证了企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六是经济生活的商业化,即用金融工具来代表企业所有权和财产权的份额。其中,他重点强调了工业企业中的盈利取向的理性资本核算是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最一般前提。可以看到,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传统主义转变为合理主义的过程。
    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中,韦伯将中国儒教、道教与世界各主要宗教进行了比较,他还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和“精神”因素方面来论述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的精神。在阻碍中国理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贵重金属拥有量的剧烈增长,无疑导致了货币经济的大幅度发展,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方面,但这种发展并没有冲破传统主义的束缚,反倒是强化了它,二是人口的极大增长,并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也没有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三是中国城市成为取得政治上的自治,其市民也没有特别的政治权力,四是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政府出于军事和财政目的而实行的小农经济管理和农业制度,古代的重农抑商即是印证,使得家产制官僚机制直接统领小市民和小农民,从而缺乏西方中世纪时那种封建的中间阶层,从而影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理性发展。五是中国特有的氏族组织、村落的自治以及家长制法律结构,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工商业资本主义不可能产生,从某种程度来看限制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韦伯从“精神”因素上分析指出,中国儒教的理性主义旨在适应现世,不断调整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道教主张“无为”,在根本上主张人们超脱尘世,造就阻碍了人们到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的创业精神的发展。中国人注重的是“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经邦济世的抱负,且中国人观念里没有“上帝”、“原罪”、“救赎”的概念,相比较而言,清教则鼓励他的教徒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经济行为,把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生产和流通中,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的观念。并且,教导教徒把这些看做自己的“本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青睐,才有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才可以“赎罪”。这样,就刺激了理性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并迅速发展。所以,韦伯得出结论是,儒教和道教阻碍了中国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我们又可以看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推出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这又引起了很多学者重新思考韦伯提出的理论,到底儒家思想能否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以上是上个月的读书体会,总的来说自我感觉比上个月状态要看,读的收获也蛮大。这个月准备读写涂尔干和滕尼斯的作品。

岑家峰三月份读书报告:
1.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
2.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
3.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5.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秩序变迁》
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7.孔飞力:《叫魂》
    一、首先讲下莫斯卡的《政治科学要义》,这本书主要是探讨“精英政治理论”,在书中他指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截然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一般由武士、教士、土地贵族、有钱的和有知识的种种团休组成,他们管理国民事务,垄断国家权力,独占各种荣誉,而被统治者实际上从未参参与政府,而只是服从罢了。正是政治权力把他们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区分开来。统治阶级在数量上总是少于被统治阶级。他认为,即使在理论上主张应由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在民主政治中,事实上也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只有这些少数人才有组织能力,而作为多数的群众则处于无组织状态之中。因此,有组织的少数对无组织的多数的统治支配是不可避免的。在特定的统治阶级失势之后,就会有另一个统治阶级来取代他们。
    莫斯卡认为,政治科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现那些大众行为和政治权威组织方式背后持久的趋势和规律。要发现这些趋势和规律,唯一有效的途径是研究“社会事实”,这些事实只能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中区发掘。莫斯卡认为政治研究的对象类似于涂尔干所说的社会研究的对象,都是要研究“社会事实”。
    对于为什么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统治,莫斯卡归纳了一下原因:一是统治阶级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是一般的社会成员所不具备的。有组织地服从单一指令的少数人对无组织的大多数人的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组成统治阶级的少数人具有一定的物质、知识甚至道德优越感,这些品质或素质在其所处的社会中得到高度认可,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三是所有统治阶级都具有稳定和延续自己统治的倾向,他们除会保持自己在统治所需品质或素质具有优势外,还会借助与道德、法律和 军事等手段,建立一定的司法防护体系来维持社会力量的平衡。但任何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无法永远维持下去,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改变。统治阶级更替和循环的结果是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新精英或下层精英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而原有的被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则依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国家政权中的高层中存在此类现象,最明显的是朝鲜,这个国家政权中的统治阶级就具有这样的倾向。
    二、接下来讲下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和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这两本书有两个共同点,即都是把政治研究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认为一个政治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保持系统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作者把政治生活看成是一个行为系统,它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反作用。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这个系统是处在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包围之中。政治生活要构成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必须对环境作出反应。具体来看,围绕政治系统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即输入、输出和反馈。其中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包括要求和支持,所谓要求包含了社会成员对政治当局的利益诉求、期望、意见或建议等,支持就是对政治制度、政治设计、政治合法性等的认可和拥护等。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一个重要渠道——沟通反馈,来输入到政治系统中,使政治系统感受到压力,然后再对这些压力进行反馈和信息加工。加工后就会转换成政治权威、政治决策、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政治行动,政治当局就把这些输出到社会总体环境当中,接受社会成员的反馈。一个政治系统要持续长久的发展,必须保持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保持均衡状态,否则,政治系统将面临无序或混乱,甚至面临系统的崩溃。对此,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前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一党执政,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社会输出过大,高度控制着社会成员的生活,社会成员根本没有表达政治诉求的权力,只能被动的接受国家的统治,整个社会生活是压抑的。一直到了后来的赫鲁晓夫和勃日涅夫,也是一样,国家高度控制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到了80年代,则是政治输入性过大,民众对国家有诸多不满,强烈要求对国家进行改革,于是有大量的政治诉求输入到政治系统中,最明显的是戈尔巴乔夫对执政党的改革,并实行“休克”疗法,全国各地成立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社会团体,对政治系统产生很大压力。最后,把整个政治系统弄得分奔离席,国家政权崩溃了。这就是政治系统中输入与输出变现明显不均衡的表现,它会给政权带来极大的危险。
    三、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变迁》是一本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著作,它主要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是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主要围绕的是对“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来展开分析的。作者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意味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自身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才能成为国家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如何保持一个政权的政治稳定,是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特别注重的。他认为“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所以,所有国家欲进行现代化,必须首先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而政治秩序的稳定的实现,首先必须加强政治制度化,只有使政治制度化,保证政治运行是在一个规定的框架内,才能谈政权建设。其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党,因为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以一个制度化的公共利益来取代四分五裂的个人利益。能够为超越狭隘地方观念的效忠和认同奠定基础,成为维系各种社会力量的纽带。那些军政府统治国家是维持不久的,终究会发生政变,更谈不上政治稳定。最后,必须组织好农民政治参与。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党来说,组织农民的政治参与是维持政治稳定最重要的问题。“农村集团的盼望和要求多半是相当具体而温和的。如果这些要求合乎情理地得到满足,那么农村的平民百姓就会恢复到惯常的保守状态中去”。 这点我们可以在二战后成立的大多数国家中可以看出,例如我们中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满足他们分田种地的愿望,进而邀请农民加入共产党,甚至参与政治,最终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政权。
    亨廷顿在逃论政治秩序时指出,进行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证明了各国的发展道路可以多样化。 中国、越南、朝鲜三个国家都是社会主义政权,但各自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具有很大不一致,这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各自政府执政的有效程度和发展战略选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军事改革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却迟迟未动,这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不相符的。所以,我们看到国家高层在不同场合提出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期待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有所突破。
    以上就是我自开学以来的读书情况,状态不是很好,很多杂事干扰,但读的收获还是蛮大的,自我感觉还是不够系统。我觉得和其他人相比,有差距,有压力,明显感到我差了一大截。所以,我打算调整战略,下个月开始读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争取在社会学理论上有所所获。

岑家峰十二月份读书汇报:
 
1.《西方政治思想史》  唐士其主编
        2.《理想国》  柏拉图
        3.《政治家》  柏拉图
        4.《利维坦》  霍布斯
        5.《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6.《联邦党人文集》 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
读书体会和感受:
    上次读书会汇报读书的时候,老师说我读的不是很系统,我回来想了下,反思很久,好像也是那么回事。后来吴老师也跟我说了下,读政治学可以先从史开始读,可以读读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样就对西方政治思想有个大概的了解,为读其他人的著作打基础。我就按照吴老师说的去做了,先读读史再度读其他的。到开读书会之前,总算读完了,读下来收货蛮大的,脑子里能有古典西方政治学的记忆了。
      体会方面呢,首先是感觉自己这半年来收获很多,在中心和大家一起读书,收获知识和快乐。大家各有优各自读书优点,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潜移默化吧。读书状态也步步转好,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书,怎么系统读书,知道自己下一步该读什么了。其次,我觉得导师对我们同门几个很好,关心很细微,在他的点拔下,自己对很多东西清楚了,明白了,知道怎么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还得感谢吴老师一学期以来默默地关心,贺老师也一样,更是谆谆教诲,对每个读书会成员都一样。再次,这个学期过的很充实,读书已经是为自己的生活习惯。我问过些华师社会学院的朋友,他们是和导师一起做课题,是另一种收获吧,自己是在打牢基础,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满足。最后,我觉得,还是要坚定自己的梦想,不动摇,不折腾,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岑家峰十一月份读书汇报: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册)
3,密尔《代议制政府》
4,林耀华《义序宗族的研究》
5,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1.《论法的精神》(上、下卷)——孟德斯鸠
  在这本书里,孟德斯鸠探讨了法的一般精神和法的过程,分析了影响法的因素和法自身发展的历史,他认为一般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人类理性在各种特殊场合的适用。法涉及的范围很广,与国家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壤、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和风俗习惯有关,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孟德斯鸠所说的法德精神。简单来说,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它构成了孟德斯鸠全部法律和政治理论体系。
    孟德斯鸠对政体进行了分类,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指由哪个或哪个集团来行使最高权力,根据统治者的多寡来确定政体的性质,他把政体的类型分为共和制政体,君主制政体,专制制政体三种,他反对专制政体和教会,褒扬良好的政体比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政体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由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来行使的,君主政体由单独一个人来执政,不遵守确定的法律,专制政体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政,没有任何法律和规章制度。所谓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需要的是品德,君主政体需要的是荣誉,专制政体需要的是恐怖,要求人民绝对服从。这这三种政体里,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他所向往的宽和政体,而君主政体才是当时唯一和可行的政体,他特别推崇英国的政治体制。
    其中,分权理论是这本书的最精彩部分。关于分权理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只提到关于政体构成的三要素,即审议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仅仅是对政体机构的描述。此外,洛克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主要是针对立法权和执行权的制约,对外权是由国王来行使。把制约立法权的力量授予他的人民和社会,把执行权的制约由立法权来约束和人民来监督,所以洛克的分权其实是两权分离。而孟德斯鸠则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完善,并认为在国家公共事务中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离,形成相互制衡,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公民的自由,他认为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人民通过选举代表来行使立法权,但是立法机关的一部分成员是由世袭的贵族来充当的。行政权是属于君主的,立法机关有权审查行政机关对法律实施的情况,但无权审讯行政者本人;行政权“根据它所了解的情况规定会议的召集的时间和期限。”同时,行政权拥有制止立法机关越权行为的权力。司法权是属于民选的法官的。这些分权思想在在后来的美国宪法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并被运用到了实践中。
    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对欧洲很多国家建立政权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英国、法国等,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些改良派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托克维尔
  这本书是法国政治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家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社会进行286天考察走访基础上写成的,行文上像是一篇游记。他客观描述了美国的民主状况,是历史上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描述美国民主制度的著作。这本书基本思维是承认贵族制度必将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
  一开始,作者研究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内容,他写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美国安定的前提,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和平的途径,由各州选举代表制定联邦宪法,奠定了国家的未来政治制度的基石。联邦宪法确定了人民主权和共和制的国体。在美国早期的历史上,人民主权原则一开始就是大多数殖民地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从英国逃到北美的移民,他们迫于生活压力来到这里后,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渐渐地建立自己的政权,立法,制定规范条例,独立自主的行使主权,任命官员......最重要的是,到后来建立起了乡镇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在乡镇政府内,人民可以享受真正的、积极的民主共和政治生活,人人平等,社会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鼓励民众运用自己的权利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这样就培育了乡镇自由和公共精神,这也为以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成立奠定基础。
  再有,联邦宪法确定了联邦制,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政府机制。在美国,有从各州选举代表产生的参议院院,和从各地民众中选举代表组成的众议院,还有国会,分别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国家法律,在不与联邦宪法冲突下各个地方也有权制定本州的法律。联邦政府直接对各州人民行使其权力,在保证联邦权高于各州的同时,给予地方州、乡政府的一定独立性和主权,保持地方的自由和独立,使全国上下国家机器运转形成灵活的的状态。
  在美国,托克维尔认为,有利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独特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二是法制,三是民俗习惯、民情。托克维尔认为,在维护美国共和民主制度中环境的优越作用不及法制,而法制的作用则不及民情,民情是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重大原因之一。他所说的民情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是在一定社会情况下人所拥有的理智资质和道德资质的总和,而宗教,在在民情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宗教的教规规范了人民的行为,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
  在中国辛亥革命后,也有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但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环境方面不具备,当时的国内军阀混战和外敌侵略,无法提供安定的环境,再有从法制上看,虽然孙中山等在建中华民国时制定了宪法,但被后来的袁世凯推翻了,法制没保障,最后从民情看,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根本没有关心公共事务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所以,即使是建立起来也难以维持下去。
  在论述美国的民主制度过程中,托克维尔不忘记与自己的祖国作比较,他认为,但是处在同一个时期,为什么美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如此顺利,而欧洲些国家屡屡受挫,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欧洲各国中央集权限制了各地自主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是广大人民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没有自由,而贵族则认为他们拥有特权,并且是天生的,所以整个社会是不平等的,长期处于受压迫的人民,就会激起怨恨,社会动荡难免不发生了。
3.《代议制政府》——密尔
    作者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改良主义者,是英国政治改革中激进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这这本书里,一开始,他就提出了政府是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政府形式是人民可以选择的吗?一种观点认为是完全凭自然而形成的,选择是不可能的;另一种则认为它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可以无限选择。密尔认为两种认识都不全面,他认为政府形式是人类意志的集中体现,但政府形式的选择又不能随心所欲,还要考虑实行这一制度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密尔特别强调人民是否具备实行某种政府形式的知识和技能,有三个条件,一是民众必须愿意采纳它,二是民众必须愿意并且勇于捍卫它,三是民众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并且能够履行它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无论一个政府形式看上去多么有希望,都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密尔认为判断一个政府形式好坏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民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政府的职能就是训练人民使其在知识和道德上进步,积极去关注公共事物并尽一份力。
    他批驳了君主专制政体,认为专制国家最多有一个爱国者,就是君主自己。接下来他提出了理想上最好的政府是代议制政府,给它下的定义为全体人民或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这种权力在每一种政体都必定存在于某个地方,他们必须完全握有这个最后的权力。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就是支配政府一切行动的主人。在这种政体中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代议团体要实际去承担政府事务。代议团体是咨询机构,其职能是对行政官员提出建议,对他们进行监督、限制、或在其犯错误时予以免职。对事务的实际管理属于那些有知识、有经验的少数专门人才。议会的适当职能不是管理,而是监督和控制政府。但是,又不是所有国家可以实行这种制度,只有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并且文明程度高的国家才可以实行,专制对野蛮人就是“合法的政府形式”,这些野蛮人被要求就是“服从”。
    密尔主张为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应扩大选举权,因为他视选举权为培养大众社会道德和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而且要实行普选,给工人阶级和妇女选举权,扩大选举的范围,还主张公开投票,反对间接选举。议员的任期不能太长,以致长到议员和民众之间忘记他们的关系了,也不能太短,短到议员在代表民众行使权利使没有思考得余地,议员在任期内,要有足够的时间,要有自己的独立性。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
    这本书写于1935年,是作者的硕士论文,它反映的是30年代的中国宗族社会状况,是中国人类学者以参与式观察来研究中国汉族的宗族、家族而写成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作者熟练的将国学知识、乡村经验和社会学理论结合在一起,把义序宗族的生命脉络和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梳理。这本书是作者在对中国人拜祖研究的延伸,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拜祖思想的文献考证方法到义序的田野调查和家谱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上,从拜祖研究中受古典进化理论影响到义序研究时的受功能主义理论影响。《义序》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组织的构成及其运作机制的研究,使功能主义的理论方式与田野研究方法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先以义序乡村社区为宗族的基础,进而分析宗族组织及其功能,宗族与家庭的连锁结构,亲属关系与作用,最后运用生命传记方法,描述个人在宗族内的生活,这种从整体到局部,从经验到功能,从关系到生活的写作,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乡村社区研究产生较大影响,也为作者后期创作名著《金翼》奠定基础。
5.《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人生活史》——项飚
  这本书是作者前后花了6年时间深入北京“浙江村”调研得来的成果,作者想强调的是以日常生活本身出发,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讲述了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浙江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浙江村”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他们的真正生活体系是一个“全国性的流动的经营网络”。
  在文本写作上,作者几经斟酌考虑,最后选择了“年谱式”的写法,以他们的“生活史”为叙述主线,依循时间的流程,来展示事实变化的逻辑。行文思路很清晰,一是注重读对“浙江村”人生活过程的描写,二是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中介概念的挖掘。读完后,一个很大亮点是,作者发现影响“浙江村”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行动单位—系,“系”是以某一行动者为中心的多种关系的组合或者可以叫“关系丛”,它是在人们原来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在流动和经营的过程中形成的,维系了“浙江村”人的基本生活。它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圈子”,但又有不同,比“圈子”的含义和范围有要大。“系”的重要特征在于不同关系的组合,一个系包括两个“亚系”,一个是以亲友关系为主的,叫“亲友圈”,另一个是以合作关系为主的,叫“生意圈”,这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晰的,很多时候是有交叉重叠的。这种“系”与其说是客观的行为规则,不如说是“浙江村”人的一套关于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民间理论,他们精于发展各种各样的“系”,“系”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个跨越边界的社区。这中社区又有三个特点,一是它不仅和外部的经济体系“联络”,而且积极的改变外部的经济社会格局,二是它不仅是把流入地与流出地联络在一起,而且还覆盖全国乃至辐射国际的“流动经营网络”,即是可见度极高,又是没有明确的边界的,三是与其说把本来完全分隔的社会体系连接在一起,不如说是从原有高度统一的社会中分离出来,含有“体制之外”的含义。
    本书是作者“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在描述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我”的强调,不仅调查时参与式的,叙述也是参与式的,强调对“发现的逻辑”的说明,作者认为这样写实为了“回到事实”。作者强调认为,人类学应该是一种“理解的知识”。它和支配性知识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对述说者和被述说者,以及阅听人之间关系有新的理解,作者尝试把民族志从对社会“目”的描写转而到对社会组成方式的探求。
    我认为,本书的亮点有,一是它的调查过程,持续时间非常长,是社会学研究中少见的;二是它的调查范围很广,涉及的很多是流动的区域,流动的人口;三是调查很有深度,挖掘出很多一般人看不出的事实,并进行提炼概括。不过,还是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学术性不是很强,更像一部新闻大稿,不像其他基本中国经验丛书一样讲究学理性。全书好像主线不是很清晰,记述的事情显得有些杂乱,而且跳跃性很大。再有,就是学理性不强,和学术上相关研究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好像是在摆出事实而已,没有进一步系统分析。
   
 

岑家峰十月份读书报告: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洛克《政府论》(上、下册)
4,.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1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上卷,下卷
  这是由哈佛大学知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它是部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大型历史著作,它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人口、思想、边疆和军事等方面对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叙述起清道光年间止辛亥革命之间一百年一十年的重大历史。全书分为上下卷,大体上按照重大历史事件,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描述,内容很丰富,史料来源广泛。该书的各个章节都是由费正清和些西方知名汉学家编写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与国内的史学家有很大不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读了后对晚清历史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通读全书,可以看出,1800年至1911年的中国是一个“突然中巨变”的特殊时期,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的出现和对自身的影响。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产生摩擦。《晚清史》的作者们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的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作出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反映,并日益衰落下来,成为西方列强任意蹂躏的对象。全书的叙述就是以西方的冲击为重要线索的,并用了很多章节来介绍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具体的来说,西方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商业领域,比如广东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等,然后是军事领域和外交领域,比如鸦片战争和关税,还有文化领域,再接着是技术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领域,最深刻的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而中国作出的反应是,渐渐地不再以自己为中心看世界,开始放开眼光观世界,被迫接受各种不同的条约制度,扩大与外国人的贸易,军事上开始进行改革,设立外交机构与西方人打交道,官场中开始雇佣外国人做事,进行洋务运动培养人才和振兴国家,允许外国人在境内传教,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和社会阶级构成发生深刻变化,并进而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部分有识之士要求朝廷尝试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这些事外部因素对中国发生转变的影响。
在内部因素方面,作者也用了很多篇幅来强调从中国内部来理解它的历史,认为“所有这些外来影响只形成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环境的一小部分……中国的经济,乃至中国的军事体制,都显示了一个虽然古老、但却远远没有停滞的社会内部的活力……”在各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方面,“既可以说中国人参与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开发,也可以说外国人参与了中国对它自身的商业开发……”总之:“晚清对西方的反应现在开始显得只是一个次要的主题;主要的过程乃是在新条件下———包括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继续对它的过去所作的反应”。人口的剧增和部分地区间大量的移民,社会混乱和国内民族间的相互冲突,造成了晚清社会的不稳定,给统治者治理国家带来打击,需要他做出反应,进行改革。
    在下卷第一章中,作者注意到了定量分析,引用了大量统计数据来论证历史,比如如在反驳一些中国学者所谓“外国资本主义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在逐渐摧毁和剥削国内的手工业”这个指责时,认为与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并引用了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928———1937》中的一组数据,说即使在受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是手工业织成的”,“1933年,手工业估计达到工业总产值的68%”。在此以前国产棉布的比重比这更大。这种数据论证的方法较有说服力。
  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些区域研究和地方史研究,比如对满、蒙、疆、回、藏的介绍,引用大量当时的学者专题研究,来考察这些区域的历史。此外作者还注意关注中下层社会的分析,比如下卷第十一章对社会各阶层变化的社会学分析。该章作者认识到:“要弄清清末中国社会演进的内在动力,我们归根结底还必须着眼于仍然包括中国全部人口近95%的农村世界。”在其他章节,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对社会阶层局部的纵向分析。比如上卷第一章的“旧社会”,第三章的“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和“叛乱的根源”(下层秘密会社)的分析,第四章的“英-中垄断商人”,第五章的“中国沿海的骚乱”中对英籍中国人、三合会员、海盗的分析,第六章的“起因和背景”中对艇匪、客家人和村社械斗的分析,第八章的“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会”中对高级喇嘛、王公、汉商、普通僧侣和牧民的分析,第九章的“捻军战争及其影响”中对捻军社会组织结构的分析。下卷第四章的“回民叛乱及其国际义”对回民领袖和宗教关系的分析,第五章的“湖南的维新运动”中对湖南官绅群体的分析,第八章对官绅和绅商阶层的分析等等。
  最后,该书有些地方是我们是不认同的,比如费正清认为:以西方社会形象的普遍化,来衡量非西方社会,并认为沿着现代化社会方向发展是一个不可抵抗的过程,这种理论带有西方种族优越感的偏见。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她的发展特色,不一定要用西方的普世模式来衡量中国。还有,作者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辩护,说尽管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不对的,但被侵略国是不应该抵抗的,因为抵抗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认为领导抵抗或参加抵抗的人拖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后腿,并要承担责任。因此认为,面对侵略应该妥协、求和。所以《晚清史》丑化主战派、淡化反侵略的胜利。如把对俄、对法的胜利归结于一些偶然因素。这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这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而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在这本书里,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领域。它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先河。他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学科进行了分类,把各门学科按照知识体系的不同分为理论学科、实践学科和创制学科,其中政治学属于实践学科。他人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或说人天生就要过城邦的生活。人的向善本性,使得人不断追求善的生活。人参加各种层次的共同体,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对至善生活的追求。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城邦至善的学问。
  此外亚里士多德重经验研究方法,首次在政治学领域突破神学观念的束缚,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把束缚在神学和哲学框架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人的政治学。他在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政体后,针对当时希腊城邦的社会状况,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最后,他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来实现城邦生活的完善与和谐。
3约翰·洛克,《政府论》 (上、下篇)
    这本书写于英国“光荣革命”前后,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中主要是针对英国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菲尔默所持“君权神授论”和“王权世袭论”,洛克驳斥了这些观点,并论证了“天赋自由和平等”。洛克在下篇的重点是“立”,阐释了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历来人们在探讨洛克政治思想时,主要是针对《政府论》的下篇。他在下篇中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力争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并有权重新组建新的政府。
  洛克认为,原始人类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为了捍卫自身的自然权利,于是签订契约,自愿放弃由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把这一权利交给他们一致同意的某个或某些人,从而出现国家。这就是立法和行政的权力的来源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理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洛克反对交出全部权利,不仅要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在订立契约时都是不应该放弃和转让的。被授予权利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全社会成员的委托,而不是按个人的意志和专断来行使权力,政府一切权力应根据既定的和公布的法律来行使。
4.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这两本书都是卢梭重要的代表著,后者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他指出人类当中存在两种不平等,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是由自然确定的,另外一种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认可而产生的,文中还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权力机关的设置和暴政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在阐发政治思想性质这一问题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前者而在思想体系上,可视为前者的基础和绪论。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利来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
  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这本书梳理了些政治社会学知识点,比如政治权力,政治合法性,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每章最后一节还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进行了剖析,我只是花了很短时间把它粗略读了一遍,对些政治常识做了理解。


岑家峰9月份读书报告
1,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2,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3,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7,柯瑟《社会思想名家》

1.情境化的乡村生活------读《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这本书写于1945年,此时的中国乡村正处在站在废墟上全面恢复和重建时期,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人理解中国农民、农村的境遇,使乡村重建能顺利进行。台头使作者的家乡,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熟悉村庄的日常生活,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使他远离台头远在他乡,凭借记忆仍然能对曾经成长生活过的村庄进行情境化的再现。
二十世纪三十四年代,社区研究的兴起,使社会研究中的重要现象之一。作者凭借严格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学术训练,力图描绘一幅整合的村庄画面。在对台头进行社区研究研究时,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描述方法,以初级群体(家庭)中的个体之间相互关系为起点,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再扩大到次级群体(村庄)中初级群体(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联系家庭之间的纽带(宗族、学校、宗教)对家庭间互动的影响,最后扩展到一个更大范围(集镇)的次级群体之间的互动分析,来构建台头村的生活画面。在文中,作者没有对村庄生活描述的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村庄内不同主体在不同情境中的互动为主线,勾出村庄结构的轮廓,让我们认识一个战乱后的中国村庄面貌。在作者的笔下,家庭,在村庄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单位组织,渗透到村庄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村庄内,还扩大到它与村庄周围农村之间的互动,在集镇中的互动等形成的农村组织来讨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农村有借鉴意义。
在这本书的结论部分,作者提到的三点,村组织目的的消极、村庄内分裂、家族利益,引起我们的思考。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下中国的很多农村任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地方村庄缺乏有效的力的村级组织,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明显跟不上;村庄内分裂时常发生;以特殊利益、地区、家属关系或宗族为基础的群体形成,没有全村性的聚合,村庄生活日益原子化;家族利益等竞争表现突出,农村市场化情境下村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多视角看村庄,研究村庄。
2.《社会学主要思潮》 读后感
这本书是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著作,书中全面系统的梳理了七位社会学家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韦伯的基本思想,并进行了比较,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到20世纪,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时代的看法,并作出社会学上的解释。作者站在西方社会民主党人士的立场上,在努一种努力寻找“另一种社会主义”,一直致力于在“马克思社会主义与西方经验论社会学”之间寻找共同的东西。
与其他学者不同,作者把孟德斯鸠归到社会学之中,认为,在他的《论法的精神》里,包含了诸多社会学思想。孟德斯鸠属于古典传统,他努力用古典哲学的方法,不断分析比较各种政治制度,同时努力把握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从中得出各种可变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其他社会学家不同的是,孟的研究不把反映现代社会作为目的,而且他使用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使关于古典政治哲学的范畴。他认为社会基本上是由制度决定的,用制度来解释社会的存在。为此他设想出了各种类型的社会和政体,并试图找出影响各种社会集团的决定因素。
孔德关注的是人类和社会的一致性。他关注的是工业社会的特征,强调必须协调一致,恢复道德和宗教信念的一致性。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现在是科学实证阶段。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他是从经济制度的运行来解释现代社会,认为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这种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可以把握住的。在《资本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阶级斗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马克思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的工具,他把了解现状与预测未来结合起来,试图引导人们建立无产阶级社会。托克维尔关注的是民主社会,他先确定现代社会的某些结构上的特点,然后再对这些社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革命》里,阐述了为什么同样是资产阶级革命,在美国的民主社会是自由的社会,而法国在朝民主演变,保持自由的政治制度过程中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指出,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分别是什么特征,民主与自由何以可能?
19世纪末期,宗教信仰和科学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涂尔干、韦伯认为科学进步使宗教信仰受到了损害,传统的宗教正在滑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他们思考如何重塑科学精神,创造新的社会秩序。涂尔干的研究旨在重建社会的“协调一致”,加强集体的指令和戒律的权威;韦伯描述的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成为官僚主义的和符合理性的组织。而帕雷托,对人之理性主义进步观的马基雅维利式批判,取消了在现代社会中,把追求一种可欲生活的理想建立在逻辑——经验的推理之上的可能,把这个决断委之于具有不同剩遗物的统治精英。
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读后感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社会背景是社会学刚刚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还没有完全脱离哲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旨在向世人呈现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他指出,社会学应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所谓社会事实,是一切行为方式,无论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法则是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作者区分了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从社会整合的程度和社会各部分之间及其整体的凝聚程度入手对社会类型进行了划分。解释社会现象的规则是采用社会形态学,先找出它存在的原因,然后再考察它的功能,待区分之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后,还有通过其他社会现象来解释这一现象本身。最后,作者提出了怎样验证社会现象,采取的是因果关系和共变法、比较方法的原则。
在最后,作者归纳出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特征;即社会学独立于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必须把社会现象当做社会事物来进行研究。作者的思路学科研究的方法。并提醒我们,在做社会学研究时,要尽量排除个人所有成见,避免情感对科学研究的过多干扰,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这本书论述的两个论点,一是首次论证了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中所起关键作用,该书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原因当是主要在此;二是据此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先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论点,该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作者着重分析了16世纪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还有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作者的研究旨在理解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宗教起到什么作用。通过丰富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材料,印证了在“加尔文”教“预定论”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被上帝预选获救赎的确证,形成了在世俗信仰中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荣耀的“天职观”,教徒们俭朴、节约、守时、诚实、禁欲、向上、坚韧、不屈、富于开拓精神、精明、睿智、理性主义、对成功和财富的渴望……这,这即是使资本主义精神。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以这种精神为支撑的,是欧洲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产物。
此外,韦伯还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宗教改革(加尔文教派的世俗禁欲主义)的副产品,他探讨了宗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相容问题,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清教的禁欲主义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资产阶级伦理观念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培育了新一代的忠实的个人。
5.《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
这本书是北大做教育学研究的老师写的,里面的东西写得很细,作者的思维逻辑很强、行文流畅,对质性研究的诠释和操作步骤做了具体的分析。她对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成五大部分来介绍质的研究,分别是质的研究理论背景、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检测手段和发展前景。在介绍过程中还结合西方学者、自己、自己的学生在进行质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实践,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对相关理论和方法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总之,读这本书对于我们做乡村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6.流动的剧场------读《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这本应星的作品很早就听说过,据说里面故事讲得很精彩,写的很现实,苦于找不到。来到这里有幸看到了,就拿来细读。他通过某地区大河电站的建设,由此引发的移民补偿和长达20多年的移民上访,以及政府摆平过程的细致展现,来揭示当代国家与农民在土地下放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的新时期发生集体上访这样的正面遭遇时,权力是如何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实践中运作的。
19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农村的推开,国家权力在农村中开始衰败,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减弱,人们公社时期那种对农民人身控制已经不在了,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在大河移民反反复复向各级政府上访,体现了农民开始用“强武器,弱武器”,向国家政权机器发起挑战。
在当下中国,上访,并不是件稀奇的事情,但在应星笔下的大河移民上访却是写的扣人心弦,让我们为之一惊,不得不佩服农民在多次上访中所形成的上访策略。在移民眼里,你政府建电站,造成农民的田地被淹没或冲刷,等于打破了农民的饭碗,就得换同样质地的饭碗。特别是在生活实在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就只能找政府补偿了,别无选择。经过移民的向政府反映和要求,政府同意了给予补偿,但事实是,地区的补助本来就少,又被区乡政府挪用于建电石厂,最后到农民手里的钱寥寥无几,而且补偿小组的组长还左折右扣。所以,移民怎么能不上访?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再老实再好欺负的农民,你把他们逼得无法生存了,难道他们连上访的权利也没有吗?而且,在很多官场里,官本位严重,视民为无物 有些地方政府,虽然自称是人民的政府,官员们尽管口头上讲人民如何伟大,甚至自称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不把人民当回事,视人民为群羊,任意驱虏,任意愚弄,任意盘剥。比如上面的克扣补偿款。所以,移民肯定不愿意了,要继续不断,反复的上访,直到问题得到相对满意的答复和解决。在上访过程中,移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上访技术,即综合运用了“说”,“闹”和“缠”的问题化技术,把移民自身的生存困境和不公待遇构建为危机社会稳定局面因为政府无法回避、推诿、拖延和敷衍的紧要问题。把一个在政府认为可以摆平的小事,不断放大,推到政府不得不解决问题的眼前。从最初的要求补偿款,到后来官民关系的紧张,一方面政府对上访移民的拼命打压,另一方面,移民对政府官员中贪官的穷最猛打,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就出来,凉在公众面前。
整合故事正像一场移民与政府间的博弈,移民认为,多数政府官员是贪官,少数是清官,中央是好的,他们一定要想办法找证据把那些贪官凉出来,他们在移民款上动手脚,希望看到他们被处置,所以要不断上访,甚至不惜代价到省城,到北京上访,他们相信北京有“青天”,能为自己做主。而在政府的眼里,人民群众中个别别有用心的刁民,少数不明真相者,多数是明白事理的群众,就是那些不安分的刁民,不断挑起其他群众对抗政府,不给政府脸面,让政府下不来台,所以要想尽办法处理他们。所以,渐渐地,就有在移民中,精英逻辑与群众逻辑的分分合合,在集体上访中形成具有核心地位的“弱制度化组织”---移民精英集团,策划一起起与政府对话的上访事件。而政府那里,则不断转换尝试用不同的治理技术,比如把钉子、开口子、揭盖子,以便尽快摆平移民的上访,求得表面的安定局面。到最后,这场博弈中,还是政府占了上风,运用其权利的合法性和掌握法律的机器,把多年的上访风气不断压下去。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官方任职的身份进入现场,亲身经历事件的发展,综合运用书面历史与口述史的结合来呈现故事,以学理化的语言来描写故事,可读性非常强。
关于作者写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我不大理解,这与我本人的理论积累有关。
7.《社会思想名家》结合《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
这两本书是基础,可以帮助我理清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之前读过,现在是重读。前一本把他们的学说、生平、学术背景、社会背景进行详细地介绍,科塞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关于社会学大师们生活的环境、方式的整体画卷。几乎在每位社会学家思想的介绍中,科塞都不厌其烦的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学家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与周围同事和学生的关系等等,详细阐明这些对他们理论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使读者能够很清晰地把握住理论家们思想的实质,他们理论的创新点,以及日后其理论方向和内容发生变化的原因等,对于把握社会学家的思路很有帮助。后一本也有同样的效果,但相对来说语言更流畅。两本结合来读就是想回顾下社会学发展历史。

tuxy 2010-10-12 23:17
终于让我占到一个沙发!岑同学读书很认真,向你学习~

小免 2010-10-12 23:19
汇报写得真够详尽,精彩

岑家峰 2010-10-13 00:03
呵呵,刚开始进入状态,望各位多多指教! [s:14]

拼命九郎 2010-10-13 00:06
要下定决心。

冯小 2010-10-13 08:35
读书状态不错,看到你们在图书馆的表现,也激励着我们前进。不说太远,暂且反观当前,大家在同样的道路上追求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继续保持,加油!

韩庆龄 2010-10-14 10:57
像你学习!!报告好认真!!! [s:2]

陈锋 2010-10-15 08:50
继续努力!

刘大龙 2010-10-15 13:09
家峰的读书状态令人敬佩,读书感想也很不错,以后多多交流。 [s:2]

李宜成 2010-10-16 13:10
读的很细致啊,学习了

高万芹 2010-11-11 19:12
岑家峰很低调啊,可是读书还是不错的,向你学习

王海娟 2010-11-11 20:57
历史学是一个争论最多的学科,阅读晚清史可以参照《走向共和》这部片子。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规划。读的很好。

张建雷 2010-11-11 23:10
很精致啊,学习了!

刘大龙 2010-11-11 23:39
读书报告做得很细致,学习。
读书是个过程,不过,每个点滴都很重要。继续加油 [s:2]

tuxy 2010-11-12 17:03
这么快就进入政治和历史了,读书不畏难,向你学习:)

冯小 2010-11-12 17:07
岑同学读书很认真哦,看你的帖子,也是下了功夫的。加油!

岑家峰 2010-11-13 00:33
呵呵,你是我的榜样,每次在图书馆都能看见你的身影!

杨婷 2010-11-14 18:29
刚开始读书,就有这种状态很不错。值得读的书,想要读的书浩如烟海,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很好。
读书要讲究方法,比方法更为要紧的是态度。找到了自己但方向,下一步就把纯粹的读书生活坚持下去,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结果必然就是优秀也将成为一种习惯。呵呵 加油

韩庆龄 2010-11-15 16:56
一起努力!!! [s:14]

吴兰 2010-11-15 20:45
读书笔记写得很详细,向你学习!

xihui 2010-11-27 21:42
学习ing

燕红亮 2010-12-15 00:03
你读书时,不择地点,不挑时间,我要向你学习。我们有幸一路随行,就让我们共同成长。

魏程林 2010-12-15 11:47
你这一峰也很令人昂扬的,读的很深客,我读《法的精神》就没有你这样感觉好,读了5天,触动我的并不多,看看你的帖子,又增进了很多认识。真是博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tuxy 2010-12-15 22:29
家峰读政治,很深刻~

周红培 2010-12-15 23:12
校友,加油(⊙o⊙)哦[s:2][s:2][s:2]

高万芹 2010-12-15 23:14
你对政治有一定的研究了,那天讨教一下

孙新华 2010-12-16 00:01
很厉害,向你学习!

曾凡木 2010-12-16 22:38
读得很不错!认识也很深刻啊!

税海明 2010-12-18 13:30
家峰的读书笔记十分详细,认真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韩庆龄 2010-12-18 23:04
xiang 峰哥学习 [s:2]

于德丞 2010-12-18 23:22
向峰哥学习

曾红萍 2010-12-21 23:11
读书好友感觉啊!

dyy19870201 2010-12-23 13:54
读书会里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友谊,还收获了欢乐,更收获了那一份充实,一起加油

阳云云 2010-12-29 12:41
系统化阅读政治学,很不错。最近我也在读政治学,多交流,好书互荐啊。一起加油!

李宽 2010-12-30 11:31
若向巅峰行,方向需的明。

孙龙 2011-01-15 21:35
实话实说,这一次汇报我坐在你旁边认真的听你发言,感觉这学期进步神速啊,和国家的GDP增长有一拼呢!

胡君 2011-01-16 00:08
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学习。。。

刘大龙 2011-01-17 16:56
峰哥读书一直很强大,积极读书,积极处世,乐观向上的心态让我很佩服,希望以后多多交流,多向你学习 [s:2]

高万芹 2011-01-18 12:57
继续政治之旅,这个月读的很好

高万芹 2011-01-18 12:57
继续政治之旅,这个月读的很好

周红培 2011-01-18 12:58
风姐你很强大,演技好,读书认真~~~一起加油~!

dyy19870201 2011-01-18 20:16
“风姐”太给力了,所有人都记住你了,太牛了。我帮你想好了,你的粉丝就统一叫“风神榜”

王海娟 2011-01-19 22:23
一路走到底,没路也可以开辟一条路出来。

高万芹 2011-04-02 12:11
读书,很棒,发言很精彩,读政治很有自己的思考,学习了,一起加油 [s:2]

田孟 2011-04-02 13:17
[s:2] 很厉害!学习了

周红培 2011-04-02 18:00
听了峰哥的报告,很感慨,差距就在明显中。。。[s:2]

孙新华 2011-04-06 22:42
条条大路通罗马,读出自己的风格,读出自己的主体性就很好!

韩庆龄 2011-04-08 22:26
[s:2] 向峰哥学习!!!读书很棒!!!

刘大龙 2011-04-09 13:07
读书情况很好,开会时讲得也不错,要是读下经典的经典,可能收获会更大。
多读多交流,一起加油 [s:2]

高万芹 2011-06-12 13:35
你是我觉得读的最坚实,成长最稳重的一个,继续保持下去,向你学习


查看完整版本: [-- 岑家峰读书汇报(更新至6月11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21980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