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4   5  >>  Pages: ( 5 total )

田孟 2011-05-07 23:01
经济学之路披荆斩棘! 学习中..... [s:14]

杜鹏 2011-05-07 23:04
我对经济学也有点惧怕。资本论的第二卷是最经济学的,那么仔细复杂的假设和推理当时看着就很难消受,不过我也觉得经济学的分析对于现实问题的把我有独到的地方,且很有穿透力。

高万芹 2011-05-07 23:36
我只知道,你是最低调奋进的一个人,也是最有耐力的一个人,向你学习,很佩服你读书的态度与深度,向你看齐

韩庆龄 2011-05-07 23:39
海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s:2]

石顺林 2011-05-11 16:41
海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海娟加油!

阳云云 2011-05-17 23:38
康德、黑格尔都看过来了,经济学不是问题。好好加油!
从斯密到凯恩斯,其实关注的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来理解,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考虑,也就是个体的角色和国家的角色,产品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到价值的分配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亦即政治学和经济学以及人性诸方面。。。。
当然,是很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综合看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论证,以及学科内的观点的分歧。但都有理。所以,好好,要慢慢领会。
仅仅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浩 2011-05-20 22:43
致敬!学习的榜样!

dyy19870201 2011-05-22 22:34
听你读书回报的时候,你的思想都发生碰撞了,已经蹦出火花了,而我呢、、、、、 [s:12]

dyy19870201 2011-06-11 12:57
读得那么好,我先给顶上去

夏柱智 2011-06-11 23:21
陶陶不简单

田孟 2011-06-12 23:44
[s: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 [s:2]

蔡山彤 2011-06-13 00:01
王同学又夸了一个学科,厉害。以后有机会看经济学了向你讨教方法哈。

赵建平 2011-06-13 13:20
经济学里忽悠大师很多啊!

孙新华 2011-06-13 13:23
很厉害,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学习!

tuxy 2011-06-13 16:33
陶陶同学读经济也这么厉害……学习的典范!

高万芹 2011-06-13 22:42
对经济学一直望而生畏,一定向你请教,你的读书状态与质量,我只能望其项背了

刘大龙 2011-06-13 23:08
除了佩服,就是学习,啥时候给我们普及下经济学常识 [s:2]

张建雷 2011-06-14 23:02
经济学读的很深入啊,经济学与社会学也是始终绕不开的,相互比较一下,两个学科虽各有特点,但其联系也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探讨

税海明 2011-06-15 00:00
先把书目收藏了,日后去借,恩!

夏柱智 2011-06-17 23:35
不错

史明萍 2011-06-19 23:30
一直不敢跟你的贴,因为我的词句在大家赞美的话语里太苍白了,只有沿着你走过的路,坚持下去!

王海娟 2011-10-09 00:15

2011.09.01——2011.09.30
《弱者的武器》斯科特
《改造传统农业》西奥多.舒尔茨
《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
《中国农民经济 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990—1949》马若孟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
《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潘维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施坚雅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黄宗智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王跃生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杜赞奇

1 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比较
  二者是两种经济形态理想型,其差异的根源是社会基础的不同。无所谓对错,而在于对经验有解释力。
  小农经济的经济前提:缺乏土地和资本,没有非农就业的机会。其特征是安全第一,生存的伦理和社会公正观,其社会底线是不能损坏个人的生存,只追求更多的产出,而不计算劳动力的投入。再分配制度,即富人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构建出了村庄的网络机构。乡村保护体系、互惠主义与再分配机制提供了贫穷农村的家庭社会保险。贫困而有道义维持了村庄的运行,不至于破裂。你们具有保守性、散漫,反叛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没有重新分配或推翻统治者的宏大目标,他们的目标是让制度的不利达到最小,在政治上是无效的,除非他们被外来者组织和领导。资本主义和市场不道德地瓦解了传统社会,使富贵强权者更进一步强化对贫穷弱势者的盘剥。这与恰亚诺夫的家庭农场经济相比是一种极端的小农经济。
    家庭农场经济(恰亚诺夫),处于极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大农场之间的阶段。追求最大化收入,家庭劳动是其最大的制约因素,以家庭劳动建立起来的最有关系才能达到最大收入,或者说农民只能控制自己的劳动力。家庭劳动和家庭的劳动—消费均衡决定了农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规律。主要在两个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依靠自身劳动力而不是雇佣劳动力,它的产品主要满足家庭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在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他对最优化的追求采取了在满足消费需求和劳动辛苦程度的平衡之间,而不是在利润和成本之间。社会分化并非来自商品化带来的农民分化成富农和农村无产者,而是来自家庭周期性的劳动者与消费者比例的变化,即人口是影响社会分化的最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农场经济(舒尔茨、林毅夫)追求利润是唯一的目标,但与工业相比,农业仍会受到特殊因素的制约,如自然因素的制约,用一般的西方经济理论来分析农场的经济行为,农业问题最终转化成农业资本和再生产性因素的问题。引入现代农业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再生产性因素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持,落脚点是教育。
    黄宗智和斯科特论述小农经济。黄与经典理论对话,反驳商品化能够改造小农经济、小农生产被大规模的农场所取代、集体化农业改造小农经济、农村资产阶级的上升来发展农业等经典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即农民用过密化来解决人多地少处境下的生存策略,是农民作为主体的生存策略选择,如何把劳动力运用于不同的种植结构和副业。斯科特小农与外界政权、富人、殖民者的关系,侧重点在于村庄道义衰落、变迁以及农民的应对策略。

2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以及中国的经济形态:黄宗智和温铁军
    重点关注集体化时期的经济形态:张乐天、李怀印、潘维。如何衡量集体时期和私有化时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产权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私有化时期经济的发展,集体工业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乡村工业组织的主体,可以说是集体工业而不是个体私营企业推动了发生于70—80年代大部分乡村工业化,使得中国的乡村工业化有别于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私有化改革比较彻底的四川和安徽陷入了贫困。农村集体和基层政权带来了乡镇企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农业的巨大成功关键在于集体时期水利建设、化肥引用、新种子等农业技术的运用,还有乡镇企业以及市场对农产品和劳动力的吸收。
    例外的是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和苏南模式。温州地区有机会与城市工业或外国资本外国市场发生关系,经济发展了,但是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家庭工业,而且社会没有发展,温州模式尤其独具的特色,不能代表内地的发展趋势。珠江三角洲依靠华侨资本,苏南依靠上海,而且基层政权力量强。个体私营企业在贫困地区比较盛行,主要是乡政府的财政拮据导致政府侵蚀集体企业,而发达地区政府资金充足投资多,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
  两个分析路径:国家政权建设(蒂利、斯科特、杜赞奇)和市场化的框架(潘维、施坚雅)两个分析单位:基层市场共同体和村庄共同体或者政治共同体
  两个经验:英国古典经验,自上而下,由小城镇引导。中国经验,自上而下,从城市到乡村,后果之一是城乡差距的扩大。

集体化的制度理想:
  人民公社是对小农的彻底改造的尝试,通过集体生活改造传统小农的狭隘、自私、保守,改变“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的社会规律。在解放时期和集体化时期,众多的底层人上升为国家精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社会规律。而私有化使得这一理想失败了,农村社会又回到了从前,以前的老精英又控制了社会,底层人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民公社的遗产: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有力的地方党政权力、为城市以及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公社瓦解的原因: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没有激励机制(中国的代表如林毅夫),小农的离心作用和家庭本位观念(张乐天、施坚雅)
    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公社制度的深刻内涵。以前同意梁漱溟的观点,认为在中国没有阶级,现在看来中国只是没有西方式的资本家—工人的阶级,但是从社会精英流动来看,中国存在很隐形的阶级划分,这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
   
   
    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只有经验的质感加上经典的基础才能更好的阅读经典经验研究,所以想进行经验阅读的同学还不如等等,等有了几次调查经验和有了经典阅读的基础之后再来阅读经验会更好。

高万芹0 2011-10-09 10:12
这次读书报告真好,感觉都不在一个层次了,借助经验的质感,在书中进行思考,在书中进行对比反思,这已经是一种研究状态了 [s:2] ,真是赶不上了,强大,向你学习

guanshan 2011-10-09 10:43
看了你对韦伯和马克思的梳理以及这次的经验阅读体验,确实基本功很扎实啊,你在发展中进步,我在发展中徘徊,所以差距拉大了,你跟阳云云成了读书会的两根标杆,向你们学习啊!

印子 2011-10-09 13:34
看你的帖子只觉厚重,有你们带着感觉真好!

张雪霖 2011-10-09 21:56
海娟师姐貌似已经转向经验研究了,望尘莫及啊!

bolatu36 2011-10-09 22:12
海娟,已经进入经验的阅读了。状态、感觉都很好!继续加油!

韩庆龄 2011-10-12 23:19
这书单真是让人震惊,不断向你学习 [s:2]  [s:2]

阳云云 2011-10-13 13:27
对于小农经营和资本主义农场经营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很不错,总结的也很好,分点列出其社会基础的不同。有的我还没读,所以也不是很清楚。在对比斯科特和黄宗智的小农论述,我一个感觉是,斯科特更注重的是社会层面的东西,看到的是小农和地主的社会关系,他们其实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斯科特论述的是东南亚最贫苦的小农,感觉他所要指出的是,小农并非绝对的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其实小农反而是保守的,是社会的稳定器。所谓弱者的武器,只能够进行消极的抵制,也只是对自己生存权的最后维护,而农民的道义经济,则是处理两个阶层的微妙关系的关键。感觉黄宗智的论述,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一下对比,确实感觉很有意思。

魏程林 2011-10-16 23:54
海娟走在前面,
看你的帖子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夏柱智 2011-10-17 15:20
继续多读经验著作

apiao12345 2011-10-18 13:53
你们读书效率真高,我有时一本书要一个月才读完,量根本上不去,效果也一般呢,传授一下经验,如何提高速度。

刘勤兵 2011-11-10 12:00
学姐你怎么能这么厉害,看忒多了吧 [s:12]

石磊 2011-11-10 12:02
多谢学姐的指导,我会努力的

来友 2011-11-10 22:00
谢谢学姐每次的建议啊,让我很受启发

王海娟 2011-11-12 11:04
2011.10.09——2010.11.11
《金翼》林耀华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
《生育与村落文化》李银河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麻国庆
《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纳顿
《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杨华
《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秦晖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吴飞
《地根政治——制度转轨期的S镇农村地权研究1998—2009》郭亮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贺雪峰
《深翻—中国一个村庄的继续革命纪实》韩丁
《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
凝练出两个关注点:社会关联和集体时期的制度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基础,家庭不仅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社会和个人的再生产场所,也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家庭中才能理解中国农民的幸福和人生意义(在结构上是社会单位,在功能上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再生产,在意义上提供了精神归属)。
    通过家—分家—家族—社会自下而上推出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分家实现了家庭的再生产、产权流动和社会流动,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再生产。家庭的集团化扩大化形成家族,从而结合为村落。并且各种社会组织都形成了拟制的家庭,如宗族的兼并与联合、行会、秘密会社、行政机构都模仿了家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但是对中国家族的研究并不深入,只能描述性的,而没有解释。没有揭示内在的运行机制和结构。但家族这一社会模式已经远远的逝去了。
  麻国庆对家庭本身的再生产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而王跃生主要研究社会变革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如婚龄差距、生育数、婚姻年龄、婚育间隔、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长权力、老年人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而深刻。
土地和家庭是村庄两项基本制度。
    社会关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上而下的内生力量,通过家、家族、绅士、人情联系起来,形成社会的网络以及不同的村落形态,这是社会基础。尤其要注意中国意义上的家庭和人情,这才是中国基层的社会基础。二是自上而下的外界力量:国家政权建设把村落组织起来进行控制,这是接下来的阅读。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就是村庄治理。
   
2对集体化的思考,
  毛泽东在集体化时期提出阶级斗争为纲,这是我在理解集体化制度首先遇到的问题。当初在阅读梁漱溟的书时也觉得中国没有阶级只有阶层,尤其是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套中国经验时更觉得如此。
    而最近在阅读一些经典经验和毛泽东在集体化时期对中国的改造,认为,中国有阶级,但是是与西方不一样的阶级。我们认为工人劳动,老伴付工资是理所当然的,是等价交换,谁也没有剥削谁,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老板,工人连工资也没有,所以要感谢老伴给工人提供了工作。而正是马克思窥探到了工资背后的剩余价值和剥削。在中国,正是毛泽东看到了中国更加隐秘的社会剥削。秦晖认为中国的剥削不是像西方那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是在权力上,中国的特权阶层成为中国的剥削阶级,但是文人式的分析使得我们很难对这个论点有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得还很不够。“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是一个社会规律,难以被打破,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希望打破这个规律,但是集体化的失败,表明这一改造失败了。土改只是实现了起点的公平,但社会有种内在的分化机制。如果对社会不加控制或者改造,只会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分化出新的阶级出来。在土改到公社这一段土地私有制时期,中国农村又形成了新的阶级。比如在农业上拥有耕畜的农民不用劳动就可以享用劳动的果实,在分田到户的土地私有时期,即使不允许雇佣和买卖,只要把耕蓄租出去就可以从别人那里换回足够的劳动力来耕种他所有的土地。韩丁在这方面有尝试,使得我这方面的思考有了着力点。我主要沿着毛泽东在思考这个问题。
  集体时期的精神内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恰当的认识,但是韩丁的“深翻”,毛泽东的“改造”,张乐天的“理想”,能够使我们触摸到一些东西。要把中国社会基础进行深翻,通过政治来改造人心,以建立新的社会和生活,这是集体时期的理想吗?这一时期中国没有一致的认识,没有统一的口号,其混乱程度甚于革命时期。一部分人认为1949年战争的结束的本身就是目标,剩下的就是发展经济、享受,而有的人认为这只是起点,需要一革命的勇气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和人心进行改造。前者向往西方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后者更注重中国传统的道德。
  分田到户标志着集体化的失败,提的比较多的失败的原因是:封建传统、宗派主义、走资派、官僚主义。30年的改革开放只是经济发展了,而政治、社会、道德都后退了。
  不能不提的是毛泽东。建国后30年的他颇具争议,他提出了很多的战略,但是不管是官僚主义,还是宗派斗争,还是传统,都使得他无法把这些战略实施下去,他没有找到适合的手段。他要做的事情无法用常规手段来实现,这必然会遭受到常规手段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个常规的社会中。他的目标和手段是一般的人无法来理解的。失败不是目标本身错了,而是手段错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整个一生中他一直都是少数派,但是他在一片反对声中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不要害怕自己是少数派。
   
感想:
  人文气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坐在书斋里做学问,中国本土的社会科学研究太少科学性,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和道德话语的说教,在不知道常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的教条和神化,用西方的前提假设和理论来理解中国的经验,始终让我觉得别扭。
  我们大部分人处于读书的瓶颈期,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阶段,而不是读书本身出现了问题,我们要调整好心态。这个时候思考和交流更加的重要,我们要把读书的质量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高万芹0 2011-11-12 22:22
永远那么有思想,有坚持,默认承担起一切,厉害

杜鹏 2011-11-12 22:26
一如既往的扎实,感觉你已经找到对经验著作的感觉了,学习

邢成举 2011-11-13 11:05
有不少书是我想读还没有读的,我想也要继续抽空大量阅读经验作品

魏程林 2011-11-13 13:20
在经验调查之前进行经典的经验书籍阅读 
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和幸福

邢成举 2011-11-13 16:49
能不能把《深翻》这本书的读书感受发一下啊?

王海娟 2011-11-13 22:58
Quote:
引用第190楼邢成举于2011-11-13 16:49发表的  :
能不能把《深翻》这本书的读书感受发一下啊?

 
发现很多人对这本书都很感兴趣。我尽快写出自己的感想吧。

高万芹0 2011-11-13 23:27
读书没得说,任务这么多还能走过来,看来心里能量特别强大的人才有的

赵建平 2011-11-14 10:47
压力扑面而来,整编制的书籍部队啊,惊叹!

张雪霖 2011-11-14 12:26
还娟姐,标竿呐!

张雪霖 2011-11-14 12:27
不小心打错字了,海娟姐……囧 [s:9]

夏柱智 2011-11-14 23:16
读那么多书,可惜我没有办法在读了

阳云云 2011-11-18 22:47
我们读书的思考方式确实有很多的不一样。你总结的很多思路和视角都是我所欠缺的。学习了 
[s:2]

王海娟 2011-12-13 23:12
2011.11.12—2011.12.12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苏力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张静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张静
《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赵旭东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于建嵘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
《学术与时势》李德瑞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贺雪峰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应星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杨懋春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王铭铭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利奇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许烺光
    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的研究让自己对村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中国,而另一类研究让自己得到了一些理论和框架,但是读过之后不知道村庄是什么样的,只是获得了知识上的增长。相对应的也有两种阅读的方式,一是知识本身是目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细致和精确的知识构造,二是认识能力是目的,不注重的具体的知识,而在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就是这样的阅读进路。不同的阅读目的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阅读境界,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前者我们的是书籍的明线,即知识逻辑,而每本经典书籍都有一条暗线,即作者对基本问题的关怀。我们现在我们每个人能串起来讲的是知识逻辑,研一的时候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而所谓通就是能够领悟每个大家内在基本问题关怀的联系,两年的阅读不一定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谓领悟就是说,通是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顿悟出来的,而没有一种具体的方法能够让我们通透阅读。
    同样在具体的研究中,存在制度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矛盾和脱节。这不仅仅是由于理论无法反映经验,还在于知识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构造机制,与实践的逻辑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知识与实践的互动本身成为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研究是动力是构造一套有解释力的理论还是认识村庄?影响着我们如何研究如何认识社会。利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强调理论具有均衡性和整体性,而社会结构的非均衡性、非稳定性、非整体性,对社会的认识无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这样理论和实际运行必然存在张力,批驳了理念体系或者模型体系的教条。
    同理,基层政权建设的运行和国家政权建设理念有很大的差距。基层政权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的独立机构,在上级政权和下层村民之间的平衡获得自己发展空间,而公共领域的活动实质上是政治经济权力的竞争,无法实现社会变革,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使得国家政权建设的效果存在怀疑。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无法解释基层社会的种种现象。
    除了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之外,乡村研究视角还有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社会人类学研究方法。分析方法主要是结构—制度和过程—事件。王铭铭对每种研究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评价。
    这个月主要围绕着农村政治学来阅读,除了关注乡土资源和文化权力网络之外,其他的都是理论的推演,或者是宏观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分析,至于对乡村本身的认识并不多,有种重复和空虚的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这时认识到在中国做经验研究比理论研究更加重要,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没有基于经验的理论是不可靠的,经典理论之中有深厚的经验基础。
    反而这个月对方法论有了比较多的反思,几乎每本书都有所涉及,加上最近两次双周论坛的主题都是认识论,不同的认识论会有不同的理论。虽然大家的不同的阅读进路,但是关注点都回归到了差不多的几点,所以阅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
  另外经验阅读的兴奋点在于对经验的认识,而不是向经典阅读那样在于理论的冲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慢慢深化了对经典的理解,比如在理论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的模式:国家—社会,个人—社会,主观—客观等,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这样的对立,如果运用二者的对立来理解现实社会肯定有偏差,这样对理论中的二元争论就有了认识。

李浩 2011-12-14 12:44
向师姐学习,真的很强大,佩服! [s:2]


查看完整版本: [--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5260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