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4   5  >>  Pages: ( 5 total )

拼命九郎 2010-11-19 18:35
你这个组织的体系性很强啊,呵呵。

孙新华 2010-11-20 18:47
拜读读书报告,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且能将以往读书积累贯通起来。但我觉得到你们这个阶段更应该用力于后者,即发挥以往读书储量形成主见进而形成自己的体系。我最近读了梁漱溟的《朝话》,其中有两篇文章就谈到这个观点,建议你看看:谈学问,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我都帖在了三农中国上了。

xihui 2010-11-26 23:26
师妹读得很不错,有思想,有见地!

阳云云 2010-12-13 13:25
2010年11月读书
布罗代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文明史纲》
沃勒斯坦 《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否思社会科学》
阿瑞吉、西尔弗等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多斯桑托斯 《帝国主义与依附》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石义师 《文明的幻象》
拉斯韦尔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小结:
    布罗代尔不满传统历史教学和研究,将历史解构为个人的/英雄的历史、短促、迅速和动荡的历史——这正是今天的社会展现给我们的面貌。但历史并非是混沌的、无序的,而是有其整体性、规律性。他一反对制度化、专业化带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僵化。布罗代尔从历史研究出发,倡导并践行打破学科界限,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人类文明。最初成功的实践体现在其《地中海史》,将历史时间分为地理、社会和个人时间,对应于三种历史——长时段史、40-50年周期史、事件史。沃勒斯坦总结其论述逻辑是结构—>转机—>事件。结构分析解释长期稳定的过去史;转机分析社会的转型,解释转型和发展的动力问题;而事件分析则是具体研究探讨当今现代世界中的混乱和危机。鉴于对历史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反思,他倡议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文明史纲》即是其尝试。尽管布罗代尔实现了很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但是其观点仍然没有摆脱地域的局限,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立场仍然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立场。
   
    沃勒斯坦与布罗代尔等人是同时代人,读意识到当时历史分析的不足,提出历史研究、人类文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应当是世界体系而不是国家;同时意识到学术,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一种混乱、僵化、边缘化的处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影响下的社会出现了种种危机,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已无法解释世界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似乎自身也已在危机之中,已难以维系,并逐渐解体。沃氏渐渐意识到这个体系的内部矛盾,这是无法克服的,因此他号召开放社会科学,仅此还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因此又提出“否思社会科学”。或许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将会出现,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是对沃氏“世界体系理论”的继承和补充,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两次霸权的转移,其中也看到了东亚的潜力。《文化逻辑》梳理了对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直接对话马克思、曼德尔,类似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贯彻了一种历史分析方法,将资本主义分为三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文化逻辑:古典/民族市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文化逻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曼德尔,他认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两面,而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界。当今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三阶段,其文化逻辑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表现为碎片化、符号化、断裂……尤其体现在文学小说和电影作品上。詹明信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观,将经济与历史并重;同时他也质疑和反思马克思历史观与辩证思维自身相矛盾。
    《帝国主义与依附》,直接对话世界体系理论,指出近代西方世界的发展乃是建立在对依附国的不断剥削和抑制其发展的基础上,其手段微妙,同时通过与依附国的统治者相勾结的方式,将剥削的本质掩饰得很精美。但是这样的欺骗必将被揭露,也必将自我暴露。统治国手段的改进并没有改变其剥削本质,也没有解决其内部矛盾,因此其正在步步走向死亡,自我毁灭。所谓的“发展”,其实是为了给西方的剥削寻找合法性。多斯桑托斯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方法,并将马克思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会进行了再阐释。世界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自我拯救的路径是社会运动。《文明的幻象》则是倾听另一种声音,对西方文明的“本质”或剥削性、不平等性、矛盾性的认识和揭示,在一定程度上与依附理论、詹明信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并不像后现代主义理论那样悲观。
    这几本书的一个共性是分析晚期资本主义及其周围的世界的发展,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批评眼光,探索新的出路。文明的解救最终很有可能是归结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中看到社会主义的前景。

bolatu36 2010-12-13 14:07
还是很强大的读书,心灵手巧

孙新华 2010-12-13 15:24
很系统,很稳健,向云云学习。

guanshan 2010-12-13 20:40
呵呵,差距啊。。。我在你们面前越来越没底气了。。。其实你这人很简单,可是你的思想越来越深刻,难道你是大智若愚吗?

高万芹 2010-12-13 23:28
读书有系统,感悟又颇深。想法也很有。加油,将来一起仰望星空,不再迷茫

毕赛男 2010-12-14 09:28
文如其人,读到一定境界,读书感想便如行云流水~

岑家峰 2010-12-14 20:51
好强大,好系统,被你感动~~~~

孙晓培 2010-12-14 22:53
[s:14]

蔡山彤 2010-12-14 23:32
看你读书的数量和状态,我直说一个字“强”,学习学习再学习。。

魏程林 2010-12-15 11:53
厉害![s:2]

tianxh1012 2010-12-15 12:20
加油!将来成为著名女学者!

刘大龙 2010-12-15 22:58
师兄说得对,现在已经很看出当女学者的苗头了。
读书很强大,态度很认真,系统性也越来越好,读书会上发言很不错。
除了学习,也就是加油了。 [s:2]

周红培 2010-12-15 23:03
云云太厉害了,你是我的榜样![s:2][s:2][s:2] 以后我要找你多交流~~~

余彪 2010-12-15 23:12
学习,交流,上层楼! [s:2]

tuxy 2010-12-16 18:26
读历史,读政治,云云读得太棒了

曾凡木 2010-12-16 22:36
很厉害啊!读得很扎实啊!

小免 2010-12-17 18:33
好厉害,好好向你学习

税海明 2010-12-18 13:28
总算要读马克思的著作了,说学习要行动,我会沿着你开辟的道路向前冲。 [s:2]

龚为纲 2010-12-18 21:39
    经常仔细看你写的读书报告,感觉非常好,提炼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有些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读书就是需要这样,认真阅读,方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涵;而且认真地写出来,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的,我们需要战胜很多先天的习性。其实我发现通过读书来训练我们的意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或许就是理性战胜欲念从而实现对人的提升。

于德丞 2010-12-18 23:24
向你学习

dyy19870201 2010-12-23 14:08
以看读书数量,俺就颤抖,再看读书质量,我就直接吓倒了。  

王海娟 2010-12-24 17:25
视野很开阔,当这些水滴汇合起来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阳云云 2010-12-29 12:45
感觉这学期的状态不是很佳,感觉一直在探索,好不容易现在基本上稳定了,比较明确目前的方向。谢谢各位的鼓励,要继续加油了![s:2]

阳云云 2011-01-15 11:21
2010年12月-2011年1月读书
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洛克    《政府论》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  《利维坦》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西方政治思想史》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政治理论的变迁。政治学何以可能?政治学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在于各国政治演变程度不一,将历史发展的时间的过程以空间的方式体现。
    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也是法学的发展史,是国家治理的发展史。可以将政治思想史的变迁分为两个阶段:古典政治时代和近代政治时代,总的说来,古典政治时代主要起作用的是自然法,强调德性;近代政治时代重视人为法,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事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西方政治思想史是西方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在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古罗马和基督教思想,以及日耳曼民族的政治传统和法律传统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提出了一种在意大利腐败,内忧外患的混乱状态下不得不采取的 君主政治体制。马基雅维里在国家观念上已经摆脱神学的束缚说,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由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他的《君主论》就是一个典型,将自然伦理与国家治理完全分离,将政治学独立出来。《君主论》基于其切身经历,现实性非常强,打破传统政治学与自然本性不分家的理论界限,但是其自身亦存在不可调和的解释悖论。他主要回应在时下特殊情况下,为了巩固新政权、实现政权稳定,实现对君主而言的“善治”,君主应该怎么做。对君主来说,有几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权力、利益、道德、民心,额其中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尽管人们认为人类优于动物,就在于人类的道德和法律的存在,然而道德/法律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统治者的善治,尤其是对于一个新政权、新统治者来说,个人道德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君主从根本上说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从长远看,君主的利益和大多数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君主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因此你民心很重要,得到是赢得民心的好方式,但不一定是最明智的方式,绝对的服从道德也有可能带来安慰你全相反的结果。放眼整个社会历史,丛林法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弱肉强食,只有自己强大,尤其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强大,才能让自己具有站稳脚跟的资本。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额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洛克重新阐释自然法,对话主要是反驳费尔默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合法性的解释,用圣经原文反驳,反对以父权为论据的君主专制合法性解释。他已经将国家政府与社会区分开来,论证了自然法与社会法、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同时也论证了理性与法的关系。他所说的是自然法,是理性+良知+平等的综合体。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的,而不是由家长赋予的;人们脱离自然状态,组成社会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战争,因此他提出社会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政治社会是作为对自然法运作下人们的不安全感的补充而出现并存在的。专制权力不属于自然权力,而是战争状态的延续。洛克虽然看到了人的理性,看到自然法才是人类权力的根源,看到人性,也看到所谓统治基础源于身份和财产权自身的谬论,但是其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论证严格依据《圣经》故事,仅仅反对一些神学政治学者误解《圣经》,对于人类起源没有科学的依据。
    霍布斯:人性本恶,对名、利、安全的追逐都将导致争斗,为寻求安全感,个人通过契约授权给国家、主权者,以保障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一旦授权即要服从,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除了反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能的方法历来保障个人安全。从国家层面来说,主权最重要,保障人们的和平和安全是第一要务,而非对外扩张。而对于基督教,则是因信而生,信而有义,主张绝对信任和服从。《利维坦》是关于如何稳固新政权的学说,提倡强国家,论证的依据是自然法/理性和《圣经》,理性论证了国家的必要,以及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引圣经批判了主教的权力,但认为教会是合法性的来源和保障,神权高于世俗政权,教会的存在有利于秩序的维持,并非政教统一,区分世俗政权和神圣政权,但二者还是要互相结合、互相联系,才能实现建立国家的目标。
    霍布斯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相当大,在很多方面又不同于传统政治哲学。他将国家与个人区别开,尤其突破了法对人的支配,法不再是绝对的。他虽然也重视自然法,并论证了自然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人性,认为人性以及人的权利才是最根本的,因此,也强调道德。他赞同柏拉图,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形式,但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他实质上更倾向于世袭政权。强调主权,而主权的最佳传承方式即是继承,除非到了严重违背主权集中的初衷,即违背了最初的契约的时候,方可为了重新赢得权利而推翻旧的政权,,重新确立国家主权的持有者。
    斯宾诺莎,在神学外衣的伪装下,论述客观自然社会,从自然法角度推论出人类理性。他反对神学的绝对统治,主张政教分离,实质是一种分工,政权保证安全,教权实质是一种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因此主张一种信神基础上的教权,而非控制意义上的教权。人生而平等,反对狭隘的拯救论,天赋自由。对于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因为信仰所以服从。但是反对以教条作为国家控制的手段,反对教权与国家控制相结合。他从自然律推出了人的社会率,反对绝对君主制,认同社会契约论,但是认为并不转让所有的权力,且是以上帝为中介。
    人是情感的动物,欲望即冲动是人的本性,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理性不足以克制情感,故需法律、国家以惩罚为手段来维持,而真正的自由是法律保护下的自由。神、上帝启示是人和自然的化身,“泛神论”,其实作者本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只是以神、上帝为外衣,以试图避免教会的迫害,实质上指代的是自然,是人的本性。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他反对不可知论,承认人的认识能力,但是基于身体的感知,人能感知真理,主张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因此他眼中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相对观、唯物观,人的主体性,而非神的绝对主宰,教权的绝对统治。

    孟德斯鸠,先有社会,然后出现不平等,战争状态于是开始。如果说洛克主张宽容,主张建立国王统而不治的崭新的政体,则孟德斯鸠主张将法律和政权世俗化。他的社会契约说是一种君权人授而非神授,其分权学说是权力分置而非权力分配。
    《论法的精神》总体分为两大块,首先就整体方面论述了法与政体的关系,将国家政体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共和、君主、专制,每一种类型都有其最佳状态,不可能在所有社会推行唯一的政体形式,因为它收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气候、规模、人口、风俗等。孟氏认为最佳的政体应是君主制国家,因其对气候、规模、人口的适应性较中性,同时是政教分离的君主制。从自然理性推导出政体形态;而法的精神就是要与政体相适应,共同缔造出一个稳定、和谐的国家。然后分别论述了各种因素与法的关系,根据其特殊性论述法律制定和执行的原则。
    三种政体是理想类型,现实中没有绝对的政体,只有类似的混合政体形式。然各国都有其最适合的政体,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和原则、教育、经济原则、家庭关系、对外关系等等,政体原则改变了易造成政体变迁,从而带来不幸。有一些共通的原则,如分权、君主立宪、与习惯、风俗互补等,体现了治理的多样性。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述人类的自然状态,重点论述认为不平等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人类文明起源于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平等的好处,意识到一种优越感,自偏好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初因偶然原因让人类意识到的不平等,通过私有财产的出现和不断积累而加剧,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社会在进步,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不断退化。
    卢梭从自然状态推论出了人类向理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必然性,他不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而是觉得自爱心和怜悯是人所共有的最初的秉性,而这两种基本品质就使社会性潜在与人的行为中,人类社会的出现将在不久成为必然,不过主体是个体的人,因此需要有偶然因素触发人们主观意识去感悟世界。最初是感性支配一切,私有财产尤其是房屋出现,即场域的形成,才渐渐使人类用理性去思考社会,思考世界万物,思考生活,于是出现家庭、民族,而后国家。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使人类陷入无法摆脱的束缚,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因此,只能够改善生活,改善政治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不可能实现最佳状态,不可能回到平等状态。
    其理论不可跳出的矛盾:反宗教,但信仰上帝,认为人类是上帝的作品;人生而平等,故反君主,但其畏惧革命,虽然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但是明显的革命性很弱。其出发点是自爱心与怜悯,最后还是回到了起点,将希望寄托在个人。

刘大龙 2011-01-15 18:23
每个人读书各有其法,在你这里感觉很明显,但,殊途同归,如此坚持,必有大成。
你的读书状态和做人做事的态度一直让我很是佩服,多学习,快成长 [s:2]

孙龙 2011-01-15 21:25
持续的强大和震撼人心,继续加油啊!

胡君 2011-01-15 23:47
学习的榜样。

魏程林 2011-01-16 00:29
真是觉得经典毕竟是经典无论从那条路前进都是绕不过去的,
你的视角也很好,很切题,能够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你先在前面探路,今后读政治学就可以参考你的了

高万芹 2011-01-18 13:00
读书读到主体,感悟很深

周红培 2011-01-18 13:02
每次听你汇报,就是一种享受!你的脑子里真的很多东西~佩服不已!

dyy19870201 2011-01-18 20:11
我们云云的读书境界,那是有目共睹的,怎一个“强”字了得!

魏程林 2011-01-19 11:48
[s:2]

王海娟 2011-01-19 22:16
政治学和经济学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我觉得政治学不好读,但是看你读得挺顺畅的。应该是境界到达了就不存在难读之书了

孙新华 2011-01-20 23:43
又挺进到政治学了,很有必要,以后参考你的书目!

夏柱智 2011-01-22 23:02
这个政治学读的非常好呀

阳云云 2011-04-02 01:55
2011年2-3月读书
托克维尔  《回忆录》《论美国的民主》
米尔斯    《权力精英》
雷蒙·阿隆 《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论自由》
波兹曼    《娱乐至死》
丹尼斯·朗 《权力论》
罗伯特·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民主理论的前言》
            《民主及其批评者》《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高宣扬    《当代政治哲学》

阅读小结:
   
    关于民主的讨论
  (1) 托克维尔思考法国在经历了革命后的社会发展前途,尤其是政治走向问题。法国经历了大革命以及二月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和改革,然而国内民主建设仍然困境重重。托克维尔看到法国社会底层社会的动乱和混乱,而上层社会却仍然沉浸在对纯粹民主的迷信当中,死守陈规旧矩,以为依靠所谓的体制上的民主就可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托克维尔意识到法国如今的民主其实仍然保留了很多旧制度的残余,以至于民主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权力上层和底层大众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那么,纯粹的民主究竟是什么形态?法国的民主建设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如何改进以促进法国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利益?为此,托克维尔试图寻找一个理想类型,于是找到了美国。
    托克维尔意义上的“民主”并非一种政府类型,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尤其体现在其福利国家的倾向上。美国可谓是民主的理想类型,通过政治民主和自由实现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福利。美国民主成功的关键在于分权的合理贯彻。于是对美国民主成功原因的探究转化为分权成功的原因追溯。
    美国的民主是空降的民主,因其历史的空白性、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得以独立地发展,分权制得以顺利贯彻,尤其体现在其“两个政府”和“两个社会”的治理事实。也就是说,其历史是“清白”的,因而民众更容易接受这种分权治理的民主机制。而另一方面,美国民主的持久性则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且各自重要性程度不一:民情>法制>地理。可见,美国的民主固然很好,但是其可复制性不强。
    然而,作者也敏感地意识到民主的弊端以及民主的后果,民主归根结底不可能是全民民主,现实的民主社会仍然不可避免中央集权,而且在民主和理性相结合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民主”可能以另一种更具有欺骗性、隐秘性的方式实现对大众的更深层次的奴役。
   
    (2)罗伯特·达尔和赖特·米尔斯的理论则进一步证实了托克维尔的担忧。
    米尔斯揭示当代美国的民主,实质上是一种集权,而且是更高程度的集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力量的主导角色重合,他们由于先天优势而不断积累,最终成为权力精英,实现对全社会的完全控制。在当前尤其表现为政界和企业巨头的勾结,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层体制和利益集团。唯一有望打破现有格局的出路,就是军事变革,军事动乱。可见军事力量在现有权力体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新的社会体制和发展方向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动向。
    米尔斯总结了美国权力精英发展的五个阶段,其区分的主要标准就是社会与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联系程度。如今发展到第五个阶段,即企业和政府之间更加盘根错节、纠缠更深的长期趋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结合美国权力精英的发展,可以有新的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权力界、政界尤其如此,而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发挥机制是一样的,即通过形成阶层力量来影响整个社会。在大形势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政体性质;同时,在当前格局下,经济又是决定性力量,决定着阶级现状,意味着一种比较稳定的等级制度。于是,经济至上,知识沦为工具,道德沦丧。大众的个体自由其实是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于所谓的“专家”、“精英”。民主的何在?
    达尔是当代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者,其主要贡献在于对多元民主的探讨。而达尔其实又是一个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行为主义政治学主张,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对政治现象作“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尤其强调规则性、验证、技术、数量确定、价值、系统化、纯科学和一体化。达尔认为当代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但是民主性质的社会又分为多种,他根据历史经验推断,纯粹的民主、绝对的民主、一元民主是不可能实现的,各国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而最有可能的是多元民主,即便是在当代美国,也不是绝对的理想的民主模式。
    民主在社会历史中经历了三次转型:从城邦转向城市国家;转向民族国家;转向跨国界的区域民主。决定民主的多元性的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的规模以及地域。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再实现统一的民主,全球政治统一是不可能的,多元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于是达尔进一步探讨多元民主,发现其实多元民主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困境。民主体制下需要处理好三个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政治组织以及经济组织。其间的复杂关系,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权利与效用(功利);更排他的公民总体与更包容的公民总体;个人之见的平等与组织之间的平等;一致性与多样性;集权与分权;权力和政治资源的集中与分散。相应的,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然而实际运作过程中会是如何?那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4)阿隆明显是在调和社会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在消解矛盾。阿隆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已经不存在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甚至阶级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关于阶级的定义也已经是众说纷纭,模糊暧昧。一直以来很多学者以及政治家所争论的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焦点即阶级对立、阶级斗争,两种具有极大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即人们在政治范畴内趋于平等,差异逐渐消失或者缩小;所以社会是一个逐渐趋同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最终带来人们之间只有分工的差别,没有法律认可下的阶级差别。另一典型观点是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观点,认为少数统治者阶级统治和剥削广大被剥削阶级,以至于大多数劳动者处于一种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这一阶级又是以经济要素为决定性因素和评价标准。
    阿隆试图调和这两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不平等是常态,不一定等于阶级压迫和斗争,斗争亦可以缓和,无产阶级专政后,就必然是国家的消亡?这时候有无统治者?其实只要有统治者,则社会必然又回复到原状态,集体共产主义具有非现实性。
    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讨论,阿隆也显示出比较正统的研究特色。仅在规则内提醒读者区别民主和自由的侧重点,区分形式的民主和实质的民主;尤其需要区分政治、阶级和社会层面的民主和自由,不能将其简单地混淆或对立。民主的效果具体体现为:安全、福利、晋升的机会、集体生活的参与等。哈耶克的论述最直白,即民主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民主和自由始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下判断,在托克维尔和马克思之间做一个绝对的选择和否定。
   
    2、关于权力的理论
    权力与自由、民主的联系非常密切,只是关于权力的讨论较之自由和民主的讨论更加具有现实性,不至于那么形而上。比如米尔斯关于权力精英的讨论,就比较现实和直白,同时其揭露也很露骨。丹尼斯·朗也提出了研究权力的一种思路。
    本月读书体会最深刻的是高宣扬所著《当代政治哲学》,以对自由的探讨为暗线,以分类型、分区域的方式总结和梳理了当代各国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典范转向及其在理论界的地位和贡献。作者分别分析了英美、法国、德国和拉美的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范式和关注的重点。区域差异突出地反映了各国在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角色和思想家们的反思精神。

    具体的很多感受和启发,预备自己进行一个梳理之后再与大家分享。不求全面和正确,只是想将自己的一些感触,能够联系起来的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串起来。

高万芹 2011-04-02 11:54
你对政治的读书方法法,确实给我树立了一个极大地榜样,我一定向你学习 [s:2]

田孟 2011-04-02 13:21
托克维尔一节,很受启发 [s:14]

周红培 2011-04-02 17:59
云云好样的,每次听你报告都很受启发,一起加油啦~~![s:2]

岑家峰 2011-04-02 23:54
很强大,写的很深刻,一起加油!! [s:2]

余彪 2011-04-03 22:34
加油啊,保持,坚持! [s:2]

税海明 2011-04-04 23:07
本来两年的计划内也有政治学的一席之地,但目前看来基本上是没有机会读了,所以以后要认真听你的读书报告

张建雷 2011-04-05 19:42
厉害啊,学习!

李宜成 2011-04-05 22:08
很强大,绝对要学习

王海娟 2011-04-06 13:46
近来看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现中西政治运行机制的差别非常大,但是其内在的逻辑是一样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权力精英的流动仍然是政治学的两大核心问题。

杜鹏 2011-04-08 20:09
学习了,发现政治学确实有点庞杂,以后系统读政治学也要多向云云姐请教

刘大龙 2011-04-09 13:17
读书状态和读书意志一直很好。挖一口深井,一起加油 [s:2]


查看完整版本: [--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20780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