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田孟读书书单(更新至2012年6月29日)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田孟读书书单(更新至2012年6月29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4  >>  Pages: ( 4 total )

田孟 2012-03-12 12:34

         
寒假——2012年3月11日
钱学森 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叶浩生 主编:《心理学史》(2版),高教出版社
华生:《行为主义讲演录》,现代出版社
铁钦纳:《系统心理学:绪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威:《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二卷:心理学卷)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波林:《实验心理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史华慈:《中国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新:《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
朱建刚 主编:《中国男孩:洪战辉》,湖南人民出版社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漓江出版社

            这是从寒假一直到今天读的书。与心理学无关的基本上都是寒假阅读的。
      上月主要是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个月的阅读定位主要是想对心理学的发生、基本观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性等)及其争论、心理学规律、理论流派脉络等有一个粗略性的把握。下个月争取选取心理学流派里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两个流派深入阅读,届时也将对心理学做一个总结。之后打算阅读人类学方面的书。
      心理学相对于社会学来说,显得条块清晰一些,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比较清晰,思辨性没有社会学强,是社会科学里偏重数学化的程度比较高的学科之一。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笛卡尔、莱布尼兹、贝克莱、穆勒、洛克、霍布斯、康德等是心理学认识论的源头,也是心理学学派林立格局的源流。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元素主义等,是心理学产生的强大背景。被舒尔茨和波林称为“时代精神”。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惊声背景下,心理学的伟人们顺时而生,成就伟业。
      心理学又来源于生物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天文学给心理学贡献了人差方程式。达尔文、高尔顿进化论和个体差异说为心理学开辟机能主义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变态性理学和发生心理学等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实验方法的提出和落实往往都是因为有生理学、物理学背景的学者担纲。
      心理学还来自于各种神秘的地方性知识。催眠术是一个典型。错误的观念也能产生正确的科学。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心理学研究行为还是意识内容,亦或是研究二者综合?这造成了心理学派的基本分歧。
      以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强调心理学是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意识的内容,因此冯特的心理学也可以成为内容分析心理学火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
      这一脉下来有詹姆士、杜威等为代表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铁钦纳的系统心理学。


      与冯特不同的有德国本土发展的格式塔心理学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倾向,强调整体性。整体大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的出现是学院派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之间的一次交锋。最后历史选择了临床心理学。一直以来,精神分析一直就是正统心理学界的一块飞地,正是弗洛伊德及其徒子徒孙坚持把精神分析发扬光大。它提醒心理学界注意意志的问题,是心理学流派里动力心理学的大头。


      反对冯特主义的浪潮在美国心理学界则表现为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既是机能主义的发展同,时却也根本性地反对冯特关注于研究抽象的意识内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但是行为主义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却也有很大区别。

      接下来的发展和综合就是认知心理学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也是在此。认知科学是思维科学的重头,我对这方面很有兴趣。读了钱学森的文章,感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这个月读书状态感觉不是很好,尤其是感觉强度不够,因此还需要加强强度,戒浮戒躁,做好规划,专心读书。

陈文琼 2012-03-12 12:44
我在你这里唯一能的事就是瞻仰!

卢冠男 2012-03-12 19:30
很厉害,怎么不见这个月的啊。

卢冠男 2012-03-12 19:32
见到这个月的了,更厉害啊。读书这么多,我坐火箭也赶不上啊。。。

印子 2012-03-13 12:09
心理学先导,结束了要跟大家讲讲啊。

陈盼盼 2012-03-13 14:33
读了好多啊,质量又高,自惭形秽呀

田孟 2012-03-13 14:43
Quote:
引用第151楼陈文琼于2012-03-12 12:44发表的  :
我在你这里唯一能的事就是瞻仰!

一起努力!!!

田孟 2012-03-13 14:44
Quote:
引用第155楼陈盼盼于2012-03-13 14:33发表的  :
读了好多啊,质量又高,自惭形秽呀

你上次说你在看存在主义心理学,我建议暂时放一下,先看看心理学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对你后面理解存在主义心理学会有帮助的。

田孟 2012-03-13 14:45
Quote:
引用第153楼卢冠男于2012-03-12 19:32发表的  :
见到这个月的了,更厉害啊。读书这么多,我坐火箭也赶不上啊。。。

之前一直没法修改。呵呵 一起努力!!!

田孟 2012-03-13 14:46
以下是前几个月(2011年2月——2012年1月)的读书报告和体会:

2011215日——201151读书体会
       
本次读韦伯,剩下韦伯夫人《韦伯传》和本迪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两本重要书籍没有看,很是遗憾。

     
读韦伯,可以先看上述两本,算是一个简单的介绍。另外入门方面,顾忠华的《韦伯学说》和苏国勋的《理性化及其限制》可以看看。进入韦伯专著,首先需要看的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是理解韦伯的起点;然后是《经济与社会》,广西师大版的诸本皆是与此相关,在此把《法律社会学》提前,把《中国的宗教》置后即可;然后就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考察,可以先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再看其他宗教研究,也可以反过来。《社会科学方法论》难度比较大,放在最后读会好一些。读毕,可以看基本总结性的书,帕金的《马克斯.韦伯》虽然是1987年翻译的,但是对韦伯的批评很到位,看后很受启发,下文很多是借鉴他的。施路赫特的《理性化与官僚化》文本虽小,却很重要。论文方面,苏国勋、李猛等人的都可以看看。《社会学研究》有好几篇都是讨论韦伯,都可以看看。

       
读书需要坚持,重要的是在于培养一种生活方式和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段时间有些浮躁,需要克服下去。读书形成一种氛围很重要,不管是每月一次的检查会还是各种形式的会议以及网站上的论坛,都是读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感情的重要渠道,在此还可以寻找适合的读书方法,确实受益匪浅,需要大家珍惜和参与。

    下一步读马克思。

201151日——61日读书体会

这个月主要读马克思的书。争取在6月上旬结束《资本论》,之后再着重阅读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相关书籍,有时间的话再到制度经济学领域看一些基本著作,直到暑期调查为止。

读马克思的时候很兴奋,读到妙处手舞足蹈,但是要说又感觉离不开教科书上的那几句话。读完《资本论》之后打算花一两天自己再好好总结归纳一下。感觉马克思还是很重要,不管是其自身自成体系,还是在整个西方思想脉络里的承上启下作用。

读书需要坚持,读不懂的地方坚持下去,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想起来,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酣畅感。尤其是在《资本论》第二卷里,深感马克思思维的缜密和成体系。



20119月读书体会

    社会学滥觞于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欧社会诊断,欧洲社会学传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智力流失,相形之下,美国社会学异军突起。其中的棋手式的人物便是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进紧扣“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强调行动的功能和结构,对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唯心和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帕森斯接续了韦伯关于行动的社会学考察,有意识地弥合了涂尔干关于结构、秩序对于行动的张力。默顿作为帕森斯的得意弟子,继承了帕森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开创性研究,对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知识社会学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层理论的社会学定位。亚历山大是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作者试图师法帕森斯,从行动和秩序角度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帕森斯进行一次社会学理论逻辑的大梳理。同时亚历山大试图接续帕森斯的衣钵,对帕森斯之后出现的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符号理论、文化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等进行批判性地考察,为功能主义的合法性而声辩。

        阅读帕森斯及其徒子徒孙的理论,必须把握“行动”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最好是在阅读韦伯的基础之上展开(这个韦伯实际上已经是帕森斯修正过的韦伯了)。行动的固有属性、行动的社会意义、行动的情境性、情感性、行动的指向性、目的-手段、规范、秩序、结构、行动者、行动的象征性、经验-理论、传统等等。

        同时需要注意到结构功能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阅读帕森斯和默顿的书籍的时候,总是会感觉到一种琐碎感:讨论了半天,得出的结论往往偏离不出一般性常识。这在阅读涂尔干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涂尔干面临着把社会学送进社会科学殿堂的历史任务,因而在社会学分析上中规中矩,按部就班,从而没有了马克思和韦伯那么游刃有余。与此类似,帕森斯或默顿参与过美国参战战士士气研究;德国人性格的研究;德国战后重建研究和舆情、谣言、广播电视电影对人类行动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在原子弹爆炸之后,帕森斯迅即提出,要把社会科学提高到“作为一项国家基本资源”的战略高度(这一点是最触动我的,因为这才是而美国人的真特色)。因而,社会学在美国也面临着正当性危机(自然科学的壮大、经济学的强势),帕森斯和默顿等人正是在这样的依归之下,开展了美国社会学实用主义传统的艰苦开创。因而在很多问题上,他们的书深度和力度都很不够,然而在开创一个新学科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上,绝对可以作为社会学发展的典范。美国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是服从于并服务于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帕森斯和默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从而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到亚历山大,美国社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理论本身的功能(意义?)得到凸显,亚历山大算是进行一次了总结。可惜他的《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目前国内只翻译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梳理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第四卷总结帕森斯的思想都没有翻译过来,还难以总体把握。



下一步打算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读完,再回过去阅读齐美尔。齐美尔以前疏忽了,看来还是需要捡起来。补完齐美尔之后争取读哈贝马斯或者吉登斯。

201110月读书体会

这个月主要思考的是认识论相关的问题。梳理了一下古典社会学关于认识论的一些讨论。

康德认识论的关键在于提出关于人类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正是物自体的表象,刺激人的感官思维,获得关于这些表象的直观材料,从而人类运用先天综合能力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从而解释了认识的可能。而物自体本身是不能被认识的。正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划界,实现了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的认识可能性。“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实现了康德所认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齐美尔受康德的影响很大,他把康德关于人类先验认识能力的认识应用到了历史社会领域。他提出人类思维中先验地具有一种使用形式或范畴的能力,从而批判了试图把历史认识还原为对已经发生历史的复制的历史实在论。齐美尔认为,只有那些落在这些人类认识形式或认识范畴之内的的历史经验材料才是可以认识的。也就是说,人类认识在其认识形式范围之内实现了可能。“没有任何历史,只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学”。

与康德不一样的是,齐美尔并不认为,历史社会中有康德所谓的物自体存在,齐美尔认为,社会实际上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互动既不是社会的结果,也不是社会的原因。互动或者说交往,本身就是社会。齐美尔认为,这是一个对社会的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以往关于社会的认识都是在静态的、孤立的、思辨的和抽象的层次来讨论社会,齐美尔认为,社会实际上是过程性的、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和具体的。

这些交往表现为一定的形式。形式本身也是形式。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些形式,因此社会学可以成为所有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以往关于学科的划分,往往都是依据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来划分的,比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相关的,政治学研究政治相关的,法学研究法律相关的......然而社会学的出现并不是笼统地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相关的,这太笼统的。社会学实际上不是按照研究对象来划分的,而是按照研究社会的方法来划分的。齐美尔在这个层次上为社会学而证名。

柯云路特别强调心灵图景的认识,因此最后倒向了神秘主义。但是在这之前,柯云路还是基本上把握住了关于概念的认识意义及其局限性。柯云路在书中谈到,人类有限思维能力试图把握无限的世界,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同时,人类思维总是逃脱不了语言的局限,我们总是在用概念来解释、批判概念,总是在用定义和解释、批判定义,总是用一个命题去引申、驳斥另一个命题......思维之旁矗立这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存在,因此,当我们思维的时候,对于一切的概念、定义、命题和判断,都应该持一种“姑且听之”、“姑且言之”的态度,“在相又离相”,不局限于概念细枝末节,不沉迷与逻辑体系的完美和精致,理论一旦完美,实际上也就宣告了这个理论的死亡。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把这些概念、论断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把这些思想作为人类总体性思想的诸个片断,从而不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未完满的,开放的,甚至柔弱的状态,往往又是特别具有生命力的状态。

我感觉在对我们读书也是很有启发的。读书重在过程,读书既是用眼的过程——感官思维活动,同时又是用脑的过程——理性思维活动。这两种活动同时进行,怎么做好协调,怎么做好转化,这都是可以认真观察和反思的。我们主要是想训练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多用脑,多思考。但是思考本身是需要一定的质料作为基础的,需要感官给我们提供一定的思维对象。这二者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搭配的,才能让人比较好地成长。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提倡一种大进大出的方法,强调阅读过程中对经典的质感。类似于学语言,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训练过程。在悄无声息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质的飞跃。

201111月读书体会

    通观吉登斯的思想脉络,可以认为,吉登斯的思想基本上可以用结构化理论一以贯之。关于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既构成了吉登斯建构其理论的基本面向,并进而进行其微-宏观社会认知的方法论基础。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关于行动及其制约(历史是什么?)的考察,实际上也构成了吉登斯终身的问题意识。

201112月读书体会

福柯在社会学新四大家里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人(他的面相给人以恐怖感觉);而且随着近几年西方影视作品的进入,在监狱、权力方面的探讨的时候,往往引用和推介福柯的理论(《飞越疯人院》《精英部队》);同时,由于近来关于同性恋的迷思和故作神秘化,福柯作为一个具有同性恋取向的时代风云人物,更是引起世人的好奇和窥探欲。可以这样说,福柯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个被资本主义规训被基督教思想俘获的形象。



我的感觉是,福柯的思想并没有他自己解释的那样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实际上是福柯自己建构出来的。福柯的早期思想极具是人文主义的和结构主义的,中期是碎片性和解构性,后期这开始回归他早期批驳的人文主义(以生存美学的形态显现出来),实现了一个从齐天大圣到行者再到斗战胜佛的转化。



福柯一生中有几个重要片断是:疯癫史、知识史、监狱史、性史。分别探讨理性与疯癫的关系、知识与主体的关系(词与物)、权力与身体的关系和性与权力的关系。



“疯癫史”:福柯早期关于疯癫的考察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的问题意识出发的,他志在表达出疯癫的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他的结论也很简单,套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疯癫不是从来就有的”。疯癫的存在恰恰在于它与文明(理性)之间的关系。而在福柯眼里,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中,理性毋庸置疑地具有绝对的主动性;疯癫居于下位,始终在承受着理性对它的安排和摆布,逆来顺受,毫无反抗之力。



早期理性并不区分疯癫,甚至往往赋予疯癫一种虚妄地居于上位的感觉,疯癫的状态作为一种天启式的莫可名状感和恐惧效果,这种情状相对理性而言是一种超常,理性在这种超常面前是自卑的,自责的;理性时代的到来使得疯癫开始沉默和区隔,疯癫成为一种不正常和不正确,理性面对疯癫是一种高姿态的、压制性的和暴风骤雨式的形态;精神病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对疯癫的更进一步介入,是理性开始进入疯癫的标识。这时候的理性,面对疯癫的时候,它的形象是拯救式的、全能型的和和风细雨式的。理性试图笼罩世界每个边边角角,疯癫是理性的重点照顾对象,医生显得具有无上的神力,披上了蒙昧时代先知或巫觋的外衣,人类历史就这样在理性对待疯癫的方式中转化和流传,直到理性变得疯狂。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理性疯狂之日,便是理性灭亡之时。我想这可能是当时福柯未言的隐喻。沿着这条道路下去的福柯将会转向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高姿态下的虚伪、虚荣和虚弱,照此下去,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上将又会增加一名悍将。或许他还会走的更远,转向列宁式的暴力革命。

但是福柯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批判下去,他当时似乎并不知道有法兰克福学派,他也不喜欢斯大林领导和统治下的苏联。福柯确实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但是他的批判立足于认识论的高度,脱离现场(法国及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转入书斋。福柯这个时候的思想是很吊诡的,他的大脑和五官是割裂的,甚至是对抗的:他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同时他又在进行着冷静的思辨。这个时候的福柯一分为二:一方面他跟着萨特等人上街,占领政府部门,还发生了打斗;另一方面他又钻进图书馆,在故纸堆里进行他的考古学考察。这时候的福柯及其作品都是很难理解的。福柯建构了一个世界观——“事物之秩序”。这个世界里面主体与知识的关系是其核心。
“认识史”/“语言史”/“人史”:人类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感觉这是福柯在这阶段考察的一个起点,这个问题问到最后——也即是认识论上——就变成了人是什么(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如何被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具体下来就是问,我们的语言是如何处理与主体和事物的关系。认识论转向了语言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这是福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诊断。福柯的套路还是依循着对疯癫史的考察路径(片段式的历史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改造,这在他看来是一种考古学的路径。考古学跟结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强调资料的完整性、强调语言的结构性和外在性、强调语言分析的“深度构造”。“知识型”便是这个深层构造。正是不同时代所各具的知识型,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方式(学科)、不同的事物秩序、不同的词物关系。福柯在这里关于知识型的历史片断分析十分地精细和密集。语言较为晦涩。在秩序的问题上,在历史表象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在学科发展的问题上,知识型都构成了其深层基础,这样一种考察,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历史的考察,人作为一个认识对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的产生来源于知识型的转变,理性时代人作为认识主体登上认识舞台,构成物词秩序的中心。然而福柯提醒我们,这种地位的获取来之甚易,因而去之也甚易,它就像沙滩上画出来的人脸,一阵浪过便消失得无影无终。掌握这种节奏的不是人类而是那神秘的深层构造,人一旦出生便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死亡突然袭来的焦虑。



《知识考古学》的语言学考察更是让人摸不到头脑。可以看成是对《词与物》的补充和发展。福柯在此重点分析了人类认识中古关于语言中的一条条“陈述”的定义和功能迷障,这些陈述构成了话语的档案,考古学正是对这些档案的占有和分析。同时也廓清了考古学与思想史的关系,重申了考古学的方法和边界。

需要注意的是,福柯虽然借鉴了结构主义的很多东西,但是他的思想里也微微地展现出解构主义的倾向。这可能是受到德里达的影响。福柯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和批判力,他始终站在边缘看待中心,一旦自己成为中心便又跳出来把批判的矛头对准昔日的自己。他拒绝系统性和连续性,强调碎片状态和断裂。福柯就像一条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陷入一种无根无源的境地。他始终在倒逼自己的智力和身体,始终进行了意识和肉体的巅峰体验。这是福柯自己的选择,但也是在深层结构支配下的命运安排。

照此下去,继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研究队伍里无非增加了一员猛将,但是当皮亚杰称福柯为结构主义者的时候,福柯却很愤怒。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皮亚杰理解错了福柯,导师福柯很恼火。但我更愿意理解为福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是福柯对自己作品失控的愤怒。我们知道,按照福柯自己的说法,文本并不是完全被作者所占有,文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启动器并不掌握在写作者单方面手中,文本具有社会性、外在性和历史性。话语具有结构性和主动性,一旦话语开始生产,它便对意识或主体进行干预甚至强制。不是文本被人写,而是人在被文本的要求下而写,文本在此过程中还写下了人。福柯不满的应该就是这种被结构架着走的不舒适感和不安全感。他发现自己,自己写着写着就控制不住结构了,写着写着自己也消失在结构的强制和命令之中,成为了结构的俘虏。



这两本书都没怎么读懂。


“监狱史”:有了读前两本书没读懂的经历之后,再来看《规训与惩罚》就容易多了,这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叙述的方式、陈述的风格,还因为福柯思想的回归:对理性问题的回归——实际上也是对启蒙运动进行反思的问题意识上的回归。本书主要考察灵魂与权力的关联,在古代社会是君主暴力,那是一种赤裸裸的宣示,是君主肌肉的仪式性展示,敌人被消灭,肉体被暴露、被折磨;在理性时代,权力对灵魂实施严格的划分和操纵,灵魂被置于权力的手术台上。手术之后,灵魂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权力让它看到的世界,这世界里一切都逻辑上自洽的,权力通过符号、表象生产灵魂;在现代社会,权力通过身体技术训练灵魂,规训灵魂,监狱是其物质基础和基本工具。目光成为一种手段,通过测量、计算、观察肉体及其细节,不对称的观看方式使得灵魂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灵魂被打量,也被管理。正因为此,权力主体的不在场并不影响权力的正常运转,权力运作自主化了、自动化了,整个社会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监狱岛”。无处不是目光,但是被观看者却看不到目光的来源,人变得孤独冷漠和焦虑重重。权力的这种精细化操作最终把主体淹没了,我们都成为了一个受规训的人。那么我们的灵魂呢?



在福柯的描述中,这是一个恐怖的世界,是一个巨型的监狱,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规训的人。这是一个无处不存在目光及其压制的世界,世界黑暗一片、毫无光彩。照此下去,福柯可能会选择反抗,也有可能选择犬儒生活方式,也可能会选择了断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联:或隐或死,等等。这些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在寻找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福柯毫不犹地走向了生存美学。



“性史”:我们已经领教过福柯的巅峰跳跃,因此当他从对笼罩着全局性压抑的世界的思考中转向生产性的世界时,并不对我们的理解产生过大的冲击。当他觉得边缘走向核心的时候,原来的边缘就成为了他批判的对象。福柯实际上是现代版的堂吉诃德。



传统的关于性的研究强调的是压抑假说,在福柯看来,这样的论断需要得到纠正,性实际上也有其生产性的特点。理性对性的压抑并没有消灭性本身,反而助长了的性的社会化和明晰性。不可言说之物开始被整理、被传播、被知晓。



正是在此,福柯开始慢慢转向他自己早期批判的人文主义取向,从对启蒙运动的无情解剖开始转入对启蒙的声援和认同。启蒙是什么?福柯对康德这一问题进行了再解释。他认为,那些试图在权力范围之内完成对权力的控制和划界都只是一种乌托邦(福柯在批判哈贝马斯的沟通交往理性的时候就说这是一种乌托邦),只有在美学/伦理学的层次上才能实现对权力后果的颠覆。福柯认为,权力技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改变权力关系结构产生的后果,或者说,个人可以以其特有的方式瓦解权力、无视权力,使权力失效,使权力难以发挥作用。让权利技术继续自行运转,个人则在此之外开辟出一条私人空间,使得这种权力自行运行的后果対意志不构成影响。这可能吗?福柯认为可能。因为他认为,塑造主体的并不只有权力,主体的塑造还有个人意识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主体的生产是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双重运作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主体划定了自己的理性界限(规训)和生存界限(道德)。



我感觉,这里的福柯已经从之前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重估一切转向了保守主义和一种对现实的主观主义虚幻感。他的生存美学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差不多,试图通过“精神胜利法”虚幻地解决现实中的生存矛盾和阶级冲突。青春叛逆时期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情调变成了没落户的消极避世主义,这是很多空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属。他们从大街上转入炼丹炉不过是一瞬间的过程。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毛主席说“我们的老爷们之所以是主观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的一切革命图样,不论大的和小的,总的和分的,都不根据客观实际和不符合于客观实际。他们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或改造华北或改造城市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的图样不是科学的,而是主观随意的,是一塌糊涂的。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



总体来说,福柯是一位误打误撞闯入社会学新四大家的荣誉殿堂里去的。要是依照他自己意愿,他内心里不愿意的,但是在行动上肯定又会走马上任的。他是一位呆在殿堂里的反抗者,可以作为暴动的内应,但很难期待他冲锋陷阵。他的思想也是这样的,他把自己定位在边缘状态,始终对中心/体系持一种批判态度,不愿妥协和被收买,他的洞识新颖大胆,视角独到深邃,有助于更新思想风气,激越思维。他在思想领域是一种生产者的形象,它是思想界的一朵奇葩,是黑暗天空中的流星。



                                      201218日星期日写)




胡倩 2012-03-13 21:38
好强大啊,每次听你的读书报告都很受益。

李永萍 2012-03-13 22:47
每次听你的汇报都收获很大,讲得很好,深入浅出……呵呵,佩服

刘磊(中南) 2012-03-13 22:50
[s:2] 孟哥是我们的带头大哥~

田孟 2012-04-24 23:25
本月主要读的是弗洛伊德文集,做了一次双周论坛,总结了一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生于1856年5月6日,卒于1939年9月23日。著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1895年之前,早期阶段。从事医学(神经医学和解剖学)研究,师从布吕克,受机械唯物论和物理主义影响。工作后,与布洛伊尔合作,接触到催眠法。后又跟随沙克(法)学习催眠法(心理疗法)。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癔症研究》。通过解释癔症之源来于创伤所致的压抑,从而揭示了潜意识结构的存在。
    2、1895年到1905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因强调性因素对癔症的决定性作用而与布洛伊尔分道扬镳。独创自由联想法取代催眠术。1900年出版《释梦》,揭示类似于变态心理的正常人之梦相所反映的深层心理结构。标志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成型。但未受社会重视。1904年,出版《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解释正常人日常行为的心理潜意识制约之存在。1905年,出版《性学三论》,提出了儿童性欲的观念。引起轩然大波。
    3、1905年到1913年,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并出现分化。1908年,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此时精神分析已遍及欧洲大地。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之邀,前去演讲纪念建校20周年。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立,荣格任第一任主席。这次会议标志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诞生。但是,在1911年,阿德勒宣布退出精神分析协会;1913年,荣格也退出。自此,精神分析学派一分为三: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4、1913年到1939年,精神分析理论的成熟,并向周围学科的渗透。这期间弗洛伊德主要致力于潜意识理论体系的建立,人格结构学说的定型和应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宗教、艺术、神话、文明、社会群体等社会现象。发展出了一套建基于潜意识理论和本能理论的生命哲学。

《弗洛伊德文集》由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共八卷。九七年出版过一次,是五卷本,04年才改成八卷本。
    第一卷,癔症研究。包括两本书:《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学逐步派形成。
    第二卷,释梦。包括:《释梦》、《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精神分析学派正式形成的标志——释梦理论。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论潜意识》。精神分析的另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与潜意识理论。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包括:《精神分析导论》。一本精神分析学说系统性整理和普及性的书。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包括:《精神分析新论》、《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鉴别和补充。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精神分析的发展、补充和修正。讨论人格结构等社会心理学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的运用。


  《癔症研究》(1893-1895)是由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写的一部精神分析著作。本书主要讨论癔症发生的心理(病理)机制(心理创伤,心理能量的运动)、治疗癔症的可能手段(催眠法),五个癔症的病例和理论思考。
    然而,我们的经验显示大多数不同的癔症症状是明显自发的,有人可能会说,癔症的自发产生与我们刚刚提及的和已经很清楚显示的、与促使疾病突发产生的创伤有密切的关系。P17-18
根据这类观察,似乎可以在普通癔症和创伤性神经症之间建立一种类比,从而使我们为扩展创伤性癔症这一概念提供依据。P19
        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且患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语言表述这种感情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P19
癔症患者主要是遭受记忆恢复的痛苦。P20
当患者处于正常心理状态时,这些经历完全不在他们的记忆中,或只是以非常简略的形式存在于记忆中。P21
        因此可以说,那些病理性的观念,之所以会带有鲜明性和情感强度持续存在,是因为患者通过发泄和在无抑制的联想状态中进行再现而摒弃了正常的磨灭过程。P22
那些著名的典型的病例在“双重意识”状态下存在明显的意识分裂,这在每一个癔症患者中都有轻度的存在,而且这种分裂倾向及其伴生的意识的异常状态(我们统称为“类催眠状态”)是这种神经症的基本现象。P22
        它使最初没有发泄的那种观念的作用力,通过语言途径而发泄受压的情感,使其不产生作用。它借助于(在轻度催眠下),把这种作用力引入正常意识,使其受到联想性的矫正,或在伴有记忆缺失的梦游状态下,通过医生的暗示而消除。P25
我所同意的观点是“观念”即纯粹和简单的记忆性意象,没有知觉器官的任何兴奋,即是其在最大的逼真性和强度下也绝不会达到客观存在的特征,这就是幻觉的标志。P123
我们不会把那些因为观念所致的病理现象定义为癔症,只是肯定许多癔症现象可能比我们今天所疑及的更多是意念性的。……“溢出的、或必须宣泄的兴奋性”p125
有机体内存在着一种”趋向于保持脑内兴奋恒定的倾向”(弗洛伊德)。P129
(癔症转换)……事实上那些反应没有发生,而只是以回忆这些反应而取代它。……象征作用……P134
        倘若是这样——如果心理创伤的 无疑被看做一个当时的动因,就像一个异物强行长期进入以后,并且如果病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记忆及其出现,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P144
(青少年患癔症)…说到此时,我们已认识到性是癔症的主要因素之一。P158
我不以为当我断言妇女中绝大多数严重的神经症起源于她们的婚床是在夸大其词。P159
(癔症素质的三个组成要素:情感转换、暗示和类催眠状态。)P160

        纵观这本书,作者首先提出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心理创伤,也即是神经系统异常兴奋的状态。在这种兴奋持续流溢出状态下,患者表现出癔症症状转移、易受暗示和类催眠状态。意识的正常运动遭到这种创伤的阻碍,产生一种神经异常兴奋。而这种创伤在正常状态下却是不在意识回忆中的,从而表明了人类心灵结构的复杂性,在意识之下还有潜意识的内容。也即是心理创伤潜伏在意识结构之下,也即是转化成为潜意识的组成部分。怎么治疗这种病症呢?作者临床发现,只要让患者把早期的创伤用语言表述出来,并伴随着表述过程中的情感发泄,患者往往就能够从疾患中康复。怎么让患者说出来呢?作者考虑到癔症发生过程中的类催眠状态和易受暗示性,于是发现了使用催眠法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由于经常接触到青少年患癔症的情况,作者又怀疑,这种创伤是不是跟性压抑有很大关系。这便是本书的基本结论,对于以后的精神分析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英译本前言作者说得好:“人们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事实,弗洛伊德的成就可能最重要的方面是他发明了对人类心灵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个手段”p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可以在早期癔症研究中发现端倪。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这是一本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论证性著作,弗洛伊德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心理动力学)对正常人类行为的制约性,从而证明了潜意识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说明了人类行为所受到的制约性、决定性因素在于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
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某些情况下在引起遗忘的因素中增加了一个动机因素,而且还进一步说明了回忆错误的机制。P171
就这种对专有名词的简单的遗忘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遗忘,这种遗忘是由压抑的动机驱使的。P172
遗忘是由于被压抑的内容产生的内部矛盾的思想引起的。P177
潜意识的思想内容是产生这些遗忘的源泉。P182
“掩蔽性记忆”p196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改变(口误)都是由于读者的准备状态造成的,这往往与读者的期望或他在思考的问题有关。P238
改变一个人的名字是一种潜意识的敌意的表现。P241
遗忘的类型:一是对印象的遗忘或对知识的遗忘;二是对意向的遗忘,或对要做的事情的忽略。P252
在任何情况下,不愉快的动机是遗忘产生的基础。P252
在我们这种文明状态下,自我伤害——并非将整体的自我毁灭作为目的——只能将自己隐藏在一些偶然性事故背后,或者通过很自然的疾病表现出来。有时,自我伤害表现于习惯性的悲伤,有时表现出这样的倾向:顺从这个世界,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权利等。P276注2
“通过失误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p280 注1
人们企图通过误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压抑的思想。P304
        心理分析与迷信的区别:我不相信心理生活中的那些无足轻重的时间的发生会预知我们将来在现实中隐藏的东西;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心理活动的偶然表现会揭示一些隐藏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也属于心理方面的(不属于外在现实)。我相信外在的偶然性,但是,我不相信内心的(心理的)偶然性。而迷信的人的看法则相反,他们对这种偶然和失误行为的动机一无所知,相信这种心理的偶然事件,另一方面,他们赋予外在的偶然事件以特定的意义,一种对将来现实的预兆,认为这种偶然事件的发生是表达外在现实中隐藏的东西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我和迷信的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他寻找外在的动机,而我则寻找内在的动机;其次,他将这种偶然解释为一种事件,而我将这种偶然解释为一种思想。但是,隐藏于他的东西和隐藏于我的东西相对应,而且,都不想讲这个偶然解释为偶然事件,而宁肯对它做其他的解释,这是我们的共同之处。
    我认为,意识的疏忽和潜意识中对这种偶然的心理事件的动机的认识是迷信产生的心理根源。因为,迷信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偶然行为的动机,但是又要求能够认识到这个动机,这样他就不得不在外界寻找其替代根源。如果这样的联系确实存在,它就不可能局限于这个单一的情景。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世界上迷信的大部分观点——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现代宗教——只不过是心理向外在世界的投射。对这种心理因素以及在潜意识中的联系的模糊的认识——对此很难表达,用偏执狂患者作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都反应在超自然的现实的构成上。这些超自然的现实最终会被潜意识心理学者门科学。人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解释天堂和地狱的神话,去解释上帝和灵魂的不朽,去解释善良与丑恶,将这种形而上学转化为心理玄学。P324-325
(问题1)表现在这些失误中的思想和冲动的根源是什么?……心理生活中压抑的冲动。……(问题2)这些思想不能以完整的方式表现,则被迫依据其他的方式来寻求表现,如限定。干扰另一种思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意识许可度……p334-335
对最严重的和最轻微的神经症的表现而言,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当然也表现在失误和偶然行为中: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压抑的心理材料,这些材料尽管把人们的意识排除在外,但是仍然没有被剥夺表现的能量。P336

两本书的核心结论很简单:对非正常状态下的癔症研究和正常状态下的失误研究都显示出了人类心灵结构中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潜意识是存在的;同时,潜意识的存在是能动的(发挥着作用),正是它影响意识及其行为表现。症状的治疗在于把这种潜意识的创伤经验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并借此把与这些创伤相伴的情感因素宣泄出来。失误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它是作为一种潜意识愿望的往往是含蓄的、扭曲的、移置表达的。

《释梦》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阐释一种分析人类心理构造的方法:梦的解析法。弗洛伊德为什么关注梦?这是因为在临床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弗洛伊德发现“梦是许多变态性理学现象之首”(p11),与像癔症恐怖症、强迫症、妄想等相关的病理现象不同的是,梦不具有临床治疗的价值——做梦并不是一种病态——但是弗洛伊德认为,既然梦跟这些神经症现象有相似性,那么对梦的研究也就有可能促进对上述神经症的病理学研究,因而赋予了梦的研究以理论价值。

开宗明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梦并非超自然的现实,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尽管精神与神的确有相似之处”。(P21)“无论我们梦中出现了什么,它们总是从现实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的智力生活中取得素材……不论出现怎么样奇怪的结果,它们绝不可能脱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而梦的最辉煌或最相关的结构一定得从在我们眼前感官世界或从我们清醒的思想所经过的地方——换句话说,必须从我们的外部或内部世界所经历过的内容中去借用基础材料”(p25)。释梦的材料是梦中的记忆。梦中记忆的特征:一是梦中材料往往根本就不进入白天清醒记忆之中,二是梦中材料有很多是童年时期的记忆,三是梦中选择的材料往往都是白天无关痛痒和无足轻重的琐事。“一切我们思想所拥有过的东西都不可能完全失去的”(转引自肖尔兹,p31)。“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印象,也留下不可改变的痕迹,而这种痕迹不知何时就可以复活”(转引自德尔波夫,p31)。梦的刺激和来源并不像梦的生理学主义讲的那样就是简单的器质性原因(如消化不良或者身体局部受寒受热)导致梦的发生。弗洛伊德认为刺激梦的发生的主要有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3、内部(器官的)躯体刺激;4、纯心理刺激源(p32)。醒后的梦往往会被人所遗忘。梳理了既往关于梦的研究,弗洛伊德在第二章开始他的释梦方法。他阐释是梦的方法是从一个梦例开始。弗洛伊德说,在非科学界有两种解释梦的理论,“一种是把梦看做一个整体,并试图用另一内容去替换梦,这一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同梦有相类似的性质”(p77),这是一种象征法;另一种是“解码法”,“它把梦看做一种密码,在这种密码系统里,每一个符号都可以根据固定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我们有已知意义的符号”(p78)。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象征法在应用中不能下总的规则,主观性太强;解码法则考关联事物的可靠性规定,而这种规定的可靠性是存疑的。但是他坚持认为:“梦的确有一定的意义,而且用科学的办法去解释它是可能的”(p79)。这种自信来源于弗洛伊德在从事临床心理学治疗所得到的经验。通过分析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梦例,弗洛伊德发现:“梦的内容乃是一种愿望的满足,而它的动机就是愿望”(p91)。这个理论并不是弗洛伊德的首创,早在之前就有人提出了这个命题。但是有人对焦虑梦和不愉快的梦来提出质疑,于是弗洛伊德说:“我的理论并非基于对梦所显示内容,而是基于利用梦的解释工作去揭示隐在梦后的思想”(p101)。于是他将梦区分为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这种区分实际上在之前对梦例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和使用到了。从而就可以解释不愉快梦实际上也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梦的显意就是梦的内容所显示出来的内容,但这种似乎只是梦的表象,梦还有它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含义不能够直白地表现出来,只能够隐藏在显梦之下,因此这是一种梦的伪装现象。梦为什么要伪装?这是因为梦的过程中也有像日常生活中当局对作家的作品审查机制。作家必须警惕这种稽查作用。因而选择了伪装手段。弗洛伊德假设,个体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流或者系统)的作用所赋予的形式,一种精神力量促成梦中表达出愿望,一种精神力量对梦的愿望实施稽查作用。没有通过第二种系统的审查的将不能够进入人的意识里,从而也就是不能够变成梦表现出来,这时候前一种力量就寻求通过伪装的形式躲过第二系统的审查作用,从而实现愿望的表达。因而,可以说“第二个因素对于梦来说是防卫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p107)。因此可以认为,“梦是一种(被抑制或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p116)。既然梦的隐意那么重要,我们就必须研究梦的材料与来源问题。弗洛伊德发现,梦主要来源于近期和无关紧要的材料、幼儿期材料、躯体来源(神经刺激和躯体刺激)。人的普遍一般感受性和白天生活中的肌体感受性会构成梦的内容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睡眠的保护者,而不是睡眠的干扰者”(p161)。“把当前活动的感觉编织进梦的目的是为了剥夺感觉的现实性”(p160)。我们“心灵中存在着一些‘被压抑’的愿望。这些愿望属于原发系统,而它们的满足遭到继发系统的反对”(p161)。了解了梦的材料,于是我们要探讨的便就是梦是怎么工作的。梦怎么处理这些材料?弗洛伊德说:“我们是通过梦念而不是梦的显意来解释梦的意义的”(p186)。“梦念和显梦就如同同一主题的一本书的两个不同译本。或更确切地说,显梦就如把梦念变成另一种表达模式,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发现其字符与句法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梦的隐意就不难理解了。显梦就如一篇象形文字的手稿,其字符必须一个一个地译成梦念的语言。如果我们企图按其图像价值读这些字符,而不是根据它们的象征关系去读,则必然会犯错误”(p186)。

梦的工作包括:

一、梦的凝缩作用。“与隐意相比,梦的显意简短、贫乏、语言精练,而隐梦则范围广泛,内容丰富”(p187)。“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过低估计凝缩的量,因为人们总是把已经分析出的梦的隐意作为全部材料,而实际上,若继续分析,在梦的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材料发现”(p187)。“建构集合形象或复合形象是梦的凝缩作用在梦中运作的主要方法之一”(p196)。“对梦中出现的无意义词语的分析特别能揭示出梦的工作中的凝缩作用”(p202)。

二、梦的移置作用。(“精神强度的转移和移置”p204)

三、梦的表现(力)方式。“梦形成的机制所钟爱的逻辑关系只有一种,即相似、一致或接近关系,亦即恰似关系”(p211)。“相似性与一致性具有共同的属性,它们在梦中都表现为统一性。或表现于已有的梦念材料之中,或以新的构造形式表现。第一种可能性我们称之为‘认同作用’,第二种我们称之为‘复合作用’。“认同作用”作用于人,“复合作用”用于事物的统一材料。但复合作用有时也用与人,把地点和人同等看待”(p211)。

“我们切不能把释梦工作仅仅看成是对象征的解释,并放弃自由联想技术。象征与自由联想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对实践还是对理论而言,释梦程序中首要的是描述,并且赋予梦者的评价以决定性的意义,而对象征的解释,我已说过,只是一种辅助方法”(p235)。“在释梦中,我们切不可忘记性欲情结的重要性,尽管我们应当避免扩大化,不要把它们看成是梦的唯一重要因素”(p257)。“表现得最荒谬的梦同时也是喻意最深刻的梦”(p284)。

四、梦的润饰作用。“梦是一个聚合物”……“梦的一种精神力量造成了其表面的连贯性,亦即把梦的工作提供的材料加以‘润饰’”(p287)。


梦中是没有独立的理智运动的。“梦中的判断活动不过是对梦念中某些原型的复现而已”(p292)。考察梦中活动,需要考察梦中出现的情感。梦中情感与由分析而揭示的梦念中的情感是不同的。“分析表明,在梦的形成过程中,观念材料经受移置和替换,而情感则保持不变”(p293)。“任何相对复杂的梦,都是各种精神力量相互抗衡的妥协产物”……“所有思想都可能伴有某种情感,如果我们把情感压制看成是对立各方相互抑制以及稽查作用对各种冲动进行压制的结果,大概不会错”(p297)。这是情感释放理论的基础。


“在梦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即产生梦念的精神活动和将梦念转换为显梦的的精神活动。梦念完全是合理的,其建构使用于我们能够使用的所有精神能量”(p318)。梦“并不作任何形式的思考、计算或判断,它只是给事物以新的形式”(p318)。“在本质上,梦不过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是在睡眠状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p318注2)。


梦是一个过程。梦的过程中有遗忘现象、回归现象(地形学回归作用、时间回归作用——向旧的精神结构的倒退、形式回归左右——表达或表现的正常方法被原始方法所取代)、愿望的满足。“梦倾向于用感性形象重构其观念内容”(p342)。就回归作用而言,“从总体上看,做梦食是梦者回归到早期状态之一例,是他童年期的一种复现,是支配梦的本能冲动及其在童年期得以表现的复现。在个体童年期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发生学意义的童年期,即人类的发展历程,个体的发展不过是在生活的偶然条件下对人类发展的一个简化的复演”(p343)。就愿望满足而言,“一个意识的愿望,只有当它成功地唤醒一个与它具有同样旨意的愿望并从中得到强化时,方能成为梦的激发因素”(p345)。“如果我们剔除梦的工作造成的种种移置作用,我们就会发现,梦念中各种成分的精神强度已被梦的实际内容的各成分的感觉强度所替代。愿望满足的周围区域的成分往往与愿望满足的意义无关,它们实际上是与愿望相对立的各种痛苦思想的派生产物”(p350)。白天残余干扰了睡眠。梦正是要保护睡眠的。……“知觉的复现就是愿望的满足,而愿望满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从由需要引起的兴奋直接达到对知觉的完全精力贯注”(p353)。“愿望是梦的建构的唯一精神动机力量……梦之所以总是愿望的满足,原因在于它们是潜意识系统的产物,而潜意识的活动,除愿望满足之外,不再有其他的目标,而且除了愿望冲动之外,它也不再需要其他力量”(p355)。“症状的一部分起源于潜意识的愿望满足,另一部分起源于对愿望作出反应的精神结构”(p355注1)。

“只有当两个分别起源于不同精神系统、且相互对立的愿望能够复合为同一表现时,癔症症状才能形成”(p355)。“心理治疗所能做的无非只是把潜意识置于前意识的控制之下”(p360)。在从原发过程向继发过程的发展中,情感的抑制过转变构成了压抑的产生。思想活动并没有因为睡眠状态而停止运动,“最复杂的思想成就,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完成”(p368)。“梦表明,无论是对正常人还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被压制的材料依然存在着,并能够保持其精神的功能活动。梦本身就是这种被压制材料的表现方式“(p376)。因此,“梦是理解心灵潜意识活动的一条光明大道”(p377)。从精神机构的两个系统到兴奋的两种过程或释放形式,我们是的考察实现了“用动力学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地形学的表达方式。这样,我们所说的任何变动,就不是指精神结构本身的变动,而是指受神经支配的活动”(p377)。“按照立普斯的激进说法,心理学中的潜意识问题,不是心理学的一个学术问题,而是心理学能否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心理学只是通过文字解释将‘精神的’视为‘意识的’,并认为‘潜意识精神过程’是明显的胡说,以这种方式来处理潜意识问题,那么我们便无法就医生对变态心理状态的观察结果作出任何心理学评估。……潜意识才是真正的精神现实,对于它的内在本质,就像对于外部现实一样,我们尚知之不多,而且,就像我们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一样,意识资料对潜意识的表现也很不完善”(p379)。那么意识还有什么意义?意识明显陷入了功能上的困境。实际上,通过意识系统与知觉系统的类比,我们可以发现意识系统的价值。“在知觉系统中,感官知觉的结果,是将注意贯注于传入感觉兴奋引导感官扩散的道路上:即知觉系统兴奋的质充当了精神机构内兴奋以量的形式释放的调节因素。我们可以认为i,意识系统的感官具有同样的功能。通过对新质的感知,意识感官可以重新引导能量贯注的运动量,并以一种便宜的方式加以分配。又通过快乐和痛苦的感知,它影响到机构内部的精力贯注过程,否则,潜意识结构将会利用量的移置而产生作用”(p381)。“意识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只有通过対癔症思想过程的分析才能把握”(p381)。“如果我们将潜意识愿望还原为其最基本、最真实的形态,那么我们无疑要得“一个结论,即精神现实是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不应该与物质现实混为一谈”(P383)。“梦总是来源于过去……梦通过把愿望表现为已得到实现,从而将我们引向未来。但是,这个被梦者表现为现在的未来,却是由他不可毁灭的愿望按照与过去完全相同的方式塑造出来的”(p383)。

李浩 2012-04-26 22:53
读书会的旗帜!

张雪霖 2012-04-26 23:05
操心这么多事,还能读的这么深沉,佩服!

赵建平 2012-04-28 18:51
弗洛伊德文集的7、8卷已经是和社会学、人类学接上火了!下了很大功夫。不过,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是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就像贺老师要坚持长期农村调研一样。

张建雷 2012-04-28 22:53
看来我还是仅留下“佩服”两个字吧,非常受教!

田孟 2012-06-05 12:23
这个月读的书都比较简单,都是材料性的东西。读起来很快,但是也正是因为都是知识性的东西,读起来感觉很庞杂,摸不到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前段时间参加双周论坛,张雪霖主讲人类学,已经梳理得很好了,我也是参照她的思路来读的。很有教益。另外,杜园园的帖子也梳理得很好,很清晰。

我的初步感受是,阅读了爱德华.泰勒的著作,感觉到考古学、生物学(进化论)和文化游记对人类学的学科发生又重要的作用。

阅读了马林诺夫斯基之后,明白到心理学对人类学的重要影响。马林诺夫斯基的很多著作简直可以看做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社会学验证。他唯一不满精神分析学派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但他承认,精神分析学派的结论却是正确无疑的。

看了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后,发现社会学领域涂尔干对人类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布朗的学说很有穿透力,解释的很周正,让人信服。

接下来打算阅读一些法国人类学传统。包括莫斯和斯特劳斯的著作,顺带会回顾一下社会学古典经典著作。同时我还想阅读一下唯物主义人类学的著作。

杜鹏 2012-06-05 12:42
人类学的法国传统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确实要好好读读

刘磊(中南) 2012-06-05 15:50
昨晚听孟哥讲话,我也是在不断地流汗! [s:12] 亚历山大啊~

郭政 2012-06-05 19:01
在社会科学中遨游,游刃有余,用强大不足以表达啊!受教。

石峰枫 2012-06-05 20:22
每次读你的书单都是一目看不穿,每次听你的汇报都是只记关键字也记不完,在阅读的高铁上飞奔,除了眺望还是眺望,真正的的“牛人”!

李浩 2012-06-05 21:44
除了震撼之外就是更深刻的震撼!你是旗帜! [s:2]

李永萍 2012-06-05 22:25
每次听你的汇报都很有启发,你能够把很多深奥的东西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可谓真正的深入浅出……真的是榜样啊…… [s:14]

张建雷 2012-06-05 23:46
那么忙,还能保持这么好的读书状态![s:2]

徐加玉 2012-06-11 20:01
书读的很多了,抽空也想想如何做研究吧!

秦宁 2012-06-11 21:58
特别佩服你总是可以把所读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整理出来,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理论论证以及其所处环境和与各大家的思想关联,然后把所有的大家思想和理论吸收到自己的主体框架之下。这种魄力实在难能可贵!向你学习!也很感谢田队的鼓励,很受教!会继续加油的 [s:2]

张雪霖 2012-06-11 22:05
在读人类学的时候,对民族志的材料读起来真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遥远的原始部落社会的民族志材料,对于我们将来的研究,感觉意义不是很大。但如能看到作者从一堆零散的材料中抽象出理论深度的奥妙的话,自然很好,不过需要一定的难度。人类学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我的一个体会就是可以广点,不必像阅读社会学古典三大家一样,把每一家的作品都全部阅读完毕。

田孟 2012-06-29 22:55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杂乱,人文性质很强,书的难度都不是很大。主要是由于这个月的时间比较细碎。事务比较多,精力上也有些疲乏。加上有一个星期没有在学校。读社会科学类的著作很不适合。选读了一批修身类的著作阅读,在感悟上还是有收获的,思维训练上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社会科学著作阅读训练才行!回来后,在图书馆阅读了几本关于农村土地方面的著作,赵冈的那本是一本专门探讨中国传统地权分配和地权结构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批驳了中国古代土地不断集中不断兼并的单向运动论调。张柠和麦天枢的书,从标题上看是关于土地的研究,实际上,整个地看下来,发现二者都是在对乡村现象进行象征式地解读和阐释。张柠主要是从器物层面探讨农村区别于城市的意义系统之各个方面及其关联;麦天枢的著作则从一个观念上的线索,探讨农耕文明(伦理)里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发生学。麦天枢试图建构关于中国农村经验的本土概念体系,名其曰:新路径。但我看来,作者还是没有能够跳出西方理论框架裁剪中国现实经验的窠臼。由西方理论大厦建构起来的普洛克儒斯忒之床,能逃脱者几人?几希。可见实现我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方可与之匹配。两本书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乡村经验相对于城市文明的独特性,并深入到这种独特性的内在各个面相。缺点也从而发生。两本书在一句句地具有象征意义的建构中闪烁着思想激荡的火花,让人读起来十分愉悦和新奇;同时在阅读中也感受到作者们对中华传统文明和乡土大地及农民们的诚挚情感。

印子 2012-06-29 23:40
路障都是暂时的,跨越是迟早的,定心于一。

徐加玉 2012-06-30 11:26
唉,我也好想读那些随笔散记式的"闲书"啊。。。

杜素芳 2012-06-30 18:01
学长读得太多了,像学长学习!

李永萍 2012-06-30 22:29
嘿嘿,学习了……一起加油…… [s:14]

陈文婧。 2012-07-01 15:54
读得很好哇,向你学习!

张雪霖 2012-07-01 22:13
停下来思索,有时可能是进入到另一个境界的前兆,一直佩服你的气魄。

辛巧巧 2012-07-01 23:13
呵呵,在带好团队负责各种事情时还能保持好的读书状态,真的很不容易~~

朱静涛 2012-07-02 18:55
每次看到田孟汇报,眉宇间洋溢着一种快乐、动人的力量,唯独这次有些忧郁了,别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啊!队长做的太好了也累 呵呵

李浩 2012-07-02 23:25
听了你的读书总结很有启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节,或许过重情节反而成为人进步的一个桎梏,令人深思啊。。。。。

张欢 2012-07-13 20:38
田孟学长,你好厉害啊。读这么多书。。。张欢

郑静 2012-07-27 07:23
好厉害,向田孟学习!

邓文 2012-09-07 23:29
找了好几回,不知道读书会通知在哪里。。。


查看完整版本: [-- 田孟读书书单(更新至2012年6月29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6643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