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琼 |
2012-09-20 20:43 |
今年暑假于我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体验,对自己的体力、自己的心灵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庆幸的是,这次自我挑战应该算是有成效的,因为它让我朦胧的摸到了前方的道路。其实自从大一进入社会学系以来,就总是告诉自己,要随时留意社会的细节、社会的动态,尤其是受到中心的深远影响,一直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农村农业的问题有着屡不清的思考,又惭愧于没有亲身的长期的实际经验,所以难免疑惑自己对于农村问题、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是否着边际。之前的四年学习中,只要有机会接触农村,我都会踊跃参与,哪怕三五天也好。这次在贺老师的领导下,有了驻村调研的机会,天知道我也多么开心与感激。于是从7月4日下午的动员会开始,整个人都处在活跃的状态了,只为第二天一早的整装待发,以及接下来20余天的努力学习。 我一直认为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可以发现社会、解读社会、适应社会,甚至改变社会。而当一群有想法的人走到一起,其团队的力量则是不可小视的,而队员间碰撞出的火花也是让人激动的。所以不论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艰难环境,我想有一群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在身边,即便难耐也必然会坚持下去。我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的团队,在大组长林辉煌的带领下,我们小组有四人,组长贾林州,师姐蔡山彤,与其他组调换来的中山师弟吴柳财,还有我。林大组长在每次的大组讨论中都可以拿出使人震撼的成果,那是一套成体系的社会学专业描述和解释,让我明白了经验专著是如何从现象走向抽象的;贾组长有着良好的经济学背景和系统的社会观,并且极好的传承了贺老师的价值立场,让缺乏大框架概念和立场倾向的我得以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蔡师姐和我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经常讨论或卧谈到深夜而犹未尽兴,她平日的爽朗个性带给了团队活力,而讨论时迸发的新点子也十分活跃,同时让我看到了坚持读书的强大力量;吴师弟让我亲身体验了甘阳老师的博雅教育,如何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平和与自在,同时重新思考了大学教育的定位与模式。唯一遗憾的是,我们小组中社会学基础扎实的成员太少,以至于每晚的讨论常常会有沉默期,即讨论不起来,这是组长对我们组员的批评,也是让我渴望加快读书进度的动力之一。所以,这次调研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是从跟随组长访谈的过程中得来了,而从小组讨论中听取几个学长的辩论与回应的学习相对较弱,真希望下次的调研能够弥补这一巨大缺憾。话说回来,虽然讨论的深度不够,但大体的调研方法和步骤还是摸清了的,从家庭到村庄性质再到村级治理,以及大板块之下的各项操作化,和深度访谈的技巧与理论需求,都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这可以说是我的社会学经验调研的入门课程。 身边有了一群同伴,在异地的生活也就壮胆了不少。而且去到我们住的刘巷村5组组长家,并不是想象中的土墙瓦房黑灯瞎火,事实是一栋三层的别墅,有空调有热水,除了农村没有下水管道和垃圾处理厂之外,几乎和城市的生活类似。这反倒使我失望了不少,私以为只有和传统的农民过一样的生活,才能体会他们的秉性与品质的由来。但庆幸的是,这家开了小商店和麻将铺,于是这里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集聚点,也成了观察人们一言一行的极佳观测点,村里有谁娶亲了、哪儿车祸了、村里有什么动态了、以及大家是如何反应的,在这里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同时,每天往返于水泥路和乡间小道上,和认识与不认识的大叔大婶打着招呼、问问今天是除草还是打药,看着田里的玉米长开了、棉花长高了,月亮也由弯变圆又变弯,才知道节气在农村的意义、明白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地位。然后在关键人物的访谈中慢慢了解这里的历史、这里每家宗亲和姻亲的关联,知道这家和那家是亲戚、又和那一家处不来,然后这些点点细节最终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把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囊括其中。这里的生活说平静也平静,说简单也简单,每天的重复劳动重复打牌重复聊天而已,但若是谈到点上了,比如医保问题、混混入党问题,要么遮遮掩掩的含糊,要么气焰可以冲上天。可以说这个农村可以和我熟知的城市社区类比,许多生活的组织方式都是类似的,也有一些农村的特殊情况。经过这20天的调研,很快的接触到农村的表层和中层情况,更深的情况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但总的来说,我对农村不陌生了,有熟悉感了,这样让我很开心。 最后由于特殊愿因不得不提前离开了团队,缺了和组长一起去镇上收集七站八所等资料的一天、最后一次大讨论的一天、以及去钟祥明显陵参观的一天。这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也告诉我了以后要为这样重大的活动留足充裕的缓冲时间,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但总体说来,这次的调研的收获是巨大的,由衷感谢所有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