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陈秀云:一段成长经历在2012的暑期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 陈秀云:一段成长经历在2012的暑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文琼 2012-09-19 19:48
为期20天的调研在2012年7月25号这一天告一段落,20天的回忆在一瞬间定格,对于这段期间生活过的村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所访村庄是明星村,所以初见的印象还是挺不错的。水泥道处处相通,和风徐徐拂过稻田,尽显平静祥和,当然美中不足的就是空中的那抹烈阳。

  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心的驻村调研,所以经验基本为零,因此在过去之前有过诸多担心,害怕自己跟不上队伍的步伐,拖大家后腿。但是过去之后发现我这担心纯系多余了,我们这个队伍里还有三个跟我一样属于初次调研型同仁。而就算经历过多次驻乡调研,有着丰富经验的师兄师姐也毫无嫌弃之意,他们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还尽量照顾着我们的步伐与致力于我们的进步。在这20天的驻乡体验里,我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可能这些收获有些幼稚,但真正是属于我,于我有进步就是最好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就是对村庄有了另一种全新的认识。我虽然是生长在农村十一二年,但以前对于我来说,农村就是我生活的地方而已,有我的家人,有装着家人的我家的房子,挨着我家的房子的是装着我的小伙伴们的房子。每家每户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瓦房、平房或楼房,房前有一片大大的道场,房后是一片清幽的竹林。再有就是一望无际的田地,田与田间交错着无数的田埂,其中一米多宽的路也寥寥无几。以前对村庄的了解就是这最表象的风景式描述,因为在那个年岁注定懂不到风景式的村庄下面更深层的逻辑关系。我们去到的这个光星村属于远郊村,村子里有开发有发展,但基本还是围绕在农业,还基本保留着它农村的面貌。当然跟我记忆中的那个我生活过许多年的村庄还是有诸多差别的,这里涉及的各种建设占地,拆迁房子,农业开发,流转土地等都是我记忆中的村庄所没有触及的。所以于我而言这次下乡来学到的不是一点半点,从连宅基地都不懂到最后对农村土地有了各种形态的认识,用作宅基地,用作水田,用作旱地,用作铺路等等。在农村万变不离其宗,其“宗”自然是土地。以前我以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理所当然的,是必然的,在我记忆中的村庄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田,但这次的调研给了我新的认知。如我们所在的村庄,农民分化问题比较严重,而农民的分化则会导致大家对土地的看法各不相同。这个村由于涉及三条铁路(京广、武广、武咸)建设占地,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农民对土地的看法各异,根据我们的访谈了解到对土地依赖不强的人就比较愿意被征。这个意愿同样作用于土地流转方面。据我们实地调查了解,村庄里几乎没有20-30岁之间的常驻村民。由于种植粮食的体力耗费较大,而其收益却并不理想,因此这群人凭着自己年轻的资本,抛开对土地的依赖,转战城市务工过活。这样一群人对土地的看法基本上是可有可无,如果有征地或流转他们很是愿意,自己无法耕种闲置着不如租售出去兑现,也算是一笔额外收入。而对于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稍微健壮点的都一直在田间地头劳作,为自己挣得一份糊口的食物,这样就能给孩子们减轻负担。而如果没有了土地,对于他们这种年岁外出务工也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这样一群人是对土地比较依赖的群体。再就是40出头的在外务工者,虽在外务工暂不依赖土地,但他们不若二三十岁的年轻群体那么对土地无谓,因在外务工是严重受年龄限制的,对这样一群人而言,他们虽还不至太依赖土地,但会为不久的将来的生存而忧心土地。因此在对土地的处置问题上不同的群体有他们各不相同的处置看法。

第二个收获就是自我磨砺,自我认知的重建。原以为自己不行的,可在不经意间,我随着时光一路穿梭而过。每日从早到晚的紧凑日程安排,我一刻不落地跟进了,直到结束的那刻,我真正感到踏实与激动,原来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娇气。是谁说过夏天的我是一刻都穿不了长裤的,这次下乡我竟然连续20天穿着长裤在烈日下游走,所以事实证明人在情境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也许过程中有汗水、有煎熬、有忍耐,但任何好的抑或不好的状态都会翻过去。所以不要去想播种了能否有收获,只需清楚只有播种了才可能有收获,坚定地去播种。就如同现在不去想读书能为我收获什么,只需坚定地去读了,才有收获的可能。
  第三个收获就是一段愉快的友谊。陈师兄的渊博,陈师兄是在调研过半时跟进我们这个队伍,一开始就觉着他是老师,应该比较严肃,有点害怕,后来相处过两天发现陈师兄这人有为人师的渊博,也有年轻人的幽默;孙师兄的儒雅,与孙师兄还是挺有缘分的,入学初中心的老读书会成员为新进入的我们传授读书心得,当时所在的组也是孙师兄带头,不过当时过于匆忙没什么了解,这一次作为带队组长的孙师兄,真正让我见识了孙师兄的绅士风度,在一起调研的二十天里一直都是一副好人脸,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就算很幼稚的问题,也会为我们一一耐心解答;海娟姐的体贴,不管是在选床铺还是在后来调到下面去三人睡一张床时选位子,还娟姐都展现了她作为姐姐的体贴,让我们选完最后一个就是她的。有时因为访谈的琐碎感觉不耐时,海娟姐也总是能为我们解释琐碎的意义,抚慰我们的躁动;杨杰的单纯,不管大家说什么,就算开玩笑,他都认真地予以回应,我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孩子,心思也单纯可爱,经常让我们开怀大笑,是团队里很好的润滑剂;渊源的活泼,比我低一届的渊源跟我最是投缘,有许多学术之外的共同话题,这一路也一直互相勉励鼓劲;伍平的腼腆,这个队伍里最小的伙伴,也是最腼腆,平时话不多,不过好在你问了他会有回应,他是学哲学的,因此第一次发言就震惊到我了,还是一个挺有现实关怀的孩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键词,在这个队伍里充斥着不同的元素,但同时又能较好地与他人契合。

  当然我收获到的远远不止这些,正如回到家来与爸妈交谈,说起农业用电,如抽水等用电只需三毛多一度,爸爸回了一句,下了趟乡,连这都搞清楚啦。虽说很多只是一些细碎的知识搜集,但对于我来说总算是从无到有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零部件”充实了我的大脑。在这里也搜集到了许多故事,总是矛盾重重,有家庭内部的矛盾,有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有干部群体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些交织穿插着,为我呈现了一副复杂难解的拼图。原以为农民种种地,现在最多兼外出务务工,是最为简单平凡的一种生活。农村应该是一种与世无争生活的最佳典型。而今我再看农村,就看咱们这个光星村,我想未必了。他们已经被现代化,工业化慢慢侵蚀,在工业面前,农业无处不显得自卑自亢。当一条条水泥道代替天然的土路延伸进村村落落,当一栋栋越来越高的高楼林立于村民的楼舍之间,当一个又一个项目干扰着农村自给自足的耕作,谁还能保证田园式的农村生活不会某天消失不见。当然发展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我说这些也不代表我抗拒发展,只是陈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我是没带任何包袱去驻乡体验的,所以对什么都觉得新鲜,搜集了满满两本散乱的信息,要去组织却不知如何着笔。讨论的时候听着大家侃侃而谈,好多专业名词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想想还是得多看书,有了逻辑思维,没有理论知识的填充,它永远只能是框架,不能成为让人们安居乐业的楼房。这次下乡感受到自己的知识面实在浅薄,想来真是好好证明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能读的时候应该珍惜每个机会去汲取。


查看完整版本: [-- 陈秀云:一段成长经历在2012的暑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8581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