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宋海养: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理解农村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 宋海养: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理解农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宋海养 2012-07-29 10:28
[align=center]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理解农村
-------2012年在江夏区纸房街道胜利村暑期调研感想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农村调研。这次调研中,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收获很大,感触很深。为什么说收获很大?因为通过这次调研,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不再以我想象中的村庄逻辑和农民行动的逻辑来思考农村的方方面面,使我“抛弃”了自我,走向了他我,在思考农村问题时,能够逐渐的融入农村,融入农民的行动逻辑,能够从“他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然这次调研,也让我了解和认识了关于征地、农村人情、农村养老以及村庄治理等方面的逻辑;为什么感触很深?那是因为像我这样出身于农村的人,感受到自己对农村理解的幼稚和缺陷,让我感受到:农村---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却又那么的陌生。总的来说,我的认识路径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熟悉且模糊的农村---陌生的农村---熟悉又清晰的农村。接下来,我将把调研的画面还原到本篇文章,同时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述出来。

3个难忘的画面

    画面一:7月15日—7月17日,郭老师病了,打了2天的吊水,在这两天中,老师没有因为生病而休息,打完吊水后又投入到我们的调研中。这两天,郭老师两眼发黑,看起来精神状态很差,他那种孜孜以求,不屈不饶的精神激励了我,所有的这些我们到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在此期间,我同时也看到了团队的凝聚力,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爱的味道”,如:郭老师渴了添水、吃饭时夹菜、路途中提包、出汗了扇风、打吊水时有人陪伴等。我们几个在私下里达成了一个默契:尽量照顾好师兄,尽量少让师兄操心。
    画面二:7月24日,今天烈日骄阳,将武汉火炉的美称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兵分3路,郭老师带了2个人去了郑店街参观了解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师姐去了村部热衷于她的党建工作,我们3个下队,去了胜利村最远的村民小组---八甲王。我们去的时候比较凉爽,回来的时候3个人都满头大汗,头发都湿透了,这是调研以来第一次达到这种“效果”,这是很幸福的一种感受。
   
    画面三:7月24日,明天调研就要结束了,今天的晚餐是在张主任家最后一次的晚餐,阿姨准备了好多好多的菜,有排骨、有鸡、有鸭、有鱼、有汤、还有大家爱吃的大肠等,总之是一顿丰盛的晚餐,阿姨还准备了冰啤酒,这也是阿姨仅有的几次和我们围桌而吃,阿姨不能喝酒,我们给阿姨倒上了开水,敬了阿姨几杯,真的很感谢阿姨这20多天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把我们看成是他的子女,离开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不舍。在这次晚餐上,我们也各自按西游记的人物对号入座了,师傅---郭亮老师,大师兄---林源,二师兄---贺嵬嵬,我是沙师弟,郑维安是白龙马,大师姐是女儿国国王,小师姐是红孩儿。说实在的还确实有点像,挺有意思的一个小团队。
    这就是这次调查,让我记忆最深的几个画面,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值得回忆的画面,这个团队不是个团队,应该称为一个小家庭,大家相处融洽,其乐融融。当然,除了画面之外,还有几个值得我感触的地方,接下来我将一一述说。

3个深刻的感触

感触一:聆听是一种丰厚的财富
    在准备去调查之前,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原则:多听多看多做少说。其实这个也是和我自己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我自己不大想说那么多,我个人的性格偏向于内敛。再加上自己调研的经验过少,学识还过于肤浅,所以我自己必须要少说多做。
这次在武汉江夏调研,和郭亮老师、魏小焕学姐、林源学长、贺嵬嵬学长、葛佳学姐、还有中大的郑维安一组,这其中有2为博士生,3位硕士生,他们的学识和经验远胜于我,每天晚上在和他们讨论总结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他们是多么的强大,我只能仰望他们,看着他们唇枪舌剑的讨论,总感觉到自己插不上话,想插话的时候又感觉到自己的见解可能过于浅薄,每次都是欲言又止,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了聆听,聆听中,我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因为我们这一组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每次,我们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见解,像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我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我自己的不足。

感触二:农村件件都是小事,但门门都是学问
    这次下乡调研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此,前面我已提到农村对我来说很熟悉,到他又那么的陌生,这次的感觉总的变化路径是:熟悉且模糊的农村---陌生的农村---熟悉又清晰的农村。说实在的,农村对于我来说,我很熟悉,但这种熟悉还只是停留在表层,还只是属于浅层次的,通过这次调研,我对农村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能说完全了解,或是很了解农村,但总的来说,我对农村还是有个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调研中,我发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问的问题都是很普通,很平常不过的问题,在之前都会有和访谈者来一个寒暄,唠唠家常,然后逐渐进入我们的主题,如果遇到特别能说的访谈者,我们要时不时的把他引到回到我们的主题中,如果遇到不是很健谈的访谈者,我们要进行启发式问他,提示他的问题感。
    当我们深入农村中,我们了解的都是一些像你家有几亩田?有几亩地?种了几亩地?还有一些关于人情方面的事情,有几句很经典的话,我也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1.人情大于债,头顶锅来买;2.人情不生利,一笔还一笔。在养老方面觉得胜利村的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胜利村选择的是一年每人100元的养老保险,其中80元自己负担,还有20元有村里的公共财政支付,当达到60周岁后,可以领到每人每月100元的,8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保障,如奖励抚助,高龄补贴,护理费以及还有女儿参与养老。

感触三:教学型调研适用于基层实地调研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一直都秉承着教学型调研对农村的实地调研,我个人也是觉得这是符合我们的实际和农村的实际,教学型调研,第一,它适合进行农村调研,对于农村来说,它是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来展现农村的面貌的,如果不是用教学型调研的方法的话,可能很难对农村现象进行把握,很难找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农村本质。第二,教学型调研它适合我们进入农村,了解农村和理解农村,尤其是适合我们这些初次调研的学生。


2个实在的收获

收获一: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通过这次调研,我从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一,我个人的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毕竟我自己还是第一次调研,还没有什么问题意识,还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还提不出什么问题。第二,第一次调研,还不敢单独出去行动,不敢单独出去访问农户,主要是因为自己信心还不足,实践经验还过少。第三,发现自己读的书还比较少,我加入读书会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足半年,之前我读的书都是宗教类的,这个方面的知识似乎与农村搭不上边界,农村涉及的宗教还是比较少的,这次调研在胜利村有发现农户信教的现象。我自己还没有读过有关中国农村方面的书籍,甚至连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还没有读过,这是我自己比较欠缺的。一句话: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也是一种收获。

收获二:对土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土地对于农村,特别是农民来说是命根子,土地是一种生存的保障,比起打工的不确定性来说,土地作为生活的保障,它具有确定性。
    在这次胜利村的调研中,征地所涉及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关于高速公路征地,绿化带以及迁坟等,在土地流转来说,大棚、土地的集中度、人际关系、还包括流转意愿等。在土地补偿方面,争议还比较多,特别是青苗费、附着物、土地费等。在宅基地方面涉及前后院和宅基地私下交易。当然在土地方面还有很多关于祖业,像是荒山、荒坡、沟渠、田埂、山林和集体用地等方面。
在征地中涉及的最多的当然是关于利益分配,这其中涉及和很多利益主体,如村与组、新老住户、老住户与老住户、组与组、村与村,还有组长与农户的关系。
    在征地中,其实涉及的更多的不是土地的矛盾,而是有关利益分配的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我听到的很多关于土地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土地是国家的,土地是集体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土地不是私人占有,而只是对国有土地,或是集体土地的经营,家庭承包等。利益分配是征地中矛盾最集中的领域,在胜利村,我们了解到他们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分配方式,像是30年滚动、年人口次、公粮上缴数额以及还有人口数等。
    总之,这次调研收获很多,感触颇深。对于我来说,对于农村的了解还是比较浅显,还只是流于表面,一次的调研是不足以认识农村和了解农村的,必须通过一次一次的调研,才能对农村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当我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后,才能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提出有效的政策,实现真正的“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杜鹏 2012-08-04 12:10
感想很真实很深刻。大组讨论的时候听得出来是在用心做调查,继续加油,第一次有这样的认识,很好


查看完整版本: [-- 宋海养: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理解农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6229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