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久红 |
2012-06-03 17:21 |
4月底到5月读书单 《美的历程》李泽厚 《文明的进程: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诺贝特•艾利亚斯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吉登斯 《失控的世界》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 《民族、国家与暴力》吉登斯
《美的历程》是看过的同学推荐的,作为休闲读物。图文并茂,融汇了美学性、历史性、哲学性的思考,真的很好看。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鄙视自己先前的审美观。李泽厚一一描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风格,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文学和工艺,描绘了美的历史生成过程。单独看很多东西,不过是俗物而已,孤立而单薄,放在历史中就突然具有了光彩和分量。很多实体造型只有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才日益成为某一时期审美艺术的核心的,“内容向形式的积淀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和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我以前认为远古的一些图腾很狰狞,一些青铜像、陶俑之类很丑,搞不懂为什么如此不美好的事物会在某一个时代那样盛行。现在这种想法改变了, 真正的审美需要很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与某种怪异图腾相伴的是族群部落的疯狂、欢腾和激情,那种虔诚、活力和力量之美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文明的进程》描述了西方国家(德国、法国为主)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总的来看其实是“文明”与“文化”的辩证性发展,以不同的社会阶级为载体进行着较量。艾利亚斯想要说明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进行着某种变化,认为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一代一代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人们对自己的情感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艾利亚斯选择了很多生动实例来论证,他对社会学家主要研究兴趣的转移(十九世纪热衷于社会进程研究,二十世纪却转向了状态研究)也提出了疑问和思考,也可以看做他的论据。但我始终觉得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至于不充分在哪里,暂时还没有答案。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吉登斯整体性地批判了旧有的理论规则,对解释哲学、日常语言学、现象学等哲学流派一一进行了批判,推出自己的新规则立场。如吉登斯所言,“新”规则实是一种对话式的批判,在对话的过程中批判社会学固有的二元对立矛盾,提出了他的双重解释、“结构二重性”概念和全球化理论。吉登斯认为社会学固有的矛盾一直存在,现在又面临全球化的问题。而现在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无法应付现有的社会实践和变化,在一些“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很无力。因此,吉登斯提倡建立一种能够适应全球社会的社会学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这些问题也是我接触了这么长时间社会学,还有自己对一些生活事件的关注之后时常模模糊糊出现的意识,在此找到了共鸣,很激动。也有了一些危机感和使命感,尽管我知道自己并不能为此做出什么贡献。我想,这是每一个喜欢社会学的人都会严肃思考的。 吉登斯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失控的世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与暴力》只是他对现代性的一些论述和政治理论的一小部分,看完相关著作之后再做系统性的总结。 考研之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把时间投入到读书这个事情上,只零零散散看了一些闲书, 4月底才开始读“书”。看的不多,在读书这个事情上我一直没有自律过,虽然读书会规定每个月至少读4本,但是我从来没有强迫自己一定要读多少本,就是按我自己的理解速度能读多少算多少,没给自己规定必须要怎样的一个阅读体系,读哪个人的书仅仅是兴趣所致或者恰好手头上有哪本书,这样读我自己感觉很轻松很舒服,但是离用社会学的知识去论证或阐述什么还差的好远。考虑到要读研了,现在才刻意地按照一定的体系来读一些书,5月按照计划读了吉登斯的一些书。其实像涂尔干、韦伯、齐美尔、马克思等等这些经典大家的东西我只是有所涉猎,读得不多,但是现在我就是想读吉登斯的东西,考研复习的时候对一些社会学相关的理论有过梳理,但都是流于表面,而且只有代表性理论的截取没有来龙去脉,看来看去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时候就对吉登斯的理论很感兴趣,想要读一下他的著作。 我读书的速度一向很慢,总是深入进去却跳不出来,纠结于具体的内容。刘锐师兄说我汇报的特点是“一章一章地”,其实那是因为我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也不知道哪一个人或理论应该被我放在什么位置去想,最根本的是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思考什么,还有读的书太少。这个方面,我还在努力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