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读《伤村》有感——关于中国农民工|——陈永玺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读《伤村》有感——关于中国农民工|——陈永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春林 2010-02-03 11:08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农民工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看完后让人心碎,当时我的泪都掉下来啦。其中有这样几段话对我感触最深。 

候车厅里,人声鼎沸,臭气熏天,几排候车椅子上,放着大大小小的肿胀的蛇皮袋,捆绑起来的散发着尿骚味道的被子和毯子,又黄又旧的肮脏的、鼓鼓的旅行包,甚至扁担、铁棍、铁钩、木桶、篮子、草垫,杂乱地放在地上。农民工则横七竖八地坐着、躺着,头发蓬松干燥,眼睛充满血丝,目光暗淡,衣服脏臭,破旧的皮鞋上落满灰尘,带着的水杯有水壶大,盖子里还夹了一层油腻的塑料纸,里面盛着浓黑的茶叶水。他们有的站着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嘻嘻哈哈地大笑,有的则坐在椅子上打着瞌睡,有的脱了鞋子垫在屁股下打牌,有的干脆就把鞋子枕到头下呼呼大睡,仿佛落魄的乞丐

.......

被洗劫的乡村

农民要离开农村!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了,因为他们的天空在城市!

可是我们未曾想到过,他们离开的那样急,即使想到,也没能力猜测到那种速度和冲击力。

大年初一,在当地的传统里是一个遭人忌讳的日子:不能动针,不准出门。可是就在这一天,很多人已经踏出家门。在附近城镇打工的农民工,纷纷轻装出行,提着旅行包,戴着手套,装些食物,或者是开着摩托车,或者是走路到几里之外搭公共汽车,仿佛走亲访友,悄无声息,不着痕迹。但是谁想这一走就是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家人全部出来送行,嘱咐路上千万小心,到了一定打个电话,那样的滋味或许只有转身走的刹那间才能体会。而出于一只是开始,仅仅是开始,是前奏。

从初二到初五,村庄遭遇了一场掠夺!

这几天村庄多了几十分贝的声响,是哭声;

村庄也多了几十公斤的液体,是眼泪。

因为害怕晚了工期,到外面找不到活做,绝大部分出远门的农民工在这几天都离开了家。 穿上最耐脏的旧棉衣,扛起翻新的被褥,背着沉甸甸的蛇皮袋,拎着水杯,怀里揣着一张滚烫的火车票,痛苦抑或潇洒地丢下:"好好照顾孩子","好好看着咱娘","好好读书","在家好好的",甚至更简单的一句"我走了"!不善言辞的他们此刻都用各自的方式向村子说"再见",然后转身三五结伴地坐上喷着浓浓黑烟的机动三轮车或者拖拉机,轧过乡村的黄土路,扬起一条长长的尘土,开出村口的小桥,开出曾经日夜劳作过的麦田,开向更远的远方。    在远去的背影身后,是孩子的哭声,是男人或者女人的眼泪,是老人的嗟叹,是无奈,是依恋,是某种割不断却又触不到的岩石抑或流水一样的存在。   

就在这短短的四天时间,乡村被彻底掏空……    人们都说,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

        有一种贫穷连接泪水;    有一种落后盛满残忍;    有一种伤痛令人心碎。

看到这些,我真是有些不忍。这让我想起了何雪峰教授的讲座,当时贺老师讲“现在要让农民工能进得了城,并且还要让他们能回得去”。难道农民工的能进能回就是像《伤村》里那样吗?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这些农民工是不是愿意去城市,他们又是否愿意回农村。在这里,谁是主动,谁是被动。难道农民工进城是欢天喜地去淘金。而他们的返乡又是衣锦还乡吗?

农民工的进城我们可以看成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是这个标志未免显得太血腥,太不公平。对于农民,在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的农民,现在却要让大家离开土地,离开亲人,抛下一个没有脊梁的乡村,让农村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未免对农村太残忍了。终于,农民工进城了,但是,很抱歉,你不是城里人,你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在那个城市。农民工只能成为城市边缘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农民工这么吃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在城市发展的成果中有他创造的部分,为什么他们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难道咱们国家的GDP要靠剥削这些人来增长吗?

希望大家深思!


查看完整版本: [-- 读《伤村》有感——关于中国农民工|——陈永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10993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