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静 |
2024-01-18 17:20 |
主要分享齐美尔的《生命直观》、《社会学—关于生活的一种形式》《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首先是《生命直观》,对于生命直观这本书,其实我在阅读的过程的比较慢且不精细的。《生命直观》作为齐美尔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是齐美尔在康德的先验论的基础上写的,是齐美尔对于生命,个体的思考。就像译者对本书的介绍一样:“它体现了思辨的张力,也让人领略了生命个体的无限可能。在读完生命直观这本书后,我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超验性”“个体性”。那么何为超验性呢?比如:我们沿着任何一种方向都有界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因为个体行的存在,每个生命不自觉的就区别于他人(在这个里面来看生命的存在是有界限的,但是随着我们一次次的超越自己生命又是无界限的)就像齐美尔要表达的那样“生命最后一个先验生命最后一个先验性的疑难问题:生命既是无限的联系性,也是确定界限的自我”。再比如个体性,齐美尔每每谈到个体性,都会与社会密切关联。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齐美尔思想的重点之一。总体来讲,齐美尔认为,最初个体与社会属于同一个未分化的统一体,后来个体化兴起,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社会之间产生矛盾,个体利益和社会性道德法则之间的对立也随之产生。 齐美尔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是一本“碎片化”随笔的合集。短篇小说也是齐美尔写作的特色,对于这本书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首先是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提出,“玫瑰”在阅读齐美尔著作的过程中多次看到齐美尔用玫瑰这个案例去解释“平等存在的不可能”,那到底是怎样一种不可能呢?在自己的玫瑰园里,一株玫瑰与一百株玫瑰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比较就有不均,有不均就有不满,有不满就有反抗。齐美尔似乎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无法用任何方式加以弥补和修缮,因此无论革命多少次发生,都不过陷入历史的轮回:重新分配——再次不均——揭竿而起——重新分配。其实齐美尔就是借“玫瑰”来讽刺不平等。 在谈及货币时,他如是说到:人无法居住再“纯粹”的桥上。齐美尔看到的是更为根本的现代性痼疾——致命的生命感觉的萎缩。“货币给现代社会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齐美尔把货币看作平等的,无差别的产物,他对货币的看法是以上帝论的角度,即货币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产物,但是由于目的不同,最终会走向不平等,这也侧面揭示了齐美尔对货币以及资本主义的批判,它是一种内在的变化。) 《女性文化》中。在男性话语体系下,女性的能力往往被错误的评估和对待。例如,按照男性的分工体系来行事的话,女性往往会因为体能、生育等各方面因素,收获普遍劣于男性的对待。(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社会中关于女性因性别差异而在工作中遭到不平等的对待的话题层出不穷,女性因为体能等原因不能从事某些工作,这里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对于女性来说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有利于女性的和不利于女性的,那么在正常工作中男性自然大量进入对自己有优势的工作区域并拥有着相对高的工资,这个与我们讨论的不太相关我们可以先搁置一边,但是在标注着男女均可从事的工作领域中,由于男女比例的不一致,男性天然的可以在拿着相同工资的前提下,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当然这只是我们提出的不同看法,我们需要阅读更多书籍,寻找更多论据,去求同存异。(当然在这里我们谈论的不是男女对立,仅仅是为了探究在当今社会制度下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性别差异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对于《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这本书是齐美尔于1908年在莱茵报发表。齐美尔在社会学这本书中主要是对社会交往中各种形式的分析,如交换、斗争、统治、服从、秘密、荣誉等的学科。齐美尔把社会交往形式分为社会过程、社会类型、发展模式三类。社会过程是社会现象不依赖于具体实现过程的不变结构,如统治、服从等;社会类型是参加某种关系的人所具有的、不以某种具体相互关系为转移的特殊品质,即典型的角色行为,如穷人、达官贵人等的类型;发展模式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过程,如群体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基础向功能的转变及从外部机械的标准向更合理的标准的转变、社会的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以及自发形式的出现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