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张晓琳暑期读书报告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张晓琳暑期读书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晓琳 2022-09-05 18:54
                                                                      张晓琳读书报告
        上个月结束了对涂尔干的阅读,因为涂尔干书与书之间的联系非常强,所以对涂尔干的思想进行了梳理。
        按照涂尔干写书的顺序,他的第一本书是《社会分工论》,这本书中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涂尔干考察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即与之相应的社会需要;其次,确定了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因为分工在现实中经常脱离开正常状态,所以把分工主要的反常形式进行了划分,避免与正常形式混淆。这让我想起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中,涂尔干认为当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可见在研究社会分工时已经产生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雏形。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了“失范”这一问题,其认为在原来的道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新道德还没明确时,新产生的角色没有规范,从而产生失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建与现有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这就又引出了涂尔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道德。涂尔干认为道德同法律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杀论》中他通过研究自杀现象驳斥了人们对自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自杀与种族、遗传、心理变态、自然条件等关系不大,但与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失范型自杀是由于社会转型中道德失范造成的,他认为家庭与政治团体已经不能对个体和社会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需要依靠分工形成的职业团体来发挥作用。关于职业团体与道德的详细论述是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本书中,涂尔干在书中写道,个人既是国家的公民,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这两种身份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规范,一种是类似于政治性规范的公民道德,或者说个体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另一种是职业伦理,是不同职业组织或团体规定的义务。涂尔干认为无法重建与现有社会相适应的道德的原因是缺少将个人与国家连接起来的次级组织——法团,法团是职业团体在国家政治和民主层面的别称,可以用来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作为涂尔干完成的第二本书,其为涂尔干以后的所有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准则,涂尔干在本书中论述社会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他的逻辑是,社会学首先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这个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确定了研究对象后,那么如何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呢,最基本的准则是: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由此引申出三条亚定理,一是摆脱一切预段,二是根据一些共同的外在特征对现象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而要区分社会事实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必须确定社会种。三是社会学家必须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最后,对观察到的社会事实应该如何进行解释呢?涂尔干认为要对现象产生的动因和功能分别加以研究。
      涂尔干后续讨论的众多议题都是严格遵守了本书的观念,涂尔干认为不管是《社会分工论》中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自杀论》中的自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的宗教、《道德教育》中的道德,都是社会事实,都可以通过这套方法来研究。涂尔干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这就写出了《自杀论》,从而验证和发展了涂尔干主张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运用了其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阐述的方法对宗教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当从外部考察宗教,因为宗教之间外表的相似性,不仅容易考察,也意味着深层次上的相似性,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读完涂尔干的书就开始读韦伯的书,这一个半月一共读了六本书,分别是韦伯的《非正当性支配》、《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支配社会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基本概念》、《学术与政治》。感觉这一个半月被一些琐事打扰比较多,所以读书质量和效率跟之前比都没有进步。
      因为我是一家一家来读书的,上个月结束了涂尔干部分的阅读,这一个半月以来一直读的都是韦伯的书,所以我想浅浅的比较一下涂尔干和韦伯,写一下他们给我的直观感觉。首先,我感觉涂尔干是偏向定量研究的,属于实证主义,这点从我读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时有比较强烈的感受,
      涂尔干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引用了大量数据和表格,写出了《自杀论》,从而验证并且发展了涂尔干他所主张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也表现的很明显,首先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主题;涂尔干在书的一开头就说“本书的宗旨就是研究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然后收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这里有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驳或借鉴,就像涂尔干说“在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事实进行研究以前,必须对既有的某些理论加以批判。当我们发现这些传统概念的不足之处时,我们就会发现提出一种新的理论确实是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了”。读到这里就联想到有些人进行文献综述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论文结构完整,而没有对文献进行真实全面的分析,本末倒置,再回来看涂尔干的严谨与认真,更加让人觉得涂尔干值得学习与敬佩。韦伯在进行完文献回顾后,再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读完涂尔干的这三本书,我发现涂尔干这种先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的这种研究脉络,不就是我们一般的研究流程么,只不过涂尔干更像是是开创者的角色,这个程序感觉是他一步步很自然得来的,不像是有些人写论文可能是为了程序而程序。以上是涂尔干给我的感觉。
        与涂尔干相反,我感觉韦伯更偏向于人文主义与定性研究。这点我读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感受比较深,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个意义是可以理解的,既然社会学的本质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明显是不合适的,所以韦伯认为研究社会学的方法是理解和说明。
      因为韦伯的书我还没有读完,涂尔干的书我也只是读了老师标红的部分,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也只读过涂尔干和韦伯的书,所以我就写了一下他们两个的书给我的直接感受。


查看完整版本: [-- 张晓琳暑期读书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25633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