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静璐读书报告2更新至4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静璐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0-07-08
最后登录:2022-04-22

 王静璐读书报告2更新至4月

3-4月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作方式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贯穿全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第一篇马克思研究了商品和货币,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展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他提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在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理论。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除此之外,他阐明了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强调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在第七篇,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了资本是怎样从事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本篇最后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证实了历史上的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的过程绝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过程。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第二卷)实则为《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在资本的整个运动的过程中,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其实是统一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必须由资本的流通过程来补充。马克思主要阐述了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1)拥有货币的资本家作为买者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2)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3)资本家作为卖者重新回到市场上出售已生产出来的商品。本卷主要分析了资本的三中循环,产业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就是所有这三种循环保持统一。其次,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再生产的重要结论。他把社会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指出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既分析价值方面的补偿,又分析物质方面的替换,还分析了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品如何替换,并分析了资本和个人消费品这两种补偿和替换的相互交错的关系。

 《资本论》(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一卷主要揭示和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由一般形式,转化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并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马克思在第一篇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到利润、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随后指出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间的矛盾。强调了竞争在资本转移中的重要性。第三篇和第四篇马克思主要阐明了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和内在矛盾,探讨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向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转化。随后,他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地租问题和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及其来源。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著作,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经典著作从问世至今,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在当代发展的基本遵循。同时,《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运用的唯物辩证法,同样适用于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这是《资本论》留给当代的最大的价值。





12-3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
本书是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非常好的引导,马克思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和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我们熟知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本书使用一定篇幅解释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内涵和关系。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统称为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必要前提,但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是商品。必须具有交换价值,才能是商品。
商品总以一定的数量彼此相等,在交换时互相替代,当做等价物。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按商品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就必须把不同的劳动化为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即化为质上相同因而只有量上差别的劳动。一个商品包含的劳动时间是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当时一般生产条件下生产另一个同样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因而也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接着,书中介绍了货币的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指的是用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蕴含的价值量大小的一种社会尺度,而货币之所以能够拥有价值尺度职能,是由于货币本身也存在价值,因而能够用自身的价值来作为尺度进行衡量其他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大小。
2.流通手段
指的是将货币作为不同商品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该职能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在商品买卖中,让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得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
3.贮藏手段
指的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的贮藏手段这一职能的作用是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4.支付手段
这一个职能是因为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随之诞生的,在商品赊账买卖中,货币可以用来支付买卖中存在债务,在之后又被发展成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5.世界货币
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本书也论述了货币形式的变化,这对于“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有了深刻认识。金银具有交换价值,而其灵便性又是流通过程的商品的必要条件,于是金银慢慢取代了它之前的一切等价物,成为货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批判使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
马克思认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也其实解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开始进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原因。随后,马克思提出了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德国的无产阶级组成,包括人工制造的贫民,由于社会急剧解体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马克思一向认为改变既需要革命,这种激烈的手段。这也被毛主席所认同,在旧社会的中国,先有农民起义、戊戌变法等等都不能改变中国的黑暗社会,那么就需要无产阶级,需要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激烈的革命解放中国,解放自己。
随后,本书又介绍了一些,黑格尔和马克思不同的国家观。马克思认为,国家的特殊职能和活动是国家的主要环节,因而是国家所特有的,并非私有财产。这源自于:国家职能和活动和个人有联系,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是和个人的国家特质发生联系。这一点或许启发了今天政府廉洁构建和我国政府工作单位岗位设置等相关要求。现在的机关单位严禁“因人设岗”,这其实就是不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选拔有能力有远见的人进入国家单位,才是理性的选择。这也是印证了马克思接下来的观点:行政事物带有客观的性质,行政事务和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天然联系,所以个人之担任公职,并不是由本身的自然人格和出生决定。决定他们这样做的是客观因素,即知识和本身才能的证明,这种证明保证国家能满足它对普遍等级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一种使每个市民都有可能献身于这个等级的唯一条件。

《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的规律总结:1.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2.对立的互相渗透的规律;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本书是恩格斯的代表作之一,我将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哲学相关内容。对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一边阅读一边回忆起高中理科所学习的内容,这加速了我对这部分的理解。第二部分又是对我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的。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能利用劳动支配自然界。
•没有能力认识无限。

《社会契约论》
人是天生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句话我认为是对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真实反映,我们天生向往自由,但生存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处处是规则是禁忌,总有制约着我们去向自由的道路,我们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付出许多努力,想要收获物质或精神上的财富,最终发现,我们并没有为自己,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其实,社会必然需要规则,需要边界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但是其实生活中又潜藏着更多的规则或要求我们不得不服从。那么,也其实用正向的态度对待,才能给自己一点宽慰。
在本书中,卢梭论述了最好的政府的特点:一个不靠外来移民的办法,不靠感化,不靠殖民地的政府,而在它的统治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得最多的,就确切无疑是最好的政府

10-11月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在本书一开始就清楚地界定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内涵。
使用价值:自然商品/工业商品:具有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
交换价值:具有交换的性能
再次,本书中接下来的一句话可以展开讨论,在今天的市场中仍然可以得到验证。即:凡是日用必需而数量又是无穷的东西就一文不值,毫无用处但极端稀少的东西价格就不可估量。减少众多来提高交换价值。日用必需品如毛巾、牙刷等等,在今天的市场中价格低廉,而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一个垃圾桶、回形针的价格都会上万,不能说这些商品毫无用处,但是因其采用了稀有皮质或高科技材料制造,所以其价格就十分昂贵。马克思对市场、对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认知,在今天依然适用。紧接着,他在书中又对蒲鲁东进行批判;把一切生产者化为一个唯一的生产者,把一切消费者化为一个唯一的消费者,然后使这两个虚构的人物互相斗争。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情况并不是这样。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和需求者之间的竞争构成购买者和出卖者之间斗争的必然要素,而交换价值就是这个斗争的产物。交换价值,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基石。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的相对价值或价格,是由生产工人一切生活必需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工资就代表着劳动价值,人们购买劳动实则是把劳动看做生产工具,不是直接的消费对象。工人的劳动是工厂厂主购买的直接目标。
书中马克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价格的最低额决定消费的最高额?其实,建立在贫困上的社会中,最粗劣的产品就具有供给最广大群众的使用的特权。
在今天,进步并不对一切人都是平等划一的,首先只及于少数的特权者,这其中包含着分工的出现而导致差异加大这层原因。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可以看做是分工的有害方面。其次,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扩大了资本积累,使人进一步被分割。而地租,把城市资产阶级转移到乡村,其使得土地所有权丧失其原本不动产的性质,变成一种交易品。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和城市、农村变化都详细描述出来,让人们更加了解了资本主义在其盛行的国家带来了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其《资本论》里又有所提到,其实最终将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出来,其后续变化,使得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并不能消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社会进化过程中的缺陷。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在这本书一开始首先叙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和产生现状的原因,由于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没有思考,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完全变成简单的机器,他们最后剩下的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都被剥夺了。产生这种现状首先是因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机器的出现引起工业无产阶级发展,促进农业无产阶级的产生。而这些工人阶级的状况实则就是当时绝大多数英国人民的状况。书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承受命运的摆布。书中清楚而又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英国市民肮脏、贫苦的生活,一家人可能仅有一件衣服,冬天甚至被冻死在街头,工厂女工生完孩子若不及时回到工位,就会丢掉工作,甚至小孩子也没有去学校读书而是在黑作坊里打工。这些描述的确让人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机器的同时,是否带来了更多的隐患呢?这,或许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无法克服的弊端。竞争使得资本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把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这些最终创造了无产阶级并壮大了他的队伍。
工人,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是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振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



9-10月
《政府论》读书报告
    《政府论》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包括破坏性和建设性这两个主要方面。本书的上篇主要是反对保皇派思想家罗伯特·菲尔麦在《论父权、国王的自然权利》一书中宣扬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制”。本书的下篇是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主权理论。
《政府论》上篇主要包括十一章,分别为论奴隶制与自然的自由、论父权和王权、论亚当由于为谁所创造而享有主权、论亚当由于神的赐予而享有主权、论亚当由于夏娃对他的从属而享有主权、论父权与财产权作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论亚当的最高君主统治权的转移、论亚当承袭下来的君主制、论亚当的君主权的继承者、谁是这个继承人。
      奴隶制是一种可恶而悲惨的人类状态,它同我们民族的宽宏性格与英勇气概那样直接相反,一直难以想象,一个英国人更不用说一个绅士竟会替它辩护,一切政府都是绝对君主制,他所根据的理由是没有人是生而自由的。罗伯特·菲尔麦爵士的重要论点是,人类不是天生自由的,这是他的绝对君主制立立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绝对君主制被抬到这样一个高度,以致他的权力高出一切权力至上,可以说昂首天外,他高出人世间的一切东西,达到了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程度,甚至连拘束无限神衹,政府便不得不照旧由那些运用自己的理性结合成社会的人们通过计议和同意而组成。
本篇读书报告主要对下篇内容进行总结,下篇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主权理论。《政府论》下篇分为十九章。第一章主要是对上篇的回顾。当今世上的统治者们都不可能从一切权力来源于亚当的个人统治权和父权。只个说法中得到什么优惠,也不要指望从中得到任何权威。政治权力就是为了确认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有关死刑以及各种较轻处罚的法律的权力以及为了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免受外来侵略而使用共同体力量的权力,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第二为了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必须考究人类原来自然地处在什么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所建立的立法权以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的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它的委托所制定的法律以外,不受任何意志的统辖或任何法律的约束。所以,在最初,只要有人愿意对于原来共有的东西施加劳动,劳动就给与财产权;而在一个长时期内,绝大部分的东西依旧是共有的,至今它还是比人类所能利用的要多。人类初期,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满足于未经加工的、自然所供给他们的必需品。后来在世界的一些部分(那里由于人口和家畜的增多,以及货币的使用,土地不够了,因而有了一些价值,有些社会确定了各自的地界,又以它们内部的法律规定了它们社会的私人财产,因而通过契约和协议确定了由劳动和勤劳所开创的财产--有些国家和王国之间通过缔结的盟约,明白地或者默认地放弃了对于为对方所占有的土地的一切要求和权利,从而根据共同的同意,放弃了它们对那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的公有权利的主张,于是明文的协议就在地球上的个别部分和地区确定了它们之间的财产权。虽然如此,还有大块的土地(那里的居民尚未同意和其余的人类一起使用他们的共同的货币)荒芜不治,比居住在上面的人们所能开垦或利用的还要多,所以它们还是公有的。不过这种情形,在已同意使用货币的那一部分人类中间,是极少会发生的。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反思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研究、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助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分析、制度变迁分析、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以及自助治理和自助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在本书的第一章,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首次系统了总结了人们用以分析公共事务解决之道的理论模型,它们是哈丁的“公地悲剧”、普遍使用的“囚犯的难题”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了特定情况下的公共事务总是得不到关怀的必然的悲剧性结果,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凡是属于最多人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有些相关的事物。对此人们已经提出了若干所谓唯一的方案即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事务的悲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本书第二章界定了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用于公共池塘资源分析的基本理论。作者认为,公共池塘资源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这时,理性的个人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组织避免独立行动的不利后果。根据既有的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这个问题是由外部代理人来解决的的。这些理论以企业或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工具解释了如何供给新制度、如何获得承诺、如何有效监督代理人和其他主体的行动,但是一群委托人如社群的公民,如何才能将自己组织起来解决制度供给、承诺和监督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理论难题。作者认为要解决公共池堂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的问题和相互监督的问题。作者认为,研究公共池堂资源的问题,理论与实践都是重要的,理解个人如何解决实际场景中的特定问题,要求采用从理论世界到行为世界、从行为世界到理论世界的策略。没有理论,人们绝不可能理解作用于不同情境中的许多外在现象的一般基本机制。作者在第三章中探讨了三个方面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涉及两个特色,一是占用着已经为控制对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设计、应用并监督实施了一套自己的规则,二是资源系统以及相应的制度都已存续了很长时间,存在时间最短的超过100年,历史最长的已超过1000年,这些案例,涉及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状况。第三四章已成功的案例为基础,分析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何以能够长期持续,并且这些制度何以能够由当事人自主地供给的问题。但是从现实来看,许多公共池塘资源的当事人却没有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所提供的 制度安排难以持续,从而导致了公共池塘资源的退化。本书的最后一章 作者回到了理论探讨。他认为第一章所介绍的有关于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并没有什么错误当现实条件逼近模型中的假设条件时,实际的行为和结果将与预测行为和结果非常接近。但是把这些理论模型运用于分析小规模的公共池塘时发现了三个问题。没有反映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制度自主转化的本质;在分析内部变量是如何影响规则的集体供给时,没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没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囚犯困境博弈被概括为一种所有对局人都拥有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在非合作博弈中,对局人之间的交流是被禁止的或不可能的;或者干脆与模型不相关,只要它没有明确进入模型、成为博弈的一部分。如果就交流可能的,对局人之间的口头协议仍被假定为没有约束力的,除非有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作为博弈结构的一部分。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对局人都知道博弈树的全部结构以及与结构有关的回报。对局人是否知道其他对局人目前的选择,取决于这些选择是否是可观察的。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与一些模式中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模式对认识试图实现集体利益时个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规定了一种可接受的方法。这些模式中的每一个,其中心问题都是搭便车问题。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而只会选择做一个搭便车者。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然而搭便车的诱惑如果支配了决策的进程,最终的结局将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可能提供集体物品而另一些人搭便车,这会导致集体利益的供给达不到最优水平。因此这些模式对理解完全理性的个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怎样产生出从所有相关者的观点来看并不理性的结局。这三个模式及其许多变种是一个范围更大而且还处于发展中的集体行动理论的不同体现。把集体行动理论发展成政策分析的可信和有用的基础,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理论家和经验导向的社会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这个理论最初的一些范本中得出来的概括性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包括更多变量、基本条件清晰的、更清晰的知识所替代。集中控制的支持者想由外在的政府机构来决定特定的、在中央政府看来是是最优的放牧策略;中央政府决定谁能够放牧地,他们能够在什么时候使用牧地,能够喂养多少牲畜。假定中央政府对任何在它看来是使用了背叛策略的,课以两个利润单位的处罚。但是遵循集中控制的建议所实现的最优均衡,是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这些假定的基础上的。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机构可能发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制裁了合伙的牧人货放过了背叛者等。
    共同拥有公共池塘资源的人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陷阱,并不能自拔,作者不同意这一假设而认为,个人把他们自己从各种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努力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本书讨论的案例具体描述了为解脱悲剧性结局所做的成功和不同成功的努力。与把政策的基础建立在相关个人都是孤立无助的假定不同,作者希望能够从实际场景中的个人的经历中,了解更多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为你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所做的努力失败了,而另一些却成功了?机上有制度不是私有的,就是公有的,或者不是市场的,就是国家的许多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冲破了僵化的分类,成为有时有特征的制度和有功有特征的制度的各种混合。所谓成功,作者指的是这些制度在存在着搭便车和逃避责任的诱惑的环境中,能使人们取得富有成效的结果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作为私有制的象征。他本身是一种公益物品,一旦形成了一个竞争性市场个人不管是否为市场的创建和维持支付过代价,都可以自由使用,没有各种公共制度,作为支持市场的基础,任何市场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在现实场景中公共的和私有的制度经常是相互啮合和相互的,而不是存在于相互隔绝的世界里。
为了限制个人的行为,可再生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已经设计,修订监督和维持了多种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限制,个人行为,就会减少使用者群体的共同利益。本书所研究的公共池塘资源的类型是有局限的,一是可再生的,而非不可再生的资源,二世资源是相当稀缺的,而不是充足的,资源使用者能够相互伤害,但参与者不可能从外部来伤害其他人,因此,所有不对称的污染问题都不包括在内,同样一个群体可形成一个卡特尔、控制市场上足够大的份额影响市场价格的任何情形也被排除在外。第一章把研究策略描述为研究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系统的“新制度主义者”的策略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观察自主组织
与自主治理的过程。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已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必须同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变量加以组合,以便:(1)增加自主组织的初始可能性;(2)增强人们不断进行自主组织的能力;(3)增强在没有某种外部协助的情况下通过自主组织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有几个目的:首先界定什么是我所指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我如何看待在复杂和不确定的公共池塘资源环境中的个人行为。然后考察在公共池塘资源环境中人们所面临的一般问题如何通过组织避免独立行动的不利后果。根据两个广为接受的理论,即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这个一般问题是由外部代理人解决的。这些理论以企业或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工具,解释了如何供给新制度如何获得承诺,以及如何有效监督代理人和其他主体的行动。但是一群委托人如一个社群的公民,如何才能将自己组织起来解决制度供给、承诺和监督问题,仍然是一个理论难题。由于一些人解决了这个难题,另一些人未解决这个难题因此研究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中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经验都应该探讨与集体行动理论和开发更好的公共池塘资源政策相关的重要问题。分析集体行动问题的许多研究均基于这样的假定来确定自己的分析框架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囚犯困境博弈来表示,单一层次的分析足以解决问题交易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被忽视。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我将提出一些假设,以替代集体行动分析的一般框架。
第三章的案例,特别有助于深入探讨自主组织的群体是如何解决第二章讨论的两个重要难题;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制度供给问题将在第四章讨论)。在这些案例中,资源占用者对他们制度的持续承诺是重要的。他们还建立起约束性规则,以限制侵吞行为和托管供应活动。当预期的制裁相对较低时,曾有过许多通过违反规则即可得到巨大收益的机会。在西班牙韦尔塔的干旱季节,偷水有时能把一季作物从必毁无疑的状态中拯救出来。避免日常性地维护灌溉系统,菲律宾农夫便有可能通过其他努力赚到必要的收入。在瑞士或日本的山区公共森林中,非法砍伐林木也会带来可观的收益。在诱惑存在的情况下,这些案例中占用者高度遵守规则的情况一直是引入注目的。
第三章考察了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各种制度。在那些制度环境中,占用者已经设计出种种治理体制,它们在各种相当不确定的、变化的场景中存在了很长时期。虽然治理公共山地所涉及的特定的问题不同于治理灌溉系统所涉及的问题,但是所有这些长期存续的制度安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些案例清楚地显示了处理复杂的公共池塘资源情形的、强有力的自主治理制度的可行性(但显然并不是可能性),但是这些制度的起源却仍不得而知。
至此所给出的经验性案例均为成功的案例。由于相当多的政策文献都以假设制度失败为特征,因此给出成功的案例是重要的。现在将考察若干制度完全失败的案例,以及由资源占用者所设计的制度处于极其脆弱状况的几个案例。
在土耳其阿兰亚附近的地方,渔民们曾建立了自己的套规则来管制近海渔场。但在土耳其的另外两个渔场勃德拉姆(Bodrum)和伊兹米尔湾(theBayofIzmir),渔民们未能津立起有效的规则体系过度捕捞和租金散失的问题非常理重。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贝纳诺丁县,地下水的抽取者在向法庭提起诉讼和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后过度抽水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第四章所描述的制度安排,帮助附近流域解决了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却不能有效地运用于非流域地区。
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斯里兰卡的渔民曾设计出一种颇有创造性的制度轮流在近海渔场打渔。但是。他们却未能实施另一项阻止新打渔者进入的规则。轮流制持续地把不确定环境中的风险分散到所有参与者身上。然而由于打渔者太多租金散失使当地渔民的利润不断下降。1
在斯里兰卡的内地中央政府和捐助国投入了大量资金。重建主要的灌溉系统。为了成功地运作这些系统,需要农民们积极合作来规划和管理水的利用使浪费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尽管国家官员多次改变灌溉系统的行政结构,却无法就实施减少水资源过度使用的用水分配规则得到农民的合作。斯里兰卡农民这种不愿投入时间和努力去提高集中管理体制运作效率的情况以不同形式在南亚和东南亚重复出现。在某些情形下中央集权的改革体制结构的努力甚至导致了更糟糕的问题。然面,一项从基层开始组织农民的实验项目,虽没有详细的组织计划,却使斯里兰卡一个大型灌溉系统中的问题出现了转机。
第一章讨论了用来证明外部政府应该为共同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人们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政策建议之合理性的三个模型:哈丁的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和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三个模型都预言,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人不会为争取集体的利益而合作,并认为人们会陷在传统的环境中无法改变影响他们动机的规则。
本书研究的案例,每一个都只发生在一个国家内,只涉及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资源(其中最大的只包括15000个占用者)占用者的经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稀缺的资源单位的流量。这些案例列举了在这些背景下的一些占用者(但不是全部)是怎样为解决二阶困境问题提供了他们自已的制度规则的。他们设计了各种制度安排。在阿里坎特和3个加利福尼亚地下水流域,资源流量的占用权成为可交换的权利,但整个公共池塘资源并未成为私有财产。在加利福尼亚地下水案例和其他几个案例中都有公共的执行机构,但这些成功案例中的公共池塘资源却没有一个是由中央集权的政府直接实行规制的。
[ 此贴被王静璐在2022-04-22 09:44重新编辑 ]
Posted: 2021-09-23 10:37 | [楼 主]
李碧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19-10-20
最后登录:2022-04-23

 

加油
Posted: 2021-10-20 09:2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9070(s) query 4, Time now is:03-28 22:2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