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杨佳豪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杨佳豪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1-06-22
最后登录:2022-05-29

 杨佳豪读书报告

对《自杀论》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及感受
1.《自杀论》读后感《自杀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于于 1897 年撰写的一本书。这是在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事实的第一个方法论研究。它表面上是一个关于自杀的案例研究,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出版物,提供了一个社会学专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例子。
全书总共分为三编,分别是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作为一般社会现象地自杀。根据涂尔干地解释,他认为自杀一词适用于所有直接或间接由受害者本人的积极或消极行为导致的死亡案例,他认为这些会导致自杀这种结果。
在该书中,它首先分析了非社会因素:精神病态、心理状态、自然环境因素和模仿。涂尔干根据对自杀原因不同自杀者的研究发现,谵妄和幻觉引起的疯子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为了逃避想象中的危险会选择自杀。他同时得出结论认为自杀和精神疾病之间没有联系。而且在他的研究结果中表明,与父母相比,儿童的自杀率很小。他指出自杀与地理区域或者一年中的某个时间点之间没有相关性。最后他排除了模仿的因素,他认为自杀如果成为社会流行现象,那么它至少应该基于地理基础的自杀统计数据。
在排除了上述四个因素后,涂尔干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开始解释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基于两种社会力量的失衡程度:社会融合和道德规范,自杀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自杀、反常自杀和宿命自杀。
  利己主义的自杀反映了长期的不归属感,没有融入社区。这是因为自杀者认为他们没有系绳。这种缺席会导致无意义、冷漠、忧郁和抑郁。涂尔干将这种超然称为“过度个性化”。那些与社会群体没有充分联系的人几乎没有得到社会支持或指导,因此更有可能自杀。涂尔干发现未婚人士自杀率更高,尤其是未婚男性,他发现未婚男性很少将他们与稳定的社会规范和目标联系起来。
利他性自杀的特点是一种被一个群体的目标和信念所淹没的感觉。它发生在高度融合的社会中,在这种社会中,个人需求被视为不如社会整体需求重要。因此,它们发生在与利己主义自杀相反的整合尺度上。由于个人利益并不重要,涂尔干表示,在一个利他社会中,人们几乎没有理由自杀。
反常自杀反映了个人的道德混乱和缺乏社会方向,这与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动荡有关。它是道德放松管制的产物,并且通过限制性的社会伦理缺乏对合法愿望的定义,这可能将意义和秩序强加于个人良心。这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分工未能产生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的征兆. 人们不知道他们在自己的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涂尔干解释说,这是一种道德紊乱的状态,人们不知道自己欲望的界限,并不断处于失望状态。当他们经历财富的极端变化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虽然这包括经济破坏,但也可能包括意外收获——在这两种情况下,以前对生活的期望都被搁置一旁,需要新的期望才能根据新的限制来判断他们的新情况。
当一个人受到过度管制,当他们的未来被无情地阻挡,激情被压迫性的纪律猛烈扼杀时,就会发生宿命性自杀。它与反常自杀相反,发生在如此压迫居民的社会中,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活下去。例如,一些囚犯可能宁愿死也不愿生活在不断受到虐待和过度监管的监狱中。与他提出的其他概念不同,涂尔干认为宿命自杀是理论上的,可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出版于1912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涂尔干归结出一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有:神圣和世俗之分,图腾崇拜,仪式,节庆活动,氏族等要素。涂尔干认为,这些元素无不以社会文化为模板。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言、基本信仰、主要仪式态度和结论。在导言问题中,涂尔干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作出解释。研究最简单的宗教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如今只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宗教,每当我们想了解某个时期的人类事物时,例如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律戒律、审美技巧、经济制度,都必须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这些事物包含了太多复杂的变数在其中,很难同时囊括所有的变因。在研究宗教时,以现代宗教为研究对象,很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因为它们每个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历史偶然性因素。
在介绍基本信仰时,涂尔干认为宗教不能被动的理解为一种教义系统,而应该是个人或者群体生活中的经验领域。涂尔干将宗教的发展归因于通过共同生活获得的情感安全。人总想回到那个神圣而狂欢的状态,于是透过定期举办节庆活动与特殊节日,并透过反复的仪式举动,人们渐次可以再唤醒彼此身上的集体情感,最后共同达到先前的神圣状态,这就是庆典的重要性。同时,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也由于那股力量、集体情感太过抽象而无以名状,当群体一齐认可的对象,就会把情感投射到它身上,于是出现图腾,以及将图腾转型到其他对象身上的“图腾标记”,这些东西多少都分享著最初的神圣性,并提醒着人们神圣的集体情感在哪。他对澳大利亚图腾社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每个氏族作为神圣力量崇拜的动物或植物实际上就是社会本身。
根据涂尔干的说法,早期人类不仅将这种感觉与彼此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环境中的物体联系在一起。涂尔干认为,这导致将人类情感和超人力量归于这些物体,进而导致图腾主义。涂尔干发现,宗教的本质是神圣的概念,它是统一所有宗教的唯一现象。“宗教,”涂尔干写道,“是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系,也就是说,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仰和实践——这些信仰和实践联合成一个单一的道德共同体,称为教会,所有那些坚持他们。”
最后涂尔干总结道,宗教就像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共性产物,里面包含了几代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和想法。但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参与了社会活动,建立了社会关系,所以当我们思考和行动时,我们的视角自然而然地超越了自我个人,上升到集体。
Posted: 2021-06-28 13:32 | [楼 主]
杨佳豪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1-06-22
最后登录:2022-05-29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读后感
首先《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来自于《经济与社会》一书的绪论,最早的版本与现存版本略有不同,文中的一些理解来自《关于理解社会学的一些范畴》,本文是该书的浓缩。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一些概念理解的集合,其中就有三个着重强调的概念,即社会学、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下文我将对其进行简单描述。
我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复杂深奥的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合理解释“社会行动”,并最终对社会行动的全过程赋予因果联系。“行动”是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的主观意义——张扬或内敛,放任不理或忍气吞声。“社会的”行动,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涉及到他人的行为,并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社会行为还包括具体的分类,我们通常将它分为几类,即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韦伯对社会行为这一概念的阐述令我耳目一新,他不仅将社会行动描述为理性和非理性,还将其具体分辨为价值理性和与之对应的目的理性,指出了社会行为的意向性和理解进一步加深的行动分类的无法穷尽性。
除此之外,和这两个概念密不可分的,他还对社会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个体的行为与每个行动者的特有性质和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系列观点为后来许多理论研究做了扎实的铺垫。社会关系的定义为大部分行动者之间彼此顾及,随之指向相互关联的行为。所以,社会关系可以说是凌驾于个体之间对某种有实际意义的特有形式从事社会行动的可能性之上。社会关系十分繁乱,根据各个时期特有的社会行动,可以造就天差地别的社会秩序。重复而传承的行动会形成习俗,有序而制约的行动造就正当的秩序,保障秩序顺利运行的方式通常由常规和法律组成,反抗行为慢慢发展,最终成为了斗争。正当的秩序这一部分,作者所提出的正当性基础这一概念十分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关系根据不同的区分原则,被划分为共同体关系、结合体关系以及开放社会关系、封闭社会关系。封闭社会关系中由某个体行使某种规则并具有执法的权力的关系,称作组织。组织的形式可以是自律、他律、自治或他治,其可以是从自由协议中来,也可以是从管制和听从的关系中来,封闭社会关系中个体之间相互的不可违抗权力,被称为宪法;关系以外的个体,组织往往采取划分不同地域管制的策略。组织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往往划分成行政组织和与之对应的规约性组织两类,后者最为贴近的模型例子是法治国。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此基础上诠释了经营组织、经营行为等概念。
文章的结尾,韦伯还仔细辨析了权力、支配和纪律的概念。综上概述涵盖了文章的主要文字内容,其比较符合作者所想要阐述的理想模型,其余部分属于对一系列特殊情况和尚未有定论命题的进一步探讨。
Posted: 2021-12-02 11:52 | 1 楼
杨佳豪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1-06-22
最后登录:2022-05-29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演讲名篇,这两篇演讲的创作背景是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惘,为了让学生们对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应其之邀,韦伯做了这两次演讲,以清醒、冷峻、责任与激情的风格,为大学生解答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以学术为业》部分,韦伯首当其冲讨论了学术生涯的大背景,他将德国与美国的大背景做了一个对比。德国的学术生涯从“编外讲师”开始,除了学生的听课费并无薪水可言;而美国则是从“助教”开始,就有了固定的工资。此外,这种设置也决定了学者研究的领域差别,在美国,讲师年轻时的工作必然是超负荷的,而在德国,年轻的大学教师只能承担教授们课程的辅助课程的教学任务。韦伯认为,美国的学术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官僚体制,而德国正往那个方向发展,因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正在不断蔓延。但是这又与德国大学的历史氛围不甚符合,因为德国的学术成绩也与运气和机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在《以政治为业》部分,韦伯又换了一个角度,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待政治。要知道政治家如何以政治为业,首先就要明确政治是什么,这就导入到了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韦伯认为,更多的并且更准确的要从狭义上开看,那就是要以国家的执政团体为出发点,由点及面来看政治。国家是合法使用并垄断暴力的工具,而这种合法的暴力就可以被理解为“权力”,因此对我们来说,“政治就是指努力争取分配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国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支配的关系,支配者拥有权威,被支配者服从支配,因为对方拥有合法的权力。
韦伯认为“权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为经典的权威,它来源于“源头不可及的先人制定的规矩和人们的尊重和顺从,而被神圣化了的传承的权威”,一般家长制和君主制实行的就是这种权威。第二种权威是超凡魅力型权威,它来自于极端的源自于个体的奉献精神。第三种则是“法制型权威”,权威的获得是因为法律、理性的选择获得的,实行这种支配的是近代的“官员”,以及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相似的权力拥有者。韦伯分析的三种权威实际上也是政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职业政治家并不是从宗教或者遥远的祖先所确定下来的政治领导者,也不是特别具有个人魅力的领袖,他们更多地只是这些克里斯玛型权威的拥有者的“臣子”,而且他们也情缘胜任这份工作。他们为领袖去思考、出主意,逐渐也成为了政治的执行者,并且逐渐将政治由副业变成了主业,成为了职业政治家。功过是非,后人评说,延续下来作为提醒的,便是历史和法律的样子。
Posted: 2021-12-02 11:54 | 2 楼
杨佳豪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1-06-22
最后登录:2022-05-29

 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有感
近年来,吉登斯的“结构”理论出现了几篇批评性的评论。这一理论启发了地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设计的重大重塑。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方法,将结构框架与身处特定环境和时代的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联系起来。在这本书中,吉登斯回应了一些对他的理论的早期表述的批评。他也为结构化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受欢迎的应用。那些熟悉他早期几部著作的读者会在这本书中发现,对目前所熟悉的关于结构化理论的领域和内容的观点进行了轻微的重铸,随着一个重要的章节的应用理论,以制定实证研究设计。那些还没有接触过吉登斯作品的人会发现这是一个简洁而有用的介绍。导言中包含了对社会科学的辩护——主张社会科学的独立性,甚至优于自然科学。吉登斯断言,例如,现代主权国家的变化"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其中社会科学是核心的"通过比较减少了"自然科学实现的自然转变"的相对重要性。此外,“对社会过程的反思(理论和对它们的观察)不断地进入,变得松散。
在无生命的自然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它对人类可能声称知道的任何东西都是漠不关心的”。根据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物理科学家也会影响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的性质。虽然身体和社会科学家确实可能会改变现象的本质是研究过程的观察,它仍然可以保持,只有社会科学家可以改变他们的主题(社会的本质),他们宣称自己知道的:社会理论确实影响社会结构,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理论本身并不影响无生命的自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这里被绘制出来,它可以产生关于社会科学的性质、定义和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对话。
这篇简短的评论集中在吉登斯试图找出马克思这句名言的含义。吉登斯给我们一套现在公认的命题,结构化的旗帜下西奥町,这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敏感个人、机构和社会力量。这张松散的命题网最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学术批评。就像这些研究一样,我的目标是以批判而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结构化理论。然而,我这样做是从另一个角度:从这个理论通过宣称建立关于社会现实的构成的真理而否定的立场。我因此采用后现代立场为了不关注理论的见解和存在,而是它的沉默和缺勤。我认为,正是在这些沉默中,社会生活的重要图景被压制,需要挖掘和澄清。
在我看来,结构化理论,就像所有的社会理论框架,强加了一个专制的分类学,其本质必须被揭示。在这个概念中,所有这些框架的特点是概念上的不完整性,表现在它们专注于一组缩小的对象和关系,这些对象和关系本身是通过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棱镜进行理论化的。在这种框架中,两个概念领域最终被边缘化:其他部分和结构,它们构成了突出轮廓的社会和替代概念的巨大大厦。因此,结构化同时阐明和束缚我们,给我们澄清和模糊,当任何社会生活的理论锚定在一个单一的愿景。我相信,最后,结构化理论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系统,澄清我们的订单根据附我的假定,假设和含义。作为自然日,没有理论角度免疫形成这个缺点。然而,在每一种情况下,变得重要的是假设的细节、揭示的见解和隐藏的黑点,它们让我们得以瞥见复杂的社会生活。
吉登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情境性的但强大的代理人作为社会生活的制造者。他驳斥了先前关于支配结构力量或无所不知的主体作为关键社会建构类别的概念。为了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吉登斯在社会理论中融合了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的理论取向的优势,同时重新做了他们的一些基本命题。在这里,将帕森的功能主义、马克思的结构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元素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的雏形。吉登斯随后通过对结构、主体、时间和空间等概念的重新塑造,为这个框架注入了活力。其结果是一套引人注目的社会理论原则——其核心被捕获在一个10点纲要性陈述中——为研究不同于先前概念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本体论。
在吉登斯的洞察力和盲目性的辩证法的中心是他对强大的地方代理人的特定愿景的信仰。对吉登斯来说,沉思和决定的能力为个人提供了创造、再创造和改变日常生活的能力。吉登斯的行为人是有界限的,但也被赋予了超越界限的能力通过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后果。基于这种立场,吉登斯编织了个人英勇和力量的概念,这些概念与长期以来的人类行为结构主义观点相对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概念术语、概念定义和看待社会的一般方式都倾向于符合人类重要主体的特定概念。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倾斜,它的启发和混淆的倾向,是我对吉登斯的批判的核心。我相信,归根到底,这种包含既给了我们丰富的洞察力,也给了我们一条狭窄的通道来观察社会世界。
结构的两个命题最清楚地揭示了这种盲目性和洞察力的辩证法。第一个是结构概念的铸造,取代了传统的结构概念,将冲动和命令与规则和资源配置相结合(1981:26-29;1984: 16)。1这个定义是他描述有技能和有成就的人的核心;现在的结构既面向人类,又以人类的日常行为为导向。这里的结构是由个体和群体的统治、交际意义和社会合法化的持续模式所创造和被创造的。结构,然后,不是以前给情感,但人类构成或产生的元素。吉登斯指出,这些结构和它们所包含的范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通常是不被承认的,或者只是模糊地感知,因为它们被不断地使用。
在结构重铸的核心,吉登斯区分了以前可互换的结构和系统的概念。这一区别有助于澄清这些术语,并将结构概念纳入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框架。现在,社会系统本身就涉及到在表面互动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冲动和力量;结构是这些系统力的规则和资源表达。吉登斯因此将脚踏实地的人类行为与日常生活中的约束和实现联系起来。因为结构是人们所使用的规则和资源,所以它们同时具有使能性和约束性。它们能够为人类行为提供途径;它们对人类的实际行为施加了限制。
吉登斯的结构概念既是照明也是遮蔽。它将聚光灯放在“实例化”的规则和资源上,但却忽视了有助于创造这些资源的对象和力量的复杂构成。我调用这个区别:这个定义的结构有一个视觉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被照亮。在结构化中,生活被认为是围绕着规则和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相比传统的结构性力量的经验难以捉摸的冲动和规则及其指导对象和过程时,减少混合组成部分的生产和消费的激励结构。吉登斯承认,这些社会制度特征在结构的再生产和重新安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社会制度特征仅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原料。推到风口浪尖,那么人类建筑和影响:号的规则和资源不只收的有影响力的对象和过程(例如,国际劳动部门、区域不平衡发展,国家政权的积累和合法化,商业周期波动)操作和交互奠定了生产和消费。
安东尼·吉登斯对众多针对结构的批评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我相信,在这种脉络下,他会从我已经描绘的路线上为结构化辩护:结构主义视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吉登斯,1989,1990)。吉登斯可能会说,这个框架确实强加了一种分类上的暴政,但它在提供更广泛清晰的照明的背景下投射出了黑暗。在这里,吉登斯可能会补充说,这个计划的许多所谓的黑点都是压制理论立场的结果,这些理论立场最近已经削弱了理论成果。他将ι·断言,现在是建立一种新的愿景的时候了,这种愿景将取代盛行的霸权主义的观点,以名义上的代价取代不那么尖锐的愿景,提出新的社会见解。
在我阅读吉登斯的文章时,我看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但(像其他框架一样)在提供清晰和模糊的同时受到了阻碍。我承认结构是不同的,它产生了对社会世界的独特见解。事实上,我相信它阐明了新的结构——人类的互动,揭示了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社会现实,为人类的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我的论点是,只有引导我们选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本身是通过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透镜而理论化的,它才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丰富洞察力的可能性。在我看来,通过使用这个框架,我们得到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也失去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Posted: 2022-04-27 13:18 | 3 楼
杨佳豪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1-06-22
最后登录:2022-05-29

 

《货币哲学》读后感
一、著作简介
《货币哲学》是由德国古典社会思想家、哲学家西美尔(Georg Simmel)于1900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本书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货币经济现象以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货币哲学》的利益并非那么单一,这也许是其同时代人难以全面理解这部书的原因。
在这本《货币哲学》中,齐美尔认为,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性的影响将持续扩大。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但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还让现代民主制度发展起来。根据齐美尔的观点,现代社会的货币组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推动人类的自我感觉,以及人们对生活的安排都会透过货币这种媒介日益确定下来。
齐美尔发现,货币成了上帝,因为它已经指向绝对目标的绝对工具。在现代社会,银行比教堂更大、更有势力。银行是现代城市的中心。人的一切感官知觉都与货币有关。但人仍应保有自由权,在货币之外拓展视野——例如建立基于精神交往的社交圈子。借此,应让货币的权势止于文化领域:艺术家不仅仅为钱,更应为自己的精神而创作。
二、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西美尔出生于1858年的柏林,是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论作集中在社会学方法论领域,如《论社会差异》(1890年)、《羞耻的心理学》(1901年)和《时尚哲学》(1905年)等。他在柏林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哲学时,为他以后的富有洞察力的个人和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学定性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观念范畴的认识论。他认为,随着演进的选择,人的认识会不断向前发展,且个体性也会因此发展开来,但是,人类在思想上是无法获得生活的全体性。这么说,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诸如货币产生,为了便利生活与交易而生,但最后衍生出来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现代生活,却使传统社会一去不返。这种论调类似韦伯在看资本主义与科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著作概述
乔治·齐美尔的金钱哲学,近 800 页分为两大卷,每一部分又分为三章。“分析卷”讲述了货币经济的认识论和逻辑前提,而下面的“综合卷”则专门讨论货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者不遵循严格的著作规矩,而是不断地对各种各样的话题提供新的思考和印象。他倾向于揭示每一个隐藏的方面并从不同方面阐明它,这使得这本书有时显得漫无边际。西美尔假设读者对西方哲学和历史有广泛的了解,正如论证中明显的参考所示。尽管语言和知识密度很高,但文本中大部分都没有段落,这使得已经枯燥的阅读,尤其是第一部分变得困难。第二部分越来越多地插入日常观察,提供了清晰的信息,但总体印象仍然是一部相当庞大、撕裂和散文的作品。
在前言中西美尔强调,这项工作不是经济研究。相反,广泛研究的重点是金钱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导致了个人的解放。而与此同时,金钱填补了因失去个人和宗教联系而造成的空白。以前的生活方式本身已成为生活的目的,成为大众崇拜的现代上帝——然而,他从不公正地对待他们对意义的渴望。齐美尔表明自己是他那个时代的清醒观察者和精明的分析家——但他没有提供一个封闭的、系统的理论。它也没有提供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替代方案。这为他赢得了“金钱道歉”的指控。然而,在今天看来,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缺乏意识形态的观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典再次获得了相关性。
四、主要观点
这本书中,西美尔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西美尔认为主观欲望赋予事物价值,事物的存在和价值是独立的现象。
例如,与颜色相反,对象的值不是其属性之一。对象只有在主体认为它有价值时才会获得价值。一个主题所期望的并且必须克服该障碍的东西似乎是有价值的。这些障碍越大(无论是因为该物品昂贵、稀有还是被禁止),则价值就越大。如果人只受本能的支配,那他对事物就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一旦他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就会特别渴望最难获得的东西。
2)金钱就起到了集中经济价值的作用。
作为交换,事物获得客观价值,因为它们相互比较和权衡。如果必须为某个对象牺牲某些东西如:劳动或其他商品,这意味着它不仅对个体主体有价值,而且对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经济就是交换:任何采摘和食用野生浆果的人还没有进行经济交易。一个物体的经济价值是它的价格,即人们为它做出的牺牲量。人类早期以牛、水果等天然产品进行交换,后来以毛皮、铜、青铜作为交换手段。货币代表了这个过程中发展的最高阶段。然而除了贵金属的低物质价值之外,因为它没有内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钱具有纯粹的社会学、社会特征:它是人们相互依赖以满足他们的愿望的关系的一种表达。金钱对一个人来说毫无意义。虽然自然的交换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但在金融交易中,整个社会都作为第三方发挥作用:作为通过压花接受一块金属或通过其印记接受一张纸币从而保证其可重复使用的实体. 从历史上看,货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力量集中和集中的过程,从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或现代机器和武器技术的出现也可以看出。价值凝聚并集中在金钱上。
3)货币经济促进自由和个性化
人在客观观察和交流的能力上不同于动物。这就是人性所特有的:你不只是从别人那里拿走你想要的东西,而是通过给予其他东西作为回报来获得它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金钱客观化和客观化的。在中世纪,由于自然交换的经济形式,人们处于非常密切的个人依赖关系中。另一方面,现代人为服务和商品付钱,而不管背后的人是谁。农民和他的地主比雇佣劳动者和他的雇主更依赖彼此。雇佣工人不再觉得自己受制于雇主;他只租用他的劳动力。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通过货币交换的客观媒介而增长。在现代货币经济中,人们依赖大量的人,但在纯粹的事实层面上:他们是为他们提供服务、资本或商品的工作人员。
自由意味着能够不受阻碍地执行自己的意志。拥有的越多,可以自由处置的东西就越多,但前提是东西本身允许。例如,无论您多么希望它弯曲,木材都不能弯曲。但由于货币是无形的、可移动的并且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因此拥有它意味着我们的自由的增加和我们对物体的权力的扩展。金钱还通过赋予个人更大的独立于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的个性化。现代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商业关系,并且可以在不放弃个人自由的情况下与他人为工作目的联合起来,这与中世纪的公会成员不同。
4)文化逐渐客观化
与早期相比,今天我们周围的事物更有文化:设备、交通工具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生产。另一方面,人民的文化,特别是上层阶级的文化,却没有任何进展。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头和书面语言变得越来越不正确和毫无意义。私人和社交对话不像 100 年前那样有趣和平淡。今天的机器比操作它们的工人更聪明。人文学者使用他们不理解的词。18世纪的教育理念仍然设想一种涵盖人的整个人格和内在价值传授的教育。取而代之的是第 19 在 20 世纪,出现了一种仅限于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教育概念。这种发展可以追溯到一种客体化,即整个文化的客体化。
几个世纪以来的智力工作在日常使用的物品和艺术作品中,在组织和传统中,在我们称之为文化价值的一切事物中形成。随着稳步成长的精神有了具体的形态,进入不同的聚合状态,物的文化和人的文化就相互分离了。客观精神作为一般文化资产进入事物,成为整个社会的财产,但被个体主体吸收的程度要小得多。个体的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两者都变得独立。
五、总结
《货币哲学》发行初期因德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销量并不佳。由于不系统的散文性质,也没有科学辩论,也不受当时的主流社会学流派待见。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影响了许多当代思想家,从乔治·卢卡奇到西奥多·阿多诺,再到沃尔特·本杰明和后来的尼克拉斯·卢曼.。德国左翼批评者尤其指责齐美尔为货币辩护,并将他的理论描述为“资本主义精神哲学”,它为货币经济提供了论据,而没有询问其起源的条件,甚至没有询问替代方案。在文化科学领域,齐美尔的作品至今仍享有经典的地位。在 2007 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本书获得了新的意义,最近也被经济学家重新发现。
Posted: 2022-05-29 20:35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0736(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1:2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