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碧莹读书报告3(更新至2022.1.2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碧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19-10-20
最后登录:2022-04-23

 李碧莹读书报告3(更新至2022.1.26)

2021.11.21—2021.1.26
1.《使民主运转起来》帕特南
2.《常识》潘恩
3.《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上下卷)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论美国的民主》是托克维尔最为出名的著作,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政治制度、社会情况和民情进行政治社会学的专著。《论美国的民主》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是对美国民主实践的详细论述,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的优势、劣势以及成效进行详细的论述。托克维尔在上卷是在美谈美,详细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民主制其中的一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等等。下卷论述的是民主对社会的影响,民主对智力活动、情感、民情以及政治社会的影响。与上卷不同,托克维尔在下卷看似在讨论民主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实际上他是把美国民主作为民主其中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在讨论民主对社会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美国。
一、上卷:美国的民主实践
1.美国民主的特点
  美国的民主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主制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例如,从制度上来说,三权分立、联邦制、美国的乡镇制度等等都是美国民主制的特点。但是,笔者不从制度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要从美国民主的本质特点,也就是它的精神内涵来分析。
(1)身份平等
  在托克维尔看来,身份平等一定是美国民主的一个本质的特征。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论述的起点就是身份平等。托克维尔认为身份平等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这种进程是普遍而持久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为它的前进开辟道路。身份平等的进一步发展唤起了民众对民主的信仰,引导民主的发展。
  身份平等让人们追求其他领域的平等,人们一旦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平等,他们就不会容忍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平等。平等也不是政治的对立物,政治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也从来不是平等的禁区。在政治领域,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促进了美国人民主权原则的建立。在美国,人民主权原则已经被民情承认,并受法律保护。人民主权原则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准则。人民主权原则下,权力已经被民主之手牢牢握住,它不会允许任何力量再来反抗民主。所以,民主的法律慢慢的建立起来,普选权也一步步扩大范围,直到完全普选。
身份平等的观念在美国的基层政府是深入人心的。美国的乡镇都是根据当地居民选择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因此,美国乡镇的居民都是关注乡镇管理,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的。美国乡镇的居民发自内心的遵守和维护秩序,科学理解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努力创建一种权力的和谐局面。不仅仅是美国的基层政府,美国的联邦政府也体现了平等的观念。总统是联邦政府行政权的代表,他除了受制于议会和人民建立的宪法监督之外,当其行政权受到压制时,总统也要向人民发出呼吁,获取人民的支持。
(2)多数人的无限权威
  美国民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并不是以促进所有阶级的兴盛为目标,而是以维护、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所以,多数人的无限权威也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之一。民主政府在本质上是社会中的多数统治下的政府。在民主条件下,谁也无法和社会中的多数对抗。社会上的多数在美国拥有压倒一切的力量。
民主和法制是由公民中的多数制定的,所倾向于维护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民主立法更有利于人类福祉的实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员的利益也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不可能使政府的施政行为走向专制。多数人的无限权威使美国公民的政治权力观念非常普及,也使美国人更加热爱这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国家。美国人对法律十分尊重并且愿意遵从,因为美国的任何一项法律都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作品,都反映着多数者的利益。所以美国人对政治生活都积极参与。多数人的利益能激发整个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力与积极性,不断创造奇迹。
  美国的民主政府在本质上是社会中多数统治下的政府。在美国,大部分州的宪法都有意加强了社会中多数所拥有的权力。所以,立法机构成为了最容易被多数控制的国家机构。社会中的多数控制了立法机构之后,进一步以其为媒介控制了行政机构,同时他们还把手伸向了司法权,一些州司法权的行使也由多数表决。多数所拥有的无限权威增加了美国民主政府固有的缺点。美国的立法者没有一刻不在进行立法活动,对多数人的顺从几乎使民主的不稳定性发挥到了极致。其次,多数的无限权威也使美国法律的执行和行政活动也更加趋于多变。在托克维尔看来,“人民中的多数有权决定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是令人担心的,当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是无处去申诉的。这很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这也是美国共和政体面临的最大危险。
2.美国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托克维尔认为了解美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或许并不重要,而了解什么因素促进了美国共和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更为重要。托克维尔认为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包括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
(1)地理环境
  美国身处北美洲,没有强大的邻居,战争的威胁较小。而且美国建国的土地是未被开垦和污染的土地,所以他们建立了不同于欧洲的新文明。其次,美国不是首都辐射全国的发展状态,是多个城市一起发展,这为各州民主自制和联邦制奠定了基础。这种地理因素塑造了美国人身份平等的特质,塑造了他们追求财富的特质,也塑造了他们认为追求富裕生活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重要条件的思想。
(2)法制
  法制是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的重要条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联邦制、乡镇制度以及司法权运作制度是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最为突出的三个制度。他认为联邦制把共和制大国的强大性优点和共和制小国的安宁性优点完美结合在一起,乡镇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治的习惯,给人民提供了自治的空间,而司法权运作制度有效地纠正了民主存在的偏差。我认为法制因素对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影响最大的是立法制度。美国人民对立法的参与非常广泛,也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同时,美国人民也用立法权来制约行政权和司法权。
(3)民情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民情指的是美国国民的心理习惯,国民的各种见解,社会上传播的众多舆论观点,还包括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全部的思想意识。民情是影响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重要因素。比如,美国人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地方自治,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这为美国民主制度的运行奠定了基础。再比如,美国人看中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他们热衷于成立和形成政治社团,他们认为批评的出版物不能算为违法犯罪,要保障出版自由。正是这种心理促进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下卷:民主对社会的影响
  托克维尔看似在下卷接着上卷进一步讨论美国的民主,但实际上托克维尔已经在讨论民主社会自身了,美国在下卷只是他讨论的一个特殊民主制度的例子。民主对社会的影响,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包括民主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民主对情感的影响、民主对民情的影响、民主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1.民主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托克维尔在论述民主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时依然以美国人为例。他认为美国人更偏重于实践,而非理论。美国人对哲学的派系林立毫不关心,对学派争斗也漠不关心,他们是可知论者,坚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解释的,要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当然也要在实践中找哲学方法。美国人在科学方面也更重实践,追求运用知识改进科学的实际应用,对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本质内容表现的就不是很突出。他们对待艺术也更偏重实用性,希望艺术能让生活变得舒适,而不是发展装饰生活的艺术,因此文学也更具有商业性。
2.民主对情感的影响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国家爱平等比爱自由更热烈和更持久。身份平等所产生的最强烈的情感是对这种平等本身的热爱,人们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平等就带来了自由。而且自由的获得让人们付出的更多,所带来的好处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平等是不一样的,平等让人们的付出更少,所带来的好处却是立竿见影的。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物质生活上具有享乐的特点。在民主社会,富裕的公民和一般的公民在享乐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不会脱离常规。民主社会的人们不会刻意打压享乐的想法,但是也不会过度放纵。他们珍视民情,既希望今生享乐,也不放弃来世的机会。民主社会的人们会因为宗教信仰而胖心灵转向非物质享乐,这一点在西方社会体现的非常明显,人们进行自我反省,憧憬来世的生活。
3.民主对民情的影响
  民情因身份的平等而日趋温和。托克维尔认为人们由于身份的平等,思想和感情没有很大的差别时,人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和认识他人,人们相处会更加温和,更加热情,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关系也更加简单明了。托克维尔还认为民主也使家庭关系更为和谐,促进了男女平等,男女分工明确。当然,托克维尔所认为的男女平等受时代的局限性,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职,女性应该受到更多地关爱,妇女不能做家务以外的活动。民主对民情的影响还包括人们对进取之心的态度和人们对军队的态度。托克维尔认为身份平等让人们去追求财富,去进取,但是他们却更加关心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去向更大的目标前进。民主国家大规模的革命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去过平凡的生活,追求自身的财富,只有军队里的军人才可能好战。
4.民主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从托克维尔对这一部分的论述来看,我认为民主思想对政治社会的影响是矛盾统一的和复杂多变的。平等民主使人们爱好自由的制度。平等给人们带来了独立,让人们养成了按照自身意愿进行活动的思维习惯。平等和独立让人们对一切权威都可能产生质疑,激起了他们对政治自由的喜爱。但是民主社会也会为建立专制提供便利条件?民主国家的专制有了新的特点,专制的方式变得更为温和了,身份平等的国民会专注于家庭,心中已经不再有国家的位置,专制的实施者只需要负责全体国民的享乐,并照顾他们一生,以此来获得拥有无限权力的监护性政权。民主社会会不会让国家走向完全的中央集权,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些民主国家,人民在获得身份平等以前就已经生活在自由之中了,当他们服从中央政权之后,他们也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在另一些民主国家,国民在平等到来之前还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当人们选择将权力集中到中央集权手中,国家的力量就会非常强大,人民的力量就会非常弱小。
  托克维尔写这本书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不是要对美国民主制度歌功颂德,他要讨论美国的民主制度如何实践的,以及民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已经是客观世界的大势所趋了,他对民主制度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只要民主国家愿意,就能建成一个高尚而繁荣的社会。


2021.10.16—2021.11.18
1.《太阳城》康帕内拉
2.《阿奎那政治选》
3.《忏悔录》卢梭
4.《社会契约论》卢梭
5.《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
6.《利维坦》霍布斯

人民的未来和幸福——卢梭思想的核心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他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构成了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卢梭的思想都是他一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见证。
一、人民的自由
  卢梭最被人熟知的一句话就是“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讲述的就是自由,讲述的也是对自由的限制。卢梭那个时期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社会阶层分为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第三等级也就是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就是没有自由的阶级。卢梭对自由的观点并不是所谓的阶级自由,他所讲述的是人类的自由,是人民的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
1.人生而自由
  人生而自由,自由来自于人的本质,来自于人的本性。他认为最一般的自由就是人们对自我的保存,当人为了生存和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转让他们的自由。人若放弃了自由,人就放弃了做人的权力,也放弃了做人的义务,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人民的自由是不能被剥夺的,暴力剥夺人民的自由是也是不正当的。暴力使人民不得不屈服,为保存自身的生命也不得不服从,这时候的服从是不得已的,是对的。但是当人民有能力挣脱身上的枷锁时,反抗并挣脱自由就更对了。人民在挣脱枷锁,争取自由时,所依据的就是别人剥夺他们自由时同样的权力。人民恢复自由是正当的,别人剥夺其自由是不正当的。
  人民最原始的自由存在于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卢梭之前的思想家们也论述过自然状态下的自由。洛克在《政府论》里明确批判了罗伯特爵士的观点——没有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洛克认为这是对君主制的维护和辩解,事实恰恰与此相反。他认为真正的自然状态下,人民是一种自然放任的状态。人民可以在自然的法则范围内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处理自己的财产,不必听命于别人或者依赖于别人。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也提到过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与洛克不同,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人民处在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中。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民是不可能自由的,战争带来无尽的暴力和欺诈,所以人民的关系是依附的、敌对的和服从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卢梭与霍布斯的观点截然相反,与洛克的观点也稍有不同。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民处在一种自然、和谐、和平的关系之中,人民自然是自由的,这是与洛克的观点的相同之处。但是与洛克不同,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民的自由也有意识和思想上的原因,自然状态下的人民是未完全开化的,人民是独立生活的个体,互相之间没有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2.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民也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认为人生来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却并不是无度的,文明社会的自由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自由。文明社会中,卢梭追求一种共同体的自由,一种联合体的自由。人民在公意形成的社会契约之下,仍然保留更多的自由。
二、人民的平等
  与自由话题离不开的便是平等的话题,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都有所讨论。
1.自然状态下的平等
  如上文所述,人民在自然状态下的平等就犹如人民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一般,这种人类的自然状态不仅带来最初的自由,也带来最初的平等。洛克在《政府论》中当然也论述了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权力和控制都是相互的,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也是均等的,人人享有的权利是均等的,不存在支配和从属关系。与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一样,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处于战争状态,暴力和战争带来了危险和动荡,也带来了依赖和臣服,自然状态下的人民是不平等的。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们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相互依赖的,人与人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人和人之间没有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责任和义务关系,人民处于一种自然的平等状态。
2.不平等的起源
  “谁把第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卢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明社会发展的开始,也道出了不平等的起源——私有制。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人类是一个不断开化的过程,人类不断地积累智慧和知识,不断向前发展。文明社会的向前进步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的退步。人类不断增智,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的欲望就不断地增长,人们都想获得比其他同类多的利益,都想凌驾于他人,不平等也就出现了并不断加剧。当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时,所有的利益、权利和欲望都集中于一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也就达到了顶点。
  文明社会的中获得利益的一方越有利,他们的欲望也越大。为了保持现有的既得利益,保持不平等状态,获利的一方就与弱者订立新的规章,使弱者接受他们的主张。他们给弱者戴上镣铐,使获利的一方获得权力,一劳永逸地摧毁了人民天然的自由,制定了保障私有财产和成人不平等现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夺的行径变成一种不可改变地权利。文明社会的压迫、奴役和不平等就这样被稳定下来。
3.新的平等
  虽然文明社会的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破坏了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但是卢梭并不认为应当回到自然状态下去追求平等自由。社会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人类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是不可逆的事情。只是社会向前的每一步,也都是人类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每一步。当人们的不平等达到顶端时,人们不堪忍受,一定会产生新的平等。卢梭认为这种新的平等是更高级的平等,是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
三、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
  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解释了很多社会现象,也提出过很多绝妙的思想,但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思想都是向前看的。卢梭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好,教育的思想也好,社会契约的思想也好都是为了人民的未来和幸福。卢梭致力于人民的幸福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路径。
1.社会契约
  “要找出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维护每个联和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同时,在这一联合体中,每一个人在与全体人相联合的时候,所保持的服从仅仅是对他本人意愿的服从,而且仍然保留着像以前一样的自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这段话,完全表明了社会契约要解决的问题和它的作用。签订社会契约是实现人民自由平等,争取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路径。卢梭希望人民让渡出自己的所有权利和力量,组成一个共同体。每个让渡权利的人民都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受到共同体的保护。当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受到攻击时,也就代表了整个共同体就受到了攻击。这个共同体包括了所有缔约者的力量,它就是一个公共的大我,它拥有缔约者的公意。所以,共同体的意愿也就是缔约者的意愿,共同体的行为也就是缔约者们保护自己的行为。反过来看,缔约者对共同体的义务也就是对自己的义务,缔约者对共同体的维护也是对自身的维护。
  共同体的意志我们把它称为公意。当有成员只享受共同体带来的权利,而不履行共同体赋予他的义务时,共同体就会遭到破坏,社会契约也会遭到破坏。共同体为了使社会契约不丧失作用,它会强迫那些不服从公意的成员服从公意。
2.主权在民
  通过上述对社会契约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缔约者们在订立契约的时候,作为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他们就是主权者。卢梭所认为的主权者主就是公意的人格化,代表的就是公意。并且公意永远不会出错,公意永远都是正确的。因为在卢梭看来,公意总是人民在追求幸福的意志,是公共利益的意志。公意不是一种具体的意志,它是一种精神。
  主权者都是签订契约而产生的。但是同样都是签订社会契约,霍布斯与卢梭的观点大不一样。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论述的契约的订立,更多倾向于人民与征服者订立契约,他认为的主权者应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他主张主权者的绝对权力。霍布斯的观点更容易倾向一种主权者为君主的统治。卢梭的观点与其截然不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与人民订立的,因此卢梭的主张是主权在民。
  卢梭论述的主权是公意的代表,也就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代表,所以说卢梭主权理论的核心也就是主权在民。主权,作为主权的属性是完全绝对的、完全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如上文所述,主权是公意的人格化,是公意的执行,所以主权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主权一旦转让给其他主体,就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志了。各种小集团和个别集团形成的只能是这部分人的众意,是不能代表公意的。权利可以转让,但是公共意志不能转让,公意一旦转让,主权也就不能称其为主权了。同理,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主权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而不是一部分人民的意志。就像主权不能转让一样,主权一旦分割,也就只不能称其为主权了。
3.法律保障
  “每一种立法体系的目的都在于让全体人民拥有最大的幸福,如果我们问,这个最大的幸福确切地说应该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主要归结为两大目标:自由与平等。”通过卢梭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也是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重要途径。这段话确切地道出了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由。
  卢梭把法律分为了四大类,分别是政治法、民法、刑法、道德风俗。政治法是共和国对于自身所起的作用,是全体对全体的关系。民法是为了解决共同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体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人民与人民之间应该是独立的关系,而不是统治和依附的关系。人民与共同体之间却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依附的关系。独立关系与依附关系之间就需要民法的制定。第三类是刑法,处理的是不服从与惩罚的关系。第四种法律指的是道德品性、风俗习惯以及公共舆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法律。在卢梭看来,第四种法律形成了国家的宪法,没有刻在石碑上,却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写道,“通过社会契约,我们已经赋予了政治体生命。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立法来赋予政治体行动和意志了”,所以法律是公意执行的保障。这就体现了法律的本质。法律也不能仅仅体现一部分人的意志,所以法律体现的是普遍意志,体现的就是公意。法律是形成共同体的条件,法律是全体人民的法律。因为法律是公意的呈现,公意是每一个人民意志的呈现,所以法律就一定是公正的。
  卢梭致力于追求人民的幸福,也就是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他也力求讲清社会未来的发展和人民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在很多方面卢梭并没有完全讲清楚,也有一些矛盾之处,但是这丝毫不能磨灭卢梭的伟大思想的光辉。卢梭依旧是那个时代,也是这个时代的伟人。


2021.9.13—2021.10.15
1.《范畴篇 解释篇》亚里士多德
2.《乌托邦》莫奈
3.《政府论》洛克
4.《政治社会学》福克斯
5.《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利普森
6.《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

随笔一:乌托邦——人间天堂?
  乌托邦,顾名思义,是不存在的邦国之意,后来也有了美好的地方之意。乌托邦是莫尔借一位游人拉斐尔之口描述的对美好社会的想象。莫尔对乌托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技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莫尔心中的人间天堂,但是,乌托邦是不是大多数人心中的人间天堂却犹未可知。
  乌托邦有很多特点。在政治方面,乌托邦实行的是民主制,乌托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同时乌托邦人非常重视法律,法律简单明了,人们也善于知法、守法和用法。在经济方面,乌托邦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大部分人都要参与土地劳作。乌托邦没有货币,实行财产公有。经济方面的财产公有也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莫奈的乌托邦最重要共通点。很多学者都认为莫奈受柏拉图的影响很深,乌托邦的源头是理想国。在我看来,公有制才是他们最明显的共通点。理想国和乌托邦的公有制都是那种物质生产丰富,人民素质很高才能推行的财产公有制度。但是,理想国的公有制与乌托邦的公有制还是不同的,理想国不仅财产公有,还推行公妻制度,孩子也是公有的。柏拉图认为公妻制度可以避免内部纷争,实现自由恋爱。而乌托邦则不然,它并不推行公妻制度,乌托邦认为男女平等,应该推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度。在其他方面,莫尔对乌托邦也有很多设想。比如,乌托邦的人们重视科学文化的发展,注重学习,他们也可以自由地宣扬宗教。乌托邦人也重视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度,重视外交关系,爱好和平等等。乌托邦的这些特点的确很像人们向往的桃花源,可以说是我们向往的农业社会的生活状态。
  从现在的视角看,乌托邦的社会制度还是存在弊端的,很多制度不完善的,不合理的。乌托邦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是否能实现物质生产的丰富,是否有较大的生产力,这是存疑的。而物质生产的丰富是公有制推行的基础。乌托邦的人民当家做主中的“人民”只是非奴隶的人民,那奴隶的政治权利如何有效保障。乌托邦的奴隶制依然存在,那何为平等可言。所有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宣扬,那反人类、反国家的宗教如何处理,社会稳定仅仅靠人们的高素质就能保证吗?乌托邦还有一些习俗也是我无法理解的。比如,人们穿着朴素的,一样的衣服等等。人们的同质化过高,也缺少了个人特色。简单朴素的、色彩单一的审美,让美学艺术很难多样化发展。乌托邦还有一种风俗,是妻子跪在丈夫脚边,孩子跪在父母脚边进行忏悔。这与乌托邦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是违背的,矛盾的。
  在我看来,乌托邦是人们向着农业社会的方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其实,现在更多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都向着另一端发展。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能进去一个全科技社会,机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的界限会消失,再也没有国家的发展,有的是人类的发展等等。乌托邦是在15世纪末的英国社会的背景下,莫奈设想的美好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也越来越多样化。
随笔二:所有制与平等
  我们通常把所有制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毫无疑问,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相对的,那公有制与平等的关系和私有制与平等的关系也是相对的吗?
  最近在看洛克的《政府论》,《政府论》的下篇在论述财产权的时候,论述了私有财产是如何出现的,私有财产又是如何合理化的。洛克认为自然之物上面有了劳动,这个自然之物就归这个劳动者所有。每个人在自然之物上的劳动不同,他们的私有财产也应该是不同的。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也都具有这种财产权,所以保护劳动带来的私有财产,在洛克看来是平等的表现。法律和政府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但是,在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时候,恩格斯阐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私有制让人们在财产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就会自然的分为不同的阶级,也会有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比如精明逐利的资产阶级和穷困潦倒的无产阶级的分化等。这也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无产阶级不停劳动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产阶级不进行劳动,只靠压榨工人却生活富足。私有制认为自然之物上的劳动不同也就使私有财产不同,而这种劳动却没有把家务劳动算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中,所以女人在家中就是缺少私有财产的那一方,也就不得不依附男人生活,这也是就男女的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那么,公有制带来的是平等吗?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公有制这个的概念乍一听就感觉带来的是平等,就像莫奈在《乌托邦》中所描述的,人们都参与劳动,一起分享成果,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公有制的生产分配方式会使阶级消失,也就不会有阶级不平等了。没有了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但是,公有制带来的一定就是平等么?当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人们的素质不够高的时候,公有制很难保证每个劳动者都能付出相同量的劳动和获得相同量的成果。我国早期人民公社时期,便存在这种情况。
  什么样的所有制更能实现人们所希望的平等呢?我认为首先要分析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平等是哪种平等,是相对平等,还是绝对平等。就像高考加分一样,被加分的人觉得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带来的差距应该由加分来弥补,以保证平等,不被加分的人认为大家应该以自身成绩和能力说话,这才是平等。所以说,私有制论述逻辑中的平等是偏向相对平等,公有制论述逻辑中的平等更偏向绝对平等。


2021.7.25—2021.8.20 [两个月一起更]
1.《街角社会》怀特
2.《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3.《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4.《娱乐至死》波兹曼

2021.6.21—2021.7.24
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2.《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
3.《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
4.《包容他者》哈贝马斯
5.《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6.《街角社会》怀特(在读,读了100多页)

一、民族国家是否还有前途——哈贝马斯和吉登斯观点对比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范围越来越大,全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超市里轻易买到大洋彼岸生产的商品,也能与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们一起观看同一个节目。这些都是全球化的体现。除了经济、文化方面,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政治区域化并不罕见,其中最为突出的可能是联合国、欧盟等组织。民族国家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广泛的组织实体,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其是否还有发展前途是值得讨论的事情。
  民族国家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哈贝马斯认为随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的分化和全球化进程,民族国家对内和对外的主权最终会被埋葬。哈贝马斯认为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突是民族国家潜在的冲突。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交流也不断加快,民众的流动性和个体性不断加强。民族国家为回应这种发展要求,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律团结基础,找到了国家世俗化的合法源泉,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也逐渐盛行。另一方面,民族的自我理解形成了文化语境,民众会逐渐变为积极公民,民族自由是民族国家的基础。然而,民族自由与个人自由存在着冲突,二者是处于相互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相互合作状态都未可知。哈贝马斯还认为民族观念几乎没有加强民众对法治国家的忠诚,反而是在动员大众,去追求那些与共和主义基本原则格格不入的目标。
  民族国家对内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对外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当今社会,民族群体、宗教信仰、世界观、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政治任务、政治意识以及公众交往在文化和世界观多元化的社会里是不能交给一体化民族的自发基础的,这背后隐藏着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和社会界限在过去是不能出现一丝差错的。然而而现在的领土界限和社会界限不断受到全球化的冲突,世界范围的交往也超越了自然的界限。经济流动早就突破了国家的界限,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内政策在生产和收入等方面也逐渐失去了控制权。民族国家为避免上述情况也会采取一些保护主义和社会政策的措施。同时,为了增强竞争力,民族国家也会削弱社会福利,可能会带来下层社会的冲突。所以,哈贝马斯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将被淹没,并失去权力。
  那民族国家应该何去何从呢?哈贝马斯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或许应当勇敢地作出尝试,超越自己,建立夸国家的政治行为层面。
  吉登斯把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也可以说是国际关系的紧密化。民族国家在分析国际关系中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国家被当作主体行为者,在国际舞台上周旋,也在跨国组织中相互关联。很多学者都像哈贝马斯那样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在控制自己的内部事务方面逐渐变得不像过去那样拥有主权,甚至可能会出现“世界国家”。
  吉登斯认为这一观点并非完全是谬误,但是必须指出对它主要的保留观点。一方面,吉登斯认为这只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仅仅是国家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国家很难处理那些既不是国家间也不是国家以外,而仅仅是跨越国家界限的社会关系。吉登斯认为现代国家的主权是在与民族国家体系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现代国家的主权源于对国家间关系的依赖,每个国家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其他国家在其境内的主权。所以民族国家并没有逐渐失去主权。而且经过联盟、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的过程,当某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失去主权时,经常伴随着另一些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主权逐渐增强。
  吉登斯认为世界经济才能更广泛促进全球化,联结世界。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经济而非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民族国家的边界是不能阻止资本主义扩张欲望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扩张,政治、文化等全球化联结才不断加强。而资本主义之所以能有巨大的全球化影响,是因为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边远地区,而政治触角不可能延伸的如此遥远。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如何做一个社会科学学者
1.做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学者
  《社会学的想象力》作为一本社会学入门书籍,它不仅仅讲述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种流派,比如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和实用取向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告诫社会科学学者们应该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品质和能力。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呢?就我的理解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也有能力转换视角去把握时代,理解个体,探知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个体在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上具有什么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2.社会科学学者们如何去做的
  米尔斯在书中对美国社会学界的几种流派进行了介绍和批判。首先是宏大理论,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宏大理论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对于理解的人来说可能是伟大的,对于不理解的人来说可能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的。宏大理论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宏大理论也有形式主义的回撤,就像书中所写:“许多人洗起牌来好花哨,玩起牌来太糟糕”。对于抽象经验主义,米尔斯认为它的研究风格是具有标准化模式的,具有方法论的约束。它放弃了经典社会科学,矫揉造作、过度精细地阐发方法和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宏大理论一样,都缺乏与实质问题的牢固关联。
  社会科学不仅要对大量的学术议题做出判断,也要对众多政治价值进行取舍。很多社会科学学者并不像自认为的那么理性,他们也并不总是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所有研究人与社会的学者都会在自己的研究中假设和暗示一些道德与政治上的决策。社会科学学者们不一定真的研究所观察到的社会问题,并不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饱尝打击的人们,而是关联着社会的顶层,与高层级公私权力结成了专业上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也呈现出科层制气质。社会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变得标准化、合理化,就此越来越变得“科层式”,有关人的研究也往往变得集体化、系统化,社会科学学者们也越来越容易接受从科层主顾和头领的政治视角看问题。许多社会科学学者们认识到社会科学存在不同的风格、模式,他们迫切希望将它们统一起来。统一起来并不难,统一起来之后就会更容易僵化,形成固定模式,缺少了社会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社会科学学者们应该怎样去做
  首先,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要面对时代的重大问题。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承担时代的责任,发挥相应的公共职能,要熟悉时代的发展,搞清楚自己关注的问题。其次,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要对历史进行运用。历史是社会研究的抓手,研究历史也是为了走出历史,通过历史的应用来看待社会在当代的特征,其在当代的作用。理解历史也让我们明白各个时代发展的差异,各个时代和各个社会都不尽一致。最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要善用自身的研究体验,把个人的体验、问题和困扰与公众议题结合起来,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成为处在真正的公众当中,有见识有能力去发现和联系问题的人。


2021.5.11—2021.6.20
1.《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2.《实践与反思》
3.《实践感》
4.《实践理论大纲》
5.《关于电视》
6.《科学的社会用途》
7.《合法化危机》
8.《分裂的西方》
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
  布迪厄所阐述的实践社会学打破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一种实践模式。这种实践模式包括惯习、场域和资本三个核心概念,也包含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实践
  布迪厄所论述的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模糊性。实践并不是完全像理性选择理论一样,从最理性的角度出发,从最大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做出选择。实践有时因为它本身的时间性,并没有完全实行理论上的最佳路线,所以实践是具有模糊性的。这种选择忽视了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实践又不是完全从社会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出发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
  正因为实践本身的模糊性,所以理解实践的时候就要打破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我们不能作为当局者,从主体本身出发,我们也不能作为旁观者,完全从客观主义出发,我们只能作为参与者去观察,才会发现主体和客体本身的位置,才能体会到实践的复杂性。也正是因为实践是具有模糊性的,我们可以说实践是非常的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也就使实践具有了总体性,因此我们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实践,要跨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来理解实践。
二、惯习、场域和资本
1.惯习
  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历史关系。惯习本身是一种历史产物,是后天形成,是基于实践的,是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个体的认知。同时,惯习又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个体通过惯习来进行实践,塑造着个体身上的历史。
2.场域
  场域是就像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它包含了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场域作为一种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它既包括了统治关系也包括了抵抗关系。场域作为一个运作场所,类似于社会舞台,它既是一种统治空间,还是一种斗争空间。
布迪厄在阐述场域的时候,论述了场域角度分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权力场域最直接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一般而言其他场域也包含在权力场域之中,也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次,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在场域中,行动者或机构占据的位置可以看出场域的合法性权威以及各方之间的关系。最后,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在场域中我们可以找到形成的惯习和促使惯习成为事实的实践。
3.资本   
  布迪厄没有把资本仅仅理解为经济资本,他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等等。经济资本非常好理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财富、货币和经济利益。文化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学习而来的文化、知识。布迪厄很多作品都提到了这种文化资本,像《国家精英》、《继承人》和《区分》等等,都阐述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指的是围绕个人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经济资本基础越多,经济资本也会越来越多。文化资本越多,文化资本也会随着教育和学习越来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越复杂,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认识的人也越多,社会资本也越大。这也正是布迪厄批判的阶级固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济资本可以通过教育投资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文凭的获取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可以通过财富的扩大交往网络转化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获得财富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的过程扩大社会交往网络来转化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运用社会关系获得新的知识和文凭转化为文化资本。
三、惯习、场域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场域促进了惯习的形成,在场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下,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认知结构和历史关系也不断被型塑。比如在文化场域中,人们文凭越高会过得越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认知结构就不断地形成。惯习这种体现在人体身上的历史关系和个体的认知结构也不断地塑造着场域。惯习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塑造了场域。
  场域影响着个体和机构,个体和机构在场域中的位置也由资本决定,个体和机构的不同位置影响着资本的分配。比如在文化场域中,个人或文化单位所处的位置由文化资本的多少来决定,文凭越高的个人,其位置越处于统治位置,文凭越低的个人,越处于被统治的位置,文化水平评定等级越高的文化单位越有威信,文化水平评定等级越低的文化单位越没有发言权。在文化场域中,处在不同位置的个体和文化单位,其威信和地位不同,所拥有的文凭也有差异,文化资本的占有情况也不同。



2021.4.11—2021.5.10
【书单】
1.《国家精英》布迪厄
2.《精英的兴衰》帕累托
3.《单身者舞会》布迪厄
4.《男性统治》布迪厄
5.《社会达尔文主义》彼得·狄肯斯
这个月读的书不是很成体系,所以更新两个随笔。
随笔(一)——阶层固化
  最早在看书的时候想到“阶层固化”这个词是上个月在看《区分》这本书的时候,紧接着看《继承人》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个词,这个月在看《国家精英》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个词,所以就想对此写点感想。
  众所周知,“阶层固化”指的是阶层的流动受到了阻碍,以至于使阶层固定化了。从布迪厄的几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论述的一个观点,当时法国的工人、农民等底层人民是很难实现阶级跃升的,即使他们的子女念的是名牌大学,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要从事普通公务员的工作。工业家、实业家和高级官员的子女即使不能依靠学习成绩进入名牌大学,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关系进入一些门槛低的学校或者是出国来获取文凭,从而通过文凭来获取应有的社会地位。布迪厄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通过布迪厄的一些论述数据,我们也能发现在法国高等学校中的“好学生”,他们的社会出身也相对不错,以后的工作也很不错,这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布迪厄论述的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阶级固化”的现象。法国社会在当时的一个“阶级固化”背后的统治逻辑是怎样的呢。当时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考试制度也好,官员升迁和晋升的制度也好,都是看起来是表面公平的。但是仔细想来,这就是国家魔术,这些规则就是上层阶级制定的,能够在这些规则中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所需要的资源也掌握在上层阶级的手中,那他们自然可以在所谓公平的表面下,实现阶级的世代传承。然而对社会低层人民来说,他们在被统治中逐渐接受上层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和他们制定的规则的约束。这是十分可悲的。
    通过对法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当时的国家统治逻辑。当然,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针对“阶层固化”的话题,我也有两点思考。第一个思考的就是“阶层固化”是否存在。我认为某些领域的“阶层固化”是相对存在的,一些领域很难看到新鲜的面孔和人才。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说,这种情况是复杂的,并不单单指人们的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有些领域很难培养出色的人才,有些领域确实是十年、二十年磨一剑,更多的年轻人不能坚持,也就很难出现人才的新面孔,然后不断面对的都是老面孔跟与他们或多或少有些社会关系的人。第二个思考,“阶层固化”对青年一代有什么影响呢?我觉得相对的“阶层固化”虽然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青年一代不努力的借口。真正的“阶层固化”是你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却依然没有向上的渠道,但是现代社会大部分领域靠自身的努力,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我们在一些公众号上可以看到很多的青年人以“阶层固化”为借口来逃避自身的努力。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对的“阶层固化”只能说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能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全部,也不能说是青年一代逃避努力和奋斗的借口。
随笔(二)——男女平等
  最近看了了布迪厄的《男性统治》深有感触,男女平等问题好像一直是社会讨论不息的问题。在布迪厄看来,当时的法国还是处于男性统治的社会之中,并且这种男性的统治是影响非常深远的统治。我们现代社会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日常生活中却随处可见男性统治的影子。在老一辈甚至现代新青年的眼中,女性最好要从事幼儿园教师、护士以及一些服务性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符合女性气质的行业,一旦有男性从事此类行业,很容易就被视为没有上进心。在我们不知道任何情况下,面对一男一女两个人时,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这个男生的能力更强,这也是男性统治的影子。还有一直以来都被讨论和批判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个观念把男性统治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家庭都想要男孩子,很多家庭也更看重男孩子,很多家庭的财产也由男孩子继承。这些都被大众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是理所应当呢,是思想观念的控制罢了。更令人可悲的是,重男轻女观念更为严重的往往是女性,作为男性统治下的被统治群体早已经接受了男性统治的逻辑体系和规则,这也是男性统治的影响能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的原因,也是男女平等无法真正实现的一个原因。
  各路明星也经常在说一些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观点的时候陷入舆论漩涡。最近,女明星乃万在开演唱会的时候说男孩子也有梦想,但是因为生活,梦想变成了买车买房,让女孩子们多心疼男孩子。这段发言被一些网友们批判为“爹味”发言,在这些网友看来,乃万本身作为女孩子,不心疼女孩子,却呼吁大家心疼男孩子,并且暗示男孩子买车买房为了娶女孩子,满足女孩子的要求,这些是不对的,是不尊重女性的。另外一部分人也为乃万发声,认为乃万说的男生为了买车买房失去梦想只是个社会现象,男女之间应该多理解等等。我们不讨论这个事件谁对谁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的是男性统治的思维造成的影响,在一些敏感话题下,女权和女拳并没有被界定的很清楚,无论是哪方面的观点都暗含了女性是处于弱势群体的。
  所以说,在我看来男性统治的思维带来的影响并不是说仅仅对女生是不公平的,对男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仔细想来,对于女生来说,女生凭什么就一定是弱势群体,女生为什么就应该做一些服务类的工作,女生为什么就一定要相夫教子。而对于男生来说,男生为什么就一定要有车有房,男生为什么就不能软弱。这些其实都是男性统治的思想在作怪,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男生女生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我觉得真正的男女平等思想上就要先去掉男性统治的思维,行动上是尊重每个人做各种事情的权利,无关男女都要得到尊重。


2021.2.21—2021.4.9
【书单】
1.《临床医学的诞生》福柯
2.《性经验史》(一、二、三卷)福柯
3.《继承人》布迪厄
4.《区分》(上下)布迪厄
5.《国家精英》布迪厄(在读,已读500多页)

一、医生、患者与疾病
  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讲述了临床医学的出现和发展。福柯认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史不是医学水平连续进步发展而来的,不是医学必然的发展趋势,甚至福柯认为临床医学的进步发展是一种偶然趋势。在临床医学诞生和发展的偶然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患者和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1.第一个阶段
  在分类医学盛行的阶段,各种病症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医生根据症状的不同,确定疾病的属类,给出相应的治疗意见。在这一阶段,医生关注的是疾病的本身,关注的是疾病的症状。他们把病人从疾病中剥离出去,不论是总统还是乞丐,一样的症状就是一样的疾病,就要用相同疗效的治疗方法。
  举个例子,当总统和乞丐同时都得了脚气,医生要做的不是去探寻总统和乞丐得脚气的不同原因,医生要做的是找到脚气的治疗方法,以此来应对疾病。疾病直接对抗的对象是医生,而不是病人。疾病不在乎病人,对抗医生。医生也不在乎病人,对抗疾病。病人不被重视也不被在乎。福柯认为各种权力关系并非处于其他各类关系之外,而是存在于关系之中。在医生、病人和疾病的关系中,病人处于被统摄的地位,疾病对病人有绝对权力,往小了说,疾病掌握着病人的身体状况,往大了说,疾病掌控着病人的生死。医生对病人也有着绝对的权力,病人完全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医生与疾病争夺着完全统治病人的权力。
2.第二个阶段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逐渐被发现。就像同样都是发烧、乏力和流鼻涕,可以是普通感冒,可以是流行性感冒,也可以是人们闻之色变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医生在这一阶段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多种症状、多种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症状分类,开始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医生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患者的感受,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情况。同样的例子,总统和乞丐同时得了脚气,那医生可能根据他们身份的不同,平时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判断病因,乞丐可能是乞讨的时候走了太多的路,总统可能是每天大量时间坐着办公,双脚只能闷在鞋里,二者的情况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但是可能患同一种疾病。
  疾病此时有更多的症状被医生掌握,在与医生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优势。这一时期患者也不再完全处于疾病的统摄之中,患者也全力配合医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疾病作斗争。患者已经摆脱了完全被权力统治的情况,他们与医生一起携手,形成联合对抗的能力。福柯认为各种权力关系存在于关系之中。患者的地位已经改变,不再是权力的底端,他们与医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形成权力统一战线。医生也要关注患者的个体,不再是绝对的统摄地位。疾病的抗争对象由医生转变成医生和患者的权力共同体。
3.第三个阶段
  随着分类医学退出历史舞台,临床医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医生、患者和疾病的关系也不再仅仅是他们三个之间的关系,医生、患者和疾病都蒙上了政治色彩。三者之间的关系牵扯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当社会上圈定出了一种疾病,并且对这种疾病进行隔离,以避免其他的人受到经济上和身体上的伤害,社会就会对这种疾病进行排斥。
  比如说《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产物,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疯癫是在理性与非理性对抗过程中,逐渐被理性排斥的产物。众所周知,疯癫在现代理性社会中已经被排斥,被病态化,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被圈定起来,被理性社会所排斥。我们姑且把疯癫当作一种疾病,疯癫就是理性社会和大众圈定的一种疾病,所以疯癫的人都被关进疯人院,被人们称作疯子,与符合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观的人们隔离开,受到社会的排斥。在疯人院中,患者被社会所圈定的疾病统摄,也就是被社会共同体的权力所统摄。同时患者也被医生的权力所统摄,在社会隔离的疯人院中,医生的话语被奉为圣旨。患者更受到关注,个人情况更受关注,疯癫疾病的程度也更受关注,同时患者也更受到排斥,受到社会大众的排斥。
  2020年全球最大的事情就是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在2020年的新年伊始,国内外各重点地区就被封城了。新冠肺炎是2020年被全球社会圈定的疾病,已经患病、疑似患病和重点地区未患病的人都被隔离了起来,都被打上了标签,被社会隔离起来。医生的话语也都带上了政治色彩,鼓励人们的话语、安慰人们的话语以及劝诫人们的话语都被各个统治机器授权,传播到全球各地,对患者以及对所有人都进行的统摄。疾病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新冠肺炎早已被看成了全球的公敌,医生、患者和社会都形成抗争力量,与其斗争,医生和科研人员积极研究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积极配合,社会大众积极防疫,所有的力量形成了防疫抗疫统一战线。患者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鼓励,但是同时也是被社会所排斥的,他们需要隔离治疗,当出院之后也会受到一些小的舆论非议。那些来自重点地区却没有患病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排斥。
二、死亡:生命的起点与终点
  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中对死亡的阐释令我感受颇深。福柯看来,死亡是分类医学的终点,当患者已经死亡了,疾病就打败了医生,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死亡是临床医学的延伸,当患者已经死亡,那尸体就是解释疾病的最好答案,解剖学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分类医学还是对临床医学来说,死亡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患者在死亡的那一刻,属于患者的生命就已经消逝了,无论是分类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避免不了生命消逝的遗憾。一个患者的死亡可能带来了医学上的起点,带来对某种疾病研究和治疗的起点。当有新的患者患有同样的疾病的时候,可能迎来的是这个患者的新生,迎来了这个患者再一次生命的起点。
[ 此贴被李碧莹在2022-01-26 15:29重新编辑 ]
Posted: 2021-04-09 19:39 | [楼 主]
周悦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1-11-29

 

很有自己的见解,把书中的一些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得很通俗易懂~期待你的长篇!
Posted: 2021-10-18 17:24 | 1 楼
王斌书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19-11-18
最后登录:2021-11-26

 

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向你看齐,一起加油!
Posted: 2021-10-22 20:19 | 2 楼
赵书婧1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19-12-25
最后登录:2021-11-26

 

看书真快,都开始读政治学了哦,随笔小而精,真棒!
Posted: 2021-10-22 20:24 | 3 楼
刘海颖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2
威望: 42 点
金钱: 420 RMB
注册时间:2020-06-30
最后登录:2022-06-25

 

棒,一如既往地优秀
Posted: 2021-11-24 14:45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4891(s) query 4, Time now is:03-28 21:3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