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任荣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任小荣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9
最后登录:2017-11-29

 任荣的读书报告

任荣的读书报告
【2017年10月书单】
    《宗教与世界》
    《社会行动的结构》第三部分第十五章,比较研究
    《制造同意》(后1/2)
    《特权》
    本月主要关注于韦伯的宗教观,重点分析了“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一章。韦伯的目标不在陈述这些宗教的道德神学理论,而在了解作为人类一般活动(以及特别是经济活动)之实际动机的心理性与现实性因素。其用意在于理解人类行为中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将所有的因素都化约为单一的一个——被形上地视为决定性的那一个。
    一、印度、中国和西方宗教的拒世程度
不同的宗教其拒世程度不同,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属亚伯拉罕系宗教,是同一个源头、同一个始祖;而犹太教最为古老,是犹太民族的民族宗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本源。基督教在1054年,由于东西罗马分裂,基督教分成:天主教、东正教;1517年,宗教改革,另立新教,形成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我国,习惯称基督新教为基督教。印度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和道教。
    宗教有四种不同类型:1.入世的禁欲:行动的禁欲施展于尘世生活中,以成其为世界之理性的缔造者,亦即是:试图通过此世的志业之功,以驯化被造物的堕落状态。2.出世的禁欲:行动的禁欲仅限定于行动者本身抑制与克服被造物堕落状态的问题。合乎神意的、行动的救赎业绩之专注会激越到避免在俗世生活秩序中采取任何行动的地步。3.入世的神秘:冥思的神秘论者还未得出必须逃离世界的结论,而是像入世的禁欲者一般,仍然置身于世俗的生活秩序中。4.出世的神秘:以逃离现世为其彻底结论的神秘论。
    二、宗教与理性的关系
    1.理性,就其逻辑上或目的论上的“首尾一贯性”而言,不管是采取知性—理论立场的理性,或采取实践—伦理立场的理性,无论古往今来都一直强烈支配着人类——尽管这股支配力在面对其他历史力量时显得多么的有限与不稳定。所有真正的“救赎宗教”,亦即许诺将其信徒自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宗教,都是进行整体生活样式的组织化与理性化。苦难的本质越是被升华、越是内化、越是成为原理性事端,这种组织化与理性化就越是全面性。对享乐主义者而言,禁欲是非理性的;而禁欲主义者对享乐主义者的看法也是如此。理性在此应被视为一种“历史概念”,每次都必须以其与某种特定的非理性或其他理性类型的对比来加以厘清,因为生活行为是可以根据最极端不同的种种终极目的,并且朝着同等极端差异的诸方向来加以理性化。在宗教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某种似乎是共同的起点——某种一般性的“原始宗教”。对于原始类型来说,要根据合理性或“目的”的特性去区别其中的宗教成分和非宗教成分是不可能的。目的一般都是世俗的,而宗教行动、巫术行动和世俗的各种技能一样,都有某种相对的合理性。
    总结:理性是韦伯比较宗教的核心概念,也就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是具有一定的理性的,但是不同宗教体现的理性是不一样的,宗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特别是理性化的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只有新教的理性化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功。儒教是一种今世的理性主义,但儒教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接受现存秩序,首先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现存秩序之中的国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民众巫术等宗教——迷信成分,这就使它的理性主义有了局限。儒家尽管是理性主义的,却丝毫没有把这些东西在伦理意义上加以合理化的倾向,是一种适应传统秩序的理性主义。(儒教占支配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它惟一的绝对责任——“孝顺”,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主义的美德。)清教不是要个人毫无评判地去适应社会现状,而是要求个人在他力所能力的范围之内,以建立人间天国这样一个超验理想的名义去改造世界。新教不是像儒教那样理性地适应世界的学说,而是一种理性地控制世界的学说。
    总结:韦伯认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就在于西方是一种理性的文明。巫术和宗教到处都有,但只有在西方,有一种以宗教为基础的生活,表现了明显的理性主义,这种宗教指引人们将宗教的价值转化为理性的伦理,并导致了社会理性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宗教伦理的“理性化”过程。东方虽然早就有了资本主义的影子,但是因为没有克服传统主义,没有发展成现代形态的理性的资本主义。西方的新教,入世禁欲主义鼓励勤奋工作,追求利润;克制消费,勤俭节约——导致资本的积累,新教伦理给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强大的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拒世方向
    从无差别的爱到有差别的爱的转变。贝拉分析了韦伯的观点,宗教与其他领域的冲突实质上是宗教和俗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对应表现。早期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都是在一个社会结构中被建构起来的,这个社会结构是基于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其秉持的原则是内外道德二元论和普遍互惠主义。在宗教的早期阶段,即巫术宗教阶段,宗教与其他几个领域是没有冲突的,他们是被有效地融合起来的。在经济领域,宗教为其祈求好收益,在政治上,宗教为其保佑战争的胜利,宗教也都包含了艺术和情欲的内容。并为知性认知提供了灵感。但在各个领域的理性化过程中,宗教进化到拒俗世的阶段,巫师成为了先知的历史性先驱,成为了模范,这意味着他将把追随者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会导致与现世的紧张关系中。原有的亲属关系被转化为了平等的兄弟情式宗教,进而产生一种内心态度上博爱,对受苦人的爱,对邻里的爱,对人类的爱,最终对敌人的爱,这种由救赎宗教产生的喜悦(顿悟),源自与神的直接沟通,可以使信徒们产生无差别的爱。
    四、为什么将其他领域及其终极价值都与宗教对比?
    理性的源头是宗教。
    五、五个领域
    经济的领域、政治的领域、审美的领域、性爱的领域、知性的领域。这五现世领域都与宗教的同胞意识产生紧张关系。这种宗教性的同胞意识总是与现实的秩序与价值发生冲突,并且,此种要求越是首位一贯地贯彻到底,冲突就越尖锐。现实的秩序与价值越是据其固有的法则性而理性化与升华,二者间的裂痕往往也就越大。这就是我们此处的重点所在。


【暑假书单】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原始分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镶嵌》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2017年9月书单】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地位的信号》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
    《制造同意》(1/3)

    涂尔干最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资本让我们更富有却经常悲惨,他经历了法国迅速而巨大的变革,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变为一个都市化工业化的经济社会。《社会分工论》  资本主义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造成了奇特的影响,迫使越来越多的人自杀。《自杀论》  其关键因素为:个人主义、过多的希望、太过自由、无神论 所以要研究宗教,《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国家和家庭归属感的变化 所以研究《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具体问题,基本的理论关怀就是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他认为,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真正基础,重建集体意识则是解决危机的基本途径。他为社会学确定了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学科很多、社会学能够从众多学科中有自己的位置,在于其系统的研究社会的方法。他认为自己的理性主义者。如果说韦伯是理性的实证主义,那么涂尔干就是修正的实证主义。

    《社会分工论》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的阐述:1.劳动分工的功能——满足了什么样的需要?2.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因果分析)3.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多样性,人与人间的差异不断扩大,人趋向于追求自我利益,个人更加自主却又更加依赖于社会。机械团结指通过个体的一致性形成,共同的情感、信仰、价值观念,遵奉同样的集体意识。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形成是通过成员间的差异形成,人与人之间劳动分工的分化程度大大增长,从镇压性的法律到恢复性(补偿性)的法律来制定秩序。涂尔干通过失范这一社会事实研究社会的秩序、等级、常规化是如何生成的。涂尔干通过对社会规律的偏离来研究社会的规范。他认为现代社会可以保持一种有机团结,但同时现代社会也的确在表现出个人主义盛行等等问题,故他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可以保持社会有机团结的方式——在个人与社会间找到一个中间环节——法团。
    《自杀论》
    1.操作化:自杀是直接或者间接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一种积极或者消极的行动所造成的死亡,并且死亡者自知会产生这种结果。  2.假设:自杀与气候、宗教、性别的关系等。  3.结果:通过使用反证法,一一排除了上述原因,得出社会因素是影响自杀的关键原因。  4.验证:通过对社会进行分类,看其中的自杀原因。(1)利己主义的自杀多的社会:缺乏有效整合,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相互依赖,自杀多为利己型自杀。(2)利他主义的自杀多的社会:过度整合,个人被淹没,自杀多为利他型自杀。(3)失范:社会迅速转型,出现价值真空,缺乏一种权威理念和管制,人得不到整合,自杀多为失范性自杀。(书中使用的反常的自杀,但失范性自杀更为准确)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本书共17个小节,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谈到韦伯就会想到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是从个体到整体,社会唯名论,注重个体的社会行动。所以本书从韦伯社会学的定义讲起,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给予因果性解释。根据社会行动的意向,在理想化模型中,可以将人的社会行动分为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行为、传统行动。根据行动的意向内容,若干人之间相互调整并因此而互相指向的行为又产生了社会关系。行动者在社会行动中,特别是在社会关系中,会产生社会秩序的概念。以他关于存在正当秩序的观念为依据,此时的正当性秩序可以分为纯性因素(惯例、感情、机值、宗教)和保障性因素(法律),因为传统、信仰、章程,使得正当秩序有效。同时,也会有斗争的存在。根据个体在社会行动取向时依据的基础不同,分为共同体和社会两种类型,而社会关系的程度也分为开放和封闭两种。由于个人的行动动机不同,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同,形成的社会团体也不同,社会秩序的维持模式也不同。
[ 此贴被任小荣在2017-11-13 22:40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10-11 10:13 | [楼 主]
张金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9-05-02

 

观点与观点之间,可以注意更好地去衔接哦,继续加油咯,保持好心态
Posted: 2017-11-15 22:59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0846(s) query 5, Time now is:03-29 02:4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